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語文閱讀論文模板(10篇)

時間:2023-03-25 11:31:2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語文閱讀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語文閱讀論文

篇1

一、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閱讀教學存在多重對話關系,如學生與作者、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教師與作者、學生、教師與編者等。閱讀教學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在閱讀過程別重要。語文課本首先不是教本,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學會閱讀。這樣,學生才能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文本的意義。

根據時代背景、作者介紹、分段分層、段落大意、主題思想、寫作特色的套路分析課文,沒有學生的閱讀,沒有學生將課具體化,課文只能是未完成的作品。因而,作品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創造的,學生對課文的接受過程就是閱讀的再創造過程,也是作品得以真正實現的過程。這樣,閱讀的個性化和創造性才能得到發揮。

隨著自主、合作、探究的深入人心,閱讀教學的單一化已經被打破,文章意義解讀從單一向多元化轉變已不可逆轉。人是個體的人,不同家庭經歷、情趣的人,對文本意義的理解和接受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對學生的各種獨特理解,要從積極的方面給予充分的肯定,并從中尋找合理的內核;要提倡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答案,提倡在多元的碰撞中獲得更多。

閱讀應該是探索與創造的過程,是讀者與作品與作者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的過程充滿了發現、質疑、思考和探究,應提倡多角度閱讀,比較閱讀、有創意的閱讀、多元解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發揮聯想與想象,拓展思維空間。

二、重視學生主體性的閱讀,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應該還學生以真正的“讀者”地位,讓學生能夠自主閱讀,直接閱讀。

教師對語文篇章的分析和講解,絕不能取代學生主體性的接受。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正確的文章解讀理論指導下,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文化背景和知識結構,去理解文本信息的豐富內涵。教師的語文水準無法代替學生的語文素質和能力,教師對特定課文的解讀和理解,展示的僅僅是一個世界,一個十分有限的天地;而一個班級同學對課文的理解,是色彩各異的世界,而且每一年都會得到更新和發展。

既然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氣質都不一樣,就應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瓜,如對文本中自己特別喜愛的部分作出反應,確認自己認為特別重要的問題,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應甚至是“突發奇想”,將自己的閱讀感受與作者的意圖進行比較,為文本的內容和表達另作設計等。在文學作品閱讀教學中,不要去刻意追求“標準答案”。學生閱讀的過程應該伴隨著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應讓他們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三、教師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也是閱讀的對話者之一。

篇2

教師職業特點的要求是以認識教師的職業特點的三個方面。一是教師的職業勞動具有復雜性和艱巨性。復雜性主要反映在教育工作的全面性,教育工作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過程,教師還身擔眾多的角色,使教師處于內容廣泛的角色期待之中,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就要求教師既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又要在認識上、情感上、意志上以及個性品質上都達到較高水平。教師勞動還具艱巨性,教學工作的勞動時間和強度非常大,是“全方位”的,勞動空間有廣延性,勞動報酬具反差性。二是教師勞動的長期和反復性,示范性是要求教師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三是教師勞動的創造性與情感性,教學中因材施教要有創造性,增強教育效果要建立真誠融洽的師生情感。

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是指生存和發展的問題,教師也是人,難免有某種程度

不適應癥,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就會產生負面影響,對教育事業有害。

認識了教師心理健康的意義,還要了解教師的職業心理特點,有以下兩點:

一、是愛護學生,期望學生成才。

社會期待教師的角色職責是傳道、受業、解惑。教師的成就動機的滿足,精神的充足,情緒的愉悅都系在學生成才身上,愿望與現實反差則焦慮不安,信心受挫。

二、是為人師表,以身作則。

教師的角色職責決定了他的社會形象:有知識,有道德的人。學生也往往視教師為知識的化身,行為典范。社會對教師的期望既多且高:多到沒有哪個職業的人需要象教師要履行這么多的社會職責;高到少有哪個行當的人需要象教師要時刻身體力行作學生的表率、作社會的“模范公民”教師的心理壓力十分大。

教師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首先是一個正常人,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更孰能無惑呢?美國心理學家威樂遜指出“所有對他人高度負責的角色,都要經受相當多的內在沖突各不安全感?!苯處熉殬I的特點和心理特點,影響教師的心理健康的內心沖突,主要有四方面:

一、社會期望角色與教師實際角色的矛盾。

社會期望角色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專修養,并不斷學習以適應工作需要,而

教師總難跟上不斷發展形勢的要求,培養人才的工作難以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教師實際角色與社會期望角色間總會有差距。于是,教師在這方面始終在內心沖突,因為沒有界限使角色扮演者知道他在什么時候才算“完成工作”。這種沖突就是自尊,自信引起的焦慮。

二、是角色勞動艱辛與待遇偏低的矛盾。

雖然現在教師的社會地位和收入已大大提高,教師和其它很行業橫向比較還是有一定差距,付出與收入失調,難免導致一些心理不平衡。

三、主觀高期望與工作實際的矛盾。

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學習時有好成績,好能力,好品德;早成才,成好材??墒墙逃齽趧有Ч傠y盡人意,現實成績與理想要求反差大教師憂慮產生了心理沖突。

四、教師勞動的個體性與協作的矛盾。

教師勞動方式以個體進行為主,又要共同協作才能出育人成果,而教育效果

受多種因素影響的,對教師個體的作用就難以作出精確的衡定和評量,往往會帶走心理上的不平衡,不滿足,并造成一定人際障礙,這可視為由于交往和成就需要方面失落而出現的心理沖突。

除了上述四方面的內心沖突的大量存在,還有一個往往被人忽視的問題,就

是健康。據國內外教師的心理研究,教師要比一般勞動者心理疾病的比例要要偏高,主要表現神經病,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抑郁,軀體化癥狀等方面。教師常年辛勞,普遍缺乏健康的全魄,早生華發,英年早逝的現象常見報端,令人唏噓。

人貴有自知之明,正視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善于調適,既不為沖突壓倒產生心理疾病,又能保持朝氣蓬勃地前進,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充實提高,自勉。

肯于學習的人內心比較充實。教師工作要求不斷吸取新知。探索新境,在

網絡信息快速發展的今天,教師應積極投身于對現代的信息的探求,吸取有益的知識和先進的觀念來充實自己,自勉。忘懷得失,就會對煩憂人心的庸俗是非形成一種超脫的態度。

二、期望適度,不斷成功。

當目標期望迫切而障礙嚴重時,當目標價值大而未能實現時,就會產生挫

折感,超過個體承受力的挫折,則會使人持續處于應激狀態、高度緊張、不堪重壓,生理心理閾限決口陷入危機之中。目標期望過大是造成挫折的重要原因。教師應從實際情況出發,把目標期望建立在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程度上。還要進行目標分解,設立有階段,各方面的具體目標。經過刻苦努力,步步落實目標,不斷體會到成功的歡樂,自信心增強,角色的適應能力就能相應提高。

三、情緒樂觀,充滿師愛。

學生始終是教師工作的對象和直接動力,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人類復雜情感

中高尚情感的結晶。教師最大的滿足是學生的成長,主要的獎賞的慰藉是學生的好評和進步,師愛,既是教育的力量,也是維系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四、寬以待人,樂交善處。

心理學家丁瓚提出:“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

人際關系良好,社會交往能力強是心理健康的顯著標志。教師要搞好和同事、學生、

上家長之間的關系,減少人際沖突,首先要嚴律己,寬待人,開朗達,容人之短。其次要樂于合群,積極參加集體活動,當人際挫折出現時,要冷靜分析,釋懷處之。有道是: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于心。

五、健身養生,怡悅身心。

體魄強健是保證精力充沛進行工作的前提,正當娛樂是高劑教師身心最有

效的途徑,積極鍛煉身體能使心境開朗,身心怡悅,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心理障礙也就能迎刃而解。教師要重視身體健康,善于調適心境,有病淺中醫,減少令人扼腕嘆息的遺憾。

全面認識教師心理是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人生觀是有效調適心理沖突的基礎和前提,教師要自覺提高人格修養水平和挫折承受力,樂觀進取,闊步前進。

主要參考文獻

篇3

***

一、問題提出

許多研究表明,小學兒童早期閱讀中最重要的特征是他們在字詞識別方面存在缺陷[(1)],在一些拼音文字體系的國家,加速兒童早期閱讀的關鍵是幫助他們解決好書面字詞的形-音轉換問題,由于兒童在學前期已熟悉了大量口頭詞匯,一旦兒童掌握文字系統的形-音轉換規律,便獲得了將大量口頭詞匯轉化為書面詞匯的工具[(2.3)]。但是與拼音文字不同,漢字體系不具有真正的形-音轉換規則,因此生字詞障礙對漢語兒童早期閱讀的影響尤為嚴重。探討如何幫助兒童克服早期閱讀障礙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已有一些漢語兒童的研究表明,利用多種線索,如漢字結構、語境、拼音等,克服閱讀中的生字詞障礙可能是漢語兒童的一個特點,但研究發現,由于低年級兒童掌握的漢字數量很少,漢字知識有限,在獨立閱讀中可以利用的書面線索是很有限的:他們很難利用漢字結構提供的線索推測生字的讀音和意義[(4)];也很難直接利用書面語境推測生字詞的意義[(5)]。然而,低年級兒童具有利用拼音學習生字詞的能力,尤其是兒童可以較容易地學習那些他們在口語中熟悉而書面上不熟悉的詞,這種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兒童克服生字詞障礙[(6.7)]。本研究的目的是進一步探討拼音在低年級兒童閱讀句子時的作用。本研究中,我們給低年級兒童閱讀一些句子,其中有些句子是漢字寫的并帶拼音注音,有些是純漢字寫的,有些是純拼音寫的,試圖探討低年級兒童是否能在拼音的幫助下進行閱讀,克服閱讀中遇到的生字詞障礙。另外,兒童閱讀的句子中有些提供了較多的有關生字詞意義的信息,有些則較少提供有關生字詞意義的信息,本研究也希望進一步探討低年級兒童是否能在拼音的幫助下利用書面語境線索推測生字詞的意義。

二、研究方法

(一)被試:

北京市一所普通小學一年級、二年級共150名學生參加了實驗,其中,一年級學生68名,二年級學生82名(如果一人多個題目未答,未對其數據進行統計)。所有的學生按其語文老師的評價被分成語文能力高、中、低三組。

(二)實驗設計與實施:

實驗中包括難度不同的兩個多重選擇測驗,分別適合一、二年級,每個年級的測驗中有24個句子,每個句子中包括1個生詞,其中12個生詞是概念容易的,即詞是兒童口語中熟悉的,如“劃船”;另外12個是概念難的,即詞是兒童口語中不熟悉的,如“棕櫚”。句子分成語境強和語境弱兩種,在前者中,句子中提供了較多的有關生詞意義的線索,例如,“他在小河里劃船”;在后者中,句子中較少提供有關生詞意義的線索,例如,“我看見他劃船”。另外,每個句子以三種方式呈現:用漢字寫、不帶拼音注音的,用漢字寫并帶拼音注音的和用拼音寫的。根據24個生詞所在句子語境的強弱及呈現方式(即只有漢字、只有拼音、既有漢字又有拼音三種方式)的不同,每個生詞可以在六種句子中出現,共產生出144個句子。在此基礎上,按拉丁方式排列,產生出六種不同形式的測驗,每個被試接受其中一種測驗。每種測驗中包括含有24個生詞的24個句子,其中12個詞在語境強的句子中,12個在語境弱的句子中,每種特定語境的句子中,三分之一是用漢字寫、不帶拼音的,三分之一是用漢字寫并帶拼音注音的,三分之一是用拼音寫的。每個詞在不同的條件下只出現一次,每種測驗中的24個句子是隨機排列的,每個句子中有一個劃線的生詞,句子下面有四張圖片,讓被試從中選擇出與句子中生詞的意思相符合的那張圖片,例如,對句子“他在小河里劃船”,供選擇的四幅圖是:“他在游泳”、“他在上船”、“他在拉船”和“他在劃船”。

測驗在每個自然班中集體施測,每個被試被隨機分配接受一種形式的測驗題目,每個班中接受六種測驗材料的被試數目大致相等。主試在指導語中告被試,測驗的句子中劃線的詞都是他們課堂上還沒有學過的。我們想知道他們在認真讀完句子后是不是能了解生詞的意義,做出正確的選擇,實在不知道詞的意思時,可以試著猜一猜。對兒童給出正確選擇的題目記1分,作出錯誤選擇的記0分。

三、結果

結果使用多元方差分析(MANOVA)統計,其中因變量是每個兒童在每種實驗條件下正確選擇的百分率,自變量包括:詞的概念難度(概念難和概念容易)、句子中的語境強度(語境強和語境弱)、句子形式(漢字不帶拼音、漢字帶注音和純拼音)、學生語文能力(能力高、能力中等和能力低)。結果發現,句子形式的主效應是顯著的(F(2,292)=8.62,P<0.01),而且主要差異在于兒童在漢字帶注音的句子(0.56)及純拼音寫的句子(0.52)的條件下的正確率高于在不帶拼音的句子條件下的正確率(0.48)(F(1,146)=18.14,P<0.01)。它表明,用拼音注音或純拼音寫句子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低年級兒童的閱讀。

詞的概念難度的主效應是顯著的(F(1,146)=369.24,P<0.01),即兒童對口語中熟悉的生字詞的選擇正確率(0.68)遠遠高于對口語中不熟悉的生字詞的正確率(0.35)。這個結果與我們前一個實驗的結果是相似的。

這個實驗中還發現了句子語境的主效應是顯著的(F(1,146)=23.88,P<0.01),即對同樣的生字詞,兒童在語境強的句子中的正確率(0.55)高于在語境弱的句子中的正確率(0.48)。這表明低年級兒童閱讀時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利用語境線索的。

另外,兒童語文能力的主效應也是顯著的(F(2,146)=14.09,P<0.01),即測驗中能力高的兒童的正確率(0.59)高于能力中等(0.52)和能力低的兒童的正確率(0.42)。總之,研究中的四個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響兒童早期閱讀。

研究中還發現拼音與詞的概念難度的交互作用是顯著的(F(2,292)=5.79,P<0.01),進一步的分析表明,主要的差異在于,當詞的概念較難時,兒童對有拼音注音的句子(0.340)和不帶拼音的句子(0.349)的正確率都很低,且統計上無差異(F(1,146)=0.45,P>0.05)。然而,當詞的概念容易時,兒童在帶有拼音的句子上的正確率(0.72)遠遠高于在不帶拼音的句子上的正確率(0.61)差異非常顯著(F(1,146)=23.78,P<0.01)。這個交互作用表明,拼音對兒童學習生字詞幫助是有條件的,它主要幫助兒童學習口語中熟悉的詞,對口語中不熟悉的詞幾乎是沒有幫助的。

(附圖{圖})

圖1拼音對低年級兒童學習概念難度不同的生字詞的影響

(附圖{圖})

圖2詞的概念難度對能力不同兒童學習生字詞的影響

(附圖{圖})

圖3句子形式和語境對能力不同的兒童學習生字詞的影響

另一個統計顯著的交互作用是語文能力與詞的概念難度的交互作用(F(2,146)=9.29,P<0.01),簡單效應檢驗表明,對概念難的詞,能力較高的兒童與能力較低的兒童的正確率之間沒有顯著差異(F(2,146)=2.45,P>0.05),然而對概念容易的詞,能力較高的兒童的正確率遠遠高于能力較低的兒童的正確率(F(2,146)=17.97,P<0.01)(見圖2)。它表明,能力較高的兒童能夠更好地利用拼音和自己的口語詞匯學習生字詞。

實驗中還發現了顯著的能力×拼音×語境三次交互作用,從圖3中可以看出,對能力高的兒童,拼音和語境的影響是有交互作用的,(F(4,292)=2.42,P<0.05),即能力高的兒童在有拼音注音且語境強的句子中的正確率顯著高于在其他句子中的正確率,表明他們能夠結合來自兩方面信息更好地學習生字詞。對中等能力的兒童,拼音和語境的影響也是有交互作用的,不同的是這種交互作用表現為他們在不帶拼音且語境弱的句子中的正確率遠遠低于在其他句子中的正確率。這表明,中等能力兒童能夠利用拼音學習生字詞,也能利用語境學習生字詞,但他們還不能夠把兩種信息結合起來,因此在有拼音注音且語境強的句子中的正確率沒有明顯高于在其他句子中。對于能力低的兒童,拼音和語境的影響很小,而且兩種影響是相互獨立的??梢钥闯?,能力不同的兒童利用拼音和語境的可能性是很不相同的。

四、討論

目前,許多研究者都同意,閱讀是兒童上學后獲取知識的最重要的一個來源,但與一些發達的拼音文字國家的兒童相比,我國兒童開始閱讀的時間較晚,閱讀的數量較少[8],因此,如何促進、幫助兒童提早閱讀、大量閱讀、有效閱讀是我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應加緊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本實驗結果表明拼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低年級兒童克服閱讀句子時的障礙,這個結果與我們前一個實驗的結果是一致的,與我國大面積的“注音識字,提前讀寫”的教育實踐研究結果也是一致的。但是我們研究發現拼音的作用是有條件的,即拼音主要是對兒童口語中熟悉的詞的識別有幫助,對兒童口語中不熟悉的詞,拼音的幫助是很小的。這表明拼音的作用主要在于幫助兒童轉化口頭詞匯為書面詞匯,一旦超出口頭詞匯的范圍,拼音是很難起作用的。因此,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拼音在兒童早期閱讀中的輔助作用是值得研究的。

閱讀發展研究表明,兒童學習閱讀不是從上學開始的,學前兒童已獲得許多有關閱讀的知識,他們已掌握大量的口頭詞匯,已有從口語環境中推測生詞意義的能力[9],他們能否將這些已有的知識和能力遷移到早期閱讀學習中?即當他們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生字詞時,他們是否也能夠利用書面語境學習、推測其意義?以前的一些研究表明低年級兒童幾乎不能在閱讀中利用書面語境推測生字詞意義,然而,本研究發現,低年級兒童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利用書面語境的。根據我們的分析,造成研究結果不同的原因可能與實驗條件不同有關,與低年級兒童字詞識別的特點有關。由于低年級兒童識字量小,字詞識別的能力很差,在測驗句子是純漢字時,字詞識別占據了兒童閱讀中大部分注意,從而大大影響了閱讀中的理解、推理等高級過程,他們一般表現出不能利用語境線索。但當兒童閱讀有拼音注音的句子、拼音幫助了他們的字詞識別時,他們在語境強條件下的分數高于在語境弱條件下的分數,表明低年級兒童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利用書面語境,他們可能將學前已有的知識和能力遷移到早期學習中。

本研究還發現在要求兒童獨立閱讀、克服生字詞障礙時,不同能力的兒童表現出極大的差異。首先,能力較高與能力較低的兒童對閱讀材料中拼音和語境線索的利用程度不同。能力較低的兒童字詞識別能力很差,并且在閱讀句子時利用拼音、利用語境推測生字詞的可能性都很小;能力中等的兒童的字詞識別能力也較差,然而,他們閱讀語境弱的句子時可利用拼音,在閱讀無拼音的句子時可利用語境線索去推理生字詞,但當句中同時有拼音和語境時,他們卻沒有做得更好。能力高的兒童則不同,他們的字詞識別能力較好,因此當句子中只有拼音或只有語境時對他們只有較少的幫助,而在句中既有拼音又有語境時,他們能結合來自兩方面的信息以得到更好的分數。本研究結果提示,使用線索,特別是結合多種線索進行推理可能是能力高兒童的特點。另外,能力較高和能力較低的兒童在概念難的詞上的分數都很差,并且沒有差異,這表明,在兒童獨立閱讀的條件下,詞的概念難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概念難的詞幾乎是低年級兒童獨立閱讀中不可逾越的障礙。與概念難的詞相比,不同能力的兒童在概念容易的詞上表現出更大的差異,能力較高的兒童在概念容易的詞上的得分遠遠高于能力較低的兒童。對這個結果有兩個可能的解釋:(1)能力高的兒童比能力低的兒童能更好地利用已有知識-口語詞匯和拼音去學習和推理閱讀中遇到的概念容易的生字詞;(2)能力高的兒童與能力低的兒童可能在掌握的口語詞匯量上有差異。這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

參考文獻

[1]Gough,P.B.,Juel,C.&Griffith,P.L.(1992).Reading,spelling,andtheorthographiccipher.In

P.B.Gough,L.C.Ehri&R.Treiman(Eds),ReadingAcquisition,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Publishers.

[2]Aann,V.A.(1989).Phonologicalawareness:Acriticalskillforbeginningreadersofalphabeticsystems.InIn-MaoLiu,Hsuan-ChihChen&MayJaneChen(Eds),CognitiveAspectsoftheChineseLanguage(Vol.1),AsianResearchService.

篇4

讓學生質疑,目的是讓學生的內因發揮作用,產生思維的興奮點和認知矛盾沖突,培養主動探索精神和獨立思考習慣。

引導學生質疑,應在“問什么”和“如何問”上下功夫,具體來說,可分為三步進行。

第一步,讓學生掌握提問的形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是提問的三種形式,為了讓一年級的學生掌握這幾種形式,我在教《小貓種魚》時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程序:先讓學生掌握“種”的音和義,然后在“種”后板書“魚”,再在“種魚”前板書“小貓”。讓學生讀后問:“你讀了這個課題,有

些什么疑問“學生紛紛發言:”魚怎么能種呢?“”小貓為什么要種魚?“”它是怎么種魚的?“我把幾個主要問題板書出來,再引導學生理清每個問句的疑問詞,然后告訴學生:”讀書就是要像今天這樣多動腦筋,多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你們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嗎?(指板書)請看第8課?!?/p>

這個新課導入,像磁石一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興趣,還讓學生在實際中掌握了提問的形式。

第二步,加強學生質疑過程的引導和訓練教材中常有“畫出不理解的句子、詞語”,“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這一類要求。對每一個學生來說,“不理解”的地方是千差萬別的。如何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疑惑點呢?我在引導學生“畫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時是這樣做的:先讓學生讀讀生字新詞,想想有無不明白的。如果認為明白了,就自己試著說說詞語的意思,想想是否正確,有不明白的就畫出來。再讀讀課后要求掌握的詞語,找出不理解的,再聽聽同學提出什么不理解的,想想自己是否明白,從而準確地找到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尋找句子和課文內容方面的疑點,可先讓學生邊讀邊思考課后習題,看看自己哪些答不出,以問題的形式向老師提出來。再讓學生細

讀課文,提出與書上不同的問題。

第三步,讓學生掌握質疑的途徑質疑的途徑很多,文題、文章內容、關鍵詞句及設問、反復、過渡、照應甚至插圖、關鍵標點等,都可以用來質疑。如果文章的題目提供了課文內容的指向和要點,我們就可以從審題入手,引導質疑。如《我愛故鄉的楊柳》、《誠實的孩子》等,如果文章的脈絡清晰,段落結構相同,我們就可抓住例段引路,揭示學法,讓學生抓住要害,自讀質疑。如《黃鸝和山雀》一文,寫黃鸝和寫山雀的兩個段落,設計了兩個問題:(1)為什么說卷葉蟲真狡猾?(2)黃鸝捉卷葉蟲的本領怎樣?從哪看出來?再引導學生討論,理清卷葉蟲、黃鸝、梨樹三者之間的關系。再讓學生回憶老師在教這一部分的過程中,提了幾個問題,先提什么,再提什么。然后讓學生根據上述方法自學第二部分(寫山雀段),思考應先清楚兩個什么樣問題,并用幻燈片提示:(1)為什么說____________?(2)________捉________的本領怎么樣?從哪看出?結果表明,這樣引導一年級的學生進行提問遷移,效果很好。

由于受認識能力的限制,小學生提問往往出現多而雜的現象。這就要求我們要引導學生從眾多的問題中歸納出主要問題,要求提問圍

繞中心,抓住要點,有思考價值。

到中高年級,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出各種不同類型文章的特點,找出它們各自的質疑途徑,以便學生在課外閱讀思考時有章可循,從而提高閱讀效益。幾種常見的文體,其閱讀步驟和質疑途徑大致如下:記敘文,初讀時了解大意,理清六要素,細讀時理清層次和記敘順序;精讀時賞析好詞好句,體會中心。寫景的文章,要明確寫的是什么景,此景有什么特點。說明文,要理清說明的是什么事物,有什么特點,文章按什么順序,運用了什么樣方法進行說明。借物喻人的文章,要明確借何物喻何人,再抓重點,找特點,理清寫作的目的,最后理清思路,了解方法。

二、抓住質疑時機,讓學生“好問”

方法的傳授固然很重要,但能力的培養更離不開扎實有效的訓練。因為任何本領都是“練”出來的,而不是訓出來的,質疑能力也是如此。因此,我們要抓住一切有利時機,使質疑訓練落到實處。

學生質疑,可安排在課內,也可安排在課外。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合理安排。

一般地,課前的引發型質疑,便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求知

欲望;疏導型質疑,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課文大意;課中的深究型質疑,便于學生對課文重點進行深究探索,進一步挖掘文章的中心;而課后質疑,可以是總結型的,也可以是辨別鑒賞型的;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及時反饋,也可以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中心,領悟寫作方法。

質疑訓練,還可采用以下方法:

1.“每日一問”,要求學生在課外學習時,堅持每天提一個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寫在自己的“每日一問”筆記本上,教師要及時檢查講評。

2.及時解疑,分類作答發現問題,是思維的起步。教會學生提問,只是教學的一種手段。解決問題,獲得知識,才是教學的目的所在。幫助學生質疑解疑,是我們每個教師的職責。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伺機誘導,授之以法,使學生自解其難,變“有疑”為“無疑”,從而提高質疑興趣和質疑技巧。

一般來說,簡單的問題,應讓學生借助工具書等資料自己解答;有爭議的問題,大家討論回答;難度大的問題,教師講解說明。在指導學生討論問題時,教師要注意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每個學生,允許前

篇5

實踐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原動力。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為學生創設一種情趣盎然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勵,從而主動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應大膽地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交流,贊揚學生一些獨特看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這樣自主學習的勁頭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發探究心理

一堂課上每個環節都很重要,但要讓學生自始自終處于積極的自主學習狀態,創設情境尤為關鍵。在教學一年級識字課《自選商場》,我創設了錄像情境。把學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的:“小朋友們,你們去過自選商場嗎?今天,李想小朋友將帶我們到自選商場里去逛一逛,她說‘她要買好多東西’,請小朋友們看仔細了,她買了哪些商品?”接著,我就開始放錄像。錄像一放完,不用我問,學生們都爭先恐后地回答。學生對文中的九種商品名稱已有了初步感性認識。通過錄像情境的創設,把學生帶入自選商場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自選商場。

a另外,我還用圖畫展現形象,產生美感,把學生引入情境。利用音樂產生美感,把學生帶入遐想的境界。無論是因好奇,還是因為關注,都是他們形成一種努力探究的心理,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2、利用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動機是活動的原動力。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心理動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學還是那樣刻板,按老辦法、老觀念去教。教學手段單一,學生的學習動機定會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據課文情節的不同、內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續。教師應不斷創設情境,開成連動的整體情境。

下面我還是以《自選商場》為例,在學生們認識了九種商品名稱以后,但要讓學生學會分類,且了解自選商場購物的方便,我又創設了情境:老師成了“快樂自選商場的總經理”,并告訴同學,今天卻不快樂了,因為商品賣不出去,所以現在想聘請三位優秀的售貨員,重新將商品擺放整齊。接著就請三位同學當售貨員來給黑板上的九種商品分類。并說出理由。通過這個情境的創設,學生很快明白自選商場的東西是分類擺放及在自選商場購物真方便。無需教師分析,就強化了學生的學習動機。

二、引導探究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

要想使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能保持下去,關鍵在于掌握語文學習方法,教師應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這就要求教師做好引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探究。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去領會、去發現,在自主學習中學會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學習方法。

1、小組合作開辟自主空間

教師作為引導者,應指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我從很早就提倡小組合作學習。如何使這一組織教學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給學習小組確定一個明確的目標。如我在教學《三只白鶴》時,我提出這樣的學習目標:(1)我會讀: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可自由讀,也可小組合作讀;(2)我會問:在學習小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讓小組伙伴共同交流解決;(3)我會講:把你讀文后的感受說給小組伙伴聽。長此以往,學生經過這樣的訓練在以后的讀文中就會自覺的給自己小組提出學習要求。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了,那學習的興趣可想而知就會更濃了。

另外小組學習的內容可以選擇。語文教學中,如能讓學生們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學習,后在小組內交流,那學生的學習興趣定會大大提高。我還是以《三只白鶴》為例,由于這篇課文幾個自然段結構相似,所以我讓學生首先畫出你心中的太陽來表達自己美好的心愿,然后再選擇相應的段落學習學生在交流中情緒高漲,全班交流時個個躍躍欲試。文章內容就在學生朗讀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師只是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參與其中起到引導的作用。

一個問題提下去,如果不給足時間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那將會給課堂帶來冷場。作為教師不要讓小組合作流于形式。學生還未充足地去討論,更不可能產生創造性思維與真情流露,教師就草草收場,勢必起到反作用,長此以往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對于小組學習的結果,教師要及時給予評價。評價可多方面,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反饋的評價,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評價,小組與小組之間的評價都要有詳細地分析。我設計了一些表格進行每月評價,在學期結束對每月評價制作統計表來向學生展示小組學習的結果。我認為作為教師只要精心付出,學生定會還你一個驚喜。

2、質疑問難,發現問題自主學習

篇6

閱讀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哪些閱讀習慣呢?《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學習指導》中指出:“閱讀教學的任務,除了著重培養閱讀能力之外,同時還要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這種習慣主要包括:認真讀書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一邊讀,一邊圈、點、畫、記的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外閱讀的習慣等?!边@些習慣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都有著重要作用,會使他們終身受益,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并在閱讀訓練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在教學中如何來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呢?方法是多種的,筆者的看法,大致可從如下幾方面努力:

1.引發閱讀動機。閱讀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閱讀的內部動機,也是形成閱讀習慣的重要前提。引發閱讀動機,首先要采取多種方法幫助學生明確閱讀的目的和意義,端正閱讀態度;其次要通過講述、對比、訓練等方式暗示習慣在閱讀活動中的重要意義,提高學生對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認識,引起學生的心理需求。

2.激發閱讀興趣。實踐證明,興趣可以激發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可以促使他們專心注意,仔細閱讀,認真思考,有意識記;可以使他們產生充沛的精力,頑強的毅力,進而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3.啟發學生自覺。閱讀習慣是一種高度自覺的閱讀行為,本身包含著自覺的心理因素。啟發學生閱讀的自覺性,增強形成閱讀習慣的心理動力,一要培養學生的學習毅力,幫助他們克服閱讀上的困難,使他們能堅持下去,取得成功;二要增強學生的自制力,經常鼓勵學生要勤奮努力,及時強化這些行動,克服懶惰的心理。

4.指導閱讀方法。指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是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關鍵。閱讀方法指導要寓方法于實踐,主要是通過課堂閱讀教學設計科學的訓練程序來實現。如通過《古井》(六年制第八冊)的教學,培養學生認真讀書的習慣,就可按下面程序進行訓練:

篇7

作為言語作品的文章,是言與意的統一體,即將意轉換為言之后的作品。然而,只有納入到教學程序中,文章才成為課文,具有教學的意義。所以,閱讀教學就是教師指導學生由言求意的言意轉換的行為,即將作者的文章還原為作者原本要表達的意。在將言還原為意的轉換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對某些言語作品的非精確認知與理解。例如讀舒婷《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中的詩句:“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數百年紡著疲憊的歌/……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剛從神話的蛛網里掙脫/”?!拔摇睘槭裁磿抢纤??為什么紡著疲憊的歌?歌怎么會是疲憊的?“我”為什么會是剛掙脫蛛網的理想?神話的蛛網又是怎樣一幅具體的圖景?這里邊難以窮盡,大有文章可做,做得越多越細,則越難以刨根究底,證明讀者仍未最后感覺到它究竟表達了什么,仍未真正捕捉住隱藏在言語幕后的內蘊。教師提供一個或幾個答案讓學生對這些詩句所蘊含的真正的意進行“是”或“非”的簡單判斷,總是難免給人一種霧里看花、隔山觀火之感。但閱讀教學終究是引導學生由言求意,怎么辦?只有借助于模糊集合與隸屬函數的方法,求取近似值,將這些詩句視為從歷史、現實角度對“我”與祖國割舍不斷的血肉的整體,讓人去感悟、去意會其深長悠遠的韻味,不必將它的完整畫面與深邃意境肢解為具體的思想與清晰的認識。由此可以看出,閱讀教學所具有的模糊性,實際上是教師引導學生依照言語作品的不確定性進行籠統認知與模糊理解。它以其更廣泛、完美與高效的特征,使學生與課文迅速溝通起來,節約了信息傳遞,并且更自由靈活地誘發學生大腦中表象的聚集,促使學生更深切地把握言語作品整體寓意以獲得更充分的審美享受。

閱讀教學的模糊性,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往往表現為兩種基本形式:一種基本形式是由模糊到模糊,一種基本形式是由模糊趨向精確。

第一種基本形式是閱讀主體(學生)在認識言語作品的類屬與形態時缺乏明晰的劃分而產生的模糊識別,始于對言語作品的模糊感知,終于對言語作品整體的模糊評判。有的學生在課前閱讀課文,大部分讀懂了,有點似懂非懂的味道,覺得作為言語作品的課文是非常美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1]但在上課時聽老師講解分析課文,則味同嚼蠟,原先獲得的難以名狀的美感至此已渙然冰釋。這是因為學生在課前獲得了對課文的模糊感知,而教師卻以抽象干癟的條分縷析取代了學生對課文的模糊評判,使得學生的模糊識別在中途嘎然斷裂。高明的教師總是既尊重、保護學生在初始閱讀課文所獲得的模糊感知,又盡力地去完善學生對課文的最后的模糊評判。如在《藥》的總結課上問大家:“夏四奶奶與華大媽在墳場上相遇,是偶然的呢?還是必然的呢?”經過緊張的思索與暫時沉默之后,學生興奮地舉起手說:“我想起來了”,但回答時又支吾其詞,模棱兩可,甚至前后矛盾。教師肯定了回答偶然者,因為偶然相遇使得課文中明、暗兩條線索在此交匯;同時,教師又肯定了回答必然者,因為必然相遇是小說故事情節發展的結果,明、暗兩條線索的必然匯合要通過夏四奶奶與華大媽在墳場偶然相遇體現出來。感受言語作品的美,往往受個人的閱歷、心理、修養、情趣等制約而顯得靈活多樣,很難劃定一個統一的標準,這正如康德所言:“美應當是不可言傳的東西?!蔽ㄆ淙绱?,所以,“我們避免兩種極端的做法:一種是關于課文的意思一定都要讓學生說出來;另一種是教師一個人解說課文的內容,說明藝術形象,卻沒有給兒童留下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機會,而兒童的這些思想和感情正是能夠反映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和體會的”。

閱讀教學模糊性的另一種基本形式——由模糊趨向精確,是指教師引導學生先對課文進行模糊處理再壓縮、抽象出相對明晰的界限,以便達到對課文較為明確的認識。如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先讓學生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了解魯迅在百草園與三味書屋是如何度過少年生活的,然后讓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對于該課文的內容理解,可以處理為界限相對明晰的三種認識:A、嘲諷脫離實際的清末私塾教育,暴露封建社會對兒童身心健康的漠視、束縛和殘害;B、真實地再現了封建時代少年兒童入學前后的生活,表達了作者對生氣蓬勃的少年生活的懷戀與追求;C、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實際上,認識C更切合課文,而認識A與B也不無道理,社會上也有類似看法。明確的認識、精確的評判并不是絕對的,而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只是模糊程度較淺而已。從這個意義上說,由模糊趨向精確只不過是程度較深的模糊向程度較淺的模糊的過渡。

當然,閱讀教學的模糊性并非將學生帶入一個糊涂、迷惘的境地而不可自拔,而是強調、重視學生對課文由言求意的理解應具有豐富性與多元性;是為了打破傳統的單向線型思維模式給學生帶來的壓抑與桎梏

在閱讀教學中對課文信息進行模糊處理,并非東施效顰,機械地照搬模糊數學的現成結論,而是有其深刻的內在依據的。我們可以從言與意之間的非一致性、學生認識過程本身、閱讀教學本身的特點這三個方面來分析、揭示其內在原因。

閱讀教學的模糊性是否符合科學的道理,必然牽涉到言與意(語言與思維)之間較為復雜的關系。一般來說,語言的結構單位如詞與詞組、單句、復句分別對應著思維的結構單位如概念、判斷與推理,這就使得語言表達思維活動的產物——思想成為可能。強調語言與思想的一致性,言能盡意,則是將“意”視為“一般人在日常的知性范圍內能把握的名物事理?!狈从尺@種“意”的相應的言語作品在本質上是一種陳述化的文字符號。

但我們也必須看到,言與意之間又存在著深刻的矛盾,具有不一致性。周建人先生在1979年6月13日《光明日報》的副刊《科學》上發表《思想科學初探》,在建國后首次提出“思想先于語言”的觀點。其實,在我國古代浩如煙海的典籍中,往哲先賢早就看到了言與意之間的內在矛盾?!吨芤住は缔o》對儒家的言意觀作了這樣的概括:“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闭驗檠詿o法窮盡意,所以再設立一個“象”來窮盡意,這個意中之象后來衍化、發展為言語作品中的意象。讀者只能尋言觀象,再尋象觀意,由言求意必須經過“象”這個中間環節?!肚f子·天道》說:“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揚雄《法言》里也說:“言不能達其心,書不能達言,難矣。”無論是莊子還是揚雄,他們都認為言是無法直接窮盡意的,更無法窮盡紛繁復雜的客觀實在。如果一定要用言去表現永恒的外在客觀,那只能是得其粗略而已:“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保ā肚f子·秋水》)正是在這種本質意義上,道家創始人老子才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深刻命題,意謂客觀的道可以說得出來則不是永恒的道,而概念能用概念來表達就不是永恒的概念。

意是對外在客觀的能動反映,言要用來傳達意,言則陷入了困境——無法精確地窮盡意。言不盡意,則是因為這個“意”,既是人們窮盡宇宙奧秘、體悟人生真諦時所獲得的某種超驗、獨特的難以名狀的心領神會,又是文學家在神與物游的過程中營造出來并具體呈現在言語作品中的“意象”。涵蓋了“心領神會”與“意象”的意,朦朦朧朧,模模糊糊,閃爍不定,瞬息萬變,它不僅包括了邏輯化的思想,而且包括了情感,更包括了思想與情感的復合體。何謂情感?情感屬于感知的心理領域,是客觀事物對人的作用而引起的肯定或否定,積極或消極的反映或體驗。對于思想,我們可以條分縷析地采用精確的邏輯處理;而對于情感,我們則無法科學地加以量化,無法稱出它有多重,測出它有多長,算出它有多厚。無獨有偶,美國當代語言哲學家莫漢蒂(J·N·Mohnty)也深刻地闡明了這一點:“正是在知覺領域中實在的事物與人·才·完·整地顯現出來。是知覺——而不是思想——給予我們關于其對象的實在感”,“但是,知覺領域總是比較模糊的:它有一個不確定的邊界和中心”,因而,“語言指稱達不到屬于實在的所指的絕對確定性和單一性?!眱群S富的意大于言,言要借助于“象”去傳達意,則必然會出現言外之象、象外之意,最終往往出現“言有盡而意無窮”、“含不盡之意于言外”,產生言語作品本身的不確指性。

篇8

與課內精讀和語言學習相比,真實的閱讀(包括課內和課外)有自己的鮮明特點,它近似于生活中的自然閱讀,是一種大量、真實的閱讀實踐活動。真實的閱讀既不需要像語言學習那樣在閱讀后對閱讀材料進行內容和形式上的分析講解,也不需要像一般閱讀能力訓練那樣在讀后完成各種閱讀檢測題。真實的閱讀首先是真實的,閱讀者為需要而閱讀,為獲取信息而閱讀,為實用而閱讀,為興趣而閱讀,它關注的是文章的內容而不是文章的形式,閱讀者通過閱讀獲得了未知信息。因此,真實的閱讀要求把說明文當說明文來讀,把議論文當議論文來讀,把文學作品當文學作品來讀。讀說明文能獲得新知,讀議論文能了解新的觀點,讀文學作品能受到感染熏陶,只要讀懂了文章的內容,閱讀的過程便是語言能力習得的過程。其次真實的閱讀時實踐的,語言習得論認為,學生的閱讀能力主要是學生在閱讀活動中自然習得的,而不是僅僅通過老師對閱讀材料的分析講解和對閱讀方法的介紹提高的。而且這種閱讀實踐是真實的、負載信息量的,不同于閱讀訓練中針對閱讀技能的閱讀實踐。第三,真實的閱讀是大量的,只有大量、持續的真實的閱讀,才能使學習者語文能力不斷得到提高。由于真實的閱讀減少了課文分析和閱讀訓練,也使大量閱讀成為可能。事實證明,許多老一輩的專家學者,無論是文學工作者還是自然科學工作者,他們杰出的寫作能力和閱讀能力就主要是通過這種真實的閱讀獲得的。

從教學理論上看,真實的閱讀很容易在現存的語言學習理論體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個體母語水平發展系統中,它與兒童母語習得一起反映了從口語習得到書面語習得的母語水平發展到全過程;在語文教學系統中真實的閱讀與語言學習和語言訓練共同構成了科學的語文教學體系;在語言教學系統中,真實的閱讀和真實的交際分別在語文教學和外語教學中發揮主要作用。目前,通過大量自由閱讀來提高學生書面語能力的觀點已經得到了國內外語言教學專家和廣大于語言教師的普遍認同。美國著名語言教學理論家克拉申在談到如何提高美國人母語識字讀寫能力時,特別推薦一種閱讀方法--隨意自愿閱讀(freevoluntaryreading簡稱FVR)。"FVR是自愿進行的一種閱讀。讀自己愛讀的書,不用寫讀書報告,要求在每章閱讀后回答問題,也不要求查閱生詞,碰到不愛讀的書就放下,去另找一本",他認為,如果能堅持這樣做,"閱讀和寫作水平就會得到提高"(《外語教學與研究》1996年第一期)。顯然,FVR就是一種真實的閱讀,不過,真實的閱讀包括的內容比FVR更廣一些。

從教學實踐上看,幾乎所有成功的語文教學者和語文學習者都注重發揮了真實的閱讀在提高語文能力方面的主導作用。一些大型的語文教改實驗方案也是如此。上海市有一個"擴大閱讀,課時分段式"教改實驗方案,這個方案從高中的5課時,初中的6課時中分別劃出2課時來讓學生自由閱讀各種書籍,學生們對這種自由閱讀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通過大量閱讀,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了全面、大幅度的提高。(詳見《語文學習》1989年第七期)目前,湖北宜昌市正在實施的初中語文"課內外銜接"語文能力訓練教改實驗,也將大量課外閱讀放到了語文教學中的突出地位,將它作為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主要手段。無獨有偶,在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中,有兩個成功的語文教改方案也是以大量課外閱讀為主要特征的,一個是由國家教委發文推廣?quot;注音識字,提前讀寫"教改實驗;一個是山東煙臺市小學語文"大量讀寫,雙軌運行"教改實驗。前者突破了小學低年級不能進行閱讀和作文的模式,在兒童入學不久,尚不認識漢字和識字不多的情況下,利用漢語拼音使識字和閱讀、寫作同時起步,交叉進行,寓識漢字于閱讀之中,發揮了閱讀對識字、說話和寫作的促進作用。后者把小學階段的閱讀和寫作總量分別提高了5倍和4倍,把語文教學時間一分為二,一部分用于課堂教學,一部分用于課外自由閱讀。在三~五年級每周開設三節課外自由閱讀課,建立了課內閱讀教學和課外大量閱讀相結合的閱讀教學"雙軌運行"新機制。這兩個實驗都取得了大面積大幅度提高學生語文讀寫能力的顯著效果。不僅如此,實驗對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發展學生的認知思維能力,陶冶學生情操,增長知識開闊視野等也起了積極的作用。(詳見《人民教育》1992年第10期和《小學語文教師》1995年第10期)

那么如何將真實的閱讀和當前語文教學改革結合起來呢?首先,我們必須堅持"大大語文"的語文教改方向,堅持語文教學和社會生活結合,堅持在語文教學中弘揚人文傳播民族文化。因為從語言習得論的觀點看,語言能力只有在聯系信息和心理信息同時傳遞同時加工的真實的語言活動中形成,不負載信息量的語言活動不是真實的語言活動。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使真實的閱讀占據主導地位,使閱讀活動緊扣時代脈搏,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學生思想實際,突出語言的民族文化特色,這些也是語文作為負載文化的交際工具的性質決定的。

篇9

一、課堂閱讀教學要充分形成師生互動

課堂的閱讀教學應當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活動,是兩者共同參與、協調完成溝通交流的信息傳遞過程。教師只有充分發揚教學民主,才能增強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鍛煉他們積極思維的能力和勇于質疑的膽量,讓他們嘗到“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甜頭,讓學生不僅主動參與學,也參與教。如果教師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與傳統的教學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訴學生標準答案,那就難以把教學任務落到實處,也很難影響到學生的心理意識的接受,更何況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思想也會一如既往,因此,學生的主體意識就不會被激發出來,他們就永遠是臣服于知識的“奴隸”,是知識的“記事本”。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努力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嘗試著讓學生參與教學,體現真正的學。

在教學中,可以這樣讓學生民主地參與教學:教師給學生布置的作業,題目是“讀書的好點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對本學期的閱讀教學有何建議,請提出來,越多越好?!蓖ㄟ^對學生的建議一一閱讀及認真分析,從中選取可行的建議,辟一墻報,命名為“大家的金點子”,并將這些點子逐步運用于閱讀教學中,這種方法受到了學生的大力支持,這樣作為主體的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就能充分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樂趣和參與教學實踐的快樂。當學生感覺到自己的建議被教師采納,這種自主的權力和被激發的興趣成為課堂教學的前奏,也成為學生主動積極參與教學的一種動力,教師通過對學生“點子”的調查,可了解哪些內容是學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學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話題是學生最歡迎的,通過教學、教法的改進,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學質量,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語文閱讀教學的設計要有梯度

閱讀的對象是文章,閱讀的主要目標是讀懂,這里的讀懂是層次分明的能力系統。它包括閱讀主體對語言的認知,對文本負載的重要信息的提取與整合,對文章內容與表達方式準確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簡單的說就是認讀與解讀這兩個環節。作為文學作品,還要進行鑒賞和評價。

認讀雖簡單,但也會受學生選擇不一的干擾,此時就需要教師引導歸納,將學生的疑惑歸結到一個焦點上,然后順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層次的問題,并加以解決。這個被認準了得提出的問題應該是“大眾化”的。解讀,必須做到準確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達的內容。就像寫文章一樣,閱讀也該有一個整體思路,這個思路即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在這一輪回環中,教學要從學生的差異性出發,設計不同層次的活動內容,由認讀到鑒賞,甚至到評價與創新,應體現出梯度。每一個閱讀者都可以在其中發揮盡可能多的專長:善于組織的就去組織,善于觀察的多談觀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積極表述思想,善于辯論的要讓他暢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勵他表現自我……每個閱讀者都能懷有奮發向上的情緒的話,最終會產生強大的整合效應。

在教學設計的梯度化中.每個學生都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的積極性的發揮程度、專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問題解決問題的滿意度都趨于最佳狀態,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語文閱讀能力的具體培養措施

語文閱讀能力的訓練必須遵循其由低到高的發展順序而進行,同時又必須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力和想象力為中心,中學語文閱讀能力在各階段培養目標是不同的,一般可分為下面幾個發展階段:

1、積累階段

這是一個動態而連續的過程,更是后面階段能力具備和發展的基礎。積累的內容包括:語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義的基礎知識要打牢,能夠準確地判斷單復句并能分析其結構,要熟練地把握文體特征、語言表達的特點;思想感情方面:能夠閱讀范文和課外讀物,學會理解或吸收比較豐富的思想感情,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復雜思想感情和新觀念奠定基礎;同時,還要積累一定的文化知識、生活經驗,以及寫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對學生的閱讀作用很大。教師應結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紹,然后要求學生積累。

2、理解階段

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只有發展了思維能力,理解力才能應“源”而生,所以這一階段主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判斷、分析,綜合的思維力和聯想、想象力,它們在理解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一是判斷力的培養。判斷力是指讀者理解事物的本質,明確概念??梢岳梦谋局械呐袛嘌颉跋拗坪托揎棾煞?、來訓練,如“錯誤常常是正確的先導”這句話,如果把“常常”一詞去掉,這個判斷就絕對化了。因為生活中錯誤之后并不一定就產生“正確”。加上“常?!?對“錯誤”現象的本質特點揭示就準確。

二是分析、綜合能力的培養。分析、綜合能力構成了人類基本的思維過程,也是閱讀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將事物的個別特征或個別方面分解出來的能力。只有通過分析,對課文的整體認識才能深入。綜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個別特征或個別方面綜臺起來考慮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訓練離不開綜合的指導,綜合能力的訓練必須以分析為基礎。如必須在熟悉全文的基礎上訓練學生給文章分段,給段分層,給句子劃分結構,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必須在分析文章的基礎上讓學生概括層義、段義、題旨,以訓練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給文章列寫內容提綱是訓練學生分析綜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是聯想能力的培養。聯想能力指曲一事物的印象、觀念聯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觀念的能力。有了聯想,可以將有形文字的意義空間拓展到最大,從而使理解更準確、合理。在閱讀活動中應鼓勵學生主動去聯想。教師還可根據聯想的類型,結合教材對學生進行聯想力的訓練。

篇10

二、讓學生可持續學習必須擴展學生的閱讀視野

我們這個時代提倡全民創業、全民創新。全民創新要求人才具備可持續學習的習慣、意志和能力?,F在的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的創新能力將直接決定國家的發展程度,因此關注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意義深遠。學生的創新能力從何而來?從培養其可持續學習的習慣和能力中來。語文教學是其他學科教學的基礎,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可持續學習習慣和能力,功在當下,利在未來。在閱讀教學中發展學生學習的可持續性,要讓學生去逐步感知廣闊的文學世界;在平時則必須注意滲透,讓學生廣泛涉獵文學作品,在接觸中產生自己的感悟。當學生接觸過相當數量的文學作品后,他們會初步意識到教材文本僅是文學世界的滄海一粟,教材文本以外的文學世界更為精彩。教師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也不能把精力全部放在教材文本上,而要同步重視課外閱讀,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提出要求。譬如讓學生按照詞牌名閱讀各類詞作,他們會發現相同詞牌的詞,因出自不同的作家,寫作背景不同,詞的意境就完全不一樣,學生也因此產生了更為濃厚的閱讀興趣。又如詞人因生活環境、年齡、經歷發生變化,不同時期所寫的詞也會有所差別。李清照前后期的詞作就變化明顯,她早期生活優裕、幸福,詞作多寫其悠閑生活,格調明快;后半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學生閱讀的視界越大,就越能感知文學世界的豐富,越能對學習產生持續的興趣,從而養成可持續學習的習慣。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盘锦市| 商丘市| 长白| 新乐市| 兴安盟| 怀化市| 吉安市| 涟源市| 阳原县| 襄垣县| 江华| 高密市| 闽侯县| 庄河市| 旬阳县| 嵩明县| 文登市| 敖汉旗| 石阡县| 沂源县| 搜索| 新宁县| 古交市| 鄱阳县| 红桥区| 固镇县| 大荔县| 于都县| 偏关县| 大竹县| 平陆县| 莱州市| 西和县| 柘荣县| 南木林县| 云和县| 彝良县| 恭城| 都昌县| 武宣县| 黄大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