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英語翻譯的論文模板(10篇)

時間:2023-03-20 16:24:4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英語翻譯的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英語翻譯的論文

篇1

一﹑掌握好漢語和英語的基礎知識

翻譯是一個語言轉換的過程。從根本上講,這個過程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如何深刻地理解原文;二是如何用譯文確切地表達原文的意思。因此,譯者要較好地掌握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具備較強的語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這是做好翻譯的前提條件。

從語言學角度講,英語和漢語之間最大的區別莫過于形合和意合的區別。英語是重形合的語言,即英語中詞語或句子間的連接主要依靠連接詞來完成。漢語是重意合的語言,即漢語中詞語或句子間的連接主要依靠語義或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來完成。例如“他今天沒來,母親住院了”(Hedidnotcometodaybecausehismotherwashospitalized),在這個例子中,漢語原文在表達因果關系時,沒有使用任何表示因果關系的詞匯,但是讀者一看就能理解。然而,在翻譯成英語的時候,必須加上連接詞because,否則就會出現語法錯誤。

二﹑積累廣博的文化知識

翻譯材料涉及面極廣,學生要具備淵博的知識。具體來說,文學性的翻譯需要學生具備廣博的文化知識,科技翻譯需要學生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另外,學生還要掌握大量的習語和俚語,這樣在翻譯時才不會被句子的字面意義所迷惑。如“Idecidedtositathisfeet”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我決定坐在他的腳上”,但實際上,“sitathisfeet”是一個習語,表示“拜他為師”。

三﹑培養嚴謹的翻譯態度

英語和漢語的句子結構復雜,詞匯意義也復雜多變,在翻譯中出現錯誤是難以避免的,但是教師應該讓學生盡量避免錯誤,避免粗枝大葉,望文生義。此外,學生在翻譯時還應多關注細節,如單詞的拼寫﹑標點符號﹑小詞等。例如,“中國政府”應該翻譯成Chinesegovernment還是theChinesegovernment這個問題應該認真對待。實際上,“中國政府”除了作形容詞或標題時用Chinesegovernment外,其他情況下都用theChinesegovernment。因此,遇到不能確定的地方,一定要查證。

四﹑學習必要的翻譯理論和技巧

做翻譯,掌握一些基本的翻譯理論和技巧是必要的。翻譯理論和技巧是眾多譯者經過大量翻譯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學生掌握一些必要的翻譯理論和技巧可以提高翻譯的水平和效率。在了解了必要的翻譯理論和技巧之后,學生翻譯水平的提高只能通過大量的翻譯實踐來實現。學生翻譯理論和技巧的掌握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來進行。

篇2

商務英語是以國際商務活動為語言背景的應用性語言,作為經濟交往和商務往來的有效工具,其對商務活動的順利進行起著重要作用。由于國際商務涉及諸多不同的行業和領域,商務英語涵蓋了多個領域的專業英語,這就決定了商務英語的翻譯具有復雜性、特殊性和多樣性,因此傳統的統一翻譯標準很難適用于所有商務英語文體的翻譯。本文從文本類型的角度探討商務英語的翻譯,對不同的文本類型進行研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行多元化標準,尋求個性翻譯準則,用以指導商務英語翻譯實踐。

一、商務英語文體特征簡述

由于使用的場合、目的、習慣、風格不同,商務英語中不同領域的英語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體特征和文本特點。根據這些特征和特點,一些學者對商務英語文本進行了類型劃分,其中被廣泛接受的是翁鳳翔等學者所作的根據文體特征和用途將商務文體分為七種:廣告文體、契約文體、信函文體、教范文體、商務公文文體、商務學術文體和營銷文體[1]。廣告文體語言勸說功能明顯,語言富于審美,目的是誘導讀者,推銷產品或推出服務。契約文體指商務法律文本、合同、信用證等具有法律、規章意義的文本,語言準確嚴謹、條理清楚、規范通順。商務公文文體指商務公司、企業等商務機構所使用的有關管理、交流、業務上的文本,語言正式、客觀,包括商務報告、備忘錄、公告等。信函文體主要指為國際商務活動而進行交流的商務函電,語言準確規范、禮貌得體。教范文體主要包括各種產品簡介、說明書、操作指南等,語言具有描述性、精練、簡單易懂。商務學術文體指有關國際商務的有學術價值的論文、著作、學術報告等,語言正式,有學術著作特征。營銷文體指公司宣傳資料、產品介紹、促銷宣傳稿等,這類文本語言清晰易懂,具有較強的勸說性及感染性。

商務英語文體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決定了商務英語翻譯標準的多樣性,即很難用一個統一的翻譯標準和方法對其進行有效翻譯,只能根據不同文本的功能特征和文體特征,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和方法。下面,筆者將根據文本類型理論,對商務英語從文本功能的角度進行分類,探討個性化的翻譯標準和方法,更好地實現譯文的功能特征,達到不同語篇的特殊目的。

二、文本類型理論

最早提出文本類型問題的是德國功能翻譯理論學者卡塔琳娜?萊思(Katharina Reiss)。她早在1971年就在《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局限性》一書中提出了功能類別問題[2]。后來,她在1984年與漢斯?弗米爾(Hans J.Vermeer)的合著《普通翻譯理論基礎》中,把文本類型問題和翻譯策略聯系起來形成了一種具體的理論,即文本類型理論(Text typology)。萊思根據卡爾?布勒(Karl Bühler)的語言功能論,把文本類型分為三種:信息型、表情型、操作型,并把文本功能作為評價譯文的一個標準,認為譯者應優先考慮的是譯文的功能特征,而非形式上的對等原則;能否達到語篇的特殊目的是衡量譯文成功的標準[3]。后來,她的學生克里斯汀?諾德(Christiane Nord)在吸收布勒的研究模式作為范例的基礎上,將文本按其功能分為四種類型:信息(指稱)功能、表情功能、感染(訴求)功能和寒暄功能,并主張譯者將原文功能與即將根據要求產生的目的文本的預定文化功能進行比較,從而在翻譯過程中識別出現的問題并采取適當的策略進行處理[4]。

另一位在文本類型理論的研究中具有很大影響的是英國翻譯理論家彼得?紐馬克(Peter Newmark)。他在《翻譯教程》[5]中,基于布勒和雅可布遜(R.Sakobson)關于語言功能的論述,將文本的功能分為六種: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呼語功能、寒暄功能、美學功能和元語言功能。由于寒暄功能、元語言功能通常只可見于文本的一部分,因此,紐馬克認為,表情、信息、呼語這三大功能是語言使用的目的所在,而后三者是次要功能[6]。之后,他將譯文分為忠于作者,充分表達原文作者語義內容的“語義翻譯”和忠于讀者,重視讀者的理解和反應,便于讀者接受的“交際翻譯”,并提出根據文本不同的功能采用相應的翻譯方法。

上述三種文本分類理論雖然在某些方面存在差異,但仍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三者都把語言功能理論與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聯系起來,其理論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是同源的、同理的。

三、文本類型理論在商務英語翻譯中的應用

(一)信息型文本

信息型文本的主要功能是對現實世界中事件或事物的寫實性描述,所陳述事實包括信息、知識、觀點、理論等。它的語言特點是文字簡樸、邏輯性強,其內容是交際的焦點。商務英語中的商務公文文本、商務學術文本、信函文本、教范類文本都屬于信息型文本,包括商務信函、商務報告、說明書、備忘錄等。在翻譯這類文本時,譯者應以傳遞信息為主,準確、完整地再現原文的內容;在文體方面,則應以譯文語言文化的主導規范為指導,從而符合譯文讀者習慣。例如:

Dear Sirs,

Referring to your letter dated Nov.29 in which you inquired for the best-selling goods in overseas market,we have pleasure in cabling you an offer as follows:

No. Items FOB Qingdao

AP-95-02Canned Apple US$13.50 per doz.

Packing:By standard export cases of 10 dozen,each.

Payment:By confirmed irrevocable L/C payable by a draft at sight.

Delivering:Two months after receipt of L/C.

We trust you will find our quotation satisfactory and look forward to receiving your order soon.

Faithfully yours

(signature)

敬啟者:

關于貴方11月29日對我方國外市場暢銷的罐頭食品詢價函,現電報報價如下:

商品編號 品名 青島離岸價格

AP-95-02罐頭蘋果 每打13.50 美元

……

包裝:標準出口箱,每箱10打。

付款方式:憑保兌的、不可撤銷的、即期匯票款得的信用證。

交貨日期:收到信用證后兩個月。

相信貴方會滿意我們的報價,盼盡早收到貴方訂單。

您忠實的

(簽名)

從語言和文本功能看,這封商務信函的主要功能是傳遞商品名稱、價格、付款方式、交貨日期等信息,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把原文的信息準確完整地傳達給讀者。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應遵循讀者語言文化的主導規范,以簡潔通順又符合讀者閱讀習慣的語言進行翻譯。譯文準確清晰地傳達了原文信息,并且按照譯文讀者的語言習慣進行了處理,傳達了原文正式、禮貌的語氣。如:譯文并沒有將原文中的“Dear Sirs”翻譯成“親愛的先生”,而是按照漢語書信的語言習慣翻譯為“敬啟者”,原文中的“we have pleasure in cabling you an offer as follows”也被譯者簡潔地翻譯為“現電報報價如下”;原文中的“you”和“your”沒有直譯為“你們”、“你們的”,而是按照漢語商務信函的表達禮貌的習慣套語翻譯為“貴方”。這樣,譯文既做到了準確傳達原文信息又符合讀者的用語習慣,充分實現了文本的預定功能。

(二)表情型文本

表情型文本包括文學作品、權威性言論、官方文告、私人信件、自傳等。表達功能的核心是信息發送者的思想和意愿,作者或信息發送者的地位顯著,往往運用有特殊語言風格和特點的詞語及句型。在商務英語中,很少有文本是純粹表情型文本,相對來說,契約文本在兼具信息功能的同時,更偏重于表情功能,具有權威性的言論,語言具有確鑿性和風格的獨特性,包括商務法律文本、合同、協議書、技術保證書、信用證等。這類文本具有法律意義,所承載的信息就是語言文字的表面傳達的信息,不存在任何深層語義結構。在翻譯這類的文本時,譯者應充分尊重原文作者的權威性,在目的語語言結構和語義許可的范圍內,忠實于原文的字面意思,不作任何引申,同時要保證譯文和原文語言風格的一致性。例如:

Should such negotiations fail,such dispute may be referred to the People’s Court with jurisdiction on such dispute for settlement in the absence of any arbitration clause in the disputed contract or in default of agreement reached after such dispute occurs.

如果協商未果,合同中又無仲裁條款約定或爭議發生后未就仲裁達成協議的,可將爭議提交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解決[7]。

在翻譯上例這一典型的法律文本時,譯者應充分尊重原文的權威性,在將原文的意思準確嚴密地再現的同時,還應該使譯文繼續保持和原文一致的法律文本所特有的語言特點和行文風格。如:為了避免譯文與原文語言風格相悖而過于口語化,譯者沒有將“Should such negotiations fail”和“in default of agreement reached”分別翻譯成“如果這些談判沒有結果”和“沒有一致同意”,而是采用了符合原文法律文本語言使用特點的翻譯方式,處理為“如果協商未果”和“未就仲裁達成協議”。

另外,在翻譯表情型商務文本時,譯者還應用詞準確、嚴密、規范,避免歧義、含糊,對于原文中出現的一些文體特有的固定格式、套語或術語,譯者應該嚴格按照其使用慣例進行規范化翻譯。如:“投資保護協定”應為“agreement on protection of investment”,而非“agreement of investment protection”;“轉讓技術”應為“technology transfer”,而非“assignment technology”等。

(三)感染型/呼語型文本

感染型/呼語型文本的主要功能是感染讀者或接受者,讓其按照原作者的意圖感知或采取某種行動,語言通常采取對話式的,焦點是呼語或感染。商務文本中的廣告文本和營銷文本都屬于感染型文本的范疇,如商業廣告、公司宣傳資料、產品介紹、促銷宣傳稿等。這種商務文本的目的是通過文本增強公眾對公司、產品或服務的認知和理解,繼而把這種說服力轉化為實際的購買或消費行為。“感染型文本從內容和形式都從屬于文本所要達到的言外效果。如果譯文仍需為感染性,譯者應以讀者的同等反應這一總體目標為指導原則”[8]。因此,在翻譯這類文本時,譯者應根據譯文預期要達到的感染目的或功能,從譯文讀者的角度出發,尊重譯文讀者的需求,使用符合目的語的語言、文化和語用方式來傳遞信息,使譯文與原文有大致相同的宣傳效果和移情感召力。由于譯文讀者和原文讀者的語言與文化背景存在差異,如果翻譯要實現功能相似,譯者就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靈活的翻譯手段,達到良好的感染功能。下文是iPad Mini平板電腦英文廣告文案大陸、香港、臺灣三個翻譯版本的節選:

There’s less of it,but no less to it.

大陸版翻譯:減小,卻不減少。

香港版翻譯:小了,但沒少了。

臺灣版翻譯:簡,而未減。

這三種不同的翻譯版本,對比之下,臺灣的翻譯版本更加符合漢語閱讀者的語言和文化審美習慣,語言簡潔文雅,譯文的感染功能實現得更加有效。大陸版的“減小,卻不減少”和香港版的“小了,但沒少了”,雖然把原文的意思完整清晰地傳達出來,用詞上也注意了押韻手法的運用,但不夠簡練,又缺少韻味,給讀者一種平淡無奇的感覺。對比之下,臺灣版“簡,而未減”的翻譯方式,采用簡雅的語言,將原文精簡為僅剩四字,巧妙運用漢語中的同音異形字,使譯文頗具古韻之風,對提升讀者對產品品質的認可度起到了促進作用,使譯文達到了很好的感染效果。

翻譯感染型文本時,為實現“讀者的同等反應”這一總體目標,使譯文與原文有大致相同的宣傳和移情感召力,譯者有時甚至需要改變原作的內容,以彌補原、譯文讀者之間語言和文化的差異。例如:在翻譯中國名酒商標“杜康”時,將其創譯為希臘酒神的名字“Bacchus”作為英語商標,這種通過靈活翻譯方式得到的譯文,會使譯文讀者產生更多有關的文化聯想,更容易引起他們的認可和共鳴。

四、結語

商務英語是一個總括而復雜的概念,呈現范圍廣、文體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特點,這就決定了我們在討論商務英語翻譯時,必須采用多元化的標準,指導翻譯實踐。文本類型理論為商務英語文本的翻譯提供了理論上的指導和新的翻譯視點,譯者通過先確定原文的功能類別,將文本分為信息型、表情型和感染型,充分認識不同類型商務文本的特性,再根據每種文本的功能類型、文體特征和語言風格等因素,確定不同的翻譯原則和翻譯策略,采取合適有效的翻譯方法,更好地實現譯文的預期功能。該理論簡單易行,操作性強,因而能夠很好地指導商務英語翻譯,有效地促進國際商務活動和貿易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翁鳳翔.當代國際商務英語翻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86.

[2]Reiss,K.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Categories and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Translated by Errol,F.R.)[M].Manchester:St Jerome Publishing,1971/2000.

[3]Nord,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Nord,C.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Theory,Methodology,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M].Amsterdam-Atlanta:Rodopi,1988/1991:14.

[5]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London:Prentice Hall,1988.

[6]嚴明.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理論與實踐[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57.

[7]車麗娟,賈秀海.商務英語翻譯教程[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7:165.

篇3

一、 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教司2012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 有關英語專業建設的規范中提到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并能熟練地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貿、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英語人才。”要求學生具備:“掌握運用專業知識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在此基礎上,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重點培養符合經濟社會發展對英語專業人才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更加強調學生的實踐活動,注重其應用能力的培養。

二、 翻譯方向教學的特點

翻譯是一種認知活動、一種技巧、一種藝術,是一種專業的交流工具。(仲偉合,穆雷)不同于一般英語專業,翻譯方向教學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1.重視實踐教學。翻譯本身就是一個實踐過程,因此翻譯方向的教學非常重視實踐環節。開設的課程緊密圍繞翻譯理論與實踐,結合各領域的專業知識,指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摸索、體會翻譯這個復雜的語言轉換過程。翻譯的技巧要在反復的實踐中才能得以掌握。

2.培養雙語運用能力。英語翻譯涉及到英漢兩種語言的應用與轉換,不同于普通英語專業主要注重英語語言能力的培養,翻譯方向兼顧培養學生中英雙語的運用能力。翻譯的藝術只有在具備熟練運用雙語的條件下才能得以展現。

3.關注跨文化交際意識。翻譯是一個跨越不同文化,連接不同文明的交流工具,這就需要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跨文化交際意識,從文字中感受文化差異,并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準確有效地傳遞信息。

三、 傳統翻譯類學術論文的普遍問題

從選題上來看,根據多位學者的調查統計,相較于文學或文化領域,英語專業的學生真正選擇翻譯理論研究方向的相對較少(張春芳,2009),這是因為翻譯方向的參考資料相對來說專業度高,抽象難懂,有的研究涉及大量的數據收集和統計,這些都使學生望而卻步。從形式上來看,英語專業傳統的畢業論文要求學生用全英文進行撰寫。這對于翻譯這一強調雙語運用能力的領域來說無異于“瘸腿跑”。這樣的形式使學生在畢業環節中更多的重視了英文表達能力,卻忽略了漢語表達能力的鍛煉。從效果上來看,目前本科生的論文普遍存在論文東拼西湊,質量不佳,甚至在答辯時還不清楚基本概念,也講不清所涉及的基本理論的現象。這就是因為學生在撰寫論文過程中沒有將理論與自己所經歷的實踐活動相結合,因此對于理論的理解也只停留在了表面文字上。基于以上傳統畢業論文形式與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翻譯方向培養目標間出現的落差,對于傳統畢業論文進行改革讓畢業論文形式多樣化,就顯得尤為重要。

四、 論文改革方式

畢業論文,是大學本科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是對整個大學階段學習的回顧與總結,是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對于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論文寫作更是語言的一次綜合性的訓練,是學習深化與升華的重要過程。它既是學生學習、研究與實踐的全面總結,又是對學生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的一次全面檢驗,翻譯作為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畢業論文環節更應該將訓練重點放在實踐上,并且兼顧中英雙語表達能力的訓練。切實貫徹教育部高教司提出的“培養學生掌握運用專業知識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這一要求。設計出適合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和符合學生實際特點的畢業綜合訓練模式。

參考MTI(英語專業碩士)的畢業環節設計,學生可以采取參與翻譯實踐并撰寫翻譯實踐報告的方式完成畢業論文。學生在導師指導下選擇從未有過譯本的中外原文本進行翻譯。出于對于學生雙語能力訓練的考慮,原則上要求學生選擇與翻譯譯文相反的語言進行實踐報告的撰寫。如:

進行漢譯英原文字數不少于5000字漢語的翻譯實踐,并寫出不少于3000字的漢語實踐報告;或英譯漢原文字數不少于3500英文單詞的翻譯實踐,并寫出不少于2000英文單詞的實踐報告。

所有翻譯活動不拘泥于第四年完成,可累計完成。

基本步驟為:

1.學生自主聯系客戶或尋找符合要求的題材確定翻譯內容。通過此環節可以讓學生直接與翻譯市場接軌,了解行業需求,建立翻譯職業服務意識。

2.根據工作量組隊或獨自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翻譯任務。在應用型本科培養方案中,學生是教學和實踐的主體,在此實踐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培養其分工合作意識,以及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如何查閱資料、借助各種翻譯輔助工具進行翻譯,起到監督、啟示、引導的作用。

3.組織校審并在規定時間內提交譯文。經過多輪校審學生要嚴格按照委托方的要求提交譯文。

4.對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典型案例進行分類整理。學生完成翻譯任務之后要對所經過的整個翻譯環節進行系統的回顧,找出其中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進行分類總結。不同于學術類傳統論文,要求學生從自己的實踐作品出發,用自己的實踐成果作為素材完成報告。這可以使學生更加細致地思考和整理翻譯流程中的具體環節,用審視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翻譯作品。

5.根據所學相關翻譯理論知識與技巧對案例進行細致分析。注重引導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也可以使學生可以對課本上的理論知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6.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從實踐中來再回到實踐中去,學生通過對實踐活動的總結和思考,提出自己對特定問題的觀點,以及針對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找出有效的解決方法和應對策略,真正做的有所感悟、有所收獲。

論文評價方式為:

翻譯實踐報告從選題、工作量、結構、案例分析、語言和譯文質量等幾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核。翻譯部分評分可以參照英語專業八級考試的評分標準,從忠實度和通順度兩方面對學生的翻譯作品進行評價。

五、 總結

根據應用型本科的培養目標和翻譯方向的教學特點,提出英語專業翻譯方向畢業論文改革的方式,即學生參與翻譯實踐并撰寫翻譯實踐報告的形式,譯文語言和實踐報告語言兼顧中英雙語。使學生在參與完整翻譯環節后,對整個實踐過程進行反思,充分運用其所學翻譯理論技巧、訓練雙語表達能力、案例綜合分析能力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真正實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賈軍紅.英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工作改革方案探索[J].宜賓學院學報.2013.

[3]李淑敏,閔悅.應用型本科教學體系初探[J].大家.2011.

[4]穆雷,鄒兵等.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論文參考模板探討[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

篇4

Key words: fidelity; grammatical normality; lexical appropriateness

翻譯是把一種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具體說來,就是“換易言語使相解也”。①但是,如何用另一種語言文字把一種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義表達出來?“換易言語”之后是否能“相解”?“相解”的程度如何?這些問題歸結起來無疑就是:翻譯的標準是什么?翻譯的方法應如何?

嚴復是中國近代第一位系統介紹西方學術的啟蒙思想家,在介紹西學的同時提出了翻譯的標準 — “信、達、雅”,對中國現代的翻譯實踐和理論研究影響巨大,“相信只要中國還有翻譯,總還會有人念‘三字經’!”②

雖然嚴復持論有故,但認真審視不難發現,“信、達、雅”實質上既不是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抽象標準,也不是具有切實指導性的具體標準,“從純理論的角度講,把信、達、雅并列起來作為翻譯標準是具有邏輯缺陷的,因為這似乎意味著:原文不達,也可以故意使之‘達’;原文不雅,也可以故意使之‘雅’。那么,這樣和‘信’字,豈不自相矛盾?”③

《論語·雍也》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意謂樸實的內容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樸實的內容又未免虛浮。孔子提倡“文質彬彬”,反對浮華的辭藻,所以說“辭達而已矣” — 言辭足以達意就可以了。《爾雅》序題下疏說:“爾,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論語·述而》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其中的“雅言”是指區別于各地方言的“諸夏的話” — 標準語,相當于現在所說的“普通話”。但是,嚴復的“雅”指的不是“利俗文字” — 大眾的語言,而是“漢以前字法句法”。為了掩蓋“達”的矛盾,嚴復在“暢達”(如“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和“表達”(如“題曰達旨,不云筆譯”)之間周旋,取便發揮,借“辭達而已”求“信” — “為達即所以為信也”,借“言之無文,行之不遠”求“雅” — “信達之外,求其爾雅”。不難看出,嚴復的邏輯是:要“信”則必須“達”,要“達”則必須“雅”,換言之,“雅”是“達”的條件,“達”是“信”的條件,“為達”最終成了“求雅”的借口:“用漢以前字法句法,則為達易;用利俗文字則求達難。”

與“并世譯才”的林紓相比,嚴復所譯的書總共不過八九種,而在其所譯的這八九種書中,只有《群學肄言》、《原富》、《群己權界論》和《社會通詮》四種“略近直譯,少可譏議”,④此前“題曰達旨,不云筆譯,取便發揮,實非正法”,⑤此后“中間義忄旨 ,則承用原書;而所引喻設譬,則多用己意更易。蓋吾之為書,取足喻人而已,謹合原文與否,所不論也”。⑥嚴復雖然提出“信、達、雅”,但他本人并未完全履行。

嚴復是在譯介西學的時候提出“信、達、雅”的,因此“信、達、雅”作為翻譯的標準完備與否,必須結合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來審視,不能簡而單之地就事論事,從而忽視嚴復“辛苦辶多譯之本心”。

嚴復“竊以謂文辭者,載理想之羽翼”。⑦于是,從“達”來看,洋務派和傳教士翻譯的書“不合師授次第”,“不合政學綱要”,有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目的,因而“非命脈之所在”。相比之下,“新西學”的命脈之所在則是“維新”,即運用進化論、天賦人權來反對天命論、君權神授論,用自然科學、機械唯物論來論證無神論,從而“開民智,強國基”。正是“于自強保種之事”,嚴復才“反復三致意焉”。從根本上說,嚴復的“辛苦辶多譯之本心”是“取便發揮”,其所謂“達旨”是“旨”在“達”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理論的“民權平等之說”、“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自由主義與功利主義學說和自然科學及其方法論。

從“雅“來看,嚴復以“雅言”來“達旨”是“夫固有所不得已也”,因為當時的白話遠未成熟,飽讀先秦詩書,受古文的熏陶而成積習,搖頭晃腦地讀起古書來連平仄也都留心的老夫子大抵不常接觸“利俗文字”,對“利俗文字”的運用不像對古文的運用得心應手,但又要翻譯,不得已就只能在“利俗文字”和“古文”之中擇取后者了,不僅翻譯的時候,甚至在日常寫作中,大概也會覺得用“用漢以前字法句法,則為達易”。更重要的是,作為復古的維新改良派,嚴復的翻譯所針對的讀者是操“雅言”的士大夫階層,為了使他們能夠看自己所譯的書,最好的辦法莫過于先用“雅言”來吸引他們,借“雅”以破啟錮閉,從而使頑固保守的士大夫階層樂于接受西方學理,正如嚴復在其《與梁任公論所譯〈原富〉書》中所言:“吾譯正以待多讀中國古書之人”,“若徒為近俗之辭,以便市井鄉僻之學,此于文界,乃所謂凌遲,非革命也。”一語道破天機!嚴復的“雅”誠可謂用心良苦:從表達形式入手,使士大夫們認為“足與周秦諸子相上下”而最終“傾倒”。當然,嚴復畢竟是帶有復古思想的維新改良主義者,后來又淪為保守派,不懂得“利俗文字”是歷史的必然,更不懂得“利俗大眾”是歷史的推動者。

單純從翻譯標準的角度審視,“若是全盤而真實地‘信’了,把原作的思想感情,意思之最微妙的地方,連它的文字的風格、神韻都傳達了出來,則不但‘順’沒有問題,就是所謂‘雅’(如果原作是‘雅’的話)也沒有問題。‘信’、‘達’(順)、‘雅’三字,實在作到一個‘信’就都有了。”⑧從這個意義上說,嚴復的“信、達、雅”在邏輯上確實“先天不足”。

早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馬建忠(1845-1900)就在其《擬設翻譯書院議》中對翻譯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提出了“善譯”的標準:

夫譯之為事難矣,譯之將奈何?其平日冥心鉤考,必先將所譯者與所以譯者兩國之文字深嗜篤好,字櫛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異之故,所有相當之實義,委曲推究,務審其音聲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簡,盡其文體之變態,及其義理粗深奧折之所由然。夫如是,則一書到手,經營反復,確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寫其神情,仿佛其語氣,然后心悟神解,振筆而書,譯成之文,適如其所譯而止,而曾無毫發出入于其間,夫而后能使閱者所得之益,與觀原文無異,是則為善譯也已……。

在這段文字中,馬建忠不僅指出了“善譯”的條件 — 自如駕馭“所譯者與所以譯者兩國之文字”的能力,而且指明了“善譯”的過程 — “一書到手,經營反復,確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寫其神情,仿佛其語氣”。對原文能夠達到“心悟神解”的程度,翻譯起來就自然能夠“振筆而書”,“譯成之文”就自然能夠成為“善譯”了 — “無毫發出入于其間,夫而后能使閱者所得之益,與觀原文無異。”

馬建忠的“善譯”,一言以蔽之,即是“信” — 從內容意旨到風格效果無所不信,較諸嚴復的“信、達、雅”則更具高度抽象的概括力,使“直譯”、“意譯”和“信、達、雅”在“無毫發出入于其間……與觀原文無異”中得到了統一。如果說“直譯”是為了“信”而“意譯”是為了“達”的話,那么,既然譯者已經“確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寫其神情,仿佛其語氣”,并達到了“心悟神解”的程度,“信”自然就不會成為問題;既然譯者已經“考彼此文孳生之源,同異之故,所有相當之實義,委曲推究”,又“審其音聲之高下,析起其字句之繁簡,盡其文體之變態,及其義理精深奧折之所由然”,則“達”自然也不會成為問題。同時,以譯者能夠“摹寫其神情,仿佛其語氣”為前提,原文“雅”,“譯成之文”則定然不會“俗”,反之,原文“俗”,“譯成之文”也定然不會“雅”。

馬建忠的“善譯”無疑就是翻譯的最高境界,無論是奈達的“等效”,還是傅雷的“神似”,抑或錢鐘書的“化境”,均未跳出“善譯”的圈子。然而,在實際翻譯活動中如果采用“善譯” — 或者“等效”、“神似”、“化境” — 作為標準去衡量譯文,可以斷言,沒有任何譯文能夠“達標”,因為“徹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實現的理想”⑨。雖然高標準是為了嚴要求,但是既然“法乎其上”最終也只是“僅得其中”,那么與其取法“不可實現的理想”毋寧提出切實具體的要求作為翻譯的基本原則:1)信守原文的內容意旨;2)遵從譯語的語言習慣;3)切合原文的語體語域。

轉貼于 有人偏重“精心的再創造”,視翻譯為藝術;有人偏重“一定的客觀規律”,視翻譯為科學。但是,不管視為藝術,還是視為科學,翻譯的根本任務即在于“傳真”,譯者不能充當“說謊的媒婆”,⑩否則就會怨偶無數。翻譯無非是用新瓶子裝舊酒,雖然瓶子 — 語言文字類型 — 換了,但是酒 — 內容風格效果 — 卻不能變。

翻譯必須“忠實”,這是共識。但是,“忠實”什么?“忠實”的應該是原文的內容意旨和風格效果,而不是原文的語言表達形態。如果斤斤于原文的語言表達形態,譯文無疑就會“異彩紛呈”,因“隔閡”而不“合格”。譯文的語言表達如果連“貫通”都做不到,讀者還怎么去“融會”?結果又怎么可能“與觀原文無異”?語言文字類型不同,語言表達習慣也就大不相同。

吳巖出其《從所謂“翻譯體”說起》中針對操漢語的譯者將外語譯成漢語的情況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翻譯體”的實質:一些譯者“一條腿走路”,“未能辯證地對待兩種語言文字”,譯文“是外國化了的中文”,未能“忠實地融會貫通地把原作翻譯和表達出來”。葉圣陶稱自己“不通一種外國語,常常看些翻譯東西”,在《談談翻譯》一文中坦言“正因為不通外國語,我才要讀譯本呢”,揭示出這樣一個淺顯的道理:“別人不懂外文,所以要請教你譯;如果大家懂得,就不必勞駕了。”正是憑著“不通一種外國語”的“外行”眼光,葉圣陶才看到并指出了問題的實質。葉圣陶的核心思想是反對“死翻”。“死翻”,一言以蔽之,就是“用中國字寫的外國話”。“各種語言的語言習慣都是相當穩定的”,“既然是兩種語言,語法方面,修辭方面,選詞造句方面,不同之處當然很多”,“同樣一個意思,運用甲種語言該怎么樣表達,運用乙種語言該怎么樣表達”,不能“死翻”,即便“接受外來影響”,也“要以跟中國的語言習慣合得來為條件”。據葉圣陶想,“翻譯家是精通兩種語言的人,也就是能運用兩種語言來思維,來表達的人”,反觀之,“能運用兩種語言來思維,來表達的人”才算是“精通兩種語言的人”,“精通兩種語言的人”才能成為“翻譯家”。葉圣陶的意思是:“死翻”者自然成不了“翻譯家”,之所以成不了“翻譯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精通兩種語言,不能運用兩種語言來思維、表達,而不精通兩種語言,不能運用兩種語言來思維、表達,最終結果就只能是“死翻” — “用中國字寫的外國話”。

吳巖以“內行”的眼光審視“外國化了的中文”,站在“辯證地對待兩種語言文字”的思想認識高度來批語“翻譯體”,指出:“根據中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忠實地融會貫通地把原作翻譯和表達出來”。葉圣陶以“外行”的眼光旁觀“用中國字寫的外國話”,立足于“精神兩種語言”的基本條件來批評“死翻”,指出:“各種語言的語言習慣都是相當穩定的,咱們接受外來影響要以跟中國的語言習慣合得來為條件”。吳巖與葉圣陶二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觀點卻完全一致:“根據中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并“跟中國的語言習慣合得來”。吳巖和葉圣陶所針對的是操漢語的譯者將外語譯成漢語的情況,主張譯文要“根據中國語言文字的特點”,要“跟中國的語言習慣合得來”。若就“所譯者”和“所以譯者”而言,吳巖和葉圣陶的主張無非是:遵從譯語的語言習慣!

每門語言都各有其不同的語體,而不同的語體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雖然每門語言的大部分詞語適用于各種語體,但是不少詞語只用于某些特定的語體,有些詞語只見于書面語,有些詞語只用于某些特定的語體,有些詞語只見于書面語,有些詞語只用于口語。同時,交際身份、交際場合、交際內容以及交際心理不同,遣詞造句均會有所不同。就翻譯而言,了解并掌握“所譯者”和“所以譯者”兩門語言中口語與書面語、正式語體與非正式語體之間的差異,進而在遣詞造句上不僅“合意”而且“合宜”,當裨益匪淺。一般來說,原文用的是書面語體,譯文則不能用口語語體;原文用的是口語語體,譯文也不能用書面語體;原文非常正式,譯文則不能不正式;原文不正式,譯文也不能非常正式。雖然一門語言中的基本語法和詞匯是操該語言的大多數人都懂得并使用的,屬于“共同核心部分”(common core),然而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行話”,不同的專業有不同的“術語”。譯文應該是個統一的整體,譯文既不能口語與書面語糅雜,更不能“方言”與“雅言”紛呈。總之,翻譯的時候,譯者必須關注原文及譯文遣詞造句的“語域”(register),使譯文不僅在語義上“合意”,而且在語用上“合宜”(appropriate)。

據張中楹《關于翻譯中的風格問題》一文載,有個美國人翻譯《論語·雍也》時最終將孔子發誓說的“天厭之”譯成了“God damn it”!用“God damn it”來譯“天厭之”雖然在語義上“合意”,但在語用上卻不“合宜” — 即便“心里著慌,口里發誓”,“文質彬彬”的孔夫子也決不可能來一句美利堅“國罵”。由此可見,譯文除了信守原文的內容意旨、遵從譯語的語言習慣之外,還必須切合原文的語體語域。

注 釋

① [唐]賈公彥《義疏》。

② 錢學森,科學的藝術與藝術的科學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288。

③ 辜正坤,當代翻譯學建構理路略論 — (文學翻譯學)序[J],中國翻譯, 2001,(1)。

④ 賀麟,嚴復的翻譯[A]. 羅新璋,翻譯論集[M].商務印書館,1984。

⑤ 嚴復,譯例言[A].

⑥ 嚴復,譯者自序[A]。

⑦ 嚴復,與梁任公論所譯書[A]。

篇5

英語是世界上最通用的語言,也是國際交流的載體。英語翻譯過程中,習語經常會給個譯者帶來障礙。習語的約定俗成的意思,一般是經過長時間的歷史發展后沉淀下來的,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該國家歷史,社會發展各個方面的影響。在翻譯英文文獻的過程中,習語由于其承載的文化信息和其約定俗成的意思,經常會給譯者帶來一定的理解困難或理解錯誤。本文將大致探討下英語習語中文化信息的類型,并初步探討怎樣處理這些文化信息以達到最佳的翻譯效果。

1英語習語中文化信息的類型

由于英語習語的形成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時間,受文化各個方 面的影響都會比較大,其中蘊含的文化信息,大致劃分,可以分為 以下幾類。

1.1宗教影響

許多英語國家都是基督教盛行的國家。許多和基督教有關的短語都進人了語言并且形成了約定俗成的意思。基督教的圣經中的語言和故事對英語語言,尤其是習語的發展,起了相當大的作用。比較簡單的價格例子是“thirty pieces of silver""Noah’sArk" "olive branch".

1.2希臘羅馬神話

希臘羅馬神話是西方文化的重要起源之一。許多習語一般都和這些神的名字故事相關。因此,這對于不熟悉這些故事的人來說會造成很大的理解障礙。比如時代雜志曾有報道“Nixon’sOdyssey to China".這就是巧妙化用了希臘神話中奧德賽的故事來指代一個充滿艱辛的開創性的旅程。

1.3文學典故

經典的文學作品除了以其藝術性感染世人外,還會以其獨特的人物和語言一代一代傳遞下來,從而豐富語言的發展。莎士比亞這一大文豪的貢獻尤其巨大。他的作品給英語語言注人了許多新穎生動的表達方式,比如在下面的句子中:"All the othergreatest powers want to have their pond of flesh of Turkey".這里的pond of flesh就是化用了《威尼斯商人》里面吝音鬼夏洛克向人討債欲置人于死地的陰險毒辣做法。

1.4歷史傳說

有些歷史事跡或人物由于代代相傳而融人了語言當中。比如短語“cross the Rubicon“指代的是凱撒大帝凱撕在公元49年,違反元老院的命令,率大軍渡過盧比肯河。他在大軍渡河前,下令燒掉所有的戰船,說:“般子已經擲出去了。"("The die is cast"),此舉使其軍隊士氣大振,最終戰勝了龐培的軍隊,奪取了羅馬。因此這個短語用于指代采取不可逆轉的行動,破釜沉舟。

隨著歷史的發展,近代的特定用語由于交流的加快往往能更快的融人語言,被人們接收特定的意思。比如二戰時候的”D-day",原來指的是二戰諾曼底登陸日,后來就也可以用來指代一個重要的計劃開始執行的日子。

1.5風俗習慣

不同國家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這不可避免的在習語中有所反映。第一類型與飲食有關。西方的主食是面包,因此有許多與面包有關的習語。"to take the bread out of one’ s mouth" "to eat the bread of idleness”就是典型的例子,反映了面包 在生活中的基礎作用。其次,由于生活及觀念上的差異,英語國 家與動物有關的習語也會與中國的有所不同。比如,"love me,love my dog".再比如,龍(dragon)這個動物的形象在西方一般都 是殘暴或者是邪惡的動物,這就與中國大相徑庭了。此外,對于 常見的顏色,中西方的認識也有一定的差異。比如,在英語中,"He seems quite blue today”意思是一個人心情不好。這與中文中 的顏色所代表的意思顯然沒有直接的對應關系。

2結合功能對等理論,探尋英語習語翻譯中文化因素的處理

2.1功能對等理論的基本內涵

功能對等理論即英語中的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這一理論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奈達。他對于翻譯中的對等概念做了 比較詳細的闡述。他自己的學說也經歷了一系列的發展過程,先后提出了形式對等((formal equivalence)和動態對等((dynamic equivalen閑兩個概念。前者在形式和內容上強調語言信息本身,后者則體現另一種譯文質量,即原文信息在接受語中得以傳遞,以至譯文接受者的反應與原文接受者的反應基本相同,此后為突出翻譯的交際功能井且避免誤解,奈達又用功能對等(functionalequivalence)代替動態等值提法。

奈達提出的“功能對等”概念,簡單來說是指用目標對等語再現源發語的信息。譯者著眼于原文的意義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語言結構,所以它并不是象有些人望文生義那樣的理解,是要譯文和原文完全一致。此理論強調的是目的語聽眾或讀者在理解和欣賞譯文時所作出的反應,與原文聽眾或讀者對原文的理解和欣賞所作出的反應基本上一致。可見,對等理論的范圍不僅是語言內部也還包括讀者反應。

2.2英語習語翻譯時必須達到的兩個層次的對等

功能對等理論對于英語習語翻譯中文化信息的處理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根據功能對等的內涵,所謂的對等其實并不局限于原文和譯文在字面的對比,而是主要從原文對讀者產生的效果和譯文對譯文讀者產生的效果之間來做一個對比,盡量達到一致。那么,從這種對比效果要達到一致,需要考慮哪幾個方面呢? 第一,意義理解方面要求,原文和譯文對各自的讀者傳達的意思應該是一樣的。但是在翻譯英語習語的過程當中,卻經常會有一些陷阱。譯者覺得自己在翻譯正確的意思,但卻有可能是望文生義。比如,英語中的”yellow pages",有人不假思索翻譯成“黃色報紙”,但事實上卻是指的黃頁是國際通用按企業性質和產品類別編排的工商企業電話號碼簿。

第二,美學價值方面的對等。比如音律方面的,有些詩句文章抑揚頓挫,讀來或慷慨激昂,或韻味深長,令人陶醉。從意象上看,有些修辭手法的運用,妙趣橫生,塑造的形象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絕。還有,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還會被激起各種情緒,或陶醉,或傷感,或痛恨,或惡心,這些都與文字的美學功能是分不開的。比如有很多節奏感很強的:"stuff today and suffer tomorrow""east or west, home is best"," Birds of a feather flew together”等等,讀來朗朗上口;有些表述例如“as cool as a cucumber" "heart in one’ s mouth”則是生動形象。"Never show your face in this place again,you Judas",簡單一個詞,鄙夷的語氣呼之欲出。這些都是英語習語美學價值的的體現。

2.3文化信息的缺失

在用功能對等理論指導英語習語翻譯時,以上兩方面的對等都是極為重要的。但是有時候譯者為了譯文讀者能夠與原文讀者有對等的理解和欣賞,會不得不放棄原文的一些文化意象,而用譯語中熟悉的文化意象來代替,從而出現文化缺失現象。這種文化缺失就會影響原作整體內容的傳達,甚至會影響對原作意境及其人物形象的把握,還會造成文化專屬性傳遞上的偏差。在翻譯時對文化意象的處理存在著幾種種弊病:一是文化意象常常被略去不譯:二是文化意象被譯者解釋、引申而遭破壞,從而使讀者不能真正地了解原語文化的意象。

2.4英語習語翻譯需注意的問題

在現實的翻譯中,完全的對等是很難達到的,而且正如上文所說,如果一味的追求對等,還有可能犧牲文化傳播的作用。因此,在具體操作中,對待包含不同類型文化意象的英語習語,必須采取不同的方式來處理,在各個目標之間做一定的取舍。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幾點:

第一,對于部分并不具備非常特殊文化意義的習語,在翻譯成目標語時可以重點考慮對等功能,也就是意義優先,讓譯文讀者看到以后也能產生同樣的意義上的理解并且能兼顧到美學上的價值,這樣才能令譯文的表達自然。為達到這個目的,譯者必須擺脫原文語言結構的束縛又要盡力避免原社會文化因素對譯文讀者造成的陌生感和翻譯腔。在這一類型的翻譯中,比如“aflash in the pan",被翻譯成為“曇花一現”,顯然就非常生動,并且意思也把握的很好。還有‘`to grow like mushrooms”也可以直接使用漢語中的“象雨后春筍一樣冒出來”,雖然文化意象換了,但是效果幾乎是沒有變化的,如果一定要翻譯成“象蘑菇一樣冒出來”,顯然就達不到這樣的效果了。

第二,在考慮功能對等的時候,也必須要考慮到不同的語境,不能不加區分地采用目標語的文化意象。比如有人把‘`You areas pure as Psyche”翻譯成“你真象西子一般無暇”,這樣把中國傳統的人物代人,顯然是很牽強,很不自然的。

篇6

(一)兒童文學概述兒童文學包括詩歌、戲劇、小說、神話和故事集。它不僅要有清楚明了的主題、生動的形象、簡潔的結構、精煉的語言、豐富的想象和有趣的情節,還要有適合兒童生理和心理特點的形式、表達技巧和內容。因此,作者和譯者需要考慮兒童的實際需要和特點。從18世紀到19世紀,西方的兒童文學開始發展起來,提出兒童文學是對兒童進行教育和訓導的文學。然而,對“兒童文學”的理解和定義不斷發生變化,如“特別適合兒童,或者特別讓兒童滿意的、并被兒童閱讀的書籍”[1];芬蘭兒童文學作家、翻譯家及圖畫家RittaOittiman認為“兒童文學是為兒童創作的文學,或者被兒童閱讀的文學”[2];英國兒童文學研究專家GillianLathey認為“兒童文學包括專門為兒童撰寫的文本、為成人創作但后來為兒童所用的文本以及寫給兒童和成人或供兒童和成人閱讀的文本”[3]。中國兒童文學的真正發展是從五四時期才開始的,國內學者指出“兒童文學是指切合兒童年齡特點、適合兒童閱讀欣賞、有利于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各種形式的文學作品”[4]。隨著兒童文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翻譯學家從事兒童文學的翻譯工作,如新時期的魯迅等及現代兒童文學翻譯家任溶溶等。同時,翻譯的題材也不再局限于童話,還有科幻小說等。

(二)兒童文學翻譯方法兒童文學作品具有教育性、直觀性、趣味性、情節多和知識性強的特點,而其主要讀者的認知能力不高、生理和心理都還不成熟。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要采取適當的翻譯原則,使兒童易于接受譯本。不少學者曾對兒童文學翻譯研究做出貢獻,許多理論也都被運用到兒童文學翻譯中,包括接受美學、目的論以及譯者主體性等。首先,接受美學也叫接受理論,源于德國,RobertJauss和Wolfgang是其代表人物。該理論的核心概念是“期待視野”,認為作品的意義來自作品本身和讀者,確立了“讀者中心論”。同時,該理論強調讀者與作品之間的關系以及讀者的主觀能動性。譯者將該理論運用于兒童文學翻譯時,要記住譯作的目標是兒童,要充分考慮兒童的特點,注意措詞。其次,目的論是由Vermeer于1970年提出的,其核心是翻譯行為的目的,其原則包括連貫原則、忠實原則及目的原則。將該理論運用在兒童文學翻譯中,要求譯者在翻譯前先認識到翻譯的目的是讓兒童有所收獲,然后基于該目的進行翻譯。此外,譯者主體性認為譯者根據自己的文化認知、人性特點和美學的創造性進行翻譯。譯者將該理論運用于兒童文學翻譯時,要考慮兒童的需要,避免出現復雜的邏輯、深奧的主題、模糊的語言以及晦澀的表達。

二、讀者反應論與兒童文學翻譯方法

(一)讀者反應論與文學翻譯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開始深入思考讀者對于譯作的意義。17世紀早期,JohnDrydon首先提出讀者反應論。他認為作者不僅要把自己的想法呈現給讀者,同時要考慮讀者的反應。作為奈達等值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讀者反應論引起了譯界的極大關注。它指出翻譯即交際,譯本的功能不只在于對比兩種語言的對等性,還在于譯文讀者對譯本的正確理解和欣賞程度。從1980到1990年期間,Holl、Bleich、Fish和Iser也闡述了各自對讀者反應論的不同理解,但只有Iser注意到讀者和作品之間的關系,指出“作品具有潛在的效果,讀者通過閱讀而實現其效果”。在文學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會運用不同的方法使譯作達到最佳效果。本質上,翻譯也是一種閱讀,譯者也是讀者。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經歷,同一作品會有多種譯本,而同一作品在不同時期也會呈現出不同的譯本。在讀者反應論的指導下,文學翻譯不再局限于簡單地進行兩種語言的轉換,而更加注重讀者的反應。例1:“‘Whatareyouthinkingabout,Charlotte?’Heasked,‘Iwasjustthinking,’saidthespider,‘thatpeoplearegullible.’‘Whatdoes‘gullible’mean?’‘Easytofool,’saidCharlotte.”在字典里“gullible”的意思就是“傻瓜;愚蠢的”。任溶溶把這個詞譯作“阿木林”,并加了注釋:“阿木林”是上海方言,表示愚蠢。這符合兒童的語言特點,使他們讀起來會覺得更有趣。對于《紅樓夢》書名的翻譯,譯界存在多種版本。有人把它譯作“DreamoftheRedChamber”(《紅色閣樓之夢》)、“ADreamofRedMansions”(《紅色宅院之夢》),霍克斯則將其譯為“TheStoryoftheStone”(《石頭記》)。與其他譯文相比,霍克斯的翻譯可謂十分貼切。他正確理解了該書的背景,而沒有將“紅樓”這個詞拆開翻譯。讀者反應論的運用不僅體現在英譯過程中,也體現在漢譯過程中,對于文學翻譯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兒童文學翻譯屬于文學翻譯的范疇,接受美學、目的論、信達雅等理論都曾被運用在兒童文學翻譯中。兒童讀者與成人讀者完全不同,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對事物的判斷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價值觀體系。為了使譯本能夠更好地為兒童讀者服務,譯者則應多站在兒童的角度思考問題,努力使譯入語讀者產生與源語讀者相似的理解與欣賞。因此,讀者反應論對兒童文學翻譯也許會產生一定的指導作用。

(二)基于讀者反應論的兒童文學翻譯方法兒童在語言認知、文化接受力和價值判斷等方面都與成人不盡相同。譯者皆為成人,他們的思維方式與兒童截然不同,因此,在讀者反應論的指導下,譯者需要深入揣摩兒童的需要,真正使兒童能夠理解并欣賞文學作品。

1.兒童文學翻譯方法與兒童語言認知兒童的語言認知能力不高,其語言呈現出詞匯簡單、句子短而精煉、幽默、形象化的特點。因此,譯者在選詞、構句及運用修辭手法方面需多加思考兒童的語言特點。只有符合兒童語言習慣的譯本才有更多的兒童讀者。(1)詞的選擇首先,對于源文本中出現的詞,同一詞語可以有多種翻譯方法,如果不考慮目的語讀者的語言習慣,則容易產生誤譯現象,或使譯本晦澀難懂。例2:“Whynot,youneedit,Idon’t.Mammaalwaysusesitforheadacheit’llmakeyoufeelbetter.譯文1:人等耳,何為不可!且物貴適人之用,不適吾用,爾既適之,又何為不可。吾母頭患作時,亦需此藥,試之立驗。譯文2:為什么不呢?你用得著,我不用。媽媽頭疼時就老用它,立馬就會好起來的。譯文1對于現代兒童而言毫無意義,這樣的譯本已經不再適合兒童閱讀,譯文2則顯得淺顯易懂。但是,在古文盛行時期,兒童則能接受簡單的詞語,明白其中的意思。由此可見,不同時期譯者的用詞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譯者需要結合不同時期兒童的語言特點選擇適合他們的詞匯,達到傳播信息的目的。其次,兒童的話語中總是帶有諸如“咯”“呀”“啦”“嗎”之類的語氣詞,這是兒童語言隨意性強的體現。例3:“…workingbusilywithhislittlepawsmutteringtohimself,upwego…”譯文:……小爪子忙個不停,嘴里還不住地念念叨叨,咱們上去咯……譯文中“咯”字的添加,使整句話活靈活現,表達出了當時小動物們興致勃勃地準備出發的情景,有效地再現了原文的語言效果,令人仿佛置身其中。這樣的增詞法讓兒童身臨其境,使他們有一股也要出發的沖動。第三,兒童喜歡疊音詞,聽起來朗朗上口。譯者如果關注兒童這一讀者群,就會注意到這一問題。例4:“Thesunshinestruckhotonhisfur,softbreezescaressedhisheatedbrow…”譯文:太陽曬在他的皮毛上,暖烘烘的,微風輕撫著他發熱的額頭……(任溶溶)“hot”在字典里的解釋是“熱的;天氣炎熱的;燙的”,而不是“暖”的意思。句子后半部分說微風輕撫他的額頭,可見為了形成句意的一致性,譯者對“hot”這個詞做了細微的改動,將其轉譯為“暖烘烘的”,同時表達出微熱的意思。疊音詞的運用,能使讀者感到得到了太陽公公的撫愛,給人一種溫暖而又欣慰的感覺。

由此可見,掌握了兒童語言的特點能夠很好地幫助譯者選擇適合兒童的詞來翻譯文學作品,可以讓更多的兒童準確理解文本的意思,從而達到拓寬兒童視野的目的。在選詞過程中,譯者需要根據不同時期兒童的需要進行翻譯,可以適當加入流行的詞匯,從而使文本更加貼合兒童的語言特點。當遇到特殊術語或者節日時,譯者應該適當加注釋,尋找目的語中與其相對應的詞進行解釋。若直接用目的語,有時會失去源語所要表達的意境,從而失去文學性意義。完全直譯是枯燥無味的,而且有時容易導致誤解。所以,譯者需要結合語境和目的語兒童的理解力稍作改動,采用歸化的方法進行翻譯,使行文更加流暢、通俗易懂。對于早期的文學作品,譯者可以考慮進行重譯,只有用符合當代兒童語言習慣的詞匯進行翻譯,才能使譯本產生其該有的文學意義,進而起到啟發兒童的作用。(2)句子結構詞的選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句子的結構。與作品的句式不同,兒童作品中應盡量減少從句等復雜的句子。過長的句子或過多修飾詞的句子會使兒童形成一種形式上的復雜感,從而影響他們對文本的理解。因此,句子的結構要簡單明了,可由幾個簡短的部分組成。例5:“Theopenroad,thedustyhighway,theheath,thecommon,thehedgerows,therollingdowns!Camps,villages,towns,cities!”譯文:一眼望不到頭的大道,塵土飛揚的公路,荒原,公地,樹籬,起伏的草原,帳篷,村莊,城鎮,都市,全都屬于你們!(任溶溶)譯文的句子結構很整齊,一幅清晰的畫面立刻浮現在讀者的眼前。對前兩個帶有形容詞的詞組,譯者都用成語進行修飾,使句子結構更加齊整。這樣,兒童們就可以感受到作品中當時小動物們享受它們旅程的輕快和愉悅感。例6:“Theyrecalledthelanguoroussiestaofhotmid-day,deepingreenundergrowth,thesunstrikingthroughintinygoldenshaftsspots;theboatingbathingoftheafternoon,theramblesalongdustylanesthroughyellowcornfields;thelong,cooleveningatlast,whensomanythreadsweregatheredup,somanyfriendshipsrounded,somanyadventuresplannedforthetomorrow.”在原文中雖然只出現一個“recall”,但是任溶溶在翻譯時在每個分句中都加入“回想起”,從而使句子形成排比,讀起來朗朗上口。節奏感強的句子,能夠時兒童產生深刻的印象,使其在腦海中形成完美的畫面。(3)修辭手法與詞的選擇及句子結構一樣,修辭手法的運用能夠使作品中的文字更形象生動,使兒童更容易接受。比喻是運用最廣的一種修辭手法,能夠將兒童難以理解的事物形象化,也使語言更具吸引力。例7:“Youmayn’tbeblestwithbrains,buttherearehundredshundredsofyou,big,stoutfellows,asfatasbutter,…”譯文:老天爺也許沒賞你們一副好腦子,可你們有成百上千,個個長得膘肥體壯,肥得像奶油……在這句話中,譯者將強壯的鼴鼠比作奶油,給兒童一種直觀的體驗,不僅顯示了它的可愛,也把它胖的意思表達得生動形象。奶油對于兒童而言是再喜愛不過的食物,所以這樣的比喻使兒童會在無意間融入作品之中。排比也是一種運用比較多的修辭手法,能使句子充滿氣勢,看起來整齊,讀起來有力。例8:“Down,down,down.WouldthefallNEVERcometoend?”譯文:掉啊,掉啊,掉啊!這一跤怎么摔不完了呢?三個“掉啊”形成有力的排比,尤其是“啊”字的添加,使句子鏗鏘有力,讀起來朗朗上口,很有節奏感。由此可見修辭手法在兒童文學翻譯中所起的作用。有時候,原文并沒有明顯的比喻詞,但為了使目的語讀者能夠產生與源語讀者相同的感受,譯者需要考慮目的語讀者的文化習慣與接受力,從而使用比喻手法,使原來隱含的意義得到形象的體現。但是,在選擇喻體時一定要做到貼切。當原文是以簡單的詞匯進行描述時,譯者有必要運用排比的手段使譯文結構整齊,同時極富節奏感。兒童的語言還有幽默的特點,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要盡量保持原來的語言韻味,將其很好地轉達給兒童。同時,兒童的話語中總是出現“兒”字。為了使譯本讀起來更有親切感,譯者可以適當運用兒化音,使其滿足兒童的需要。

2.兒童文學翻譯與兒童文化認知文化認知是影響譯者翻譯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譯者不僅要了解原文的文化現象,還要將其內化為目的語讀者能夠理解和欣賞的信息。不同的文化背景產生的文化認知是有一定的差別的,這體現在許多方面。第一,稱呼的翻譯。最常見的是對于人稱的翻譯,如在西方,“uncle”指叔叔、舅舅、伯伯等與父親同輩的男性親戚,而在中國,每個稱謂所對應的人都有著不同的身份,不能用一個稱謂一言概之,“aunt”也是一樣的。例9:“Hey,youshoemaker’sboy!Youneednotbeinsuchahurry…”譯文1:喂,你這個鞋匠的小鬼!你不要這么著急呀……(葉俊健)譯文2:喂,小鞋匠,你不用那么急急忙忙啊……(任溶溶)這兩種譯文的意思都正確,然而比較起來就會發現譯文1更符合兒童閱讀,有助于他們理解。增加了“小鬼”后,大人對于小孩說話的語氣就顯得很明白,而且不會產生誤解,認為小鞋匠可能是鞋匠的兒子,事實上只是個學徒。在中國,“小鬼”是用來形容那些調皮而聰明的孩子,這也體現了大人對于他的愛,更符合中國文化的特點。第二,人名的翻譯。在兒童文學作品中,總會出現許多小動物的名字或人物角色的名字,在翻譯這些外國名字時,不同的譯者所采取的方法是不同的,有些譯者傾向于音譯,有些譯者則選擇意譯。在《柳林風聲》這部作品中,康馨和任溶溶的譯本就截然不同。比如,“Fern”,任把它譯作“弗恩”,康則譯作“芬”。很明顯,任采用了音譯的方法,直接尋找與其相對應的中文名字,而康則采用意譯的方法。“芬”在字典里的意思是芬芳,許多中國女孩的名字中都含有這個字,體現了一種優雅美。康的譯本結合了中國文化,容易讓兒童記住這種簡單的人名。再如,“toast”:吐司,中國兒童更傾向于接受康的譯本“烤面包”,直觀而又正確。兒童的文化認知力不同于成人,對同一個詞的不同翻譯,也許成人可以正確地理解,但兒童未必能夠接受。他們生活在中國,還不了解國外文化,所以譯者有義務幫助他們通過本土文化來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

3.兒童文學翻譯與兒童價值判斷價值觀是在人的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兒童的價值判斷還不成熟,需要成人的引導。在傳遞文學作品信息的過程中,譯者需有意識地注意引導兒童形成良好的價值觀。第一,關于友情的翻譯。友情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兒童時期更需要這方面的熏陶,如何交朋友以及怎樣與朋友相處對他們而言是很重要的問題。例10:“Doyouwantafriend,Wilbur?…I’llbeafriendtoyou.I’vewatchedyoualldayIlikeyou.”譯文:你要一個朋友嗎,威爾伯?……我可以做你的朋友。我觀察你一整天了,我喜歡你。(任溶溶)在威爾伯被帶到糧倉去的那個黑夜,他極其孤單無助,而此時夏洛的暖心的話語深深地打動了他,讓他感受到了朋友的力量。當兒童閱讀到這一部分時,他們必然會在腦海中形成這樣一幅溫馨的畫面。這將引導他們今后在朋友遇到困難時會主動伸出援助之手。“I’ll”的字面意思是“我將要”,然而任轉譯為“我可以”,這使得語氣更加肯定,達到既傳達意思又引導兒童的作用。第二,關于臟話的翻譯。有的兒童說臟話,部分是模仿動畫片中的話。作為書面閱讀資料,譯者有義務避免過分將臟話夸大化。例11:“…Brother!…Oblow!...Hangspringcleaning!”譯文1:煩死人了!去它的!什么春季大掃除,見它的鬼去吧!兒童喜歡學習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尤其是這種罵人的話語。在譯文中,一連串的帶著抱怨口氣的臟話很容易引起兒童的興趣,會形成不好的影響,但原文確實就是要表達這個意思。在筆者看來,考慮到兒童的心理因素,譯文如下:“好煩呀!怎么這么煩人!為什么要春季大掃除啊,真討厭!”這樣就減少了許多不文明字眼的出現,在不失表意的基礎上避免了對兒童所產生的不良影響。直譯固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文的意思,但是不考慮兒童的價值判斷因素會使譯本缺乏教育意義。因此,在翻譯不文明話語時,譯者應采用意譯的手法,不僅表達原文的意思,而且給兒童帶來良好的影響。對道德行為的翻譯,譯者也要站在兒童的角度思考,使譯本能被更多的兒童所接受。

篇7

中圖分類號:H1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07-0278-02

1文化和翻譯

1.1 文化和翻譯的關系

如今,翻譯和文化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我們在這里提到的文化是指廣義上的文化,不是指如城市、組織,學校等實體,而是指如思想、習俗、家庭構成,語言等非實物的東西。簡單說來,文化就是指一個社會的整個存在的方式,人們的生活行為方式。

正是由于翻譯涉及到兩種文化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自然而然文化和語言二者的關系就出現了。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沒有語言,文化就無法存在和發展;而語言只有在反映某種文化時才具備自身的意義。因為翻譯首先要處理的就是文字,而文字只有在與文化相聯系的時候才被賦予真正的意義,這就要求譯者在處理文字問題的時候要深層次的理解文化內涵。

由于人類社會要通過翻譯來進行文化交流,在此基礎上,我們應該重視語言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在面對翻譯當中的一些特殊問題的時候,通過在翻譯理論的研究當中廣泛全面、系統、具體的對比區別其相同點和不同點,識別共通之處,辨別特殊性。翻譯不是簡單的將語言的傳統意義進行轉換,而是最大限度的將原著中所有的文化韻味輸送出去,傳達各種文化信號,重現不同國家中根深蒂固的文化背景。

1.2 翻譯的目的

大致說來,翻譯的目的就是消除或減少原著和譯本之間的差別。的確,在翻譯中會遇到一些巧合,就是相同的語言規則適用于兩種不同的語言體系,但相對而言,語言形成完全相同的這種情況并不多見。

2異化與歸化

2.1 定義和要求

Laurence Venuti將涉及文化差異的不同的翻譯處理方式劃為兩類:異化和歸化。異化是以源語言的文化為中心(SL culture-oriented),而歸化則以目標語言的文化為中心(TL culture-oriented)。

這兩種譯法的雙方都有各自的倡導者和觀點。既然我們都知道語言與文化是緊密聯系的,因此當我們進行翻譯時,文化因素應該跟語言本身受到同等重視。而如何才能使雙方和諧統一是我們考慮的首要問題。

2.2 論點

在何時何地采用異化還是歸化是個問題。在英語和漢語中就有很多的文化差異。在各自的語言中存在大量發源于它們各自的民族的獨特文化的表達方式,如典故、宗教用語、文化用詞、習語和新詞匯等,它們都與源語言國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考慮到這一點,以下列舉出一些關于異化和歸化這兩種翻譯方式的例子和解決方法。

3 例子和方法

3.1 典故

對于一些反映先進文化和被經常用到的的典故,我們可以采用異化的翻譯方式以此了解和熟悉其獨特文化。

很多與人物事件有關的典故都來自于英國文學這座寶庫,特別是莎士比亞的作品中。莎士比亞戲劇當中的很多角色都代表著跟他們有著相同特點或性格特征的人。所以如果說一個人是“羅密歐”就意味著這個人年輕英俊,熱情激昂,神采奕奕,并且很有女人緣。如果稱一個人為“豬八戒”的話就表示他跟《西游記》中那頭粗魯、愛尋歡作樂、行為怪異但又有些可愛的豬有些相似之處。還有很多來自于莎士比亞戲劇和后英美文學的角色和名字成為了家喻戶曉的詞,如“夏洛克”、“葛朗臺”等等。

Who keeps company with the wolf, will learn to howl.――近狼者會嗷

To weep crocodile's tear――流鱷魚眼淚

3.2 宗教用語

宗教也是文化傳播的一個途徑。它是一個民族的信仰問題,絕不可濫用和誤用。因此要遵從他們的信仰,異化這種方式在宗教用語的翻譯中起到了顯著的作用。在講英語的國家中,基督教占主要地位,因此不難發現很多對人物、事件的引用是源于基督教的圣書――《圣經》:

A messiah――――-救世主彌塞爾

在中國,佛教和道教也是長期流傳的文化的來源:

臨時抱佛腳――to embrace Buddha's feet in one's hour of need――――-seek help at the least moment.

對歸化處理不當會造成沖突和目標語言的讀者對文化的錯誤理解,例如:

“There was some real falsity when they came to treat the Goddess of Mercy as a fashion plate of the court today.”

譯法一: 中國人漸漸把慈悲女神描繪成穿著時髦的宮廷貴婦形象, 這可嚴重走樣了。

譯法二: 中國人漸漸把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描繪成穿著時髦的宮廷貴婦形象,這可嚴重走樣了。

佛教是在中國流傳最廣,影響最深遠的宗教,但是譯法一很難讓人能理解“慈悲女神”就是他們所熟知的“觀音菩薩”,因為佛教中的人物已經被換成了希臘神話和羅馬神話中的人物。

3.3 文化用詞

在各種文化中都有一些獨特的詞語或短語。也就是說,這個詞具有文化特征并且能把這種文化特征帶到某個社會文化的群體當中去。當它被用于跨文化交流時,就稱之為獨特文化詞或文化用詞。

因為源語言和目標語言之間無法完全等同,我們最好采用異化的翻譯方式來履行翻譯的使命。

舉例如下:關于物質文化,西方國家有我們以前從未聽說的sandwich 和 hot dog,譯者將它們介紹給我們中國人就稱之為 “三明治”和 “熱狗”。 而中國的餃子和豆腐被引進國外就稱之為 jiaozi 和 tofu. 還如,中國有“旗袍”cheong-sam; 英國有 swallowtail“燕尾服”;美國有jacket“夾克”。

關于社會文化, 外國人都知道“中國功夫”Chinese kongfu. 在英語中,有他們的church“教堂” and missionary“傳教士”; 而在漢語中有“道教”Taoism 和“陰陽”yinyang。

3.4 習語

習語是指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形式簡潔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詞組或短語。在英漢翻譯當中有兩類習語。一類是在一個相似的文化背景下漸漸形成的,通常情況下將它們歸化雙方都不會引起文化誤解,如:

Self do, self have――自作自受

雨后春筍――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after a vernal

而有些習語用異化的方式更為恰當,如:

Armed to the teeth――武裝到牙齒

3.5 新詞匯

新詞是指隨著一個社會中最近或當時發生的事件,出現的人物,發明的產品等的出現而產生的新的說法。

在英語當中有的新詞匯在中文中沒有對等物,我們就要再充分理解原生詞這個首要條件下根據中文的規則想辦法創造出與他們相對應的詞語。這種情況就要采取歸化的翻譯方法:

back-to-back ――雙往返機票

thumb tribe――手機一族

還有一些新生詞匯由于解釋起來過于復雜,不容易采用歸化的翻譯方式就最好異化這些詞:

bungie jumping――蹦極跳

Nami technique――納米技術

參考文獻

[1]Eugene,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J].外國語,1993,(3).

[2]郭建中.翻譯中的文化因素:歸化與異化[J].外國語,1998,(2).

篇8

    1.采用開放式教學

    “開放式教學”就是通過創造一個開放式空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譯者的主體性,讓他們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用平等的心態來對待,培養出自己的思維能力,形成有自己風格的翻譯特性。

    2.實現譯者身份的動態轉換

    身份的動態轉換,就是指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始終保持三重身份:讀者,譯者和作者。通過身份的動態轉換,了解原來文本要表達的特定內涵,通過自己詳細認真的分析,實現原文和譯文之間的對比參照,從而更好地進行商務英語的翻譯工作。但從實際情況看來,學生們在閱讀過翻譯文本后,便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翻譯,摒棄了原文部分的意義和內涵。而這種情況產生的根源還是在于學生缺乏對譯者身份循環變化的認識。對于這種問題,教師們應該更多的鼓勵學生拿出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查找、去翻閱與此有關的材料,并結合譯文的行文情境仔細品味,另外,學生對原文自由的語言特點、交際目的、文化背景等方面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通過讀后譯與前譯的翻譯文本進行對比,實現譯本與原本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協調。長此以往,譯者身份在不停地角色變換中,得到更多提高和知識積累,形成了具有個人特色的商務英語譯者。

篇9

二、風俗習慣差異,造成詞匯的涵義不同

風俗習慣的不同,使人們對于同一詞匯的使用方法不同。中國是一個崇尚儒家文化的國家,尊老愛幼是一個人的基本品德。在生活中,我們習慣有老奶奶、老爺爺、老太太這樣的稱呼,老字在中國意味著受人尊敬。而在英美國家則不同,在他們的觀點中,“old”意味著他們沒有價值了,沒有生存的意義了。在進行英漢翻譯時,需要對“old”進行合理轉換,翻譯為令以尊敬的即可。另外,在中國的日常交流中,人們經常會提出工作、年齡、收入、婚姻等問題,大家樂于談論這些,來增加彼此之間的熟悉度。而在英美國國家,這些都屬于個人隱私,如果你詢問,就說明你沒有禮貌。這就提醒我們每一位英漢翻譯者,需要認識到英漢語言中所暗藏的思維與風俗問題,尊重不同國家之間的風俗習慣,將翻譯工作做準做精。

三、地域環境差異,造成詞匯的涵義不同

篇10

二、建構主義對科技英語翻譯教學的啟示

在建構主義指導下,科技英語翻譯教學圍繞以下環節展開:

1.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注意激發其創造性科技英語自身晦澀難懂的特點會讓學生難以建立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在課程設計環節精心準備,注意興趣的調動和學習動機的引導,從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主動學習,并能發現問題,總結規律,在學習過程中鍛煉其創造性。

2.發揮教師在建構知識過程中的引導作用教師應注意角色轉換,改變“一言堂”式的被動傳授,通過各種預設問題逐步把學生帶入自主探索的過程。

3.重視“協作”在知識建構中的積極作用教學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師生之間應建立起一種協作機制,而非上對下的管理機制。同時,學生之間以集體討論等形式開展活動,促進團隊精神的培養。

4.利用先進教育技術教學引入多媒體、慕課、微課等先進的教育技術,在知識建構的過程中能提高教學和學習效率,優化最終的學習成果。

三、科技英語為主體的翻譯教學模式及策略

理工科院校的優勢集中在理工科專業上,學生對本專業知技能的掌握,對本專業前沿理論的了解將極大促進學生的擇業和職業發展。因此,依托院校的理工科優勢學科,在翻譯教學環節引入理工科專業的英文文獻,不僅利于跨學科、跨專業發展理念的實施,還能培養學生翻譯技能,增加學生對本專業英文文獻語言特點的了解,也拓寬了專業知識面。科技英語翻譯教學模式的確立要求在教學意識形態、師資建設、教學手段、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上投入精力,開展系統的建設工作。

1.教學意識形態轉變教學管理部門及教師改變意識,統一行動,讓管理者、教師、學生都能正確認識科技英語翻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校方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引導是實現科技英語翻譯課程體系順利建設的重要保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审旗| 类乌齐县| 常山县| 锡林郭勒盟| 乌拉特前旗| 巴彦淖尔市| 乐昌市| 芷江| 江门市| 绵竹市| 柘城县| 松滋市| 柳河县| 六盘水市| 马关县| 塔河县| 芦山县| 镇江市| 靖远县| 柳州市| 大安市| 鸡东县| 博罗县| 石泉县| 积石山| 海门市| 平邑县| 巫溪县| 延川县| 达拉特旗| 井冈山市| 紫金县| 河池市| 浦县| 河北省| 偏关县| 金乡县| 宁乡县| 南雄市| 建宁县| 六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