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6:0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生態健康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目前,從事規模生態健康養殖甲魚分為2個階段,即溫室育苗階段和大塘養成階段。第1階段是整個甲魚養殖生產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具有密度高、投餌集中、水質易污染和病害多的特點,因此,做好甲魚的溫室育苗工作對提高甲魚養殖的經濟效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第2階段為外塘養成階段,它不僅能提高甲魚產量,更重要的是還能提高甲魚品質,是甲魚生態健康養殖的重要途徑。筆者根據多年生產實踐,將甲魚生態健康養殖的技術要點總結如下,供廣大養殖戶和基層技術推廣工作者參考。
1建好溫室、養殖池和外塘
根據實際需要和規模大小,認真搞好溫室、養殖池和外塘的建造,使之便于生產,降低成本,提高產量,并且利于防病治病。
(1)溫室建造應符合建筑管理的規定,具備良好的保溫性能,并配備相應的加溫、增氧、進排水等設備。一般5000m2養殖池配備0.5t的鍋爐2臺,1.1KW增氧機10臺,顆粒飼料機1臺,加溫池80m3,管理用房100m2左右。
(2)養殖池建造應符合甲魚生活習性的要求,大小統一,每口面積20m2,池高1m,池壁頂端向內伸延10cm左右,以防甲魚外逃。飼料臺用長3m、寬0.5m的木板或水泥預制板搭設,淹沒在水下15cm。池中設置網袋用以甲魚隱蔽之用。
(3)外養大塘的面積根據實際需要確定,一般1hm2放養1.5萬只左右,塘四周要有防逃設施,以高1m的圍墻為好,塘中搭建隱蔽網袋和飼料臺。
2苗種的選擇和放養
稚甲魚應選擇健康、無傷無病、活力強、反應快、規格整齊、體重3g左右、種質優良的品種。放養前,必須先進行消毒。將稚甲魚放進塑料盆里,用15~20g/L食鹽水浸泡10min或20mg/L高錳酸鉀溶液浸泡20min,浸泡水以沒過稚甲魚背為宜。浸泡過甲魚的水溶液,要倒到池塘外面,不能隨甲魚倒進養殖池。
溫室內合理的放養密度十分重要,一般稚甲魚的放養密度為20~30只/m2,放苗后應在養殖池中直接開食,這樣既可減少苗體損傷,又可使其早適應、早生長。開食飼料可用稚鱉飲料等商品飼料,且從第1次開食就可把新鮮的豬肝按10%~20%的比例添加于開食飼料中。
3溫室溫度的控制
水溫30~32℃為甲魚的最適生長溫度,水溫高于20℃時就開始攝食,攝食量隨水溫升高而增加。若低于最佳溫度,消化酶合成水平低,飼料轉化率低;若高于最佳溫度,甲魚活動量增加,也會降低飼料轉化率。因此,室溫一般控制在33~35℃,且盡量保持恒定。
4充分利用微生物和增氧機調控水質
甲魚生性喜凈怕臟,良好的水體環境是甲魚穩定生長的重要條件。因此,要充分利用微生物的作用進行水質調控,提高水體的穩定性和自凈能力。微生物制劑的合理使用可大大節約水質調控及其他方面的投入。一般光線較暗的溫室可用光合細菌或活水寶(芽孢桿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劑來降低水中氨氮、亞硝酸鹽的含量,分解有機質和其他有害物質。采光溫室可采用EM復合微生物制劑培養水中有益藻類來創造水體平衡,同時可減少換水次數和數量,節約水電費用。生產實踐證明,使用有益微生態制劑是改善水質、凈化底質及預防疾病的有效方式和途徑。
溫室甲魚養殖池人工增氧很重要,合理的增氧既能增加氧氣,又可改善水體環境,加速有機質的分解,提高理化指標,促進甲魚生長。放養密度為20~30只/m2的一般前2個月,1.1KW的增氧機每天開4h左右,第3~4個月每天開9h左右,第5~6個月每天開15h左右,6個月以后全天增氧,期間可以結合化學增氧制劑來調節水質。
5狠抓病害控制
溫室養甲魚由于集約化程度高,養殖密度大,很容易滋生病菌,引起疾病發生。因此,必須嚴格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在防治過程中,嚴格按照《NY5071-2002無公害食品漁用藥物使用準則》和《NY5070-2002無公害食品水產品中漁藥殘留限量》執行。要堅持“全面預防,積極治療”的方針,強調“防重于治,防治結合”的原則,可根據甲魚生長不同階段的發病特點,每15d消毒1次,消毒藥物有生石灰、溴氯海因、光合細菌及EM菌等,可交替潑灑使用。同時,定期在飼料中交替添加免疫多糖、VC及病毒星等,以增強甲魚的免疫力。藥物防治時盡量使用生物制劑或中草藥對病蟲害進行防治。應用健康養殖技術,適當控制養殖密度,在飼料中添加酶益生菌、復合維生素等來促進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改善養殖水體的生態環境。若發現疾病立即查明原因,并根據癥狀,正確診斷,對癥下藥,及時治療。
漁藥的使用必須嚴格按照國務院、農業部有關規定,禁止使用未取得生產許可證、批準文號、產品執行標準的漁藥,嚴禁使用違禁藥品。藥物作用后,要嚴格執行休藥期規定。
6高度重視從溫室養殖到外塘養殖方式的轉變
[作者簡介]胡維平(1966- ),女,湖北荊州人,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廣告系,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廣告理論與實踐、價值觀與消費行為。(上海 200434)
[課題項目]本文系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項目“基于價值觀的上海大學生精神穩態系統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B09022)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2)33-0087-02
健康的心理是合格人才必不可少的要素。在價值觀多元化、復雜化和社會競爭激烈化的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已經成為大學培養合格人才過程中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作為培養現代化人才的主要機構,大學教育者和管理部門理應洞察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根源,實事求是地制定和實施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政策和策略。
一、穩態與健康
“穩態”(homeostasis)又稱為“內環境穩定”“自穩態”“內穩態”,起初是生理學和醫學中的一個概念。伯爾納在研究有機體的體液的生理特性和病理改變的過程中發現,由體內循環的體液組成的內環境具有維持自身穩定的機制。后來他又進一步指出,“內環境的穩定是自由和獨立生活的首要條件”,“所有的生命機制,盡管多種多樣,只有一個目標,就是保持內環境中生活條件的穩定”。坎農于1926年正式提出用“穩態”一詞來表達內環境及其穩定的維持,并于1932年再次以辯證判斷的形式揭示了穩態概念的含義:“穩態概念指的是一種狀態,一種可變的但又是相對恒定的狀態。”
控制論創始人維納與羅森勃魯思等通過合作研究發現,負反饋機制是穩態得以保持的基本要素,“一切有目的的行為都可以看做需要負反饋的行為”,從而深化了人們對穩態的認識。他們指出,一個系統之所以有受到干擾后迅速排除偏差并恢復恒定的能力,關鍵在于以下三個條件:一是必須有一種裝置來測量受干擾的變量和維持有機體生存所必需的恒值(控制目標)之間的差別;二是目標差的信息本身和這種信息的準確傳遞;三是負反饋調節機制的作用下效應器做出反應,使整體達到調節的目的。因此,生理學意義上的穩態是指生命機體通過負反饋調節機制來應對外界環境的變化以維持內環境的穩定的一種狀態。
健康的核心問題在于穩態的保持狀態。生理上的內穩態的維持是身體健康的標志,即當個體在生理上保持平衡狀態時,身體才是健康的。中醫把人體健康看成是人體陰陽最優協調的綜合表現,這種協調就是非平衡穩態。這里的“非平衡”是“動態”的意思。穩態并不是一種停滯和固定不變的狀態,而是一種易變的但又相對穩定的狀態,即在運動中求得穩態。例如,無論饑餓或大量攝取糖時,人體通過各種激素分泌水平的適應性變化,對于劇烈變化的血糖發揮撥亂反正的作用,成為穩態,血糖濃度調整在每百毫升血液80~120毫克。如果血糖變化過于劇烈,超出適量調整的能力范圍,人體就會出現疾病。人體疾病的治療和康復過程,本質上是穩態的恢復或重建過程。
人的精神、心理是一種能通過自動調整機制維持自身大部分穩定狀態的動態開放系統。當外界環境發生變化從而對人的心理狀態進行干擾時,人的精神穩態系統會通過自身的負反饋機制對自身的認知和情緒等進行調節,以使精神系統維持在相對穩定的范圍。心理調節通過自身的負反饋機制來實現,由于精神穩態系統具有開放性,因而個體的心理調節過程可以在他人的干預和引導下進行。
心理健康是一種以較高的主客觀認知水準、樂觀而穩定的情緒為核心的健全心理狀態或人格。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具備良好的心理自我調適能力,在各種行為反應中呈現出積極而適度的表現。個體的心理自我調適是在認知調節和情緒調節的相互作用下實現的。認知過程通常是其他心理活動的基礎,它更直接地影響著人的動機和行為。就心理健康而言,認知涉及對自我、社會、人生、他人及周圍環境的正確認知程度。具體來說,要以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為基礎,對自我要有自知之明,充分了解自身的性格、氣質、長處和缺點,從而形成對社會、人生、他人及周圍環境的正確認知。情緒在心理健康中也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情緒狀態不僅會影響人的生理變化,而且還直接支配著人們對事物和他人的評價態度,尤其是日常事務的相關態度。認知和情緒兩者之間的關系也是互為制約互為影響的。很多時候,人們對外界事物給予的刺激,首先要通過認知做出相應的評價后才會產生情緒,而其具體態度往往又受著價值觀念的支配及影響。情緒同樣也會影響人的認知。當情緒處于正常良好的狀態時,人的思路會開闊,思維會敏捷,解決問題會迅速;反之,心境不佳時,人的思路會受阻,行為反應會遲鈍。當心理健康出現問題時,可以通過采取認知調節和情緒調節策略,幫助恢復或重建心理穩態。認知調節和情緒調節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二者共同維護個體精神系統的穩態。
二、價值觀在精神穩態系統中的作用
作為一種信念體系和個體深層次的心理建構,價值觀是一種外顯或內隱的有關什么是“值得的”看法。它比態度更抽象、更一般,具有評價性、選擇性、規范性,是人們用來區分好壞的標準并指導行為的心理傾向系統。心理學家認為,價值觀在個體的心理傾向體系中居于核心和統帥的地位,它在需要的基礎上形成,并由此指導個體的行為。價值觀包含價值認知、價值情感和價值意志三種心理成分。在以上三種價值觀的心理成分中,價值認知居于核心地位,它構成價值觀的基本輪廓和實質內容,決定著價值觀的方向和性質,是價值情感和價值意志的基礎。另一方面,價值情感和價值意志反作用于價值認知,對價值認知起著制約和調節作用。
價值認知對精神穩態和心理健康具有并決定性的影響。在個體的精神穩態系統中,當價值觀的變化處在一定的范圍內時,個體的心理健康不會出現問題。但是,當價值觀的變化超過一定的限度,精神穩態就會受到某種程度的破壞,心理問題就會產生。價值觀對精神穩態和心理健康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價值認知產生的。
首先,價值觀認知思維模式出現偏差就會影響到心理健康。心理困難和障礙的根源往往來自于異常或歪曲的思維方式,這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情況:第一種是價值絕對化的思維模式,即個體以自己的愿望作為出發點在對事物進行價值評價時加上絕對化的條件。當事物未能滿足個體事先設定的絕對化條件時,個體就會對事物的價值產生否定的傾向。如果價值評價的對象是自我,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個體就會出現過多的自我否定,從而導致自卑心理或引起自慚形穢的情緒體驗。第二種是價值過分概括化的思維模式,即個體局限于從某一特定角度看待事物,以偏概全。個體用此種模式來對社會進行價值評價時,就會只看到社會的陰暗面,進而產生憎恨社會、萬念俱灰等消極心理。如果以這種模式進行自我價值評價,個體就會產生自我否定、自責自罪、自卑自棄等心理以及焦慮、抑郁等情緒。第三種是價值矛盾評價的思維模式,即個體對自己和他人的評價標準是相互矛盾的:在評價自己時采用寬松的標準和功利性的尺度,在評價他人和社會時則采用嚴格的標準和道德尺度。評價標準的矛盾必然帶來認知上的矛盾,因而具有此種思維模式的個體會由認知矛盾而產生心理上的困惑和沖突,不僅易引發焦慮的情緒,有時也會導致雙重人格。
其次,價值觀的認知內容出現偏差也會對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個體以自己的價值觀來評判自我、他人和外界事物,解釋和處理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社會的關系,但如果其價值觀本身在內容上是錯誤的,就會產生錯誤的判斷和行為,導致適應不良,帶來心理困擾。第一,由于在成敗與苦樂等問題上持有錯誤的價值觀念,一旦遇到挫折,容易產生沮喪、焦慮、抑郁、自卑等情緒。第二,在該與不該等價值判斷上過于刻板、絕對化,缺乏必要的彈性,不僅對其行為形成了桎梏,而且當事情發展的結果與其愿望相悖時,個體就會對自己感到失望、沮喪,懷疑自己的能力,自信心嚴重受挫。如果個體用這些信念來要求他人,往往會產生對他人的不滿,進而導致人際關系的緊張,給個人增加心理負擔。第三,在危險與安全的維度上,對環境的危險性和自己應付危險環境的能力做出過高或過低的估計。對環境危險性的估計,如果過高,就會產生焦慮,并使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受到限制;如果過低,則容易發生意外。對自己應付危險環境的能力的估計,過高或過低,其后果皆對個體的情緒和實際安危產生不利的影響,其后果與對環境危險性的估計偏差正好相反。
三、價值觀問題是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根源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與其價值觀沖突或偏差有著密切的相關性,在大多數情況下,價值觀問題是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根源。大學校園是多元價值觀最活躍的傳播領域,在多元價值觀并存且相互沖突的復雜環境中,大學生缺乏足夠的鑒別能力,難以依據已有的認知經驗合理而準確地選擇和認同某一種價值觀念作為人生指導,因而陷入無以參照、無以歸附的迷茫狀態,容易導致心理失調,出現一定程度的病態心理,嚴重的甚至形成心理疾病,出現以心理劇烈矛盾和沖突為特征的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呂可認為,在價值觀多元化的環境中,中國當代大學生在價值標準的取舍過程中呈現出不成熟性與可塑性、矛盾性與困惑性等心理特征。這些特征決定了大學生因價值觀問題而導致心理健康問題的現實可能性。曾屹丹以及王紅時、范曉玲等指出,價值取向模糊、價值評價偏差、價值認同失衡和價值觀念錯位是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彭曉玲等通過調查分析發現,大學生價值觀與其心理健康存在正相關。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呈現出主體化、世俗化、多元化和復雜化的共同特點,但不同心理健康程度的學生存在差異。丁立平在研究中發現,我國大學生大部分的心理問題是由思想問題造成的,思想問題的本質就是價值觀問題,因而價值觀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不能回避的重要問題,必須對大學生的思想問題進行價值觀的干預,而不能簡單地歸為心理問題。總之,當代許多大學生的精神穩態系統相對比較脆弱,同時又具有可塑性,而大學生在價值標準取舍過程中的特點使其在多元化價值觀環境中容易產生價值觀沖突或偏差,從而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四、用科學的價值觀干預促進大學生精神穩態系統的重建
為促進大學生精神穩態系統的重建,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有必要對大學生進行科學的價值觀干預。人是環境的產物。個體的精神穩態系統是一個動態開放系統,環境的變化可以影響人的精神穩態系統。就整個社會的價值觀環境來講,我們要努力構建具有廣泛感召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用以引領和整合多樣化的價值觀和社會思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為引領社會思潮、形成社會思想共識創造更加有利的社會環境。既要尊重各種價值觀應有的社會地位,包容其對社會無害的局限性和缺陷,又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導地位及其對其他價值觀的規范和引導作用。
在大學教育中對大學生進行科學的價值觀干預,不是一時一事一處的行動,而應當是系統的、全方位的和可持續的。
首先,要努力開展觀念與制度創新,為價值觀干預創造文化氛圍。我國大學管理者應當把塑造大學生的健康靈魂當做大學教育的首要任務,將厚德載物、百年樹人的價值取向植根于大學校園文化的DNA中,在辦學理念、人才培養目標、學校治理制度、教學計劃、績效考評、校園文化建設規劃等方面,強化和體現核心價值體系的統帥和引領作用。通過觀念和制度創新,為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心靈導航器的大學生精神穩態系統奠定堅實的基礎。
其次,要進行組織創新,培養和造就一支強有力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隊伍。這支隊伍應當由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老師以及大學里的教師、管理人員和學生中的志愿者組成,并由學校相關主要領導親自負責指導和總體協調。他們作為教育者,應當率先垂范,在努力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統一起來的基礎上,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踐行自己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為解決大學生的價值觀問題和心理健康問題奉獻自己的激情、精力和智慧。
再次,要創新工作模式,提高價值觀干預的效率和有效性。努力探索新穎、實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要在生動化、實踐化、多樣化、易被接受等方面下工夫。例如,采用雙向互動教育模式,增強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交流與討論,提高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采用情景教育模式,使學生在體驗與典范的激勵中感同身受,提高被教育者對正確價值觀的接受程度等。
最后,要開展控制創新,形成良性循環。通過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指標體系、測評方法與反饋機制,使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科學的效果評估,以便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在不斷改進和完善中提高教育的水平和質量。
總之,科學的價值觀干預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對大學生開展價值觀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幫助大學生重建精神穩態系統、促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礎性工程,理應得到大學教育者和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切實實施和持續改進。
[參考文獻]
[1]丁立平.論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觀干預[J].現代大學教育,2004(1).
[2]金觀濤.我的哲學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呂可.社會價值觀與大學生心理健康[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5).
[4]彭曉玲,周仲瑜,柏偉,等.大學生價值觀與心理健康相關性調查分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5(2).
中圖分類號:F1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07-0358-01
一、生態及生態文明的內涵
生態的生是開拓競生,整合共生,循環再生和適應自生;態是物態和諧,事態祥和,心態平和,智態悟和,這里的悟是人們的智慧思考。生態可以用十六個字來概括:“物競天擇,道法自然,事共人為,心和文化”。生態有耦合關系、整合學問、和諧狀態和進化過程四種內涵:一是包括人在內的生物和環境之間,生命個體和整體之間,以及子系統和母系統之間的耦合關系,我們大家談的生態不是生態學,而是一種關系,是生命,特別是人的生存發展、繁衍、進化所依存的各種必要條件和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二是包括人在內的生物和環境之間有機整合性的學問。首先它是人類認識環境,改造環境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或自然哲學。在座很多聽眾都是理學博士,英文中理學博士就是哲學博士。你學習自然科學,不懂哲學,不懂生態學,就不能成為一個博士,所以我們的理學博士叫做哲學博士。生態學還是包括人在內的生物和環境之間關系的一門系統科學,是人類塑造環境、模擬自然的一門工程技術,也是我們養心悅目、陶冶情操的一門自然美學。以前在學校里我們受的教育是要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但沒有教我們怎樣品味自然,享受自然,這也需要正確的方法論,就是生態美學的指導,我們說生態既是哲學,也是科學,也是工程,也是美學;三是包括人在內的生物與環境關系良性循環的和諧狀態。實際上從剛才的定義,生態既然是一種關系,它就是中性的,不好也不壞,但人們經常把“生態關系和諧的”,“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定語簡稱為生態,如生態城市、 生態旅游、生態建筑、生態衛生等, 是約定俗成后被社會所公認的用語,表示人和環境在時空演替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自然文脈、肌理、組織和秩序;四是生命-環境系統一種定向的進化過程,生態系統從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定向演化過程,物質流通量越來越低,信息反饋越來越暢通,有高的自組織能力,功能性有機發育等等,是一種定向的有機進化過程。
生態文明的文,指人(包括個體人與群體人)與環境(包括自然、經濟與社會環境)關系的紋理、脈絡或規律,是一種時間、空間的生態關聯。日加月是明,指從暗向亮,愚昧向睿智的開化、教化和進化過程。生態文明就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自然、社會生態關系上的具體表現。生態文明建設包括經濟建設中生產和消費的物態文明、政治建設中組織和管理的體制文明、文化建設中知識和智慧的認知文明、以及社會建設中道德和精神的心態文明,把這四個文明抓好,就把生態文明貫穿到經濟、社會、文化、政治建設中去了。如體制文明建設,要實現從十六大提出的區域統籌、城鄉統籌、社會與經濟統籌、人與自然統籌、對內與對外統籌等五個統籌,以及十七大補充提出的中央和地方、個人與集體、局部和整體、當前和長遠四類關系的協調。這九個統籌關系如果協調好了,體制條塊分割、決策就事論事,管理還原論主導等不文明行為就能有所改善。物態文明包括物質生產、流通、消費、還原、管理的生產文明和消費文明,特別是消費文明。針對當今社會一些不健康的消費文化,物態文明將推進社會上以金錢為中心的富裕生活向以健康為中心的和諧生活轉變,以數量多多為目標的占有型消費向以功效優化為目標的適宜型消費轉變,以外顯為中心的摩登消費向以內需為中心的科學消費轉變,以利己為中心的物理型關愛向以愛它為中心的生態型關愛轉變。我們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們往往把關注的重點放在改善物質生活、遵循市場經濟的競生和自生機制上,而生態學的共生與再生觀相對薄弱,利他、愛他之心還有待進一步培育。必須大力提倡心態文明,讓雷鋒精神返回社會。心態文明是人對待和處理其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關系的精神境界,包括溫飽、功利、道德、信仰和天地境界。要在這些方面要多多進行正面的引導和社會的關注。
二、生態文明的四個機制
生態學有很多規律,將其用于社會經濟和政治文化發展,其最基本的原理有四條,可以用拓、適、饋、整四個字來概括:一是“拓”,開拓的拓,每一種生物,每一個生命有機體都有其內秉增長率,都能千方百計拓展生態位,獲取更多的資源和更適宜的環境,為其生存、發展、繁衍和安全服務;二是“適”, 適應的適,具有強的順應環境變化的生存發展機制和變異能力, 既能不失時機地抓住一切發展機會,高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又能根據環境變化,通過多樣化和靈活的結構調整和功能轉型調整自己的生態位,創造有利其發展的生存環境;三是“饋”, 反饋的饋,包括物質循環和信息反饋,物質通過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最后回到大自然中去,使世間一切資源都能物盡其用、一切生物都能占據一定的生態位;任何生物的行為通過生態鏈網形成信息鏈,層級傳遞,最后反饋到它本身,進一步促進或者抑制其行為,實現一種螺旋式的系統進化;四是“整”, 整合的整,生命-環境系統遵循特有的整合機制和進化規律,具有自組織、自適應、自調節的協同進化功能,能扭轉傳統發展中條塊分割、學科分離、技術單干、行為割據的還原論趨勢,實現景觀整合性、代謝閉合性、反饋靈敏性、技術交叉性、體制綜合性和時空連續性;營建一種多樣性高、適應性強、生命力活、能自我調節的生態關系。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對河流開發力度的增大,河流的管理問題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一方面河流要發揮防洪、供水、灌溉、發電、航運、旅游等傳統水利功能,另一方面要兼顧河流生態系統健康和可持續性的需求,實現水利功能和生態修復功能的統一,并在開發利用水資源與保護河流生態系統之間尋求相對平衡。目前河道治理主要解決的問題是河道渠道化,傳統的護坡工程側重于工程安全和人類單方面的需要,設計時往往采用不透水的硬質結構,對河流的環境效應和生態補償重視不夠。因此修復河流生態和優化河流管理是保障河流健康的先決條件。基于這一觀點,從河流健康的理念出發。對河流的現狀、發展及治理進行分析。
1 河道現狀
1.1 河道管理現狀
近年來,我國在河流管理方面,已采取了許多措施,但是仍有區域性的水污染嚴重、水資源緊缺、水生態退化、洪澇災害等問題尚待解決.流域多頭管理、職責不明、公眾參與不足等現象仍然嚴重存在。雖然水利工程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改變了原有河流生態系統的功能。其主要表現在河流干涸,水生態環境消失;河流功能降低,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加重。因此.基于環境變化及社會發展的需要,探討河流治水方略,修復河流生態刻不容緩。
1.2 存在問題
大多數集鎮、村莊、農田及交通等基礎設施均零星分布在河道兩側。由于建設用地和耕地資源不足,占用河道水域的現象比較普遍。同時,早期河道的建設規劃受歷史因素的限制,河道行洪斷面偏小,與集雨面積不成比例,甚至出現倒置現象。另外,由于歷史上對水土保持工作缺乏足夠的重視,造林育林力度不夠,水土流失較為嚴重。此外,防洪堤、堰壩等河道建筑物大多建設年代久遠.已運行了30—4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工程老化現象比較突出。
2 河道治理原則
河道是水生態環境的重要載體。河道治理首先是要利于生物的多樣性,為水生、兩棲動物棲息繁衍提供生存環境,這樣既有利于保護河道水生態環境,又有利于提高河流的自凈能力。論文參考,河道整治。除滿足渲泄洪水要求外,還應盡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及水流多樣化。為此,河道的整治要從生態、經濟、人文、社會效益等多方面考慮,既要修復自然河道的功能,又要滿足人類依賴生存的要求。論文參考,河道整治。
2.1 平原河道治理原則
2.1.1 平原河道特點
平原河道縱向坡降較緩.橫斷面一般呈復式,河道較寬,階地、河漫灘較發育,水深較淺。枯水期河道內水量很小或無水,洪水期河勢變化劇烈,水流泥沙運動規律復雜,河床沖淤變化無常。近年來由于干旱少雨,河道徑流量減少,河床、河灘裸露,有的河段行洪區域內栽植了大量樹木及高桿作物,致使河道行洪斷面縮窄.影響河道正常行洪。
2.1.2 平原河道治理原則
治理平原河道,要求既滿足河道體系的防護標準.又利于河道系統恢復生態平衡。論文參考,河道整治。所以應根據岸坡穩定、正常行洪、表面異質、材質自然、內外透水、成本經濟等原則進行。目的是在滿足人類需求的同時,還要使工程結構對河流的生態系統沖擊最小化,不僅對水流的流量、流速、沖淤平衡、環境外觀等影響最小,而且要創造動物棲息及植物生長所需要的多樣性空間。治理原則為宜寬則寬、宜彎則彎、寬窄交替、深潭與淺灘交錯、急流緩流并存的多自然型河道。
2.1.3 生態護坡技術
平原河道護坡應盡量減少混凝土用量.優先采取自然的土質岸坡、自然緩坡、植樹、植草、干砌塊石等各種淺護坦.為水生植物生長、繁育及兩棲動物棲息繁衍活動創造條件。土堤可采用植樹、種草和生物袋等工程措施.以利于保護河道和生態環境的改善;為便于河道管理,防止河岸邊坡耕作,可設置防護帶,以確保堤防安全。常用的生態護坡形式有拋石護坡、混凝土預制件護坡鋪砌、生態磚和魚巢、土工織物袋、格賓網護砌等。河北省近年來河道常用的護坡形式為格賓網生態護坡和草皮護坡。從工程效果看,格賓網生態護坡優于草皮護坡,且觀賞性強。從生態環保方面.格賓網生態護坡屬生態環保型護坡,透水透氣性好,一定時間后易于植物生長;又由于其柔性結構,故整體性較好.適應變形能力強.能滿足河道較大流速對岸坡的沖刷,適應凍脹變形,不易破損,尤其適應北方寒冷地區,是理想的護坡材料。
2.2 山區河道治理原則
2.2.1 山區河道特點
山區河道縱向坡降陡.橫斷面一般呈“V”或“U”字型,階地、河漫灘不發育。論文參考,河道整治。河道洪枯變幅大,枯水期流量小,河岸或河堤承受高水位壓力時間短。山區河道集雨面積小,暴雨集中強度大,匯流時間短,水流速度快,挾沙能力和沖刷能力強,其推移質和懸移質多,危害性不容忽視。輕則河岸坍塌、淤塞河床,重則損毀耕地、摧毀城鎮村莊,直接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2.2.2 河道整治原則
山區河道治理中.要統籌上下游及整個流域相互關系,因地制宜,綜合治理,并遵循自然規律,盡量發揮天然河道功能。所以在規劃治理中。一方面在流域內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退耕還林,封山育林.攔截地面徑流,減少泥沙進入河道。論文參考,河道整治。另一方面進行河道整治,采取上堵下排,修建堤防、護岸工程。上堵就是在河道上游修建一定的攔擋壩、沉沙庫,攔截泥沙;下排就是疏導河道,清除阻水障礙,使河道暢通。論文參考,河道整治。其次在關鍵河段修建堤防護岸工程,約束水流,保護岸坡。堤身結構和型式應盡量采用當地的建筑材料。由于山區河流水土流失嚴重,推移質多,大部分河道內都有充足的卵石材料.可采用大塊鵝卵石堆砌、干砌塊石等護岸方式,使河道趨于自然形態。還應注意河道的生態平衡問題,充分遵循自然規律.不宜過多改變河道自然特性,盡量保護天然河道的作用。
3 水質改善及污染源的處理
在河道水質污染嚴重的地區,必須控制點源、面源污染,強調源頭治理。通過河道清淤、水面保潔、控制進入河道的污染物總量,實行雨污分流排水體制,減少排入河流的污水量。改善末端治理,對于必須排出的污水,應逐河段進行總量控制(即功能區的水質目標確定后的河段最小環境容量)。必要時需進行深度處理。提出更嚴格的排放標準。對于易積累的有毒物質,要堅決制止排人河流。根據河流徑流時空分布不均的特點和自凈規律.合理規劃排污口位置和排污時間,按實時水情調度.合理利用水體的環境容量,達到逐步改善水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鄭可娜.河流健康狀況評價及其枯河流管理中的應用[D].北京:國家圖書館一博士論文庫.2005.
[2]李宏偉,趙艷麗.宜陽縣河道治理思路與措施[J].T程建設與管理,2009,(9).
[3]余國慶,朱雯,邱美娟,等.淳安縣山區河道治理規劃與設計探索[J].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08,(3).
一、“生態體育教學模式”的背景分析
1、生態及“生態體育教學模式”
近幾年,生態文明的觀念和行為逐漸得到推廣,“原生態”也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和應用。
生物學中,生態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與環境因素的相互關系,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慣。
筆者提出的體育生態教學,即結合社會現狀,以學生生存和發展為目,順應人的自然發展規律,在學生特定階段用與特定階段相適應的方法從學生角度出發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進行教學,關心學生身體,重視學生情感,從而實現對肉體和心靈的雙重磨練,培養較強的適應力與生存力。
2、背景分析
現今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目標,是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提高體能和運動技能水平,加深對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學會體育學習及其評價,增強體育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形成運動愛好和專長,培養終身體育的意識和習慣;發展良好的心理品質,增強人際交往技能和團隊意識;具有健康素養,塑造健康的體魄,提高對個人健康和群體健康的社會責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進取、充滿活力的人生態度。
隨著信息社會的快速發展,學生已不滿足、不樂于教師的傳統教學,學生的被動狀態不利于他們積極性的發揮和個性的培養,他們迫切的需要一種不拘泥于教學課堂,從被動中走出來,走入大自然的教學方式,“生態體育”教學將滿足他們的要求。
二、 “生態體育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
1、內容選擇多樣
學校體育是人一生中進行體育鍛煉的一個重要環節,學校體育可以為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身體基礎,為今后科學鍛煉指明方向,因此學校體育要從“大局”出發,教材、教法都要以“健康”為指導,以“終身體育”為目標,與大眾體育相結合,為踏出校門后的自主鍛煉做好生理和心理準備。例如,風靡已久的瑜伽、跆拳道、橄欖球等外來項目,籃球、排球、足球、健美操等傳統項目,都可以作為學校體育的選修教材讓學生了解,以便學生在離開學校后有更多的鍛煉項目可以選擇,而被教師遺忘的單雙杠、云梯、肋木架等也應該發揮它們的作用,而不是被當成擺設。
2、組織形式豐富
由于一些教師的應試思想,體育課要么是機械的練習考試項目,要么就是“放羊”。論文參考。而生態教學是在課程標準指導下,減少教師口頭講解技術的時間,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使學生在不斷嘗試、不斷體驗的過程中學會動作,掌握技術。例如一堂短距離跑的練習課。過去很多教師會從專業角度進行教學,先練習擺臂、原地高抬腿,然后行進間高抬腿,后登跑或者其他,最后加速跑。整堂課過于枯燥且毫無娛樂性。生態教學則順應初中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將“跑”的練習娛樂化、競賽化。準備活動400米慢跑,跑步的同時文藝委員帶領大家唱歌,歌曲要求強勁有力、積極向上;關節操練習交由各排組長負責,隊形不限,便于動作就可以。進入基本部分,教師提出問題“跑步的快慢和什么有關系?”并找出幾個有代表性的學生做示范,讓其他學生找出答案,最后得出步幅和步頻影響速度。再告訴學生后登跑和高抬腿練習可以提高步幅和步頻,教師示范強調要領后,小組長帶領本小組練習,并選出最好的同學代表小組進行組間比賽,看誰的動作做的最好。論文參考。論文參考。教師在此過程中注意觀察學生動作,共性錯誤可以集中講解,個性錯誤則個別指出,重視對“小老師”的培養,使學生的互相幫助多過教師的說教。最后通過接力比賽鞏固提高提醒學生跑的速度。整堂課教師多扮演組織者、協調者、裁判員的角色,做好引導工作,多觀察、少說教。教學場地可以利用校園的馬路、草坪等各種場地甚至學校周邊環境,進行情景式教學,把專業的教學內容簡單化、生活化、娛樂化,從而把時間還給學生,把快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大自然的懷抱中體驗運動的樂趣,培養與人交往、團隊合作等基本能力。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借助校園網絡平臺,開展教師網絡指導學生學習,以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解決問題的方式促使學生邊練習、邊思考,讓學生多方位、多角度的進行自主學習,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
3、教學目標開放
在過去,學校體育大多以競技體育作為體育課的主要內容,教師把學生當作運動員來上課,要求的過精、過細、過專業,導致學生在課上得不到成功的而放棄運動,甚至厭惡體育課。體育生態教學則要求體育教師針對每一個學生不同的身體條件,提出不同的課堂要求,輕技術、重參與;以學生提高成績的幅度作為標準,而不是“一刀切”的看運動成績是否達標。仍以跑的練習為例。課的內容是橄欖球比賽。場地為半個足球場。7~8人為一組,循環制比賽。比賽規則:組員通過持球跑,傳球的方式將球扔進對方球門即可;一場比賽時間為5分鐘。兩組學生比賽時另兩組在旁觀戰,加油鼓勁。教師在宣布課的內容時,告訴學生今天就是一節“玩”的課,課的目標就是大家跑起來,通過配合贏得比賽勝利。這樣一節課,學生愉快了心情,老師達到了目的,所謂真正做到寓練于樂。
在當今社會,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這樣的壓力已不僅壓到了處于工作狀態的成年人,也壓到了絕大部分的青少年兒童身上,學業的壓力、父母的壓力,學生內在的壓力,把身心還未發育成熟的學生們壓的喘不過氣,體育生態教學要求體育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感、心理的變化,從學生生理的、情感的角度出發,思考他們的真正需要,以學校體育特殊的學習內容和方法,幫助他們解壓和調劑,發揮當代學校體育的特殊功能。
三、“生態體育教學模式”的最終歸宿
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指向,“從原來階段體育轉變為終身體育,從注重運動技能轉變為重視健康,從學科主義轉變為人本主義”,實為趨向以“人”為本的生態教學的轉變,這首先要有教育者理性的更新,然后建構出與之相應的具體教學法。生態體育教學是對國家新課程標準的一次踐行,以期還給學生一個可以自由呼吸和翱翔的的大自然!
參考文獻:
毛振明《探索成功的體育教學》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熱帶綜合類期刊
國際上熱帶綜合類期刊主要有來自荷蘭、美國的ActaTropica(《熱帶學報》)和TropicalConservationScience(《熱帶保護科學》)2種期刊。ActaTropica④由荷蘭主辦,Elsevier出版,1944年創刊,是世界上創刊最早的熱帶研究期刊。月刊,SCI收錄,2016年影響因子為2.218,是一本有關傳染病研究的國際雜志,內容涵蓋公共衛生科學與生物醫學等研究,特別強調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人類和動物健康有關的主題;主要刊登熱帶亞熱帶的人畜健康、疾病生態、數學建模、社會科學、氣候變化等方面的論文。TropicalConservationScience⑤由美國MongabayCorporation主辦和出版,2008年創刊,季刊,為SCIE收錄期刊,2016年影響因子為1.238,為開放存取電子雜志;主要出版有關歐洲、北美地區熱帶森林和其他熱帶生態系統保護領域的原始性論文和最新評論,接收研究論文、評論文章、通信、觀點文章和短訊。
熱帶地理類期刊
熱帶地理類期刊主要有來自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加拿大等國家的《熱帶地理》、Singapore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新加坡熱帶地理》)、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馬來西亞熱帶地理雜志》)、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加拿大熱帶地理雜志》)4種期刊。《熱帶地理》⑥由廣州地理研究所主辦和出版,1980年創刊,中文雙月刊。主要報道國際上熱帶亞熱帶地區地理研究方面的成果,報道內容涵蓋地理學及其各分支學科、相鄰或交叉學科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論文、前沿動態、研究進展、社會熱點等。Singapore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⑦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地理系(DepartmentofGeography,NationalUniversityofSingapore)主辦,Wiley出版,1953年創刊,季刊,為SSCI收錄期刊,2016年影響因子為1.277;影響分區為地理類Q3;主要刊登熱帶地區自然、人文環境方面的理論研究、實證研究、評論,以及與地理相交叉學科的發展問題。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⑧由馬來亞大學地理系(DepartmentofGeography,UniversityofMalaya)主辦和出版,1980年創刊,半年刊,為EI收錄期刊,主要刊登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熱帶亞熱帶地區地理與環境等方面的論文。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⑨由加拿大勞倫森大學(LaurentianUniversity)主辦和出版,2013年創刊,半年刊,英-法雙語出版;暫無影響因子;專注于熱帶環境,重視開放討論;其報道內容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地理、制圖、遙感、環境、文化地理、經濟地理、城市規劃、區域規劃、城市地理、地緣政治等。
熱帶生態類期刊
熱帶生態類期刊主要包括來自英國、德國、印度的JournalofTropicalEcology(《熱帶生態學雜志》)、Ecotropica(《生態熱帶》)、TropicalEcology(《熱帶生態》)。JournalofTropicalEcology⑩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CambridgeUniversityPress)出版,1985年創刊,為SCI收錄期刊,雙月刊;2016年影響因子為0.904,影響分區為生態學Q4;主要報道熱帶生態學領域的原創性研究或評論,重視通過實證研究來調查陸地群落和生態系統的影響,以及對種群進化和生理生態方面的思考,對熱帶地區生態科學在定量和統計方面的提升是其重要目標之一。Ecotropica⑪由德國熱帶生態學會(GermanSocietyforTropicalEcology)主辦和出版,1995年創刊,半年刊。TropicalEcology⑫由國際熱帶生態學會(InternationalSocietyforTropicalEcology,ISTE)、印度BenerasHindu大學植物系主辦和出版,1961年創刊,季刊,主要刊登熱帶、亞熱帶生態學各專業論文,包括植物生態、生態系統、土壤生態、生態壓力、生態保護、生態恢復、生態演化、國際上生態變化、可持續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功能、人文生態等方面的內容。
熱帶生物類期刊
熱帶生物類期刊主要包括來自美國、哥斯達黎加、中國、澳大利亞等國的5種期刊:Biotropica(《生物熱帶》)、TropicalPlantBiology(《熱帶植物生物學》)、RevistadeBiologiaTropical(《熱帶生物學雜志》葡萄牙文版)、《熱帶生物學報》和TropicalGrasslands-ForrajesTropicales(《熱帶草地》)。Biotropica⑬由美國熱帶生物與保護學會(AssociationforTropicalBiologyandConservation,ATBC)主辦⑭,Wiley出版,1997年創刊,雙月刊,SCI收錄期刊,2016年影響因子為1.730,影響分區為生態科學Q3;主要報道關于熱帶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保護和管理,以及熱帶生物的進化、行為和種群生物學方面的原創性研究。TropicalPlantBiology⑮由美國于2008年創辦,Springer出版,為SCI收錄期刊,2016年影響因子1.400,影響分區為植物學Q4,季刊,該刊報道內容涵蓋快速發展的熱帶植物生物學的方方面面,包括生理學、進化、發育、細胞和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基因組學、基因組生態學和分子育種,多發表原創性研究和評論文章,偶以專題的形式聚焦單一熱帶物種或某種大的突破。RevistadeBiologiaTropical⑯由哥斯達黎加大學(UniversidaddeCostaRica)主辦,SciELO出版,1969年創刊,季刊,葡萄牙文刊,為SCI收錄期刊,2016年影響因子0.495,影響分區為生物學Q4,主要報道內容:熱帶生物學和保護熱帶生物領域的文章。選擇標準是具有新的信息,論文具有相應實驗設計、長時段實地工作和完整體系的分類學系統研究。《熱帶生物學報》⑰由海南大學主辦和出版,2009年創刊,中文刊,季刊,主要報道熱帶生物學領域的學術論文、研究報告、專題評述、學術問題討論、研究簡報(或快報)、成果摘要等。TropicalGrasslands-ForrajesTropicales⑱由澳大利亞熱帶草原協會(TropicalGrasslandSocietyofAustralia)主辦,熱帶農業研究中心CentroInternacionaldeAgriculturaTropical(CIAT)出版,1967年創刊,英-西雙語刊,在線期刊,3期/年,主要報道內容:熱帶農業、林業、牧業的研究成果,包括奶業和牲畜研究。
熱帶農業類期刊
熱帶農業類期刊主要包括源自中國、印度、馬來西亞、墨西哥、牙買加等國的8種期刊: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熱帶農業雜志》)、TropicalAgriculture(《熱帶農業》)、Pertanika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alScience(《波坦尼卡熱帶農業科學雜志》)、TropicalandSubtropicalAgroecosystems(《熱帶與亞熱帶農業生態系統》)、《熱帶農業工程》《熱帶農業科技》《熱帶農業科學》《熱帶作物學報》。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⑲由印度科技部科學與工業研究局(DepartmentofScientificandIndustrialResearch)主辦和出版,1961年創刊,原名AgriculturalResearchJournalofKerala(1961―1992年),半年刊;為Scopus收錄期刊,主要報道范圍:關于作物科學、農業生態系統管理和保護等各方面的文章,特別是將生物、工程、生態和社會知識應用于熱帶地區農作物、種植園和園藝作物的管理。TropicalAgriculture⑳,由牙買加西印度大學(UniversityoftheWestIndies,Jamaica)主辦,1921年創刊,英文刊,季刊,為Scopus收錄期刊,主要報道范圍:綜合性熱帶農業科學及其相關領域。Pertanika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alScience21由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UniversityPutraMalaysia)主辦,Putra大學出版社(UPMPress)出版,1978年創刊,季刊,OA期刊,為Scopus收錄期刊,主要報道內容:熱帶農業研究、農業生物技術、生物化學、生物學、生態學、昆蟲學、漁業、林業、食品科學、遺傳學、微生物學、病理學和管理學、生理學、植物和動物科學、植物生產、獸醫學。TropicalandSubtropicalAgroecosystems22由墨西哥尤卡坦自治大學獸醫和動物科學學院(FacultyofVeterinaryMedicineandAnimalScience,UniversityofYucatan,México)主辦和出版,2001年創刊,在線期刊,季刊,為Scopus收錄期刊,該刊致力于對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農業生態系統的認識和發展,鼓勵與該領域相關或交叉學科的成果來稿。《熱帶農業工程》23由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主辦,1976年創刊,中文刊,雙月刊,主要報道內容為農業機械工程、水土保持、生物環境與能源工電氣化與自動化工程、仿生科學與工程、農畜產品加工與貯藏工程、生物工程(生物資源)、信息與電子工程、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農產品轉化增值工程、經濟與管理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等領域的內容。《熱帶農業科技》24由云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與云南省熱帶作物學會主辦,1977年創刊,中文刊,季刊,主要刊登以天然橡膠、咖啡、熱帶水果、南藥、熱帶花卉等為主的熱帶亞熱帶經濟植物、微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的科技論文和快訊,內容涉及熱帶農業資源與開發、遺傳育種、生理生化、土壤農化、植物保護、農業生態、熱作氣象等方面的學術論文、研究報告、試驗簡報、綜述述評等。《熱帶農業科學》25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主辦和出版,1980年創刊,中文刊,月刊,報道范圍是:國內外熱帶農業科學研究與生產技術動態;有關熱帶可持續農業理論和實踐研究論文,動植物品種選育、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現代集約化種養技術、農業生物災害防治、農產品儲運保鮮加工等科學試驗報告;農業經濟管理,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研究,新技術開發、應用和推廣等。《熱帶作物學報》26由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主辦和出版,1980年創刊,中文刊,月刊,主要刊登國內外熱帶作物特別是巴西橡膠樹、胡椒、咖啡、劍麻、香草蘭、椰子、木薯、甘蔗、熱帶果樹、南藥等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的新成果、新技術和新方法,以創新性學術論文為主,兼顧有一定理論水平和應用價值的研究報告、試驗總結、專題評述和學術問題討論等稿件。
熱帶林業類期刊
熱帶林業類期刊主要包括來自馬來西亞和中國的2種期刊。JournalofTropicalForestScience(《熱帶林業科學雜志》)27由馬來西亞林業研究所(ForestResearchInstMalaysia)主辦和出版,1988年創刊,英文刊,季刊,為SCI收錄期刊,2016年影響因子0.466,影響分區為林業科學Q4,主要報道關于熱帶森林生物學、生態學、化學、管理學、造林學、保護、利用和產品開發和發展方面的原創性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熱帶林業》28由海南省林學會主辦,1973年創刊,中文刊,季刊,主要刊登林業方面的研究論文、實驗報告、調查報告、綜述與述評、科技信息等。
熱帶氣象類期刊
熱帶氣象類期刊主要有《熱帶氣象學報》29的中、英文版,由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主辦,中國氣象出版社出版,中文版創刊于1984年,現為雙月刊;主要刊登海―氣相互作用、中低緯相互作用、低頻振蕩及遙相關、低緯大氣環流異常及其機制、熱帶大氣環流異常的影響、季風動力學、熱帶氣旋動力學與運動學、熱帶應用氣象、熱帶大氣探測、熱帶大氣物理、熱帶大氣環境與化學、熱帶氣候變化及其與國際上變化的聯系、熱帶大氣科學試驗、以及相關方面等的學術成果。英文版JournalofTropicalMeteorology30于1995年創刊,季刊,為SCIE收錄期刊,2016年影響因子0.600,影響分區為氣象與大氣科學Q4,集中刊登熱帶大氣動力學、天氣學、氣候學、大氣物理、大氣環境及數值天氣預報等方面的學術成果,報道新的預報方法和成功的經驗,綜述本領域科研進展及動態。
熱帶海洋類期刊
熱帶海洋類期刊有《熱帶海洋學報》31(JournalofTropicalOceanography),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1982年創刊,中文刊,現為雙月刊,這是國際上唯一的一份專門研究熱帶海洋的期刊。該刊主要刊載南海及鄰近熱帶海洋學研究中有關海洋水文、海洋氣象、海洋物理、海洋化學、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海洋沉積、河口海岸、海洋生物、海洋污染與防治、海洋儀器與技術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學術論文以及反映最新學科前沿動態的綜述性文章。
2國際上熱帶研究期刊的分布特征
國際上熱帶研究期刊的區域分布
國際上熱帶研究期刊主辦國分布在五大洲的12個國家。其中,亞洲國家的熱帶研究期刊種類最多。包括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等4個國家;其次為拉丁美洲,有墨西哥、牙買加、哥斯達黎加等3國;北美洲有美國、加拿大兩國;歐洲有德國和荷蘭兩國;大洋洲僅有澳大利亞。在熱帶研究期刊的主辦國中,中國主辦的熱帶研究期刊數量最多、學科最全。包括《熱帶地理》《熱帶氣象學報》(中、英文版)、《熱帶海洋學報》《熱帶作物學報》《熱帶農業工程》《熱帶農業科學》《熱帶農業科技》《熱帶林業》等,涉及熱帶地理、氣象、農業、海洋等多學科領域。
國際上熱帶研究期刊的語言文字分布
國際熱帶研究期刊從語種上看,包括英文、中文、葡文、西文、法文等5種語言期刊。國際上熱帶研究期刊中,英文刊的數量最多,共15種,占總刊數的一半以上。包括:ActaTropica、TropicalConservationScience、Singapore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Malays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TropicalEcology、JournalofTropicalEcology、Ecotropica、Biotropica、JournalofTropicalForestScience、TropicalPlantBiology、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TropicalAgriculture、Pertanika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alScience、TropicalandSubtropicalAgroecosystems、JournalofTropicalMeteorology。2.2.2熱帶研究期刊的中文刊熱帶研究的中文期刊數量僅次于英文刊,為9種。占熱帶研究期刊數量的1/3,即《熱帶地理》《熱帶生物學報》《熱帶林業》《熱帶農業工程》《熱帶農業科技》《熱帶農業科學》《熱帶作物學報》《熱帶氣象學報》《熱帶海洋學報》。葡萄牙文刊1種,RevistadeBiologiaTropical;英-西雙語刊1種,TropicalGrasslands-ForrajesTropicales;英-法雙語刊1種,CanadianJournalofTropicalGeography。
《綠色大世界》雜志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由湖北省林業局主管、花木盆景雜志社主辦的省級綜合刊物,1963年創刊,大16開本,月刊,國內統一刊號:CN42-1365/S,國際標準刊號:ISSN 1005-569X,定價:10元,全國公開發行。是中國期刊網、龍源國際期刊網、萬方數據系統、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等全文收錄期刊。雜志內容豐富,印刷精美,雅俗共賞,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影響力,主要刊登:1.林業產業:育苗造林、林業科技、林業經濟、林產品開發研究、森林經營、林業調查、森工企業2.農牧副漁產業:科技推廣、資源開發、建設3.城市建設:城市園林、花卉園藝、園林綠化、園林設計、綠色建筑、城市公共管理4.綠色人文旅游產業5.食品健康:綠色食品、特色食品、研究開發、推廣6.生態社會:環保和資源、水土保持、水利、防沙與治理7.和諧新農村8.新能源、新產品、新動向9.環保科學:廢物回收利用、能源再造、開發利用10.和諧生態:生態保護、綠色人文、家居與環境
等方面的科研論文、試驗報告、專題綜述、經驗總結以及新成果新技術,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專業性、知識性和實用性,是從事農業、林業、環保及旅游等科研、教學的全國廣大讀者必不可少的參考資料和作品發表陣地,適合各層級人士閱讀和學習。
《綠色大世界》雜志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由湖北省林業局主管、花木盆景雜志社主辦的省級綜合刊物,1963年創刊,大16開本,月刊,國內統一刊號:CN42-1365/S,國際標準刊號:ISSN 1005-569X,定價:10元,全國公開發行。是中國期刊網、龍源國際期刊網、萬方數據系統、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等全文收錄期刊。雜志內容豐富,印刷精美,雅俗共賞,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影響力,主要刊登:1.林業產業:育苗造林、林業科技、林業經濟、林產品開發研究、森林經營、林業調查、森工企業2.農牧副漁產業:科技推廣、資源開發、建設3.城市建設:城市園林、花卉園藝、園林綠化、園林設計、綠色建筑、城市公共管理4.綠色人文旅游產業5.食品健康:綠色食品、特色食品、研究開發、推廣6.生態社會:環保和資源、水土保持、水利、防沙與治理7.和諧新農村8.新能源、新產品、新動向9.環保科學:廢物回收利用、能源再造、開發利用10.和諧生態:生態保護、綠色人文、家居與環境
等方面的科研論文、試驗報告、專題綜述、經驗總結以及新成果新技術,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專業性、知識性和實用性,是從事農業、林業、環保及旅游等科研、教學的全國廣大讀者必不可少的參考資料和作品發表陣地,適合各層級人士閱讀和學習。
一、生態城市的含義
生態城市這一概念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起的“人與生物圈(MBA)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的,但其概念迄今仍未達成共識。
1984年,原蘇聯生態學家揚諾斯基提出:生態城市是一種理想的城市模式,是技術與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發展,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物質、能量、信息得到有效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的一種理想環境。同年,我國生態學家馬世駿認為:生態城市是自然系統合理、經濟系統有利、社會系統有效的城市復合生態系統。
美國生態學家理查德•雷吉斯特(Register)提出,生態城市追求人類和自然的健康與活力。他認為生態城市是生態健康的城市,是緊湊、充滿活力、節能并與自然和諧共居的聚居地。
歐盟提出了可持續發展人類居住區十項關鍵原則。楊開忠教授認為“生態城市是一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保護三者高度和諧,技術與自然達到充分融合,城鄉環境清潔、優美、舒適,從而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性、生產性并有利于人們生存的城市。”
我國學者黃光宇教授等認為生態城市是根據生態學原理,綜合研究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并應用生態工程、社會工程、系統工程等現代科學與技術手段而建設的社會、經濟、自然可持續發展,居民滿意,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住區。我國著名學者黃肇義、楊東援在總結國內外生態城市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最新的生態經濟理論,提出了如下定義:生態城市是全球或區域生態系統中分享其公平承載能力份額的可持續子系統。它是基于生態學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諧,社會公平和經濟高效的復合系統,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與人工協調,人與人之間和諧的理想人居環境。
二、國外生態城市的研究
1820年歐文提出“花園城”的概念,倡導花園城鎮運動;1898年霍華德在《明日的田園城市》一書中提出“田園城市”的理論,在城市規模、城鄉結合、人口密度、綠化帶等方面做出系統規劃,在其影響下,西方國家相繼出現一些花園城市。
20世紀以后,以美國芝加哥學者帕克的《城市環境中人類行為的幾點建議》(1916年)、國際現代建筑協會第4次會議通過的《雅典》(1933年)、卡爾遜的《寂靜的春天》(1962年)、世界思想庫羅馬俱樂部的《增長的極限》(1972年)、丹尼斯L.米都斯等的《只有一個地球》(1972年)為代表的著作,系統地闡述了社會學家和生態學家們對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環境惡化的擔憂,這引起人們更加關注保護生態環境,關于生態城市的研究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較早涉入城市生態學研究領域,20世紀80年代曾組織召開了多次有關該領域的地區和國際學術會議,并從九十年代開始,在世界范圍陸續召開一系列生態城市研討會。
1990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伯克利召開了第一屆國際生態城市研討會,與會的700多名專家學者就如何根據生態學原則建設城市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建設性的意見,并草擬了今后生態城市建設的十條計劃。
1992年在澳大利亞的阿德萊德舉辦了第二屆國際生態城市學術研討會。大會就生態城市設計原理、方法、技術和政策進行了深入具體地探討,并提供了大量研究案例。同年美國在加州的伯克利實施了生態城市計劃。
1996年在西非國家塞內加爾舉行了“第三屆國際生態城市會議”。會議進一步探討了“國際生態重建計劃”。2000年在巴西國家庫里蒂巴舉行了“第四屆國際生態城市討論會”。 2002年在中國深圳舉行了“第五屆國際生態城市討論會”。
2003年2月至4月,在中國深圳組織召開了“生態城市發展國際網絡討論會”,此次會議安排了生態城市規劃和管理、生態住宅和生態建筑、環城市生態系統工和固體廢棄物管理、綜合城市水管理、工業生態學問題、人類生態學和生態文明的能力建設等六個會組,在世界范圍內征集了更多的論文,有更多的人參與,把關于生態城市的研究推上空前。
三、國內生態城市的研究
我國關于生態城市的研究最早萌芽于古代“天人關系”的思想。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我國古代城市建設過程中起到很大的影響作用。
近代以來,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研究起步較晚,1978年我國正式把城市生態環境研究列入國家發展計劃,許多學科,如生態學、城市規劃學、環境學,才開始從不同領域研究城市生態環境。馬世駿提出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理論,為我國生態城市研究奠定了基礎,一直指導著我國的生態城市復合系統理論的研究和實踐。
1986年以來,我國建立了一些很有價值的生態城市示范點,推動了城市建設的轉型。1996年頒布的《國家環境保護“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提出“要建成若干個經濟快速發展、環境清潔優美、生態良勝循環的示范城市”。
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要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同時十六大報告還指出:“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也明確要求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確定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新的發展觀,要求不斷改善城市經濟發展模式,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人與自然和諧,推進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陳曉麗等.城市規劃原理.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4.L).
[2]忙福德,倪文彥,宋俊嶺譯.城市發展史.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3]黃光宇.田園城市、綠心城市、生態城市.重慶建筑工程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研究所,1998.
中圖分類號: S791.2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研究范圍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包括北部自然保護區和東部自然保護區兩部分,本項目的研究范圍是東部自然保護區,即現行清水溝流路入海口濕地,包括清8汊河濕地和清水溝原河道濕地。
2 濕地現狀
黃河口濕地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地勢平坦寬廣,海拔高2~5m,東西比降約為1/10000;濕地海岸類型屬于粉砂淤泥質海岸,海岸線北起孤東油田東壩北端,南至小島河口,長84km;濕地土壤的形成發育是在三角洲成陸過程中,連續受到黃河泛濫改道和尾閭擺動、海岸線變遷、海水侵襲等各種因素的影響,絕大部分是近百年來新淤積形成的;濕地內植被以自然植被為主,占植被面積的91.9%,共有種子植物42科,393種,有各種野生動物有1528種。
3黃河口濕地生態演變情況
(3.1) 濕地面積的變化情況
根據衛星影像數據,解譯了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清水溝流路部分)1996~2007年的濕地面積。衛星影像拍攝時間分別為:1996年9月20日,1997年10月9日,1998年8月25日,1999年8月28日,2000年9月15日,2001年8月9日,2002年9月29日,2003年10月26日,2004年9月10日,2005年11月10日,2006年11月3日,2007年9月3日。新老濕地分別進行面積統計,新濕地指1996年清8改汊點以北的濕地,老濕地指1996年改汊點以南的濕地。各個年份的濕地面積詳見表3-1。
表3-11996~2007年濕地面積統計表(km2)
從表3-1中的數字看出,新濕地面積在2000年最小,2004年最大,總體呈現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老濕地面積在1996年最大,2007年最小,總體呈現逐年減小的趨勢。濕地總面積在1998年最大,2006年最小,總體呈現減小的趨勢。(3.2) 濕地植被面積變化情況
表3-2黃河口濕地植被面積統計表(km2)
濕地分類面積變化情況詳見表3-2。從表中可以看出,新濕地植被面積在2000年最小,2004年最大,總體呈現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老濕地植被面積在1996年最大,2005年最小,總體呈現減小的趨勢。植被總面積在1998年最大,2005年最小,總體呈現減小的趨勢。
4 結論
黃河來水來沙對黃河口濕地生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通過分析1996~2007年遙感影像,可以看出新口門濕地面積總體呈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老口門濕地面積總體呈減小的趨勢,濕地總面積總體呈減小的趨勢;新口門濕地植被面積總體呈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老口門濕地植被面積總體呈減小的趨勢,濕地植被總面積總體呈減小的趨勢。
參考文獻
生態道德教育要求培養學生的生態審美意識,喚起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豐富情感,實現對生態美的不盡追求與創造,使學生以生態審美意識引導科學技術和人類實踐,創造出自然美與人造美融為一體的生態環境。
生態道德教育倡導綠色消費理念。生態道德理念教育最根本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樹立起綠色消費理念,指導學生在購買、使用商品過程中,在節約有度的前提下,追求接近自然,以獲得主體消費的自然美感、健康、安全為指向的一種生態消費方式。其基本消費理念是節約、自然、健康、安全、可持續性。
生態道德教育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