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書籍設計論文模板(10篇)

時間:2023-03-24 15:23:1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書籍設計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書籍設計論文

篇1

二、河南省書籍設計現狀分析

書籍設計由西方辭典中廣泛應用的“BookDesign”發展而來,主要包括書籍裝訂或封面裝幀、排版設計、編輯創意設計三個內容。當前河南省的書籍設計的基本特點為: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河南省書籍設計開始重視改變銷售方式、利用新工藝和新材料等,更多關注書籍整體的審美感受,利用科技、藝術等手段加強書籍設計過程中的創新,使其產生標新立異的宣傳效果,如河南省對電子手、立體書等的開發,就很好地將創意與高新技術結合起來。在書籍設計的表現形式上,河南省也作出了一系列創新,入采用不同裝幀形式的書籍樣式,包括活頁裝、散裝、精裝、半裝等;此外,在書籍設計新觀念的支撐下,對于不同主題內容的書籍實行不同風格的樣式,如科普類書籍常通過色彩漸變和虛化的手法營造虛幻的視覺感受,以凸顯科技內涵等。同時,河南省書籍設計更注重通過文本信息的采集、調控、接受等環節來實現對文本信息的高效傳播。在書籍整體設計上追求形態美、意境美、材質美、體量美和細節美等,強調在書籍設計中融入現下流行的時尚元素,并準確把握時代特征。但是,也應該看到,當前河南省書籍設計在本土化、綜合化及市場化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對文化市場帶來一定的沖擊和影響。

三、河南省書籍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當前河南省書籍設計雖有著良好的發展勢頭,但仍不能忽視書籍設計過程中因部分因素的不成熟和有待發展,而導致河南省書籍設計面臨眾多問題和不足。1、設計者方面。部分書籍設計者對我國漢字設計的內涵關注不夠,漢字的設計水平滯后,這必然會對河南省書籍設計的整體審美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同時,設計者不能及時對讀者群體細化的反應做出靈活應對,如河南省是一個農業大省,今年來,農民讀者群日益形成和發展起來,但并沒有專門針對農民群體設計的書籍形態。另外,部分設計師的綜合表現技巧和對設計的責任感程度較低,也是影響河南省書籍設計的一個重要因素。2、在更深層次上。首先,受經濟市場中一些僅重視經濟利益的出版商及盜版者的影響,書籍自身的文化屬性越來越單薄,市場上粗制濫造的書籍不管在印刷、裝訂還是內容上,都毫無價值可言,這種文化與市場的矛盾嚴重影響到書籍的文化內涵。其次,隨著河南省書籍設計對本土化的知識文化體系的深入挖掘,一些投機設計者為了依附這一趨勢,來獲得相應的利益,而在書籍設計中大肆砌傳統符號,造出喧囂粗糙的書籍作品。另外,河南省一些書籍設計者受日本、韓國和西方設計界的影響,設計風格完全外化,絲毫不能體現出本民族的特點,造成本土與國際的沖突。

四、“文化強省”背景下完善河南省書籍設計的對策與建議

針對上述河南省書籍設計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在全面建設“文化強省”的背景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革新:第一、提升漢字的設計內涵。要求設計師深入挖掘漢字所蘊藏的傳統文化精神,從中收集設計元素和靈魂,用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形式表現河南本土文化特色,實現漢字的再設計。第二、強化書籍設計個性特征。當今時代以“和諧”為生活主題,以“創新”為發展理念,在此基礎上,書籍設計也應該緊扣時代讀者群細化現狀體現個性特征。第三、全面提升書籍設計師的專業素養。要求設計師具有一定的內在文化涵養及創意水準,能準確把握時代脈搏,運用高新技術加強設計創新,實現藝術與技術的共同發展。第四、提升書籍設計師的公益責任意識。要求不斷強化設計師對讀者的責任意識,為書籍選擇恰當的市場定位,另外還要求出版者、讀者和其他相關單位不斷加強節能環保意識,實現書籍使用的可持續性。第五、全面協調文化與市場的矛盾。積極調和書卷氣和商品性,用書籍文化支撐書籍的銷售環節。

篇2

在概念書中,文字既是文章的一部分,又是插圖的一部分,被賦予了雙重身份。文字作為有意味的圖形,表達文字以外的內涵。獨立創作的原創插畫為主要表現內容,書籍的文字、用紙、折手和裝訂等都圍繞插圖來進行設計。這里賦予了傳統意義上的插圖新的意義。插圖可作為書籍的主體出現,兼有表達書籍內容的功能。既是書籍具體內容的體現,又是抽象意念的表達。在概念書中可以圍繞插圖進行模切、拉頁以及頁與頁之間連接關系的特殊設計。概念書的設計是圖形擺放方式和圖形處理方式的研究。一直以來,由于的技術和成本問題,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目前書籍的裝訂方法還是以經濟、簡便的膠訂和騎馬訂為主。但也有很多設計師在書籍的裝訂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線裝、鉚訂、膠訂輔以織物等,方法多種多樣、靈活巧妙。概念書中可以利用現有的裝訂形式進行形態上的創新,也可以設計、實驗新的裝訂方法。

在概念書的設計中,紙張的質感、紋理、透明度、柔韌度、反光度等都可以成為概念書設計的亮點。概念書的紙張不再局限于目前印刷常用的銅版紙等紙張,還包括用于包裝的紙張、用于工業產品過濾的紙張、砂紙等??梢杂靡恍┈F有的紙張或其他材料進行再加工,制成新品種的紙張。概念書印刷的方法可以顛覆傳統意義上的印刷方法,可以通過絲網、銅板、木板印刷等辦法來創作,也可以通過噴畫、烙印、粘貼等手段進行創作。隨著技術的更新,未來也有可能成為新的印刷方法,推動裝幀藝術的發展。

隨著電腦和網絡的普及,電子媒體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電子圖書成為書籍設計中的重要部分。總之,概念書籍的設計充分體現了書籍思維方式上的未來性?,F在國外的概念書籍,在形態上已經擺脫了書籍的傳統模式。以獨特書籍設計語言來傳達書籍的思想內涵,并體現強烈的個性。從表現形式、材料工藝上進行前所未有的嘗試,并且在人們對書籍藝術的審美和對書籍的閱讀習慣以及接受程度上尋求未來書籍的設計方向。

2概念書多元設計

在進行概念書的設計時,應從外到內,由于書籍語言的多元體現,為閱讀過程帶來無限拓展的可能性,書籍設計不僅僅屬于平面設計范疇,還存在空間設計等領域的設計概念,以構成三維的空間關系,從而形成可觀、可觸、可感的藝術形態。它包括形態的寫實感,如質感的表現和結構的準確表達;另一方面也依賴嫻熟的技術和對材料特性的把握,以實現藝術模仿與創造。就藝術而言沒有觀察、沒有借鑒、沒有對比,就沒有認識,沒有創新,只有觀察到的才可能有表現,這就是觀察的意義,這就是設計創新的基礎。

篇3

精美的書令人賞心悅目,甚至會吸引你把書拿在手中翻來覆去地玩賞。這是一種什么魅力在吸引你?是一種怎樣的神秘內心體驗?或是因色彩濃重,強烈絢爛;或是因風格雋永清麗、飄逸古雅;或是因構思巧妙,堪留百代之奇;或是因考究精致,有巧奪天工之妙。人們在為精美的書籍感嘆不已時,往往更多的是注意書籍裝幀的美給我們以直接感受的愉悅,并不深思這構成裝幀美的一種潛在力量,而這種潛在力量實際上存在于繽紛滿目、風格各異的精美的書籍之中.成為所有精品圖書的一個共性,這就是書籍裝幀的整體美。這種潛在力量——整體美,從審美主體來講,來源于主體視覺活動的整體性特征;從客體來說,它又取決于書籍作為審美對象的客觀整體性。

一、美在整體的文化背景

我國先秦思想家茍子說“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茍子·勸學篇》)極為強調美的整體性。孔子說“《韶》盡美業,又盡善也?!?《論語·八佾》)孔子“盡善盡美”的審美理想,雖然包含了倫理內容,但“盡”字顯然也表達了全部、整體的含義。

西方美學自古希臘始,各時期的美學家也都洞見了整體美在審美活動中的重要性,并力圖以科學的方法給以解釋。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說:“美與不美,藝術作品與現實事物,分別就在于美的東西在藝術作品里,原來零散的因素結合成為統—體?!敝惺兰o時,神學家托馬斯·阿奎納更明確指出:“美有三個要素:第一是一種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東西就是丑的?!?7世紀,英國哲學家培根也斷言:“美不在部分而在整體。”

現代西方美學家對于整體美的研究更加深入。格式塔心理學的“完形說“認為“視覺思維不是對刺激物的被動復制,而是一種積極的理性活動。“因此,視覺中的整體并不等于構成它的所有成分簡單相加之和,而是一個具有新質的、全新的整體。這種整體的美雖然通過各局部之和“突現”出來,但它的特征與性質卻是在局部成分中找不到的。于是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任何精美的書籍都有一個共性——整體美,而整體美這~要素卻神秘地潛藏在“完形”之內,它似乎貫穿于各局部之問,游離于表里之外,卻顯現于人的主體視覺經驗之中。

更使我們有興趣的是,西方美學家深入研究了形的整體的三度視覺概念,認為“一個物體的視覺概念,是從多個角度進行觀察之后得到的總印象?!币患袼芑蛞蛔ㄖ挥袕母鱾€方面被觀察之后,它們的整體美才會被我們感知。因此,所謂整體視知覺,完全是人的一種經驗中的組織與構建活動,是與活動、運動密不可分的。人的視覺整體概念絕不是在靜態下產生的,而是人與物相對運動的視覺結果。

所以,整體美是多因素、多層次構成的動態系統.它絕不是一貼僵死的膏藥。書籍裝幀的整體的視知覺.既然來源于動態,那么,“整體美”與“動態”兩者便如影隨形,緊密結合在一起。

二、動態的設計觀

任何一本書都與任何一個立體物的視覺概念一樣,只能以三度媒介加以再現,而且在動態中形成。因此,應該確立動態的書的設計新觀念。

2、1動態的多側面性

書籍的三度空間是形成書籍外部裝幀視覺概念的重要依據。因此,在裝幀設計中應對整體中的多側面性有明確的認識。

雕塑家們往往對人與物在運動中的審美關系具有特別的敏感,他們的創作思維是立體的、連貫的和多側面的。書籍裝幀與雕塑藝術有共同點,書籍也是讓人們從多方面、多側面欣賞的藝術品;把書籍裝幀藝術只理解為簡單的、平面的封面設計,絕對是一個錯誤。書籍裝幀設計者要確立動態的書的多層面設計觀,并要具備把多層面的復雜的連續的相對獨立的單位,轉化為“完形”整體的能力。所以,設計者應該樹立與雕塑家類似的多側面連續的整體設計觀。

2.2動態的多距離視點

人對書的注意是一個由遠及近的過程。書籍的包封既要對幾米以外的讀者具有感召力,又要適應站在面前的讀者欣賞,即便是讀者把書拿在手中,也有任其撫摩品位的魅力。因此,人與書之間距離變化的運動性,產生了書籍審美合適視點的多元性。

合適視點距離的多元性,決定了裝幀設計可視內容的多元性。如果我們把人與書的合適視點假設為遠、中、近3種,分別為3m,1m和0.3m,設計者就應當為這3種距離都提供完美的視覺形象。當今的許多優秀的裝幀設計,都特別注意大號、中號、小號文字在裝幀設計中的運用,特別注意裝幀的大效果與裝幀中精致圖案要素的視覺互補,從而極大地豐富了書籍裝幀多距離視點的心理感受。

2.3動態的視覺相繼性

17世紀英國經驗主義美學家霍布斯在其所著的《巨鯨》中認為:人在審美活動中,“凡是在感覺中彼此直接銜接的運動在感覺后也還是聯在一起的?!边@就是“相繼的視覺作用”。視覺的相繼知覺作用使我們形成對物體的整體把握。人類的視覺總是不滿足于只看到物體的一個局部,而要把握它的全貌。這就意味著,人類視覺上的不滿足心理,總在引導人們去看暫時看不到的部分,去尋求整體的完整,甚至把看不到的那一部分也要用想象加以補充,來滿足追求整體把握的心理需要。因此,在對書籍的審美活動中,書籍是在動態中使各個部分相繼顯現,以滿足人們的視覺心理。反之,任何局部的中斷或欠缺都會對整體美造成致命的破壞。

書籍是在動態中展示著三維空間。在動態中整體的各個部分相繼顯現,從而給人以經驗中的“完形”。因此,設計者只有具備了把整體的書籍看成一個連續的整體的能力,才標志著他把握住了書籍在動態中三維空間的整體特征。

2.4動態的視覺時間性

書籍與雕塑一樣,在人的審美活動中,通常被感知是只涉及空間而不涉及時間的。但是,書籍的動態審美特征恰恰表明,人對書籍裝幀的審美,應該把它“看作是一種緊湊連貫的活動或事件”。人的視覺特征還有這樣一個特點,一開始往往只知覺到一個模糊的整體,隨后便逐漸對其修正、潤飾和細節加工。這時審美知覺選擇的對象和重點也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隨著對象特征的逐步展現,主體的目的、需要、能力、情緒等發生的變化而不斷轉移。這種感知選擇重點的不斷轉移,構成了書籍視覺的時間性。

讀者的閱讀,是一個時間的動態過程,充分表現在對圖書翻閱瀏覽的每一個瞬間。從封面、環襯、扉頁的欣賞,直到篇、章、節的細讀,時間隨著空間展開。設計者在文字與圖像設計中制造的繁與筒、詳與略、前與后,誘導讀者的視線循序漸進,是閱讀的空間過程成為時間的審美過程。

2.5動態的多層性

書籍是一個多層的形態,它決定了裝幀設計的多層性,這是書籍裝幀藝術區別于其他造型藝術的一個顯著特征。通俗地講,書是供人一頁~頁翻看的,它在翻動中展示著動態的多層的美。而書籍的多層性,規定了書籍多層性的設計要求。這種多層性的設計由表及里、層層深入、漸入佳境,要求設計者把精美的封面、勒口、內鋒、環襯、扉頁、每頁正文直至封底,依次在動態中展現在人們眼前。

18世紀法國美學家狄德羅在《論美》一書中提出的“美在于關系”這一著名論點,揭示出形式美的一個內在規律。在書籍中,層與層之間疏密的對比與和諧關系,圖像符號的變化呼應關系,封面、環襯、扉頁之間的色彩節奏關系,甚至之間質感與肌理的變化關系,都轉化為“符合目的性的形式”(康德語),使書籍層與層在動態中展現出無限的魅力。

中國與西方文化精神的差異,直接影響著我們對動態及整體的理解,也就直接影響著我們的動態的書籍的裝幀設計觀。

西方的動態觀是建立在實體性與明晰性的基礎之上的。西方人認為,一切藝術品的成功都要依靠數的關系,比例、均衡、節奏、長短、曲直、明暗所產生的美感,都可以通過數明晰地加以計算。至今,現代西方格式塔心理學所講的整體,所講的整體的質大于部分致賀,所講的動態物體的三維視覺概念,所講的視覺完形應被視為一個運動的事件,其理論基礎依然是建構在西方文化的實體性與明晰性基礎之上的。

篇4

2文化內涵與空間形態展現三聯書籍整體之美

精美的圖書之所以令人賞心悅目,是通過書籍的整體美感讓讀者從形式和內容里感受到愉悅和共鳴。書籍裝幀設計作為書籍內容的外在的表現形式,其作用是激發讀者的審美意識,從而滿足讀者的心理需求。書籍裝幀的美感主要來自于人的視覺、觸覺等各個感覺器官的綜合體驗,是以人的視覺為主,各個感覺相綜合進行審美判斷的結果。因此書籍設計整體美是貫穿于各局部之間,在動態中展現的。人在翻閱圖書時,翻閱動作的輕重緩急,封面、扉頁、正文之間產生的色彩跳躍與圖像節奏,都能產生動態與節奏之美。這種由空間形態營造的審美氣氛與書籍內容交相呼應,就會給讀者以整體和諧的美感享受。三聯的書籍設計注重整體的和諧美與文化內涵的個性之美相關照,三聯的書籍設計中大都傾注了創作者的情感,情感的表達需要通過激發設計者的創作靈感來實現,而靈感來源于對美的把握。因此如果從理性角度來分析美的形式意蘊,就能了解三聯的書籍設計是如何通過內涵與外延構筑整體形象的。

(1)形式意味。

優秀的出版品牌,其形式美是有意味的,這種形式美的意味可以帶給讀者一個與書籍內容相適應的閱讀環境。從平面角度,封面、封底、書脊、內文版式等形式要素,都應具備自身獨特的形式意味,并與書籍的立體形態,如裝訂形式,函套的形式等,共同構成了書籍的整體設計形式美。真正美的形式是根據內容、按照規律和諧排列的一個整體,具體而言,書籍設計中封面以何種形式結構,或橫豎,或方圓,或多元結合;點、線、面、色彩等元素以何種方式組織關系,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色彩節奏等等,這些都構成了書籍設計的形式意味。這些看似獨立的形式意味會受到心理、社會與歷史、民族審美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書籍設計中應更好的調動“形式”的力量,使其與心靈相通,與社會相適。三聯作為一個出版品牌,其形式美之所以會被人感知到意味,是因為其書籍設計對書籍內容的積淀。三聯的書籍設計與內容保持一致,同時兼顧市場、營銷及內文功能等多方面的因素,針對中高層知識分子讀者群體的特性,以這個群體的審美標準和審美習慣為出發點,通過具有形式意味的書籍設計來增加出版品牌的附加值。例如楊絳的《我們仨》是三聯出版的以人文風格主導設計的典范。整本書的編輯和設計工作都始終貫徹了“我們仨”這個主題,以更好地將一家三口相互溫暖的珍貴情感傳達給讀者,整本書的封面樸素、單純,與楊先生整本書的文字基調相協調,使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書籍設計的形式意味雖然依附于內容,但同時也具有自己的獨立性:獨特的形式語言、形式法則、處理手法等,并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更新,這也使形式美的內涵不斷地豐富起來。三聯的書籍設計形式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以形式上的更新來適應內容的變化,實現了技術和審美的完美結合,是三聯出版文化品牌發展的關鍵因素。

(2)意蘊之美。

書籍裝幀的意蘊美是一種高層次的美感,是神韻的表達。意蘊是無形的,但同時它又是建立在形與色這些“有形”的基礎之上。書籍設計的意蘊之美是需要設計者在書籍當中注入自己的情感,并通過藝術表現達到物我兩忘的審美境界。書籍設計中的意蘊相比看得見的形式來說,顯得更深遠,但這種深遠又是通過形式、內容和整體形態等表達出來的,書籍設計的美感也是通過形態、內容、意蘊三者的融會相通,共同表達出來的。三聯的書籍設計風格的形成也得益于其對于意蘊的表達。意蘊的表達受到主觀和客觀兩個層面的影響。就主觀層面而言,三聯的美術編輯和書籍設計者以設計為愛好,因此在設計過程中自然的傾注了個人的情感,做到了物我兩忘,表達出作品無形的神韻;從客觀層面,三聯的編輯思想、出版理念、市場定位等客觀因素又對設計者的主觀表達作了限定,深刻的表現出三聯書籍獨有的人文氣質。在主客觀兩方面的作用下,三聯書籍設計的意蘊之美得以展現,藝術品格得以確立。在不同的時期三聯的裝幀設計所呈現出的形式意味與文化意蘊,恰恰體現了當時的社會形態,文化形態和審美形態,因此在審美共性上得到了認同。同時又在書籍的整體形式中努力傳承和彰顯三聯自己獨特的,個性化的風格特征,并長期堅守。這就形成了三聯書籍設計在每個時期,既有創新又達到了統一的視覺感受。

篇5

二、兒童書籍中字體設計的現狀

我國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歷史古國,從最早的結繩到如今成熟的文字系統,漢字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對視覺的要求越來越高。漢字不僅僅作為傳播信息的符號,更被賦予了一種文化思維在其中,因此,字體設計者也就肩負了更大的社會責任。由于兒童年齡段的差距,兒童書籍的內容也各有千秋。因此,設計者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內容的兒童書籍要相應地設計出不同風格的字體,從而與書籍內容形成內容與形式上的共鳴,達到最有利于兒童認知的狀態。

(一)字體設計意識觀念欠缺

中國的漢字文化博大精深,其不僅代表了我們國家的歷史文化,也對周邊國家的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然而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我們錯誤地把字體設計的概念與美術字等同起來,導致常用的中文字體長期為寥寥數種。并且國內至今尚沒有出版社形成類似于JanTschichold在企鵝出版社創立的《企鵝設計構成法》的設計出版物字體視覺標準的系統,業內缺少這樣的意識,導致了字體設計發展緩慢。并且,漢字設計這一過程所要投入的時間與經歷過多,而回報卻常常與之不能形成正比,因此,從事此工作的人才稀缺,導致了我國字體設計行業仍然處于相對落后的階段。而具體到兒童圖書中,由于字體缺少相應的設計,其往往成了插圖的配角。

(二)字體設計形式混亂

有的設計師認識到了兒童書籍中文字的重要性,開始對兒童讀物進行字體設計。但在設計的過程中由于中文字體可選擇種類較少以及對字體使用認識上的差異,很多圖書僅僅是在原有的正文篇幅中局部加入了較為花哨、活潑的字體,但是這些字體多不適用于正文字體,往往會影響兒童的正常閱讀,造成整個書籍文字系統的混亂。

(三)對兒童視力造成不良影響

字體設計的本質,也就是以讀者的閱讀為本。許多少兒書籍的設計師重視整體的視覺效果和插圖設計而忽視了文字在書籍中設計地位。沒有仔細考慮兒童讀者的閱讀習慣,不少字體設計明顯存在不科學、不利于少兒閱讀與視力保護的缺陷問題。例如,單行文字過長和字體較小都會增加閱讀的難度。另一種在設計中常見的情況是字句與行距設計上存在的問題。紙張與字體之間黑白關系對比強烈,書籍中的字距、行距過大,會使讀者在閱讀中產生跳躍感,從而產生錯覺降低閱讀的舒適度。

三、針對兒童書籍字體設計提出的改進建議

兒童書籍的字體設計實際上是為了幫助其更加容易地掌握圖書中所要傳達的內容,對兒童的成長教育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對待兒童書籍的字體設計,不僅僅是設計者個人的問題,而且應該由教育部門共同參與,具體到人就是需要設計學、心理學、教育學、行為學、書法學等多個領域共同參與。

(一)將兒童書籍的字體圖形化

字體設計是視覺符號的傳達,在字體設計的過程中必然會融入圖形元素。而針對兒童這一特殊群體來說,一方面其對漢字的認知較少,對圖形以及顏色較成人而言更加敏感;另一方面,圖形化的文字通過兒童的視神經后又與其心理相互作用,最終形成了一種經驗上的認知,從而幫助兒童理解文字背后的意義深層含義。因此,將圖形引入字體設計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手段,而這種有趣、吸引讀者視線的結果又使設計變得深入和持續。

(二)將多感設計應用于兒童書籍的字體設計

人類通過感覺開始認識世界。人類的“五感”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以及觸覺。多感即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感官引起興奮之后反映到大腦,并且和原有的記憶相互聯系、組合,從而形成新的信息,也就構成了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知與評價。在進行兒童書籍的字體設計時,設計者可以跳出平面范疇,通過設計方式的改進、擴大紙張選擇的范圍、印刷技術的運用等方法,將多感的概念引入兒童書籍的設計,讓其形成多感的體驗,從而增加兒童的閱讀興趣,加深閱讀印象。

篇6

2對電子書籍設計課程教學模式的嘗試

2.1培養模式的改革電子書籍的教學中以綜合學科知識運用與新媒體技術結合的方式,改變單一教學模式,以開放式態度對待學生和教學。在電子書籍的內容采集階段,提倡凸顯個性化特征;在創意階段,鼓勵學生突破、創新;在電子書籍的制作階段,以合理化運用新媒體技術為原則,將視聽多媒體元素進行有效的編輯和安排。教師應把握學生在每一個階段的學習,以不同階段的要求對學生進行指導,不能一味追求新媒體技術帶來的全新效果,而是要本著傳統書籍技巧與電子書籍技術結合的方式,確立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2.2電子書籍設計教學內容的設置優秀的電子書籍設計是以實用性、藝術性、文化性相結合的產物,教師在電子書籍設計的教學內容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強調版式設計:在電子書籍教學中信息傳達是電子書籍版面設計中的重點,雖然電子書籍不同于傳統書籍的紙質媒介和形態,融合了音頻視頻以及圖形圖像為一體的心得表達形式,但是它的呈現,在讀者閱讀時,仍然以圖形、文字、色彩為主要構成,所以將傳統設計元素與視頻、音頻相結合的方式來傳達信息。強調適量的設計元素,避免視覺混亂進行有序的設計,準確把握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提倡交互式設計:相較于傳統書籍,電子書籍運用交互式技術使讀者通過界面中的按鈕、圖標、菜單等交互式設置,來實現閱讀的主動性,所以引導學生通過交互式設計來增加讀者閱讀的互動性、趣味性和主動性是電子書籍設計教學的重點,但在電子書籍中交互設計應當適度、合理,帶動讀者的參與,調動讀者的閱讀積極性。鼓勵運用新技術:由于電子書籍中的媒體多元化,所以對于新技術(軟硬件)的掌握與操作尤為重要,鼓勵學生將新技術在電子書籍設計上進行運用,利用flas、視頻音頻、3D模擬虛擬空間等手法,使學生在電子書籍在個性風格和藝術表現上更為豐富,但這也是教學的難點與挑戰,需要學生指導掌握綜合知識與技術。在課題設置訓練上:以網絡上招標的電子書籍設計項目來作為學生訓練項目,如:電子雜志、電子書刊、電子報紙等,而不是局限于虛擬課題設計,提升學生的設計能力和興趣,引導學生結合市場的需求來創意,設計出優秀的電子書籍。

篇7

封面是一本書給讀者的第一印象,它的美觀與否在消費者的購買行為當中有著一定的影響。格式塔心理學認為,圖形知覺的組織性是腦本身具有機能的表現,因此,以插畫形式出現的封面設計更具新奇感和情感吸引力,更能躍入人的視線。

1.1.1書籍封面插畫的特點

封面插畫設計是書籍封面設計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它位于書籍封面的位置,所以要求其具有直觀、明確的特點,給讀者帶來能夠產生共鳴的視覺效果。它在畫面中占有很大位置,是視覺的中心,設計者在依靠書籍封面表達書籍內容時,可以運用比喻、象征這一類的手法來表達。封面插畫可使用的內容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有人物、動植物以及自然風光等一切現實中的產物。

1.1.2插畫設計在書籍封面中的運用要素

(1)在插圖使用的數量上應該以少而精為好。對于大部分的書籍封面作品來說,圖片數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到傳播的效果。使用一到兩幅質量較高的插畫,能夠鮮明地突出主題,而插畫的使用數量較多時,給人帶來的視覺上沖擊力則會變弱,達不到宣傳主題的目的;(2)插畫的面積因素取決于插畫的重要性。大面積的插畫往往用來渲染氣氛,書籍的封面采用一整張大的插圖,這樣能夠快速地吸引讀者的視線,給讀者帶來了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并通過插圖的內容將書籍信息迅速地傳播出去,而小面積圖片則可用于幫助讀者加深印象;(3)讀者的印象。讀者對插畫的感受直接影響插畫所產生的效果。總之,封面插圖的設計是為了使讀者與作者之間能夠快速進行交流,掌握住它的運用要素,會使設計出來的作品更具有效的功能。

1.2書籍內頁及內容輔助插畫設計

1.2.1插畫在書籍內頁中的表現手法

插畫設計在書籍內頁中的表現手法有以下幾種形式:(1)繪畫的方式。在最具有代表性的書籍插畫的領域,繪畫方式的書籍插畫以其獨有的藝術品位和充滿人文情感的表現方式給讀者帶來豐富的想象力。幾米漫畫,這是當代十分流行的一種繪本式的插畫風格,它的繪畫的手法與色調逐漸告別了寫實主義風格,更加注重意境的表達,因此掀起了一股新形式的繪本創作的潮流,逐漸成為了繪畫類插畫的時尚代言;(2)攝影寫實方式。(3)電腦軟件制作的方式。CG插畫作品,它就是通過電腦軟件技術來制作插畫的一個例子。CG插畫在制作過程中先要運用電腦計算出真實的光線,再將內部環境中物體進行渲染,從而營造出亦真亦幻的視覺感受。現在許多時尚的書籍當中的插畫設計,都是采用寫實的攝影作品為背景,然后用繪畫的形式進行修飾,最后放在電腦軟件里進行制作,非常有美感和創造性。

1.2.2插畫對于書籍內容的輔助作用及相互間的關系

(1)插畫與書籍是密不可分的兩個方面,如果插畫擺脫了書籍的主題與實質,只突出美感和畫面帶給人的視覺感受,那就不是書籍插畫了,因為它失去了在書籍裝幀中的基本意義;相反的,如果只是注重插畫在書籍中的從屬性,那它只會變成文字的說明圖解,失去了本身的審美價值與藝術價值。(2)插畫對于書籍內容的表達具有輔助的作用,文字對于插畫有一定的約束性,要想使設計的插畫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就必須將插畫與文字所表達的內容相結合,因此我們在進行插畫設計的初期,不能天馬行空,要全方面的了解文學作品,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之后再進行創作,這樣所產生的作品才有意義并且充滿藝術表現力。書籍插畫與文字內容上的相吻合是插畫從屬性的基本特征,它的從屬性還包括與書籍文字風格和題材相協調。

1.2.3插畫的版式

書籍的版式,也就是插畫與文字在書籍中的色彩、位置、比例的關系,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各個版式相互間的關系,它們的排列在整本書當中要具有協調性、連貫性和節奏性。文字間的插畫版式可分為以下幾類:(1)半頁插畫,插畫在版面的寬度與版面的版心是一致的,可以根據排版的需要把圖片置于整個版面的上方、下方或者是中間的位置;(2)通欄,書籍版面可以分為雙欄、三欄及多欄等,插畫可以與雙欄、三欄或多欄的寬度一致;(3)四角,即在版心的四角放置插畫;(4)越空,是在安排插畫時,把圖片的一邊或兩邊超出版心放置,形成越空的形式;(5)出血,是指把插圖的一邊、兩邊或三邊擴大到書籍邊緣;(6)雙頁插畫,即插畫占據版面的左右兩頁,這樣增強了插畫的視覺效果,并且使整個版面更加整體;(7)整頁插畫,即插畫的大小與版面的版心大小相同,一般多運用于美術及攝影類的畫冊和雜志類的書籍。

1.3書籍包裝及宣傳的插畫設計

書籍包裝的插畫設計由于畫面簡單、直觀清晰,易于辨認,打破了國界間語言的限制,所以它已經成為書籍包裝形象創作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它通過對產品內容、形象以及情感的處理,對產品的視覺形象進行了深層的加工。

1.3.1插畫設計在書籍包裝中的訴求功能

插畫設計在書籍包裝中最基本訴求功能就是將作為商品的書籍當中的信息簡單明了地傳遞給讀者,從而使他們產生興趣,同時強化書籍的感染力,讓消費者信服書籍所傳達的信息并欣然接受這些信息,這樣才能夠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求,最后使消費者采取購買行為。

1.3.2插畫在書籍包裝中的應用原理

書籍包裝中的插畫設計,是用確切而生動的視覺形象將書籍所蘊含的主題表現出來,它所包含的元素都是以書籍為中心,因此作者在給書籍的包裝進行插畫創作時,需要對書籍本身有一個準確的市場定位。首先,要具有創造性,將書籍信息巧妙地表現出來;其次,一定要有好的表現形式和視覺效果;最后,就是尋找合適的介質,從而將設計出來的書籍插畫及書籍本身推廣出去。

1.3.3插畫設計在書籍包裝中的表現技巧及優勢

(1)書籍插畫的表現技巧可分為:第一,用“具象圖案”來表現,它最大目的就是將商品內容推薦給消費者,主要是以寫實表現手法為主。書籍包裝上的插圖使用十分具有代表性的龍門石窟佛像這一具象的圖案,讓讀者能迅速了解書籍所要傳達的內容,這樣也能使消費者在挑選書籍的時候節省了時間;第二,用“抽象圖案”來表現,作者能夠將思想中模糊而又朦朧的概念或者是情緒通過抽象的圖案來表達出來,對人們的思維沒有局限,使其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這樣更容易達到預期的表達效果。抽象的圖案具有強烈的視覺印象,能夠在各種各樣的的書籍作品中,展現所設計作品別具一格的特點,在表現圖案的選擇上需要考慮書籍本身的訴求與所面對的消費群體。一套詩集的包裝,包裝上面采用了較為抽象的圖案,圖案的造型和色彩的都能夠傳達出來一種古樸的感覺,與書籍主題與風格相吻合,能夠吸引讀者的視線。(2)書籍插畫在書籍包裝中的優勢:第一,插畫在書籍包裝中表現的手法是多樣化的,可以從更多角度對書籍進行展示;第二,表現風格是多變的,通過對書籍本身的定位的了解分析,創作出適合不同消費群體的包裝設計作品。比如針對女性書籍包裝上的插畫設計,可以多采用浪漫唯美的元素,這樣能夠提高女性消費者對其的關注度,包裝的整體風格清新、柔和,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符合大部分女性讀者的審美;針對年輕人的書籍包裝設計可以采取時尚的風格,一套涂鴉風格的包裝,整體感覺時尚個性,獨具特色,滿足年輕消費者個性化的心理需求,更容易引起年輕人的認可;第三,具有豐富的裝飾性,插畫本身既可以獨立使用,也可以把它當做具有裝飾效果的圖形進行使用,書籍包裝本身只使用了具有裝飾性的圖案,這些裝飾圖案作為書籍包裝設計的主要圖形語言,使整本書的感覺簡潔明了,與書籍本身的風格相得益彰,并使書籍獲得更加多樣化的藝術美感。

2插畫設計在書籍裝幀中的視覺傳達功能

書籍插畫是與書籍并存的,它不能夠獨立存在,必須以文本為寄托,但它的功能卻不是文字所能替代的,插畫的插入可以在視覺與版面上與文字形成對比,使書籍更具美感。

2.1對書籍信息的傳達

人們對圖形和文字的識別度比率分別為78%和22%,只有受過一定文化教育的才能夠接收到文字信息想要傳達的內容,而圖像信息在傳播的過程中受這一因素的影響較小,所以圖形本身可以起到對文字解讀和輔助的作用。圖像是一種具有世界性、共同性的交流方式,它與文字既能夠相互獨立存在,又能夠相互融合,它們之間相互詮釋,相互補充。在文字中配上插畫,可以使人們通過插畫來了解文字,它在信息傳達的過程中更加直觀,它本身攜帶了文字說明的特點,盡可能地傳播了它所能傳播的信息,因此使大多數讀者不需要太多的閱讀能力就能夠讀懂書籍所要傳達的主要意思。

2.2對藝術形象的傳播

近些年來人們不僅對書籍的文字內容要求很高,作為書籍中重要的視覺傳達因素,書籍裝幀中插圖的好壞也成為了人們關注的重點。同時,作者所創作的插畫也是傳遞其內心世界的一種方式,展現自己與眾不同的一面。我國有許多多姿多彩的傳統造型藝術形象,無論是在原始的彩陶上,還是留存下來的壁畫等藝術形式上,都是人類原始心態與造型觀念的消化與潛存,還有我們熟知的如蓮生貴子,金玉滿堂的吉祥寓意,也都象征著人們對生命的憧憬,對幸福的祈求,通過書籍插畫的夸張和美化,使這些藝術形象能夠更好地傳播與傳承。

篇8

書籍藝術與圖形圖像的結合源于書籍的產生。中國上古“結繩契刻”應算得上是最早的書,它以圖形的形式傳達原始的信息。清葉德輝《書林清話》中稱:“古以圖書并稱,凡有書必有圖?!眻D與書自有書以來息息相關。書籍與書籍藝術中的圖形因素無疑成為讀圖時代與文字表達包融并進中傳遞文化與信息的“超導體”。

一、封面設計的圖形與主題

封面設計中主題圖形的編輯運用,重在“盡意”,即濃縮主題而“以象生意”。主題圖形的運用,是設計師對圖形的藝術性及社會性的綜合認知,是對圖形的理性的選擇、提煉、編輯加工及研究探索的過程,能直接體現“翻譯”書籍的主題思想。用在封面中的主題圖形以插圖和攝影作品最為常見。

杉浦康平《造型的誕生》的封面設計,以近乎“形而上”的形態出現:佛光、祥云、日、月、天、地萬物合一,混然天成。在圖形被視覺感知的同時似可聆聽到一種圖像與宇宙的聲音,這一“世界萬物照應劇場”給讀者以廣博、深邃、具象與抽象、現實與神交集融匯之感,一種神秘的思維遐想和視覺愉悅。

斯洛文尼亞的阿萊斯·艾爾雅維茨在其所著的《圖像時代》中有一句話值得深思:“我從不閱讀,只是看看圖畫而已。133229.coM”圖形作為一種“國際語言”體現在封面設計中還有利于書籍的國際交流、藝術交流,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書籍的世界性版權貿易。

二、封面設計中的“設計圖形”

設計圖形是藝術性與科學技術性相結合的圖形,與前面所提到的“自然圖形”相對,亦稱“人工圖形”。主要包括具有象征意義和形式的創意圖形、符號和紋飾等。設計圖形具有強烈的文本性、藝術性、針對性和表現力,是設計師借用造型藝術的思維和聯想,歸納、演繹,提取一般性中的特殊性“抽象”而獲得的“有意味的形式”。從“書籍設計學”角度來看,設計圖形對提高書籍的藝術品位、欣賞層面、閱讀功能、收藏價值,都具有獨特意義。

設計圖形在封面上的應用還可解決對“書裝”這一領域的模糊認識問題,當今的“封面設計”、“裝幀設計”、“平面設計”等混亂稱謂也反映了設計者的水平參差不齊。

三、紋飾、符號的運用

紋飾、符號可稱為“純粹藝術”形式,且東西方差別明顯,各自特征鮮明。我國出版的典籍、文獻、文學藝術類書籍,具有較高精神內涵的書籍,設計師可依類選擇,合理運用。

中國的傳統紋樣大都出現于器物與服飾之上,有幾何紋、動物紋、植物紋、云紋、水紋、火紋等,或純正質樸、神秘獰厲,或雍容大度、典雅秀麗,是非常值得現代藝術設計借鑒的設計語言。從傳統器物、紋樣、服飾中提取這些紋飾或根據某一因素演化、設計出的藝術語言,其裝飾效果最能出神入化。

隨著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理解,中國當代書籍設計,尤其是高品位書籍,很多都運用了紋飾裝飾。巧妙、合理的運用,對烘托書籍的文化氣氛,增強書籍的書卷之氣,表達內容主題,以及弘揚民族藝術都有極大的幫助。

西方書籍是最早使用紋飾裝飾的。中世紀時期的羊皮書,其插圖分三種類型:一為首寫字母裝飾,二為框飾,三為插圖,其中框飾部分多由紋飾組成。我國書籍設計的封面設計紋飾因素從“五四”開始,常規的封面形態也主要源于西方。從上海遠東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新文學作品系列《書影》中不難看出,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封面作品已開始采用紋飾裝飾。

符號在書籍設計中也較為常用?!胺枌W”中的“能指”和“所指”對藝術作品設計創作以及作品識別、寓意、信息等功能和形式有重要意義,因為符號亦是一種語言。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嚴羽論唐詩“言有盡而意無窮”,書籍設計的書脊與書口設計也是如此。

書脊又稱書背或背封。中國傳統書籍“包背裝”具備書脊特征,傳統線裝書訂口與鎖線露于外面雖無書脊特征,卻構成獨具特色的中國書籍的藝術風格,傳達了中國書籍文化的個性信息。今天的精裝書、簡裝書為書脊設計提供了信息與設計平臺。杉浦康平曾形象地把書脊比喻為封面與書底間相互關聯的“意向箱”:從設計角度看,它連系了封面與封底的整體性;從表達信息的功能看,封面與封底的信息因素通過書脊一并表達。書籍豎立于書架上,給人第一印象、傳達第一信息的便是書脊,可謂“方寸之地,包容萬物”。

篇9

(二)不同年齡對色彩的視覺感情和心理認知的特點通過數據調查發現,不同的年齡對色彩的喜歡和認知存在很大的不同。嬰兒在出生后一個月左右就開始對色彩發生感覺,隨著年齡的增長,對顏色的心理變化及認知也越來越明顯,大約一歲半的兒童喜歡鮮明的色彩,4-9歲時喜歡紅色,9歲以上的孩子喜好綠色,孩子普遍都不喜歡黑色。

二、色彩在書籍設計中的應用

(一)色彩的冷暖感在書籍設計中的應用色彩在書籍設計中的應用,容易引發人們的聯想,所聯想的內容多和人們的視覺習慣和心理有著密切的關系。如:人們根據自身生活中的經驗,看到紅色、黃色就會聯想到火的光明與溫暖,這些顏色多可以用于感性的文學類書籍設計中,能夠給人溫暖、熱情的感覺。當人們看到青、紫、藍等色彩所能聯想到的則是海水、天空、星空,這些色彩多被應用在現代化高科技書籍設計中,可以代表智慧和冷靜。從色彩學的角度來說紅、橙、黃被稱作暖色,青、藍、紫被稱為冷色。

(二)色彩的厚度感與輕重感在書籍設計中的應用色彩可以被理解為一種無聲的語言,通過色彩能給人的心理傳達很多的暗示,一般白色會給人輕飄云霧的感覺,黑色總是沉重,因此色彩的輕重對人的情感和心理都有影響,明度高或對比度弱的色調會給人一種軟感,相反的對比度強明度低的則給人硬感。因此明度高的色彩可以用于抒發感情類書籍,適合女性文學作品或感情類雜志及女性雜志等。通過這種色調會給人一種甜美、柔軟、感情的感覺。低明度色調多被用在老年或男性類書籍設計中,會給人一種實用、堅實的感覺。但有的時候一些書籍反其道而行之,有效的起到了吸引讀者的作用,增強了書籍趣味性。

(三)色彩的華麗與質樸感在書籍設計中的應用色彩給人帶來的感覺有很多,并且每種類型的書籍都有著代表顏色或色調趨向,一般來說時尚雜志和少兒書籍及宣傳冊類書籍的設計多用鮮艷明亮的色彩,主要目的是有效吸引青年人的目光?;疑{會給人一種質樸感,多被用于名著類作品,給人一種莊嚴的感覺,可以說色彩在書籍設計中起著很大作用,是作品成功的第一步。

篇10

二、紙質書籍設計的“心”方向

將紙質書籍和電子閱讀進行比較,是為了認清紙質書籍在讀屏時代所扮演的角色,以明確紙質書籍在數字閱讀迅速普及時應采取的設計策略。數字閱讀大有取代傳統紙質書籍之勢,在于其突出的互動性、時效性、便利性以及豐富的多媒體效果,但紙質書籍并不會因此而消亡。紙質書籍與電子書籍并不是完全“同質性”的存在,兩者之間不是簡單的替代關系,紙質書籍在數字化環境下有著電子書籍不可取代的特質,其根本在于不同的“閱讀”感受。閱讀紙質書籍所特有的感受不但不會導致紙質書籍在數字閱讀大行其道之時走向消亡,反而使其更加明確了在數字閱讀潮流中應扮演的“心媒體”角色,“心”的方向正是紙質書籍設計新的方向。

(一)心觸感無論我們愿意還是不愿意,來勢洶涌的新媒體已迅速改變著信息傳遞的方式,數字閱讀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并逐漸成為習慣,但當最初的那份欣喜與激動逐漸歸于平靜時,卻發現那海量的信息、龐大的文本總量,帶來的是一種一眼望不到盡頭的迷惘和不安。電子書籍的全貌總藏在屏性媒介的“背后”,在一個虛擬的空間里無法觸及。而紙質書籍則是有厚度、有形狀、可觸可感的實體存在,這種存在感和現實感與數字化閱讀體驗之間的差異不言而喻。正如原研哉先生所說,“正因為電子媒體的興盛,紙才能夠恢復它原本作為‘素材’所具有的魅力?!雹佼斘覀兊闹讣庥|碰到紙質書籍或細膩或粗獷的頁面,那種實實在在的真實質感實在令人難以抗拒,逐頁翻開或柔軟或堅挺的書頁,陣陣書香伴隨因不同材質而富于變化的沙沙聲響撲面而來。高速發展的現代工業、數字技術使得手工技藝在我們的生活中漸行漸遠,卻也同時誘發了我們對“自然”的懷念,數字閱讀的普及反而幫助讀者更清晰的意識到紙質書籍在提供文字信息以外更多的內涵。各種不同色彩、質感、肌理的紙張為紙質書籍設計拓展出更加豐富多樣的真實觸感,帶給讀者特殊的親和力,觸動讀者心靈深處最真實也是最踏實的閱讀體驗。合理選用不同材質承印物,充分發揮材料特有的傳達性能使得傳統書籍的設計更容易引起調動閱讀者的聯覺與想象,引起共鳴、直扣心扉。例如《元氣糖》的設計,封面選用了手感柔軟如海綿的材質,四周切成圓角,切口雜色相間,無論從視覺的角度還是從觸覺的角度去感受,都像是一大塊夾心軟糖,與該書的文本內容“美食散文集”十分契合。《藝詩集2011》的暖灰色棉布封面用雙層壓凹的方式來增加文字的質感,豐富了書籍的觸覺感受,從設計的角度強化了詩人內斂的激情的表達。讀屏時代的紙質書籍設計可以通過突出和拓展材質觸感的設計來彌補單純視覺要素的單一性和局限性,為讀者帶來更全方位、更具有實在感的閱讀體驗,并以此觸發心靈深處的共鳴。

(二)心互動絢麗多彩的多媒體效果,在讀屏時代早已是司空見慣的事了,電子書籍不再是新鮮事物。對于整天對著眼花繚亂的屏性媒介忙忙碌碌的人們來說,倒是真實的翻閱動作,真實書頁空間的變換反而能帶來不同的感受。對于年長些的讀者來說,翻閱紙質書籍充滿懷舊的味道,對于在數字化時代長大的孩子們來說,也許翻閱實體書籍比點擊手機、觸摸iPad更新鮮。比屏性媒介的觸摸點擊更加豐富的感官互動更容易吸引讀者全身心投入閱讀,這個過程中所誕生的綜合了視、聽、觸、嗅、味覺五感的整體感受是一個陶冶心靈的充滿審美愉悅的過程。前德國圖書藝術基金會主席烏塔•施奈德指出“不論內容如何,書籍決不是為那些僅為獲取信息而匆匆過眼的人創作的?!雹陂喿x紙質書籍時,翻閱過程中讀者與有著真實空間感、構造感的書籍實體可以產生充分的感性互動。版面設計的靈動、紙張材質的質感、印刷油墨的味道、翻動書頁的聲音、品讀文字的愜意,讓理性之美與感性之美交融,令閱讀者全身心的投入到與這有靈性的書籍的互動中去。這是視、聽、觸、嗅、味覺五感的全面互動,更是叩擊心靈深處的觸動。近年來,書籍設計師們在探索實體書籍與讀者的互動設計時做了很多有趣的嘗試?!秮?,聞聞大自然的味道》是一本真的有味道的童書,書中包含了八種不同的香味,用手指搓一搓就可以散發出香味。《不裁》則是將裁紙刀設計入扉頁,讓讀者邊裁開書頁邊閱讀。這些書籍的設計為讀者創造了更多與書籍互動的機會來激發讀者多種感官的綜合享受。這些帶有很強趣味性的互動不但能調動人們閱讀的積極性,更能激活人們期待感動的心靈。閱讀是一個感官互動、情感互動和心靈互動的過程,面對迅速發展壯大的數字讀物,紙質書籍前所未有的迫切需要書籍設計師的參與,根據書籍的內容精心選擇合適的材料、經營合理的版面、構造恰到好處的書籍結構空間,從而提升信息的傳達質量,真正實現讀者與作者、書籍設計師之間情感的交流、心的互動。

(三)心悅讀經濟的飛速發展不斷加快我們的生活節奏,來自方方面面的巨大壓力使得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們對精神層面放松和愉悅的需求比任何時候都表現的更為強烈。數字閱讀可以很好的滿足人們快速獲取信息、閱讀輕松娛樂化的需求,但也很容易停留于“碎片化”的“淺閱讀”。在數字讀物的對應參照下,使得紙質書籍從單純的文本信息供應者這個角色中解放出來,讓我們清晰的感受到了紙質書籍更多樣化的形式感、更富感染力的表現力、更多感官參與的閱讀體驗。紙質書籍經過設計師精心的整體設計,可以使形式與內容完美結合,提升文本信息傳達的質量,從而真正成為呂敬人先生說的“信息詩意棲居的建筑”。這樣的書籍其內涵是遠遠超越文字本身的,閱讀者除了獲取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外,還會用心去感受書籍內容的分量,用心去欣賞設計的美感。純粹真實的觸感、高品質油墨的清香、張弛有度的圖文、抑揚頓挫的秩序、翻閱時溫暖悅耳的聲音,全都綜合在一起為讀者營造出享受紙質書籍所特有的審美愉悅。傳統紙質書籍也正是因此而在讀屏時代被賦予了新的職能——溝通心靈的媒介。例如《光陰》的設計,這是一本關于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的書,但不局限于此,它更是一本關于文化與哲學的書。書脊部分設計有四條不同顏色的彩線代表著四季,并貫穿全書。封面的設計用了天象的元素與節氣主題相契合,印金的太陽、印銀的月牙、壓凹的二十四節氣文字與“光陰”二字錯落有致的組成了風格簡樸、質感豐富的溫暖又情感細膩的書衣。插圖用了色彩濃郁、線條粗獷的農民畫,充滿來自鄉土大地的故鄉氣息,滿是大自然原生態的味道。紙張質地的選擇、點線面的配合、字體的斟酌、裝訂的細節等等,所有的細節都指向一個目標:為讀者奉上有溫度、有靈性的叩擊心靈深處的悅讀體驗。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汕头市| 通海县| 东明县| 望江县| 永登县| 特克斯县| 彭水| 承德县| 错那县| 舒城县| 仁布县| 克东县| 屏山县| 探索| 弋阳县| 青铜峡市| 新昌县| 江孜县| 呼图壁县| 新绛县| 淮滨县| 宕昌县| 望奎县| 资兴市| 鹤庆县| 绍兴县| 常熟市| 游戏| 阿拉善左旗| 获嘉县| 东兰县| 隆昌县| 武威市| 张北县| 康保县| 镇原县| 柯坪县| 旺苍县| 沂源县| 二连浩特市| 定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