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7 16:50:4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金融抑制理論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金融抑制理論與金融深化理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羅納德.麥金農和愛德華.肖在1973年提出的。他們以發展中國家為研究對象,重點探討發展中國家金融與經濟發展之間相互作用諸如金融市場體系不健全、政府對金融業的管制以及外匯市場管制等抑制經濟停滯不前的問題。金融深化理論核心觀點即是要全面推行金融自由化,取消政府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一切管制與干預,放松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限制,增強國內的籌資功能以改變對外資的過分依賴,放松對利率和匯率的管制使之市場化,最終達到抑制通貨膨脹、刺激經濟增長的目的。
二、我國金融深化進程
(一)我國金融抑制現狀
麥金農認為發展中國家都存在程度不同的金融抑制現象。作為發展中國家的我國,同樣存在金融抑制現象,這種金融抑制的存在阻礙了金融業的發展也放慢經濟發展進程。具體體現如下:
1.利率管制
近幾年,除了2007年央行為應對流動性過剩、抑制通貨膨脹等原因對利率實行加息政策外,一直實行低利率政策,2002年一年期利率曾低到1.98%,目前利率一直保持2.25%。低利率降低儲蓄的愿望,降低投資的貨幣供給,導致有效投資不足;低利率刺激低收益投資的增加,降低社會平均投資收益率;根據國民收入恒等式,儲蓄與投資缺口又會引起國際收支順差。
表1:我國儲蓄率與投資率狀況(2000-2009年)
消費率
儲蓄率
投資率
儲蓄率-投資率
2000
62.3
37.7
35.3
2.4
2001
61.4
38.6
36.5
2.1
2002
59.6
40.4
37.9
2.5
2003
56.8
43.2
41.0
2.2
2004
54.3
45.7
43.2
2.5
2005
51.9
48.1
42.6
5.5
2006
49.9
50.1
42.5
7.6
2007
49.7
50.3
40.7
9.6
2008
49.2
50.8
41.7
一、農村信貸需求層次分析綜述
需求跟進型的經濟決定金融理論認為:真實經濟的增長對金融機構和金融資產產生額外的需求,金融部門為滿足經濟增長需求而跟進的金融服務促進金融發展。即現代金融機構的建立,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形成以及相應金融服務提供的水平和數量是由真實經濟對金融的需求所決定的。因此,金融服務是經濟發展催生的,也體現出金融服務領域的消費者主權。所以現階段農村金融發展水平直接取決于農村經濟發展狀況,農村金融需求對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安排有著重要的影響。要提高農村金融水平,首先要正確認識農村地區的金融的有效需求。【6】
隨著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新農村建設的深入推進,農村借貸需求從整體來看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史清華對山西745戶農戶的調查發現, 2000年與1996年相比,發生借貸行為的農戶比例由29. 6%上升到40. 7%。朱守銀通過對安徽亳州的217戶農戶的調查也發現,農戶借貸的發生率由1999年的31%上升到2001年的51. 3%,農戶借貸資金規模由1999年的27. 8萬元上升為2001年的69. 7萬元,農戶借貸次數由1999年的1. 57筆/戶上升到2. 05筆/戶。
各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農村產業結構的差異等原因,農村信貸需求體現出越來越大的差異性和層次性,針對性的農村信貸需求調查在各地展開。在以往的農村信貸需求層次性分析中,普遍采取以信貸需求主體的不同層次分析的基礎。收入是影響信貸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金融論文,不同收入水平對信貸的需求規模、條件等都會有所不同。如何廣文、李莉莉(2005)曾將農戶信貸需求的層次性分成貧困農戶、一般種養殖農戶和專業型農戶三個類型。對目前我國農戶的多層次性信貸需求特征進行剖析,進而為信貸產品的開發提供了指南和方向;還有些以行業為標準將主體劃分為按種植業、養殖業、漁業、餐飲及旅游業等分析;此外還有以組織結構標準進行分析的,如將需求層次劃分為農戶、農村經濟聯合體、農村企業、政府機構等主體(楚爾鳴,2007),對各主體的融資次序進行調查分析;以及微觀主體構成按規模和特點可分為下列五個層次:地方骨干型企業包括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一般民、私營企業;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專業戶、種養大戶和普通農戶。由于上述經濟主體的所有權、經營規模、產品及運行模式不同,在經營活動中具有各自的特點,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個性明顯,層次性強烈。另外根據農戶的貧富狀況又可以分為貧困戶、溫飽型農戶和市場型農戶。不同層次經營者對金融需求的形式、特征和滿足金融需求的手段與要求是不一樣的。(人民銀行鹽城市中心支行課題組,2008)。主體的層次性對應著需求層次性,在數量、方式、時間上也有著明顯的特征,因此,基于主體層次性的分析是目前主要的分析方法。基于資金用途或信貸需求動機的分析中,王雨舟(2004)將農村信貸需求層次從資金用途上劃分為生產性信貸需求、消費性信貸需求、農業綜合開發性信貸需求等。生產性信貸需求主要包括農業生產向規模化、專業化、多元化和產業化發展而產生的金融需求;消費性信貸需求主要是農戶因修建房屋、醫療看病、婚喪嫁娶、子女教育而產生的信貸需求;農業綜合開發性信貸需求主要是農村扶貧、農業綜合開發、農村基礎設施和小城鎮建設而產生的信貸需求。周立(2004)以同一區域的農村內部為出發點,認為同一區域的農戶之間對金融需求也存在差異。
與基于需求主體的層次分析不同,基于需求動機的層次分析其觀點在于對信貸的需求是為了滿足某種目的,基于目的性考察信貸的需求進而設計信貸的供給模式將更有利于提高信貸供給效率,提高信貸的有效供給。此外由于不同類型的需求主體在需求動機上往往有交叉重疊,基于需求動機的考察可以避免不同需求主體的相同動機分析。立足于需求動機,結合需求主體的層次性,全面把握農村信貸需求特征,從而為農戶信貸產品開發和服務拓展提供更好的理論指導。
二、馬斯洛需求理論在農村信貸需求層次性分析中的適用性
1、馬斯洛需求理論的介紹
亞伯拉罕.H.馬斯洛(Abraham.h.maslow)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研究表明,人有一系列復雜的需要,按其優先次序可以排成梯式的五個層次:①生理需求。包括對食物,水,空氣和住房的需求等,它們是人們最基本的需求。②安全需求。是指對于安全穩定,無憂慮和一個有結構的,有序的環境的需求。一般表現在安全的工作條件,公正和明確的規章、規定、工作保證,輕松自在的工作環境,退休和保險計劃等。③歸屬需求。是指對社會交往、感情、愛情、友誼的需求,包括在工作中的交往、協作等機會和發展新的社會關系的機會等。④尊重需求。是指人們需要從別人那里得到尊重,也需求自尊,包括獲得能產生成就感和責任感的機會。⑤自我實現需求。指一種最充分地發展個人的真正潛力,以一種最高程度的個人方式表現個人的技能、才干和情緒的愿望。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包括四點基本假設:(1)已經滿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勵因素。人們總是在力圖滿足某種需求,一旦一種需求得到滿足,就會有另一種需要取而代之;(2)大多數人的需要結構很復雜,無論何時都有許多需求影響行為;(3)一般來說,只有在較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后,較高層次的需求才會有足夠的活力驅動行為;(4)滿足較高層次需求的途徑多于滿足較低層次需求的途徑。【2】
2、馬斯洛需求理論在農村信貸需求層次分析中的適用性
馬斯洛理論認為金融論文,人在不同的階段需求會有所不同,體現一個由低層次需求到高層次需求的漸進過程,也是一個從物質需求到精神需求的漸進過程。該理論比較客觀、準確地揭示了人類需要產生的客觀規律,被廣泛用于各行各業。同樣在農村信貸需求中也適用。
農村信貸需求主要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產品需求、服務需求以及關系需求。產品需求是信貸需求中的最基本的需求,主要包括信貸規模、信貸條件以及信貸渠道等方面。信貸市場作為一個特殊商品的市場,產品的需求是最主要的需求;服務需求是高一級層次的需求,包括服務環境、服務態度、服務獲得的便利性等方面。但由于信貸市場的特殊性,也往往會與產品需求相結合;關系需求則應被看做是信貸需求中最高層次的需求,客戶在購買了稱心如意的產品、享受了舒適的服務基礎上,如果能同時擴大社會關系網,獲得穩定的關系,將能夠獲得最大的滿足感。因為“關系”對一個客戶的價值在于獲得社會的信任、尊重、認同,是一種情感上的滿足感。信貸需求中的關系需求則是指客戶通過信貸需求獲得穩定的關系,獲得最大程度的社會認同感和自我滿足感。
在農村信貸需求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產品需求也可以利用馬斯洛需求層次分析法來進行分析。農村信貸的需求主體主要有農戶和企業組成,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金融論文,將需求層次劃分為金字塔式的3個層次:生存性信貸需求、發展性信貸需求以及特殊性信貸需求。由于兩大主體有所不同,我們分別來進行分析。對于農戶而言可將改善住房條件、傳統農業需求作為生存性需求;將子女教育需求、生產經營需求作為發展性需求;將看病、婚喪等其他需求作為特殊性需求。【3】對于企業而言,結合企業成長周期理論,可將企業有效信貸需求動機劃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的生存性需求,如交易需求,主要存在于發育期和成長初期。第二層次的發展性需求,如企業擴張,主要存在于高速成長期和成熟期。第三層次的特殊性需求,如投資需求,屬較高層次需求,是個性化需求,大多存在于成熟期企業。【4】
基于需求層次理論的農村信貸需求分析以各階段需求動機的不同,進而需求特征的差異對各階段的需求進行深入分析,由于信貸提供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信貸需求,形成信貸有效供給金融論文,因此在對不同層次信貸需求把握的基礎上設計的信貸供給模式,無論是從規模大小、用途以及信貸條件等方面都更能適應農村對信貸的需求。如針對農村多元化的信貸需求,金融機構可對信貸產品進行分級,形成不同種類的信貸產品體系,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根據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層次不同,分級為生存性信貸、發展性信以及特殊性信貸3級,以此形成能夠適應不同需求特點的信貸產品體系,實施不同級別的準入門檻、信貸流程、風險控制、管理制度等,使信貸支持區別對待、有的放矢,從而不同的農村信貸需求均能獲得滿足。
三、結論
農村信貸市場存在 “三層重疊邏輯”的典型特征:第一層是農村經濟弱質低效、分散閉塞的特征,它是農村經濟中最基本的決定力量;第二層是農村信貸供給,它基于農村經濟的特征,從而也就決定了它的主體結構和政策取向,正是由于農村信貸供給是基于農村經濟特征而不是基于農村信貸需求,從而產生了諸多難以調解的矛盾;第三層是農村信貸需求金融論文,它基于農村信貸供給,供給什么就只能需求什么,正是由于這種需求是基于供給而不是基于農村經濟發展,從而產生供給抑制型供需缺口和非均衡就是必然的。【11】
因此,如果能夠基于農村經濟發展來分析農村信貸需求,金融機構的信貸供給基于農村信貸需求,利用農村信貸的有效供給來服務于農村經濟發展,則可以進入經濟與金融良性互動與循環。而在此過程中,農村信貸需求的分析起到重要作用,立足于農村經濟發展特點,針對農村信貸需求的層次性特征,需求層次分析理論為農村信貸需求分析提供了一個新的切入點。
參考文獻:
1.人民銀行鹽城市中心支行課題組.構建和諧農村金融研究:需求層次性及路徑選擇[J].金融縱橫.2008.6.(11-16)
2.王汝志.人身保險需求---基于Abraham.h.maslow需求層次理論的實證分析[J].浙江金融.2007.09.(48-49)
3.肖新軍.基于需求角度的農村信貸供給體系重構[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8.11.(60-63)
4.刁欽義.山東中小企業有效信貸需求差異性分析及對策研究[J].金融發展研究.2008.11.(11-14)
5.龔大宇,朱秋蓮.淺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金融業管理中的導入[J].湖南教育學院學報.1999.12.(52-57)
6.俞建雄,林振東.我國農村金融需求的有效性和層次性分析[J].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03.(58-82)
7.楊偉坤,王立杰.河北省農戶小額信貸需求實證研究---基于河北省農村地區的調查分析[J].財政研究.2009.12.(58-63)
8.曹鄧,季鈺.論我國農戶小額信貸需求的層次性[J].價格月刊.2007.08.(36-39)
9.劉衛鋒.農村信貸需求與農村金融改革創新[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1.(66-69)
10.王雨舟.農村信貸供給與資金需求的差異性及整合建議[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4.12(13-15)
一、引言
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于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中國經濟結構升級已經成為學術界最熱烈討論的話題之一。近期,央行坐視銀行間市場出現錢慌,未循慣例予以救援,表明政府已決心犧牲一定的經濟增速,以求抑制乃至逆轉加杠桿行為,從而引導實體經濟結構的調整。劉海影刊文指出這一舉措的底線是“不發生財務金融危機”,壓迫實體經濟去產能的政策并未考慮到信貸擴張背后的制度性約束與實體經濟根源,在沒有糾正實體經濟結構性問題之前對貨幣金融體系動刀,有可能導致事先沒有預料到的、不可控的后果。
為了驗證上述政策生效的可能性,筆者對金融結構和經濟增長、經濟波動問題進行了探討。本文思路如下,第二部分文獻綜述,陳述關于經濟增長與金融結構的相關學術成就以及本文參考文獻;第三部分理論分析,從理論上分析金融結構影響經濟增長的路徑;第四部分為結論。
二、文獻綜述
近代關于經濟增長的理論主要有索洛的新古典增長理論,以及圍繞對新古典增長模理論完善發展起來的內生增長理論。關于增長因素分析方面,舒元和徐現祥在《中國經濟增長模型設定1952~1998》中論證,制度原因是AK模型增長理論能夠刻畫我國經濟增長主要解釋。胡文國和吳棟在《中國經濟增長因素的理論與實證分析》一文中分析了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同時在設定經濟指標時充分考慮了制度因素。本文中,筆者在以上理論基礎上充分囊括以上指標并將試圖將金融結構因素加進去。
國內學者對金融結構的研究大約始于上一世紀80年代,大體可以總結為金融結構成分分析、金融結構定量實證分析和金融結構優化問題研究這幾個方面。其中,吳超在(2012)《我國金融結構優化和經濟增長穩定性研究》中合理設定了金融結構效率衡量指標,反映了我國國家主導型金融結構的特點。筆者在本文中將金融結構影響視為制度因素之一,希望分析經濟增長中不同因素影響程度,得出更合理的結論。
三、理論分析
(一)理理論基礎
根索洛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此處不詳述):
Y(t)=F(K(t),A(t)L(t)) k(t)=sf(k(t))-(n+g+δ)k(t)
L(t)=nL(t) A(t)=gA(t) K(t)=sY(t)-δK(t)
拉莫維茨(1956)和索洛(1957)等提出的增長因素分析表達式:
■-■=α■(t)■-■+R(t)
其中產量(Y),資本(K),勞動(L),勞動有效性(A),折舊率(δ),儲蓄率(s)。
(二)傳導路徑
首先,金融結構通過資本投入變動影響產出。由索洛增長模型我們可以得知,儲蓄率的提高有利于經濟增長。金融機構通過金融結構提供相對于耐用品等實物資產較高的資本回報率,分散投資項風險,滿足人們預防投資動機吸引儲蓄。當儲蓄供給供給,引起儲蓄供求均衡的變動,使得利率變動,進而促進投資變動,從而使資本投入K改變,進一步使產出Y變動。金融機構的運作狀況和金融市場的發達程度以及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效率高低,決定著儲蓄向投資的轉化數量和質量,從而影響著經濟增長。
同時,金融結構通過“勞動有效性”變動影響產出。索洛并沒有對“勞動有效性”具體含義將做出解釋,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則提出A代表著研究與開發投入,技術進步,知識積累或者人力資本的觀點。但無論是研發或人力資本的積累,都需要投企業入大量的資本。良好的金融環境有助于企業的外部融資同,同時強有效的金融市場可以通過價格信號引導金融資源投向技術創新項目,提高資本利用效率,減低融資成本。
最后,金融結構通過增長因素貢獻變動影響產出。金融市場的信號作用引導著資本流向技術先進的新型部門,從而促進實體經濟產業升級。根據前文的增長因素分析公式,當K,A,s,g變動時,將引起經濟增長中各因素貢獻率的變化,這一變化的積累使得經濟結構變動,又反過來影響經濟增長。
四、結論
本文從理論的角度分析了我國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間的關系。通過借鑒索洛經濟增長模型,因素分析模型進行了理論分析。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將金融結構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引入到模型中,建立了相應的模型闡釋了央行抑制加杠桿行為,從而引導實體經濟結構的調整傳導機制。
參考文獻
[1]舒元,徐現祥.中國經濟增長模型設定1952-1998[J].經濟研究,2002,(11).
【摘要】加強實踐教學, 突出職教特色。實踐教學, 是中等職業學校教學的重要內容, 也是職業教育的特色。但就目前的教學安排看, 實踐課的課時太少, 一學期不超過4 周。現在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多數都喜歡上實習課, 而厭倦上理論課。
【關鍵詞】加強實踐教學, 突出職教特色。實踐教學 中等職業學校教學的重要內容
【本頁關鍵詞】歡迎論文投稿 省級期刊征稿 國家級期刊征稿
【正文】五、深化教學改革,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1、加強實踐教學, 突出職教特色。實踐教學, 是中等職業學校教學的重要內容, 也是職業教育的特色。但就目前的教學安排看, 實踐課的課時太少, 一學期不超過4 周。現在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多數都喜歡上實習課, 而厭倦上理論課。究其原因是實習課具有直觀性的特點, 不僅能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參與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體驗自我發揮,創造成果的勞動享受。實習課堂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境界, 更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能力的重要途徑。增加實習課的課時數, 強化實踐教學, 突出動手能力的培養, 對培養中職學生主體意識和主動發展的能力非常重要。我校對職業中專計算機專業的課時, 比照技工教育調整為理論: 實習= 1:1, 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2、深化改革理論教學內容, 強化實驗課。理論教學的內容不要過于系統化、體系化, 要根據專業性質和社會用工需求, 以實用為主, 能力為本, 夠用為度, 刪繁就簡,突出實用。課程要充分靈活, 適應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 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要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象。在理論教學中, 要重視實驗課教學, 完善實驗條件, 保證實驗開出率。讓學生在實驗中戰鍛煉之目的, 從而有利于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4. 2 比賽過程中的心理訓練4. 2. 1 積極的暗示。保持積極肯定的自我暗示和提示語, 可能使人產生積極的行為。運動員可不斷重復:“鎮靜, 鎮靜, 鎮靜就是勝利。我相信自己的力量, 我一定能成功。”在1991 年第41 屆乒乓球錦標賽女團決賽上, 世界冠軍我國一號選手鄧亞萍開局連輸4 分, 沉穩的她難免心煩意亂, 最后輸掉了比賽。賽后回憶說:“當時我的腦子里一片空白, 光想著三個字‘不要輸’不知道怎么打的, 稀里糊涂的就輸掉了下來。”實際上是消極暗示產生的負面影響。如果當時她一心想著“一定會贏”的積極暗示語, 也不致于緊張急躁, 動作變形, 技戰術水平不能很好的發揮。運動員心中要保持一個信念:“真金不怕烈火煉! 以我平時的訓練成績, 就可輕松過關”等。從而放下思想包袱以平常心投入比賽, 反而有利于發揮優異的成績。4. 2. 2 對考試過程中的突況, 保持沉著冷靜。考試過程中常常會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 比如裁判錯判、漏判、天氣突變、運動員受傷等事件發生。這時運動員要保持冷靜, 保持頭腦清醒。不要有“一切都完了, 我的美好前程完了”等悲觀的想法和念頭。而應該摔倒了爬起來去正視困難, 解決困難。4. 2. 3 掌握和運用呼吸調節法。在考試中, 運動員在一定程度內的緊張是符合身心活動規律的, 有利于集中注意力, 增長肌肉的力量和提高反應能力。但過度的緊張, 就會導致動作僵硬、恐懼、情緒低落, 興奮抑制, 喪失斗志等。所以運動員要學會用嘆氣、深呼吸、放慢呼吸頻率等調整情緒、消除緊張, 面對考試。4. 2. 4 比賽間隙的情緒控制訓練。由于種種原因, 考場一般不準教練員進場輔導, 一切困難一般只有靠運動員自己解決。在等待下一項考試時, 常常會因上一項考試而影響情緒, 有過分激動狀態、淡漠狀態、盲目自信狀態等。這時運動員可有意的改變表情動作、不同節奏的呼吸練習,逐級肌肉放松練習, 積極正面的語言暗示練習等查找影響自己情緒的原因, 不與別人比, 而與自己過去的
【文章來源】/article/65/3203.Html
【本站說明】中國期刊投稿熱線:專業致力于期刊論文寫作和發表服務。提供畢業論文、學術論文的寫作發表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以及寫作輔導。 “以信譽求生存 以效率求發展”。愿本站真誠、快捷、優質的服務,為您的學習、工作提供便利條件!自05年建立以來已經為上千客戶提供了、論文寫作方面的服務,同時建立了自己的網絡信譽體系,我們將會繼續把信譽、效率、發展放在首位,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聯系電話: 13081601539
客服編輯QQ:860280178
論文投稿電子郵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郵件標題格式:投稿刊物名 論文題目
如:《現代商業》 論我國金融改革及其未來發展
聲明:
本站期刊絕對正規合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一個重要變化是金融地位的顯著提升,金融是國家經濟的命脈,農村金融是農村經濟的命脈。由于我國特殊的二元經濟結構模式,在城市金融深化改革程度日益提高和金融改革逐漸顯現功效的同時,農村金融卻問題頗多。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農村金融發展滿足不了農戶的基本需求,農村金融市場發育不完善、不規范問題等亟待解決。因此,深入研究我國農村金融存在問題,對認識和解決農村金融抑制,推進金融深化改革有重要意義。
1農村金融市場的組織體系
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構成存在兩大格局,即正規金融機構和非正規金融機構,前者為主導,多種非正規金融機構共存。正規金融機構是指由政府批準成立并進行監管的金融機構,如我國的中央銀行、政策銀行、合作銀行、保險公司、典當業等。非正規金融機構是指非法定的金融組織,即正規金融機構之外的組織,如農村合作基金會和自發的鄉村組織等。
2農村金融抑制
2.1融出資金抑制
融出資金是指經濟主體從金融機構和其他渠道借入資金,農戶實現資金融出,只有增加資金供給才能讓農戶真正受益,而事實卻非如此。
2.1.1農村面臨嚴重的資金短缺。從農村資金供給的主體來看,有鄉政府、村集體、鄉鎮企業和農戶,而鄉鎮企業由于管理落后、效益低下,資金積累十分有限。因此,對于農村每一主體,他們的儲蓄能力都十分有限,且急需外部資金供給。受長期以來的二元經濟結構影響,農村資金一直是游離農村,進入城市,而且農村資金離農傾向愈加嚴重。
2.1.2農村資金大量外流。農村的資金在以各種途徑源源不斷地流向城市,農村還在向城市輸血,商業銀行在農村的儲蓄網點每年吸收的農村資金為5 000~6 000億元,這筆巨款資金由此內部系統注入城市。2003年12月全國郵政儲蓄存款余額為7 679億元,全部轉存中央銀行,其中65%來于縣及縣以下鄉鎮及所轄農村,占34%;1978~2000年間通過農村信用社和農村郵政儲蓄機構造成的凈流出資金高達6 157.9億元,僅2000年1年農村資金通過農村信用社就流出4 639億元。可見農村資金流出態勢還在加劇。
2.2融入資金抑制(資金需求受堵)
融入資金是指經濟活動主體從金融機構和其他機構借入資金。融入資金抑制的問題就是資金需求的問題。
2.2.1農村融入資金主體細化。雖然在農村金融市場上從事金融供給服務的機構多種多樣,但這些需求服務對象只有3種,農戶、農村企業和政府部門。三大農村資金需求主體的層次再細分類又是一個資金需求的方向,是資金需求渠道的細分系統。
2.2.2農戶融入資金受堵原因。農戶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也是農業生產的投資主體,農戶的投資行為直接決定著農產品和市場的有效供給,決定著農戶的經營收入。農戶貸款是農業信貸的基本形式,農戶對借貸資金的需求與農村金融部門借貸支持存在較大差距。
(1)主體因素。農戶、鄉鎮企業和基層政府部門是農村金融市場中經濟活動的主體,在三者之中農戶占有絕對大的比例。農業生產周期長、收益小、季節性強等特點,直接影響農業的資金周轉和回收。
(2)客體因素。由于正規金融服務的缺位和不完善直接造成非正規金融機構服務的壯大,農村正規金融服務急劇萎縮。農村信用社一直被當成中國農村金融的主力軍,但經歷了20多年不斷改革和發展,農業資金投入短缺,農戶和農村中小型企業貸款難問題仍然突出。
3推行金融深化戰略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存在著金融抑制。金融抑制直接導致了我國的二元經濟結構,我國的農村和城市經濟發展的失衡。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分別對經濟發展起著抑制與促進的作用,推行金融深化戰略有利于本國經濟的發展。金融深化理論是指政府放棄對金融體系的過分干預并在有效地控制通貨膨脹之后,推行金融深化戰略,以金融市場經營主體多元化以及利率市場化,使利率真實反映市場上資金的供求變化,刺激社會儲蓄總給水平的提高,從而便于資本的籌集和流動,有效地解決資源的合理配置問題,提高融資效益。
3.1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規范農村合作金融
推進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健康可持續發展,更好地為“三農”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農村合作金融支農服務和自身發展的雙重目標需要依賴于三個方面:一是推進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產權改革,規范股金管理,改善股權結構,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加強內控制度建設,轉換經營機制,加大信息披露,強化社會監督和制約,逐步培育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自身可持續發展和防范風險的能力。二是堅持商業化支農方向。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不論采取何種產權形式,都需要自己能在農村建立起穩定增長的信貸資金供應機制,堅持市場化、商業化取向。若被迫犧牲商業利益去實現社會責任,則不可能持續發展。三是堅持區域發展。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自然條件又不一樣,因此,農村信用社的管理體制應充分調動各方政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同地區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要結合實際,采取不同的發展戰略。東部地區要按商業化取向,中西部地區要向市場化、商業化方向發展,西部地區要進一步發揮政策性金融的作用。
3.2推進農村民間金融合作化,重構農村合作金融
發展農村民間金融就必須讓已存在的農村民間金融組織活動合法化、公開化、規范化、重構在農村居民自愿基礎上的新合作金融組織,推動農村民間金融合法化,為農村合作金融提供有益補充。通過制定和完善《民間融資法》等法規體系,給予民間借貸一個合法的活動平臺,使其充分發揮對農村融資的補充作用。對民間金融進行規范化公開化管理就需要,一方面,規范民間借貸協議,明確民間借貸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同時建立必要的資金借貸登記,使金融監管當局能準確地掌握民間借貸活動,介于進行宏觀調控。另一方面,通過降低準入門檻,根據市場化原則,結合區域小額貸款機構的實踐經驗,建立及時有效的市場準入退出機制,引導民間金融進入正式金融。此外,建立靈活的民間金融監管體制、完善的破產保護制度以及存款保險制度和擔保補償機制,保護和補償中小規模貸款人的利益,為民間金融的發展提供“保障”。
當前的中國出現了一種奇特的宏觀經濟景觀:一方面是貨幣過量供應,流動性泛濫,一些商業銀行因為存差過大而發愁;另一方面是企業借錢難、籌資難,許多很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因為資金不足而得不到充分的發展(吳敬璉,2006)。他認為問題癥結在于,由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機構組成的金融體系發展嚴重滯后,使富裕的資金無法流入最有效率的產業和企業,資金流通不暢的必然會阻礙經濟的發展。綜觀各個發達國家,幾乎毫無例外的擁有發達的金融市場,而且似乎經濟程度與金融市場的深度、廣度也呈現出一定的正相關關系。究竟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怎樣的一種關系呢?關于這個問題,國內外的諸多學者從理論和實證兩個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一、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理論研究綜述
1.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沒有相關關系
對于貨幣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西方古典經濟學家根據薩伊定律提出了貨幣中性和信用媒介論,該理論認為貨幣供給量的變化不影響產出、就業等實際的經濟變量。后來的一些經濟學家如K.Wicksell,雖然認識到了貨幣在經濟增長中具有重大的、實質性的影響,但主要強調的是消除貨幣對經濟的不利影響。貨幣學派的代表人物Friedman認為“貨幣至關重要”只是就短期而言,在長期中貨幣供給的變化只會引起物價水平的變動,而不會影響實際產出。JoanRobinson也認為金融體系的出現和發展僅僅是對經濟增長的被動反應。
2.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一定的因果和互動關系
20世紀70年代,Mckinnon和Shaw以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問題為研究對象,認為在發展中國家存在著嚴重的金融約束和金融壓抑現象。這既削弱了金融體系聚集金融資源的能力,又使金融體系發展陷于停滯甚至倒退的局面。1973年,他們分別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淺化理論和金融自由化理論。他們分別從“金融抑制”與“金融深化”這兩個不同角度,將貨幣金融理論與發展理論結合起來,全面論證了貨幣金融與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他們認為,發展中國家之所以資金短缺,并不是因為缺乏能用于積累的資金,而是因為“金融抑制”造成了融資渠道堵塞和資金成本的扭曲。在金融深化的條件下,發展中國家經濟建設資金不足問題可以緩解。
二、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綜述
1.國外方面
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中,國外學者一直走在前面,Goldsmith開創了實證研究的先河。他使用金融中介體資產的價值與GNP的比率作為一國金融發展指標,通過檢驗35個國家在103年間(1860年~1963年)的數據,發現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一般是同時發生的,經濟增長迅速的時期總是伴隨著金融的快速發展。但是不足的是,他并沒有能夠指明兩者何為因果。
King和Levine針對Goldsmith研究不足,采樣80個國家30年的數據,系統地控制影響增長的因素,表明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存在統計意義上的顯著正相關,即擁有發達金融系統的國家經濟增長較快,反之亦然。Levine的研究也自此引發了尋找金融發展影響經濟增長證據的。
Levine和Zervos(1996)通過在回歸模型中引入一些反映股票市場發展狀況的指標,擴展了和對金融中介體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分析。其研究結果是銀行發展、股票市場流動性,不但都與同時期的經濟增長率、生產率增長率,以及資本積累率有著很強的正相關關系,而且都是經濟增長率、生產率增長率以及資本積累率的很好預測指標。
2.國內方面
國內理論研究起步較晚,相對不足。然而,通過借鑒學習國外既有相關理論研究成果,國內學者也進行了一定的定性研究和大量定量研究。前人的這些研究,大都是基于國外既有理論成果,同時考慮了我國現實經濟狀況,運用了國外成熟的實證分析方法,得出符合中國具體情況的很有價值的結論
韓延春(2001)采用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聯機制的計量模型,運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有關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認為技術進步與制度創新是經濟增長的最為關鍵因素,而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極其有限。
史永東(2003)利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和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框架下的計量分析,對我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出結論我國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在格蘭杰意義上存在雙向因果關系,同時得出了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具體數值。
三、小結
從以上的綜述可見,目前為止關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研究仍然處于發展之中。可能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其一,“金融”這個概念到現在為止也沒有誰能夠給出一個完整而準確的定義,特別是隨著經濟和金融創新的不斷發展,金融總是處于變化發展當中。因此,關于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的關鍵影響因素就不好確定,基于此之前研究中的數據的可靠性和分析結果的有效性也就值得商榷。其二,技術手段的局限性。計量經濟學誕生到現在為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科研領域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它仍然還是一門發展中的學科,隨著計量經濟技術的不斷進步,新的更先進的技術手段必將隨之出現,未必現在認可的東西就永遠正確。
參考文獻:
一、引言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上市公司會計虛假信息問題連續暴露出來,一些上市公司因為虛假報告或者會計信息造假遭到證監會的處罰和停牌。這可能只是會計造假的冰山一角,但是足以說明盈余管理的普遍性。而我國的會計報告使用者的專業素質、識別能力往往不夠,通過盈余信息判斷公司經營狀況和前景成為影響中小股東決策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正確地把握盈余管理的概念,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進行研究,不僅能使投資者更深刻地理解其披露的盈余信息的內涵,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有效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豐富了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論,完善了公司治理結構,對解決績效評估與報酬計劃、證券市場監管等一系列理論與實務問題提供了重要的依據。筆者正是基于此選擇這一命題,希望通過本文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相關問題進行的探討,能對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解決我國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有所益處。
二、文獻回顧
(一)盈余管理動機方面
佟巖、王化成(2007)認為控股股東通常使用關聯交易追求控制權收益(包括私有收益和共享收益)。研究發現,當控股股東持股在50%及以下時,更多的通過關聯交易追求控制權私有收益,結果降低了盈余質量。而當控股股東持股超過50%時,結果恰好相反。
陸正飛、魏濤(2006)通過實證研究表明,配股公司在配股前存在盈余管理行為,無后續融資行為公司配股后業績下滑且操縱性應計利潤在配股后發生反轉,這為配股前盈余管理機會主義提供了直接證據;有后續融資行為公司在配股后仍進行盈余管理以繼續盡可能維持較高業績。
孟焰、張秀梅(2006)選取了2001-2004年147家因關聯交易獲得非標準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作為樣本,建立模型實證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盈余管理與關聯方利益轉移的關系。發現關聯交易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和結果是關聯方從上市公司轉移利益;股權集中度與關聯方利益轉移的關系較為復雜;資產規模越大的關聯方利益轉移的程度越高。
趙春光(2006)研究了上市公司的資產減值與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發現減值前虧損的公司存在以轉回和計提資產減值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一方面是為了避免虧頓,另一方面是為了進行“大洗澡”。
楊旭東、莫小鵬(2006)研究了新配股政策出臺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現象。他們認為,第一,配股政策對盈余管理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第二,不管配股政策如何變化,上市公司始終存在著通過盈余管理來避免虧損的動機。論文參考。
代冰彬、陸正飛、張然(2007)研究了我國上市公司資產減值的計提動機。很多研究已發現減值準備的兩種計提動機:經濟因素和盈余管理因素,但本文發現,穩健性因素也能影響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
張昕(2008)對中國A股上市公司是否在第四季度進行盈余管理以避免當年虧損或下一年虧損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上市公司的確會在第四季度進行盈余管理來實現當年扭虧為盈或調低利潤,為下一年度扭虧做好準備。因此審計師與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第四季度的財務數據應該高度關注,并提高對會計信息質量的鑒別能力。
(二)新會計準則下的盈余管理
葉建芳、周蘭、李丹蒙等(2009)對新會計準則下上市公司金融資產的分類進行了實證研究。實證研究發現,當上市公司持有的金融資產比例較高時,管理層會將較大比例的金融資產確認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但為了避免利潤的下滑,管理層往往違背最初的持有意圖,將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在短期內進行處置。因此,在初始劃分時,公司傾向于將金融資產劃分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以獲得更多的選擇空間,為盈余管理和收益平滑提供“蓄水池”。
于李勝(2007)通過研究發現,新準則中禁止長期資產減值準備轉回的做法有利于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穩健性,并且由于財政部在準則銜接期政策實施得當,抑制了上市公司在新準則實施前突擊轉回已計提的長期資產減值準備的動機,從而未出現上市公司“趕集”轉回長期資產減值準備的現象。
吳戰篪、羅紹德、王偉(2009)檢驗了2007年新會計準則下上市公司證券投資收益的價值相關性與盈余管理現象,建議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均確認為損益,并對其進行及時、透明的表外信息披露。
(三)盈余管理本質探究
寧亞平(2005)研究了盈余管理本質,他認為“盈余管理”一直受到證券監管部門和學術界的廣泛批判的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盈余管理活動是欺詐性行為,它使得財務報表反映管理層期望的盈余水平而非企業真實業績表現,從而損害財務報表的可信度;第二,由于盈余管理旨在欺騙誤導財務報表使用者,它又是一種不道德的行動;第三,盈余管理具有使財富在利益相關方重新分配的作用或效果。論文參考。
吳聯生(2005)認為,會計規則的制定與執行是兩個相互影響的環節,會計域秩序是會計信息質量的基本評價標準。盈余管理研究的目的之一是為會計規則的制定提供依據,它除了關注會計規則的執行行為以外,還應將會計規則的制定作為一個重要的變量,即研究在采用不同原則、方式和程序所制定而成的會計規則下的不同盈余管理行為。
周鐵、羅燕雯、荊嫻(2006)通過分析兩種廣泛采用的應計利潤計量方法發現,在我國現行會計制度下,這些方法產生的計量結果與因權責發生制而產生的應計利潤不存在完全的相關性。他們探討了由此而產生的計量偏差及對判斷盈余管理行為的影響。
三、簡要評述
以上《會計研究》論文文獻主要是從盈余管理動機、盈余管理本質、新舊會計準則銜接下會計政策選擇等對盈余管理進行了系統的闡述。縱觀上述文獻,可以得出盈余管理作為公司的一種財務管理手段越來越受到理論界的重視。但是,主要是對于盈余管理動機的闡述以及就某一會計政策的選擇對盈余質量影響的研究,并沒有深入探討出避免企業進行過度盈余管理的政策建議,以此提高信息質量,樹立投資者信心。論文參考。為此,筆者認為在以后研究盈余管理時,應注重對盈余質量的研究,探討出更多更好提高盈余質量的建議和政策,尋求出滿足市場和利益相關者需求的盈余管理衡量標準,避免企業將盈余管理轉變成調控利潤的手段,以此推動我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代冰彬、陸正飛、張然.資產減值:穩健性還是盈余管理.會計研究2007(12)
[2]高雷、張杰.公司治理、機構投資者與盈余管理.會計研究.2008(9)
[3]寧亞平.盈余管理本質探析.會計研究.2005(6)
[4]陸正飛、魏濤.配股后業績下降:盈余管理后果與真實業績滑坡.會計研究.2006(8)
[5]孟焰、張秀梅.上市公司關聯方交易盈余管理與關聯方利益轉移關系研究.會計研究.2006(4)
[6]佟巖、王化成.關聯交易、控制權收益與盈余質量.會計研究.2007(4)
[7]吳戰篪、羅紹德、王偉.證券投資收益的價值相關性與盈余管理研究.會計研究.2009(6)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民間借貸”是今年最熱的詞。從年初銀行信貸收縮開始,民間信貸已然被推到風口浪尖,以溫州為代表的私營經濟發達的地區,高利貸橫行,取代了以往的炒房團與炒煤團等投資方式。本文從金融抑制論的角度淺析我國信貸缺口逐步擴大的過程,得出在當前經濟金融形勢下民間借貸難以遏制的結論。
二、金融抑制論與金融約束論介紹
(一)金融抑制論。
美國經濟學家愛德華?肖和羅納德?I?麥金農(R.I.Mckinnon,1973 & Shaw,1973)幾乎在同 時提出了“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 ”論和“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 ”論。這兩個理論其實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金融抑制論認為,發展中國家在加速工業化的目標下,企圖人為以低成本來利用國內和國外金融資源,從而人為壓低存貸款利率,由此造成金融市場調節資金供給和需求的能力喪失。
低利率一方面限制了金融體系動員國內儲蓄的能力,造成資金供給不足;另一方面刺激了資金的過度需求。于是金融市場供求失衡,這又迫使政府進一步加強干預,即通過信貸配給,抑制過度的資金需求,強制實現資金供求平衡,從而使有限的資金大多低效率地使用。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低效率地使用資金,束縛了發展中國家的實際經濟增長和國民收入的增加,又反過來降低了發展中國家的國內儲蓄。
(二)金融約束論。
赫爾曼和斯蒂格利茨在他們的《金融約束:一個新的分析框架》一文中重新審視了金融體系中的放松管制與加強政府干預的問題,確立了通過政府推動金融深化的策略,認為:麥金農和肖的金融發展理論的假設前提為瓦爾拉斯均衡的市場條件,在現實中,這種均衡條件難以普遍成立。況且,由于經濟中存在著信息不對稱、行為、道德風險等,即使在瓦爾拉斯均衡的市場條件下,資金資源也難以被有效配置。所以政府的適當干預是十分必要的。金融約束的目標是政府通過積極的政策引導為民間部門創造租金機會,尤其是為銀行部門創造租金機會,使其有長期經營的動力,以發揮銀行掌握企業內部信息的優勢,減少由信息問題引起的不利于完全競爭市場形成的一系列問題。
金融約束是一系列金融政策,這些金融政策構成政府推動金融深化戰略的核心,制定的目的在于在金融部門和生產部門設立租金。金融約束的本質是通過一系列的金融政策在民間部門創造租金機會。金融約束不同于金融壓制:金融壓制是政府從民間部門攫取租金;金融約束是政府在民間部門創造租金。
三、我國儲蓄曲線研究
(一)我國儲蓄曲線實證研究綜述。
在本節中,本文回顧了自上世紀 90 年代以來,國內學者關于利率對于我國居民儲蓄的影響的實證研究。通過對比學者們在研究數據的選取、研究方法的應用和對實證結果的解釋,為本文的實證研究提供經驗支持。
趙志君(1998)利用《中國統計年鑒》提供的居民收入數據,根據生命周期假說提出的宏觀儲蓄率函數,引入了利率和通脹率數據,研究了1982 年至1994 年我國居民儲蓄率的影響因素。研究結果表明,儲蓄率受經濟增長率和滯后儲蓄率的影響較大;名義利率對居民儲蓄率的影響是正的,通貨膨脹率對居民儲蓄率的影響是負的,且名義利率對居民儲蓄率的影響較大。
李焰(1999)選用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課題組提供的數據 1978-1997 年我國居民儲蓄的數據,使用居民實際收入水平、居民收入增長率、名義利率和通貨膨脹率通過線性回歸的方法研究了居民儲蓄率與這些變量的關系。研究表明利率對于儲蓄率的影響不確定。
許滌龍、喬增光(2002)在構建我國居民儲蓄函數的基礎上,以國內生產總值、零售物價指數、一年期存款利率、各期股市市值和制度變量這 5 個與儲蓄相關的經濟變量 1994-2000年的季度數據為依據,建立線性回歸模型對我國居民儲蓄進行了實證分析。他們主要研究的是居民儲蓄存款函數而不是準確的儲蓄函數。實證研究的結論認為名義利率與居民儲蓄存款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
(二)對國內實證研究的評價。
1、實證研究的結論差異較大。有的學者認為利率變動對居民儲蓄的影響很小,甚至基本沒有影響;有的學者認為利率變動對居民儲蓄的影響顯著。即便是認為影響顯著的學者,依然在爭論利率變動對居民儲蓄的影響方向。
2、國內的研究的實證數據全部是 2000 年之前的情況,沒有對 2000 年之后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通過對已有論文的研究發現,1996-1999 連續下調利率受到了學者的關注,所以這一時期的關于利率與居民儲蓄的研究較多。
(三)實證研究。
1、回歸方程建立。
在模型的選取中,我借鑒了李焰(1999)的回歸模型,對其中的某些變量進行了修改。接下來對于實證研究中所需要的的年底儲蓄余額、GDP增長率和實際利率,名義利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數據進行了收集(以上數據均來之2010年統計年鑒)。最后利用 Eviews 軟件進行實證分析。
方程如下:
St=C+RtX1+ tX2+PtX3+ t
其中 St表示第t年的儲蓄存款年底余額,Rt, t表示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Pt表示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 t表示隨機誤差項,X1、X2、 X3表示各項系數,C代表常數項。
2、數據選取。
選取2000年至2009年10年間的樣本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具體數據見下表。
3、參數估計。
通過Eviews回歸結果如下
從以上回歸結果可以得到回歸方程:
S=-1.318187-1.617428Rt-0.1048 t+1.794939Pt
修正后擬合優度高達0.9968,整個回歸方程在F統計量的顯著性水平下也表現良好。年度儲蓄余額與名義利率Rt,實際利率 t都成反方向變化,受名義利率的影響明顯大于實際利率,受到實際利率的影響不大。年度儲蓄余額與居民可支配收入成正方向變化,Pt的增加對儲蓄的影響效果十分顯著。
從以上回歸結果可以知道,2000年至2009年的儲蓄額與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呈反比,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正比。
四、以麥金農-肖模型為基礎分析信貸缺口的擴大
結合以上對于我國儲蓄曲線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同時:ri為實際利率,S(gi)表示經濟增長率為gi時的儲蓄(i=1,2,3…),它是實際利率的減函數但是斜率很小(與原模型相反),F代表金融抑制水平:I表示投資,它是實際利率的減函數。用T來表示信貸缺口。
假設:(1)儲蓄全部轉化為投資:(2)沒有國外融資來源。
從圖1數據顯示我國實際利率一直呈現下降的趨勢,并且已經是負數,從中發現,我國的金融抑制水平一直長期處在均衡利率之下,并且近十年呈逐年加劇趨勢。
在圖1中,我們先將實際利率限制在r的水平,此時所能形成的儲蓄總額僅為S。但是從投資曲線來看,當實際利率為r的時候,意愿投資總額(即貸款需求)為I.這就形成了信貸資金的缺口T=(I-S)。如果政府只限制存款利率而不限制貸款利率,根據供求定律,貸款利率將上升到r4,結果是金融體系獲得不正常的高額利潤,即(r4-r)。我國的實際情況是即限制存款利率又限制貸款利率,將中間的存貸利差作為金融企業創造的租金以解決市場上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這滿足后來的金融約束論的理論要求,但是如果可貸資金嚴重供求不足,這種行政化的貨幣價格干預手段,必然導致非效率性和非價格性的信貸配給,這就是我們一直在發生并將長期存在的實際情況。
現在,我們將金融抑制水平由F擴大到F1,則可能導致兩種結果:一方面,我國的儲蓄總額隨著實際存款利率的下降而得到少許的提高(從前面的實證分析來看,影響十分微弱),從而投資總額得到一定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貸款利率從r下降到了r1,原來那些收益率低于r1的企業得以起死回生,,這樣投資的平均回報率下降,于是經濟增長率從g下降到g1,儲蓄曲線由S(g)向左移動到S(g1),此時信貸缺口進一步擴大為T1。因此,根據麥金農-肖的理論,實際利率的降低即減少了資本形成的數量,又降低了資本形成的質量,所以它對經濟的增長和發展有著雙重的不利影響。
五、結論:數額巨大的民間借貸難以遏制
近年來中國普放高利貸,是違反市場化運作邏輯的貨幣政策的必然結果:央行把控制貨幣供給的大型商業銀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到21.5%的歷史高位,而把調節貨幣需求的基準利率人為壓得過低,導致貨幣市場供求嚴重失衡。全國信貸規模“失控”和利率“失序”,乃至全國各地普放高利貸,是這一扭曲的貨幣政策的必然產物。
隨著我國金融抑制水平逐步擴大,實際利率長期維持在0利率左右徘徊,再加上不合理的貨幣政策手段組合,使我國處在銀行可貸資金短缺,市場貸款需求旺盛,CPI高企,實際利率為負數的復雜經濟金融形勢。在貸款越緊缺的情況下,我國的貸款行政化比率越嚴重,此時,大部分中小企業是有寄希望于民間借貸,寄希望于高利貸。這種情況的產生將十分不利于我國調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局,如若長期持續必將降低經濟效率,引起整個經濟金融體系的衰退。我國的任何問題都離不開政 治,讀不懂中國的政治就讀不懂中國的經濟。所以我們必須從制度層面上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根源,加快政治體制改革,以此來推動金融體系的市場化,改變金融抑制的根本局面,增強央行的獨立性。
只要基本的經濟金融條件具備,以上的問題如果得不到遏制,尤其是在民營經濟發達的地區,相信不是在溫州,就是在其他的什么地方,民間借貸崩盤的事情將再次發生。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經濟學院)
正宗的華人女婿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當晚,蔣文寧第一時間接到了美國親戚的通知:堂姐夫彼得?漢森摘得桂冠,他們全家都感到非常高興:“漢森圓了四伯父蔣碩杰的夙愿:用經濟學推進社會,并得到世人高度認可。”第二天,蔣文寧全家就向漢森發去了賀電。
今年61歲的拉爾斯?彼得?漢森是芝加哥大學經濟和社會科學資深講座教授。而蔣文寧作為中國資產評估協會理事,談起漢森的學術貢獻顯得十分專業:“他的成就主要是開發了一套統計方法,可應用于驗證估算資產的理論,這套統計方法對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和評估具有重要的指導性意義。”
蔣文寧向記者講述了漢森與堂姐的相識趣事:上世紀80年代,風華正茂的漢森已經在經濟學界嶄露頭角,并開始在芝加哥大學任教。當時他教的班上只有一位華人女孩,就是著名華人經濟學家蔣碩杰之女蔣人瑞。
當時漢森主講的經濟學課程非常艱深,課堂氣氛相對沉悶,漢森為了調節課堂氣氛,一天在課上講了一個蘊含著經濟學知識的幽默故事。沒想到故事講完后同學們都沒有反應,唯獨蔣人瑞笑了,這讓漢森開始留心起這個理解力超強的華裔女孩。而蔣人瑞也對年輕有為的漢森傾慕有加,一場“師生戀”由此在芝加哥大學校園里展開了。如今蔣人瑞也成為了芝加哥大學的一名經濟學教授。
蔣文寧說,堂姐蔣人瑞很小就去了美國生活,中文已經忘得差不多了,回鄉祭祖時的發言也由姐姐代勞,反倒是漢森因為經常去臺灣講學訪問,說了一口好中文,而且這個娶了華人老婆的經濟學巨子,對中華文化也有著深厚的情感。
一家兩代經濟學巨擘
蔣文寧告訴記者,漢森今天的成功與蔣碩杰這個華人著名經濟學家岳父的指點和影響是分不開的。晚年的蔣碩杰定居在芝加哥,與漢森和蔣人瑞一起生括,這對漢森在經濟學上的研究很有裨益。
1918年生于上海的蔣碩杰,是元老蔣作賓之四子。在上海南洋公學畢業后,他赴日本求學,后又來到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師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耶克攻讀哲學博士和經濟學博士,并繼承了導師的經濟學精髓:“除管制、自由化”、“反對凱恩斯政策”、“抑制通貨膨脹”。
早在跟隨哈耶克學習期間,蔣碩杰的才華便開始展現。1945年,他的博士論文以全校最佳論文獲得了當年的“哈奇森銀質獎章”。在1947年執教于北京大學期間,29歲的蔣碩杰就與等幾位經濟學泰斗一起,被北京大學經濟系教授和法學院院長周炳琳提名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候選人。40歲那年,他被臺灣地區“中研院”院長親自提名,與梅貽琦一起獲評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他既是第一位經濟學院士,也是人文組最年輕的一位院士。
上世紀60年代至上世紀80年代,蔣碩杰相繼擔任臺灣經研所所長、“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等職務。經濟學界一致認為,他的經濟學理論為臺灣地區走出經濟困境和經濟起飛作出了巨大貢獻。“亞洲四小龍”中中國臺灣地區、韓國經濟的騰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采用了蔣碩杰的經濟理論。
?讓?梯若爾首先分析了關于金融危機以及國際金融體制改革的普遍觀點。他認為,大多數的改革建議只注重表象而沒有觸及問題的本質,并且無法協調建立有效的融資限制條件與確保借款國自行改革之間的目標沖突。他強調指出,正確識別市場失靈對于重建IMF的目標責任是十分必要的。然后,他將公司金融、流動性供給以及公司風險管理的基本原理運用于個體國家的借款問題。建立在“雙重”和“共同”的基本分析框架之上,他重新審視了通常建議的政策,并且考慮了多邊組織如何幫助債務國在開放本國資本賬戶的同時獲得更多的收益。
【前言】
經濟學家對于以下觀點已經形成了廣泛的共識,即資本賬戶的自由化——允許資本在各個國家間無限制地自由流人和流出——確實是有益的。它對于債務國是有益的,對于世界經濟也是有益的。資本流動的兩個優點是顯而易見的:第一,資本流動創造了較好的保險機遇,并促進了投資和消費的有效配置。資本流動使得家庭和企業能夠在世界范圍的市場上對本國的(流動性)沖擊進行保險,消費者因而得以平滑他們的消費,而企業則可以更好地管理它們的風險。商業周期受到抑制,完善的流動性管理促進了投資和經濟增長。第二,除保險作用外,資本流動允許儲蓄從低回報國家流向高回報國家,這種資本轉移提高了世界范圍的經濟增長…
【序言】
我非常高興看到《金融危機、流動性與國際貨幣體制》在中國出版。2002年12月,應鄒恒甫教授之邀,我有幸在武漢大學高級研究中心做訪問,期間與EMBA學員和博士研究生討論了本書的基本觀點。對于所面臨的國外借貸及其與世界金融體系的相互關系等問題,中國也許與許多新興市場國家有所不同,因而本書的某些觀點必須加以修正以適合中國的現實。但無論如何,我們仍然可以發現其中的共性,并且我希望中國的讀者會對本書的基本觀點感興趣。
讓?梯若爾1953年出生在法國巴黎附近的一個小鎮,1976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素有法國的工程師和科學家搖籃之稱的法國理工學院。1978年,在他獲得巴黎第九大學應用數學博士學位后不久來到著名的麻省理工學院繼續深造,并于1981年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梯若爾繼承了法國學者重視人文科學的傳統,再加上他深厚的數學功底,很快就顯示出了他在經濟學研究領域卓越的天賦和才華。他當時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宏觀經濟學和金融學,并以1982年和1985年發表在最權威的Econometrica(經濟計量學雜志)上的兩篇經典論文奠定了他在這一領域的學術地位。此后,梯若爾轉向了當時正在興起的產業組織理論,出于研究的需要,他同時師從于著名的博弈論大家馬斯金(EricMaskin)研究博弈論。梯若爾將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的基本方法和分析框架應用于產業組織理論,開始構建了一個新的框架,并用其分析并解決產業結構調整中出現的許多新問題。1988年,他的代表作之一——《產業組織理論》出版,標志著產業經濟學新的理論框架的完成。在此后的十幾年中,這本書一直作為世界著名大學經濟系研究生的權威教程而廣為流傳,至今無人超越。
1991年,梯若爾和弗登博格(Fudenburg)合著的《博弈論》正式出版。這本著作立即成為博弈論領域最為權威的高級教程,十幾年來一直無人超越。80年代中期,梯若爾和拉豐教授共同開創了激勵理論的一個最新的應用領域——新規制經濟學,并以兩本經典著作《政府采購和規制中的激勵理論》(1993)和《電信競爭》(2000)完成了這一理論大廈的構建,同時確立了他們在這一領域的開創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