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24:1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安全護理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本院為二級甲等婦幼保健專科醫院,固定床位150張,設有4個護理單元、3個特殊科室;全院護士95人,均為女性,年齡22~54歲,平均年齡30.16歲;本科53人,大專42人;副主任護師3人,主管護師24人,護師43人,護士25人。
1.2管理方法
2012年1月醫院成立護理安全管理委員會,護理部主任任主任委員,各科護士長、總帶教、護理安全員為成員。各科室成立護理安全小組,配1名經驗豐富、善于總結分析的護士為護理安全員。
1.2.2創建人人參與風險管理的氛圍
護理部從增強護士長風險管理意識入手,要求護士長必須熟練掌握相應法律、法規,護理風險管理理論和識別技巧等。然后分層次組織培訓,提高全院護士的安全意識、風險意識和洞察風險的能力,及時發現護理安全隱患。普通事件發生72h內護士長書面上報護理部、典型事件及時電話上報護理部。對有效杜絕和控制不良事件的護士及時給予表揚和獎勵,并與評比年度積極分子、先進工作者掛鉤,形成積極、主動呈報的良好氛圍。
1.2.3護理隱患分享
1.2.3.1醫院護理隱患分享會
每月上旬召開護理安全管理委員會會議,分析科室上報護理隱患及護理部平時抽查和定期檢查、護士長夜查房、各部門反饋的問題。應用SHEL模式進行原因分析,制定和實施相應的改進措施。SHEL模式是在20世紀末由日本醫療事故委員會提出的[3],即S(soft):軟件部分,護士的業務素質和能力;H(hard):硬件部分,護士工作的場所;E(environ-ment):臨床環境;L(litigant):當事人及他人,認為醫療事故的形成主要受上述幾方面的影響,可以通過對這些因素的分析,找出醫療事故的原因并制定相應對策,以減少醫療事故的發生。每季度召開全院護士會議對各科上報的護理事件進行分享,起到警示作用。
1.2.3.2科室護理隱患分享會
科室建立每周“安全日”,利用晨會分析科內近期存在或潛在的安全隱患以及與藥劑、醫技、后勤、設備等相關的事件,制定相應的措施,提高護士對容易造成護理風險的環節的警惕,增強全科護士的工作責任感,提高化解護理風險的能力。每月底召開科室護理隱患事件分享會,對護理不良事件和不安全因素進行重點分析,分析時對事不對人,目的是吸取教訓,以免再犯。
1.2.4手機短信提醒
2013年起,護理部對各種途徑獲得的對安全管理有警示的信息,運用手機短信及時傳遞給護士長及護士。信息內容涉及媒體報道的安全事件,如新生兒被盜事件、新生兒燙傷事件、輸錯血事件、氧氣瓶砸傷兒童事件、醫院感染病例暴發事件、使用中兒童床輪子滑脫等;護理安全檢查發現的問題,如護理單元備用氧氣筒有氧氣泄漏、葡萄糖液有變質等情況;科室電話上報的典型事件,護理部進行現場調查處理的事件;護理操作規范,如藥物及液體的質量檢查,新生兒安全管理,規范結扎新生兒臍帶,消毒隔離,規范的圍產期護理注意點,關注特殊患者,護送患者交接流程提醒,急產入院、手術護送流程和交接核查提醒,器械紗布的檢查清點,標本及病理的正確采集及保存運送等。2013年1月至12月分享信息共115條,其中制度流程變更16條、儀器設備管理10條、醫囑處理核對提醒18條、書寫記錄不全及缺乏動態提醒17條、服務意識人文關懷提醒12條、規范操作提醒42條。護理部及時向全院護士長群發,各護士長收到信息后給予回應,并把信息傳遞給科室護理人員,以點帶面,舉一反三,提高防范意識。
1.2.5護理部跟蹤督查
護理部每月中下旬到每個科室進行質量追蹤,督查護理隱患分享會和手機短信提醒落實情況。詢問護士更改后的制度流程是否知曉及如何落實、對警訊事件及整改措施是否知情等;詢問患者護士是如何進行床頭交接班、手術室與病房交接、檢查及治療時腕帶核對、特殊檢查注意事項、相關知識宣教等情況。查看護士例會、護理安全會議記錄本,檢查各科室相關問題的整改措施是否落實到位。
1.3評價方法
護理部統計2012年(單獨運用護理隱患分享會)與2013年(運用護理隱患分享會聯合手機短息提醒)發生護理不良事件數,調查護理人員對護理安全隱患認知狀況,考核護士對安全信息的知曉情況、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
1.3.1護士對護理安全隱患認知狀況
自行設計護理安全隱患認知狀況調查問卷,對全院95名護士進行調查。此問卷經過本院護理專家討論后確定,內容包括護理隱患定義(1條目)、發現護理隱患(4條目)、主動及時上報護理隱患(4條目)、分析原因并及時排除隱患(3條目)4項共12條目。每條目分5級,對應5~1分。各維度均分=維度總分/維度條目數,維度均分>4.5分為優秀,4~4.5分為良好,3~3.9分為一般,<3分為差。護理安全隱患認知狀況(知曉率)=(優秀例數+良好例數)/總例數×100%。
1.3.2護士安全信息知曉情況
對護理安全相關內容進行考核,每年2次,年考核分按平均分統計,滿分100分,90分為知曉,90分以下為不知曉。
1.3.3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
護理部每月隨機抽查30例患者進行護理工作滿意度測評,由患者根據自身的感受填寫。滿意度問卷調查表內容包括環境及診療流程、處理問題及時性、健康教育、隱私保護、服務主動性及態度、護士操作技術6部分組成,共10個條目,分為滿意、較滿意和不滿意3個選項。滿意度=(滿意例數+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統一錄入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的變化進行描述性分析。
2體會
2.1提高了護士風險管理意識
護理安全是保證護理質量的基礎,是優質護理服務的關鍵,也是防范和減少醫療事故和糾紛的重要環節。在醫療過程中,護士與患者接觸、交流機會最多,護理工作的繁瑣及操作的重復性,導致發生護理差錯的機會也較多。如何提高護士風險評估及防范意識,培養其安全管理能力,是防范護理不良事件發生,保證護理安全的關鍵。“冰山理論”認為事故就像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個嚴重事故暴露出來,必定有成千上萬的不安全隱患存在,嚴重事故的發生和不安全隱患之間有著相對固定的比率,如果能夠減少不安全隱患,那么嚴重事故的發生必然減少。護理隱患分享會及手機短信提醒幫助護士長能以其他科室或兄弟單位的事件為戒,結合科室的具體情況“舉一反三”查找問題,明確護理安全管理的關鍵點,及時發現不安全因素,積極分析原因,提出改進措施,并引導本科室護士在工作中注重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對待各項護理操作,遇到問題主動匯報,形成了人人關心護理質量,人人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序、優質的護理服務的氛圍。結果數據顯示,護士對護理隱患定義的認知由89.47%提高到96.84%,發現護理隱患方面的認知由86.32%提高到96.84%,主動及時上報護理隱患方面的認知由82.11%提高到95.79%,分析原因并及時排除隱患方面的認知由89.47%提高到97.89%。
2.2提高了護士安全信息知曉率
有報道,護士因倒班或休假,有很多醫院下達的文件、護理部及各護理單元相關規定不能及時了解,也不能很好掌握病房的動態變化,運用手機短信功能,護理部把對安全管理有警示的信息,快速傳遞給護士長,護士長結合本科室的特點,把信息及特別提醒事件也以短信的形式群發給科室的每位護士,縮短了信息傳達時間,護士即使在產假、長期病假期間也能獲得信息;短信的可保留性、直觀性、可重復查看也進一步提高了信息的知曉率。本文資料顯示,護士信息的知曉率由86.32%提高至97.89%。
我院自2012年1月開始將安全管理應用于神經內科護理管理中,同時選取實施安全管理期間的540例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45例,女295例,患者年齡最小17歲,最大80歲,平均年齡59.4歲。
1.2方法
對我院神經內科護理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總結,并以分析結果為依據制訂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同時對安全管理期間患者的意外事件發生情況及護理滿意度進行評定。護理滿意度以我院自制的問卷調查表進行調查,共包含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三個等級。
1.2.1神經內科護理管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①燙傷。由于部分神經內科住院患者伴有感覺障礙,特別是對于伴有局部知覺障礙及昏迷癥狀的患者,其對疼痛的感知敏銳性下降;加之醫護人員缺乏宣教,家屬使用熱水袋方式不正確等都可能導致患者發生燙傷現象。②誤吸。腦卒中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礙、意識障礙、神經肌肉損傷等癥狀,若患者家屬或護理人員喂食不當則極易引起吸入性肺炎發生。③跌倒。由于神經內科患者多伴有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步態不穩等癥狀,在進行肢體鍛煉時患者缺乏對自身能力的正確評估,過量運動等都可能導致患者發生跌倒現象。④墜床。老年患者缺乏陪護,病床無床欄,加之患者意識模糊、情緒躁動等都可能導致墜床現象發生。⑤壓瘡。由于部分神經內科患者出現癱瘓癥狀,需長期臥床,從而導致局部因長時間受壓而出現壓瘡現象;同時患者長時間取半臥位引起的剪切力,也會導致局部血液循環發生障礙,進而引起壓瘡現象;另外,患者床單不平整、未及時進行清潔更換,尿管及其他雜物未拿出等也可造成局部皮膚受壓,從而引起壓瘡。
1.2.2安全管理措施
①全面評估。
醫療機構應為患者提供安全、舒適的醫療環境,且要強化醫護人員以預防為主的安全理念。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及時對其具體情況進行全面的評估,并且應建立相應的評估表,明確高危人群,從而加強對其安全管理的重視;同時護理人員還應動態追蹤評估不同恢復階段的高危因素,并及時調整護理措施,嚴格落實各項防護措施,確保安全管理落實到位。
②安全宣教。
醫護人員應加強對安全宣教的重視,將安全宣教融入護理管理的各個階段。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耐心、詳細地向患者介紹醫院環境,特別是對于體質虛弱,但尚可進行活動的老年患者,應加強對其墜床、跌倒等宣教的重視,并且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預防。護理人員熟練掌握病房內的高危患者,嚴格落實交接班,同時還應以護理評估情況為依據為患者制訂針對性的健康指導措施。
③制定提示牌。
護理人員應以患者需求為依據制定較易理解、易擺放且外形美觀的提示牌,比如小心跌倒、防止壓瘡、防跌倒、防燙傷等,同時應將提示牌置于床頭較為醒目的部位,從而引起醫護人員及陪護人員的注意及重視。
④提高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
由于神經內科患者具有病情嚴重、病情發展快等特點,因此,護理人員必須要熟練掌握搶救器具的使用方法及相關專業技能。同時醫療機構還應加強對護理人員法律、法規教育的重視,組織醫護人員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從而有效提高醫護人員的責任意識及安全防患意識。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交流,耐心地傾聽患者訴說,并且要認真解答患者的各項疑問,從而逐漸取得患者信任,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另外,護理人員還應對可能發生的意外事件制訂相應的預防措施,比如在冬季,對于需使用熱水袋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加強對其家屬健康教育的重視,使其掌握相關注意事項,且要加強巡視,認真對患者皮膚顏色進行觀察,以防發生燙傷;對于長時間臥床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定時協助其翻身,確保床單干凈平整,避免患者發生壓瘡現象;對于伴有躁動不安癥狀的患者,應在其病床上增設床擋,且要禁止患者家屬上床休息,從而避免患者墜床。
2結果
2.1患者意外事件發生情況
本組540例患者中僅2例患者發生意外事件,其中加錯藥液1例,跌倒1例,意外事件發生率為0.37%。
2.2患者護理滿意度
本組540例患者中非常滿意240例,滿意233例,不滿意67例,其護理總滿意度為87.59%。
年輕護理人員對新的《條例》和醫療訴訟舉證責任倒置在思想上認識不夠,法律意識淡薄,缺乏自我保護意識,護理文書記錄過于簡單,不夠完善,質量較差。
1.2管理制度
導致出現手術室護理缺陷的重要原因有措施不得力、管理不嚴、制度不健全等。如不嚴格執行手術室無菌技術;交按班匆忙,物品清點不清;三關(更衣關、鞋關、門關)不嚴;參觀手術制度不嚴。
2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對策
2.1加強護理道德教育,增強服務意識
護理道德對于建立新型護患關系、確保護理安全質量往往會起到較為重要的作用。醫院手術室護理部應該組織全體護理人員在舉行以“職業道德基本概念、職業道德及其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發展背景,新時期護理職業道德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如何提高護士職業道德修養”等為主要內容的護士職業道德教育培訓。通過培訓,進一步樹立和強化了廣大護理人員愛崗敬業,廉潔行醫的行業作風和服務意識。要堅定職業道德信念,規范職業道德行為,營造和諧醫患關系,構建和諧醫院,努力做到服務好、質量好、醫德好,讓職工群眾真正滿意。
2.2打破“鐵飯碗”,實行按勞分配,推行末位淘汰
在分配制度上按照“多勞多得,獎勤罰懶”的原則,將獎勵工資實行“三部分”(職稱、績效、軟指標)分配。凡責任心不強、違紀違規、軟指標考核超過三次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均為不合格,并作為淘汰對象。
2.3加強業務培訓,提高專科技術水平
護理人員技術水平低下是造成技術性護理缺陷的主要原因。培訓內容有優質護理服務、護理核心制度、護理禮儀、護患溝通、留置針的使用、急救技能等十四項內容的理論知識和技能操作。培訓結束后,醫院將組織對參訓人員進行理論考試和技能考核,成績合格者方可正式上崗,并結合培訓情況制定新聘護士五年培訓計劃,分批、分層、分專業進行帶教和培訓,促進青年護士快速成長。
2.4強化風險意識,認真解讀《條例》
手術室涉及面較廣,很容易出現護理缺陷和差錯事故。而一旦出現失誤,則必然會延誤手術時間。浪費大量的物品和時間,甚至還有可能使得患者致死、致殘。所以,手術室護理人員應該對新《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進行認真解讀,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增強自身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重視和完善護理文書的真實性、及時性和完整性。
護理安全質量:制定護理干預質量評分表,包括:信息反饋、手術室管理、消毒隔離、護士素質等內容,總共100分,分數越高表面護理安全質量也就越好。護理滿意度:制定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分為滿意、基本滿意及不滿意3個級別。統計學方法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u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組患者護理安全質量對比對照組護理安全質量評分為(65.8±4.6)分,觀察組護理安全質量評分為(92.3±3.7)分,2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u=3.6547,P<0.05)。實施前后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觀察組滿意153例,基本滿意131例,不滿意16例,護理滿意率94.7%;對照組滿意104例,基本滿意129例,不滿意67例,護理滿意率77.7%,2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67,P<0.05)。組醫療差錯分析對照組醫療差錯發生率為5%,觀察組未發生醫療差錯事故,2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42,P<0.05)。
未實施強化安全管理前,對照組患者僅給予常規骨科安全護理,包括健康教育、心理護理、安全管理等。觀察組則在常規骨科護理的基礎上加用強化安全管理。護理前,首先分析骨科不安全因素,以問卷調查的形式確定骨科風險因素,并制定針對性的安全管理策略。其次,成立專業化的護理安全管理小組,形成三級護理安全管理網絡,排除骨科不安全因素,糾正安全隱患,定期對骨科護理人員展開安全教育培訓,提升護理人員責任心,強化其預防意識。隨后護理人員根據每位患者的一般資料,制定個體化健康教育與安全護理方案,并對患者家屬開展強化安全教育。為患者及家屬發放安全隱患相關書面資料、講解、應急處理操作示范等,告知患者簡單自救方法,同時鼓勵患者及其家屬積極參與安全管理,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同時做好病區安全管理,適當增加病房患者床位的護床欄,將銳利器械、熱水瓶等危險物品放置于遠離患者區域,并于病區走廊、洗嗽室放置防滑護墊,保持病房內部的干凈、整潔,定期通風換氣。對長期臥床骨科患者,則協助其翻身,輔助家屬清洗患者皮膚,降低壓瘡發生率。
2.評價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護理期間意外事件的發生率,統計護理期間的投訴量,并使用自擬滿意度調查問卷,評估兩組患者的滿意率。
3.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本組研究數據,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時則視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1.兩組患者護理期間不安全事件發生率對比
護理期間,觀察組跌倒1例,壓瘡2例,整體不良事件發生率為6.6%;對照組燙傷2例,自傷2例,跌倒4例,壓瘡5例,總發生率為28.9%。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明顯(P<0.05)。
2.兩組患者護理期間投訴率與滿意率對比
觀察組1例投訴,44例滿意,滿意率為97.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
對照組行傳統護理,觀察組行項目管理法,具體措施如下:
1.1.1科室中組成“智能團隊”:由療養護理經驗豐富、反應迅速、思維敏捷的護理人員為團隊成員,通過有效溝通對老年療養院住院期間的安全隱患進行溝通,制定項目管理計劃并對各部門、相關人員責任加以明確,制定詳細實施方法[2]。經討論,老年療養院住院期間的風險因素包括療養員因素、環境因素、護理人員因素、護理管理因素等內容。
1.1.2制定管理目標與具體實施:
①制定并不斷完善規章制度:以老年療養員特征與護理工作特點制定合理到了管理目標,積極探尋存在的風險并制定護理質量評價標準,對考核標準予以細化。建立療養員跌倒墜床評估表和療養員意外風險評估表,及時填寫評估表,對于評分高者,護士給予重點關注、重點巡視,制定護理質量監督機制并加強監督、考核,實行彈性排班制度。
②不斷增強專業素質:定期展開專業知識培訓,通過板報、觀看宣傳片、標語等加大護理安全宣傳力度,鼓勵護理人員參與學術交流,不斷提高其專業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增強其安全意識。新上崗護理人員應給予充分崗前培訓,增強其和療養員溝通的技巧,待各項考核均合格后才可上崗。
③創造舒適的療區環境:療養房間應保持整潔、舒適溫馨,溫度及濕度應適宜且應保證空氣流通],為療養員營造家的氛圍。入院時詳細介紹療養房間內的設施,房間設計合理,物品擺放整齊。衛生間設有安全扶手,做好防滑標識張貼、防滑墊安裝等,為療養員安全提供最大限度保障]。
④對療養員展開全面健康教育:護理人員保證儀容整潔大方,以親切和藹的態度主動為療養員講解醫院環境,根據療養員性格、家庭背景、職業、學歷展開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同時給予有效的心理干預。護理人員要對隨員介紹療養員用藥指導、飲食指導、運動指導、養生保健知識及療養期間的注意事項等,增強其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
⑤提高護理人員責任意識:護理人員應主動引導療養員逐步熟悉醫院環境,耐心講解各項設施使用方法及效果,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給予療養員充分的尊重與關懷。對療養員疑問應耐心解答,同時應針對老年療養員不安全因素制定意外風險防范措施、預防跌倒措施,減少突發事件,在應對突發事件時具備相應的應急能力。
1.2觀察指標
設計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對療養員關于護理工作的滿意情況進行分析,包含6項內容,分為滿意、很滿意、需改進3個等級,同時記錄兩組護理糾紛、跌倒等發生情況。
1.3統計學方法
以SPSS16.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行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的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0.05。
2.結果
2.1兩組護理效果比較
2.2兩組療養員對護理服務滿意度比較。
2結果
采用SWOT分析法對,兒科實施護理安全管理前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情況進行比較(見表1);對兩年的護理質量考核項目評分進行比較分析(見表2),兩年度各項指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江西省上饒市人民醫院是一所三級甲等綜合性教學醫院,共有10個潔凈手術間,手術室是全層流潔凈手術室。年手術量5500左右,共有手術室護士28名,全部為女性,年齡19~52歲,工作年限1~30年,學歷:中專6名,大專13名,本科9名。職稱:護士10名,護師6名,主管護師10名,副主任護師2名。筆者選取2012年每季度30名手術醫生滿意度的問卷調查表(全年共120名手術醫生)及全年總手術量5250臺次中的手術室護理缺陷總數525次作為對照組;2013年在手術室進行積極提倡與實施安全文化,創建安全文化氛圍的安全與質量管理,同樣選取2013年的每季度30名手術醫生滿意度的問卷調查表(全年共120名手術醫生)和全年總手術量5600臺次中的手術室護理缺陷總數112次作為研究組進行研究比較。
1.2安全文化實施方法
1.2.1加強法律法規的教育,識別并制訂護理風險措施
根據現代管理思想,安全管理不應是“救火式”的事后補救,而應該是貫徹預防為主的理念。護士對法律法規掌握的程度和對安全護理的重要性認識及對常見手術室主要風險相關知識的掌握是將安全護理工作做好的前提,護士長要回顧以往的問題和教訓,并組織不同層次的護理人員認真對照《手術病人安全目標》《手術部(室)管理規范》《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查找安全隱患,確認并識別手術室存在的主要護理風險,制訂防范措施,分析常見原因。針對原因,例如:器械清潔滅菌措施的落實過程、手術患者的身份確認、手術部位的核查、手術標本的正確處理、手術的正確擺放等一系列的安全問題,制訂了手術室的護理風險防范措施。
1.2.2營造安全文化氛圍,重視安全教育
安全目標和安全措施的實現,需要管理和技術,更需要每個人態度的轉變和安全意識。因此,定期的教育培訓非常重要。根據護士的知識水平,工作能力,職稱和工作年限分階段、分層次制訂培訓計劃,并多樣的開展培訓方式。(1)著眼于管理能力的培養,拓展管理思路,著重于更新管理理念,對質量控制人員采用開放式教學;(2)高年資護士著重于有效的教育對策和敏銳的觀察力,主要采用個性化教學;(3)對低年資護士著重于安全知識的教育,安全技能和安全態度,主要采用傳授式教學。通過教育培訓,使各級護士都明確尊重人的健康和尊嚴、關注安全、珍視生命是護士的天職。在日常護理技術操作工作中,時刻牢記“安全第一”的理念,倡導愛心、細心、耐心、關心、責任心的工作態度,從我做起,從保障每一位手術病人的安全出發,每一個操作入手,從每一臺手術配合,意識到事關手術患者的生命,自己的角色行為,從而在日常工作中營造一種積極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圍。
1.2.3建立非懲罰性的護理差錯報告制度
危險在沒有差錯報告反饋系統下就會處于“失控狀態”,唯有建立一個從錯誤中學習,勤于發現錯誤的分享制度,才能避免犯同樣的錯誤。非懲罰性的護理差錯報告制度能提供一個將錯誤發現并且從錯誤中進行學習的機制,避免類似錯誤再次發生的安全文化氛圍。不僅確保了患者的安全,提高了護理質量,也可以讓全科護士都自覺地將安全護理的觀念樹立起來,從而形成一種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圍。主動報告手術室不良事件制度的流程如下:(1)當事人在發生不良事件后及時報告護士長處理不良事件,將后果減少到最輕程度;(2)當事人事后及時記錄事件發生的過程、地點、具體時間、采取的措施等內容。護士長定期深入分析事件發生的原因、組織全科護士討論,制定改進措施及觸決方案;(3)保護不良事件責任人,對待問題的態度不是懲罰個人,而是著眼于改進系統,并引以為鑒,真正起到分享錯誤的作用。提高不良事件的上報率。
1.2.4加強與各協作部門的交流及溝通
手術過程是復雜的“系統工程”,常涉及病理科、血庫、器械科、后勤、消毒供應中心、外科等眾多人員、眾多科室的合作。因此,加強與各協作部門的溝通與交流,在提供更安全的患者照顧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例如:身份的確認必須姓名與手腕帶的兩種方法核對;手術部位的確認還增加了由手術醫生、麻醉醫生、巡回護士三方共同核查外的手術開始前的Timout環節,安全性明顯增強;程序化的標本處理管理制度,使標本丟失的安全隱患得以消除;為了保證器械的完整與到位,還不斷與消毒供應中心密切聯系,幫助我們加強安全防范。
1.2.5應用前饋控制,達到護理安全管理目的,構建安全文化氛圍
在管理工作之前對管理活動所產生的后果進行預測并采取預防措施稱為前饋控制。護理安全管理是盡可能地在護士執業過程中提高護理質量,有效地控制風險,控制、減少、消滅一切不安全因素,達到安全護理的目標。應用前饋控制實施護理安全管理,可以把各種不安全的因素消滅在本次護理過程中,控制在下一次護理過程之前,控制在實施護理措施之前,從而達到護理安全的目的。為有效實施前饋控制管理,科室成立護理安全管理小組,對工作中的不安全隱患做到糾正和及時發現,提出一些潛在的問題,每周進行安全質量大檢查,使全科護士了解科室安全質量狀況,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明白哪些方面已經存在問題需要及時進行整改,哪些方面容易發生問題要加強預防,達到事前預防的目的,使安全防范更有針對性,創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圍。
1.3觀察指標
對比2組的外科醫生對手術室護理滿意度、手術室護理缺陷發生率等指標。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安全文化構建前后手術醫生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對比
安全文化構建后的研究組中有120位外科醫生參與滿意度調查,有114位醫生表示滿意,滿意度為95.00%,安全文化構建前的對照組中同樣有120位外科醫生參與滿意度調查,有106位醫生表示滿意,滿意度為88.33%,研究組的護理工作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χ2=6.72,P<0.05)。
2.2安全文化構建前后護理缺陷發生率對比
安全文化構建后的研究組共有5600臺次手術,共有112臺次發生護理缺陷,發生率為2.00%,安全文化構建前的對照組共有5250臺次手術,共有525臺次發生護理缺陷,發生率為10.00%,研究組的護理缺陷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χ2=5.25,P<0.05)。
3討論
3.1安全文化的構建,有助于提高手術醫生的滿意度營造,良好的手術氛圍
協作科室間交流與合作參與手術的人數多且流動性大,良好的協作能直接影響醫護人員的團隊士氣和情緒,能保障手術工作的順利進行,最終影響手術患者。安全文化的構建避免工作出現偏差或漏洞,特別是不同科室出現工作交叉時應遵守的規程,明確各個人員的工作職責,保證了手術室工作的良性運轉,共同為手術患者營造一個安全的手術氛圍,因而提高了手術醫生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回顧分析2013年8月初至2014年8月底在我院接受治療的2600例產婦病歷,從而分析護理過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為了消除這些不安全因素,必須做出恰當合理的防范措施。
2結果
產科護理的不安全因素分為四種,分別是產婦及家屬因素、環境因素、管理因素、護理人員因素。產婦及家屬因素總共有30例,占的比率是1.15%。環境因素總共有18例,占的比率是0.69%。管理因素總共有12例,占的比率是0.46%。護理人員因素總共有28例,占的比率是1.08%。
3討論
產科護理的不安全因素分為四種,分別是產婦及家屬因素、環境因素、管理因素、護理人員因素。
3.1護理人員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通過本次研究發現,產科不安全因素中,護理人員因素總共有28例,占的比率是1.08%。護理人員因素主要包括溝通不到位、缺乏責任心、書寫不規范、業務不熟練內容。在醫院中,與患者聯系最密切的當屬護理人員,護理人員的素質對患者具有很大的影響。有些護理人員由于缺乏工作經驗,難以處理突況。另外,有些護理人員存在責任心不強現象,從而出現護理操作不規范,導致不良后果,不利提高護理質量。眾所周知,護理記錄記錄的是患者的病情變化等情況,如果護理人員的護理記錄書寫不規范,就會埋下安全隱患。此外,護理人員和患者的溝通具有重要的意義。針對護理人員因素提出的防范措施是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培訓。通過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培訓的方式,扎實護理人員的專業操作技能及基礎知識,在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的同時,有效提高護理人員的整體水平。在培訓的過程中要重點培養護理人員增強責任心,使護理人員嚴格執行規章制度,遵循無菌操作原則,并遵循“三查八對”制度。在日常工作中可以成立學習小組,由工作經驗豐富、高年資的護理人員擔任組長,小組成員和組長在工作中如果遇到問題,可以進行溝通的討論,一起尋找最好的解決方案。
3.2管理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通過本次研究發現,產科不安全因素中,管理因素總共有12例,占的比率是0.46%。管理因素包括制度執行不力、制度不完善、人員配置不合理。產科住院對象既有產婦,又有新生兒,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護理人員的工作難度,人員配置不合理并不鮮見,人員配置不合理對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造成了影響。另外,制度執行不力、制度不完善也會引起不安全事件。針對管理因素,解決的對策是嚴格規范規章制度,并且要加大執行力度,并通過合理配置人員,提高護理人員的積極性。另外護理人員一定要重視護理記錄的書寫,確保清晰明了。
1.2護理工作超出專業范圍和護理人員配備不足護士不僅要做好輸液、發藥和基礎護理等工作之外,還肩負對患者催款、解釋交費和電腦錄入醫囑等工作,這些非專業性的工作削減了護士的時間和精力。另外,許多醫院領導為了追求經濟效益,造成產房產床和助產士的比例、愛嬰病房床位和護士的比例都達不到標準的局面。
1.3產科工作本身的風險較高產科住院分娩的人數明顯增加,但是產科工作人員少。孕產婦情況變化快,發生的意外情況多,潛伏著不可預測的風險,產科發生意外事件的幾率較高。另外,產婦和家屬對分娩過于焦急,容易誤解或者不滿醫護人員。
1.4產科護理工作環境狹窄固定床位供不應求,醫院通常會在走廊和房間加床位,使空間變狹窄。在開放的環境,探望患者的人員較多,而確認家屬的專用系統不夠完善。
1.5產科病房人流量大,孕產婦、家屬、醫護人員、清潔工、辦理出院和辦理入院的人員等,人流量極大,醫院在防盜方面還存在隱患。
2預防措施
2.1建立完善的護理管理制度,通過制度來規范醫護人員的行為,做到獎罰分明,促使管理人員自覺遵守制度,創造良好的醫務氛圍。
2.2普及產前、產時和產后的健康教育通過宣傳知識小冊、宣傳欄或者上孕教課的方式向孕婦普及相關的妊娠、分娩的知識,增強孕婦對分娩的了解,使孕婦積極地配合醫護人員把孕期保健的相關工作做好,使孕婦能早些做好心理準備。生產時要提供“一對一責任助產”,這樣可以增強孕婦以及孕婦家屬與醫護人員的交流,盡量避免發生產婦和家屬誤解護理工作的事件。全程陪伴產婦分娩,引導產婦應付分娩的不適感,消除產婦對分娩的恐懼,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保證孕婦和嬰兒的生命安全。加大安全事項教育的力度,嚴格遵守新生兒交接制度在向產婦及其家屬交代清楚所有安全注意事項之后,再把產婦轉入愛嬰區。任何人不得隨便抱嬰兒離開產婦,如有人抱嬰兒離開產婦事件發生,則值班護士應立即到產婦床邊確認。產休區的護士接產婦和嬰兒進愛嬰區時要再三交代相關的安全注意事項,提高產婦和家屬的防備,以避免新生兒被盜事件。
2.3創設安全的環境
2.3.1定時檢查病區環境加強對開放環境的安全管理,在產科設立安全門,保持24h都有門衛守護著大門。對于出入產科的人員要嚴格地檢查其陪人證,同時,要對探望的次數和時間做出規定,控制探望的人數,有利于預防交叉感染。消滅客觀環境的危險因素,防范孕產婦跌倒或其他不良事件的發生。
2.3.2盡量避免加床相關調查顯示,每增加1張床位,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就會上升30%。所以,要堅持“以產婦和嬰兒為中心”的護理理念,保證孕產婦和嬰兒的生命安全,不可以盲目的接收孕產婦入院。應該建立彈性受孕產婦入院和辦理出院制度,使入院和辦理出院安全有序,盡量避免加床行為,加床問題得到解決后,轉床的幾率也隨之降低。
2.4合理配置護理人力根據護理人員的工作能力、護理的工作量和患者的需要對護理崗位進行合理地配置,采取“一崗多人,一人多崗”的管理模式,如此既避免人力浪費,又能提高護理人員的積極性,使孕產婦和嬰兒的生命安全得到保護,提高護理質量和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2.5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培訓為了提高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對護理人員進行層級培訓、核心能力培訓,對護理人員展開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并實行定期考核制度,獎罰分明。加強培訓有關法律法規知識,樹立護士的法律意識,使其在護理工作中貫徹知法、守法、用法的觀念。在護理工作中嚴格遵守新生兒查對制度和辦理出院流程,杜絕抱錯嬰兒等事件。加強培訓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提高其人際溝通能力,提高其綜合素質,保證護理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