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24:0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會計論文心得體會,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完善和發展信息化會計的必要性
首先,傳統的會計目標是重視現有的投資者,隨著信息化程度的加深,企業的股東結構逐漸呈現多元化,企業的重心除了要重視已有的投資者,還要加強對潛在股東的吸引,強化企業的資本能力,完善發展目標。
第二,過去的會計確認當中所指的資產幾乎都是貨幣或者實物所代表的有形資產。隨著信息化水平的不斷發展,在企業發展進程中知識資本逐漸變得重要起來。這樣一來,要在傳統的資本當中將知識資本提取出來,進一步確認其在會計資產中的作用。
最后,過去財務報告體現的內容主要包括在前一個時期企業內部的經營和經濟狀況,在現代信息化發展狀況下,像數據搜集,加工和處理等財務工作內容都能夠在不同的時間完成,財務數據從紙質載體向網絡數據發展。
通過以上分析得知,分析研究現在的信息環境下會計發展的關鍵問題,確定要完善并發展信息化會計。
二、發展信息化會計的關鍵問題
1.會計信息失真
對于企業來說,其財務數據是相當重要的商業信息,如果遭遇篡改或泄露就會造成嚴重的商業損失,信息化發展雖然能夠提高企業的會計工作效率,但另一方面財務信息很有可能被網絡黑客或者競爭對手惡意竊取,也有可能因為病毒入侵危害信息安全。雖然在信息化網絡環境下的會計發展,能夠通過一些技術手段避免人為影響的會計失真,但是因為網絡傳輸的標識性不夠明確,使得被接收數據的真實程度不能得到肯定,再有數據發送方也會擔憂信息機密的安全傳輸。
2.計算機硬件的安全性
信息化會計發展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數據處理,需要實現自動化的數據處理水平,但是一些自然因素也會對計算機形成安全威脅,破壞其硬件,使得系統數據出現錯誤;再有因為管理方面的疏忽,很可能會使數據的存儲工具因為受到破壞或者丟失,以上所說的多種自然以及人為因素對數據處理結果的準確定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計算機除硬件安全性之外,軟件件的安全程度也是比較重要的。企業通過互聯網進行合作溝通,實現網上合作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有不被授權的人員進入到其中,威脅企業信息安全,造成財產損失。
3.會計人員的個人能力和素質
會計從業人員中很大一部分仍然重復傳統的記賬,算賬和報賬工作,整個工作是完全被動的;另外我們國家的會計從業人員的知識結構比較單一,雖然掌握了一定的會計知識,但是對相關的經濟,法律以及企業管理的內容卻缺乏了解,這樣就會影響會計從業者的個人創新水平的發展和管理能力的發揮。
三、提升信息化會計問題的對策
為保證會計數據信息的安全性和高效性,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強化管理,以實現信息化社會環境下信息會計的完善
1.強化信息數據輸入控制
在信息化發展狀況下,多個用戶使用同一個數據庫,其中多項會計業務會交叉進行,假如不能夠強化數據的控制輸入,如果有沒能嚴格檢查的數據被輸入到網絡系統當中,其產生的原因就很難確定,最后信息的準確性就不能保證。這樣一來,在進行會計信息數據輸入以前,要確定各項內容的具體分工,保證各項業務的數據錄入都有專人負責,同時要檢查并確定驗證輸入的數據和代碼,進一步確保數據錄入的準確真實程度,保證其合法錄入。
2.強化數據處理控制
實時數據處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保證處理的及時性,想要保證數據處理的準確定和可靠性,可以依靠登帳條件檢測,權限修改,防錯糾錨以及修改痕跡等控制方法進行。首先要實施授權式的控制進行數據處理,如果各個工作站因為業務處理的關系要訪問網絡服務器處理數據的時候,要依據服務器的閑忙情況確定是否可以訪問,如果服務器繁忙,就不能訪問;其次要采取分散式的控制處理數據,也就是要在本站進行數據處理,經由服務器像各工作站傳送當天的數據,在完成數據處理之后,回傳到網絡服務器當中,之后網絡服務器進行統一處理,依照數據類型分配到不同的數據庫。再有要強化計算機系統之間的訪問控制,確保數據傳輸過程的有效安全。主要依靠對數據進行加密,對方問進行控制等方式保證數據傳輸的安全性。
結論
在信息化社會下,會計理論和方法的相關內容都是及其關鍵的內容。在對會計問題進行有效分析之后,根據實際工作內容具體研究。目的是能夠為財務會計改革盡自己的綿薄之力,促進網絡信息環境下新型會計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雪晶;焦崧源;淺析會計信息化檔案安全與維護[J];財會通訊(綜合版);2008年12期
一、 前言
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初期的建立到今天的走向繁榮,是順應社會主義發展的產物。市場經濟發展的目標也從初期的快速發展轉向了現在的快中求穩。因為我們知道,快速發展勢必帶來物質和財富的極大豐富,但同時也給傳統的道德觀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各種紛繁的誘惑也隨之而來:物質、權利、地位、金錢、美色等等。如何在眾多的誘惑面前屹立不倒,如何處理日益復雜的利益關系,是每一個中國人務必面對的現實問題。面對各種考驗,會計從業人員往往開始能經得住考驗,但在眾多與金錢打交道的機會面前,眼見周圍的同行利用職務之便收獲頗豐時,往往逐步放松了警惕,降低了道德底線。近期,我國會計行業凸顯的現狀不僅使此行業面臨著嚴重的誠信危機,同時,也嚴重影響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發展。因此,如何提高會計行業的整體誠信度,成了我們會計從業者需要探討的主題。
二、 會計從業人員失信的主要表現
根據單位性質不同,會計從業人員的失信表現也不盡相同。在私營企業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往往根據私營業主的意愿,為其爭取最大化的利益,因此,合理避稅成了最直接的增加收益的方式。在不違反大局的前提下,鉆法律空子,打球,成了私企業主及會計慣用的伎倆。他們會利用各種看似合理、制作精細的報表、數據、調研報告使自己的年終盈利一升再升,從而能夠使銀行、董事、財團相信他們有能力在明年的經營中使每股盈利繼續攀升,已達到再融資的目的。國營大企業更側重于利潤目標,以達到完成上級制定目標的目的。會計人員失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排除會計人員自身的素養、道德標準和人生觀、世界觀外,更多的是來自于上級的壓力、管理部門的監管不力、制度的缺陷、員工的切身利益、個人的從中收益等。當會計人員自身面對的生存崗位同職業道德的天平失衡的時候,兩者孰輕孰重,多數人恐難平衡,個體的不同,對個人利益的追求和制約也有所差別,因此,會計從業人員主體的性質也充分影響了其對價值的判斷。
2、1虛擬資產,隱藏債務,以虛增所有者權益
虛擬資產是指已經發生的費用或損失列為待攤費用、遞延資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失和待處理固定資產損失等資產項目。利用虛擬資產作為“蓄水池”,不及時確認、少攤銷或不攤銷已經發生的費用和損失,也是上市公司美化會計報表的慣用手法。他們的借口包括權責發生制、配比原則、地方財政部門的批示等。
債券利息、外幣負債的匯兌損失等。對于本期到期的費用和負債個別企業不予申報及確認,便造成費用少計,從而產生了虛擬利潤。虛擬資產的增加勢必導致負債的減少,從而使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體現良好的態勢,增加投資者的信心。
2、2巧鉆會計政策漏洞,人為調節資產或收益
會計政策是指企業進行會計核算和編制會計報表時所采用的具體原則、方法和程序。只有在對同一經濟業務所允許采用的會計處理方法存在多種選擇時,會計政策才具有實際意義,因而會計政策存在一個“選擇”問題。不同的會計政策會產生不同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企業選擇的會計政策,將勢必本著對公司的各方面運作有極大推動作用的原則,選擇適合公司財務狀況及經營業績的多樣化、多視角、多層次的會計策略來實現自我的增值。選擇多就意味著機會多,從業人員總能在眾多的選擇中營造出最適合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策略,這也就是巧鉆會計政策漏洞的做法。
2、3利用債務重組和非貨幣交易人為調節利潤
有關企業同上市公司管理者通過不良資產抵債或非貨幣交易等手段的方式,虛增抵債價值,從而減少負債總額,增加虛擬資產,以實現改頭換面的逆轉。當然,在制度日趨完善的今天,也不乏一些有效的制約方式,例如公允價值。但制度的發展遠遠趕不上行業的變換,很難能完全依照法律的制度約束,大多依靠主觀判斷。新制度的提出給了一些無力清償債務的上市公司豁免的機會,一旦抓住機會,其收益將直觀的反應在本期創造價值中,從而使虛擬收益迅速提升。一些上市公司通過此類方式,使局面迅速轉變,實現了短期內在逆境中創造巨大價值的神話。
三、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會計人員具備倫理道德
會計信息的準確度、真實性、可信度和高質量是反應會計從業人員倫理道德好壞的最直觀、有效的標準,是企業管理者做出重大決策的主要理論依據和真實客觀的反應。因此,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重視,他的作用關系到整個企業的發展和走向。簡言之,會計信息的高質量是每個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每位從業人員所需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應成為每位從業者考核的重要依據。因此,能夠提供反應實際、形式多樣的準確信息才是現今會計從業人員應具備的倫理道德。
四、 基于會計倫理重塑會計誠信的對策
4、1建設有利于會計從業人員發揮獨立性的制度
會計這一崗位在企業中有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會計從業者既要有服從上級安排、聽命領導分配的覺悟感,同時又應具備一定程度的獨立性。對領導交辦的事物應靈活掌握,特事特辦。當然,這種獨立性一定要有所依,不能盲目的服從,也不能無限的獨立。當單位利益和會計倫理發生沖突時,當上級領導提出不合理要求時,會計從業人員能迅速的依照獨立性制度對管理者說不,而不是一味的服從最終導致失信行為。當然,建立制度的過程是漫長的,僅靠會計從業人員的努力是不夠的,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與共同的努力。
4、2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懲罰力度
法律制度的嚴懲是控制會計從業者失信率的重要保證。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經濟環境,經濟犯罪的懲罰力度也應有所提高。主要原因體現在:
1.多種失信行為無法可依,或處罰力度過輕,無法與其非法所得成正比。不痛不癢的懲罰,無疑是對失信的一種客觀上的慫恿。
2.多數有失信行為的會計從業者均是受命于上級領導,而受懲罰者往往卻是從業者自己。因此,對于決策者的處罰應當按上限處理。
當然,懲罰并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建立既符合經濟運行規律又符合人性管理要求的人性化的管理機制才是社會經濟秩序穩定的重要保證。
4、3發揮好內部監督控制機制的作用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夠迅速、穩健的發展得益于國家良好的宏觀調控機制。同樣,良好的內部監督控制機制也是控制會計失信行為的重要保證。主要的措施包括:
1.針對經營過程實施的各個環節,制定出一套嚴密的審批流程,相互牽制、相互制約的
制度和事后監督機制。權責分明,溝通及時,做到環環相扣,層層監督,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就一目了然。
2.分層建立細致、實用的考評標準,按照監督機制定期對會計從業者進行檢查與考核,
并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以促進會計從業者建立高尚職業道德的決心。
3.引入健康良好的競爭機制,在競爭中學習,在挑戰中進步,從而督促企業內部制度的完善和層次的提高。
4.營造良好的信息共享環境,在競爭的同時,互相學習,互相借鑒,共同進步,提高企業內部控制效果。
5.建立嚴密的審核復查機制及對外投資決策的內控機制。包括有關資金流向、采購細則及支付、經營資金回籠、成本費用控制、財產處置、籌資活動、資金調度使用等。
4、4加強會計倫理教育
在良好的客觀條件配合下,主觀行業道德的提高及防腐拒變的能力才是建立良好誠信的重要保證。因此,如何提升會計從業者自身的道德修養及抵御能力十分重要。會計倫理教育就是重要手段之一。企業經營者應定期對會計從業者進行會計倫理規范體系的培訓,當然形式是極其多樣化的。既可以在教室中學習倫理知識,也可以在社會中參加鍛煉人格修養的社會活動。通過倫理教育實踐樹立真誠的信仰、強烈的責任感及正確的人生觀。
五、結語
時代在變遷、社會在進步,但倫理問題一直是整個社會經久不衰的討論話題。在我國會計行業倫理缺失嚴重、會計信息嚴重失真的情況下加強會計倫理的研究,改善會計行業的從業氛圍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一個重要的課題。防患于未然,在經濟健康發展的今天我們不能沉迷于穩定的氛圍,而應透過現象看本質,以會計倫理為切入點有計劃的逐步實施會計倫理教育,重塑會計從業者的誠信,提升人格修養,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達到真正的穩定與繁榮。
參考文獻:
[1] 羅納德?杜斯卡,布倫達?杜斯卡.范寧,李明霞譯.會計倫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2-13
然而,從中國社會科學院2011年11月8日公布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報告(2011)》(簡稱藍皮書)來看,無論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還是外資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的表現都存在較多的問題,在滿分為100分的評價指標之下,其平均得分僅為19.7分,嚴重的缺乏社會責任的企業超過七成,在社會責任的行使方面有超過半數的國有企業處于旁觀狀態,有將近30家企業在社會責任得分方面為0。這說明,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整體水平還處于起步的階段,由此也可見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的嚴峻程度。
在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方面,有不少問題涉及到企業的會計操作,包括其相關信息的披露,這些問題對企業的利益相關者造成的影響是最為直接,同時影響力也是最大的。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上述背景之下,以利益相關者理論為視角,對企業的社會責任相關會計問題進行研究。
二、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真實性情況較差
當前,我國企業在披露社會責任信息的時候,更多的是為了確保自身的利益,而不是為了盡到社會責任。在企業經營者、投資者、債權人、政府監管機構、中介機構等各方利益相關者的博弈之中,企業選擇披露真實性較差的社會責任信息往往能夠獲取更高的效益,而其他的利益相關者則缺乏制衡的能力。向凱,陳勝藍(2008)以企業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真實性為調查內容,在2005年8月至2006年1月對分布在我國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者、債權人、上市公司、中介機構和政府部門等利益相關者進行的問卷調查,對收到的調查表進行整理之后得到相關數據如表3—2所示。
從上表可知,會計信息披露不真實的約占70%。根據調查沒有一個機構投資者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是可靠的,同時,上市公司以及中介機構則大部分認為信息并不真實可靠,這是因為上市公司作為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主要的供給者,中介機構作為相關的社會責任信息的公眾權威鑒證機構,應是最了解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真實情況,分析和認知也比較全面。作為局中人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尚且如此,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真實性確實不足以令利益相關者認可和信服。
(二)信息披露的質量不高
近年來,雖然我國不少企業已經開始中國式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同時也在按照自身的實際情況來相關社會責任方面的信息。但是,由于當前我國政府對于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標準和規范尚沒有明確標準,引導還不到位,同時整個社會對于企業的社會責任信息的氛圍還有待提升。因此,就出現了企業雖然披露了社會責任信息,但是利益相關者卻無法從這些本報告之中找到自身實際需要的信息或者真正感興趣的信息。換而言之,就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質量不高。
(三)只見正面消息,報喜不報憂
我國企業一貫喜歡報喜不報憂,這一點在其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方面也表現的淋漓盡致。具體而言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第一,一些企業對其社會責任信息進行選擇性的披露,有亮點的部分濃墨重彩的進行渲染,將其當做披露重點,而存在不足或者完全沒有采取有效措施的部分則一筆帶過或者干脆就是只字不提,大多數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中少有提及社會責任履行中存在的差距與不足,鮮見對改進措施或重大負面事件的披露。這種做法容易誤導投資者,也會對顧客等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判斷產生誤導。
第二,大部分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中所提供的社會責任方面的信息不能有效滿足各利益相關者的實際需要,關鍵性不強且無特色,實質性內容少。以社會公眾為例,他們在意的是產品的安全責任信息以及環境保護責任信息的披露,對于企業職工而言,他們更為在意企業的醫療保障體系等福利體系的建設。但是,大多數的企業卻更愿意披露企業的經濟責任、公益事業責任的承擔。
(四)缺少第三方審計
當前,我國對于企業的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并沒有采取嚴格性的約束機制,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審計要求更是一片空白。當前,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還處在鼓勵和引導階段,真正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規范還遠未成形,審計制度尚未建立。因此,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是沒有任何的第三方審計介入的,基本上就是企業愿意怎么說就怎么說。這種情況下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真實性是根本無法得到保障的,誠如歐洲會計專家協會可持續性審核主席Lars— Olle Larsson 所說,“沒有經過審核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比廣告好不了多少?!?/p>
三、提升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水平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