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登鸛雀樓全詩意思模板(10篇)

時間:2023-05-08 19:15:2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登鸛雀樓全詩意思,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篇1

意思是: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如果要想遍覽千里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此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鈞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昂揚向上。特別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達積極探索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態度。

王之渙,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薊門人,一說晉陽人。性格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

王之渙幼年聰穎,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以門蔭入仕,授衡水主簿,在任上娶衡水縣令李滌第三女為妻。后受人誣謗,拂衣去官。天寶元年(742年),補文安縣尉,清白處世,理政公平。卒于文安任上,時年五十五歲。歸葬洛陽縣北邙山祖墳。

王之渙精于文章,善于寫詩,多被引為歌詞。尤善五言詩,以描寫邊塞風光為勝,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等。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當課堂突發事件發生時,教師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出正確的反應,尤其當學生的"古怪"提問或答案正好擊中教學設計中的空白,而這個內容又正好是教學內容的關鍵銜接點時,教師的教學機智將面臨嚴峻的考驗。因此,面對"課堂突發事件",教師的應變水平,是一個教師具有良好教育素養的重要表現之一。

一、巧用突發事件,化解消極因素

如果說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小生態系統的話,那么課堂是一個擁有幾十個生命的相當大的生態系統。在這樣大的生態系統里,包含著許多不確定性,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突發事件,給課堂教學帶來干擾。教師要保護好這個生態系統,始終要保護課堂的生態平衡,就必須通過自己的教育機智化干擾為機遇,變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馬卡連柯說得好:"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

在一堂教學古詩《游園不值》的語文課上,有十幾位教師在聽課,忽然一位遲到的學生"砰"的一聲撞門而入,徑直入坐。這時,全班同學神色凝然,以為教師要批評一通了,但是,這位教師并沒有停止教學活動,也沒作及時處理。當讀到"小扣柴扉久不開"這一句時,教師就地取材,問道:"'小扣'是什么意思?詩人去拜訪朋友,為什么'小扣'而不是'猛推'呢?"學生議論了一番,認識到那是因為詩人懂得敲門應當是輕輕的,猛敲猛推是不文明的行為。教師追問:"為什么在'久不開'情況下還是'小扣'呢?"學生說:"如果主人不在,就更不能猛推而入,這是更不禮貌的行為。詩人知書達禮,有教養,有學問,才能這樣做。"這時教師走到那位遲到的學生座位邊彎腰輕聲問他:"你認為大家說得對嗎,你贊成'小扣'還是'猛推'?"這位同學臉紅了,大家也都友善地笑起來。這笑聲,無疑體現了大家對剛才突發事件的理解。終于,一場驟起的課堂風波,不僅沒有影響課堂教學,反而被教師用教學機智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詩意,實現了教育價值。

二、巧用突發事件,靈活化解難點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會遇到一些始料不及的難點問題,使教師造成尷尬的局面,由于這些問題發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充分的時間思考,沒有辦法找資料或與同行切磋,而必須解決與片刻之間。

我在教學古詩《登鸛雀樓》時,就遇到了這樣一件事。我先把鸛雀樓的圖片映到屏幕上,再有感情地朗讀全詩。突然一個學生提出疑問:"登鸛雀樓是說詩人已經上了樓,如果說要'窮千里目',還要'更上一層樓',這樣樓就應該有三層,可圖上為什么只有兩層?"莫非是圖錯了?我怔了一下,便先來一個"緩兵之計",說:"是圖錯了呢,還是詩寫錯了呢?還是圖和詩都沒有錯?"教室里頓時安靜下來,大家都在認真思考。我緩過神來,接著點撥到:"'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描寫詩人登樓時的想法呢,還是寫詩人登了一層還要再登一層?"于是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的說"可能是詩人一邊上樓一邊想,也可能是上了樓覺得這樓還不夠高,還看不到遠處景色的那種可惜的心情。"有的說"這是詩人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要登得高才能看得遠。"有的說:"這種想法與樓有幾層沒有關系,即使站在二樓上也可能有這種想法。"我說:"你們說得都很有道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詩人的想法,表現了積極向上的愿望,不是......"這時說圖畫錯了的孩子接著說:"不是站在樓上的詩人說鸛雀樓還有第三層。"

對課堂上學生提出的一些猝不及防的問題,有時確實會把教師、同學問懵了。提出這些問題也許只是偶爾觸及,但這正是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的一種表現。教師要有敏銳的智慧捕捉其中可能具有的價值因素,并要設計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路,促進課堂的生成發展,使課堂教學煥發生命力。

三、巧用突發事件,臨場改變設計

課堂是一個富于變化的時空,主體、客體、本體、媒體等隨時都處于不斷變化之中,教師且不可為"圓滿"地完成預定教程而一味搶時間、趕教案,必須靈活自如的因地制宜、因課制宜、因生制宜。

我在教學《五彩池》這篇課文時,有一個學生提問:"五彩池能不能游泳?"我先是一愣,接著便臨時改變了預先的設計,說:"這個問題提得好,確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決于四個基本條件:一是池子的大小是否合適;二是池子的深淺是否合適;三是池水是不是很干凈;四是池底有沒有危險的障礙物。我們仔細研讀一下課文,五彩池具不具備這些條件。"于是同學們非常感興趣地仔細讀課文,并找出了許多根據,說明不能游泳。如:

--課文中寫"大的面積不足一畝","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說明大小不能游泳。

--課文寫五彩池水深的"不到三米",水淺的"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可見大部分池水太淺,是不能游泳的。

--"水來自同一溪流"可能是水比較干凈的,但這樣奇異的自然景觀,如果有很多人下去游泳,把水弄臟了,不就破壞了景觀嗎?應該是不能去游泳的。

--課文中還有"池底生著許多石筍......"的內容,它能變成五彩顏色正是這些石筍的原因。這說明池底有危險的障礙物,是無法游泳的。

篇3

詩歌教學的關鍵是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詩意。詩歌講究押韻、節奏及句子的對稱,朗讀起來,讓人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均勻有力的節奏,跟音樂一樣優美,針對詩歌的這一特點,在教學時要指導學生讀出節奏,在朗讀中理解詩意。如古詩《詠鵝》,全詩四行,第一行三個字,每個字一次停頓;第二、三、四行都是五個字,也是三次停頓,形成對稱。在教學中,我首先指導學生讀準“曲”“項”“掌”“波”等字音,然后指導他們正確誦讀全詩。《詠鵝》這首詩的節奏,第二句是“曲項/向天/歌”(二二一式),第三、四句“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都是二一二式)。因此,我把全詩板書,標上生字的音,劃出音節;然后先由我范讀;再讓學生跟讀,并明白停頓;最后自由讀。這樣,學生在反復誦讀,讀出詩的節奏的同時,便感知到了這是一首寫白鵝在水中悠閑地嬉戲的美麗畫境的詩,大大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我再讓學生讀詩句,按詩的停頓把每句詩分解成三個詞語,理解每個詞語的意思,特別是重要詞“曲項”“歌”“撥”等。進而指導學生邊讀詩句邊把所在詩句的詞語意思連起來,說出每句詩句的意思;把一句句詩句的意思連起來,說出全詩的意思。最后,再讓學生反復誦讀。這樣,既使學生掌握一些朗讀技巧,又能達到深入理解詩意的目的。

二、引導把握朗讀語氣,體會詩情

篇4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詩詞文學博大精深,它們內涵豐富,意境高遠,富有哲理,而且語言凝練,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糧,傳承著祖國文化的命脈。如何讓小學生學習古詩、熱愛古詩,是小學語文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由于古詩中所描寫人物、景物、事物及詩人的思想意識都與學生生活的年代有一定時間和距離上的差距,學生們并不能很好把握它的內涵。然而,古詩在語文教學中又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下面談一些自己對古詩教學淺顯的認識。

一、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及,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正如《老子》中所說的這句話,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就是教給學生們打開古詩寶庫的鑰匙。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①析詩題與知詩人:分析詩歌題目,了解作者寫作風格及創作背景。這對掌握所學古詩基調,了解所學古詩內容,體悟所學古詩情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是學好一首古詩的基石。②讀詩文與曉詩意:通過學生預習,能夠讀通詩文,在此基礎上,能夠讀出古詩的韻律美和音樂美。通過結合注釋、查字典等方法了解古詩中重點字詞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二者是相互交融的,讀詩文是了解詩意的重要方法,曉詩意能促發學生更好地讀詩文,不能將這兩點割裂開來。③入詩境與誦詩情:在理解了古詩意思之后,教師就要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及年級班級特點運用恰當的方式方法,引導學生們進入詩歌的情境。

二、把握好詩人的思想感情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是學習語文的基礎階段,必須切實打好聽、說、讀、寫的基礎,加強思想教育,發展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編入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都是從孩子的身心發展的特點出發編選的。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①歌頌祖國大好河山和美麗風光的;②描寫自然景物和吟詠天成之美的。如駱賓王的《鵝》。其中“白毛浮綠水,紅掌撥青波”一句,寥寥幾字將鵝的外貌、優雅的在水中游動的身姿描繪得栩栩如生,從而從小培養孩子熱愛小動物的品質;③抒發愛國主義情感和親情、友情、鄉情的,如:李白的《贈汪倫》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表達了詩人與朋友之間的深厚感情,這些古詩的教學,可以從小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和熱愛親人、朋友的健康情感。

三、讀懂詩句,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品味語言,首先讀懂詩句。古詩語言精練、含蓄、優美,教師應抓住重點字、詞,讓學生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字義,引導學生理解語言,了解大意。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誦讀是開啟古詩大門的金鑰匙。對于音韻和諧、形神兼美的古詩來說,要想把握它們的節奏、韻律、意境、內涵之美,第一要領就是反復誦讀。所以,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學生的讀詩訓練,通過讀順句子、讀準字音、反復吟誦來體會古詩的語言魅力和情感真諦。①定好基調,體會情感。這樣才能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去讀。一般來說,情感明快的,讀起來語調輕松,語速較快,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感情悲憤的,讀起來語調低沉,語速較慢,如《示兒》。②把握節奏,體會韻律。古詩的語言富有節奏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和諧悅耳。讀詩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讀法指導,引導學生把握好重音、語氣和語調、音長等,讀出節奏,讀出語氣,讀出古詩的韻律美。③注意變音,把握不同。由于古今語音的差異,一些字的讀音發生了變化,要指導學生按古音去讀,這樣才不至于影響古詩的聲律。例如“斜”這個字,古音讀“xiá”,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烏衣巷口夕陽斜”。還有“見”這個字,有時讀“xiàn”,這是一個通假字,表示“出現”的意思,如“風吹草低見牛羊”、“書讀百遍,其義自見”。④抓住關鍵,細細揣摩。從古至今詩人都十分注重錘煉語言,古詩中“吟安一個字,捻斷三莖須”之類的煉字佳話屢見不鮮。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抓住那些詩人獨具匠心的關鍵字句細細品味。如《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山行》“白云生處有人家”中的“生”字等等,充分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篇5

古詩,以她那優美的韻律,精湛的語言,深遠的意境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顆燦爛的明星。古詩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不同的學段對古詩提出了不同的教學目標。教材中的這些古詩以極簡練、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創設了優美的意境,表達了深摯的情感,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引導小學生學好古詩,不僅可以讓他們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而且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審美意識。我認為可以對古詩教學進行如下教學:

一、加強誦讀,體味古詩音韻美

古詩短小精悍,詞句優美,韻律和諧,節奏性強,誦讀起來瑯瑯上口,自然而然產生樂感,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因此,小學古詩教學訓練的重點應放在誦讀指導上。朱熹的《訓學齋規》中說的很明白:“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教學古詩時,應安排充裕的時間給學生反復朗讀,讀出抑揚頓挫,讀出詩的節奏,使學生與詩人產生共鳴。在教古詩時要注意做到“五讀”:一是范讀,老師有表情地先讀一遍,引發興趣;二是領讀,引導學生讀準字音,體會節奏;三是悟讀,老師啟發學生領悟詩句節奏、停頓、輕重緩急等,并讓學生做出標記;四是指名學生讀,檢查學生領會程度,糾正不正確讀法;五是離開課本讀,即背誦,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達到背誦的程度。

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詩人恰當體現了古詩平仄押韻的特點,巧妙地將一、二、四句押韻,準確選用了“光、霜、鄉”三個字做韻腳,讀起來更富有形象美感,而且節奏性強,韻味濃濃,使學生在誦讀中欣賞了形象美,又領略到音韻之美,感受到中華經典古詩的博大精深。教學中應該指導學生多讀,反復地讀,讀出詩的節奏和重音,從而知道這首詩一、二、四句押“ang”韻,感受到音韻美。還可給古詩配上學生最樂于聽、樂于唱的樂曲,讓他們在誦讀的基礎上根據詩的意境,去吟唱、表演,不但體驗了古詩的音韻美感,還鞏固了對古詩的記憶,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表現能力,使學生在樂中學到知識,在玩中受到音韻美的熏陶。

二、品詞析句,品味古詩語言美

大部分詩,它的內容是圍繞一個詞或一句話展開的,這就是詩中的重點詞句,這些詞句往往是詩人思想感情的一個集中點,或是全詩內容所圍繞的一個中心,抓住重點詞句有利于理清全詩的思路及詩人所要表現的思想。

王維的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更能理解“異鄉”“異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知道“倍思親”時的孤單了,更能理解詩人見到別人團圓而自已形單影只的寂寞了。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既要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體會詩人如何借描寫江畔雪景,借歌詠垂釣“寒江”的漁翁,來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心情,又要抓住“絕”、“滅”、“孤舟”、“獨釣”、“寒江”等詞語仔細品味,體會詩人的感情和用詞之精妙。

特級教師竇桂梅在教學《游園不值》,引導學生品“關”時,先讓學生琢磨“遮”與“關”字的異同,在比較中,學生體會倒“遮”和“關”氣勢有別:“遮”似漫不經心,“關”則擲地有聲。學生在詞語的比較和推敲中理解、品味,感悟出詞語運用的雋永和精妙,體會到了古詩語言之美。

三、引導想象,賞味古詩意境美

詩人選取最富有特征的具體事物,或最有意義的場景,或是最典型的感受來言志抒情,每首古詩都著力表現一種意境,如《小池》中,詩人靜觀“泉眼”“池水”,感受“蜻蜓”“小荷”相依偎的樂趣。如《山行》為我們描繪的“霜葉紅于二月花”的壯美秋景。如讀《春曉》,想象綻開的桃花,歡快的小鳥,柔和的春風……隨著悅耳的鳥叫聲,和著優美的配樂,讓人身臨其境。《游園不值》里“不值”的失望和忽見“紅杏”的驚喜。理解了詩的大意后,必須深入挖掘,細細賞味,馳騁想象的風帆,賞其最美的意境,使學生在感知美的表象的過程中受到美的熏陶、感染。

篇6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2)10-0028-02

古代詩詞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最燦爛的篇章,它以凝練的筆墨、精煉的語言、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豐富的情感、心靈的撫慰、感情的享受,給人以美的熏陶;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豐富和民族智慧。我們的語文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新課程中明確要求學生能夠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的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并能背誦這些優秀詩文。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水平,使學生在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上全面發展,使古詩教學既開放而有活力,筆者對古詩采用“吟詠、理解、背誦、聯想、品味”五步教法。

一、吟詠

在古代,人們有“吟詩作賦”之說,即詩歌是通過反復吟詠而作出的,在反復吟詠中,加深對詩意、詩情的理解與體會。所謂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我在古代詩歌教學中,第一步就是“吟詠”,即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依據對詩歌獨特的理解,通過自己對聲音的控制來完成,并且在“吟”的過程中逐步加深理解,吟詠的過程貫穿于每個教學環節之中。如:唐宋家之一的王安石《泊船瓜洲》,在簡要介紹創作背景的基礎上,抓住“又綠”二字,引導學生在反復吟詠中去感悟詩人借景抒情,情寓于景,情景交融,眺望江南,思念家鄉的深切感情。

二、理解

在學生對詩歌吟詠的基礎上,要引導學生賞析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以及思想內容,進一步理解詩歌。首先要教會學生抓住關鍵詞語,品味詩歌語言。其次,學會理解詩歌要表達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態度。第三,要引導理解詩歌的表現手法,從而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形式美。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要引導學生在了解作者的基礎上,抓住“掛”“飛流”“直下”“三千尺”“疑”字,理解全文意思,進一步理解作者用夸張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描繪出了廬山的風景秀麗和香爐峰的奇偉壯觀。

三、背誦

古詩歌語言是一種智慧的結晶體,蘊藏著很深的哲理。孩子們所謂的背誦,僅僅是一種簡單的表面記憶,有的甚至連詩中的一些字都不認識,因此,我結合語文課標的要求,制定了新的教學目標。在識字,理解字文和詩句的基礎上,讓學生讀通,讀順,讀好,然后背誦,如:教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在識字的基礎上,出示掛圖,讓學生了解詩中所寫景物,白日、高山、黃河、大海、帆船,在學生領略這些自然美景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其次,范讀、領讀、齊讀、抽學生讀,對讀得好的學生給予表揚,在找出學生興奮點的基礎上讓學生背會。

四、聯想

詩歌的創作過程,往往是詩人將自己的主觀感受寄托于各種景物并賦之于精煉的語言而傳達給讀者的過程。在創作中,作者往往需要發揮其獨特的聯想與想象,創作出獨特而具魅力的意境。我國古代詩歌中許多作品都具有“意境優美”“想落天外”的特色,“詩情”與“畫意”渾然融合。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再現這些詩篇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獨特的表現才能,我們 應當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通過合理的想象去再現詩境,去感受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從中受到啟發。如何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欲望和能力呢?首先應通過教師引導或學生閱讀創作背景,使學生對詩歌的創作情境有一個整體的感知,確定想象的基點;然后依據對詩句大意的理解,讓學生在頭腦中再現出詩句所描畫的情景,通過語言、繪畫、動作表演等表達出來。由于學生的生活經歷、情感體驗的不同,有可能想象出的情景會有不同,但這并不要緊,只要是合理的,我們都可以肯定。這樣,學生既能感受到學習古詩的樂趣,也能不斷培養其豐富的想象力和獨特的創作個性,如:唐宋《送元二使安西》描寫詩人在渭城為友人元二出使安西的餞行場面;朝雨淚塵,客舍青青,柳色一新,描寫出一個充滿深情的典型環境。最后一句把酒贈言,表達了作者的殷殷祝福和依依惜別。教學中通過學生想象繪圖、即興表演等進行再現,以加深理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色。

篇7

教材中古詩所選配的插圖,每幅都是詩情濃郁,氣質浪漫的,幾乎每件作品都可以撩撥起學生對于質樸生活和充滿生機的大自然的眷戀情感。無論是《早發白帝城》的雄渾豪放,還是《小兒垂釣》的質樸清純;無論是《登鸛雀樓》的深邃磅礴,還是《舟夜書所見》的清新典雅……每一首詩都會有一幅詩意的導游圖,真可謂:詩情畫意,相得益彰。教學中,我們就可以運用這些插圖來增添教學過程的生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江南》是一首選自《漢樂府》的古詩,描繪的是江南水鄉人們采蓮時的情景。詩句生動活潑,通俗易懂;插圖色彩鮮明,形象逼真,展現了一幅蕩舟采蓮、蓮葉田田、魚戲蓮葉的美麗畫卷。可謂有景、有情、有韻,讀來朗朗上口,讓人心情愉快。新課一開始,我就引導學生看書中插圖:說說圖上畫了些什么?你喜歡這幅圖嗎?為什么喜歡?學生回答問題后,我滿含感情地對學生說:“江南是個好地方,這里的孩子可以劃著小船,來到湖面上采蓮,看活潑可愛的小魚在蓮葉間游玩嬉戲,大家想去嗎?”學生們都想去,有的還會問:“怎么去?”我順勢引導:“古人把采蓮的情景寫成了一首詩,題目叫《江南》。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跟著詩人一起去采蓮,好嗎?”通過插圖展示的實實在在的畫面情境和教師繪聲繪色描述的語言情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把學生帶入了課文中,學生初步感受到了江南水鄉的美景。

二、運用插圖,體味古詩意境

小學生的思維模式中,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直觀、形象、色彩鮮明的事物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古詩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課文插圖來初步了解古詩所描繪的情境,讓他們從形象的畫面中獲得整體感知,從而體味古詩的意境,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如在教學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時,我先讓學生觀察文中所配的插圖:畫面上紅日高照,蒼山對峙,一掛瀑布飛流直下,詩人佇立岸邊。整個畫面以紫色為基調,強調了“日照香爐生紫煙”的氛圍。那紅中帶紫的山峰,白中帶紫的瀑布,使整個畫面中的人、山、水渾然一體,在晶瑩卻又凝重的紫色世界里展示出了一股超凡脫俗的力量,給人一種神秘而朦朧的美感。由畫入詩,更會使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在欣賞了這幅圖畫之后,再反復朗讀、體味詩歌,就會抓住“瀑布”壯觀的精彩描寫,進行創造想象:一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白煙,縹緲于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的照射下化成了一片紫色的云霞。遠遠看去,掛在山壁上的瀑布好似從云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像是一條銀河從天而降。面對這雄偉、壯觀的美景,學生一定會深受感染,而對詩中化動為靜的“掛”字、極為生動的“飛”字,以及“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奇特比喻也就心領神會了。而杜牧的《山行》的插圖則為我們展現出了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那山路、人家、白云和蒼勁的樹木,停車觀賞楓林的詩人,都輝映著晚秋楓葉的紅色,連畫中央的落日也被經霜的紅葉染成了紅色。整個畫面以紅色為主調,雖有些夸張,但作者所要表現的“霜葉紅于二月花”的主題卻盡在不言中。這時,詩人所要表達的熱愛大自然、贊美大自然的感情,就會如春風化雨般滋潤著每位學生的心田。

三、運用插圖,突破教學重難點

1.理解字詞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詩中,“含”的意思在全詩顯得至關重要,對學生來講,在帶入句中理解時又堪稱難點。“含”的本義是包含,但理解至此,教師還要幫助學生在字的本義與詩句意境的融合中加深對“含”的理解。因此,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觀察古詩所配的插圖,再想一想詩人看景的位置。這樣,學生一下便明白了:詩人憑窗遠眺,岷山的景色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畫,頗為壯觀。如此,學生對“含”的認識就有了升華。

2.讀懂句子

在學習唐代詩人劉禹錫寫的《望洞庭》一詩時,學生對詩中的“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這一句很難理解。我適時出示課文插圖,讓學生邊觀察邊讀詩句,并稍加點撥詩人這時的位置,學生很快便理解了。原來,詩人把君山比作了青螺,把洞庭湖比作了白銀盤,遠遠望去,這月夜下的洞庭山水就像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品。通過這樣適時地運用插圖,教學的難點便化解了。

3.體會深意

學習于謙的《石灰吟》一詩,學生從字面上去體會石灰的高貴品質并不難,但這并非詩人的意指,詩人還有更深的含義隱藏在詩面的背后。這時,教師就可利用插圖引導學生想象:畫面上主要畫的是誰?旁邊有哪些人?他們在干什么?兩者有何聯系?學生通過想象就能明白:詩人于謙看到在烈火中煅燒的石灰,想到自己。由此,學生也就不難體會詩人以石灰自喻,立志報國,死而后已的思想感情了。利用插圖,學生全面把握了詩的主旨。難怪有的教師說:“插圖是學生理解課文的金鑰匙。”

四、運用插圖,進行說話、寫話訓練

在詩歌教學中,插圖不僅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理解詩歌內容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更是學生進行說話、寫話訓練的直觀手段。

比如在學習《峨眉山月歌》時,為了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我出示插圖,讓學生想象:詩人坐在小船上抬頭看到了什么?低頭看到了什么?這時,他會怎么想?心情怎樣?表情又是怎樣的?這樣以畫講詩,學生在捉摸詩人的感情脈搏,體會詩人的感情波濤的同時,更進行了有效的想象說話訓練。

再如大詩人杜甫在成都草堂生活時的作品《絕句》,以輕快的筆調描繪了浣花溪的風物景色與幽雅的環境,表現了詩人重回故里的喜悅心情。全詩一句一景,如一套四扇屏一樣,連在一起則組成了一幅動靜結合、錯落有致、色彩鮮明的畫卷。教材中就根據這首詩所描繪的景物繪制了四個鏡頭的插圖:翠柳藏鸝、碧天橫鷺、雪嶺起伏、船兒待發。在學習這首詩時,我首先指導學生借助插圖理解了詩文的意思,然后安排了根據詩意改寫古詩的訓練。要求學生結合詩意,觀察課文插圖,用自己的話,把古詩的意思寫出來。學生通過對古詩的閱讀、理解,再借助課文插圖生動的畫面,寫話就容易多了。

運用插圖進行說話、寫話訓練,學生深化了理解,發展了想象,訓練了表達,可謂一舉三得。

五、運用插圖,形象記憶古詩

熱門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樟树市| 临澧县| 城口县| 井研县| 奉化市| 伊川县| 镇沅| 西乌珠穆沁旗| 呼玛县| 龙海市| 武定县| 东山县| 石柱| 山东省| 高邮市| 广元市| 广宗县| 新安县| 蕲春县| 轮台县| 桦川县| 雷州市| 泽库县| 阳曲县| 岳西县| 宜章县| 宜良县| 体育| 长治市| 合肥市| 宁化县| 河南省| 合江县| 晋宁县| 宜城市| 保靖县| 武宣县| 天等县| 东至县| 桃园县| 石河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