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經濟效應論文模板(10篇)

時間:2023-03-21 17:17:3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經濟效應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經濟效應論文

篇1

一、引子

盜版現象由來已久。盡管各國都在一定程度上采取反盜版措施,以對盜版進行打擊,但時至今日,盜版現象不僅沒有得到有效的根除,反而還有日益漫延之勢。那么,為什么會出現盜版呢?盜版品給消費者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政府為什么要打擊盜版呢?又是什么原因使得盜版現象累禁不止呢?政府應該采取怎樣的反盜版策略呢?筆者擬用微觀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為了分析上的方便,我定義本文討論的盜版現象為“一切生產、銷售和使用包括諸如計算機軟件,音像制品、書籍等的非法復制品以牟取利益的行為”。[1]這些非法復制品統稱為盜版產品,與之對應則為正版產品。

二、盜版存在的市場基礎

任何經濟現象的存在都有其市場基礎,這種市場基礎既包括市場需求基礎,又包括市場供給基礎。盜版現象的存在也具有它深厚的市場基礎。

1、盜版存在的需求基礎。盡管“盜版”首先給人的感覺就是它絕非一個好東西,應該消滅,但是在一片喊打聲的同時,消費者卻在行動上給予了實際的支持,這就是盜版現象的市場需求基礎。在盜版市場上,存在市場需求是其最根本的基礎。

在明知商品真假的條件下,理性或有限理性的消費者之所以更多的選擇盜版品而不是正版品,最直接的原因在于盜版產品的消費價值高于正版品的消費價值。什么是商品的消費價值呢?我們知道,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要考慮兩個因素,一個是價格,一個是質量。如果某個商品的質量太差,即使價格很低,可能也不會有人問津;反之,如果某件商品的價格太高,即使質量很高,恐怕買主也是寥寥無幾;但是,如果某件商品的價格很低,而其質量又比較好,購買者肯定會很多。顯然,購買者并不是單獨地看待價格的高低和質量的好壞,而是綜合的分析價格與質量的關系,即質量—價格比,它可以作為消費者所考慮的商品價值。因此,可以這樣說,消費者購買盜版品的直接原因在于盜版品的質量—價格比遠高于正版品的質量—價格比。在消費者看來,雖然盜版品的質量比正版品低,但是相差的程度非常有限,比如說,人們一般使用的MicrosoftOffice2000辦公軟件,除去普通老百姓一般很少使用的一些功能外,盜版品與正版品在質量或使用價值上幾乎沒有什么差異。但是,盜版產品的價格遠低于正版產品,比如,在成都市場上,正版的MicrosoftOffice2000辦公軟件的銷售價格超過6000元人民幣,而它的盜版品只需要不到10元人民幣。盜版品與正版品的價格比是1比600,盜版品的價格優勢絕對讓人心動。

消費者更多的“投票”盜版品,從根本原因上看在于這種選擇能夠給他帶來最大效用。為了簡化分析,我在此對正版品與盜版品的質量差異不作考慮,二者的唯一差別在于價格,即正版品的價格高于盜版品的價格。下圖說明了消費者的理性選擇行為。在圖中,消費者消費某種商品X,正版的X價格為P1,盜版的X價格為P2.(P2低于P1),除了X之外的其他商品為Y,價格為P。如果買主消費正版X,他只能選擇B(X’,Y”)才能達到最大效用,最大效用為U*;如果買主選擇盜版的X,他可以購買A(X”,Y”)組合實現最大效用U”。顯然,X*小于X**,從而U’也小于U”。[2]也就是說,在消費者的購買預算不變的條件下,對消費者來說,使用盜版品的總效用比使用正版品的總效用大。

2、、盜版存在的市場供給基礎。盡管盜版的存在從根本上在于有市場需求基礎,但是盜版品畢竟是有廠商生產出來的。對于廠商來說,并不是有市場需要就會有市場供給。就某種產品來說,廠商之所以選擇生產盜版品而不是正版品,除了它在生產正版品上的所受的諸多限制之外,可能關鍵在于盜版品的生產價值大于正版品的生產價值。什么是商品的生產價值呢?對廠商來說,那種商品值得生產,不能只看它的價格高低,也不能只看成本大小,要看產品的價格與成本的差(即利潤),或者看價格—成本比。如果一種商品的價格很高,但是生產成本也很高,從而生產無利可圖,價格—成本比小于1,沒有哪家企業會主動去生產它;反之,即使一種商品的價格很低,但是它的生產成本也很低,以至于生產利潤相當可觀,價格—成本比大于1,“擋不住的誘惑”,廠商無需政府動員也會趨之若鶩,甚至政府想堵也堵不住。樹欲靜而風不止嘛!因此,利潤或價格—成本比可以用來反映商品的生產價值。下面分三個方面來說明:

首先,技術和制度限制使得許多企業不能生產正版品。在盜版或正版中,“版”者版權也!在市場經濟中,為了激勵人們創新,政府運用專利法或版權法對版權進行保護。政府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對“版”進行保護,這無疑是非常應該的,但是這種保護會形成市場上的行政壟斷和法律壟斷,從而限制了許多廠商以合法的身份生產正版品。

其次,生產正版品的價格或收益怪圈導致了盜版品的大量產生。在正版品生產的壟斷條件下,源于其壟斷價格的巨大壟斷利潤對其他企業是一個巨大的誘惑,這種誘惑使資源有向該產品聚集的趨勢。然而,在過高的版權費用和制度硬壁的雙重阻攔下,這種趨勢就轉化為生產盜版品。在盜版品的強烈沖擊下,生產正版品的成本因加強防偽等原因而大大提高,而價格卻在盜版品的競爭中不斷下降,從而正版品的價值大大降低,這又進一步強化了盜版品的生產和供給。

再次,盜版品生產價值還集中的體現在它的生產成本優勢上。從某種意義上講,一項生產活動的成本包括直接生產費用和版權費用。與正版品的生產相比,盜版品在直接生產費用上存在一定的優勢,這是因為盜版者可以根據市場的實際需要,使用更加便宜的原材料,采用更加簡捷的生產工序,使得產品成本大大降低。比如,用光盤刻錄長達30集的電視劇,直接的生產費用(包括刻錄機的折舊費、白盤費、刻錄軟件分攤費、人工費等)不會超過50元。不僅如此,盜版活動的低成本還體現在盜版商免費使用了別人的諸如專利權,著作權等權利。在實際生活中,版權費用在專利保護產品的生產成本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最后,盜版產品的供給還與廠商從事盜版所面臨的風險的大小和對待風險的態度有關。由于盜版的違法性,因此就有被查處并被懲罰的不確定因素存在。盜版在給廠商帶來較高的預期收益的同時,也帶來較大的風險。對風險與收益的選擇,將影響盜版品供給的多少。假定廠商在投資時有兩種選擇,一是在安全資產上的投資即從事正版品生產,一是風險資產上的投資即從事盜版產品的供給,前者的預期收益為無風險的收益R1,R1,較為固定但通常也較小,風險或損失可能為0,后者的預期收益R2,R2的變動較大但在數量上也更大,可能損失為R0,盜版品的供給就取決于廠商對不同投資的效用評價。對于風險偏好型的廠商來說,較高預期收益帶給它的效用大于損失時的負效用,他傾向于進行盜版產品的供給,當然,可能損失的大小會改變廠商對待風險的態度等,如此說當被查處的可能性增大,一些本來愛好風險的廠商將變為厭惡風險,從而減少盜版產品的供給。但是,由于現行制度規定的缺陷,市場的人為分割,地方或部門出于自身利益的保護,以及執法者的尋租和麻木等多種原因,使得從事盜版活動的人非常容易逃避檢查或逃避處罰,盜版的實際風險極低。

三、盜版現象的經濟福利效應

在經濟學上,對一種經濟現象的評價,可以通過消費者剩余、生產者剩余和社會總福利來說明。同樣,對盜版也可以從這些方面來分析它的經濟效應。

1、從消費者剩余來看,盜版活動在長期和短期的影響是不同的。在短期,由于盜版品的存在,原來不能購買或沒有購買某種商品的消費者能夠購買一定數量的盜版品,從而增加消費者福利;原來使用正版品的消費者改為使用盜版品,因盜版品的低價格而給買主帶來更大的消費者剩余;即使是對使用正版品癡心不改的消費者,也能夠在盜版品的沖擊下以更低的價格購買正版品,并從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

在長期,盜版對消費者福利的影響依情況而有所不同。如果政府和正品生產企業對盜版不采取任何防范和打擊措施,讓盜版品的泛濫成災,正版品的生產完全無利可圖,不僅已有的正版品被完全擠出市場,而且不會有新的正版品產生,那么盜版品將會走到無“版”可盜的地步,此時消費者的福利會受到很大的損失。如果在長期中,通過市場競爭和各種治理措施的實施,正版品的價格不斷下降,逐漸逼近盜版品的價格,從而正版品的市場空間日益擴大,最終完全擠占盜版品市場,那么消費者也會從中獲得不少好處。

2、盜版活動對生產者剩余的影響是復雜而多面的。詳細的分析將另文闡述,本文在此只作簡單的分析。就盜版品生產企業而言,由于他把更多的資源用在盜版品的生產上是一種理性的行為,因此他的經濟效率會提高,從而在盜版活動中會增加他的生產者剩余。就正版品生產企業而言,如果盜版廠商的剩余的獲得僅僅是正版廠商剩余的一種轉移,那么正版品企業必然會損失剩余;如果由于盜版競爭的存在,促使正版企業進一步改進技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擴大銷售量,即使其產品的銷售價格降低了,正版企業的剩余也完全可能增加。

3、社會福利來可以用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的和來表示,因而盜版對社會福利的影響就直接取決與買賣雙方剩余的綜合變化。從上述對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的變化分析,我們知道盜版現象存在有利和不利兩反面的影響,因而它可能增加社會福利響,也可能減少社會福利。從人們的內心感情和一般認識上看,通常認為盜版活動對社會是沒有好處的。盜者偷也!僅僅一個“盜”字就十分清楚的表明了這一點。其實,盜版活動會對社會產生不利影響是無可置疑的,這是因為市場上盜版產品的多少將影響到正版商下期的研發投入。因為盜版產品的數量是如此之多,以至使正版商的預期收益為零,甚至為負時,正版商將停止對新產品新技術的投入,這將影響到社會技術的進步和發明創造,進而造成對總產出的影響。盜版的存在對社會的損失可以通過技術進步對GDP增長的貢獻加以粗略估計,如果上期GDP增長100億美元,技術進步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0.1,本期GDP增長110億美元,且因盜版而使技術進步的貢獻率降為0.08,則盜版導致的社會損失為1.2億美元(100×0.1億美元-110×0.08億美元)。但是,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足夠的事實證明盜版活動的負面影響大于其正面影響,也就不能得出盜版一定要損害社會安定福利的結論。看來,在盜版對?緇岣@撓跋焐峽贍艽嬖諶鮮段笄?/P>

四、政府的反盜版策略選擇管見

上面的分析已經表明,由于在時期的長短、競爭的最后趨勢和反盜版的嚴厲程度等上的差異,盜版既可能增加經濟福利,也可能會損害經濟福利。盜版對經濟福利的損害為政府的反盜版提供了理由。現在的問題是,政府應該如何選擇反盜版策略呢?在政府的反盜版策略上,理論和實踐上的論述都不少,在此主要就其中還存在問題的幾個問題作簡單的說明。

1、政府不能完全杜絕盜版活動,因而徹底解決盜版不應該成為反盜版的實際目標。一方面,只要盜版現象產生的市場基礎存在,盜版是不可能人為取消的,另一方面,盜版活動復雜多樣的影響,也決定了完全杜絕盜版行為本身也就同時消除了它可能帶來的好處。正如人們不能在倒洗澡水時把娃娃一起倒掉一樣,我們也不能消除盜版的負效應時把他的正效應也一起消除。因此,政府的反盜版僅僅是為了抑制盜版活動,減少盜版數量,把盜版的負效應控制在最低水平。

2、政府的反盜版行動應該適度,過度嚴厲和過分寬容都是不理性的。如上所述,盜版可能會給社會帶來各種負效應,這種負效應就是盜版的使社會付出的代價,簡稱盜版成本。不僅如此,政府或社會的反盜版行動也會給社會帶來成本。政府的反盜版貫穿產品生產、銷售和消費的全過程,從有關信息的收集、整理、反饋,研究,到相關法規的制定、監督機構的設立和人員配置,再到對盜版行為的處罰或判罪。政府在反盜版過程中所必然要花費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等全部費用就構成反盜版成本。一般而言,我們可以預期,當政府實施采取比較嚴格的反盜版措施時,反盜版成本會上升,而盜版成本則會下降,反之,當政府實施采取比較寬松的反盜版措施時,反盜版成本會下降,而盜版成本則會上升。也就是說,反盜版的成本是隨著反盜版程度的增加而上升的,而盜版成則隨著即反盜版力度的加強而下降。[3]顯然,反盜版行動就存在一個度,社會究竟應該對盜版行為采取什么程度的反盜版行動,必須進行相關成本與收益的比較分析。一項理性的反盜版行動應該使盜版成本和反盜版成本之和達到最小。可見,政府的反盜版并非愈嚴格愈好,也不是愈寬松愈好。

3、修改過時規章制度是被政府反盜版行動所遺忘了的重要手段。誠然,執法不力是導致盜版泛濫的重要因素,其實,不適應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保護版權的規章制度也是罪魁禍首之一。這些過時的制度規定,助長了市場壟斷,甚至是過度的壟斷,高額的壟斷利潤衍生出大量的盜版。比如說,在信息時代的今天,長達16年的專利保護—美國專利法的規定—就顯得太長,日益嚴重的盜版不能說與此沒有關系。對此,我們很多人尤其政府從感情上是難于接受的,在政府實際的反盜版行動中也是很難見到的。

4、更多的運用市場機制來反盜版,可能會成為政府反盜版的現實取向。如果說壟斷產生盜版,那么從這種意義上講,反盜版就是要反壟斷勢力。運用市場競爭來反壟斷已經是大勢所趨,因而用競爭來反盜版也可能成為政府的優選策略。為此,我國政府可以借加入WTO的機會,借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機會,通過改革和開放來引入和加強競爭,有效的防止盜版行為。

主要參考文獻:

1、(美)斯蒂格利茨《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篇2

留學生經濟學論文:經濟增長效應 The Effect Of Economic Growth   簡單的經濟學解釋說,有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每一個經濟體都應該尋求實現。這些措施包括充分就業、價格穩定、收支平衡和經濟增長。然而,世界經濟的排名這些目標之前,自己,這取決于這種經濟發展水平。 例如,顯而易見的是,尼日利亞中央銀行在過去的時間內投資的穩定價格水平的政策措施。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有一個增長可以增加和減少失業的手段之一。換句話說,對就業水平等宏觀經濟目標之間的增加是一個重要的目標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失業和未充分利用的資源導致了貧困率上升。   Nigeria is an economy characterized by several policies which are aimed at correcting adverse conditions limiting its growth and possibly its survival as a nation. Some of these policies however lack good form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monitoring. This is evident even in current policies of power transformati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ncouragement and other past plans and programmes of the government.   Simple economics explains that there are certain macroeconomic objectives that every economy should seek to achieve. These include full employment, price stability, balance of payment equilibrium and economic growth. Economies of the world however rank these objectives prior to themselves, depending on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such economy.   For example, it is evident that the Central Bank of Nigeria had in time past invested its policy measures on stabilizing the price level. This to a large extent is described has one of the means by which growth can be increased and unemployment reduced. In other words, the goal of increasing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among other macroeconomic objectives is an important one in many developing nations where unemployment and under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has led to rising rate of poverty.   Given that there are several visions and continuous establishment of agencies and parastatals within the Nigerian economy more than other nations of the world, the achievement of impressive growth and acceptable employment level remains in prospect. High rate of unemployment, unimpressive growth rates and poverty among other miseries of the populace, are the order of the day.   Facts gotten from publications for the Nigerian economy as analyzed by Adebayo and Ogunrinola, 2006 and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2010(NBS), shows a high rate of unemployment and underemployment, for instance, the rate of unemployment was 12% in March 2005; it rose to 19.7% in March 2009 while the rate of underemployment was around 19% in 1998.   This rate of unemployment can be considered high based on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Nigerian economy as at that time. As a matter of emphasis, among the youths in the 15-24 age brackets, the rate of unemployment was observed to be over 40% according to the 2010 edition of the Labour Force Sample Survey of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the study of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ir respective determinants. As explained in 2001 by Fofana N. F. in his work,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Cote d'Ivoire: An Analysis of Structural Determinants", the issue of real output and employment growth in developing nations is a requirement for poverty reduction and a more equitable income distribution. This means that other economic indices are tied to the basics of employment and factors affecting it.   In the light of the above therefore, Adebayo and Ogunrinola, 2006; Oladeji, 1994; Omotor and Gbosi 2006 explained that many studies on Nigeria's employment situation have been devoted to unemployment and its determinants and/or its impacts on economic growth. These studies mostly conclude on the nature of employment and may also suggest reasons and solutions to the curse of unemployment.   Oni, 2006; Patterson et al 2006 also opined that "Though from a quick look at the Nigerian data on employment level and real GDP, it appears that the recent economic growth trends and patterns have been insufficient to make any appreciable impact on employment generation and poverty reduction, but this has not been sufficiently investigated empirically in the literature".   It is thus needful to find out categorically the causal effect between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available data collected by various data gathering establishments.   STATEMENT OF RESEARCH PROBLEM 研究問題陳述 The major problem identified in the Nigerian context is that of these increases in these economic growth indicators, unemployment has really been a major cause for concern. Policies and policy target to curb unemployment have really not been working and various labor market laws and policy have not really worked.   In macroeconomics analysis growth has been described to have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According to various economic principles this has been proven. Of such principle is the okun's law which states that has the economy grows by say 3%, the rate of unemployment is to reduce by 1% and vice versa. But the reverse has been the case in the Nigerian context. The economy in recent times has been experiencing growth but the level of unemployment has been increasing both among the youth and among working class adults.   The various theoretical literatures read shows that the nexus between the employment rate and the level of growth as stated in the paragraph above is a positive one, contradicting the Okun's law. This stated fact is shown by the recent figures on both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rates of economic growth for 2010 to December, 2012 are as follows: 7.76% to 6.99% respectively and those of unemployment from 2010 to 2012 are as follows: 19.7% to 23.9% respectively (Source: tradingeconomics.com/ Nigeria Bureau of Statistics).

  These growth figures shown above tell us about the break from the norm that the Nigerian economy is passing through. But in a normal economy the increased level of growth is supposed to boost the level of income, level of investment, level of consumption and savings and eventually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But the reverse has been the case in the Nigerian context: the employment generation rate keeps falling, the unemployment rate keeps rising and the growth rate has to some extent increased consistently with minimal fluctuations.   The problem that this research wishes to deal with has to do in details with the nature and dynamics of this growth; what has influenced it overtime? Why has it that this increased growth has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rate of employment generation? And finally how these increases in growth can be exploited to get maximum growth in employment generation rate.   RESEARCH QUESTION 研究問題 Thus, given the above problems, the research questions are;   What are the major relationships between employment gener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What are the effects of economic growth rates on employment generation and how wide is the gap between the two economic objectives?   How is this gap going to be reduced?   Which is the best macroeconomic model and strategy to adopt to curb unemployment Nigeria?   RESEARCH OBJECTIVES 研究目標 The major objective of the study is to empirically investigate whether employment increases or unemployment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economic growth rate.   The specific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are:   To model the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in Nigeria with respect to its effect on employment rates and policy.   To examine the role of various policy regimes in busting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also policies to increase the rate employment in the economy.   To review the various types of employment and the employment strategies with respect to various job types and how it has affected growth.   To show various trends in the data of both economic growth and unemployment, look at the various gap analysis and then model ways of reducing the gaps identified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To provid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RESEARCH HYPOTHESES 研究假設 The research aims at testing the following hypotheses:   Hypothesis 1 Ho: αi=0 There i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rates.

  Ha: αi‰  0 There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rates.   Hypothesis 2 Ho : αi=0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f economic growth on employment.   Ha : αi‰  0 There is significant effect of economic growth on employment.   JUSTIFICATION OF THE STUDY 研究的正當性 Many occurrences about the fluctuations between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and the increasing level of unemployment as influenced researchers in recent times to study the great influence of the growth rate on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in the Nigeria economy.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Nigerian economy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ophisticated hence the nee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is two concepts since it has been stated in various literature that both economic indicator has very high influence on other economic variables like the exchange rates stability, price stability etc. Various studies from the review of theoretical literature, has shown that the rate of unemployment is growing likewise the rate of growth in the economy. This prompted the study to further advance the study on the impact of the latter on the former and also to know more about the impending issues which have also been mentioned in other literatures.   ORGANIZATION OF THE CHAPTERS 各章組織 This project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give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the study, the statement of the research problem,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research hypothesis, and the justification of the study. Chapter two is the review of related concept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literature, while chapter three presents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Chapter four ispresentation of data,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of result. Finally, chapter five presents the summary, conclusion and recommendation. Other miscellaneous details are presented in the appendix.   SCOPE OF THE STUDY 研究范圍 This research work describes why, how and if there is a major impact of economic growth on the rate of unemployment in the Nigerian economy. This also will examine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curbing unemployment through various policies from 1990 till date.   SECTION 2 CONCEPTUAL LITERATURE 文獻概念 ECONOMIC GROWTH 經濟增長 Economic growth is measured in terms of growth in real GDP. 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is measured in terms of the amount of final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in a particular country in an accounting period excluding income from abroad. This growth rate is always measured in real terms which are described as inflation adjusted terms.

篇3

 

一、引言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對外貿易的作用也顯而易見,它在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對外貿易不僅通過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與生產工藝提升了我國的產業結構,使我國的產業向縱深層次發展,而且為我國的經濟增長提供了一條重要的途徑,同國內消費和投資一起支撐了我國經濟的長期快速發展。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由于具有得天獨厚的對外貿易優勢經濟論文,其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更加深刻的烙下了對外貿易的烙印,對外貿易對這些區域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促進作用,同時也對其區域內的產業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研究對外貿易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對于認清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問題具有積極的意義,可以為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以及發展重心的選擇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二、對外貿易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

關于對外貿易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國內學者做了大量相關實證研究,其中劉方等在對東北老工業基地數據實證分析的基礎上分析了對外貿易結構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張燦亭、江凌基于江蘇省1885-2004年的相關數據證實了,從長期來看,對外貿易尤其進出口與區域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相關關系,即進出口與經濟增長具有同向性;梁碧波等人對通過對廣東省1987-2001年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也得出對外貿易對廣東經濟的增長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另外,李偉等對浙江省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論文開題報告。

根據新古典增長理論,貿易對區域經濟的增長具有促進作用,其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路徑主要體現為對外貿易帶來區域規模經濟效應、產業集聚資本的形成以及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從理論的層面上來看經濟論文,對外貿易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正相關關系,為了深刻的分析對外貿易與區域經濟增長是否存在這樣一種關系,本文以浙江沿海地區臺州1994年—2010年的國內生產總值與進出口貿易數據為依據,通過一定的統計分析揭示對外貿易對臺州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從總體上來看,臺州的對外貿易發展迅速,進出口總額從1994年的2.45億美元增長到2010年的170億美元(表1),遠遠高于GDP的年均增長速度,而且進出口與GDP的變化趨勢具有很強的相關性。

另外,從反映區域經濟增長與對外貿易關系的重要指標——外貿依存度來分析,對外貿易在臺州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呈現總體上升趨勢,這一情況在臺州外貿依存度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表2)。

臺州外貿依存度的不斷提高,說明了臺州經濟增長中對外貿易的貢獻和份額不斷提升,同時也說明臺州經濟增長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也不斷加深。從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歷史來看,外貿依存度提高的過程也往往是一國或地區經濟起飛和快速發展的過程經濟論文,隨著經濟發展逐漸趨于成熟,則其外貿依存度也將趨于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對外貿易與區域經濟增長呈現一定正相關關系,為了佐證這種相關關系,以及探討對外貿易指標對區域經濟或者GDP的增長有著怎樣一種關系,本文通過計量方法做進一步的回歸分析與相關性檢驗,來論證對外貿易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以及區域經濟的增長是否與對外貿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相關關系。

表1 臺州市1994—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與進出口情況(單位:億元)

 

年份

國內生產總值

進出口總額

出口額

進口額

1994

270.08

2.4496

2.0314

0.4182

1995

380.04

3.2591

2.7778

0.4813

1996

445.79

4.0111

3.2857

0.7254

1997

466.97

4.6636

3.5757

1.0879

1998

505.42

4.7337

3.7969

0.9368

1999

550.62

6.5932

4.9001

1.6931

2000

613.31

11.4436

8.6877

2.7559

2001

680.8

15.4277

11.7860

3.6417

2002

782.85

21.9125

18.0240

3.8885

2003

908.87

32.8806

26.5072

6.3734

2004

1076.48

47.8862

37.9895

9.8967

2005

1251.77

63.5301

51.9553

11.5748

2006

1463.31

84.3174

70.3475

13.9699

2007

1721.84

110.9292

93.6472

17.2820

2008

1965.27

138.1114

117.6443

20.4671

2009

2025.47

120.3152

100.6683

19.6469

2010

2415.12

篇4

稅收制度是國家調控證券市場的一種重要的經濟杠桿和手段,合理完善的稅制體系對于證券市場的規范化建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各國對此都非常重視。從世界各國證券市場的稅收實踐看,證券稅制建設的核心問題就是要按照證券市場本身運行的環節和規律,規范設置稅種,合理確定稅率,保障證券市場的有序、穩健、規范運行。本文從分析證券課稅的經濟效應入手,結合我國證券市場以及稅收制度本身的特點,提出完善我國證券市場稅收制度的一些初步設想。

一、證券市場課稅的經濟效應分析

證券市場的課稅一般從以下四個環節入手:(1)證券發行環節;(2)證券交易環節;(3)證券所得環節;(4)證券財產轉移環節。根據各個環節的不同特點,國際上成熟的證券市場課稅一般包括印花稅、證券交易稅、證券所得稅(有的國家將證券交易所得和證券投資所得分開征稅)以及證券遺贈稅。但是,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稅種名稱可能不一致,例如,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稱為“證券交易稅”,意大利等國稱之為“證券轉移稅”,而瑞典則稱之“周轉稅”等。

(一)印花稅

印花稅是對經濟活動和經濟交往中書立、領受各種憑證所課征的一種稅。有價證券作為一種法定權益證書(無紙化交易只是改變了“證書”的形式,并沒有改變其本質),理應同其他應稅憑證一樣課征印花稅。同時,由于印花稅具有征稅范圍廣、征收成本低等特點,對國家聚集財政收入具有積極作用,但其對證券市場的調節作用卻相對較小。

(二)證券交易稅

證券交易稅是對有價證券的交易行為,按買賣成交額所課征的一種流轉稅。據美國庫伯斯。里伯蘭德國家稅收網提供的95個國家的稅收情況看,開征證券交易稅的國家和地區有27個。證券交易稅的經濟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影響證券市場規模的“收入效應”

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條件下,證券交易稅稅負的高低通過增加或降低證券交易成本(由證券公司收取的手續費和由證券公司代征的證券交易稅組成),引起投資者收益的變化,進而影響證券市場的規模,達到收縮或擴張證券市場的目的。

2.調節證券市場結構的“替代效應”

在課征證券交易稅時,政府如果采用差別性的稅收政策,則能夠調節證券市場結構。實現市場上不同品種的有價證券之間的替代。從一般意義上說,股票交易的投機性大,收益也大;債券交易的投機性小,收益也少。如果政府對股票征稅高于債券,那么投資者在利益的驅動下,就會將一部分資金轉入稅額相對較小的債券市場,實現債券對股票的替代,減少了股票市場的投機性,增加債券市場的流動性,使兩類證券市場平衡發展。

(三)證券所得稅

1.所得來源分析

證券所得作為資本利得的一種,其收入的形成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1)資產內部因素發生變化而決定的資產收益及價格的變化。證券市場收益的基礎是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股票理論價格等于每股稅后收益乘以平均市盈率。在投資者廣泛認同的平均股票市盈率為20倍左右的情況下,因企業資產內部因素發生變化而使每股稅后收益增加,則股票的理論價格增加,增加的部分就形成了證券所得。(2)由市場條件發生變化而決定的資產收益及價格的變化。這里的市場條件主要指市場利率水平變化對資產價格以及資產收益的影響。一般情況下,市場利率下調,則會導致有價債券價格的上漲。(3)由投資者行為發生變化所決定的資產收益及價格的變化。在證券市場上,投機現象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證券投資者通過在證券市場上的高拋低吸獲得“超額資本利得”。由于證券市場上收入的確定不同于商品市場,其收入的確定按實際成交額為標準,賬面上反映出來的資產增值僅看成潛在的“虛擬收入”。當證券發行者以利息、股息與紅利的形式將這部分資產收益派發投資者時,才能確定投資所得;只有投資者在二級市場上賣出手中持有的證券時,才能通過證券買賣的價差實現證券交易所得。同時我們應該看到,證券投資所得來源于第一種收入,而證券交易所得來源于三種收入的綜合。

2.證券交易所得課稅的經濟效應

對證券交易所得課稅的經濟效應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投資鎖定效應”

對證券交易所得征稅,投資者為了達到避稅的目的,可能會選擇持有股票、債券,而不是發售,這就把投資者鎖定在現有的投資組合中,導致“投資鎖定”效應的發生。從而在客觀上干擾了證券市場的正常運轉,使得證券市場的運行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市場自身的規律而不得不服從于投資者的避稅目的。

(2)影響證券市場的“收入效應”

證券交易所得“收入效應”的發揮與政府是否允許投資者用投資虧損抵銷其投資收益緊密聯系。首先,在虧損不能抵銷收益時,證券交易所得稅就會因減少投資收益而降低人們對證券的需求,使證券市場的規模收縮。然后,如果證券交易所得稅有虧損抵銷規定,則情況會與上面大不相同。這樣,證券交易所得稅就產生了雙重影響:一方面,它降低了收益率,從而抑制了人們的需求;另一方面,它又降低了風險程度,從而刺激了人們的需求。其共同作用的最終影響將取決于二者力量的對比,其對證券市場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

(3)影響證券持有期的“替代效應”

若對證券持有期的長短不同的所得課以不同的稅負,對持有期較長者課以較低的稅,而對持有期短者課以較高的稅,則能改變投資者的持股時間的長短,減少投機行為,鼓勵長期投資。

3.證券投資所得課稅的經濟效應

對證券投資所得課稅是指對公司和個人取得的股息、利息和紅利的征稅,它直接牽涉到股份公司的收益分配政策、股利征稅與個人所得稅的連接、公司所得稅與股利分配的關系等重大問題。對股息、紅利的征稅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對個人股利所得的征稅;二是對公司股利所得的征稅。其經濟效應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對企業籌資方式的“替代效應”

從企業的籌資方式來看,一般有發行股票、債券、貸款等方式,依據國際間的一般做法,在計算企業應稅所得時,貸款的利息支出是允許扣除的,而作為股息、紅利的分配利潤是不能扣除的,因而產生了“資本弱化”效應,而對股利課稅加深了該效應的發生,使公司愿以舉債方式籌措資本,不利于股份制經濟的發展。

(2)對個人投資方向的“替代效應”

從個人投資者方面,由于不同性質企業的企業所得稅稅率不同,導致其稅后利潤的差異,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個人投資者股票投資方向的選擇。

另外,對投資所得的課稅還存在著雙重征稅的問題。

4.投資所得和交易所得的替代分析

一般而言,當投資所得稅與交易所得稅之間存在顯著的稅收差異時,就會出現投資所得和交易所得之間的替代關系,當投資所得稅高于交易所得稅時,投資者傾向于從資本市場取得股利以達到逃避稅負的目的。但根據“在手之鳥”理論,投資者對風險有天生的反感,并且認為風險將隨著時間延長而增加,因而在他們心目中,認為通過保留盈余再投資而獲得的資本利得的不確定性要高于股利支付的不確定性。實際能拿到手的股利,同增加留存收益后再投資得到的未來收益相比,后者的風險性大得多。所以,投資者寧愿目前收到較少的股利,也不愿等到將來在收回不確定的較大的股利或獲得較高的股利出售價格。因此在兩種相互矛盾的效應的作用下,兩種所得的稅負差距并不會產生太大的作用。

(四)證券遺贈稅

隨著經濟的發展,財富的證券化現象會愈加顯著。證券作為一種信用憑證,代表一定的財產。其發生轉移時,承受者便會輕松地獲得巨額財富。而且,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這種財富具有“不勞而獲”的性質,如果不征稅,聽任富有者把財富傳給后代,這不僅會造成新的分配不公,而且會形成寄生階層,不利于社會的發展。因此,應對證券財產遺贈征稅,作為所得稅的補充,用以解決社會財富分配不公問題,緩解貧富懸殊的矛盾,實現社會倫理公平。

二、我國證券稅制的基本構想

(一)我國證券市場稅制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證券市場稅制的稅基涉及證券交易額和證券投資所得,分別列于證券交易印花稅、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之中。由此可以看出,我國證券市場的稅制體系主要以流轉稅為主,雖然流轉稅在某種程度上能替代其他稅種發揮作用,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無法實現證券市場的一些調控目標。因此,完善證券市場稅制,設立獨立的證券稅制子系統已經勢在必行。特別是二級市場呼之欲出,二級市場的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更需要完善的稅制體系與之適應。

(二)完善我國證券市場稅制的具體設想

一個完善的證券稅制體系表現在其稅種與稅率設置是否充分體現公平與效率的原則,是否充分平衡了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利益關系,是否充分考慮到稅收征管的方便性,是否有利于調節市場交易行為。為此,筆者提出下列設想:

1.改革證券交易印花稅,開征證券交易稅,完善證券流轉稅體系

隨著股份制改革的深入,為充分發揮證券交易成本對調節資金流向的作用,更好地與國際證券稅接軌,我國有必要開征證券交易稅。但在我國現行的稅制下,印花稅在一定程度上覆蓋了證券交易稅的稅基,因此在開征之前,應先改革現有印花稅,恢復其本來面目,將印花稅的征收環節移到發行環節,調節一級市場的發行價格,以改變現在對一級市場征稅的真空狀態。在證券交易稅的設計中,有幾個問題需要明確:首先是稅率的確定,其次是征稅對象的確定。

從對證券交易稅的經濟效應分析中我們看到,證券交易稅對證券市場的發展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因此,世界各國在證券市場發展的初期,都采用低稅率或階段性暫停征收等辦法鼓勵市場的發展。從我國證券市場發展的實際情況看,自1990年12月19日上海交易所正式成立算起,至今僅有不到10年的時間。到1999年年底,我國兩市上市股票為947家。上市股票的總市值僅相當于國民生產總值的36%.與美、英、日證券市場比較發達的國家相比,這一比重是非常低的。特別是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的總股本中,有相當大一部分是不能流通的國家股和法人股,若將這部分公股扣除掉,我國證券市場的數量就更顯不足了。因此,我國證券交易稅的稅率應采用低稅率以鼓勵證券市場的發展。但同時也應當看到,我國證券市場投機現象嚴重,我國股票市場流通市價總值僅相當于美國、日本的1%~2%,但成交量卻相當于美日的三分之一左右;與香港相比,我國股票市場的流通市值僅相當于香港的一半,但成交量卻是香港的幾倍。另一方面,我國股票市場的年換手率大大高于西方國家成熟市場的年換手率,這時的我國規模并不大的證券市場在行情高峰時的成交量可以與西方大證券市場相提并論。投機現象嚴重又要求證券交易稅發揮其調節作用不能太低。因此,筆者認為我國證券交易稅的稅率應保持在與當前證券交易印花稅相當的水平上。

另外,證券交易稅還可以采用差別稅率,對股票采用高稅率,對債券采用低稅率,以抑制股票投機,活躍債券市場。而對不同的交易主體應采用統一稅率,充分顯示不同交易主體的平等地位,在征稅對象的確定上,考慮到證券交易稅雖為流轉稅,但其相對較難轉嫁,而賣方較買方的納稅能力強,也便于管理,因此可采取只對出售方征稅,增加賣出成本,有利于限制證券賣出,延長持有期和促進長期投資,抑制投機。

2.加強對證券交易所得和證券投資所得的課稅,完善證券所得稅體系

對于證券交易所得而言,由于其“投資鎖定效應”和“收入效應”的負面影響,對證券市場規模的擴張存在一定的阻礙作用。因此,從世界各國的實踐情況來看,證券市場成熟的發達國家開征此稅的居多,如美國、英國、日本、德國、意大利、加拿大等等,且稅率也相對較低;而一些證券市場處于發展中的國家開征此稅的相對較少。從我國實際情況來看,因存在證券市場剛剛起步、發育還不成熟、稅收征管手段落后、現金大量的體外循環等問題,還不宜開征。但是,從長遠來看,開征證券交易所得稅是大勢所趨。它對于完善證券市場稅制體系,緩解社會分配不公,減弱證券市場中的“馬太效應”,增加財政收入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設計我國的證券交易所得稅必須考慮以下幾個問題:(1)稅負從輕原則。基于對風險投資進行鼓勵和扶持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的考慮,證券交易所得稅應實行低稅率。(2)鼓勵長期投資的原則。由于證券交易所得是一種風險較大的投資所得,相對于短期資本利得而言,長期資本的風險更大,為了鼓勵人們進行長期投資,根據“替代效應”,可以對長期投資利得給予一些優惠措施。(3)虧損抵銷原則。由于其“收入效應”與虧損是否抵銷緊密相關,為了擴大我國證券市場的規模,扶持證券市場的發展,應在計稅依據的確定上,允許投資者用其收益彌補虧損,以降低證券投資的風險程度,增強證券投資的吸引力。(4)遞延納稅原則。為了消除“投資鎖定”效應的影響,保持證券市場的正常發展,可根據資本投資所得形成的長期性特點,采用遞延納稅制度。(4)證券交易所得指數化原則。由于通貨膨脹因素的影響,資本利得的實現金額中既包含歷史成本,又含有通貨膨脹的因素。若依此金額納稅,必然造成不合理、不公平、不可比。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許多國家在計算資本利得應納稅額時,都設定一個隨持有資產時間變化而提高且與同期通貨膨脹率相適應的免除率,以便在課稅時剔除通貨膨脹因素的影響,合理稅負。

對于投資所得而言,宜繼續保持原有的統一課稅法,將股利、利息所得并入總所得中統一納稅,但目前的投資所得課稅制度仍需作適當改進:首先,應消除目前課稅的不公平現象。我國目前的投資所得課稅制度規定,對國有股和法人股不征稅,只對公眾股的股利所得征稅,這顯然不符合“同股同利”的原則,即使在對公眾股的股利征稅時,由于不同企業使用的企業所得稅的稅率不同也使企業競爭不公。因此,對股份制企業所有的股東包括國家股、法人股和個人股一律課征同等稅率的股息所得稅已成為健全我國證券稅制的重點。這既要以體現稅務部門代表國家對企業的利息分配進行的管理,防止股份制企業通過少分或不分國家股息而造成國有資產和稅源的隱形流失,增加國家財政收入;也可以更好地貫徹稅制的公平原則,有助于通過利益來推動國家盡快形成一個實實在在的法人代表,把國家股東、法人股東、個人股東擺在平等的法人地位,在此基礎上促進國有股上市流通。其次,建立起避免重復征稅的機制。由于股息紅利是股份有限公司的凈所得,稅后利潤在股東之間分配就成為股息。而我國企業所得稅法規定將企業獲得的股利作為企業所得一并征稅,個人所得稅法也規定個人取得的股息紅利征收個人所得稅,使得股東在收到股息時還要繳納一次所得稅,形成了重復征稅。對于這一問題,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有扣除制、雙率制、抵免制和免除制。筆者認為對于我國來說,比較理想的選擇是采用抵免制和扣除制,因為這種制度既能保證國家財政收入,又能消除重復課稅,比較理想的選擇是采用抵免制和扣除制,因為這種制度既能保證國家財政收入,又有消除重復課稅。與國際常規做法接軌的免稅制雖然可以徹底消除重復課稅問題,但會導致國家財政收入流失,這在我國當前財政緊張的形勢下不宜采用。另外,考慮到派送紅股實際上將部分可供股東分配的利潤股本化,股東能否從派送紅股中收益取決于市場走勢,而且從目前各國的情況看,為了鼓勵再投資,多數國家都對股票股利免繳個人所得稅。因此,我們認為,對股票股利應免征所得稅。

3.增加對證券轉移的課稅

對于證券遺贈,可作為一個項目列入遺產與贈與稅的課稅范疇課征遺產與贈與稅。在我國當前未開征遺產與贈與稅的情況下,可臨時將其作為個人所得稅的一個項目征收個人所得稅,以達到調節目的。

篇5

二、網絡經濟正效應下旅游營銷構成要素的相關子系統

1.品牌管理子系統

品牌管理網絡數字系統可作為旅游營銷企業進行旅游品牌精細化管理的有效工具,通過該系統可以使客戶對旅游企業的產品、服務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并有效組織和管理品牌信息資源及品牌建設情況,作出及時的反饋。在此基礎上,實現旅游品牌動態信息的調查與,實現與客戶進行實施對接與有效聚合,從而達到樹立企業的旅游從業品牌形象,品牌意識,從而產生品牌效應,建立客戶的品牌忠誠度。

2.營銷溝通及銷售子系統

網絡銷售子系統主要是通過網站、電子郵件、搜索引擎,以及微信、微博、快捷網址、APP應用程序等新興自媒體平臺,在系統中設置產品介紹、訂單支付、物流跟蹤、售后服務等不同模塊。通過互聯網進行旅游營銷,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數字平臺與客戶的交互性、直接性、實時性和全球性的特點。在發揮網絡在旅營銷中的功能時,可以通過客戶的個性化需求,讓消費者充分了解旅游產品、服務的相關信息,進而展開數據調查與分析,了解消費者的實時意向與心理因素,有針對性的服務到人,從而設計出符合不同群體、不同層次的消費者的旅游產品與服務。

3.客戶關系管理子系統

旅游業是典型的以口碑為主吸引客戶方式的服務型行業,數字智慧旅游,開啟了旅游方式的大時代。網絡客戶關系管理子系統,是利用信息科學技術,實現旅游市場在營銷、銷售、服務、市場等方面實現自動化,在該技術中,對客戶基本數據予以統計及跟蹤分析、及時跟進客戶訂單的去向、并且予以分類管理,對顧客的反饋意見進行及時回饋,形成良性的雙向互動。客戶關系管理子系統在深入研究旅游消費者市場份額及發展形式、進一步獲取客戶服務的基礎上,對客戶提供滿意、周到的服務,以提高客戶滿意度、忠誠度。在相關數據及各系統的支撐下,使整個業務流程趨于自動化智能化。網絡關系管理子系統可以界定為一種軟件技術,但更是一種理念。

4.績效評價子系統

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牢牢的與績效掛鉤。績效,是組織在一定的時間內可進行測量的預期結果,結合個人和團體在過去工作中的能力,指導其不斷完善。它包括個人績效和組織績效兩個方面。績效評價子系統通過一套指標體系,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對開展數字網絡從事旅游營銷的企業從多個方面(包括營銷理念、營銷策略與收益、客戶服務等)進行科學、客觀的評價,從而為企業決策提供相關的依據。

5.數據庫及輔助平臺

旅游營銷在網絡數字處理方面,要做好數據庫技術基礎、支持平臺與管理。數據庫及輔助平臺的作用,就是為旅游電子商務系統創造一個安全、穩定、開放的良好環境。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旅游營銷數字網絡的構建要進一步融合到智慧城市、大數據等前沿技術之中,從而使旅游營銷逐步進入數據化時代。

三、網絡經濟正效應下旅游營銷的現實困境

1.運用網絡進行旅游營銷在認識方面比較薄弱

網絡經濟影響之廣、之深,是很多旅游營銷從業者始料未及的,絕大部分旅游網絡營銷決策部門與經營對旅游網絡營銷的現狀與前景認識不足,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其主要表現在,盡管旅游企業構建了網絡營銷的相關網站,但是很多時候是形式大于內容,沒有予以充分運營與利用,消息陳舊并長時間未進行更新,甚至一些旅游企業都沒有自己的網絡營銷平臺,缺乏相當的網絡營銷體系、管理制度與長期的戰略規劃。進而大大制約了旅游業的長遠發展。當人們意識到網絡經濟的影響時,又選擇急促面對或盲目轉型,對網絡經濟缺乏科學理性的認知。

2.旅游營銷在網絡交互平臺建設方面不夠完善

由于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數據處理等方面存在地區的差異性,以及部分地區網絡基礎設施比較滯后,可能一些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在旅游網絡營銷方面欠發達,受到硬件的限制。在網絡平臺設計方面,缺乏個性化和交互的機制,影響了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旅游營銷的影響力,最終導致網站硬環境無法滿足消費者需要,以及網絡安全問題導致客戶的信任度,導致旅游營銷的發展。

3.旅游網絡營銷提供的服務滯后,營銷方式單一

其一,旅游業不同于工業生產的流水線產業鏈,而是一個網絡矩陣。傳統旅游營銷方式,吃、住、行、游、購、娛六個因素的供應和服務都是通過旅行社拆分組合后,提供給游客。旅游業最需要企業提供服務,現有旅游產品總體數量與需求基本匹配,嚴重失衡的是服務體系特別是旅游公共服務能力滯后于市場需求。其二,大部分旅游企業網絡營銷方式與策略單一、營銷手段效果不佳。大部分網絡營銷缺少和著名旅游景點的相關門戶網站的鏈接,與知名搜索引擎的對接也不夠充分導致網絡營銷績效。網絡旅游營銷方面,缺乏既懂網絡電子商務知識又蘊涵豐富的旅游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知識體系相對單一,缺乏綜合判斷,制約了行業發展。

四、網絡經濟正效應下高端旅游營銷的路徑選擇

2015年2月,《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5.57億,較2013年底增加5672萬人。移動端應用成為主力軍,手機端即時通信使用保持穩步增長趨勢。本文從厘清網絡經濟正效應與旅游營銷等相關概念,到梳理網絡經濟正效應下旅游營銷的相關子系統與現實困境,從而探析依托網絡經濟創新旅游營銷發展的新路徑,使之進入一個更高更快的發展態勢。創新路徑就是要創造性轉化固有的思路,創新性發展營銷的策略。通過發揮網絡在信息和資源方面互惠分享,不僅降低溝通成本,還必將創造旅游業新的價值,高端旅游營銷必將走出先行先試的第一步。

1.樹立旅游網絡營銷新思路是前提路徑首先,高端旅游從業者要樹立全球化的視域。從全球化視野的平均水平來看,旅游產業占GDP的比例是10%,而中國旅游業占比為5%,僅為全球的一半。中國旅游業

還有巨大的增值與發展空間,可以預見,旅游行業會迎來一個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進入21世紀,網絡數字技術高速發展,特別是近兩年,新媒體發展態勢強盛,以WEB3.0為代表的新媒體是各類媒介形式的聚合體,以新媒體為代表的網絡媒體已經作為成為“最令人振奮的傳播手段。”信息傳輸的樞紐和終端。其次,旅游業應該因勢利導,順應發展大趨勢,利用互聯網拓寬行業營銷思路,主動融入到全球化的大背景。旅游業的傳播力決定其在行業中的影響力,傳播手段先進與否直接決定了傳播能力的高低與旅游營銷公司文化理念的打造。

2.優化旅游營銷的網絡平臺是關鍵路徑

其一,重新構筑主要客源的線上全球營銷渠道,完善旅游產品庫建設,借助互聯網產生的大數據,拓寬網絡營銷手段,搭建與高端客戶的溝通平臺,做好高端客戶旅游的戰略規劃和頂層設計,通過線上方式與傳統方式的結合,擴大客戶群。其二,高端旅游營銷企業首先是要充分進行網站資源的整合,避免重復建設,發揮組合拳優勢,利用網絡的強大優勢向縱深延伸,實現規模化效應,突出旅游產品整體競爭力。加強企業網絡平臺與銀行、航空公司、游輪公司的對接,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完善電子支付手段,降低成本,保證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得到滿足。

3.創新旅游網絡營銷的方式是核心路徑

第一,旅游高端營銷網上平臺,應從傳統網站到新媒體轉換,以微博、微信、app(應用程序)為代表的新媒體,具有實時性、互動性、成本低、主動性等特點,滿足旅游消費者的差異性要求。移動智能手機已經進入3G甚至部分進入4G時代,已經成為人們在旅行中的“必備品”,因此,其對于推廣高端旅游營銷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二,大力融入海外社交媒體。在facebook、Twitter、Llinkedin等海外社交媒體上設立高端旅游業的官方主頁,增強其活躍度。搜索引擎是旅游信息的重要信息渠道。針對各國消費者不同的搜索習慣,對各國主要搜索引擎進行把握,從而有針對性的投放關鍵詞,引向旅游產品預訂界面等具有重要價值意義。其三,加大旅游營銷資金在網絡建設方面的投入比例,運用網絡數字平臺,特別是新媒體開拓高端旅游的國際傳播和營銷平臺,創新營銷方式與策略。

4.拓寬網絡旅游營銷的其他有效渠道是優化路徑

第一,在網絡經濟正效應下,旅游營銷成為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互聯網相關知識、旅游專業知識以及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的立體化的綜合體,從而培養自己的復合型從業人才,是旅游營銷業,特別是高端旅游營銷業的人才基礎。第二,網絡正效應下,高端旅游業在營銷手段和方式上面,以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為保障。與相關限度結合起來。第三,對于性價比高的產品消費者是有原始需求的,高端旅游業可以推廣網上社區,培養穩定的客戶,讓消費者擁有自主選擇權,服務商可以通過批量化的采購推出成批次的單一產品,從而實現高端旅游的規模化發展。

篇6

2008年銀監會《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實施以來,全國各地小額貸款公司接連成立。幾年來,小額貸款公司盤活民間資本規模逐漸擴大,帶動投資作用日益明顯,最優經濟規模開始顯現,貸款品種有了較大創新,但仍然存在資本缺乏后勁、經營稅負較重及風險防控能力差等問題,建議拓寬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渠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強小額貸款公司監管,并逐步把小額貸款公司納入征信系統。

一、小額貸款公司經營效應分析

(一)盤活民間資本規模逐漸擴大

2009年末,吉林市共9家小額貸款公司開展業務,資本規模累計約3.42億元,截止2013年6月,吉林市小額貸款公司數量增至56家,資本規模累計約25.53億元,累計增長近8倍。從表1可以看出,公司數量與資本規模都在不斷增加,資本實力不斷壯大。從資本構成來看,小額貸款公司資本中,80%—90%資本來源于自然人和民營企業,可見民間資本是小額貸款公司資本的主力軍。調查發現,由于小額貸款公司業務開展和盈利,不斷吸引諸多民間資本流向小額貸款公司,或成立新公司,或參股入股,從而有效聚攏社會閑散資金,使盤活的民間資本規模不斷擴大。

(二)投放資金杠桿作用日益明顯

我們以2010至2012年連續3年數據進行資金效率分析。從表2可以看出,近3年來,小額貸款公司資金投放量一直增加,整體保持上升趨勢,帶動投資量持續增長。為準確測算小額貸款公司資金投放效應,我們用資金杠桿率指標來測算,即資金杠桿率=帶動投資量/資金投放量,從表2可以看出,資金杠桿率從2010年的1:1.67,上升到2012年的1:4.55,即投放資金每增加100萬元,就能帶動455萬元投資增長,可見投放資金的杠桿效應日益明顯。

(三)最優經濟規模范圍開始顯現

按照美國現代經濟學家斯蒂格勒提出的適者生存法(The Survival Technique),我們對小額貸款公司行業最優經濟規模進行研究,該方法的運用原理是對行業中現有企業按規模大小進行分組,然后對其市場占有率等某個增長指標作時間序列分析,生產效率高的企業集合在市場上的占有率或其它某個增長指標就會不斷提高;相反,效率低的企業集合在市場上的占有率或其他某個增長指標就會不斷降低。通過對增長指標進行進一步比較、分析,就可確定在市場上適于生存的企業規模范圍。我們對小額貸款公司按資產規模分類,按投放資金行業占比為效率指標進行。

規模小于2000萬的公司個數雖然增加,但投放資金行業占比卻持續下降,同樣,規模介于2000萬與3000萬之間的公司個數從2010年末的6個增加到2012年的11個,投放資金行業占比卻從29.17%下降到9%,因此,可以推斷出這兩類公司規模有很大的不經濟性。而公司規模介于3000萬—5000萬和5000萬以上的兩類公司,隨著公司個數的不斷增加,投放資金行業占比也大幅度提升,故有較大的經濟性。3000萬及以上的公司規模增加或保持份額,從而構成最優經濟規模的范圍。

(四)貸款品種有了較大創新

隨著業務的開展,各小額貸款公司積極研發新的貸款品種,增加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轄內某小額貸款公司推出的“信元樂”品種貸款,被農戶稱為“流動信貸部”。該產品主要針對那些信譽較好的農戶在不符合其他商業銀行貸款條件的前提下,通過信用貸款或聯保貸款對農戶進行融資,并隨著農戶信用度的提高增加授信額度。同時,該公司還專門為農村貸戶設置了一臺專用服務車,在農忙期間,信貸員走家串戶,為農戶就近發放貸款,并通過隨時走訪,及時了解農戶的貸后情況,有效解決了部分農戶在農忙期間的貸款需求問題。截止到2013年6月末,“信元樂”共為660農戶累計發放貸款758萬元。

二、存在的問題

(一)后續資金嚴重不足

從前面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小額貸款公司資本金80%—90%來源于民間資本,即自然人或民營企業的自有資金,然而自有資金畢竟有限,雖然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的《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中規定小額貸款公司可以吸收銀行業金融機構資金,但金融機構出于風險及收益考慮,基本不對其融資,加之只能貸款不能吸收存款,目前小額貸款公司只能依靠自有資金進行經營,后續資金嚴重不足,而對于資產規模小于3000萬的小額貸款公司,增資不足便達不到最優經濟規模,從而不利于其行業競爭,有被迫退出市場的風險。

(二)經營稅負較重

目前,小額貸款公司為從事貸款業務的工商企業,享受不到與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同樣的稅率待遇,加之其貸款周轉速度較快,一筆資金每年至少周轉三到四次,而對于行為稅(印花稅)、流轉稅等稅種,每年要重復繳稅多次,相當于提高了稅率,加重了稅負,影響了小額貸款公司的收益和經營積極性。如轄內某小額貸款公司要繳納占營業收入5%的營業稅、占營業收入0.5%的營業稅附加、占利潤25%的企業所得稅、占合同金額0.05‰的印花稅(多次繳納),總稅負約占營業收入的30%,遠遠高于農村信用社及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

(三)風險防控能力較差

首先,從人員構成來看,小額貸款公司缺乏專業的風險管理人才,風險防控意識淡薄,風險管理不完善;第二,從市場競爭看,小額貸款公司極易因偏好貸款規模擴張和增加市場占有率而忽視貸款風險;第三,從信息對稱情況看,目前,小額貸款公司尚未納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也沒有征信系統查詢權限,因此不利于對借款人信用狀況進行準確判斷,信息不對稱情況下容易造成信貸風險。

三、政策建議

(一)應采用多種方式拓寬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渠道

在只貸不存的大前提下,建議采用以下方式促進小額貸款公司融資,一是對內控制度健全、不良資產率低、盈力能力強、資信評價系統和風險控制系統較為完善的小額貸款公司,允許其在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基礎上,與民營資本、法人單位、自然人在資金上進行合作,擴大資金規模;二是對風險控制出色的小額貸款公司,可適當放開金融市場,包括銀行間拆借市場、短期與中期票據、再貸款等。>>推薦閱讀《融資租賃公司的財務風險》

(二)應加大對小額貸款公司政策扶持力度

考慮到當前小額貸款公司非金融機構性質及資金周轉快的業務特點,應制定適合其發展的特殊的扶持政策,建議從以下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銀監會等有關部門出臺相關辦法,讓小額貸款公司享受和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等農村金融機構一樣的稅收減免和政策補貼待遇;二是在個別稅種優惠上給予政策傾斜,有關部門可出臺相關辦法,避免小額貸款公司因資金周轉較快而多次繳稅問題,減輕小額貸款公司在行為稅和流轉稅上的負擔。

(三)應盡快將小額貸款公司逐步納入征信系統

篇7

1.開征階段:1984年1月至1986年6月。從1983年起,瑞典的工會組織基于社會公平的原因就強烈要求政府開征證券交易稅。工會認為證券交易是一種非生產性的活動,而一個給予從事這種活動的人高收入的社會是不公平的。因此,他們建議政府對直接從事國內證券經紀的機構征稅。雖然瑞典財政部和商業部門反對征稅,但國會最終同意于1984年1月1日正式實施證券交易稅。征稅范圍為國內股票及其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實行雙向征收,買賣國內資產的稅率為5‰,也即一次交易對雙方的總稅負為1%,而股票期權交易是在基礎股票交易1%的稅率上額外增加1%,達到2%.開征初期,證券交易稅征稅范圍和稅率的設計反映了當時對于不同金融工具有用性的認識,人們普遍認為稅率越高的金融工具有用性越低。

2.修改階段:1986年7月至1990年3月。從1984年征收開始,證券交易稅的稅收收入情況總是令人不滿意,證券交易稅稅收收入占總稅收收入的比重比較低。

鑒于工會組織的進一步要求,國會對證券交易稅做了兩方面的修改:(1)擴大征稅范圍。由于1986年大部分投資者在利率期貨和期權交易中遭受巨額損失,1987年國會決定將征稅范圍擴大到固定收入證券,1989年又進一步擴大到政府債券及其衍生工具。(2)提高稅率。本著收益中性的原則,1986年7月國會將原征稅范圍內的交易稅稅率翻倍,而期限越長的金融工具稅率越高。此次修訂的主要目的是增加稅收收入。

3.廢除階段:1990年4月至1991年12月。稅制修訂后,證券交易稅稅收收入有了明顯的增加,1987年為37.4億瑞典克朗,1988年達到40.1億瑞典克朗。但據瑞典財政部統計,稅率提高100%僅能夠增加22%的收入,征稅效率十分低下。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可歸納為兩方面:其一,國內外投資者通過離岸賬戶大量避稅。外國投資者直接轉移到倫敦或紐約證券交易所進行交易;國內投資者則在國內先建立一個離岸賬戶,建立時支付相當于一次證券買賣所納證券交易稅3倍的稅收,之后所有的交易均通過國外證券交易所買賣,不再征稅。1986年提高稅率后,瑞典國內11只最活躍股票的60%的交易量主要集中在倫敦證券交易所,而這些交易額約占瑞典全國證券總市值的30%.其二,對固定收入債券征稅使政府債券及其衍生工具的交易量銳減。據估計,對固定收入債券征稅的第一個星期,長期債券的交易量就減少到1987年平均水平的25%.這種情況嚴重影響到政府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于是,1990年4月,政府不得不停征政府債券及其衍生工具的交易稅。到1991年12月,瑞典的證券交易稅全部停征。

二、證券交易稅的時效性

瑞典的實踐如果延伸到世界范圍,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證券交易稅并不是長期有效的稅種,它不僅取決于資本控制的有效性,還取決于金融市場的發達程度。在證券市場發展初期,由于市場上投機盛行,征收證券交易稅對其有一定調節作用。例如,股票交易的投機性比債券交易大,收益相對也大,對股票交易征收較高的稅率,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股票交易的投機行為。但是,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證券交易稅并不是必要的稅種。從美國國際稅收網提供的95個國家的稅收情況看,開征證券交易稅的國家和地區僅有27個。而且,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正在對證券交易稅進行改革.

總之,證券交易稅的功能有兩個:一是增加財政收入,二是實施宏觀調控。證券市場發展初期,政府一般側重于增加財政收入的職能。瑞典征收證券交易稅的最初目的是維護社會公平,調節貧富差距。雖然征收證券交易稅能夠抑制交易頻率、引導資金流向、減少短線投機,但在維護社會公平方面效果較差,導致了證券交易稅調節功能在瑞典的失效,因此,其保證財政收入的功能也不能很好地得以實現。這種財政收入功能的有限性表現在稅收收入的增加伴隨以效率的損失。由于征稅,提高了資金成本而減少了真正意義上的生產和投資,降低了證券市場的流動性,造成了證券市場上價格調節失靈和資源配置紊亂。

我國證券交易印花稅改革的取向

結合證券交易稅有效性的分析,我國證券交易印花稅在改革過程中不能僅考慮稅收收入問題,還要考慮到征稅的效率。

一、從我國證券市場的長遠效率看,證券交易稅收的改革應該側重于宏觀調控功能

自1990年深圳開征股票交易稅以來,我國證券稅收的聚財功能得到充分體現。但在世界范圍,宏觀調控是征收證券交易稅的首要目標。20世紀80年代初,歐美國家證券稅制改革的目標是穩定證券市場,在稅種搭配、稅率設計方面充分體現了既有利于宏觀調控,又有利于長期投資和抑制短期投資的特點。因此,長遠來看,證券交易稅收的改革還應該側重于宏觀調控功能的發揮。

1.我國證券交易印花稅稅收收入將缺乏繼續增長的可能。證券交易印花稅是我國證券市場的主體稅種,曾是我國稅收收入中最強勁的增長點。從今后發展看,證券交易稅并不能一直保持強勁增長的態勢。目前我國證券交易成本非常高,僅次于丹麥,居世界第二;同時,由于受市場走弱的影響,2001年前5個月證券交易印花稅收入僅為136.7億元,比去年同期累計減收78.2億元,減少了36.4%;2002年1~9月證券交易印花稅收入完成92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62.3%,減收152億元.隨著證券市場的成熟、證券法規的完善,以及證券稅收體系的不斷健全,證券交易稅的收入功能必將大打折扣。

2.證券交易稅的宏觀調控職能越來越重要。以我國臺灣為例,1990年證券交易稅稅率上調至6‰,幾天之內股票指數從12000多點下跌到2500點;1993年下調證券交易稅稅率至3‰后,股市連續4天上揚,反應十分迅速。我國證券交易印花稅作為政府宏觀經濟調控的手段,也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證券交易印花稅最早于1990年7月1日在深圳證券市場開征,當時試行“對賣方征收0.6%”的稅率,此后經過3‰—6‰—3‰—5‰—4‰幾次稅率調整,證券交易印花稅在不同的階段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鑒于我國證券市場處于初期發展階段,證券交易印花稅的改革方向應該是有利于宏觀調控,有利于證券市場高效、平穩和有序運行。

篇8

進入21世紀,一個嶄新的經濟運行模式開始呈現在人們面前,這就是以網絡、信息、知識和高新技術為主要特征,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為核心的新經濟迅速發展。

所謂新經濟,主要是以美國經濟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經濟為基礎所產生的概念,即那種持續高增長、低通脹、科技進步快、經濟效率高、全球配置資源的一種經濟狀態。新經濟的主要特征是:(1)經濟穩步、溫和、適當地增長。(2)高科技與技術創新加速推動了經濟發展。(3)信息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傳統產業結構及服務業面臨著徹底的改造。(4)競爭日趨全球化。(5)與傳統經濟相比。新經濟呈非線性增長趨勢。

新經濟是一個嶄新的經濟形態。它必將在新世紀中發揮著獨特的重大作用。新經濟是一種召喚,它呼喚每個民族擴大視野。銳意進取。在新經濟時代,每個企業如何抓住機遇,創新發展呢?關鍵在于對新經濟時代營銷的發展趨勢的認識,以下談談自己的認識體會。

趨勢一:創新是新經濟時代營銷的核心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是企業常盛不衰的源泉,是新經濟的核心。全球性信息網絡的形成,使得技術擴散的速度加快,因而造成產品和工藝在技術上的趨同化。企業間競爭實力,就體現在創新能力上。惟有大力創新,不斷推出新技術和新產品方能在市場中站穩腳跟。與此同時,技術貿易壁壘也必然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而日趨強化。在這種形勢下,開發自己的技術,提高本企業的創新能力,就成了新經濟時代的基本要求。

(1)產品創新是企業持續發展和成長的基礎

在新經濟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可持續的,企業的持續發展是企業的最高目標。產品創新與企業持續發展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可以說產品創新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基礎。這是因為,產品創新在促進企業自我成長過程中發揮著極大作用。多數企業都重視開發新產品,力圖向市場投入更多的新產品,擴大本企業的產品市場份額。某類產品市場占有率的提高。可以使企業獲得更高的利潤特別是新開發的產品,一般技術含量高,多為高附加值產品。這種新產品投入市場,必然使企業獲得高收入,這對企業的成長無疑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2)產品創新可以維護企業的競爭地位。

一般說來,產品競爭雙方都力圖通過新產品開發去取得某一特定市場的主導或支配地位。例如,當加拿大的米勒公司推出了LITE啤酒獲得成功后,幾乎所有的啤酒公司都相繼投入了自己的類似產品,參加市場競爭在幾個月之內類似LITE的新產品有40多個,但由于米勒公司不斷創新產品,結果其他公司都無法取代米勒公司在這一市場上的領導地位。

(3)產品創新是企業適應環境變化的基本手段

當企業發現消費者需求發生變化或者環境條件改變的時候,預示著企業的現有產品正出現衰退的可能,則必須采取產品創新的方法開發出新產品為企業尋找新的機會。以北美為例,當企業發現城市居居民對酒類的偏好發生改變。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喜歡飲烈性酒時,便爭先開發出品類繁多的低度飲料新產品。另外,近些年,在工業市場上由于能源的短缺和人們對環境污染的愈加重視,現在很多廠家都把新產品的開發方向放到了高效、低耗、無污染的綠色產品的開發上。由于產品創新適應了市場和環境的變化,因此,也使企業能夠在變化的環境中得以生存和發展。

趨勢二:新經濟的營銷是體驗營銷

在新經濟時代,企業更重視顧客的體驗、感覺。企業站在消費者的立場,將感官、情感、思考、聯想、行動五個點作為一種設計思考的方式,根據不同的地區特性及終端銷售環境,展現不同的體驗需求。廣告做到哪里就說哪里的話,把消費者見物所思、見景生情完全控制在手中,但品牌的整體理念、定位、系統都必須講究一致性,這樣品牌資產才不至于丟失殆盡和受損。如西式的速食龍頭麥當勞,為充分掌握時代趨勢,近日在國內大玩“體驗營銷”,特別是近日在廣州地鐵上推出的新廣告,充分將感官的體驗呈現而出,以至讓人耳目一新。麥當勞在跨入21世紀,就力推“歡樂歡笑每一刻”的品牌形象,一改過去的“歡樂美味,在麥當勞”,“百分之百顧客滿意”,以及后來使用的“麥當勞都是為你”等口號,并以“完全用餐經驗”重新定位,期望征服顧客的心,在不同的時段,針對不同的顧客群,提供“對口”服務,從而創造一種互動的歡樂氣氛,讓顧客覺得好玩、有情趣,用體驗來達到顧客滿意,進而增加顧客重復購買,這也是造成國內外許多小朋友對它情有獨鐘、忠誠度極高的原因所致。

這次麥當勞推出的廣告,在體驗營銷上玩得更是精彩紛呈,可以說將體驗式營銷發揮到了極致。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麥當勞近日推出的這一系列的平面廣告:第一則:在地鐵的車門旁,一左一右有兩幅廣告一模一樣,都是一個大的漢堡包,1:3語化的廣告語很特別——“張口閉口都是麥當勞”,整張廣告簡潔明朗,一目了然,賣點很是突出,讓人不由不去聯想。伴隨著地鐵門的一開一合,就會讓人想到嘴巴一張一合的用餐情景。第二則:在地鐵車里的進口處位置,也有一則廣告,廣告語也很特別——“想吃只需多走幾步”,似乎人人在車內走都是想吃麥當勞。試想,車門一開,誰不往里走呢?第三則:在地鐵車內的對門位置,一包薯條放在廣告的一側,仍是配以醒目的廣告語——“站臺人多不要緊,薯條越多越開心!,,沒錯,就連我們在車上擠來擠去,這種滋味,它都知道!,.第四則:還有一幅貼在車窗上的廣告——“越看它越像麥辣雞翅?一定是你餓了!”,畫面上有一塊麥辣雞翅烤得黃亮亮的,很是誘人。看看,這則體驗廣告替我們把體驗都說出來了,絕!第五則:在地鐵座位的上方,原先有一塊各站點的指示牌,也被取代成麥當勞的指示牌了,廣告語——“站站都想吃”,每一個“站臺”都是麥當勞在中國推出的產品.逐個相繼標出,并用連線串起,“巨無霸、薯條、麥辣雞翅、麥樂雞、麥香豬柳、板燒雞腿、圓筒冰淇淋、新地、麥辣雞腿漢堡、漢堡包、開心樂園餐”。……

麥當勞一改以往的傳播手法,這些在地鐵里的廣告,放到哪里,就說哪的話,讓消費者感受、留下印象,以至產生強烈共鳴。

體驗營銷是21世紀營銷最有力的秘密戰斗武器,它與消費者的溝通和互動最有力,誰能牢牢地把握,淮就會討得消費者的歡心。這種體驗式營銷的實施,可以讓品牌更有競爭力!

趨勢三:高科技產品大行其道

高科技是新經濟時代營銷的基礎,新技術革命直接催生了新經濟,使新經濟成級數增長。在新經濟社會中,隨著高科技產業化速度的加快,它對新經濟的量增效應將由點到面、由面到體,呈放射網絡狀的態勢全面展開。新經濟是一種信息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經濟,是未來主宰人類社會方方面面的“朝陽經濟”。隨著高科技因素在經濟形態中的含量不斷提高,經濟形態必然會飛躍到以知識技術、智力為主要資源的新經濟形態。

電腦、互聯網、激光、生物工程、衛星通信等新技術的出現和應用,不僅改變和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還改變了傳統的市場營銷管理體系和原則。全球知名企業咨詢專家科克·泰森在他所著的《世紀企業制勝法則》中指出:在20世紀時,科技不斷發展,改變更是屢見不鮮,21世紀的改革步調,將呈現前所未有的速度,20世紀末的后20年,科技發展所帶來的進步,遠勝于過去200年的發展。21世紀末的發展,又相當于今日的10倍。可見,未來高科技營銷管理將是企業制定市場營銷戰略的重點。在產品策略的組合方面,高科技所占比重會越來越高。高科技產品在市場總體份額中逐漸超過傳統產品的市場比重,出現供應引發需求而不是需求決定供給的現狀,源于新產品的問世皆是基于高科技的不斷創新。在這一點上完全不同于傳統營銷強調的由調查研究市場需求之后而確定供給的模式。

產品日益高科技化的發展趨勢進一步加速了產品壽命周期的縮短,同時,由于產品科技含量高,更新換代速度快以及科技發明層出不窮等原因,加之消費者對高科技產品認識不足和缺乏消費經驗,促成高科技市場營銷環境充滿風險和不確定性。營銷人員無法按照常規預測、把握該市場對新產品的需求特性和相關數據。這就是為什么近年高科技行業利潤高、風險也高的原由。

顯而易見,高科技營銷除了注重持續創新,建立專業分工協作體系抵御其風險性經營之外,圍繞高科技產品創建相應的服務體系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服務體系不止是解決客戶對高科技產品缺乏了解和購買的后顧之憂,更為必要的是,21世紀的高科技產品競爭最終歸結為服務的較量。

總之,高科技給我們帶來的啟示是,高附加值的產品能夠以高價銷售,能夠在滿足顧客的同時,給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

趨勢四:網絡世界,連接未來

21世紀人類迅速進入數字化生存時代,商業過程的高度自動化和網絡化將市場營銷中的分銷移植到了互聯網,實現真正的虛擬營銷。電子商務改變了工業時代傳統的、物化的分銷體制,企業必須為適應BtOB或BtOC的業務開展在網上建立全新的分銷模式。

數字化分銷渠道縮短了生產與消費之間的距離,節省了商品在流通中經歷的諸多環節,消費者或用戶通過互聯網在電腦屏幕前直接操作鼠標就可完成購買行為。

在網上購物不僅可以節省時問,方便快捷,而且還省錢省力。互聯網對于傳統的市場營銷最具革命性的影響就在于此。據統計,1992年全球網上購物總值達50億美元,而到1998年已增長30倍,總額達1500億美元。

2003年6、7月間,浙江舉辦國內規模最大的一次網上交易會“浙江省工業品網上交易會”,首次嘗試將電子商務與傳統商品交易會相融合。結果,網交會能量驚人,短短一個月吸引參展企業5千多家,參展產品涉及30多個行業2萬多種,頁面訪問量累計達2千多萬次,其中國外訪問量占14.6%。參展企業共協議成交14.2億元,當月實際成交量就達到4.57億元。

隨著競爭的激化和復雜、顧客需求的多樣化,很多企業已逐漸認識到要保持競爭優勢必須改變組織結構,沒有任何一個企業可以靠單干保持競爭優勢,越來越多的企業走上了戰略聯盟的道路,營銷的重點從交易轉至關系,采用關系營銷戰略,進而又不斷地轉移到管理獨立組織問的戰略聯盟,企業從交易型營銷向網絡組織型營銷模式轉變,企業及其市場環境間的傳統外部界線變得日益模糊不清,企業不斷開發與供應商、分銷商、顧客的戰略營銷伙伴等網絡組織形式,通過網絡的開發,網絡成員都提供了一種其他成員缺乏的核心能力,網絡成員通過高度復雜的信息和決策支持系統相互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價值增值系統,為企業帶來優勢。

篇9

現行國家政策規定收費年限最長為25年(中西部地區30年),收費年限的確定原則是“收回投資并有合理回報”,一般說來,收費年限越長。投資收益率越高。因此,高速公路經營企業在申報收費年限的過程中,要力爭取得盡可能長的收費年限,以保證高速公路收費項目的總投資收益。

二、通過合理的誘導措施和優質的服務吸引交通流量

很多人把高速公路經營企業比喻為山大王。認為只要路建好進行收費,車流量會滾滾而來。交通量的大小與營銷策略沒有直接的關系或者說關系不大。其實不然。隨著我國高速公路的迅猛發展,高速公路“自古華山一條路”的優勢早已被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絡所取代,“奈條大路通羅馬”的公路市場競爭格局已經形成,以收取道路通行費為主業的高速公路經營企業出現了同業競爭的局面,典型的例子是杭州到上海的高速公路。1997—2007年間.僅有滬杭高速公路一條,可以說是壟斷經營.但2007年底一條嶄新的高速公路一杭浦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毋庸置疑,滬杭高速公路的交通量會被分流掉一部分。積極、科學地營銷宣傳有助于增加交通量,杭浦高速公路開通初期知名度不高,更有必要借助廣播、電視、完善的指路導向牌、向司機發放行車指南等靈活多樣的市場促銷手段,加大宣傳力度。促使交通流量增加。另外,做好道路養護工作,保證道路安全、暢通、快捷、舒適,收費人員的優質服務等,都有助于吸引社會車輛,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三、加強高速公路沿線副業的經營管理。

不斷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高速公路的服務區是指設置在高速公路上,主要為車輛、司乘人員提供餐飲、休息、加油、維修、通信、停車等服務的設施,因為高速公路的“封閉性”保證了橫向無干擾、行車速度快、通行能力大,從而實現它高效、安全、節時、舒適的優勢。但另一方面,它人為阻礙了車輛與司乘人員與外界的聯系,給司乘人員及車輛帶來了困難和不便,這就有必要借助高速公路內部的有關設施提供服務。因此,發揮高速公路服務區的優勢,做好服務區的“品牌”文章,加強對高速公路服務區的經營管理、完善服務設施和內容,美化服務環境,為司乘人員及車輛提供優質服務的同時,也為企業帶來可觀的副營業務收入,是高速公路經營企業一個不可忽視的利潤增長點。另外要充分發揮高速公路“經濟走廊”的優勢,實現高速公路與沿線區域經濟的互動發展,通過與地方政府、企業的合作,大力發展廣告業,把高速公路辦成展示地方經濟、文化形象的窗口,在拉動區域經濟的同時,提高高速公路的經濟效益。

四、從項目前期到建設施工全程控制建設成本

在投資決策已確定的情況下,提高投資效益的關鍵在于有效控制工程建設成本,將建設成本控制在X.-程概算范圍之內。為了保證公路工程質量、控制公路工程成本、提高投資效益應做好從項目前期到建設施工全過程控制建設成本。首先,通過實施建設項目法人負責制招投標方式選擇有資質的單位進行可行性論證等措施來控制可行性研究階段的成本;其次,通過公開招標和資格驗證方式選擇有資格的設計單位、工程施工單位、監理單位,以保證工程質量,降低這些環節的成本。最后,要加強對公路工程項目竣工決算的財務監督,這對公路建設成本的有效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五、通過科學合理的養護管理機制控制運營養護成本

對高速公路養護成本實行嚴格的預算管理;對高速公路大中修工程、日常養護工程、搶修工程、道路綠化養護工程等實行公開招投標管理,以降低養護費用,提高養護質量;強化高速公路日常保養,加強路面、橋梁巡查制度,實行每日一巡或每周一巡,將高速公路病害控制在萌芽階段,防止“小洞不補,大洞吃苦”;加大對超載超限車輛的管理力度,保障高速公路路權路產的安全完整。通過以上措施能很好地控制高速公路經營成本,提高高速公路經濟效益。

六、優化資金管理控制資金成本

高速公路經營企業資金投入大,一條高速公路的建設,少則投入幾十個億,多則投入上百億資金,因此資金的管理顯得尤其重要。高速公路一般通過直接吸收投資或通過發行股票來籌集資本金,通過向金融機構借款或發行企業債券來籌集債務資金,當債務資金和資本金保持一個合理的結構,也就是適合的資產負債率時.能使企業獲取最大的投資效益。所謂合適的資產負債率就是指企業價值最大化或者資金成本最小化的最優資本結構。另外,債務資金籌措策略直接影響企業效益及籌資風險。一個好的籌資方案,不但能降低財務風險,對提高高速公路經營企業的經濟效益起重要作用。因此,企業做籌資方案時,需考慮到以下因素:(1)融資渠道:向金融機構借款取得比較方便,但資金成本相對較高,發行企業債券雖然限制條件較多,但資金成本比同期銀行貸款低。因此在條件允許情況下,可考慮適當提高債券融資比例,有利于降低綜合債務成本,提高企業效益。(2)融資期限長短。根據高速公路經營企業投資效益相對滯后的行業特點,車流量增長有一個緩慢的過程,一般通車初期車流量較少,通行費收入較低,很少的現金流無法還本付息,因此,宜采用期限較長的融資策略,否則會造成無法按期償還貸款,不但要支付滯納金.還會發生信用危機,加大財務風險,甚至有可能使企業陷入資金鏈斷裂無法持續經營的境地。雖然中長期貸款會加大資金成本,但此時如何避免財務風險應放在首位。隨著車流量的增長,主營收入大幅度上升,當現金流相對寬裕時,可以考慮降低中長期融資比例,提高短期融資比例。以降低財務成本,提高企業效益。(3)財務杠桿作用。債務融資的目的是發揮財務杠桿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資收益通過對交通量和收費收入發展趨勢分析.預測未來的投資收益率高于債務成本率時,實行適度舉債,發揮財務杠桿效應,達到提高高速公路經營企業經濟效益。

此外,要向發達國家高速公路先進管理水平看齊,推動營運管理科技創新力度,采用并推廣電子不停車收費方式,無需收費人員就可以達到應收不漏的效果,可以減少大量的收費廣場工作人員,從而大大降低營運成本,提高通行能力,最大程度達到提高高速公路經營企業的經濟效益。總之,實現高速公路經營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的途徑有很多,這就有待于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總結、探索。尋求更多好辦法、好點子,實現高速公路營運管理的總目標。

論文關鍵詞:高速公路經濟效益對策

論文摘要: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對策有許多,總的可概括為開源和節流兩方面。文章從高速公路經營企業的行業特點出發,提出了如何爭取較高的收費標準和較長的收費年限、通過合理的誘導措施和優質的服務吸引交通量通過加強高速公路沿線副業的經營管理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以及如何通過控制項目建設成本、降低運營養護成本、優化資金管理控制資金成本等開源節流對策,以達到提高高速公路經營企業的經濟效益。

篇10

長期以來,傳統經濟理論從其特定的研究邏輯出發,把競爭與效率相等同,而將壟斷視為低效率的代名詞,認為壟斷抑制了競爭,影響了資源的優化配置。亞當·斯密曾從三個方面論證了壟斷的低效率性:壟斷將導致產量的減少,從而導致福利的下降;資源將被用于獲取、維持和擴大壟斷,從而造成資源使用的浪費;壟斷在技術上是低效率的,給定相同的投入量,壟斷者的產出將少于競爭者的產出。萊賓斯坦則從成本損失的角度,提出了非效率概念,即存在于壟斷企業內部的低效率的資源配置法則。事實上,并非一切競爭都是有效率的,典型的如分散競爭或過度競爭就是一種降低經濟效率的競爭形式。至于新古典經濟理論所推崇的完全競爭,也難以稱得上是高效率的。這是因為,其一,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中,性質相同的、為數眾多的買者之間和賣者之間以及買者與賣者之間,由于不存在直接的對抗性而不構成競爭之勢。既然完全競爭市場實際上是缺乏競爭的市場,因而也就不存在得自競爭的效率。就動態而言,完全競爭是不常見均衡時的靜態效率,同時也沒有一種機制將它轉變為動態效率。其二,完全競爭市場不能實現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不利于企業進行有效的技術創新。近些年來,經濟學者的研究表明,壟斷與競爭都是市場經濟運行的一種手段,壟斷是市場對競爭成功者的一種獎賞。因此,將壟斷一概稱之為低效率是武斷的。某些高度集中的市場,如計算機、電信和飛機制造業等正是最具有創新效率的。雖然壟斷被認為把價格維持在較高水平,但相對于其他行業,這些壟斷行業的價格卻是下降的,這說明消費者的利益從而社會福利并未受到損害。進人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網絡化的迅速發展共同促進了新經濟形態的形成,并決定了新經濟條件下壟斷的現代特征。

經濟全球化下的壟斷效應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進程明顯加快,全球統一市場逐步形成,各國對全球市場份額的爭奪日趨激烈。各國企業為爭奪更大的國際市場份額,紛紛通過內部擴張、橫向并購、強強聯合等形式,迅速擴大企業規模,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以獲取市場壟斷地位。特別是第五次跨國并購浪潮,使世界市場上許多行業形成了寡頭壟斷市場結構。目前全球10大化學公司、10大半導體公司分別壟斷了各自行業90%以上的國際市場;l0大輪胎企業占據著世界輪胎市場80%以上的市場份額。在航空制造業,自麥道被波音兼并后,全球只剩下波音和歐洲I空中客車兩大公司;在汽車領域,美國兩大汽車公司外加大眾、戴姆勒一克萊斯勒、豐田等少數廠商控制著全球90%以上的汽車生產與銷售;在鋼鐵領域,10~12家大企業控制著世界鋼產量的2/3;在計算機軟件業,僅微軟一家就擁有全球個人計算機操作系統軟件市場的90%、擁有運用軟件80%的市場份額。在經濟全球化推動下,各國的市場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國內市場國際化,各國企業所面臨的競爭市場擴大到全球范圍內,企業面臨的威脅不再局限于一個地區或一國市場范圍內,而是常常來自國外企業和全球市場,從而不得不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展開競爭。

經濟全球化下的國際分工體系呈現為一種由“產業內分工代替產業間分工一企業內分工代替企業間分工一產品內分工”的演變格局。在這樣一種國際分工格局下,企業的運行機制發生了重大變化,以核心能力為基礎的企業重構成為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的一條重要途徑。企業重構不再拘泥于傳統的企業邊界,主要通過收購、兼并、控股、分拆、外包、戰略聯盟等形式進行外部資源的整合。這是因為隨著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和外包的盛行,企業間業務的互聯度越來越高,傳統的縱向一體化運營越來越被橫向一體化、虛擬一體化運營所代替。因此,大型企業及企業集團在日益深化和細化的國際分工體系下,要求得生存與發展,必須以培育核心競爭力為基本目標,收縮業務范圍,集中力量壟斷其具有競爭優勢的關鍵環節,而將一些輔工作通過虛擬化交由合作者來完成。

在全球市場上的跨國競爭中,企業面對的競對手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能力上較之過去都大大增加了,而且技術進步和市場變化的加快,使得企業國際競爭能力的贏得已不再僅靠一體化經營的綜合規模,更多的是依賴某些特定環節的專業化規模和創新能力。現代企業競爭優勢的基礎已超出了單個企業自身的能力和資源范圍,而越來越多地依賴于企業與產業價值鏈上下各環節的有效整合,企業間的競爭已經演繹為企業所有人的產業價值鏈之間的競爭。企業在特定產品市場中能夠長期保持的競爭優勢,說到底是來源于企業在完整價值鏈上下某些特定戰略環節的壟斷。戰略環節是企業擁有壟斷優勢并能夠為企業帶來較高附加值的環節,是價值鏈上的制高點,抓住了價值鏈上的戰略環節就等于抓住了整個價值鏈。因此,在新經濟條件下企業應集中力量控制其戰略環節,而把不具有競爭優勢的一般環節分離出去。在PC市場上,IBM依靠其品牌歷史與技術開發實力集成的價值鏈滿足了那些注重品質要求的消費者,而戴爾公司則通過重新定義“服務”這一傳統價值活動的角色,把注意力集中于影響買方的更廣泛的價值活動,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價值鏈,同樣贏得了消費者的廣泛贊譽。盡管IBM和戴爾公司分別在生產技術和營銷服務方面占據了壟斷地位,贏得了壟斷優勢,但它們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差異化的價值鏈也是相互競爭的,壟斷優勢同時成為它們的競爭優勢。

在全球化背景下許多公司在一個成熟的市場上參與競爭,最終能夠存活下來、起主導作用的只能有3~5家。這3~5家企業控制著本產業60~70%的市場份額,并且這種3~5家企業控制市場的格局不是靜態的,由于潛在競爭者的影響,這種格局將不斷被新進入企業所打破。目前全球各產業的“鏈主”已為各領域為數不多的3~5家超級跨國公司所占有。可見,全球范圍內的分工與融合已使得全球市場結構的競爭效率在很大程度上被壟斷效率所取代。

經濟網絡化下的壟斷效應

20世紀90年代以來,現代信息技術和計算機網絡的應用呈現出突飛猛進的勢頭,從而昭示了一種新型經濟形式一網絡經濟的出現。與工業經濟相比,網絡經濟條件下的壟斷特征及其效應發生了很大變化。

邊際成本遞減與邊際收益遞增。網結經濟下,社會財富的增長主要來自生產和消費的統一過程或直接化過程,這是社會化了的直接經濟。對于采取迂回生產方式的工業經濟來說,社會化成本就是還回的成本。邊際成本遞增反映了工業經濟的本質特征:其價值創造和價值耗費都處在迂回路徑上或者說社會化范圍內。超過一定限度,越過一定范圍,它所創造的邊際收益遞減,邊際成本遞增。對于網絡經濟來說,企業生產的主要是信息技術產品,這類產品具有共享性、外溢性、擴散性等特征,這使得信息技術產品存在特殊的成本結構。它們大多在前期研究中需要大量的開發投入,初始投入很高,而再生產成本即復制成本則很低。因此,信息技術產品的邊際成本隨著生產的進行不斷下降,從而其邊際收益遞增。

顯著的規模經濟性與規模影響的弱化并存。在工業經濟條件下,企業知名度與企業規模成正比,大企業以其雄厚的資金和廣泛的市場影響來提高知名度,反過來企業利用其較高的知名度使自己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但電子商務使規模差距的競爭變得微不足道。中小企業可與大企業在較為公平的基礎上展開競爭。在網絡這個載體上,企業可以不分大小,用大體相同的費用在網上電子公告,平等地利用網絡提供的信息開展經營活動。網絡經濟條件下企業組織結構日趨虛擬化,虛擬企業內部與外部的劃分不再明顯,逐漸趨向“無界”經濟。虛擬企業的功臺邑和效果遠遠超過原來單獨企.業的機動性和競爭性,它不必像工業經濟下的企業那樣大而全。虛擬企業的競爭優勢不是取決于企業的大小,不是取決于某個企業的優勢,而是來源于各個相關企業多種不同的生產臺邑力、功臺邑特長整合在一起的臺邑力,取決于能否將參與的企業有機地集成在一起。

市場壟斷與市場先入者的領先地位緊密相關。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市場競爭,強化了企業之間技術競爭的激烈程度,高技術產品的競爭表現為以制定技術和產業標準為主的游戲規則的競爭。這種游戲規則由先進入者制定,后來者只能被動跟隨。如果廠商控制的這項技術成為市場或產業的標準,從中可獲得巨大利潤和市場控制力。這樣,標準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控制了產業標準,也就確立了自己在市場中的壟斷地位,并在很大程度上操縱產業發展的方向,使潛在進人者在競爭中處于被動地位。微軟的操作系統成為PC產業的標準后利潤滾滾而來。19世紀80年代“接觸打字法”使,EN的QWER—TY鍵盤成為產業標準后,一直使,EN至今,成為電腦鍵盤的標準,而性能更優越的DSK卻受到冷落。因此對企言,誰首先掌握了為市場所接受的先進技術,誰就占據了在一定時期“贏家通吃”的市場壟斷地位。“贏家通吃”成為網絡經濟有的一種壟斷形式。但網絡時代的壟斷與工業經濟時代的壟斷還有一個很大不同,即壟斷企業不能長期壟斷市場,在新的動態競爭環境中,大企業的高市場份額是不穩定的,技術標準的改變和技術范式的轉換,必然導致企業市場地位的變化。這使得在位廠商常常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并使其市場壟斷行為大為收斂。

市場的壟斷與競爭呈現出相互強化的趨勢。工業經濟時代的市場壟斷主要是為獲取市場價格的支配地位,牟取高額壟斷利潤,其實現的前提在于企業生產規模和對潛在進入者的阻止,并且壟斷與競爭呈現為一種彼此交替的關系,即壟斷越強則競爭越弱,反之亦然。網絡經濟條件下,企業壟斷主要由技術創新特征所決定,技術競爭主要表現為技術的標準化或系統競爭。這樣,壟斷與競爭呈現出互相強化、相互推動的正向演進關系。由于信息市場的放度較高,只要新產品有一定的技術和質量優勢,就可以占領整個市場。但這種壟斷并不意味著競爭的消失或減寫馬,市目反,它將進一步強化企業為取得在信息技術升級換代方面的優勢和獲得標準產品地位而進行的競爭。企業技術創新速度明顯加快,產品差別化特別是信息產品的差別化程度降低,加之金融風險投資機制的健全,以及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程度的減弱,弱化了企業在規模經濟、必要資本、產品差別化及政策等方面的市場進入壁壘。只要市場前景看好的先進信息技術,基本上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礙。:

新經濟時代壟斷的創新效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安市| 朝阳县| 灵寿县| 玉树县| 北流市| 徐州市| 江华| 邢台县| 康乐县| 拉萨市| 南阳市| 定远县| 西乌| 洞口县| 南城县| 准格尔旗| 扎鲁特旗| 于都县| 鹿邑县| 大英县| 正阳县| 双城市| 双柏县| 松原市| 莱阳市| 论坛| 平阴县| 奎屯市| 资溪县| 武鸣县| 广灵县| 乌兰浩特市| 石楼县| 来凤县| 民勤县| 凤城市| 东安县| 正宁县| 开平市| 会理县| 长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