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舒適護理論文模板(10篇)

時間:2023-04-18 18:11:2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舒適護理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舒適護理論文

篇1

選取我院在2012年3月~2013年8月間收治的通過手術治療的患者160例,其中男98例,女62例,年齡16~78歲,平均年齡(53±1.8)歲。其中普通外科手術87例,骨科手術33例,婦產科手術30例,泌尿科手術10例。所有患者中未發現有其他全身疾病或惡性腫瘤。

1.2護理方法

在征得家屬同意的情況下將160名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80名。其中觀察組采用舒適護理,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護理前對兩組患者進行SAS評分檢測比較差異。

1.2.1常規護理

手術前護理人員對手術患者進行檢查,包括患者的皮膚情況以及患者是否將金屬物品和貴重物品取下。將患者的病理、CT片以及相關資料帶入手術室中,同時準備好手術用藥。在手術室中核對患者的姓名、手術部位、床號等信息。將患者的身體安置在正確位置,以便手術麻醉和手術操作,在手術進行時要記錄好患者的情況以便術后的護理工作進行。

1.2.2舒適護理

(1)手術前護理:手術的前1d護理人員將患者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的必要性告訴家屬,同時介紹手術治療的方法、效果以及手術后的不良反應。提醒家屬手術前、手術時和手術后的注意事項。護理人員還需要到患者病房中了解患者的病情、生命體征以及手術前的各項檢查指標。另外護理人員需要觀察患者的心理狀況,和患者做好心理溝通,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提升患者的信心,促使患者積極配合手術治療;

(2)手術時護理:護理人員站在手術室中和患者進行再次心理撫慰,增強患者的安全感,并同時安慰家屬的心情。患者進入手術室后介紹手術室的情況特點,讓患者減少陌生感。對患者在手術臺上的進行調整,告訴患者這樣的目的是為了方便手術醫生進行麻醉和手術,講述麻醉后的感覺以及要配合醫生手術操作。在調整中要保護好病人的隱私,避免身體過度暴露在外面。手術室的室溫一般要控制在24℃左右,濕度為50%;

(3)手術后護理:術后要注意為患者傷口消毒、擦拭血跡,時刻關注患者的病情變化,注意為患者保暖。患者意識比較清醒時,告訴患者的手術情況。在重癥監護室中,叮囑好家長提供患者的食物要求,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和心理狀態情況,并將這些信息及時反饋給醫生和家屬。術后要對患者進行回訪和關切問候,了解患者恢復情況的同時給予患者飲食和運動方面的指導,為促進患者盡早康復努力。

2結果

護理前的兩組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護理前的患者康復出院前,護理人員提供每一位患者滿意度調查表,對比發現觀察組調查表中有76人表示滿意,總體滿意度為95%,而對照組的滿意人數為54人,總體滿意程度為67.5%。兩組滿意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篇2

選取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間我科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90例,臨床癥狀、心功能檢測及病理檢查結果均符合慢性心衰診斷標準。其中男58例,女32例;年齡51~82歲,平均年齡64.5歲;病史3~16年,平均8.3年。心功能NYHA分級:Ⅱ級40例,Ⅲ級36例,Ⅳ級14例。原發病類型:冠心病31例、擴張型心肌病27例、高血壓心臟病18例、風濕性心臟瓣膜病14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日45例,2組患者年齡、性別、病史、疾病類型及心功能分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常規護理措施

2組患者據醫囑均采用常規護理措施。

1.3舒適護措施

治療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提供舒適護理模式,即根據患者病情需要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包括:(1)心理輔導:由于病程長及反復入院治療,患者常出現焦慮、恐懼等心理不適感,不僅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而且對治療效果造成不良影響。護理人員以親切和藹的態度對患者加以安撫,為患者解答疑慮,幫助其消除緊張、焦慮的情緒,使患者在心理上獲得安全感,并對疾病治療樹立信心。(2)健康宣教:護理人員應積極開展健康宣教工作,向患者講解疾病有關的注意事項、預防措施、服藥方法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提高患者的依從性,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3)環境護理:病房環境應保持安靜舒適,應經常通風保持空氣清新,避免噪聲干擾以免加重心臟負擔。溫度應維持在22~25℃,濕度維持在50%~60%,并隨時根據外界環境進行調整,注意保暖。(4)飲食護理:患者飲食上宜進食低鹽、低脂、易消化、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纖維素的流食或半流食,少量多餐,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切忌飲食過飽及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加重心臟負擔,同時有利于肺部氣體交換,防止窒息。(5)護理:呼吸困難、氣喘、發紺、水腫是慢性心衰的主要臨床癥狀,患者宜取半臥位減少靜脈回心血量,從而減輕心臟負擔。患者背部可放置靠墊,以舒適為宜。(6)吸氧護理:患者應持續低流量吸氧改善低氧血癥,氧流量一般為2~4L/min,并由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病情及呼吸困難程度調節氧流量及持續時間,氧氣管和濕化瓶應及時更換避免污染。(7)病情觀察:由于部分慢性心衰患者癥狀不典型,這就要求護理人員更加密切觀察患者體溫、血壓、心率、呼吸、脈搏等生命體征變化。如果心率加快、出現心律失常或夜間呼吸困難則表示患者病情惡化,需及時采取治療和護理措施。另外,還需密切觀察水腫及肺部感染征象,避免心衰加重。(8)輸液護理:護理人員應嚴格控制輸液量和輸液速度,避免因輸液速度過快導致患者心臟負荷增加和急性肺水腫。(9)康復指導:指導患者保持平和、樂觀的心態及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勞累、情緒激動、煙酒、呼吸道感染等危險因素。指導患者進行適當體育鍛煉,做到自我保健。需長期服藥患者護理人員應詳細講解用藥注意事項、劑量、服藥時間、不良反應等,定期門診復查。

1.4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心功能Ⅰ級,癥狀、體征消失及輔助檢查結果正常;顯效:心功能恢復至Ⅱ級以上,癥狀、體征及輔助檢查結果顯著改善;有效:心功能有所改善,但未達Ⅰ級,相關癥狀、體征及輔助檢查結果也有所改善;無效:經治療后患者心功能無改善,癥狀加重。

1.5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珋±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6%,與對照組有效率82.2%比較顯著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2組癥狀控制效果比較

治療組氣喘緩解時間為(2.8±1.1)d,明顯比對照組(6.2±1.5)d縮短(P<0.05);水腫消退時間治療組為(3.7±1.5)d,對照組為(6.9±1.8)d,治療組也明顯比對照組縮短(P<0.05);、心律恢復時間治療組為(7.9±2.2)d,對照組為(9.6±3.2)d,治療組比對照組明顯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2組護理效果比較

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住院時間為(10.5±2.1)d,對照組住院時間為(18.2±2.5)d,治療組住院時間明顯縮短(P<0.05)。治療組出院后3個月內再住院率為17.8%(8/45),而對照組再住院率為46.7%(21/45),治療組再住院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病死率在治療組為2.2%(1/45),在對照組為6.7%(3/42),治療組的病死率低于對照組,但2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42組舒適、滿意度比較

應用量表評分比較2組的治療效果。焦慮評分在治療組為(4.5±1.4),而在對照組為(11.2±1.9),2組比較治療組焦慮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抑郁評分在治療組為(4.9±1.9),而在對照組為(12.2±2.3),2組比較治療組抑郁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患者睡眠維持率為(97.5±6.2)%,而對照組睡眠維持率為(80.2±5.7)%,治療組睡眠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轉(P<0.05)。對患者進行治療效果滿意度的調查發現,治療組患者滿意度為97.8%(44/45),對照組滿意度為75.6%(34/45),治療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篇3

1.1.1心理護理:結腸癌患者在入院時心理上較為焦慮,抑郁,不良情緒為主,進行結腸癌手術前,患者往往沒進行過其他手術,心理上較為焦慮、恐懼。醫護人員在對患者進行護理前,要詳細了解患者的病情,做到心中有數,能夠良好的應對患者的提問,為患者排憂解難。術前除了對患者的臨床資料要詳細了解以外,還要詳細了解患者的其他相關資料,如患者的情緒狀況、知識水平等,以預判如何與患者溝通交流。重點了解患者的身心狀態及社會支持系統,在工作之余及時與患者家屬密切交流,獲取關于患者的更詳盡真實的資料。術前盡量寬慰患者,全面介紹手術過程、手術的安全性及麻醉技術的先進性,可與同病室的患者互相交流手術成功的經驗,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勇氣和信心。在術后要及時在患者恢復清醒時出現在患者身邊,為患者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幫助患者度過手術后最危險最困難的階段。

1.1.2疼痛護理:患者術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可在病區播放舒緩的音樂,以放松心情,提高對疼痛的耐受力。

1.1.3術后并發癥的預防與護理:患者術后需要留置胃管和導尿管,會降低患者的舒適度。在術后患者腹脹消失后即可拔出胃管,逐漸恢復患者的術后活動,減少因留置導管而導致的泌尿系統、消化系統及留置導管相關的并發癥的發生率。一旦發生并發癥,應及時治療,以免延誤病情使其加重。密切觀察患者的臨床表現,觀察有無炎癥、感染等的發生。

1.1.4患者護理:患者進行手術后的數日,由于麻醉作用及術后傷口需要恢復及留置導管等問題,需要臥床靜養。避免患者長時間采取同一臥位,以免壓迫同一部位發生褥瘡。患者在傷口允許的情況下,可用仰臥位、左側臥位及右側臥位相交替,以免軀體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1.2.5環境控制:保持病區的溫度在18~25℃,溫度盡量不要過高或過低;濕度在40%~60%;病區的走廊等公共空間的照明要充足,病房的光線應柔和不刺眼。病房通風設施應定期清潔,每日通自然風兩次,達到徹底換氣。護理人員操作輕柔、說話聲音輕,要確保患者的治療環境安全、潔凈、舒適。

1.2效用評價標準

①于住院之前、住院中期、出院前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價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SCL-90量表的主要量化因子有軀體化、抑郁、焦慮、恐懼、敵對,采用五級評分體系,打分范圍在0~4分。如果評分超過3分則視為存在精神障礙。②住院期間統計患者的并發癥情況,主要有腸瘺、呼吸道感染、切口疼痛、切口感染、泌尿系統感染等。③調查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問卷為我院結合本科室護理實際情況所制作。主要調查的方面為患者及家屬對護理工作者的語言、行為、知識水平、工作態度、責任心等,每個方面均從多角度設置10個問題。每個問題設置三分評分等級:不滿意、部分滿意、滿意。總滿意度=(滿意+部分滿意)/總例數×100%。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對兩組患者的相關數據進行卡方統計,以P<0.05說明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83例觀察組患者,圍手術期出現1例死亡,病死率為1.20%;對照組出現2例死亡,病死率為2.41%。35例觀察組患者出現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42.17%;對照組39例出現并發癥,發生率為46.99%;經治療和精心護理后均治愈。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價患者護理后的心理健康狀況,患者心理健康度無顯著性差異。于出院前1d對患者進行護理滿意度問卷調查,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為100%,對照組為93.5%。接受舒適護理的結腸癌圍術期觀察組患者在病死率、滿意度、并發癥發生率方面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

篇4

太陽人易患疾病是噎嗝、反胃之病,因此忌辛熱食物宜清淡飲食,對太陽人是很適合的。飲食類有柿、櫻桃、松、麥、蛤、蕨、葡萄、白菜、生菜、木瓜、魷魚、明太魚、蝦類、五加皮茶等。太陽人肝之機能恒不足,故盡量避免多攝入高蛋白食物而加重肝臟負擔。有害食品有豬肉、辣椒、雪糖、石首魚。太陽人適合低脂肪、清淡飲食,而且冷食比熱食更適合于其體質的。如芥麥、冷面、螃蟹、葡萄、獼猴桃、柿子、櫻桃等為適宜食品。

太陰人肺小而肝大,其肺為溫臟,肝為涼臟,多為肥胖體質,多濕多痰,血濁氣澀,故易患高血壓、中風等疾病。刺激性食品和高脂肪食品如雞肉、狗肉、豬肉、人參茶、生姜、蜂蜜等應盡量避免為好。太陰人適合飲食有杏、梨、茄子、胡桃、雪糖、西瓜、大豆、小麥、豆腐、牛肉、牛乳、鯖魚、海菜、昆布、五味子、大麥、地瓜、明卵、海帶、甘栗、蘿卜、桔梗、沙參、蕨菜等。要多運動、勤洗澡、多發汗,多食用粗纖維,增強腸蠕動,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太陰人喜歡吃牛肉、魚類及厚味飲食,平素就多食。太陰人形體多肥胖,而且有“多食家”之稱。所以即使是太陰人飲食,亦不宜多食而造成肥胖。有害食品有豬肉、雞肉、白菜、蘋果、雞蛋、山羊肉等。

篇5

1.2護理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措施,實驗組在手術室護理干預下護理。具體如下。

1.2.1術前探視患者查閱病歷,評估患者病情。根據患者年齡和文化程度,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護理。微創經皮腎鏡碎石取石術是一種新開展的手術,患者對手術的方式和療效不太了解,思想上會有顧慮,持懷疑和恐懼的心理,因此,手術室護士應協助醫生對患者解釋手術的方法,微創手術的發展和優勢,幫助減輕心理負擔,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指導患者行俯臥位訓練,告知術中注意事項,手術的關鍵在于穿刺定位,所以患者在此項操作中,避免活動、咳嗽,防止損傷血管,引起大出血。

1.2.2術中護理為患者提供安靜、整潔、舒適的手術環境。調高手術室室內溫度至適宜范圍;術前用酒精紗墊擦拭物表,保證環境質量;術中用物準備到位,器械護士熟練掌握手術器械的性能、使用原理和操作方法,配合準確及時迅速,嚴格規范無菌技術操作。擺截石位,放置輸尿管導管時,腿架放置合理,避免引起腓神經損傷或壓迫腘窩。俯臥位時,注意胸腹部、膝關節、踝部墊軟墊,使其處于功能位。鋪巾后以穿刺部位為中心粘貼普外科護皮膜(即3M術粘巾),范圍大一點,最后在穿刺區貼腦科護皮膜,末端放入地面容器中。采用3M術粘巾覆蓋術野皮膚,可減少皮膚散熱同時防止弄濕手術巾和手術床,增加感染機會。灌洗液適當加溫,經皮腎鏡碎石取石術沖洗液的最合適的溫度為37℃,過高或過低都會給人體帶來不良反應。蔣群研究發現低體溫可減慢呼吸和心率,減少供氧量和可利用氧量,降低血氧飽和度,最終器官供氧不足。PCNL患者容易出現低體溫,如何控制患者的體溫降低是保證手術安全的關鍵。

1.2.3術后護理術后心電監測,密切觀察病情變化,術后出血相關并發癥多發生于術后24h內,因此須要臥床休息,不能劇烈活動,利用身體自身的壓力壓迫術中穿刺點。妥善固定腎造瘺管,防止造瘺管脫落,避免牽拉、受壓、扭曲、保持引流通暢。引流液位置不得高于床平面,活動時不得高于造瘺口平面。

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并發癥情況。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實驗組手術時間(113.32±12.13)min明顯少于對照組的(145.28±13.65)min。對照組發生術后出血并發癥2例(7.6%),實驗組未發生。實驗組術前體溫(36.4±0.3)℃,術后(36.5±0.2)℃;對照組術前(36.4±0.3)℃,術后(36.1±0.2)℃,術后對照組體溫明顯低于實驗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篇6

將我院2012年1~12月采取“無縫隙護理”模式的80例手術室患者為觀察組,另選擇實施“無縫隙護理”之前的80例手術室患者為對照組。對照組:男45例,女35例;年齡14~77歲,平均(47.1±9.3)歲;患病情況:頭顱外傷18例、急性闌尾炎14例、急性膽囊炎11例、急性胰腺炎13例、膽結石7例、腎結石9例、其他類型8例。觀察組:男43例,女37例;年齡13~79歲,平均(47.3±9.6)歲;患病情況:頭顱外傷19例、急性闌尾炎13例、急性膽囊炎12例、急性胰腺炎14例、膽結石8例、腎結石9例、其他類型5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另外兩組護士各20例,對照組護士年齡21~35歲,平均(29.9±5.0)歲;學歷:中專(包括職業高中)8例,大專9例,本科3例;工作年限1~8年,平均(4.30±1.22)年;觀察組護士年齡20~34歲,平均(28.3±4.2)歲;學歷:中專(包括職業高中)7例,大專11例,本科2例;工作年限1~8年,平均(4.27±1.09)年。兩組護士的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無縫隙護理”管理方法

1.2.1積極轉變服務理念

在實施“無縫隙護理”管理之前組織全科護理人員認真學習關于“無縫隙護理管理”的相關資料,將“無縫隙護理”理念及原則融入及貫穿于整個圍術期,與患者做到真正意義上的“零距離接觸”,為手術患者提供一個“優質、安全、舒適”的手術環境以及護理服務。

1.2.2開展民主化管理

無縫隙管理過程提倡患者自我管理。在實行“無縫隙護理”管理之后提出科室全體護理人員人人都是護理質量小組成員的理念,人人都能參與質量控制,人人都為雙重角色——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人人都需要為科室的護理工作獻計獻策,盡量積極主動地去做。護士長應經常性地同護士談心、交流,聽取多方的意見,并組織科室所有護士集中地進行探討與分析,形成工作制度大家頂,預防對策大家提的工作氛圍。

1.2.3實行規范化管理

首先,應使制度標準化:按照上級主管部門的相關管理需求,結合科室實際工作狀況不斷地修訂職責、護理常規以及制度等。其次,護理行為合法化:在圍術期延伸擴大了護理工作的基本內涵,修訂了術前探訪——術中個性化護理——術后回訪工作的護理流程。整個流程由手術室的護士親自執行,改變了往常由手術室護工到病房接患者的危險行為。在患者進入手術室之后事先向患者進行告知,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肢體暴露。再次,實行彈性排班周末安排制度:改變傳統的排班模式、減少固定班次以及增加可調控的班次,在制度上應將每班工作職責加以細化,每天按照手術任務合理地安排手術人員,并合理地配備護理人員。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準備情況、醫患滿意度、護士考核成績。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準備情況對比分析

觀察組手術時間、手術物品準備完善率、記錄合格率及工作效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t=3.267,x2=5.228,4.386,4.397,P<0.05)。

2.2兩組醫患滿意度及護士考核成績對比分析

觀察組醫患滿意度及護理考核成績均顯著高于對照組(x2=4.209,5.271,t=3.995,P<0.05)。

3討論

隨著人們的法律意識的不斷提高與增強,醫療安全問題被提上日程,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與關注。醫護工作人員應該保持較高的警惕性,努力降低醫療糾紛的發生率及其他手術風險事件的出現,確保風險因素,對實際病情進行觀察,并作出相應的充分準備。然而由于很多患者對手術了解的知識很少,目前尚存在著這樣那樣的消極負面問題,不良情緒往往會對治療的效果產生較大的影響。所以,不僅要求具有熟練掌握技術操作的能力,同時也對護理提出了更高、更好的要求,護理工作已從單純的疾病護理轉向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無縫隙護理”是一種嚴密銜接的護理過程,護理人員術前與患者及家屬進行充分溝通,針對其存在的心理顧慮及提出的問題逐一解釋,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術前做好充分準備工作,術中積極主動地配合臨床醫生和麻醉師,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指標及病變部位的變化,護送患者入病房,并做好交接班工作,使患者積極主動配合治療,不斷提高護理質量,為術后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奠定了基礎。在手術中實施“無縫隙護理”能夠提高護理效率,縮短手術時間,具有良好的效果。但不僅要求護理人員為患者提供必要的服務,而且要求提供的服務注重患者的感受,護理工作已從單純的疾病護理轉向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無縫隙護理”是一種嚴密銜接的護理過程,護理人員術前與患者及家屬進行充分溝通。“無縫隙護理”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主動服務意念、提高了護理工作人員的考核素質,大大提高了患者及醫生對護理的滿意度。

篇7

選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來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1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齡19~59(36±4.5)歲,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合并嚴重糖尿病、肝硬化及心腦肺部疾病的患者,將所有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0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身體基礎狀態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2組患者住院期間治療和麻醉方案大體無明顯差別。

護理方面,對照組采用傳統一般護理。研究組實行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具體措施:首先成立無縫隙責任小組,根據職稱、臨床經驗等任命一定數量的護理組長,負責管理責任護士的工作、培訓、考核,組員分配以老、中、青搭配為原則,實行組長領導下的無縫隙責任制管理模式,崗位到人、任務到人、責任到人。術前主動向患者介紹科室環境、主刀醫師及相關責任護士,進行入院健康教育,告知家屬陪護和探視制度,并以自己成功護理的經驗耐心講解患者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態度溫和,傾聽患者對手術的顧慮,解釋手術的必要性和針對性,實現主動服務無縫隙。術前飲食指導、術前用藥及腸道準備指導均須由專人完成,手術當日,按照手術室門接患者—手術—協助送至病房或重癥監護室—詳細交班記錄等一系列措施,保證全程護理流程無縫隙,盡可能減少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術中護理以資深與低年資護士合理搭配,促進低年資護士業務能力的進步,保證手術間安靜、整潔,室溫以23℃為宜,巡回護士要多與患者交流以轉移其注意力,幫助患者擺放手術和四肢,避免麻醉意外損傷,術后加強巡視,告知患者可能出現的問題及其應對措施,出院時囑咐患者定期隨訪。

1.3治療標準

對所有患者訪視前及麻醉前分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定,對于患者的應激性則統計記錄2組患者麻醉前的心率、血壓及皮質醇濃度。派專人制定護理滿意度的問卷調查表,患者出院時,囑咐患者完成。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珋±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訪視前2組患者SAS評分、SD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麻醉前SAS評分、SDS評分、心率、血壓及皮質醇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護理滿意度方面,研究組為98.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93.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篇8

本院手術室擁有護理人員25名,年齡20~45歲,平均年齡(30.25±1.69)歲。其中副主任護師1人,主管護師6人,護師6人,護士12人。將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實施護理團隊管理的80例手術患者設為觀察組,將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實施常規性護理管理的80例手術患者設為對照組。對照組男52例,女48例,年齡42~68歲,平均年齡(58.23±2.79)歲,觀察組男54例,女46例,年齡41~70歲,平均年齡(57.98±3.46)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類型、麻醉方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規護理

對照組實施常規性外科手術護理,術中配合醫生完成手術,術后密切留意患者病情變化并及時將患者病情告知醫生,同時給予患者飲食指導、健康教育及心理護理。

1.2.2護理團隊管理

(1)成立手術室護理團隊:將手術護理人員分為5組,每組5人,每組設組長1名,由具有護師以上職稱者擔任,組員4名。組長的職責主要負責組織團隊人員參與培訓學習,開展相關新項目,并與各科室主任進行溝通、協調,及時將建議及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向科室主任反饋。(2)對手術室存在的風險進行評估:護理團隊根據手術室存在的問題將風險事件歸納為5類,包括醫院感染隱患、差錯事故、意外情況、崗位職責不明、護理記錄不全、不準確不及時等。(3)建立“以人為本”的護理管理制度:護理團隊應樹立“以人為本”的人性化護理管理理念,應了解及尊重患者需求,善于傾聽患者建議,并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同時護理管理者應善于聽取護理人員建議,積極為護理人員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及矛盾,同時為護理人員提供自我價值實現的機會及平臺,充分調動護理人員工作創造性及積極性,最大限度發揮護理人員工作潛能。(4)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團隊成員應建立相互信任、相互了解的合作關系,護理管理者應加強與護理人員的溝通及合作,培養良好的團隊默契,營造相互信任的團隊氛圍。(5)建立團隊準則及規范:為確保良好的護理質量,護理管理者應建立完善的護理團隊準則,優化護理工作流程,加強護理人員專業技能的學習,強化護理人員職業道德規范的培訓,嚴格執行各種規章制度,建立良好的護理風險管理制度,減少護理過程中風險事件的發生,提高護理質量。

1.3評價指標

(1)護理質量:實施護理管理團隊前后由護理組長向患者發放自行設計的護理質量調查問卷對手術室護理人員護理質量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服務意識、工作責任心、解決問題能力、專科知識學習能力、專科操作能力、預見性護理能力、文書管理能力,每項內容為100分,分值越高,護理質量越理想。(2)護理滿意度:實施前后向患者發放患者滿意度調查問卷,問卷共設置25條問題,每條問題分為1~4分,≥90分為滿意。(3)護理錯差:由護理組長記錄兩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情況。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護理團隊實施前后患者對護理質量的評價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護理人員服務意識、工作責任心、解決問題能力、專科知識學習能力、專科操作能力、文書管理能力顯著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護理團隊實施前后患者滿意度及護理差錯率分析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配錯藥、文書歸檔錯誤、遵錯醫囑、術后壓瘡發生率顯著下降,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顯著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篇9

年輕護理人員對新的《條例》和醫療訴訟舉證責任倒置在思想上認識不夠,法律意識淡薄,缺乏自我保護意識,護理文書記錄過于簡單,不夠完善,質量較差。

1.2管理制度

導致出現手術室護理缺陷的重要原因有措施不得力、管理不嚴、制度不健全等。如不嚴格執行手術室無菌技術;交按班匆忙,物品清點不清;三關(更衣關、鞋關、門關)不嚴;參觀手術制度不嚴。

2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對策

2.1加強護理道德教育,增強服務意識

護理道德對于建立新型護患關系、確保護理安全質量往往會起到較為重要的作用。醫院手術室護理部應該組織全體護理人員在舉行以“職業道德基本概念、職業道德及其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發展背景,新時期護理職業道德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如何提高護士職業道德修養”等為主要內容的護士職業道德教育培訓。通過培訓,進一步樹立和強化了廣大護理人員愛崗敬業,廉潔行醫的行業作風和服務意識。要堅定職業道德信念,規范職業道德行為,營造和諧醫患關系,構建和諧醫院,努力做到服務好、質量好、醫德好,讓職工群眾真正滿意。

2.2打破“鐵飯碗”,實行按勞分配,推行末位淘汰

在分配制度上按照“多勞多得,獎勤罰懶”的原則,將獎勵工資實行“三部分”(職稱、績效、軟指標)分配。凡責任心不強、違紀違規、軟指標考核超過三次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均為不合格,并作為淘汰對象。

2.3加強業務培訓,提高專科技術水平

護理人員技術水平低下是造成技術性護理缺陷的主要原因。培訓內容有優質護理服務、護理核心制度、護理禮儀、護患溝通、留置針的使用、急救技能等十四項內容的理論知識和技能操作。培訓結束后,醫院將組織對參訓人員進行理論考試和技能考核,成績合格者方可正式上崗,并結合培訓情況制定新聘護士五年培訓計劃,分批、分層、分專業進行帶教和培訓,促進青年護士快速成長。

2.4強化風險意識,認真解讀《條例》

手術室涉及面較廣,很容易出現護理缺陷和差錯事故。而一旦出現失誤,則必然會延誤手術時間。浪費大量的物品和時間,甚至還有可能使得患者致死、致殘。所以,手術室護理人員應該對新《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進行認真解讀,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增強自身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重視和完善護理文書的真實性、及時性和完整性。

篇10

作為醫院的一個特殊醫療場所,手術室護理工作涉及較多細節。一旦出現手術室護理缺陷,會給護理質量帶來影響,嚴重還會導致患者出現功能損害、傷殘、死亡等。有研究認為,在手術室護理中應用細節護理,能對患者生理功能紊亂癥狀進行緩解,減少并發癥的發生[1]。本研究以110例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細節護理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按照手術室護理方法的不同,將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110例手術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5例。觀察組中,男31例,女24例;年齡19~65歲,平均(44.8±6.2)歲;平均手術時間(150.1±10.2)min;手術類型:18例普外科,11例骨科,11例骨科,10例婦科,5例神經外科。對照組中,男32例,女23例;年齡19~65歲,平均(44.6±6.5)歲;平均手術時間(152.2±11.0)min;手術類型:16例普外科,12例骨科,12例骨科,8例婦科,7例神經外科。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包括常規術前檢查、常規健康教育、心理疏導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細節護理。

1.2.1術前護理

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制度,對患者資料進行核對;徹底檢查手術器械、設備、儀器等,確保其運行正常;術前1d加強病房巡視,介紹手術室環境、手術流程及相關注意事項,減輕其術前焦慮情緒;介紹成功治療的案例,提升治療信心。

1.2.2術中護理

送至手術室后,緊握患者雙手,以親切的目光、溫和的態度消除其負性情緒;麻醉后,對手術部位進行固定,遮蓋不必要暴露的部位,尊重患者隱私;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情況,術中配合需輕柔、準確、迅速,確保手術順利進行。

1.2.3術后護理

術后認真清潔患者皮膚,并清點手術器械,避免將其遺留于患者體內;開啟恒溫水毯,直至離開手術室;做好外露部位保暖工作;患者清醒后,告知手術順利進行,及時肯定其表現,改善心理狀態;告知術后常見并發癥,做好早期觀察及預防。

1.3觀察指標

(1)手術室護理質量評估采用百分制,包括護士配合、器械準備、儀器管理、消毒隔離,各項分值分別為30分、20分、30分、20分;護理安全最高分為100分[2]。(2)以自制問卷調查患者護理滿意度,采用百分制,評分包括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用χ2檢驗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均用x-±s表示,以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手術室護理質量評分比較兩組手術室護理質量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手術室護理安全直接影響著手術的順利進行及手術療效,需引起高度關注。細節護理是臨床上的一種護理模式,強調充分關注護理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促使護理工作更為人性化、規范化。該模式要求護理人員將人性化理念貫徹在護理過程中,全面提升職業素養及服務質量,盡可能滿足患者需求,幫助其解決問題。本研究對觀察組實施手術室細節護理,內容包括術前護理、術中護理、術后護理。其中,術前要求做好三查七對,認真核查手術器械、設備等,以確保手術順利進行;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能提升患者對手術治療的正確認識,緩解負性情緒;術中協助麻醉醫師、手術醫師完成手術,提升配合技能,堅持無菌操作,避免出現醫源性感染;術后做好保暖工作,加強并發癥早期觀察及預防,可提升患者生命質量,促使其盡快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室護理質量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與文獻[3]結果相似。提示在手術室護理過程中,輔以細節護理的效果顯著,能提升護理質量。此外,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應用細節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有效性和優越性。綜上所述,在手術室護理過程中,輔以細節護理的效果顯著,能提升護理質量評分,改善護理滿意度。

作者:廖春蓮 李春玲 單位:江西省人民醫院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凉城县| 宜兴市| 甘孜| 离岛区| 湖南省| 余姚市| 蓬溪县| 福州市| 大悟县| 房产| 云和县| 牟定县| 滨海县| 上饶市| 团风县| 株洲县| 松潘县| 朝阳区| 容城县| 抚顺市| 嘉祥县| 湘潭县| 桂东县| 名山县| 澎湖县| 建阳市| 太湖县| 淅川县| 邵东县| 漯河市| 黄浦区| 扬中市| 连江县| 万荣县| 陕西省| 衡阳市| 桐乡市| 新源县| 永善县| 仪陇县| 连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