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0 18:09:0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美麗鄉村建設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鄉風文明不僅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x特色文明鄉風是我省農村精神風貌的總體體現,是x鄉村振興的靈魂所在。要通過加大鄉村文化保護力度、加強優秀文化宣傳、增加鄉村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等,積極培育x特色文明鄉風。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沒有鄉村文化的繁榮發展,就難以實現鄉村振興的偉大使命。x特色文明鄉風是我省農村精神風貌的總體體現,凝聚著x大地的鄉土之美、人文之美,是x鄉村振興的靈魂所在。培育x特色文明鄉風,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我省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培育x特色文明鄉風的重要價值
培育x特色文明鄉風可以為農村“生態宜居”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文明鄉風與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是互促共進的孿生體。農村的生態宜居既需要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也離不開良好的人文生態環境。鄉風文明蘊含著尊老愛幼、守望相助、勤勞樸實、誠實守信、鄰里和睦等優秀傳統,是鄉村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鄉村“生態宜居”的重要保障,是建設環境友好型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強大動力。
培育x特色文明鄉風可以為農村“治理有效”創造有利條件。鄉風文明在農村治理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且積極的引領作用,鄉村治理的全過程是鄉風文明建設的全景式呈現。如村民通過村規民約、家風家訓等,實現鄰里互助、尊老愛幼、孝敬父母,不僅彰顯了鄉風文明,還為農村“治理有效”提供有力支撐。
培育x特色文明鄉風可以為農民“生活富裕”提供更加豐富的內涵。培育x特色文明鄉風能夠賦予農產品更多的文化價值,從而有效提升農產品文化品牌效應,提高農業和農產品品質及附加值,實現文化稟賦和生態資源的深度有機融合,有效促進農民增收。x特色文明鄉風的培育還會進一步提高農民的思想素質,轉變農民的生活方式,豐富農民的精神世界,達到“既富口袋,又富腦袋”的效果。
培育x特色文明鄉風的路徑選擇
加大鄉村文化保護力度。一是開展x鄉村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明確牽頭單位,并會同專家學者、民間藝人等對全省鄉村文化遺產的種類、數量、分布情況和現狀進行登記造冊。二是立足全省,制定保護和傳承規劃,研究制定分類保護、分級管理方案和相關政策,同時對各職能部門的權責進行相應劃定,構建高效的聯動機制。三是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參與鄉村文化保護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宣傳教育、資金支持、榮譽獎勵、建立鄉村博物館等形式,讓村民認識到文化保護與傳承是一項“惠及當代,造福子孫”的工作,增強人們對鄉村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和保護意識。
加強x優秀文化宣傳。一是在農村地區大力弘揚主旋律,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深入挖掘x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革命文化,引導農民群眾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二是創新宣傳方式,豐富宣傳載體。利用各種新媒體工具,把鄉風文明宣傳融入農民生活。積極組織開展體現x特色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形成鮮明的輿論導向。三是發揮先進典型示范激勵作用。引導農民群眾對標先進,反思錯誤或落后的思想觀念,形成學先進、趕先進、做先進的濃厚氛圍。
惟農是務 凝聚鄉村振興合力 在XX鎮食用菌產業園的種植大棚,XXX與正在參加暑期勞動實踐的同學們親切交流,詳細詢問同學們的勞動和生活情況。“多到鄉親們家里走一走,多和村里的孩子們交流交流,在科技方面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在聽到同學們用溫度傳感器幫助解決大棚恒溫問題后,校領導對同學們主動思考、積極尋求優化方案的行為表示充分肯定,鼓勵同學們發揮所學所長,用科技創新為傳統農業賦能。
XX鎮是XX校友XX院士的故鄉。結合當地產業、教育、資源特點,學校積極對接協調資源、提供智力服務,幫助XX鎮形成了建設“納米小鎮”的鄉村振興方案。校領導一行在實地走訪考察“納米小鎮”籌建基地后表示,學校將繼續深入對接,挖掘拓展定點幫扶領域,幫助落實落細建設方案,深入促進教育資源互聯共享,為“納米小鎮”建設及當地產業發展給予持續有力支持。
青春奉獻 集聚人才振興活力
在XX鎮XX村金銀花產業服務中心,作為學校勞動教育實施方案中的重要一環,本次勞動實踐課程一經,就有800多名同學踴躍報名。竹園1號書院XXX同學便是其中之一,“大家挎著籃子開始采摘,心里都在暗暗努力,都想多采摘一些。走進美麗鄉村,我們學到了書本中沒有的知識,體驗了勞動的辛苦,收獲了勞動的經驗,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
XXX為參加勞動實踐的同學們講述了學校幫助XX村做大做強金銀花產業脫貧致富的歷程。他指出,XX村人均收入從2014年底的不足4000元,到2020年的21000元,整體脫貧致富,正是中國千千萬萬個貧困村脫貧的縮影,充分體現了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的偉大成就。他表示,自2013年被確立為中央定點幫扶單位以來,學校始終把定點幫扶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抓緊抓好,充分發揮學校優勢,與地方共同打造特色產業,幫助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為國家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了西電貢獻。
XXX勉勵同學們珍惜參加勞動實踐的寶貴機會,深入鄉村、走近群眾,親身感受人民生活和鄉村面貌發生的巨大變化,更加深刻地理解鄉村、理解社會,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同時還要關注農村發展現狀和農民實際需要,結合所學為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積極貢獻力量。
Rural tourist camp Exploitation of self-driving——self-driving tour in the forest camp as an example Pocun
Miao Ku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Sichuan 621000)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ise of self-driving tour, a new bright spot around tourism, rural self-driving tour camps gradually into the spotlight. In the case of the current rural development self-driving tour camp construction is not yet mature, learn, learn from foreign model of development is imperative,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the country, rural self-driving tour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mp road.
【Key words】Self-driving tourist camp;Development
自駕車旅游是近年來我國新興的旅游方式,以自由、靈活、個性化等突出特點被旅游者接受和喜愛。隨著自駕車旅游的興起,自駕車旅游營地也應運而生。
筆者在讀研期間參與了“松潘縣川主寺鎮林坡村藏式風情自駕游體驗區概念規劃”。在此期間對自駕車旅游營地國內外的相關開發模式和案例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以期從中找到一種較成功且較合適的開發模式。
1. 自駕車旅游營地開發模式
就目前國內外的研究、實踐而言,主要有四種開發模式:
1.1 獨立開發。
(1)營地產品在選址建設中,不依托與任何既有景區,而選擇尚未開發但環境優美、交通便利、區位優良又有足夠項目用地的地點進行營地建設。
案例:臺灣嘉義縣松田崗四星級休閑露營農場。
(2)松田崗露營農場把東南亞風情作為自己的特色,整體園區的生態打造也是強調東南亞風情,所以種植了大量的棕櫚科植物。平常除了供游客欣賞之外,這里還和很多中小學校、大學院校建立植物科普課堂合作。 露營地內擁有專門的房車露營區域,停放著從國外進口的房車,供游客體驗居住,里面電視、冰箱、浴廁一應俱全,非常適合想在郊外露營過夜,卻又不習慣睡帳篷的人,當然也可以特地來體驗一下睡房車的感覺。松田崗休閑露營農莊可說一個很有特色的文化露營農莊,不管是園區的植物生態展示,東南亞風格的景觀,適合臺灣人口味的美食,特色娛樂節目,多樣的住宿方式,都給游客帶來獨特的感覺。
1.2 依托既有景區開發。
(1)營地多依托于既有景區進行營地產品開發,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在景區內部設立營地,即在景區內部劃分特定區域進行設施配套,提供營地服務產品;二是在景區周邊設立營地,單獨配套營地設施。
(2)案例:美國黃石國家公園露營區
美國黃石國家公園內的露營區已經頗具規模,借助黃石公園的天然景觀,和公園內完善的公路系統、公共設施,使得這里成為露營者的露營必選地。黃石公園有完善的公路系統,其中八個環形狀公路經過公園主要景點。步行道路有1600公里之多。園內有完善的旅游設施,包括旅社、露營地、食品店、商店、餐館、診所、加油站等。公園可以進行釣魚、劃船、漂流、滑雪,野生動物觀賞、地址考場,徒步健身等活動。
1.3 依托旅游城鎮開發。
(1)旅游城鎮指以旅游產業為主導的城鎮,是旅游開發的重要依托與保障,是旅游者集散地和旅游設施的集中地。營地在城鎮內或是城鎮周圍形成布局,還可兼而發展旅游地產。
(2)案例:臺中縣新社鄉村型小路露營地。
新社花海:素有“中部陽明山”美譽的新社鄉,擁有獨特的河階臺地自然景觀,風光明媚、氣候宜人,成為國人休閑踏青的好去處。農委會為推動中部地區觀光休閑產業發展,乃利用農地空閑期間,于新社大南河階臺地種苗改良繁殖場第二農場規劃50公頃的田園花海。壯闊的花海景觀襯托美麗的山川景致,營造出足以媲美日本富良野的美麗大地風景,讓喜歡親近大自然的民眾,再也不必遠赴日本就可以盡情賞花。小路露營地位于臺中新社,日文意為秘密基地。營地地處雙翠湖峽灣,環境清爽舒適且地點處于山中隱密之處,因此以隱喻秘密基地,命名為“小路”。天空湛藍純凈,風輕。陽光穿越悠然的山顛垂落的燦爛金線映照著這片營地,暖意十足。小路鄰近居民稀少,形成了最自然的景觀與豐富的生態環境,是喜愛大自然的游客最佳停留之地,游客可以在這里充分放松身心。 營地雖然不大,但是草地柔軟,隨處可駐扎帳篷,沒有過多條條框框的限制,讓游客更能感受到自由的氣氛。
表1 四種開發模式的優劣對比
1.4 依托節慶式旅游項目開發。
(1)營地的建設較為隨機性,依托節慶活動,開闊一塊已有場地,或活動內部場地,進行營地建設,如節日、慶典等。
(2)案例:張北草原音樂節。
張北草原音樂節一直是熱愛音樂、喜歡自駕游驢友們的最佳選擇。音樂節主辦方規劃出可容納1000臺車的汽車露營區,讓自駕的朋友們可以將帳篷扎在愛車的旁邊,享受草原最自然最美妙的音樂。
1.5 四種開發模式的優劣對比(見表1)。
2. 在林坡村自駕車旅游營地中的運用
2.1 項目現狀(見圖1、圖2、圖3、圖4)。
2.2 區位條件。
(1)松潘縣位于阿壩州東北部,東接平武縣,南依茂縣,東南與北川縣相鄰,西及西南緊靠紅原縣、黑水縣,北與九寨溝縣、若爾蓋縣接壤。成都至松潘西環線336公里,東環線600公里,沿途風光旖旎。成蘭高速機鐵路開通后,交通將更為便利。
(2)林坡村位于松潘縣川主寺鎮東南,縣道120一側,與世界自然遺產黃龍相鄰,是西環線至黃龍的必經之路。距縣城23公里,距九黃機場18公里。
(3)旅游資源:
松潘縣位于九環線的西環線上,縣域自然景觀復雜多樣、門類齊全、品味極高。有以黃龍風景名勝區、牟尼溝為首的自然風光;以“毛爾蓋會議”革命遺址和“沙窩會議”為代表的紅色旅游資源;以松州古城為核心的大唐傳統文化和藏羌回多民族風情人文旅游資源。
(4)宗教文化:
松潘境內藏族屬安多藏族,信仰苯教。
安多藏族飲食習慣與衛藏、康藏藏族沒有較大差異,均以青稞酒、酥油茶、糌粑、牛羊肉為傳統飲食。安多藏族的服飾更為富麗,冬季藏袍以絲絹為面料,氈帽以裘皮為主,顏色多為綠、金、黃及紅色。安多藏族節日可分為民俗節日和宗教節日。主要民俗節日有藏歷新年、賽馬會、祭山神節、德朵節、扎崇節。節日時間主要集中在農歷五、六月,恰逢旅游旺季。
當地藏民住宅建筑外墻多采用赭紅色、泥黃色、青灰色與白色,住宅一層布局通常廚房、臥室在前,牛棚在后,具有人畜共院、采光通風差、旅游景觀少的缺點。
安多藏族信仰苯教,苯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對及其周邊民族產生了重要影響。林坡寺是松潘境內五大苯教寺廟之一,歷史悠久,是游客體驗苯教宗教文化的理想場所。
(5)通過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結論:A.客源量大。B.林坡村既可以依托于九寨溝、黃龍景區進行開發建設自駕車旅游營地,也可以依托川主寺鎮。C.宗教文化是當地最大旅游資源亮點,宜大力打造,吸引游客前往。
(6)SWOT分析(見表2)。
根據營地建設條件分析和SWOT分析,林坡村自駕車旅游營地的開發模式宜選擇依托既有景區開發與依托旅游城鎮開發相結合的模式。
2.3 項目定位。
依托九寨溝、黃龍景區和川主寺鎮以及該村獨具特色的自然風光和歷史人文特點,以全面實現生態立村、產業富民為目標,通過依托既有景區開發與依托旅游城鎮相結合的自駕車旅游營地模式,在現狀民居及道路的基礎上,建造一個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的自駕車旅游營地,同時塑造生態景觀怡人、具有濃郁民族文化特色的藏家風情民俗生態體驗區。
表2 SWOT分析
2.4 項目開發。
(1)根據林坡村居民聚居點分為兩片,山林面積廣大的現狀條件,在保護生態環境本底的前提下,將露營登山等活動布置在廣闊的山林區域。結合藏民聚居點,形成以景觀核心區為中心,自駕游覽接待區為龍頭,露營區及登山區為兩翼的分散放射狀布局結構。
(2)根據所依托景區、城鎮的產品特色及所面對的目標客源市場消費特征,開設8個不同功能區。營地各功能區之間通過營地內部交通系統予以聯通。
(3)自駕游覽接待區:
用于接待游客,包括餐飲住宿、購物休閑、登記、汽車維修保養服務等。根據《汽車自駕游基地標準》,經營管理機構的工作人員必須經過培訓,并經過全國汽車自駕游管理辦公室的考核,達到全國汽車自駕游管理辦公室規定的要求。自駕游覽接待區有專職負責咨詢和接待的人員,游客問詢和來電能得到及時、熱情、滿意的解答(林坡村自駕車旅游營地總平面圖見圖5、林坡村自駕車旅游營地功能分區圖見圖6)。
(4)露營服務區:
為露營登山活動提供汽車及帳篷租賃、購物、救援醫療、沐浴等服務。為露營區提供電及天然氣,營區用水應通過建高位水池解決。
(5)景觀核心區:
結合谷地及流水規劃中心景觀帶,為游客與藏民提供集會、購物、休閑娛樂的場所。平措德吉廣場是景觀核心區的核心點。
(6)藏家風情體驗區:
可讓游客體驗藏式飲食、建筑、服飾、風俗習慣。部分游客可選擇在藏民家中住宿就餐,可接待游客的藏家戶數大概為15戶。
(7)牧草養殖區:
主要種植高寒草甸草地及高寒灌叢草地。牧草養殖區為藏民放牧或種植牧草的場所,須嚴格保護。
(8)宗教文化參觀區:
以林坡寺為核心,為游客提供體驗苯教文化的場所。
(9)露營區:分為汽車露營區、帳篷露營區和混合露營區。
汽車露營區分為房車露營區及普通自駕車露營區,區域內以生態滲水地磚鋪地,可防止燒烤野餐等活動造成火災。房車露營區可保障游客的私密性,適宜于游客長期停留,易于辨識。普通自駕車露營區建設費用低廉,遇旅游旺季可靈活調整車間間距,游客也可自由選擇空間搭帳篷。帳篷露營區規劃在地勢較為平整,排水良好的區域,一般2-3頂帳篷集中布置。
帳篷露營區區域內設置以生態滲水地磚鋪地的停車場地,每隔1000m規劃簡易服務性建構筑物,內有公廁、垃圾桶、水電等設施。營地與外界規劃有生態植物圍墻,與外界有明顯界限。
混合露營區布置于林坡寺西北處較平坦區,內為生態草場,交通便利,離林坡牧民居住點較近,可進行少量帳篷露營或汽車露營。
(10)登山區:
分為叢林野趣區、山林體驗區和登高望遠區。其中叢林野趣區可開展戶外拓展活動,如真人CS、攀巖等;山林體驗區可開展森林探險活動,登高望遠區可開展徒步登山、騎馬等活動。
3. 結語
(1)自駕車旅游營地開發模式多樣,且組合形式多樣,如何選擇適合自身條件的開發模式是一個關鍵。鄉村自駕車旅游營地建設不可能在所有條件都較為成熟,沒有市場風險的情況下進行建設。有條件的鄉村,可在政府主導下啟動建設,在建設過程中充分調動各市場主體、利益相關者的積極性,招商引資,讓政府逐步從主導變為監督與指導。鄉村自駕車旅游營地一般不宜采取獨立開發模式,因為前期基礎設施投入太大,風險較大,不利于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宜采用依托于既有景區開發模式和依托于城鎮開發模式。
(2)受限于研究條件,無法進行大規模實地調研,僅能通過對網絡等渠道收集到的相關信息進行比對分析,對各地自駕車旅游營地情況缺乏總體把握,這導致林坡村自駕車旅游營地建設實證研究中對營地開發的產品、開發的時間序列缺乏更詳盡、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致云,楊效忠,盧松,葉舒娟,《自駕車旅游研究綜述》,旅游論壇,2009年2月.
[2] 林福煜,《廣西自駕車旅游營地建設研究》,碩士學位論文.
[3] 張波,《國內自駕車旅游的發展現狀與問題分析》,渝西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1月.
[4] 趙鵬,李享,劉磊,《旅行社與汽車俱樂部經營自駕車旅游的比較研究》,旅游學刊,2008年第1期.
[5] 吳媧,《論我國自駕車旅游市場開發管理的問題與對策》,技術與市場,2007年3月.
[6] 張曉燕,《我國自駕車旅游及其發展研究》,碩士學位論文.
[7] 吳巧新,《長江三角洲自駕車旅游市場開發研究》,碩士學位論文.
[8] 崔祝南,董志文,《國內主要城市旅游集散中心運營狀況研究》,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1月.
[9] 許靖濤,《“魅力網”概念下的景區邊緣旅游服務型城鎮規劃方法探討》,碩士學位論文.
自2010年“全國星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企業(園區)示范創建行動”開始以來,全國各地相繼興起了一股鄉村旅游熱,不僅鄉村旅游的投資規模增加了,人們對回歸田園,休閑鄉野的熱情也大大增加了。基于這樣的現實需求,全國各地出現了大量的以農家樂為發展基礎的休閑農業項目,得益于市場需求的膨脹,許多低端的農業采摘項目扣上休閑農業的帽子也可以賺得盆滿缽滿,然而在發展同質化日益明顯的今天,這類項目不行了,許多投資方開始真正用心的研究在休閑農業項目中引入主題的概念來吸引游客。本文研究的遼源休閑農業規劃項目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產生的。
1 遼源休閑農業規劃項目的基本情況
遼源休閑農業規劃項目(以下簡稱“遼源項目”)是遼源國家礦山濕地公園建設項目的子項目,用地位于遼源市市區的西北部,總用地面積為260公頃。結合政府部門的要求,本項目要實現幾個目標。首先要同科普教育示范的功能相吻合,同時要同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既不能大拆大建,又需要有文化創意性的內容,要良好的統合到一個主題中來。
2 項目的情懷主題尋找
2.1好的主題要有情懷
變形金剛拍成好萊塢大片,能夠在全球有巨大的受眾群,其實不僅僅在于影片本身的制作精良,更在于變形金剛這個主題勾起了整整一代人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追夢情懷。迪士尼引入中國的火爆,不僅僅是由于他是一個運作規范的大型娛樂文化公司,而是在于人們一提起迪士尼就會想起兒時和米老鼠唐老鴨一同成長的那段歲月,這就是情懷。每一個成功的休閑農業項目的主題也都需要在情懷上做好文章。
2.2 一個主題串聯兩大主線
在遼源項目中其實任務書的要求很明確,一方面要打造出良好的休閑農業項目針對于農業體驗、科普教育的特色;另一方面要結合于美麗鄉村建設,對村莊現有的環境與住宅進行有意義的改造,如民宿化改造,做知識青年風。即這兩大主線中一個是青少年的知識情懷,一個是中老年的文化情懷。那么這適合于不同年齡段的兩條主線如何能夠串聯到一個共同主題上呢?
這是本項目的最大難點。我們知道一個有趣的事實:當不同年齡段的人們一同去K歌時,80后永遠喜歡東風破、臺,70后總是喜歡吻別、小城故事,60后總是那么留戀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為什么呢,其實60后、70后也都經歷了80后所喜歡的周杰倫時代啊?在疑惑中我們發現,每一個時代的人最喜歡的那些歌曲和時尚都是他們各自在年輕時最流行的那些元素,因為這是他們的青春,是他們永遠最美好的記憶。
所以我們選擇青春作為項目的主題,對于青少年來說,青春就是他們的當下,對于中老年來說青春就是曾經的歲月,在這一點上主題概念統合了。
3 一個主題串聯旅游產品
青春主題選定以后,規劃對兩大主線功能進行了產品化延伸,提出了三大青春主題,旅游產品。它們分別是青春之美、青春之歌和青春之悅主題。青春之美打造了三大旅游產品,浪漫青春――青春湖畔賞千畝桃園,華麗青春――星級酒店享田園水景,寫意青春――盛世荷塘望似水年華;青春之歌打造了兩大主題產品,暢想青春――智慧溫室暢想科技未來,勵志青春――農科平臺承載科普中心;青春之悅打造三大主題產品,探索青春――農耕勞作體驗農業文明,快樂青春――農莊文化回歸生態故里,愉悅青春――開心牧場體味童年時光。
另外由小康村改造而成的“回憶書”功能區域則是記憶青春最好的表達,這里將是回味遼源幾代人青春記憶情懷的聚合地。這樣同前面的八個旅游產品共同構成了本項目“一心、三區、八點”的格局。共同構建了青春戀曲約瑟夫主題園的文化體系,實現了農文化價值的全面提升。它使農田景觀化,農地產業化,農村魅力化,農民人才化,進而實現了“四農一體”的創新式升級。
規劃也通過這個主題的打造實現了項目的品牌價值,通過現有民居的民宿化改造實現了建筑價值,通過水系的重新梳理實現了新的環境價值,通過農民的技能培訓實現了有益的社會價值。
4 情懷主題的重要意義
4.1情懷主題能夠有效融合多年齡段需求
通過前面的分析可以發現,在項目中用青春情懷的主題良好的統合了不同年齡段的實質需求,基于滿足多樣化需求的整體目標,實現了全齡化的功能吸引點。正是由于這種情懷,才促進了旅游方式從觀光式向體驗式、度假式的轉變,而后者兩種方式的落實則一定是基于多年齡段需求的滿足之上的。
4.2 情懷主題可以使項目主題擁有時間張力
情懷有時可以理解為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在曾經生活方式的一種回憶性共鳴體驗,這讓許多中老年人對自己曾經故事的回憶得到了某種曾度的實現,更成為一種向后代炫耀說明的最好載體。因此情懷主題會吸引一大部分潛在客源,因為這種主題不是生硬植入的,而是在時間軸上的牽引出來的,所以情懷主題更有時間張力。
4.3 情懷主題讓旅游項目擁有品牌特色
基于情懷主題的目標,項目投入中必然會圍繞這個主題做大量文章,所以在項目成型后已經是一個擁有自身明顯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了。基于這個突出的特色優勢,整合旅游產品資源,整體推廣宣傳項目品牌,這就良好的實現了品牌與特色實質的真正統一。
4.4 情懷主題可以有效促進項目重游率增長
情懷主題往往可以吸引到某些特定的人群,這類人群在這種主題下可以找到情感共鳴的元素與生活方式,這是其他類旅游項目所不具備的,因為情懷旅游的體驗性很強。不同于觀光旅游項目,看過一次下次就不想來了。情懷旅游可以讓特定人群在實現會員制以后大大的提高重游率,而重游率價值對于一個旅游項目來說是最為寶貴的價值。
結語
在休閑農業旅游項目如火如荼的開展過程中,有關情懷主題旅游的思考為休閑農業旅游項目提供了一種注重內涵式發展的一個依托,在旅游業發展方式轉型的大背景下,這種更加注重內涵式發展的方式想必會有極大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 楊載田,王志堅. 湖南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的壽文化主題探索. 湖南社會科學, 2013,(05).
南窖鄉位于位于北京市房山區西北部山區,鄉中心距108國道8km。總面積40km2,全鄉所轄8個行政村,現有耕地521.33hm2,糧食總產量130t。主要的礦產資源有煤炭、石材、石灰石,同時還有果樹、旅游、山場和牧草等資源。有各種果樹40萬株,主要品種有良鄉板栗、柿子、核桃等,干鮮果品歷史最高產量達2440t。南窖鄉東南部為石灰系巖石山地,西北部為石灰巖山地。土質以山地褐土和黃褐土為主,土壤中性微酸。平均海拔754.9m,大部分地區處在203~700m,適宜板栗、柿子、核桃等果樹生長。其中板栗是名特優品種,是“良鄉板栗”的主產地。現有板栗樹10.7萬株,種植面積185hm2,年產量220t,市場銷售廣闊,產品供不應求。現對南窖鄉旅游資源進行分析。
1競合分析
南窖鄉旅游產業發展初期,主要的競爭對象為南窖鄉周邊、房山區的其他旅游資源,如十渡、琉璃河、周口店遺址等,競爭的主要方面是對客源的爭奪,因此首先明確客源至關重要[1]。京郊旅游的大部分客源為北京和河北的雙休日旅游或小長假出游的游人,以旅游團、家庭自駕游、學生或同事的團體出游為主。游人主要目的是為從日常的生活中解脫出來,改換心情,主要游玩活動為欣賞京郊山區的美景以及體驗以景色為依托開發的一些游樂項目,觀看一些文化歷史的遺址,體驗農家樂和采摘活動等[2]。
南窖鄉主要競爭對象都有主要旅游景觀,如十渡鎮——主要以優美景色為主,有漂流、蹦極等活動,競爭力強;周口店鎮——周口店遺址,歷史悠久;琉璃河鎮——琉璃河大橋和琉璃河遺址等自然以及文物遺址資源等。周邊旅游的優勢:起步較早,名氣較大,文物資源有些歷史悠久,交通可達性強;劣勢:有些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同一個地方旅游資源指向單一,難以引起游客的再度旅游興趣。
南窖鄉優勢以及建設方向:特色資源豐富,有人文資源、自然資源、古建資源等,可以享受到多方面的文化和娛樂活動;充分發展基礎設施,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吸引游客;生態環境保存好,遭受破壞小;由于去過的人少,對游人有神秘的吸引力;南窖鄉的遺址可以讓游人進行體驗式旅游,不只是觀光;發展生態農村[3],體驗更高級別的農家樂;南窖鄉現狀資源豐富,涵蓋了各色旅游資源,需要兼顧各個方面的同時應做好重點景觀的突出,使每個村都有各自的特色和重點,并將其整合起來,形成南窖鄉的京郊農村旅游鏈。要充分發揮并擴大每個村的資源和優勢,利用道路互通的方式將幾個村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具有競爭力的整體。并且在每個村現有的范圍上擴大其影響范圍,例如可將村周邊的自然環境有效利用,修建林中小屋或增加游樂項目等,將相鄰的村資源整合聯系起來。為提高與周邊的競爭力,整個南窖鄉要改善基礎設施,保護環境,充分發展“體驗式旅游”,并建立生態村。最終實現旅游業的發展,帶動經濟,并起到保護環境和古建的作用。南窖鄉的旅游業發展也存在著劣勢,如知名度較小、交通不便利等。
2南窖鄉旅游資源分析與定位
明確南窖鄉的總體定位,以生態農村為主的體驗式旅游,突出各個村自身的特色,從而讓游人體驗到多種活動,并可以加強其合作關系,減弱村之間的競爭[4]。
2.1花港村—生態門戶
現狀:在建設一條方便出入的道路;盛產桃子。
建設方向:作為進入南窖鄉的門戶,必須做好基礎設施工作和門面工作,以游客接待住宿和生態觀光園為主要特色,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加大桃種植的規模和品種,每年春季舉辦桃花節,夏季舉辦采桃節,并以一些獨特的活動增加氛圍,擴大突出桃子的資源優勢,形成一定的規模和一系列的產業鏈。
2.2中窖村——栗香金山
現狀:曾產煤礦,但現已勒令停產;栗子資源豐富。
建設方向:進行采礦區的生態恢復和改造,形成自身獨特的景觀,并可以介紹采礦的歷史、流程,以此作為一個吸引游人的項目;充分打造栗子產業鏈,舉辦栗子節,進行招商引資完善栗子產業鏈,形成栗子相關制品,帶動旅游的同時推進自身的經濟和產業的發展。
2.3大西溝——果林飄香
現狀:水果、山羊、堅果、石材等資源豐富。
建設方向:充分恢復利用采石坑,形成獨特景觀,并且發揚頁巖的歷史、文化及用途;建立生態園采摘水果節,豐富種植的水果種類和面積,形成一定規模,可以采取招商引資的策略。此處不僅可以進行生態采摘,同時也可依傍著優美的自然景色,加大農家樂和采摘園對游人的吸引。
2.4水峪村——古韻猶存
現狀:自然環境優美,被評為“2008北京最美村落”;有古建筑、中幡隊、碾子等。
建設方向:由于其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良好的人文氣息,水峪村是南窖鄉旅游項目建設的重點村之一。以古建為重點,依托美麗的自然環境,并適當調整水系。對比周邊的資源,水峪村古建的優勢在于可以作為開發為住宿的客棧,可以讓游客們進行體驗式旅游,旅館和餐廳都可以參照古代的客棧和小店的樣式,并提供與之匹配的餐飲和服務,以此來作為特色吸引游人。充分發揮此地美麗的自然景色的優質,建設相關的游樂項目,擴大水峪村的影響范圍,將周邊一定面積的山水都劃入規劃范圍。與十渡相比,又多了份人文特色并且其自然環境保留較好,只要擴大知名度,其競爭力很有可能超過十渡。
2.5三合村——生態之村
現狀:小型水庫;小煤窯。
建設方向:對小煤窯進行生態恢復,可適當保留幾個作為遺址,結合明清時期能源供應的問題,向游客講述歷史文化。充分利用擴建水壩,以三合村為例建立生態示范村。改造街道和房屋,建立收集雨水系統,增加村內綠地面積,將雨水收集、居民生活廢水排放以及農業灌溉用水和水壩集合成一條系統,建成房山區第1個生態村。
2.6南窖村——古道西風
現狀:南窖鄉最大村落;擁有遺留的古建筑、古商道和集市。
建設方向:主打京西古道這個歷史文化,將古集市的作用和影響力充分發揮出來,重現昔日古道豐富繁華的場面,參考北京煙袋斜街的做法,將南窖村打造成房山區的煙袋斜街;修復部分受損的有藏傳佛教意義的古橋,加大對游人的宣傳普及力度。
3結語
京郊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優美的自然環境,一直是京城人短途出游的首選。因此,京郊旅游業的競爭也顯得尤為激烈,其中旅游資源和服務水平參差不齊,要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就要明確自身的地位和在競爭中所處的位置。通過對南窖鄉旅游資源及其競合關系的分析,可以看出首先要明確自身資源的優勢和劣勢,由客源、地域、資源特征等方面明確競合關系,從而更合理的進行規劃來發揮自身優勢,增強競爭力,開發特色資源。當然,旅游資源的開發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建設的同時還有注重對環境的保護和對古建筑的修復留存,實現可持續發展[5]。
4參考文獻
[1]史春云,張捷,沈正平,等.區域旅游競合研究進展[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5,21(9):86-89.
[2]王云才,郭煥成.略論大都市的郊區游憩地的配置——以北京市為例[J].旅游學刊,2000(2):54-58.
一、西江苗寨鄉村旅游的現狀
西江千戶苗寨,屬貴州雷山西江鎮,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苗寨是山區農業,農業一直在西江千戶苗寨產業結構中占據著絕對的優勢地位。人們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雖然近年來不少村民外出務工或就地從事旅游接待,但絕大多數居民主要的經濟來源仍然是農業生產,依然沿襲著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但社會經濟發展速度十分緩慢。
二、鄉村旅游發展中的存在的問題
1、工藝制作等非物質文化傳承的憂慮
雖然西江的鄉村旅游與新農村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還存在著巨大的差距,西江的年輕人都去打工了,愿意花力氣學苗歌、刺繡的人越來越少,苗寨的民族工藝制作,存在著后繼無人的趨勢。不充分挖掘苗寨的文化底蘊,村民參與旅游業的模式單一,如果就是餐飲住宿、手工藝品、歌舞表演,長期下去,西江苗寨的旅游發展將難以為繼。
2、苗寨建筑破壞的憂慮
村民為了私利,旅館客棧私自搭建、亂拆濫裝現象較為嚴重,破壞了苗寨吊腳樓群原有的輝煌、壯觀、清純美麗的寨容;拆舊立新,拆掉了歷經百年風雨的古文物。一些對苗寨的破壞行為, 破壞了苗寨的整體風貌。苗寨新修的一些建筑是在按照一種人工園林式的建設,模仿別人的跟風形式,脫離了苗寨的建筑風格,放棄了苗寨的自然與古樸的意境。
3、苗寨環境污染的憂慮
隨著西江苗寨鄉村旅游的開發,來西江旅游觀光的游客的增多,造成“旅游污染”,破壞其文化生態。大量農家樂與飲食業的開辦,給西江苗寨的環境帶來了嚴重考驗,給苗寨和諧的生活與優美的自然環境帶來不和諧的色調。
4、苗寨門票收費問題
2010年4月,當地政府開始收取60元/人的門票,引發了爭議:
游客認為圈寨設卡,苗寨村落成了主題公園,破壞了苗族村民的原始文化,與保護苗寨的初衷南轅北轍。苗寨交通不便,外來游客路費就花費不少,收門票,很多人就不來了。
村民也反對,村寨自從收門票后,游客少了,生意差了,村民的收入減少了。
5、安全問題
在西江苗寨里,苗寨的建筑大都是木質建筑,建筑物之間相距較近,苗寨的農村因素,苗寨的流動人口多,苗寨對煙花爆竹的燃放,逢年過節的祭祀等,都容易引起火災,苗寨的消防安全永遠是處于重要的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夠放松。
苗寨坐落在山里,其地形與氣候容易發生滑坡與泥石流,給苗寨的進寨交通安全帶來危害,危害到村民與游客的生命安全,影響到苗寨的旅游質量。
三、對西江苗寨發展鄉村旅游建設新農村的建議
1、做好文化遺產的傳承
制定有效措施,完善政策,增加財政對文化傳承的保護;加強對苗語苗歌收集整理,把苗語苗歌傳給子孫后代;加強工藝制作的表演與比賽,為民族工藝的傳承創造良好的氛圍;民族工藝的制作的產品,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適應市場的需要,讓制作者從中得到實惠,將民族工藝制作發展傳承下去。培養孩子對苗族文化的喜愛,讓孩子從小就對苗族的傳統文化產生興趣,參與到對苗族文化的傳承中。充分挖掘苗寨的文化底蘊,讓村民參與到發展鄉村旅游建設新農村中,將苗寨的鄉村旅游發展推向應有的高度。
2、保護苗寨建筑,與自然和諧相處
保持苗寨吊腳樓群原有的輝煌、壯觀、清純美麗的寨容,保護好文物與古屋。保存好苗寨的整體風貌,減少人工園林的建設,打造苗寨的建筑風格,回歸苗寨的自然與古樸、渾然天成。把鄉村旅游發展與農村危房改造、新農村建設等結合起來,支持當地農民建設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鄉村旅館等服務設施,讓更多村民從旅游業發展中得到實惠。對古舊破壞的古式木質民居和對磚混建筑進行改造與加固。加大對苗寨吊腳樓群的搶救。
封山育林、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加快地區的生態恢復。保護與開發并重,加強景區生態環境管理,避免和減少旅游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實現旅游資源的后續利用。保護苗寨的梯田,增加苗寨的水域面積,在苗寨白水河的上游增加建設一些蓄水的設施,建一些水庫,增加苗寨的水體循環,為苗寨的水汽與小氣候作調節,也為苗寨增加霧繞青峰,若夢若幻的美麗與自然。
3、整治衛生環境
建立完善的衛生管理制度,實行責任片區管理,把一些苗寨的村民編到衛生打掃中來,加大衛生清掃力度;在苗寨內加大衛生宣傳,加大監督檢查力度,提高村民的綜合素質;加強保護苗寨的白水河,讓大家共同來維護苗寨的環境衛生。
4、門票收費實行民主聽證或者改革
門票收費要合理定價,兼顧經營者、旅游者和當地居民三方的利益,可以實行召開民主聽證,將門票價格定在合理的價位上。不要為了發展旅游,破壞其文化生態,要繼續發掘苗族文化旅游資源,提升西江的名氣。
門票收費問題也可以改革。如,游客來苗寨,先登記買票,若客人在當天返回了,門票就以所購取的費全額收取了;若客人在這游玩到第二天返回,就返還客人的所購票價的一定比例;若是第三天返回的就再增加一定的返還比例。
5、擴大對外宣傳
邀請專家名人,苗寨要利用好苗年,邀請名人和作家歌唱家相聚西江,舉辦一些筆會,演唱會讓他們來幫助西江做好文化宣傳,提高西江在文化界的名氣,宣傳打造西江。
新聞媒體宣傳,加大新聞媒體宣傳投入,邀請國家重要的新聞媒體到西江采訪和拍攝各類專題片,提高知名度,擴大了宣傳面;或以西江為背景,把西江搬上屏幕,做一些電影或電視劇;或邀請一些著名的電視臺的節目來做專題等,讓更多的旅游者看到西江、認識西江、走進西江。
利用學者學生宣傳,學者學生是個較大的旅游群體,而且都有較多的論文與作業需要完成,可以實施一些優惠的措施去鼓勵他們來創作與西江苗寨有關的作品,以擴大西江苗寨的宣傳影響。比如,讓藝術類的學生到這里來創作寫生;讓動畫類的學生來這里設計動畫;讓計算機類的來這里以這里的景觀為背景,創作設計游戲。
參考文獻:
[1]《雷山縣西江鎮村鎮規劃》貴州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2000年.
隨著人們閑暇時間的增多,收入的提高以及生活壓力的加大。在閑暇時間去山清水秀的地方放松身心,已成為城市人的心愿。鄉村旅游正是滿足了人們休閑度假的心理而產生,并且越來越受歡迎,本文針對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重渡溝景區的自然和人文資源進行了鄉村休閑旅游規劃的探討。
1 鄉村休閑旅游的概念及類型
1.1 鄉村休閑旅游的概念
鄉村休閑旅游是以遠離都市的鄉野地區為目的地,以鄉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為吸引物,以城鎮居民為主要目標市場,通過滿足旅游者休閑、求知和回歸自然等需求而獲取經濟和社會效益的一種旅游方式。
1.2鄉村休閑旅游的類型
鄉村休閑旅游在我國的區位分布上主要有3種類型:城郊型、邊遠型和景區邊緣型。鄉村休閑旅游主要是城市居民在回歸自然渴望的驅動下蓬勃發展起來的,因此在這3種區位中,城郊型鄉村休閑旅游最為發達。而重渡溝景區就屬此類,所以在此進行旅游開發是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對擴大城市旅游空間,開拓旅游資源新形式,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特別是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深遠的意義。
2. 重渡溝鄉村旅游休閑旅游規劃的條件分析
2.1 重渡溝風景區的概況
重渡溝風景名勝區位于洛陽市欒川縣潭頭鎮,距洛陽市150公里,欒川縣城50公里,九龍山溫泉18公里;有金雞河、滴翠河、水簾仙宮等景區組成,有景點200余個,旅游面積30平方公里。景區內林茂草豐,雉飛鹿鳴,花鮮果稠,野趣橫生。重渡溝樹奇石峻,洞幽潭靜,飛瀑流泉,繞嵐斜虹旅游論文,棧道梯懸,獵獵古風。充滿田園氣息的318家農家賓館星散于十里蘭溪之旁,萬畝竹海之中,床位達13800余張。
2.2 重渡溝風景區鄉村旅游規劃的優勢分析
2.2.1 區位優勢
重渡溝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潭頭鎮西南部,距洛陽市150公里,欒川縣城48公里,地理位置優越。
2.2.2資源優勢
重渡溝景區內有金雞河、滴翠河為兩條常年性河流,最小流量每秒0.5立方米。景區內有5米以上的瀑布30余條,30米以上的瀑布5條,最長瀑布100余米,最寬瀑布8米以上,是一個龐大的瀑布群,構成瀑布成群潭成串,林密石怪傳說奇的夢幻景觀。即使持續干旱,赤地千里的炎炎盛夏,或白雪皚皚,滴水成冰的凝凝隆冬,景區內依然碧波翻浪,瀑聲震天。重渡溝景區內有竹林千畝,多生于河邊路旁,翠竹碧水交織,肥鴨壯鵝嬉戲,具有曲型的水鄉風光,在中原堪稱一絕。
2.2.3生態環境優勢
重渡溝地處伏牛山脈,植被茂密,有上萬畝竹林,森林覆蓋極高,負氧離子的含量特別高,有的地方每立方米的含量達到68000個,水資源豐富,有劍插泉,象吐泉等上百個泉眼,形成了震天雷瀑布,飛虹瀑布,水簾仙宮瀑布等大小瀑布30多條,為規劃鄉村休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資源和生態環境優勢。
2.2.4 接待設施優勢
重渡溝接待設施充足,環翠居、翠屏居、桃花園、故人莊等清雅別致的名字點綴于窗含翠嶺、竹環水繞的溫婉農家的門眉上,這些富有山情風味,充滿田園氣息的318家農家賓館星散于十里蘭溪之旁,萬畝竹海之中,床位已達13800余張,在滿足游客的吃住之需的同時,而且給深山區農民找到了一把打開致富之門的金鑰匙。因此河南省省長李成玉稱贊重渡溝是“生態旅游開發的典范,是家庭賓館的楷模,是旅游帶動脫貧的榜樣”。更被中國旅游第一人魏小安先生稱之為“中國農家賓館第一村”。
2.3 重渡溝風景區鄉村旅游規劃的劣勢分析
2.3.1 鄉村性逐漸弱化
重渡溝風景區從1997年對外開放到現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居住在其中的農家由于旅游帶來的收益,其生活水平也是越來越高,但是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它的鄉村性卻越來越弱化旅游論文,一方面表現在建筑上,除了位于重渡街中心地帶的二三十年的靳家樓和農耕村外,300多家農家賓館都是采用現代的建筑風格,村中貼著瓷磚的小洋樓鱗次櫛比。另一方面表現在民風上,目前重渡溝景區已經不再展現純樸的村民和樸素的衣著,而是到處都充滿了商業的氣息,聽到的不再是陣陣的簫聲,笛聲和歡笑聲,而是討價還價的聲音。并且以餐飲為主的“農家樂”菜肴品種單調、雷同,缺少參與性、體驗性項目,游客停留時間短,旅游綜合效益不高幾乎已經完全喪失了原有的鄉村性。
2.3.2 旅游產品過于單一
重渡溝景區旅游產品過于單一,游客主要集中在基礎觀光游,沒有很好的向度假轉變,另一方面旅游商品缺乏的特色,主要為香菇、木耳、猴頭、拳菜、百合等山珍土特產,缺乏明顯的地域特色。游樂項目也是簡單的秋千、吊椅、索道等不但設施陳舊,并且和景區環境不夠協調,對游客也構不成吸引力。
2.3.3類似景區多,競爭激烈
重渡溝目前經營主要是山水農家游,周邊同質資源過多,周圍嵩縣的白云山、千池山、木札嶺、養子溝、寨溝,南陽西峽的龍潭溝、內鄉的寶天曼,都對本景區的游客有潛在分流,競爭過于激烈,所以,在規劃的時候,一定要突出特色,和周邊景區進行差異化開發,開發壟斷產品。
3.重渡溝風景區鄉村休閑旅游規劃的探討
3.1保持鄉村休閑旅游的本土性,鄉村性
鄉村休閑旅游規劃過程應避免“城鎮化”現象,應堅持科學規劃,重視功能分區,務必從總體上保持鄉村休閑旅游的本土性和鄉村性。重渡溝旅游區定性以美麗的山水風光為基礎,以豐富的農耕文化為內涵,集觀光采摘、娛樂休閑、科普求知、旅游度假等多功能為一體的鄉村休閑旅游區。規劃結合旅游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劃分“農家風情、竹的世界、水的海洋、農耕文化、休閑度假等功能區,突出鄉土風情,體現山水樂園。
3.2 創新鄉村休閑旅游產品
鄉村休閑旅游產品開發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當地的資源和地理條件為基礎,采用需求驅動型的發展模式。根據游客來源、客源結構與類型、市場規模、游客消費能力等來開發適銷對路、價值鏈延伸長的鄉村休閑旅游產品。這樣,旅游產品才能被旅游者接受和喜愛。針對重渡溝旅游區目前旅游產品單一,旅游者參與體驗程度不高,旅游時間短等情況,規劃要完善鄉村休閑旅游產品體系,包括觀光型旅游產品、休閑度假型旅游產品、專項旅游型產品等類型。如專項旅游型產品有健身旅游產品、考察學習旅游產品、民俗風情旅游產品等,極大地豐富了鄉村休閑旅游的內容。
3.3 構建鄉村休閑旅游生態循環經濟
從1997年創辦農家樂開始,重渡溝旅游區旅游發展相當迅速。但是相應的環保、環衛基礎設施沒有配套齊全旅游論文,導致景區地表水遭受污染,垃圾隨處可見,農田農藥污染,因此發展生態循環經濟十分迫切。規劃在旅游區采用養殖、沼氣、種植、加工、旅游“五位一體”的旅游循環經濟,打造綠色產業鏈,減少旅游開發對鄉村環境的破壞。同時農田種植采用微噴節水灌溉、沼液施肥和生物防蟲等新技術,使旅游區建成洛陽市綠色蔬菜果品生產示范基地。
3.4 建立社區參與的休閑旅游管理模式
結合重渡溝區實際情況,重渡溝旅游區可采用“政府+公司+協會+旅行社”的管理模式。其具體做法是政府負責鄉村休閑旅游的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發展環境;公司負責景區的經營管理和商業運作;協會負責組織村民參加民俗表演、工藝品的制作、提供餐飲住宿等;旅行社負責開拓市場,組織客源。為了合理地開發旅游資源,保護鄉村休閑旅游的生態環境,可以根據資源的產權,將鄉村休閑旅游資源界定為國家產權、鄉村集體產權和農戶個人產權等產權主體。在開發鄉村休閑旅游時,把旅游資源、特殊技術勞動量轉化成股本,收益按股分紅與按勞分紅相結合,進行股份制合作經營,通過土地、技術、勞動等形式參與鄉村休閑旅游的開發。企業通過股金分紅支付股東的利益分配,這樣,政府、集體和個人可在鄉村休閑旅游開發中按照自己的股份獲得相應的收益,實現社區收益的深層次轉變,從而建立起均衡利益的分配機制。
4.結語
重渡溝風景區在發展鄉村經濟,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解決三農問題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旅游規劃設計中,通過科學分析、合理定位、創新鄉村休閑旅游產品、構建科學經營模式等措施,創造出新的旅游形象和品牌地位,實現鄉村休閑旅游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文彤呂賢軍城郊型鄉村休閑旅游規劃的探討—以岳陽市君山區鄉村休閑旅游規劃例[j] 小城鎮旅游
[2]王婕純談鄉村生態農業旅游規劃——以廣西黃嶺村為例[j]現代農業科技 2008.06
[3]王云力鄉村景觀旅游規劃設計的理論與實踐[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0引言
2013年提出"實現城鄉一體化,建設美麗鄉村"的要求,在生態旅游理念的推動和國際鄉村旅游的示范和引導下,我國一些地區的旅游市場開始向鄉村拓展,并且發展迅速。但在鄉村旅游發展的同時,往往會影響到鄉村社區的生產與生活。
1 鄉村旅游
鄉村旅游是以鄉野農村的風光和活動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為目標市場,以滿足旅游者娛樂、求知和回歸自然等方面需求為目的的一種旅游方式,是集"食宿行游購娛"于一體的生態游游。鄉村旅游同時也作為阻止農業衰退和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和平衡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渠道。
1.1 鄉村旅游的影響
鄉村旅游不僅是鄉村地區復興的有效手段,還能產生一系列的正面社會效應,如創造就業機會、提高農民收入、抵消鄉村地區的人口外遷、促進城鄉文化交流、幫助遺產保護、增加基礎設施供給等。但與此同時也給鄉村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如交通擁堵、物價上漲、垃圾污染、生活方式改變等。在我國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鄉村地區的旅游一直被看作鄉村經濟發展的"萬能藥"受到推崇,但鄉村旅游并不能解決鄉村社區面臨的所有問題。
1.2 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
目前的鄉村旅游發展存在著許多的問題。首先,鄉村旅游產品類型特色不鮮明,形式單一,內容簡單。輔助的旅游產品包括蔬果采摘、野菜品嘗、鄉間垂釣等,各地差異小,個性不突出,不能體現地域特色,不能滿足現代城市游客的個性化需求。因此,導致游客在鄉村逗留時間短,消費低,重游率低等問題。其次,鄉村的接待能力有限,方式單一,設施簡陋。此外,鄉村旅游的季節性強,對氣候依賴大,旺季游客量大,降低了旅游接待的服務質量和自然景點的質量,對環境的破壞也較嚴重。而淡季的游客了了,旅游設施閑置。
2 鄉村社區
鄉村社區是與城市社區相對的概念,指居住于鄉村地域的農戶、企業、地方政府等相關主體在農村生產生活中所形成共同體。鄉村社區同樣具有經濟、政治、文化、鄉村社會管理和整治等功能。與城市社區相比,鄉村社區具有人口密度低,規模小,社會結構單一等特征,是相對封閉和保守的社區。鄉村社區大多以血緣關系為紐帶,越是落后的鄉村,這種特征就越明顯。
3 鄉村旅游對鄉村社區的影響
我國鄉村的發展是以促進鄉村社區發展為目標,將農業、農民和鄉村發展高度結合起來,使旅游業成為鄉村重要的產業和社區經濟內容,使農民從旅游業中直接獲利。然而在鄉村旅游的發展中,城市物質文化對于鄉村社區的影響不容忽視。
3.1 鄉村旅游對鄉村社區經濟的影響
鄉村旅游能夠增加經濟收入和就業機會,優化農業結構,實現多元化發展。通過鄉村旅游的高水平開發建設,推動農村城鎮化建設進程,改善鄉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的生態意識和鄉村傳統文化的恢復和保護觀念。同時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如拉大農民之間的貧富差距,導致商品漲價,進而提高當地居民生活消費。在鄉村旅游的發展中,旅游業與農業的比例難以把握,在比例失衡的情況下,將會導致鄉村居民重視旅游業的投入而忽視了農業發展。旅游業的發展必然與農業競爭資源和空間,對農業發展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3.2 鄉村旅游對鄉村社區文化的影響
鄉村旅游的發展有利于發揚鄉村地區的傳統文化,使其獲得新的價值體現,喚起當地居民對文化的關注。在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應該深入發掘其文化底蘊,保持鄉村文化的本質屬性。鄉村性是鄉村旅游的本源,發掘鄉村傳統文化成為發展鄉村旅游的必要手段,然而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外界文化逐漸滲透,削弱了鄉村文化的特性,進而影響鄉村旅游的進一步發展。
3.3 鄉村旅游對鄉村社區環境的影響
鄉村旅游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是利用與被利用、發展與限制的關系。首先,鄉村旅游的發展帶來了鄉村經濟實力的增強,刺激對旅游環境的投資和改善。但由于利益的驅使,管理和開發不善,環境惡化、資源破壞、文化傳統變質或消亡,損害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其次,由于環境保護的需要,旅游規模和方式受到限制,同樣也難以給當地居民帶來收入的增長。當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由于鄉村旅游開發中過分追求短期效益,造成環境的惡化、資源的損耗,從而損害了鄉村旅游業發展的基礎。
3.4 鄉村旅游對鄉村社區生活的影響
鄉村旅游的發展也帶動了鄉村社區生活的改善,最顯著的就是促進了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文化教育的發展。吸引其他企業參與投資,對當地的基礎設施、經濟環境等都有所提高。農民勞動文化素質和技術熟練程度,以及勞動力供應能力也都有所提高,為鄉村地區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和契機。
4 實例分析
4.1樓觀旅游存在的問題
樓觀鎮的現狀建設用地比較分散,缺乏公共設施和商業服務設施,市政基礎設施也不完整,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科研、旅游價值,但開發水平較低,季節性強,旅游產品開發不足,品牌建設成效不大,旅游接待設施呈兩極化差異。秦嶺25度坡已成為獼猴桃產業基地,難以進行征地拆遷。現狀農業與旅游業缺乏結合,協調性不強。旅游業大多局限在平原地區的道文化展示區內,山區的旅游資源由于受到多個管理部門的共同管制,開發難度大,許多旅游資源得不到利用。
4.2 鄉村旅游對樓觀鎮經濟的影響
樓觀鎮以獼猴桃產業為支柱產業,并且已經成為全國優勢產業。村民在支柱產業的帶領下,有良好的收入,對旅游開發的積極性不大。但是在合理規劃的基礎上,可以將部分產量低下,土地資源不良的地區用于旅游業的開發配建,不僅能充分利用土地,更能解決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將特色農業和民俗鄉村旅游綜合開發,實現農業的多元化發展,以旅游業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促進提高樓觀鎮經濟的多元發展。
4.3 鄉村旅游對樓觀鎮文化的影響
樓觀鎮以道文化為主題,鄉村旅游的發展對道文化的傳播提供動力支持,并促進與鄉村文化的相互滲透。增強了樓觀人民的文化自豪感,恢復鄉村傳統文化的活力。但不可避免的是鄉村旅游也會對樓觀文化帶來一些弊端。鄉村旅游的發展會沖擊道文化的宗教氛圍,一些粗制濫造肆意復制旅游景點無法傳承道文化的內涵,反而成為旅游產品的銷售場所,嚴重影響旅游環境。
4.4 鄉村旅游對樓觀鎮社區的影響
樓觀新鎮在鄉村旅游發展的趨勢下建設完成,試圖為村民打造更加優美舒適的鄉村居住社區。但規劃并未結合實際情況,距離村民的土地較遠,不便于下地勞作,生活模式也與原先相差甚遠,老人和兒童搬遷到新鎮居住,但輕壯年仍然留在原地,導致新鎮入住率極低,缺乏生活氣息。
樓觀鎮原有公共基礎設施、商業服務設施相對落后,發展鄉村旅游一方面可以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對當地的自然環境、基礎設施、經濟環境等都有所提高。另一方面還能加強各級政府對樓觀的關注度,提高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通過基礎設施的建設將村民向新鎮引導,將原有宅基地建設成為農家樂、鄉村別墅等旅游配套設施。一方面能保證當地村民的根本利益,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村民的文化素養和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能規范旅游業的開發和建設,減少沖突。
5 結語
鄉村旅游對鄉村社區的影響是多層次、多角度的。總體來看,鄉村旅游對鄉村社區的積極影響大過于消極影響。在經濟和鄉村生活方面,正面影響占主導,對鄉村社區經濟結構的轉變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功能顯著,提高政府的關注度,提供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支持,而且能產生資金的吸引力。環境方面,則是消極影響大于積極影響,過度開發和不合理的規劃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遠期會影響到鄉村旅游的發展。鄉村旅游對鄉村文化的影響更為復雜,旅游對"鄉村性"破壞和鄉村文化的沖擊不可避免,鄉村文化是鄉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鄉村性"的缺失會更為明顯的限制鄉村旅游的發展。鄉村旅游的開發,應注重文化內涵的挖掘和傳承,綜合衡量鄉村旅游發展也生態環境之間的發展與限制,保證鄉村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姚治國,蘇勤,陸恒芹等.國外鄉村旅游研究透視[J].經濟地理,2007,27(6):1046-1050.
[2]王瑞花,張兵,尹弘.國外鄉村旅游開發模式初探[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5(2):73-76.
摘要:鄉村旅游諸多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科學理論體系與理念引導的匱乏。論文通過實證研究和邏輯分析,將研究維度統一為動力機制根系統、地面坐標三維系統、形象結構與生成系統、產業結構樹冠系統、環境制約因變系統五個分支,基此厘清鄉村旅游發展演變的內在邏輯與構架要素,建構鄉村旅游理論體系樹模型。最后,根據論文構建的研究框架,強調了鄉村旅游理論研究需要關注的重要理論問題;基于休閑與發展主義哲學語境,提出構建鄉村旅游產業理論架構體系的建議。
關鍵詞 :鄉村旅游;理論體系;樹模型;產業體系
中圖分類號:F 590.6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 1004.390X(2015)01.0016.06
收稿日期:2014.07.09修回日期:2014.09.09網絡出版時間:2015.01.0713:06
基金項目:國家旅游局規劃項目“鄉村旅游理論體系建構研究”(13TAAG015);河南師范大學國家級項目培育基金資助項目“中國鄉村旅游設計與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11.521)。
作者簡介:陶玉霞(1972—),女,河南浚縣人,副教授,主要從事旅游學基礎理論與鄉村旅游方面的研究。
網絡出版地址:http://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50107.1306.004.html
A Study on the Tree Model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of Rural Tourism Theory
TAO Yuxia
(College of Tourism,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7,China)
Abstract:The problem of rural tourism roots in the lack of guide of scientific theory system and long?term concept. Through the empirical research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paper merges the research dimensions and classifies them for five branch systems, including root system of dynamic mechanism, the ground coordinate three?dimensional system, the image structure and generating system, industrial structure canopy system,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system.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clarifies the internal logic and structure factors of th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constructs tree model of rural tourism theory.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ramework,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problems which w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on the research of rural tourism theory, and based on the needs of the national leisure times and the context of development doctrine philosophy, it pus forward the proposal to construct the rural tourism industry theory system.
Keywords: rural tourism;theoretical system;tree model;industrial system
近三十年來,國內外關于鄉村旅游的研究內容廣泛,關于鄉村旅游的概念和內涵、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和產品開發、鄉村旅游的經濟貢獻與文化影響、鄉村旅游與城鄉統籌及新農村建設的關系、旅游鄉村的建設模式或規劃途經、鄉村旅游國際比較與借鑒等研究碩果累累。但大多是關于具體經營模式、問題與實踐對策的研究,理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鄉村旅游的概念與內涵等方面。
熊凱首先引入了鄉村意象概念[1],黃潔探討了“鄉土情結”這一鄉村旅游內在驅動力的重要性[2],彭兆榮從人類學視角分析了“鄉村空間”與“鄉村概念”在當下鄉村旅游中的邏輯關系[3],可惜這一理論分析近幾年沒有深入下去。REICHCLE ARIE強調“鄉村性”是鄉村旅游整體推銷的核心和獨特賣點[4],何景明基于國內外研究的比較總結對鄉村旅游概念作了較為全面的論述[5],王艷平、陶玉霞分別從認知過程與發展目標等角度提出了鄉村旅游概念二層級說[6]、三級概念說[7],劉英杰[8]、陶玉霞[9]分別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嘗試構建了鄉村旅游的概念體系。但這些研究對旅游實踐發展的導引力度作用不大。
第1期陶玉霞:鄉村旅游理論體系樹模型建構研究
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第9卷
SHARPLEY指出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本質就是本地化(Localization) ,并確保開發力度在環境與社會承載力之內[10]。馬波認為如果鄉村旅游帶來的績效低于鄉民的期望,為發展旅游而保護鄉村的邏輯就會崩潰[11]。BROHMAN提出鄉村旅游發展的現實正在摧毀本地化的基礎[12]。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旅游飛地”、“旅游孤島”、“新殖民主義”[13]、鄉村景觀城市化、傳統文化異化、鄉村性消解等旅游后現象令人擔憂。鄉村在旅游開發中作為農業生產載體的時代正在成為過去,代之而來的是審美對象和消費空間角色的轉換,加上尋租行為潛流暗涌,資本綁架了政策和規劃[14],促使中國大地正在生發現代歷史上第二次“山鄉巨變”,經歷著一次空前絕后的重構[15]。這一系列問題根源于鄉村旅游產業體系不完整,缺乏前瞻性理論的指導,從而使發展目標、開發層次、客源市場的定位與產品體系研發等方面迷失了方向。
在理論研究方面,學界對鄉村旅游的需求機制、形象生成與演變、環境因變影響因素、問題分析的整體框架與維度等關注不夠。從研究趨勢來看,近些年對鄉村旅游的理論研究越來越少,著眼于系統性理論研究的成果幾乎沒有;研究成果大多偏重于對具體問題的個案評價和分析,微觀的研究缺乏嚴謹性和理論深度,宏觀的論述缺乏系統性和發展理念。總的來說,學術界對鄉村旅游尚缺乏整體系統性和多維結構深度的認識,鄉村旅游研究的理論體系建構尚屬空白。
鄉村旅游理論體系的建構是廣泛和深入開展鄉村旅游研究的基礎, 鄉村旅游系列概念的明確與結構框架的規范,也決定著實踐的導向與解決問題的思路;同時,政府基于鄉村旅游理論體系的價值取向和建設引導將決定鄉村未來完全不同的命運。
一、鄉村旅游理論體系的內在邏輯與架構要素
(一)研究方法
通過對搜集文獻的分析綜合,整理出鄉村旅游研究7個維度42個向度,據此設計了114個問題,以成都市錦江區三圣花鄉五朵金花、北京門頭溝爨底下村、河南輝縣郭亮村三個旅游地及游客作為調研對象,采用實地調查 (問卷調查和現場訪談結合、歷史資料對比) 的方法, 對鄉村資源的稟賦與特征、鄉村游客的動機取向與行為認知、鄉村旅游產品的設計生產與經營管理、鄉村游客對鄉土的哲學認同與回歸訴求、鄉村旅游的時空發展與變遷認知、鄉村的文化意象與現實感知、鄉村旅游環境制約與影響因素、鄉村旅游體驗滿意度及旅游地經濟、文化、生活生產、社會結構、景觀特征變化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調查。三圣花鄉位于成都城區東部,面積12 km2的5個村子依托傳統花卉產業分別打造了花鄉農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東籬菊園、荷塘月色5個主題景區,集休閑度假、觀光旅游、餐飲娛樂、商務會議等于一體,人稱“五朵金花”。爨底下村位于北京西90 km門頭溝區齋堂鎮轄區西北部的深山峽谷中,現有500間74套明清時代的四合院、三合院民居,是我國首次發現保留比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文化遺存豐富,被譽為北京地區的“布達拉宮”。郭亮村位于河南省輝縣西北60 km的沙窯鄉太行深處海拔1672m的高高懸崖上,村落為依山勢而建的平民石屋三合院聚落景觀,先有走出大山的唯一通道天梯,后有“世界第九大奇跡”郭亮洞,是集旅游、度假、寫生、影視拍攝于一體的著名景點。三地分別位于西南區大都市郊區——環城游憩帶、華北大都市周邊山區——大都市周邊、華中深山區——小城市輻射的邊遠山村聚落區,鄉村旅游發展比較成熟,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調查中向三地游客各發放問卷500份, 分別回收472 份、463份、478份, 刪除問題樣卷, 得到有效問卷438 份、421份、440份, 有效率分別為93%、91%、92%。通過對問卷等調查資料的綜合分析,根據問卷反映效果與spss因子分析,剔除低效率問題28個,留下86個問題計38項具有研究價值的研究向度,并結合訪談情況與專家咨詢認可度,將研究維度統一為動力機制根系統、地面坐標三維系統、形象結構與生成系統、產業結構樹冠系統、環境制約因變系統五大系統,基此厘清鄉村旅游發展演變的內在邏輯與構架要素,建構鄉村旅游的理論體系。
(二)鄉村旅游理論體系的內在邏輯與架構要素
鄉村旅游研究的首要任務是求證其存在的哲學基礎,即鄉村旅游動力機制根系統;其次是在需求本質之根基上探討鄉村旅游成長起來的形象結構與系統生成原理及大眾認知的反向重構;第三是從理論層次全面把握由鄉村旅游形象樹干系統生發的發展要素樹冠系統,包括客體、主體、媒體各個向度的研究維度;第四是根據其歷時空間的需求與供給變化探討鄉村旅游縱向發展、橫向擴張與層次升級的變遷規律及影響因素;第五要清楚認識影響鄉村旅游發展的環境制約與因變要素。這五個子系統形成了建構鄉村旅游理論體系的五大系統,在此基礎上就能夠整體把握鄉村旅游理論體系的內在邏輯與架構關系,對鄉村旅游做一全面理性的系統認知。
1.鄉村旅游動力機制根系統
鄉村旅游發展的根本原動力探究是鄉村旅游研究的哲學根基,其實質是探討鄉村旅游的本質。歷史文獻和調研數據顯示,在鄉村旅游的動力系統中,人們的親土心理結構與田園精神是鄉村旅游的根本動力源。隨著歷史演進和意識建構的作用,人們對鄉村旅游的根性訴求和鄉村認知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探討鄉村旅游的意識建構與文化傳播功能便成為目前美麗鄉村旅游與建設必要的關注點。
2.鄉村旅游形象結構與生成干系統
分析鄉村旅游形象的心理召喚結構,厘清鄉村旅游發展的價值依據,是進行鄉村旅游研究的另一哲學根基。大量文獻表明,關于鄉村的詩歌等的藝術描繪,塑造了或淡泊寧靜或樸野天籟般的鄉村意象,并在歷史階段與人們的親土心理同構,生成了獨特的心理召喚結構。但是,現代鄉村旅游的媒體傳播,已然在重塑著鄉村的現代形象與結構,影響著人們對鄉村的現代性認知。從歷史階段到現代世界縱向時間軸的角度探討人們對鄉村價值的發掘與認知規律,分析當下鄉村游客的鄉村旅游訴求與認知變化,將成為指導鄉村旅游健康發展的政策與實踐依據。
3.鄉村旅游產業結構樹冠系統
鄉村旅游形象是促使鄉村旅游者前往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所在,又是鄉村旅游業借以宣傳和吸引游客的符號。鄉村旅游形象以鄉村旅游資源為載體,但鄉村旅游資源的價值又以其形而上的旅游形象得以實現,二者以載體系統和符號系統相互聯系相互區別而存在。因此,可以說鄉村旅游產業的三個構成要素均以鄉村旅游形象這一主干為支撐相互聯系在一起,而現代鄉村旅游業又建立在鄉村旅游者與旅游資源互動互賴的基礎之上。這樣,主體系統鄉村旅游者、客體系統鄉村旅游資源、媒體系統鄉村旅游業,這三者就構成了現代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結構的要素系統,是為鄉村旅游產業結構樹冠系統。
4.鄉村旅游地面坐標三維系統
從時間和空間角度厘清事物發展變遷的脈絡是格物致知的根本路徑。根據文獻分析和實地考察我們發現,鄉村旅游本質內涵與發展外延在時間、空間和層次上都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從時間范疇探討歷史階段鄉村旅游發展的根源、概況、特征與社會心理和文化影響,對于在社會公平、文化沖突、發展哲學等語境中預測鄉村旅游從城市及周邊到偏遠鄉村向并荒野擴張、從“農家樂”階段向高端小旅游模式升級等未來發展趨勢十分重要。鄉村旅游現展的歷程表明,不同的鄉村旅游認知、發展理念、發展模式對鄉村重構帶來的影響應當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5.鄉村旅游環境制約因變系統
國內外學者很少研究影響鄉村旅游發展的環境制約因素。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的實踐和研究表明,首先,關于鄉村旅游發展的理念,包括對鄉村旅游的本質認知,對鄉村旅游發展的文化、經濟、倫理、生態、政治目標的認知,決定著鄉村與旅游發展的健康與否。其次,鄉村旅游的文化性認知及其變異是影響鄉村和旅游存在、發展、重構的空氣,空氣的稀薄或污濁不清均會造成鄉村與旅游發展的羈縻或病態。第三,回歸訴求、旅游生活方式、游憩時代、城市化進程這些社會背景是培育鄉村旅游長足發展的土壤。第四,堅實的經濟支撐是鄉村旅游持續發展的不竭水源,旅游對鄉村來說只能是錦上添花的事情[15]。第五,統籌城鄉發展、新農村建設、百千萬工程、“美麗鄉村”建設這些國家政策導向的支持是鄉村旅游茁壯成長的營養肥源,而大游憩背景下鄉村小旅游發展模式則是鄉村旅游健康發展的生態保障。這幾個方面又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共同影響著鄉村旅游發展的方向、模式、質量和效果。
二、鄉村旅游理論體系樹模型
綜上所述,可得如下結論:鄉村旅游的需求動機是鄉村旅游發生的根源,是鄉村旅游存在發展的哲學基礎,即鄉村旅游動力機制根系統;探討鄉村旅游形象的形成、變遷與接受,分析鄉村旅游的形象結構與大眾認知構成鄉村旅游形象干系統,是研究鄉村旅游需求心理與行為特征的基礎;鄉村旅游客體、主體、媒體各個產業結構要素及其研究向度構成了鄉村旅游這棵大樹的繁枝茂葉;格物致知的基礎工作是從時間和空間角度對事物高屋建瓴的把握,是明了鄉村旅游的縱向變遷、橫向擴張與層次升級,構成鄉村旅游地面坐標三維系統;任何事物都有其賴以產生發展的社會環境,環境制約與因變要素影響著鄉村旅游發展的方向、模式、質量和效果。這五個子系統構成了鄉村旅游理論體系內在邏輯與架構關系的五個維度。基此,筆者構建鄉村旅游理論體系樹模型如圖1,并描述了各維度的主要研究向度。每個維度的研究向度又是開放性的,即隨著實踐和研究的深入,研究的向度還可以相應增減和修正,在示意圖中用“……”表示。
鄉村旅游動力機制根系統。主要向度有鄉村旅游的歷史傳統積淀與中國人的田園精神、人的親土習性與心理結構、人對鄉土的哲學認同與回歸訴求、現代旅游的社會背景與人性異化、全球化文化沖突與民族社會的身份認同、鄉村旅游的文化建構功能開拓等。
鄉村旅游地面坐標三維系統。主要向度有鄉村旅游縱向變遷:歷史—現在—未來;鄉村旅游橫向擴張:城市—鄉村—荒野鄉村旅游層次升級:農家樂—鄉村旅游—鄉村游憩、鄉村旅游與鄉村重構等。
鄉村旅游形象結構與生成干系統。梳理各種影響要素與因變歷史,鄉村旅游形象結構與生成系統的核心在于鄉村意象的歷史生成與環境因變,主要研究向度有起源—歷史與演變、地域與文化差異、個體特征與總體形象、個人訴求與大眾認同、積淀的理想與現實的接受等。
鄉村旅游客體系統。旅游客體系統即鄉村旅游資源的研究向度主要有鄉村旅游資源的內涵與內容、鄉村旅游資源的屬性與特征、鄉村的意象與形象、鄉村旅游資源的文化建構與經濟開發稟賦、鄉村旅游資源的審美要素與休閑向度、鄉村旅游資源的基礎——鄉民與傳統、鄉村旅游資源的生態系統與發展空間等。
鄉村旅游主體系統。主要向度有鄉村旅游者的動機取向與行為特征、實現鄉村旅游的條件與障礙、鄉村旅游的期望與感知、鄉村旅游體驗與影響、鄉村旅游過程中的身份認知與訴求等。
鄉村旅游媒體系統。主要向度有鄉村旅游的產品與生產、鄉村旅游目的地形象與宣傳、鄉村旅游產品生產的動機與效應、鄉村旅游的經營與管理、鄉村旅游經營者的身份認知與主體變遷、鄉村旅游開發的目標與性質演化等。
鄉村旅游環境制約因變系統。主要向度有鄉村旅游的發展理念—陽光、鄉村旅游的文化變異—空氣、鄉村旅游的經濟支撐—水、鄉村旅游的社會背景—土壤、鄉村旅游的政策支持—肥、鄉村旅游的生態:鄉村小旅游與鄉村大游憩等。
三、結束語
(1)基于實證分析與系統論原理構建鄉村旅游的理論體系,從根本上理順鄉村旅游的五大系統,能夠為鄉村旅游研究提供規范的框架體系,為其發展實踐提供理論依據與路徑引導。
(2)研究發現,鄉村旅游產業結構樹冠模型系統關于客體、主體、媒體研究維度的確定比較復雜,尚需要更多實證分析的確證和支持;鄉村旅游形象結構與生成系統的研究在學術界尚屬空白,涉及哲學、美學、心理學、文學等多學科的綜合研究,這一研究對于確立鄉村旅游發展方向、形象定位、產品設計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需要具有系統性和綜合性的產業實踐架構的體系構建,鄉村旅游理論體系樹模型的建構恰為之提供了構建思路。
圖 1鄉村旅游理論體系樹模型示意圖
(3)研究還發現,鄉村旅游發生發展的哲學基礎研究,鄉村旅游經營者的生產動機、身份認知與主體變遷研究,鄉村旅游形象的意識形態建構功能與認知變遷研究等都是影響鄉村旅游、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理論問題,需要引起學界與政府相關部門足夠的關注;政府基于鄉村旅游理論體系的價值取向和建設引導將決定鄉村未來完全不同的命運。
(4)本研究框架的構建對促進學界科學認知鄉村旅游研究的整體系統性,發現研究缺失或不足,啟發研究思路,拓展研究視野,開拓研究維度,提升研究的理論高度與哲學深度,矯正研究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啟示。但作為建構性的研究維度體系的理論框架不是針對每一個問題的具體研究,只求達到提綱挈領、拋磚引玉、發微探幽之目的。
(5)我國諸多鄉村旅游后現象的發生正是根于鄉村旅游定位不科學、戰略性產業架構體系缺失造成。基于國民旅游與休閑時代的形勢和發展主義哲學語境,根據本理論體系框架,通過實地調研比較分析,筆者認為,構建鄉村旅游產業架構體系主要包括鄉村自足系統、自然生態系統、文化意識形態系統、鄉村旅游產品研發與質量控制系統、鄉村旅游產業管理系統、鄉村旅游產業經營系統、鄉村客流控制系統等子系統。
[
參考文獻]
[1]熊凱.鄉村意象與鄉村旅游開發芻議[J].地域研究與開發,1999,18(3):70.73.
[2]黃潔.從“鄉土情結”角度談鄉村旅游開發[J].思想戰線,2003,29(5):24.26.
[3]彭兆榮.旅游人類學視野下的“鄉村旅游”[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7(4):2.7.
[4]REICHEL A, LOWENGART O, MILMAN A. Rural tourism in Israel: service quality and orientation[J]. Tourism Management, 2000, 21(5): 451.459.
[5]何景明.國外鄉村旅游研究述評[J].旅游學刊,2003,18(1):76.80.
[6]王艷平.鄉村旅游需要二級概念[J].旅游學刊,2006,21(5):6.7.
[7]陶玉霞.旅游的空間公平問題與鄉村旅游的三級概念[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6(2):120.123.
[8]劉英杰,王偉偉.鄉村旅游概念體系的新思考[J].理論界,2006(4):79.80.
[9]陶玉霞.鄉村旅游內涵結構分析與概念體系構建[J].農業科學研究,2014,35(2):21.25.
[10]SHARPLEYRICHARD. R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ility——A Critique[C]//DEREK HALL, LESLEY ROBERTS,MORAG MITCHELL. New Directions in Rural Tourism. Aldershot: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3:38.53.
[11]馬波.鄉村的力量 鄉民的立場[J].旅游學刊,2011,26(10):5.6.
[12]BROHMAN J. New directions in tourism for Third World developmen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6, 23(1): 48.70.
200X年以來,鄉黨委政府在黨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帶領全鄉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為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的發展而努力拼搏,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這金秋送爽,瓜果飄香的季節里,走過55載風雨歷程的共和國即將迎來又一個喜慶的日子。值此迎金秋、慶國慶的歡慶時刻,今晚我們在這里舉行“霓嶼飛歌”文藝晚會,借此機會,我謹代表鄉黨委、政府全體干部職工向全鄉群眾致以節日的祝賀!向為全鄉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作出不懈努力的鄉村領導干部和群眾表示親切的問!向所有關心和致力于我鄉各項事業發展的各界人士和全鄉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這場晚會的所有演職人員表示忠心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