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7:33:4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花卉藝術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無意識”在繪畫藝術中的作用
“無意識”自始至終伴隨著人類的心理活動以及日常生活,藝術家在進行創作時也不例外。作為創作者自始至終總是有著強烈的感性體驗,藝術創作的成果也是憑借其直覺、靈感、情感甚至無意識等這些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脫穎而出的。
(一)無意識激發想象力
弗洛伊德以對夢的解釋來解釋藝術想象,把藝術創造直接同人的心理結構中最深層和最強大的領域聯系起來,認為藝術想象是“力必多”(本我)轉移升華的結果[2]379。這種轉移使自己在現實世界中未能得到滿足的欲望得到了替代性的滿足。當然,藝術家的藝術想象與創造力是和他自身長期的藝術積累有關,這也是藝術家之所以區別于常人的根本所在。而藝術家在現實中得不到的東西,可以在想象中得到,在現實中受到的束縛,可以在想象中得到解脫。因此,由這種無意識產生的想象力極大地刺激到藝術家的藝術創造。無意識參與畫家的創作活動中,可以打破畫家理智因素和慣有的社會與藝術規范的束縛,把各種有悖于藝術規律的陳規陋習拋諸腦后,從而使自己獲得更大的創作自由,使藝術的想象力和靈感空前的活躍。宣稱要徹底解放藝術和生活領域中的潛意識資源的超現實主義畫派充分利用人心靈的無意識來進行創作,以達到消除夢幻與現實、客觀與主觀的界限的目的。在霍安·米羅的第一幅超現實主義作品《哈里昆的狂歡》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奇特的空間逆轉感。米羅在創作中保持了一種“心理自動狀態”,“他后來說過他的作品‘總是產生于由某種驚嚇——主觀上或者客觀上的驚嚇——所引起的夢幻狀態,對此我沒有任何責任’?!盵3]米羅任憑各種符號和意象在無意識中自行顯現,激發了他一種漫無邊際的想象,從而描繪出一種輝煌的夢幻形象。達利也深受弗洛伊德理論的影響,在繪畫創作中執著于對一個個夢境和潛意識的描繪,用“偏執狂的批判方法”在無意識的幻想中編織出令人難忘而震驚的魔幻世界。
(二)無意識誘發靈感和創造力
靈感是一種突發性的創造性活動,通常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產生。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中儲存著大量的信息和人的本能欲望,而它們時常企圖闖入意識的領域,于是便在人的心靈深處形成一股強大的創造力。在潛意識中醞釀成熟后一旦受到外界刺激便闖入意識層,便成為靈感。靈感這一現象的出現是不期而至的,而它往往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繪畫藝術中,靈感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它在藝術家積累了豐富的視覺體驗之后,在長期思索以及藝術訓練基礎上,在某個特定的突發時刻,大腦皮層進入高度興奮的狀態,靈感從無意識進入到意識層面的這種狀態下發揮出無窮的藝術創造力。莫奈的《日出·印象》以及康定斯基的《第一幅抽象水彩畫》就是在無意識的靈感中創造出的藝術品。
(三)無意識有助于傳達內心最真實的情感
藝術家在進行繪畫創作時往往會受到約定俗成的社會因素制約,當情感聚集到一定程度時,畫家心中無意識因素會打破這些社會因素而向我們展現他們內心受到壓抑的真實情感。繪畫的價值體現一個重要的方面在于情感的表達,繪畫藝術能使人找到真正的自我,而畫面正是表達自我真實情感的載體。我們透過梵高的《夜咖啡館》《星月夜》可以感受到他內心強烈的孤寂和狂燥。他曾經在信中這樣寫道:當情感強烈時,畫畫就不考慮畫法了……畫中的筆觸就像演說或書寫的單詞一樣,一連串地循著秩序出現。這正是梵高內心深處被壓抑的情感在畫面中無意識的流露。再讓我們回歸到個人繪畫的萌芽階段。兒童在早期的繪畫表現中總是在動覺支配下的一種自由的、出自天性的表現形式,是完全自然流露的表達方式。在對于顏色的認知和選擇上也是直接出于內心最真實的感受:我快樂則畫面一切事物都是用我最喜愛的顏色表達。我們可以看到無意識傳達出的內心情感往往是不加修飾的,它沒有經過理性的裝飾和刻意的取舍,表達的是最真實的自我。
(四)無意識引發多樣的藝術形式的產生
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也給傳統的視覺藝術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傳統繪畫中的嚴謹構圖和準確的形象往往被無意識主導下的感性繪畫理念中的抽象和散漫取代。無論是在思維認知態度上、創作視角上還是所運用的技術手段以及表現形式上,現當代藝術都發生了驚人的變化,藝術作品變得更加自由和靈活。非理性潮流使藝術家們擺脫固有的形式,使藝術創造隨著自己的心境運用不同的繪畫手法呈現出繽紛多彩的藝術形式。20世紀,西方繪畫領域相繼出現的一個個藝術流派,其形式語言和視覺效果更加豐富和多變?,F代藝術出現的原因之一就是它不排斥人類生活的任何方面,其中包括無意識和非理性的因素,并極力地表現這些因素對繪畫產生的作用。隨著世界范圍的交流不斷深入,中國的繪畫領域也受到一定的影響和沖擊。
(五)無意識帶來審美的共鳴
“貝爾在談構圖中提到,所謂構圖,構圖并不是運用理智所做的有意鋪排,而是藝術家運用心靈自身的簡化傾向所做的有選擇有舍棄的簡化?!盵2]388而這種心靈的選擇是無意識本身的構造及其本身活動的規律,是集體無意識作用下的呈現。榮格的集體無意識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心靈的某種秩序和結構,是有史以來沉淀于人類心靈底層的、共同的人類本能和經驗遺存。從美產生的根源和本質來說,之所以我們能感受到繪畫作品中的美那是源于一種內心深層的審美結構,這種結構把種種經驗和印象組織成了美的形式——對稱、和諧和富有節奏的簡化。繪畫藝術創作中追求的平衡樣式和簡化結構等這些美的形式都是人類所共有的一種心境,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的體現。藝術家在對畫面的處理中不自覺地有這種心理趨向,是由于一種在繪畫過程中長期積累的經驗形成的。就人類共同的審美情感來說,我們欣賞古典與傳統繪畫藝術會醉心于其中的細膩與智慧,但是在現當代,純粹的傳統審美已經不能滿足我們視覺與心靈的需要。時代的發展賦予了我們新的審美感受,要求我們轉變原有的內在審美結構,而這一社會內在的發展變化使我們的集體無意識也隨之變化。
二
曹雪芹在繪畫領域的觀念主要是通過薛寶釵之口娓娓道來。這也與寶釵博學多聞的才情有關,從寶釵嘴里道出這炫技般的繪畫理論也不會讓讀者覺得突兀。第四十二回眾人商討惜春畫大觀園的時候,寶釵的論述極為合情合理,令人信服。寶釵的話可從三個方面來理解。首先是繪畫中的寫意。寶釵道:“……藕丫頭雖會畫,不過是幾筆寫意。如今畫這園子,非離了肚子里頭有幾幅丘壑的才能成畫。這園子卻是像畫兒一般,山石樹木,樓閣房屋,遠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的是這樣。你就照樣兒往紙上一畫,是必不能討好的。這要看紙的地步遠近,該多該少,分主分賓,該添的要添,該減的要減,該藏的要藏,該露的要露。這一起了稿子,再端詳斟酌,方成一幅圖樣?!雹芏洳凇懂嫸U室隨筆·畫訣》中道:“讀萬卷書,行也影響了曹雪芹,這是文中極為典型的一例。
三
畫論之余,薛寶釵又談到了繪畫的材料工具。受禪宗影響,傳統的文人山水畫也有南北二宗。一般而言,南宗提倡筆情墨趣,氣韻天成,因此重墨不重色,用紙不用絹。北宗畫宗師唐代的李思訓父子,以青綠山水為特色。很顯然,大觀園的創作更傾向北宗畫法,因此,“又大又托墨”、“禁得皴染”的雪浪紙決然不適合《大觀園圖》了。實際上,薛寶釵很明智地選擇以建造大觀園的圖紙為原型,依傳統的描摹法復制成《大觀園圖》。以建筑圖為藍本,在此基礎上增刪剪裁,添補人物,再以工細樓臺之法制成即可。不得不說,薛寶釵的建議大大減輕了惜春的負擔,也頗值得今人借鑒。薛寶釵隨即又提出了具體的制作方法:“配這些青綠顏色并泥金泥銀,也得他們配去。你們也得另爖上風爐子,預備化膠,出膠,洗筆。還得一張粉油大案,鋪上氈子。”⑦這是典型的工筆金碧山水的顏料和制法,惜春聽罷犯難:“我何曾有這些畫器?不過隨手寫字的筆畫畫罷了。就是顏色,只有赭石、廣花、藤黃、胭脂這四樣。再有,不過是兩支著色筆就完了。”⑧惜春說的四種顏色的確是寫意畫的傳統用色,但用于《大觀園圖》這類工筆兼寫意的作品則顯不足。由此引出了薛寶釵羅列畫具的篇章。值得一提的是,盡管曹雪芹在書中真真假假,古董擺設都是亦假亦真,這里列出的這張單子卻具有極強的操作性,基本將工筆畫的畫具包含在內,甚至對用絹的礬制提出了要求。而且在忙里偷閑中,還穿插了黛玉的插科打諢:“你要生姜和醬這些作料,我替你要鐵鍋來,好炒顏色吃的?!钡瓓y濃抹總相宜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雹葸@所謂的胸中“丘壑”自然是與創作者的閱歷和知識素養相關的,寶釵此處用“丘壑”是指創作主體對創作客體整體的把握和認知。只有具備初步的領悟,才能方便下一步的構圖創作。而所謂“看紙的地步遠近……該露的要露”正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中的切要因素之一———寫意,也是構圖的關鍵所在。正如寶釵所言,倘若完全按照現實來畫,未免拘謹,形似而無神,唯有按照胸中“丘壑”分主賓、增添得當方能得其精髓,于畫上造出意境來。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的“六法論”中就有“經營位置”這一重要法則。在傳統的文人畫中,尤其是山水畫,位置的遠近經營極為重要。曹雪芹論畫,并非一味寫意,尤其是大觀園有很多亭臺樓閣,并非純粹的山水畫作,因此又提出了“界劃”問題。寶釵的原話是:“這些樓臺房舍,是必要用界劃的。一點不留神,欄桿也歪了,柱子也塌了,門窗也倒豎過來,階磯也離了縫,甚至于桌子擠到墻里去,花盆放在簾子上來,豈不倒成了一張笑‘話’兒了?!雹薨?,“界劃”即“界畫”,亦即陶宗儀《輟耕錄》里“畫家十三科”中的第十科“界畫樓臺”。界畫需要用尺引筆,雖然工于細致,但不免近乎“死筆”,易成匠氣。但若以寫意為之,又難免如寶釵所言,可見畫亭臺樓閣之難。
在傳統的文人畫中,不但要求景物的寫意,人物同樣要氣韻生動。這也是寶釵畫論中的第三個要素———“要插人物,也要有疏密,有高低”。寫意山水、飄渺樓閣,于大觀園來講是不夠的,起碼是不完整的,正如賈母所講“成了房樣子”,因此人物是必不可少的??偟恼f來,如果真要創作出一幅完整的《大觀園圖》,工筆界畫,寫意經營都是必不可少的,這對創作者要求是很嚴格的,無怪乎四姑娘犯難了。雍正時期,宮廷畫家袁江、袁耀的青綠山水和樓閣界畫正風一《紅樓夢》里既有大段論畫的篇章,如第四十二回薛寶釵論繪畫、列畫具,也有很多章回是名畫、名家點綴其間,它們豐富了作品的文化內涵。由于曹雪芹本身就是一位出色的畫師,有著豐富的創作實踐,因此他對創作主體也提出了極具參考價值的要求。
在《紅樓夢》第二回中,賈雨村的正邪兩賦論顛覆了傳統儒家的大善大惡理論,如果粗暴地以善惡劃分人性,那必然不能細致地認識和了解人性的意義所在。鑒于此,賈雨村提出了秉正邪之余氣誕生的一類人。他列舉的這些人物中,大都是在文學藝術領域有所成就者。僅書畫領域就有宋徽宗、米芾、顧愷之、倪瓚、唐伯虎等。當然,曹雪芹舉出這幾個優秀人物,除了要展示人性的復雜多樣外,也表明了自己對優秀藝術家的理解———“置之于萬萬人中,其聰俊靈秀之氣,則在萬萬人之上;其乖僻邪謬不近人情之態,又在萬萬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貴之家,則為情癡情種;若生于詩書清貧之族,則為逸士高人;縱再偶生于薄祚寒門,斷不能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驅制駕馭,必為奇優名倡?!雹偬拼鷱垙┻h在《歷代名畫記》中曾提到:“自古善畫者,莫匪衣冠貴胄高逸之士,振妙一時,傳芳千祀,非閭閻鄙賤之所能為也。”②兩者其實都在肯定只有保持人格的獨立才有可能成為“善畫者”,但曹雪芹側重靈性,以秉正邪二氣之余而淡妝濃抹總相宜惹得眾女兒開懷大笑,行文顯得極其活潑。寶釵也笑著解釋:“那粗色碟子保不住不上火烤,不拿姜汁子和醬預先抹在底子上烤過了,一經了火是要炸的?!雹釋氣O事無巨細,考慮周全,無怪乎眾人贊嘆了。聯系上文寶釵的“蘭言解疑癖”,寶釵和黛玉此刻的關系很是親密,較之前些章回兩人的緊張關系,本回也是寶釵黛玉關系的重要轉折點。因此此處插入黛玉的一番戲謔,既使得行文不至乏味,也推動了故事情節,深化了人物形象。讓讀者對寶釵的博學和黛玉雅謔的一面有了更深的了解。當然,最主要的還是體現出曹雪芹對傳統繪畫的熟悉,以及明清以來文人畫的盛行。
四
除了集中在第四十二回的繪畫技法和材料的描述外,書中還有不少的畫作穿插其間。然而,雖然創作者是實有的,大多數作品卻是虛構的。第五回賈寶玉在秦可卿房內見到的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圖》即是此種情況,有其人而無此作品。唐伯虎即唐寅,號稱“江南第一才子”,以詩書畫傳世,擅長人物、仕女圖。這里虛擬的《海棠春睡圖》自然是為了渲染秦可卿屋內的奢靡,與賈寶玉在另一房中看到的勸人苦讀的《燃藜圖》恰成對比。值得一提的是,《海棠春睡圖》旁邊有一副秦太虛的對聯“嫩寒鎖夢因春冷,芳氣籠人是酒香”。按,對聯要到明以后才盛行。秦觀的這幅對聯自然也是虛構的,秦觀一字太虛,作者巧借他的名字來諧音“情太虛”,與屋內奢侈的擺設形成對比。也與本回賈寶玉神游太虛幻境的主旨相聯系,行文處處有伏筆,無怪乎批評者贊嘆文本的“草蛇灰線,伏脈千里”。
二、當代西方繪畫藝術的特征及主要表現
(一)新繪畫的出現
20世紀70年新繪畫的出現,標志著繪畫開始走出死胡同,有的新的發展方向,繪畫藝術開始走出困境,走向復興。這種新的藝術形式首先在歐洲生長,后來美國奮起直追,到了80年代中期連日本也出現了這樣的藝術運動。這種新繪畫的特征是風格自由,大膽粗獷。畫面巨大,意象深遠,充滿了苦澀的美感。這些作品能給人強烈的情緒,題材也極為豐富。
(二)意象
西方的現代主義的藝術發展到最后進入到了死胡同,形象不存在了,色彩不存在了,空間不存在了,到后來連繪畫藝術的意義都受到質疑。而我們的后現代的藝術家們另辟徯徑,從多個角落找回藝術的價值。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代的藝術家們畫面中出現了意象。意象是介于形象和抽象之間,這種意象既不同于傳統的寫實主義繪畫的惟妙惟肖的具象,也不同于西方現代藝術對形象的消解,它是一種抽象、殘缺不全的、怪誕離奇的、夸張的或是變形的、卡通或涂鴉形象,它以一種新方式出現在畫面中。新意象繪畫有許多代表畫家,其中重要人物有菲利普•古斯頓。他在1968年突然采用了一種新卡通式的具象繪畫。在新意象畫家中,最有名的當屬蘇珊•羅森伯,她畫面中采用的具象是馬——確切的說,是用松弛的輪廓線勾勒而成的馬的側面。
三、流派紛呈,兼容并蓄
西方當代藝術有著極強的包容性,它呈現出一個五彩繽紛的狀態。它包容一切可能的藝術形式,即使是以往難登大雅之堂的涂鴉形象。在對待藝術家這個問題上,破除西方主流文化中心論,一些亞洲、拉美藝術家的作品也出現在了各地的展覽中。當代西方繪畫藝術色彩紛呈,流派眾多。主要有聯邦德國的新表現主義、意大利的超前衛藝術、美國的涂鴉藝術、法國的自由形象與英國的新精神等等。比如:
(一)德國的新表現主義:
德國的新表現主義繪畫經歷了從巴塞利茲、呂佩爾茨的“純繪畫”到彭克、波爾克的可能性再到柏林的一些年輕的藝術家的表現力的繪畫,使得繪畫獲得了新生。這一派的藝術家試圖消解繪畫的主題和內容,用富有張的藝術形象來吸引關注。這一派的藝術家們認為繪畫應該是自由的,無限制的。比如畫家基弗就收集了從神話到近現代的所有史料,用繪畫的方式把這種歷史表現了出來。他們還用強烈的色彩,大膽的畫風表現內心被壓抑的情緒。
(二)意大利的前衛藝術家:
在意大利超前衛的藝術家那里就采用了折衷風格,他們借鑒了傳統繪畫的風格和規則。在其代表人物基亞那里可以看到夏加爾、畢加索等藝術家的影子,但基亞不是照抄或延續這種風格,也是進行新的詮釋和演繹,使古典以新的面目進行回歸。而庫奇尤其喜歡馬薩喬的藝術,他繼續探討人和自然的關系問題。在這里,藝術家們不是把這些風格簡單排列,而是進行多方面的組合和探索,使一些新的表現成為可能。
(三)美國的涂鴉藝術:
它的代表人物有吉斯哈•林、肯尼•莎爾夫等。吉斯•哈林的藝術有一種華麗之感,幽默、活潑,他的粉筆畫也迅速、簡潔。而另一個代表人物肯尼•莎爾夫是具有獨創性的涂鴉藝術家,他的畫面色彩明亮,有一種極端強烈的視覺刺激效果。
(四)法國的自由形象:
這一派的藝術家作品中形象具有濃厚的諷刺意味。他們或取材于海報,或取材于卡通人物,有著一定的喜劇效果。英國的新精神:這一派的代表畫家馬爾科姆•莫利談論藝術家通過藝術了解潛意識,通過意象讓潛意識活動暴露出來。他們或在叛逆者中尋找繪畫形象,或在詩人中尋找。這是一種有較大隨意性的創作方法。
2創作中的藝術欣賞與審美體驗
藝術欣賞的提高與豐富的審美體驗,是繪畫創作中另一條途徑。藝術欣賞之說以被稱為再創造,是因為它和藝術創作同樣,是人類高級的、復雜的、特殊的精神生活。藝術創作不僅生產了藝術品,同時也生產了藝術品的欣賞者;另一方面,欣賞者最終又實現著藝術品的再創造。藝術欣賞的總體程序則有對作品的審美觀照,把握物態化意象,轉形為和創作者心靈化意象相重合又相移位的再造性心靈意象,在審美心胸經受震蕩和凈化的過程中,回返自然。這一欣賞過程的完成,也是精神上一次飛升和自我超越過程的完成。因此,藝術欣賞給人帶來新的審美體驗、審美愉悅和審美,藝術欣賞和藝術創作所能達到的審美認識、審美體驗和精神狀態有著一定的共同性,所以藝術欣賞能力的提高會使自己在創作上更上一個臺階。繪畫藝術,通過藝術的特定材料,凝聚著藝術家對自然現實中美的發現,傳達其個人獨特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感受,從而喚起創作的欲望。法國十九世紀中葉的農民畫家、現實主義巨子米勒,以他對農村生活的熱愛和體驗,才創作出了《拾穗者》《倚鋤男子》等作品再現法國農村田園生活的美麗圖畫。其作品讓人感受到勞動生活的真諦、詩意和藝術家心中淡淡的哀愁。因此,對社會生活,大自然中物象的審美體驗豐富程度如何,直接影響著藝術創作的提高。
二、中國山水畫的繪制是利用的散點透視
這跟西方的焦點透視觀察方法不一樣。古人創作山水畫不像今天畫畫的人要提著畫板,拿著紙筆對景寫生,這太局部。他們不帶任何工具,只是用紀游的方式到山中有眼睛觀察,用大腦記憶。把大山中的特征,美好的事物默記于心,回家通過描繪一些草圖創作出全景山水來。前面是一叢婀娜多姿的綠樹,參差不齊地長在幾處很有特點的土石之上,往后推移是亭臺樓榭和小院,院內有芭蕉數叢,假山怪異嶙峋,周邊有小橋流水圍繞。走到園后是一片幽竹和樹林,樹林間瑞靄穿梭縈繞至山腳。中間層次是一座座山脈相連,蒼翠雄渾,大山深處更有山居人家。最后舉目眺望,層云浮動,遠山若影若現,或高或低,猶若仙境。這就是借步移景法,空間的壓縮,用自己的體會來表現大自然,提煉出其精髓,師自然不完全抄襲自然,將大自然的規律和法則融入心中,用筆墨展現出山川云野的博大。充分展現了我國古人對繪事的奇思妙想。在《芥子園畫譜》中,樹法的第一講就是畫出樹的出枝空間關系,即“樹分四枝”,古人稱:畫樹必須分清陰陽相背,左右顧盼。我們可以理解為“前后左右”四個方向,用線條的穿插連斷,來表現樹枝的空間關系,精練凝重的線條經過墨色的濃淡變化,長短虛實變化,能概括出樹與大自然的空靈感。李成《寒林平野圖》中的松樹線條勾得蒼勁有力,墨色滋潤飽滿,將自然界所見的松樹化腐朽為神奇,其造型“奇”而不怪,“秀”而不薄,樹與樹之間相互倚讓,相互照應,表現出松樹的勁挺多姿和旺盛的生命力。古代畫家還把畫石頭的方法稱為“石分三面”,跟西畫不同的是,山水畫只用“勾、勒、皴”表現出了石頭的陰陽關系,西畫則用“黑、白、灰”的調子不斷塑造來完成。哲學可以根據客觀規律歸納萬事萬物的勢態及變化,科學是以嚴謹的態度來對待,中國畫和西畫
三、在特定的條件下就是哲學和科學的體現
這是“和而不同”?!皹溆写┎?,石亦有穿插,樹之穿插在枝柯,石之穿插在血脈?!边@是畫石大間小小間大之法,層纍取勢即成大山。五代董源《夏日山口待渡圖》將丘陵以大小相間之法疊畫出了秀潤華滋的江南山。這種一望無際的空間,恐怕只有中國山水畫才能表現出無窮的魅力,這跟畫家的蒙養和氣度,闊達的胸襟相輔相成。“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也展示了空間的浪漫。唐代詩人王維提出畫中要有詩的意境,詩里要有畫的無窮景象,《鹿柴》原文: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短短幾行字,概括出了詩中山水畫的大氣局,使人構想出一幅林木深深的山中有行人往來,雖看不到,卻容每個讀者去想象的巨大空間。這個無形想象空間遠比人們在現實中看到的美景要廣闊得多,這么深厚的功力,沒有幾十年的積累是無法達到的,也體現了詩人在詩畫方面的稟賦和靈氣。同樣,書法也講究線條空間跌宕起伏的線條充滿了無窮大的氣息,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雖然每種書體筆法形式不一樣,但是其空間布白之理想通,它的用筆線條需要千錘百煉,追求的是圓、厚、潤、暢,結體在嚴整的條件下,每一筆要用氣來完成,筆斷意不斷。橫、撇、豎、捺、折、勾是寫字的基本筆畫,當它們被氣連貫起來形成文字的時候就會出現空間布白來。由此類推,每個字與字之間也會形成空間,即所謂的行氣。所以一幅好的書法作品就有一種真氣充盈,其陰陽布白是由氣生成了讓人舒坦的空間感。宋代米芾的《蜀素帖》很能說明其中的道理,線條的粗細長短變化體現出通篇文字的豐富感,頓挫使轉的有力線條便產生空間氣息,隨意卻不失章法,用高山流水之勢直抒性情,大氣、個性、有條不紊。由一筆產生出的千萬筆,是時空轉換的過程,萬法歸宗,歸根還是一筆之氣?!妒瘽捳Z錄》第一章: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一筆也是一樣,中國根深蒂固的哲學美學思想更多引用了老莊思想,將太極的陰陽辯證法運用到主觀審美中來,一筆一個太極,即一個空間。
石魯曾多次談論中國畫的墨與色問題,他認為:“墨是中國畫調子上最高的,但墨色太盛,畫的情趣就會消失。因此,色也是可以追求的?!彼€指出:“中國畫可以在民族審美的基礎上適當吸收西方油畫色彩強烈、豐富的效果?!币源藖肀砺缎聲r期中國畫的時代精神。通過對石魯作品的歸納、分析,筆者認為,石魯的用墨用色思想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予以理解:一是石魯在堅持以墨為主、以色為輔的傳統墨色關系基礎上,做到了“色不礙墨”。他認為無論是以色破墨還是以墨破色都是不可取的,“色”與“墨”在氣韻上應當具有獨立性,這樣更加有利于構建相輔相成的關系,也才能真正保持中國畫的欣賞價值。例如,創作于上世紀60年代的山水畫作品《高原放牧》《秋收》《上工圖》等都是“色墨渾然,各頂半天”的典范。在這幾幅作品中,“色”與“墨”均沒有“拔尖”的現象,而是隨著毛筆的提按頓挫相互融合、相互滲透,自然銜接到了一起,呈現出了“墨有寶氣、色含光韻”的效果。二是石魯的中國畫用色強調“對比色”“觀念色”的運用,而非簡單的自然界色彩照搬。他認為畫家要想創作出“有情之畫”,就要根據畫面美感和自身對自然界的領悟添加“非自然之色”或“理想色彩”,這樣的作品最能走近群眾,也最能打動人心。以他在西安美協巡回展上創作的作品《秋收》為例,石魯為了表現陜北秋收的景色,選取了傍晚夕陽斜照的瞬間作為素材畫面,而后創造性地以墨調色,以色調墨,使雄渾的黃土高原和金黃色的莊稼、橘紅色的晚霞相映成片,整幅作品用色恣意灑脫、色彩鮮明、令人叫絕。三是石魯在中國畫選色方面有所創新,開始大膽嘗試西方油畫中絢爛豐富的色彩。自幼通曉中外的石魯選色思想十分開放,他順應20世紀西方美術的光色潮流,用兼容并蓄的選色理念提升畫面的視覺效果,增強中國畫的色彩張力。以他創作于建國初期的作品《幸?;橐觥窞槔?,畫家在這部作品中充分借鑒了西方繪畫中色彩明暗對比的手法,選擇了土黃與湖藍、草綠與朱紅相互調和,這種大跨度的冷暖對比、色調對比令整幅作品呈現出了開朗、活潑的效果,十分令人玩味。
(二)筆法皴法
筆法和皴法是中國畫特有的造型方式,也是形成中國畫意境的最重要手段。石魯認為,筆法和皴法“當隨情緒之抑揚、空間之虛實,自然而然,一氣呵成”,畫家要“出筆有法、皴擦得當”,如此方能實現中國畫“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意境。下面筆者就分別從筆法和皴法兩方面詳細探討石魯的繪畫精神。首先來看石魯繪畫中的筆法。石魯在用筆時講求“寫”而非“描”,所謂“寫”就是以書法的用筆對待中國畫的用筆。具體是指,畫家要在起筆和收筆時完全放開,像書寫筆畫一樣勾勒線條,“欲左先右,欲右先左”,使得“走筆之處,鋒藏其中”。這樣待到水墨干透,筆鋒就會自然呈現出干濕濃淡、或虛或實、或輕或重的變化。這一筆法思想在石魯創作的成熟時期很常見,當時他創作的花鳥畫、動物畫等均采用了這種“書法用筆”。在這些作品中,石魯只用寥寥數筆就將荷花、蘭花、毛驢、貓等物象的形態特征刻畫了出來,形象生動、獨富韻味。以他1974年的作品《荷雨圖》為例,石魯以寫走筆,每一筆都寫出了荷花形態中粗細、濃淡、枯濕的微妙變化。金石般厚重勁拙的筆法一掃傳統荷花中國畫的嬌柔脆弱,呈現出一種鋒芒畢露、鐵骨錚錚的意蘊。其次來看石魯繪畫中的皴法。在皴法方面,石魯以中國畫史為借鑒,補以自己對肌理、地貌、墨性的理解,創造了一種嶄新的皴擦方式。石魯早期中國畫的皴法主要以線條勾勒輪廓,而后敷色,隨著繪畫技術的提高和創新理念的增強,他為了全面表現物象的脈絡、紋路、質地、陰陽、凹凸、向背,開始探索一種全新的皴法,即他將朱砂濃墨作為皴法的原料,突破了畫史上已經定型的各種皴法形式,開創了獨特的“石魯皴”。我們所熟知的作品《赤巖映碧流》《逆流過禹門》《南泥灣途中》等都是“石魯皴”應用的代表作。下面筆者就以《赤巖映碧流》為例進行簡要說明,在這幅作品中,石魯以顏料直接皴擦的方式對山石進行上色,這就使得作品的色彩更為濃重、紋理更為粗獷,充分體現出了巖石的質感及霞光映照下的光感,令人觀者沉浸于畫面之中。
(三)以印入畫
以印入畫是石魯中國畫創作的獨有方式,也是他作品中最大的特色??v觀他的作品,許多都是各種各樣印章“畫”出來的。要詳細了解石魯以印入畫的創作特色,我們需要以1968年為界劃分為兩個階段:在1968年以前,石魯以印入畫的作品大都選擇了印章直接加蓋的形式。這些印章多是出自時任山西省美術家協會主席的柯璜之手,此時的印章印文也較為統一,大都是“磊磊落落”“長安蘆屋”“石魯所畫”等。而后,柯璜離世,正式改變了石魯以印入畫的方式,促使其“印章中國畫”步入了下一階段。石魯以印入畫的后一階段從1968年開始,這時的他由于痛失知音柯璜,沒有現成的印章素材,開始了自己畫印的創作歷程。此時的印文由于脫離了“刻印”而變得更為自由,幾乎沒有任何一幅畫的印章印文是相同的。同時,印章的大小形狀也完全脫離了傳統理念,石魯在作畫時隨心所欲地對印章的外形進行安排,使之能夠適合更多物象的塑造。以他“印畫”的代表作《花鳥魚蟲長卷•局部》為例,畫面中石魯描繪了許多異形印章,弧形的代表明月,長條形的代表酒桌,除此之外還有形如酒壺和酒杯的印章等。半具象半抽象、似文非文、似圖非圖的印章出現在一幅畫面中,共同構成了一派情趣盎然的月夜對飲圖,令人拍案叫絕。
二、繪畫藝術中的感性情感與理性情感分析
1.繪畫藝術是感性情感與理性情感的有機融合
任何一件成功的繪畫作品,都必須是神形兼備,作品只有表形,沒有神韻,形體再美,作品都沒有價值和意義。因為神韻就是作者對繪畫內容賦予了情感,并且通過作品把這種情感傳輸給觀者,讓觀眾思想產生碰撞、心靈產生火花,收到感染觀眾、震撼觀眾的藝術效果。作品既要形似更要神似,作品才能氣韻生動、神采飛揚,形神兼備,兩者缺一不可,寓情于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秦始皇陵兵馬俑,石窟造像,規模宏偉,氣勢雄壯,醒目彪悍,有形、有勢、有神韻。達芬奇的作品《蒙娜麗莎的微笑》是人物繪畫的傳世經典之作,細細品讀欣賞,作者意圖表現得鮮活靈動、淋漓盡致。若單獨觀看部分形體,情感表達就不完整,甚至是丑陋無比。若去掉部分,僅留下情感特別豐富的部分,這些也會讓人感到空洞乏味、單調呆板。只有全部呈現整幅作品,使感性與理性合理搭配、充分結合,才具有形式美、形體美和神韻美。
2.感性情感是理性情感的基礎
創作者在創作時,先是對創作對象進行深入了解、全面感知,產生感性認識,調動各方情緒,直至情緒興奮、激動、沖動,創作者腦海中迅速閃現出最基本的色彩、構成、線條等基本繪畫知識,這些理性知識幫助創作者梳理激動情緒,形成理性情感,并快速記錄、清晰完整表達出來,這就完成了作品創作。創作者在創作《人體》繪畫作品時,動筆之前先在模特周圍轉幾圈,細細觀察模特,觀察模特每個角度的色彩構成,對模特進行全面感知,等找到感覺之后,創作者的專業繪畫理論知識迅速在大腦中顯現,理性地指揮創作思維、并在大腦中開始構思畫面,理性地快速繪畫。創作者追求畫面的色彩效果,黃色的人體躺在紅色床單上,畫面背景是淡淡的湖藍色,色彩單純、濃烈,模特更加耀眼突出,顯得格外地安詳溫暖。創作者理性情感來源于平時的感性積累,創作者就注重對色彩、構成、結構、色調、光線等知識的認識感知,沒有這些感性情感積累,觀察模特再認真、再仔細,也產生不出作畫的理性情感,更創作不出感人的成功之作,所以說感性情感是理性情感的基礎。
3.理性情感是感性情感的升華
繪畫創作,找感覺很重要,找到了感覺就是創作者的感性情感得到了升華,找到了感覺就是創作者找到了繪畫的靈魂,畫作就有了理性情感,畫作就有了神韻意味。創作者到一個新地方去寫生繪畫,首先要四處轉轉,了解人文環境等,大腦中有個初步印象后,再尋找作畫的突破口和切入點,再構思畫面,確定畫什么,在哪里畫。尋找感覺的過程就是感性情感在升華的過程,升華到一定程度,感覺找到了,感性情感就升華成了理性情感,理性融合感性的思維指揮著創作者在畫布上塑造空間、組織形象、運用色彩,一幅畫就完成了。畫家波洛克在創作一幅作品,他準備一個大畫框,繃好畫布,一連很多天只對著畫框看,不動筆。很多天過后,他終于動筆,在畫布上揮毫潑墨,行云流水,不到半天就完成了一幅作品。作品一氣呵成,整個畫面清新流暢,沒有絲毫矯揉造作。作品《關山行旅圖》描繪的是關陜一帶山水,寫景繪形比較概括提煉,整個畫面氣勢雄壯、意味深長,充滿濃郁的鄉土生活氣息。畫中景物很少,藍天白云、山間小村、小橋流水、綠樹成蔭,環境優雅,空氣清新,令人心馳神往。如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惡化,創作者對過去優美宜人的生態環境留戀不已,就以這幅作品來表達對優美環境的向往,喚醒人們治理環境的意識和行動。
一、裝飾繪畫本體語言的內涵
沈柔堅先生說得好:“任何一個畫種都有自己的特點,我們強調特點為的是能更好地認識和掌握它的規律性,求得更充分地發揮它的特殊效果?!钡拇_,任何一個畫種都有自己的特點,裝飾繪畫是一種既現代又傳統的藝術形式。我國裝飾繪畫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歷代的新陳代謝,新舊交替,從遠古時代的彩陶,商周的青銅器,春秋戰國的漆器,到漢代的像磚,魏晉至唐宋的敦煌壁畫,明清的民間木版年畫……上下幾千年,形成了我國裝飾畫獨具風格的藝術傳統。裝飾繪畫脫胎于裝飾藝術,它之所以能越來越受到關注,在于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和審美意趣,即裝飾畫的本體語言。裝飾畫的語言包括“求變”的語匯,即尋求“變化”的構成元素;求美的“語法”,即追求形式美的法則;求合的“句式”,即綜合多變的表現方法,三者的有機結合,煥發了裝飾繪畫的獨特魅力。
二、裝飾繪畫的語態認識觀
裝飾繪畫靈魂是求美,形式美感高于一切,即形式高于內容。這正是裝飾繪畫區別于其他畫種的重要特征,同時也是“裝飾繪畫藝術功能在各種繪畫中比較起來更長于歌頌、象征、啟發、誘導”…的原因。正因如此,裝飾繪畫被有些人認為是膚淺的,缺乏崇高的審美理想,而難登大雅之堂。藝術就像一個大舞臺,各種藝術形式就像不同的演員,它們在藝術的舞臺上極盡能事表現自己,目的是在愉悅中教育觀者。在這里,只有小演員,沒有小角色。任何一種客觀存在的藝術形式,都有他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和條件,當然這是以社會發展的需要為前提。
現代科技的發展,網絡技術的應用,使得“全球化”的生存趨勢也影響著藝術領域,藝術語言、藝術風格趨向國際化、多元化,而多元化、民族化的文化特征,使得裝飾繪畫在現代社會顯示出特有的生命力和特殊的藝術價值。裝飾繪畫有它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語言形式,審視裝飾繪畫的語態認識觀,具有現實的社會價值。
1.裝飾繪畫的“現代”時態認識觀
“現代”時態的語態認識觀,是將裝飾繪畫的語言,放置于當下的時代文化大背景之下,使裝飾繪畫的本體語言保持著鮮明的時代特征。裝飾的風格是以特定的時代背景和中心思想為基礎一~諸如宗教、哲學、王權、風俗、實用和唯美等意識形態所產生出的裝飾藝術,往往會形成一種不同于前一歷史時期的藝術風格。已故工藝美術家陳之佛先生曾說:“裝飾藝術即是思想的表性,故裝飾亦與其他美術同樣有其時代的背景。埃及時代的裝飾,希臘時代的裝飾,羅馬時代的裝飾,文藝復興時期的裝飾,王權中心的裝飾,自然各自由時代思想為背景而表現出來的?!庇纱丝梢?,任何藝術形式、美術樣式都不能脫離當下的時代文化背景。要堅持裝飾繪畫的本體語言,就必須將其置于當下文化的時代大背景之下,只有堅持“現代”時態的認識觀,才能更準確、更有效地反映時代的精神。
(1)全球性、多元化的時代背景
當我們穿著牛仔褲,吃著肯德基,喝著可口可樂,看著世界足球賽,掛在互聯網上聊天、購物,欣賞著高清好萊塢大片,談論著次貸危機、金融風暴的時候,所有的這一切都在提醒著我們,在人們的13常生活中,正在發生著全球化的過程。“全球化”是一個涵蓋了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的多維、復合的概念。全球化不僅帶來了全球經濟的相互依賴,也帶來了文化的多樣性發展。當代中國文化正處在全球范圍的國際性文化交流的大環境中,中國藝術也在這樣的語境中轉型。一個民族的藝術想要得到振興發展,必須吸收他種文化先進的、科學的、有益成份,經過異質同構,使民族民間的藝術獲得新生。“當一項藝術開始拒絕向另一項藝術吸收營養時,它就開始僵化了?!倍∩毓庀壬闹夭恃b飾繪畫,就是傳統中國重彩畫與西方現代觀念的完美結合。丁韶光先生的畫作融中國線條、中國風格的重彩、敦煌主題,以及西方畫家畢加索和馬蒂斯創作中的平面變形人物于一體,形成了一種風格獨特的現代裝飾重彩畫。由于有中國古代工筆重彩的傳統技法、又有西方裝飾繪畫的韻昧以及世紀末分離派藝術的情趣,丁先生的現代裝飾重彩畫作品能為東西方普遍接受。
(2)后現代主義的文化特征
后現代主義也是當下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后現代主義是20世紀60年代在西方出現的哲學思想潮流,它深受尼采、弗洛依德的影響,表現出深刻的懷疑主義和反本質主義。在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后現代主義藝術家試圖突破傳統審美法則的約束,淡化和消解藝術與生活的界限,主張藝術貼近民眾,大量采用大眾傳播媒介。在多數作品中帶有某種戲謔的調侃的意味,帶有強烈的娛樂性。后現代主義的藝術探索,實際上都是要求改變以往西方文化藝術“人”的“主體”和“物”的客體相分離、相對立的狀況,以人們需要為本,進入“人”和“物”、“主體”和“客體”相聯系,相融合的更高的境界。它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強調同傳統文化的聯系,在其創作中,傳統被引用、被改造和重構,使之生成新的意義。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的裝飾藝術吸收歷史上各種裝飾風格,匯集了各種文化、歷史、美學和視覺語言的材料,表達出了從未有過的多種多樣的方式;鮮亮色彩的不調和,在自然中看似矛盾的材料組合,奇異造型的堆砌,讓材料自身說話,以表達個人情愫,使藝術呈現出紛繁復雜的局面。美國藝術家麥克·j·阿信布萊納的作品常以玻璃、金屬、麻繩以及樹皮等材料制作,以表現“骨骼”為主,以此來象征戰爭之恐怖。他的作品通過綜合材料和奇特的造型構成關系,給人的視覺和精神上帶來強有力的刺激,風格獨特、制作精細,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和合的審美趨勢
自從“國家問世界”轉變成了“全球世界”,許多知名學者提出了關于全球文明的見解,其中先生與張立文先生的學說最有代表性。先生認為經濟全球化大環境下,我國文化應在“天人合一”、’中和位育”、“和而不同”的傳統哲學思想基礎上,加上新人文精神的追求,促進世界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多元和諧共生狀態;張立文先生指出,中國文化目前面臨著人類共同的五大沖突: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心靈、不同文明間。他根據和合生存世界(地)、和合意義世界(人)、和合可能世界(天)的原理,提出和生、和處、和立、和達、和愛,用和合觀來化解沖突、構建新文化。“和”即和諧,和睦,和平;“合”即融合,結合,合作;“和合”即是兩種以上不同要素的協調、結合、融合與和諧。和合包括了沖突和融合,沖突是融合的原因,融合是沖突的結果。這些不同的要素處于共同存在、共同生長的狀態。
滕守堯先生在《審美文化與藝術生存》一文中指出了文化與藝術的關系,“一種健康的文化最終必然發展成一種審美文化,而審美文化就是以文學和藝術為核心的文化,就是物質生活不斷向審美和藝術的層面提升的文化,也是真、善、美融為一體的文化?!睆埾壬摹昂秃稀钡奈幕^建構了“融突”、和和愉悅、審美意象,以及審美體驗的主客體、情與景、心與物、善與美的融突和合。這些和合美學要素的構成方式,是最具生命力的方式,是藝術創造和心靈境界的生命活動。但它們只有在融突和合中才能獲得生命的存在、延續以及發展,“全球化”、“多元化”、“后現代主義”、以及“和合”的審美趨勢,是裝飾繪畫本體語言的大語境,裝飾繪畫的本體語言要保持鮮活的生命力,就要堅持“現代”的語法時態。
裝飾繪畫的“主動”態認識觀
裝飾繪畫本體語言的演進和豐富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它在不斷地自我增益、完善中成為了語匯豐富、句式多樣的語言形式,它不斷以主動的姿態完善自我,作為主體的創作者也應以主動的姿態堅持裝飾繪畫的本體語言。
自然界的物種多種多樣,才使得整個生物世界的生態保持著平衡;人類的藝術世界也因為不同藝術門類,不同畫種各自獨立的面目,才使整個文化藝術世界生機勃勃??v觀人類藝術歷史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每一個藝術門類都具有其它藝術門類不能替代的本體語言。同樣是戲劇,話劇不能代替歌??;同樣是曲藝,相聲不能代替小品;同樣是繪畫藝術,油畫不能代替版畫,水粉不能代替水彩,裝飾不能代替裝飾繪畫。不同藝術門類的本體語言構成了藝術種類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的根源,就在于客觀社會生活的豐富多彩和人們審美感覺能力的豐富多樣。裝飾繪畫以其獨特的面目和形式,記載和表達了人類的情感,擴大了人類的審美感受,豐富了人類的精神世界。如果裝飾繪畫不堅持自己的本體語言,而向某一大畫種看齊,那它就沒有繼續存在下去的理由,因為裝飾繪畫原本就是借助于別的畫種的表現方式,由于具備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而得以脫離依附,具有任何畫種不可替代的審美價值。裝飾繪畫如果放棄自身的本體語言,就等于放棄了裝飾繪畫本身。
在我們文化和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中國的藝術設計如果要想得到別人的賞識,就必須重視民族文化在藝術設計中的參與,特別是傳統的民間繪畫藝術,它是我國民族藝人經過一代又一代的藝術積累發展到了今天,包含了祖先的智慧和審美觀念,也具有特殊的美學內涵。只有加強中國民族文化和現代設計風格的結合,使傳統的設計觀念得到相應的體現和發展,才能在國際藝術設計中提高我國藝術設計的地位。我國民間繪畫藝術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豐富的表現形式,表現出了鮮明的民族特色,直接反映出了民間的生活,在藝術風格上也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對我國現代的藝術設計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在我國很多設計成功的藝術品中,例如標志設計、產品包裝設計、廣告設計等設計中,都能夠看到民間繪畫藝術的身影,可以看到民間繪畫藝術對我國的藝術設計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在民間繪畫中,通常用一些象征、比喻的手法,例如用靈芝、桃子、松、鶴等來象征長壽;用牡丹象征富貴;用竹象征平安;用石榴、葫蘆等象征多子;用龍、鳳象征吉祥。如果在現代的藝術設計中能夠把傳統的繪畫藝術滲入到其中,就容易被中國人接受,相應的也拓寬了藝術設計的道路和內容。傳統的民間繪畫藝術在我國的現代設計中已經得到了比較廣泛的應用,而且也出現了非常成功的作品,例如比較有名的北京王府井飯店標志,當我們看到這個標志時,就會從內心感到中國傳統的藝術文化,又能夠感受到現代的藝術設計的氣息。
二、加強民族文化的滲入,不斷拓寬藝術設計的道路
我國的民族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和內容。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共性又有歷史性,也具有社會性和多樣性的特點。我國民族的多樣性,也相對地造就了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特別是在民間的繪畫藝術方面表現得突出,其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別強,不同的地方都有特色的繪畫藝術和作品,這是歷史和社會發展的必然。對于少數民族來說,由于其在歷史發展殊的發展道路和圖騰崇拜,其繪畫藝術更加的富有民族特色,這種民族特點在世界范圍內都是非常獨特的,如果藝術設計者能夠主動地吸收和借鑒他們的民族特色,將會大大地擴展自己的藝術道路和生命,也能夠設計出具有生命力的藝術品。各個民族的繪畫藝術是藝術設計中用之不竭的藝術源泉,傳統的民間繪畫藝術具有非常的生活性,它和廣大人民的生活具有非常廣泛的聯系,這種聯系相應地又反饋到繪畫藝術創作中,所以民間的繪畫藝術具有藝術和生活等方面的內涵,在民間的繪畫作品中都包含了其設計者對生命、自然、世界的看法和理解,例如在我國原始社會中的陶罐上發現的比較簡單的線條繪畫,這種繪畫方式具有非常單一的原始性,但是它準確地反映出了當時的生產力的特點和人們在生活中的審美情趣,甚至也包含了他們的生活態度。在傳統的繪畫作品中都體現了創作者在特定的時代下的生活觀念、態度和情感,這些藝術創作往往具有非常強的原創性,可以成為藝術設計者的藝術之源。在我國傳統的民間繪畫藝術中非常重視意境的表達,這是我國傳統繪畫藝術中的瑰寶,也是中國傳統的繪畫藝術和西方繪畫藝術之間的重大差別。
在我國民間的繪畫藝術中,藝術家都不斷地尋找能夠符合自然和內心交融的繪畫方式,在繪畫的過程中,不斷追求符合自然的韻味和情趣,這和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具有重要的關系,特別是道家思想對中國人的影響——那就是道法自然,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諧,使繪畫藝術和人的內心的情感表達也表現出自然的韻味,將繪畫藝術推向更深的層次美,特別是對于意境的追求和把握成為了千百年來我國繪畫藝術不斷推崇的最高點。中國民間的繪畫藝術常常能夠把藝術、哲學等融合到其中,使藝術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深度和獨特的美感。從我國遠古時期的繪畫藝術中,就體現出了中國人對大自然、對天的敬畏和向往,例如在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盆》,不僅反映出了當時生產水平的低下,對于繪畫顏料的選用單調,同時也通過黑和白的利用,恰當地表現出了當時人們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在我國的民間繪畫藝術中,在表現形式的選擇上重視對“意”的表達,對于具體的“實”則相對比較忽略,重視繪畫藝術的意象的表達,不注重對客觀事物的詳細描繪。在藝術設計中,把現代的藝術設計和我國的傳統藝術結合,可以使設計的作品獲得雋永、永恒的價值,這在我國的一些經典的藝術作品中已經得到了體現,它們常常得到了觀賞者很高的審美評價和贊嘆,同時也使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青睞。在藝術設計別重視藝術品的首創性,所以對藝術設計的個性化要求比較高。在藝術設計中不僅要具有世界性,也要具有民族性,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如果要想實現世界性,就必然在藝術設計中包含和概括了民族性的文化,所以實現了世界性也相應地實現了民族性。在藝術設計中,只有個性化的作品,只有民族性的藝術作品才能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認可和認同。在現代的藝術設計中,要重視從傳統的民間藝術中汲取營養,重視對傳統民間藝術的學習和對傳統民間藝術的積累,這對于我國藝術設計師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好的藝術設計作品首先是一種文化的展示,是設計師內心文化的體現,這種文化又滲透了一個民族的美感選擇,這種美感不是突然迸發的,它來自于對我國傳統藝術文化的吸收和積累,來自于設計師自身的文化修養和內心的涵養。如果中國的藝術設計要想表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特色,提高中國設計在世界藝術設計中的地位和影響,就要重視對民間傳統藝術文化的繼承,特別是我國民間的繪畫藝術,包含了特殊的歷史和文化,是我們民族藝術發展中的寶貴財富,需要正確地對待和傳承。
二、當代藝術市場的發展對高校繪畫授課內容的影響
我國高校繪畫教育發展的幾十年里,繪畫的基礎課程一直是以素描和色彩為主,此外,還有課余時間的寫生練習,寫生的目的是為了鞏固基礎知識,是為了將來能夠更好地進行創作。教育內容一直沿用寫實主義的造型觀念,用寫實的方式再現客觀事物、表現客觀事物的真實性,導致高校學生的繪畫語言蒼白,缺乏創造力。當代藝術在自身標準缺失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高校繪畫的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高校教師一般會強調要避弊端及取長補短,即使是這樣,每位學生的繪畫作業也會因人而異,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形式。例如教師布置作業是油畫靜物,有的學生會用印象派的色彩、有的學生進行蘇俄式的寫實,還有的學生會使用浮世繪的平涂等,教師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繪畫作品徘徊在寫實與表現之間。另外,由于受教師授課內容和方式的限制,以及學生自身能力的限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不可避免地進行模仿,使學生自身的繪畫能力得不到充分發展。例如當代藝術家張曉剛的“大家庭系列”的單色平涂、曾梵志的“面具系列”和蔡國強的“煙火系列”等作品都成為高校教師教學內容,而這些藝術家的代表性的作品則成為學生學習和模仿的對象。
三、當代藝術市場的發展對高校繪畫判斷標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