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7 11:20:1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經濟分析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自然會發生不同的狀態,其他局中人在自己的戰略選擇時看不到自然的選擇。自然發生的狀態集為(1,…,s,…,S);
2.其他局中人(個體)具有初始稟賦Ws,其可以選擇的行動集為(1,…,x,…,X);
3.顯示所有行動和狀態組合所構成的結果函數為c(x,s);
4.局中人對于自然選擇的每個狀態的可能性預測形成一個共同信息,即一個概率函數π(s);
5.度量局中人對不同的可能結果的滿足程度的一個基本效用函數為u(c);
6.在基本效用函數u(c)的基礎上,我們使用著名的馮·諾依曼—摩根斯坦效用函數或期望效用函數U(x)表示行動X上的效用函數,即X=(π[,1],π[,2],…,πs;c[,1],c[,2],…cs),則U(X)=π[,1]u(c1+π[,2]u(c[,2])+…+πsu(cs);
7.局中人總是要求效用期望效用)的最大化。
(二)風險態度
不同的個體對待不確定性的態度可能是不同的。如果個體偏好一個確定的結果勝于任何期望值與該結果相等的前景,則稱個體是風險厭惡的或風險規避的;如果個體偏好恰好相反,則稱個體是風險偏好的;如果個體認為二者是無差異的,則稱個體是風險中性的。即:u為個體的效用函數,w為個體的初始稟賦(財富),那么,如果個體對于任何滿足E[ε]=0,Var[[ε]]>0的隨機變量ε,有:
E[u(W+ε)]<U(w),則稱個體是嚴格風險厭惡的;
E[u(W+ε)]>U(w),則稱個體是風險偏好的;
E[u(W+s)]=U(w),則稱個體是風險中性的。
這里,對于個體的效用函數u(x),我們可以簡單地解釋為人們對收入的效用。自然,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的效用會增加,也就是說u''''>0。進一步,我們還可以證明個體為風險厭惡(偏好)的充分必要條件是其效用函數為凹(凸)函數。即:對于個體的效用函數u(x),如果個體為風險厭惡的,則u″<0;如果個體為風險偏好的,則u″>0;如果個體為風險中性的,則其效用函數u(x)是線性的,即u″=0。
事實上,不僅不同的人對風險表現出不同的態度,即使是同一個人,隨著其財富及環境的變化等原因,在不同的情況下也會表現出不同的風險態度。例如:如果某人擁有大量的財富,他會對風險所可能帶來的損失表現出無所謂的風險中性態度;而隨著其財富的縮水,為了避免進一步的損失,他會采取措施規避風險而成為風險厭惡的;當他快要破產時,規避對其來說已無法很快改變近況,他又會憑借剩余的財富以求一搏而表現出風險偏好的態度。不過,一般地,我們均假設人們的風險態度是風險厭惡的,這是因為,風險導致損失的可能是我們所關注和研究的;人們最關心的問題,也在于風險的發生及其所造成的損失對我們的生活和經濟發展的影響與后果。
如果個體是風險厭惡的,那么他喜好一個確定的收入,或者愿意處于一個確定的狀態。如果個體一開始就處于一個確定的狀態,那么,他永遠也不會接受博弈,即使博弈是公平的。但是,自然總是令個體處于狀態的選擇之中;也就是說,個體總是處于不確定性的狀態之中。風險厭惡的假設下,個體就可以通過不同狀態的交換,由不確定的狀態逐漸向確定的狀況移動,從而提高自身的效用。而我們所知道的保險就是這樣一種契約,可以使個體由不確定的狀態變成確定的狀態。因此,在風險厭惡的假設下,人們存在自然的保險需求傾向。
二、不確定性與保險供求
上述分析中,假設個體是風險厭惡的,自然使得個體處于不確定的狀態,因此個體當然有轉嫁風險、消除不確定性的需求;而保險契約可以滿足個體轉嫁風險、消除不確定性的需求。那么,什么是保險契約呢?一般地,我們總是把保險理解為投保人繳納保險費,以換取保險人在約定的保險事故發生時履行賠償或者給付責任的一種契約。在保險合同中,當事人雙方是投保人和保險人。一般認為,投保人與保險人的交易過程是一個動態的博弈過程。由于保險合同是附和合同,也就是保險人先“出招”,制定保險合同的條款、費率,然后投保人進行選擇。在假定損失概率是共同信息,而且參與人的行動不改變損失概率的前提下(不考慮信息不對稱問題),我們將保險的供求描述如下:
(一)保險契約成立的條件
這里,我們可以假設:(1)投保人為風險厭惡的,具有初始財富w,效用函數為u;保險人的效用函數為u[,1],其初始財富為w[,1]。(2)自然存在兩種狀態:狀態1是損失發生;狀態2是損失不發生。(3)投保人的損失為L,損失發生的概率是π,投保人行動不改變損失概率。
如果投保人購買保險以轉嫁風險,保險費率為p,保險金額為q;也就是說,投保人預先繳納pq的保險費,得到一個損失發生時保險人賠償q的承諾。那么,投保人在沒有買保險時的不同狀態下的收入為:
狀態1:損失發生,投保人的收益是c[,1]=w-L
狀態2:損失不發生,投保人的收益是c[,2]=w
投保人在這種條件下的期望效用為:
U[,0]=πu(c[,1])+(1-π)u(c[,2])=πu(w-L)+(1-π)u(w)(1)
投保之后,投保人在不同狀態下的收入為:
狀態1:損失發生,投保人的收益是c[,1]=w-pq-L+q
狀態2:損失不發生,投保人的收益是c[,2]=w-pq
投保人在這種條件下的期望效用為:
U[,1]=πu(c[,1])+(1-π)u(c[,2])
=πu(w-pq-L+q)+(1-π)u(w-pq)(2)
根據期望效用最大化原理,投保人購買保險的條件是:
U[,0]≤U[,1],即:
πu(w-L)+(1-π)u(w)≤πu(w-pq-L+q)+(1-π)u(w-pq)(3)
對于保險人而言,他同意承保,即接受pq的保險費,承諾損失發生時賠償q的條件是:
u[,1](W[,1])≤πu[,1](W[,1]+pq-q)+(1-π)u[,1](W[,1]+pq)(4)
我們不難看出,如果p同時滿足(3)式和(4)式,保險契約就可以成立,而且這份保險契約可以增加雙方的期望效用。不過,我們也不難看出,(4)式給出了一個保險人提供保險契約的最小費率Pmin,而(3)式則給出了一個投保人可能接受保險契約的最大費率Pmax。
(二)最優保險需求
在給定保險費率p的情況下,投保人總是會選擇最大化的保險需求q,即:
maxπu(w-pq-L+q)+(1-π)u(w-pq)最大化的保險需求滿足一階條件:
(1-p)πu[1](w-pq-L+q)-p(1-π)u[1](w-pq)=0(5)
以及二階條件小于0(投保人為風險厭惡的,u″<0,二階條件自然滿足)。
我們將(5)式寫為:
πu[1](c[,1])/(1-π)u[1](c[,2])=p/(1-p)(6)
這說明投保人通過保險契約使得自身所面臨的兩種狀態進行交換,達到了投保人承擔風險的最優。進而可以從(5)式中解出個體的保險需求函數:
q=Q(w,L,p,π)(7)
也就是說,在給定w、L、π的前提下,投保人的保險需求受保險費率的影響;投保人總會根據市場給定的保險費率p的情況,選擇最大的保險需求q。
顯然,也存在一個使投保人效用最優的費率p。對于購買保險的個體即投保人來說,最優的費率p就是投保后不改變其初始的期望收益,我們稱之為“公平精算保險費率”p[*]。公平費率p[*]滿足等式:
π(w-L)+(1-π)w=π(w-p[*]q-L+q)+(1-π)(w-p[*]q)
解這個方程得P[*]=π。進一步地,可以把(6)式寫成:
u[1](c[,1])=u[1](c[,2])
也就是說,只有在保險費率與損失概率一致的情況下,投保人在兩種狀態(損失發生與不發生)下的邊際效用一致;投保人在這種情況下則認為是公平的、最優的選擇。此時,c[,1]=c[,2],因而投保人會購買全額的保險即q=L。進而,投保人投保之后的期望效用就可以寫成:
U[,1]=πu(w-p[*]q-L+q)+(1-π)u(w-p[*]q)=u(w-p[*]q)(8)
這就是說,如果保險費率與損失發生的概率一致,那么,無論損失發生與否,投保人在投保后將面臨一個確定的、最優的狀態。
不過,投保人面對p>π的定價,只要滿足(3)式,投保人總會根據(6)式來使自己的保險需求最大化。但是,此時投保人將購買部分保險即q<L。同時,(4)式也給出了投保人可接受的一個最大的保險費率即U[,0]=U[,1]時的Pmax。
(三)保險有效供給
如果保險人是風險中性的,例如股權充分分散的保險公司,(4)式可以簡單地表示為:
w[,1]≤π(w[,1]+pq-q)+(1-π)(w[,1]+pq)
從而得出p≥π。也就是說,風險中性的保險人可以提供的最小保險費率是P[,min]=π。由于π是共同信息,那么,保險人在選擇P[,min]=π的定價下,投保人會選擇全額的保險即q=L。此時有:
π(w[,1]+pq-q)+(1-π)(w[,1]+pq)=π(w[,1]+πL-1)+(1-π)(w[,1]+πL)=W[,1]
即保險人的期望收益與初始財富相等。進而,對于風險中性的保險人而言,有:
u[,1](w[,1])=πu[,1](w[,1]+πL-L)+(1-π)u[,1](W[,1]+πL)
這就說明,在P[,min]=π的定價下,風險中性的保險人會接受個體的投保。
但是,如果保險人是風險厭惡的,保險人會因為:
πu[,1](W[,1]+πL-L)+(1-π)u[,1](W[,1]+πL)<u[,1](W[,1])(9)
而拒絕個體的投保。進一步,我們可以證明風險厭惡的保險人會選擇的保險費率條件是p>π。也就是說,風險厭惡的保險人只有在得到一筆正的風險保費(riskpremium)時才會提供保險契約。
另外,保險人是風險偏好的情況也是存在的。例如,一個風險偏好的經理,其控制的保險公司就會表現出與經理人一樣的風險態度。因此,在P[,min]=π的定價下,對于風險偏好的保險人而言,有:
u[,1](W[,1])<πu[,1](W[,1])+πL-L)+(1-π)u[,1](W[,1]+πL)(10)
也就是說,在Pmin=π的定價下,風險偏好的保險人也會接受個體的投保。甚至,風險偏好的保險人,還會選擇在低于損失概率的保險費率即p<π的情況下,提供保險契約。只不過,風險厭惡的投保人大概不會將風險轉嫁給一個偏好風險、喜好賭博的保險人,否則會使其自身面臨更大的損失。
總而言之,由上述分析可知,保險人將在p≥π的費率情況下提供保險契約,投保人將接受P≤P[,max]的費率水平下的保險契約。也就是說,保險契約成立的條件是保險費率滿足條件P∈[πP[,max]],并且最小的保險費率水平等于損失概率,即P[,min]=π,此時投保人達到最優;而可能的最大保險費率是由(4)式所決定的U[,0]=U[,1]時的P[,max],此時保險人達到最優。
三、對保險原理與保險本質的再認識
從表面上看,保險是保險人提供的;投保人通過向保險人購買保險,以繳納一定的保險費為代價將風險轉嫁給了保險人。但事實上,保險是通過在投保人之間分散風險以滿足人們轉嫁風險的需求。保險的本質特征就是通過將風險在投保人之間進行分散,進而實現補償損失的作用。
我們可以假設,如果個體都是風險厭惡的,而且相互獨立,那么,由誰來提供保險呢?根據Arrow-Lind定理,隨著所匯集的個體投保人數量的不斷擴大(n∞),只要在損失概率即公平精算費率p[*]=π的基礎上籌集保險費,投保人群體之間就可以解決內部個別投保人的損失補償問題。也就是說,如果相互獨立的風險厭惡的投保人匯集起來,對于風險厭惡的個體投保人而言,是將自身面臨的風險轉嫁給了整體投保人群體;而對于投保人整體而言,則是將可能的損失在群體之間進行分散。而且,只要投保人群體充分大,投保人作為一個整體,僅僅依賴其整體內的期望損失,而與個體投保人的風險厭惡程度無關,這就是說,由風險厭惡的投保人匯集起來的整體,就變成一個風險中性的“保險供給者”。
顯然,這個將個體組織起來、并且管理著保險費的人(組織),就是保險人。因此,保險人實質上就是利用上述保險原理來向個體提供保險產品。而最理想、最優的保險供給者,一定是風險中性的。接下來,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分析不同性質的保險人是如何供給保險的。
(一)對社會保險、商業保險和自保的再認識
筆者認為,廣義的保險包括社會保險、商業保險和自保等多種形式。可以說,社會保險、商業保險和自保都是利用保險原理在投保人之間進行分散風險,進而實現補償損失的作用;只是根據供給主體的不同,劃分為三種形式而已。
1.社會保險。社會保險是由政府提供的;政府具有足夠的強制力將個體組織起來,因而政府可以說是風險中性的保險供給者。不過,我們并不能說政府供給保險是最優的。這是因為,政府通過強制力將個體組織起來的目的是為了解決自身的風險問題。也就是說,政府供給保險的目的是要達到國家效用U[,g](x)的最大化,而不是個體效用的最大化。換句話說,由于政府有足夠的強制力,因此它并不在意個體效用是否達到最大;只要能夠保證國家效用得到提高,就是可行的選擇。所以,在現實中,往往政府提供的社會保險可以是公平的,但并不一定能夠達到效率。
2.商業保險。商業保險是由商業保險公司提供的;與社會保險不同的是,商業保險是自愿的。保險公司如果要聚集大量的投保人,只能依靠契約的吸引力。也就是說,商業保險必須在保證個人效用得到提高的前提下,才能實現保險公司效用的提高。為了保證足夠的耐心以吸引和鼓動投保人,保險公司必須具備足夠的資本金和完善的銷售體系。
3.自保。自保是由大型企業或者行業自給的。在某種意義上,自保與社會保險一樣,企業自給保險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企業范圍的限制,也使得自保形式更多地依靠再保險來轉移風險。而更進一步地,目前國際上的自保公司已經逐漸演變成商業保險公司。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政府供給、商業保險公司供給和企業自給的方式,都有各自的優勢,都不可能互相取代。因此,社會最優的保險供給還是三者的聯合。
(二)對國有保險公司、相互保險公司和股份保險公司的再認識
按照以資本構成和組織形式劃分,我們可以將商業保險公司劃分為國有獨資保險公司、股份制保險公司和相互保險公司。
1.國有獨資保險公司。與社會保險不同的是,雖然國有獨資保險公司的股東只有一個即國家,但是本質上國有獨資保險公司是資本金來源于國家投資的一種特殊的有限責任公司。可以說,由于有國家的信譽背景,國有獨資保險公司具備足夠的資本金和信譽。或許也正因為如此,國有獨資保險公司有著與社會保險一樣的缺憾——并不能夠保證效率。不過,由于保險行業關系國計民生,涉及公眾利益,因此,有人認為,在發展中國家,尤其是轉軌國家,國有獨資保險公司是十分必要的保險公司組織形式。
2.相互保險公司。從合作保險發展起來的相互保險公司,是保單持有人所有的保險組織。也就是說,相互保險公司的投保人在購買保險之后就成為公司的所有人。當公司出現盈利時,保單持有人會得到公司的紅利;而一旦出現災害事故,則由全體的投保人共同承擔責任。顯然,這是典型的投保人自己“供給”保險的組織形式,最可以體現保險公司是“管理者、中介人”的特征。不過,在國際市場中,由于相互保險公司的融資能力弱,在競爭力受挫的情況下,相互保險公司的非相互化即轉化為股份制保險公司,已經成為一種潮流。
3.股份制保險公司。這是由風險厭惡的投資者共同投資向風險厭惡的投保人提供保險契約的組織形式。根據Arrow-Lind定理,隨著參與投資的人數的增加,風險厭惡的投資者和投資者群體的風險升水就逐漸消失了。即風險厭惡的股東所擁有的股份制保險公司,就成為風險中立的保險供給者。因此,可以說,在自愿投保的商業保險的供給中,股權充分分散的股份制保險公司是最優的保險供給者。
【參考文獻】
[1](挪威)卡爾·H·博爾奇.保險經濟學[M].庹國柱,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其次,青海的資源決定了我們有條件在發揮特色上出優勢。青海地處世界屋脊,由這一特殊地理位置所決定,它具有獨特的自然地貌和海拔高度,不僅山川藏珍、戈壁埋礦,而且具有其他地方少有的高原特殊氣候和在這一氣候條件下派生的珍稀生物資源,有在全國獨具優勢的水電、鹽湖資源,獨特的畜牧草地資源,太陽能、風能資源,獨樹一幟的高原地貌景觀,眾山之巔、眾水之源和頗具特點的民族文化、人文景觀等。這些豐厚的特色資源為青海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奠定了得天獨厚的基礎和條件。只要善于開發這些優勢資源,就能夠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產業發展模式。依據省情,青海特色經濟的構建可以從四個方面展開。第一,著力發展壯大鹽化工業,逐步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第二,重點發展中藏藥業、綠色食品業、有機食品加工業和高原生態農牧業,逐步形成國內具有影響力的產業鏈。第三,發展水電、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和特色高新技術產業,逐步形成在西部地區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鏈。經過努力,最終形成世界高原生態基地,全國鹽化工加工基地,中藏藥生產基地,西部水電——高耗能工業基地和石油天然氣開發基地。第四,以發展特色旅游業為龍頭,經濟推進現代服務業。在保護自然生態和歷史文化的基礎上,有規劃、高起點、高水平地面向市場開發各類旅游資源。
2發展生態經濟是青海經濟持續發展的根本選擇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經濟與生態,二者是相輔相成、水融、互為條件的關系。生態系統對經濟活動有著極大的制約能力,經濟要想求得可持續發展,必須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系統,發展生態經濟。生態經濟是以保護和發展生態產業為核心的一種新型經濟模式,具有生態系統性、公共性、全球性、持續性的特點。
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是亞洲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區域,起著江河水文循環的重要作用。青海生態又十分脆弱,水土流失、沙化現象日益嚴重。尤其是湟水流域、青海湖流域和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已經成為青海發展特色經濟的嚴重阻礙和最大的隱患。因此,在青海未來的發展中必須把保護和建設生態作為根本任務。
青海生態總的看是在經濟發展滯后的情況下不斷惡化的。解決這一問題,關鍵還是在于加快生態經濟的發展,把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
一是加大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力度。草業的發展是一個國家的農業走向現代化的標志。草業的發展可以興起一個大產業,推動產業化發展。種草本身(從種草到加工、儲存、銷售、繁育草籽)能創造出較高的經濟效益,同時拉動畜牧業。草既是經濟作物,又是生態作物;既可以體現長遠的生態效益,又可以當年轉化養畜,實現眼前利益。搞得好,就可以從根本上調動農牧民治理改善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因此,要充分利用國家的政策扶持,加大力度,不斷擴大退還規模。這里關鍵是要搞好規劃,把種草種樹同結構調整、產業化發展結合起來,退耕還林還草,恢復生態,發展畜牧業。
二是大力發展高效農牧業、促進生態保護和治理。在退耕還草的同時,要把著眼點放在高效農牧業上來。要圍繞結構調整和特色農牧業經濟大搞設施農牧業,在牧區進一步加大力度建設防災抗災基地,種植高產優質牧草,利用溫棚種植根莖類作物,大搞牛羊育肥、自繁自育,在有條件的地方逐步改放牧為圈養。在農區把種草和種植經濟林結合起來,進行牛羊育肥和西繁東育,支持發展農畜果菜加工業,鼓勵發展新的高收益產業,開辟更多的收入增長渠道,對農畜產品龍頭企業給予更加優惠的政策,帶動廣大的農牧民獲得更高的市場效益,走經濟發展與生態改善的良性發展道路。
三是積極推動農牧區能源結構調整。我省電力、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在農村牧區有條件的地方逐步推廣用電用氣取暖、做飯,替代傳統的燒柴燒草習慣,把林草效益轉化為養殖效益,這對保護生態,凈化空氣都有重大意義,應選若干地方進行試點,總結經驗,逐步推廣。
3發展循環經濟是青海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長遠戰略
循環經濟是人類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建構的經濟系統,并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去。其特征是自然資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廢棄物的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地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循環經濟使環境合理性和經濟效率性得到了有效的結合。青海經濟的發展,更迫切需要循環經濟。
青海循環經濟實踐中,較成功的經濟體有錫鐵山鉛鋅礦循環經濟共生企業群,其產業鏈主要由西部礦業公司錫鐵山分公司鉛鋅礦及選礦廠、青海創新礦業公司的硫酸廠、中匯礦業鐵金礦、海西化建有限公司水泥生產廠、大柴旦硼礦、大柴旦地區的八家硼酸廠以及擬建的硼鎂肥廠和余熱綜合電站組成。根據核心產品特點,該產業鏈中包含以錫鐵山鉛鋅礦開采為核心的鉛鋅礦生產生態工業群落、以青海創新礦業公司硫酸產品為核心的硫酸生產生態工業群落和以海西化建有限公司水泥生產廠為核心的水泥生產生態工業群落。該企業群每年產生1000余萬元的循環經濟效益,同時也帶來了良好的環境效益和顯著的社會效益。
青海發展循環經濟,主要以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減少廢棄物排放量為目標,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強化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意識,加強法制建設,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促進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為此,要用循環經濟的理念和原則,規劃青海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強化政策導向,營造發展循環經濟的法制環境;加強組織領導,形成發展循環經濟的管理體制機制;以礦產循環發展為突破口,不斷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以保護與開發并重,大力推進生態工程建設;加強廢物回收利用,積極開展城市循環經濟試點工作;突出重點,加快制定推進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建立循環生產技術體系,為發展循環經濟提供技術支撐;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發展循環經濟的意識。
參考文獻:
一、循環經濟的含義
循環經濟是運用生態學規律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通過清潔生產、市場機制、社會調控等方式,組織成為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在生產生活中反復循環流動的過程,旨在最終實現環境、資源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運行模式。循環經濟的內涵和目標可以從技術和經濟兩個層次界定。技術層次,發展循環經濟就是要在生產實踐中,通過生產技術與資源節約技術相融合,減少單位產出的資源消耗,最高效率地節約使用資源;在經濟層面上,發展循環經濟需要一種新的制度安排和經濟運行機制。需要把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看成稀缺的、社會大眾共有的自然福利資本,因而要求將生態環境納入經濟循環過程中參與定價和利益分配。
二、循環經濟的特征
循環經濟作為一種科學的發展觀其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新的系統觀。循環經濟的系統是由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等要素構成的大系統。循環經濟觀要求人在考慮生產和消費時不再置身于這一大系統之外,而是將自己作為系統的一部分來研究符合客觀規律的經濟原則。
二是新的經濟觀。循環經濟觀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不僅要考慮工程承載能力還要考慮生態承載能力。在生態系統中只有在資源承載能力之內的良性循環,才能使生態系統平衡地發展。
三是新的價值觀。循環經濟觀將自然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需要維持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在考慮科學技術時不僅考慮其對自然的開發能力,也要充分考慮到它對生態系統的修復能力;在考慮人自身的發展時,不僅考慮人對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
四是新的生產觀。循環經濟的生產觀念是要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在生產過程中要求遵循“3R”原則:資源利用的減量化(Reduce)原則、產品的再使用(Reuse)原則、廢棄物的再循環(Recycle)原則。
五是新的消費觀。循環經濟觀提倡物質適度消費、層次消費,在消費的同時要考慮到廢棄物的資源化,建立循環生產和消費的觀念。
三、目前循環經濟幾種發展模式
(一)杜邦模式——企業內部的循環經濟。通過組織廠內各工藝之間的物料循環延長生產鏈條,減少生產過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盡量減少廢棄物和有毒物質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資源,提高產品耐用性等。發明這種模式的杜邦公司1994年生產廢棄物減少了25%,空氣污染物排放量減少了70%。
(二)工業園區模式——又稱為卡倫堡工業園區模式。按照工業生態學的原理,通過企業間的物質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產業間的代謝和共生耦合關系,使一家工廠的廢棄物或副產品成為另一家工廠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業生態園區。丹麥卡倫堡工業園區內各企業通過貿易方式利用對方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或副產品作為自己的原料,不僅減少了廢物生產量,還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三)德國DSD——回收再利用體系。德國的包裝物雙元回收體系(DSD)是專門組織回收包裝廢棄物的非營利性社會中介組織,最初由95家產品生產廠家、商業企業以及垃圾回收部門聯合組成,目前已有1.6萬家企業加入。在需要回收的包裝物上做標記,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業進行清理、分揀再進行循環利用。
(四)日本的循環型社會模式。日本在循環型社會建設方面主要體現在三個層次上:一是政府推動構筑多層次法律體系;二是要求企業開發高新技術;三是要求國民從根本上改變觀念,不要鄙視垃圾,要把它視為有用資源。堆在一起是垃圾,分類存放就是資源。
四、國外循環經濟優秀案例經驗借鑒
下面,以日本北九州生態工業園為例介紹:
(一)園區簡介。為解決大量消耗能源、資源而產生的垃圾排放等越來越多的環境問題,北九州市以建設亞洲的“國家資源及環保產業基地”為目標,以振興再生資源利用產業為主,制定了生態工業園基本規劃。工業園建于2001年,是再利用型生態園的代表。園區分為實證研究區和循環工業園兩個區域。
(二)循環經濟實施措施。北九州市的環保產業擁有合理的環境管理體制及安全的高新技術,由企業、大學及政府部門組成的“北九州環境產業推進會議”制定了基本工作方向,并采用了環境政策與產業振興政策相結合的獨具特色的地方政策。重點實施措施有四個方面:(1)建設循環使用及舊零部件再次使用產業園區;(2)充分利用現有的產業基礎設施,發展新產業;(3)創辦新能源技術產業、超微納米等新一代環保產業項目;(4)加強人才培訓。
此外,北九州通過規劃合理的功能區布局來更好地貫徹實施循環經濟的理念,具體功能區布局如下:(1)2001年6月設立北九州市生態工業園區中心:是開展環境教育的基地,舉辦以市民為主的環保知識講座,舉辦環保技術相關研修、講座,推廣環保技術。(2)環保企業聚集區:通過各企業的相互合作,把環保相關企業發展成為廢物排放為零的資源循環基地。(3)響灘再生使用區:市政府場地租給企業,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環保項目,地方中小企業充分利用自己獨創的先進技術和先進工藝,開展各種再生使用產業活動。(4)環保研發中心:企業、政府、大學聯合起來進行最尖端的廢物處理技術、再生使用技術的研發。北九州生態產業園利用作為工業城市積累起來的技術和人才、工業設施及企業、研究機構、政府、市民建立的網絡,將振興產業與環境保護兩大政策有機結合,成功實現了建立獨具特色的地區政策的工業園區,其成功經驗對我們建立循環經濟示范區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五、國內發展循環經濟建議
發展循環經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最重要和最現實的選擇。結合我國國情,發展生態園區循環經濟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創新機構,保證循環經濟深入發展。成立循環經濟建設領導小組結合區域實際狀況,從引導和促進的角度出發,全面推進區域循環經濟工作。
(二)綠色招商,促進第二產業生態工業發展。通過產業鏈、產品鏈和廢物鏈的構建與完善,資源和廢物的減量化等措施,大力發展生態工業,改善投資環境。根據生態工業系統建設需求和市場機制有選擇地進行主題招商和綠色招商,重點發展補鏈企業,形成多產品多鏈條的生態工業網狀結構。
(三)集約使用,提高資源使用率。注重資源的集約化使用,無論在土地資源、水資源還是能源使用效率方面均努力達到較高水平。
(四)重視科技,引領靜脈產業生態工業發展。可利用高新技術發展海水淡化以解決淡水資源缺乏的問題;投資興建垃圾發電廠,利用先進的技術進行煙氣凈化處理發電的同時保護居住環境;完善區域水循環系統,建立以污水處理廠為主體的中水回用系統,節約用水的同時滿足企業對中水的需求。
(五)加強信息建設,構建生態工業信息平臺。建立固廢資源信息網,便于企業之間進行固廢資源交換與再利用的信息溝通,為生態工業園和循環經濟建設搭建信息平臺。
(六)注重生態教育,建設綠色學校。生態文化建設從孩子抓起,各級學校開展環境教育,在相應課程中增加環境保護知識內容,把生態教育納入學生的素質教育內容,從小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參考文獻:
[1]林慧岳.基于循環經濟區域創新活動[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2.
[2]于萍.發展循環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J].天津科技,2004.6.
2經濟分析中導數的應用
從實際的金融經濟看來,其中很多的問題都與經濟數學中的導數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系,數學家和金融學家都應該知道,導數不管是在能夠領域當中,都有另一種感念,那就是領域邊際的感念。伴隨邊際感念的建立,導數成功進入了金融經濟方面的學說之中,讓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從傳統的定量轉變成為新時代下的變量,這種轉變也是數學理論在經濟學中典型的表現,對經濟學的發展歷程也產生了重大影響。邊際成本函數、邊際利益函數、邊際收益函數、邊際需求函數等是導數中邊際函數中重要的幾點。由于函數的變化率是導數主要研究對象,當所研究函數的變量發生輕微變化時,導數也要隨之進行變化。比如,導數可以對人類種群、人口流量的變化率進行研究。讓此理論在經濟分析當中得以應用,導數中的邊際函數分析就是對經濟函數的變化量做出計算。經濟數學中的導數不僅具有邊際概念,其另一方面就是彈性,簡單來說彈性研究就是對函數相對變化率問題進行探討的手段。例如,市場上的某件物品的需求量為Q,其價格則為p,彈性研究就是對兩種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Q與p之間的關系公式則為:Q=p(8-3p);EQ/Ep=P•Q/p=p•(8-6p)/p(8-3p)=8-6p/8-3p。從以上的彈性關系公式我們可以了解到,當價格處于某個價格段位時,需求量與價格之間的彈性范圍將會得以縮小,但是當價格過于高時,需求量的彈性范圍將會急劇增大。
經濟最優化選擇是導數在經濟分析中另一個重要作用。不管是在經濟學當中還是金融經濟,實現產品價值最大化就要進行經濟最優化選擇,這也是經濟決策制定時的必要依據。其實最優化選擇問題在經濟學中有一系列的因素要進行考慮,包括最佳資源、最佳產品利潤、最佳需求量、收入的最佳分配等。最優化選擇中所使用的導數,不僅利用到了導數的基本原理,還使用了極值的求證數學原理。例如,X單位在生產某產品是的成本為C(x)=300+1/12x-5x+170x,x單位所生產產品的單價為134元人民幣,求能讓利潤最大化的產量。那么以下就是作者利用經濟數學的一個解法:已知總收入R(x)=134x,利潤l(x)=R(x)-C(x)=-1/12x+5x-36x-300,那么我們就可以利用數學知識算出:L(x)=R(x)-C(x)=-1/4x+10x-36,然后再通過導數的二階驗證法,得出x=36,所以最后就可以斷定當該產品的生產量為36時,企業會得到最大利潤。
3微積分方程在經濟實際問題中的運用
一般的經濟活動就是量與量之間的交往過程,在這個交往過程當中函數是其中最主要的元素,但是從實際的經濟問題上看,其函數之間的關系式比較復雜,導致量與量之間的種種關系也不能快速準確的寫出。但是,實際變量、導數和微積分之間的關系確實可以很好的建立。微積分方程的基礎定義為,方程中包含自變量、未知函數和導數。由于導數和函數的出現,所以說微積分方程在經濟數學當中的用途也是很大。在實際的經濟問題當中,微積分方程中函數可能會存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這點就不同于經濟學中的理論知識,對于處理這種問題作者也是大有見解。當微積分方程中出現兩個或兩個以上函數時,我們可以先將其中的一個函數當中常變量,然后使用單變量經濟問題來進行單獨解決,這是我們就需要用到導數的偏向理論知識。不僅是微積分方程,在處理經濟問題的時候我們還可能使用到全積分、微分等一些基層理論知識來供我們參考。
1、溶液聚合工藝
1.1技術狀況
60年代初實現工業化,經不斷完善和改進,技術己成熟,為許多新建裝置所使用,是工業生產的主導技術,約占FPR總生產能力的77.6%。
該工藝是在既可以溶解產品、又可以溶解單體和催化劑體系的溶劑中進行的均相反應,通常以直鏈烷烴如正己烷為溶劑,采用V一A1催化劑體系,聚合溫度為30~50C,聚合壓力為0.4~0.8MPa,反應產物中聚合物的質量分數一般為8%~10%。工藝過程基本上由原材料準備、化學品配制、聚合、催化劑脫除、單體和溶劑回收精制以及凝聚、干燥和
包裝等工序組成,但由于各公司在某部分或控制方面有自己的專利技術,因而各具獨特的工藝實施。代表性的公司有DSM、Exxon、uniroya1、DuPont、日本三井石化和JSR公司。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DSM公司,它不僅是全球最大的EPR生產者,而且在荷蘭、美國、日本、巴西所擁有的四套裝置均是采用溶液聚合工藝,占世界溶液聚合工藝生產EPR總能力的1/4。下面將以該公司為例進行說明。
DSM公司采用己烷為溶劑,乙叉降冰片烯(ENB)或雙環戊二烯(DCPD)為第三單體,氫氣為分子量調節劑,VOCL3一1/2AL2Et3CL3為催化劑。此外,為提高催化劑活性及降低其用量,還加入了促進劑。催化劑的配比用量、預處理方式、促進劑類型是DSM公司的專有技術。反應物料二級預冷到一500C,根據生產的牌號,單釜或兩釜串聯操作。聚
合釜容積大約為6m3。聚合反應條件為:溫度低于650C,壓力低于2.5MPa,反應熱用于反應器絕熱升溫。在堿性脫釩劑和熱水作用下,聚合物膠液中殘留的釩催化劑進入水相,經兩次轉相過程被徹底脫除。未反應單體經二次減壓閃蒸回收并循環使用。此時向膠液中加入穩定劑等助劑(生產充油牌號時加入填充油)。汽提蒸出殘存的乙烯、丙烯和大部分溶劑
后撇液送至兩臺串聯的凝聚釜進行凝聚,并進一步蒸出回收殘余己烷溶劑循環使用,JC膠粒漿液脫水后進入干燥系統,然后壓塊或粉料包裝。含ENB的廢熱空氣送至焚燒爐焚燒,含釩污水送至污水脫釩單元,在脫釩劑的中和絮凝作用下,釩進入釩渣中,定期送堆埋場掩埋,經脫釩的污水排至污水處理廠處理。
DSM公司EPR溶液聚合工藝技術成熟,比較先進,有下列優點:(1)投資低,工藝最佳化。反應器的優比設計能滿足反應物料混合要求,能準確控制聚合反應工藝參數和產品質量,聚合物膠液濃度高而循環溶劑量少,聚合釜體積小但生產強度高,原料和循環單體不需要精制,催化劑效率高,三廢中釩含量低,生產彈性大。(2)生產操作費用低,裝置年操作時間長,原料和催比劑的消耗低,采用先進控制系統對生產進行控制。(3)產品質量具有極強的競爭力。產品中催化劑殘渣含量低,生產中次品少,產品牌號切換靈活,切換廢品量少,產品特性能夠按用戶要求進行調整,產品牌號多,門尼值可在20~160寬范圍內調節,質量穩定,重復性好,產品規格指標變化幅度窄和產品加工性能優異。
1.2技術特點
技術比較成熟,操作穩定,是工業生產EPR的主要方法;產品品種牌號較多,質量均勻,灰分含量較少,范圍廣泛;產品電絕緣性能好。但是由于聚合是在溶劑中進行,傳質傳熱受到限制,聚合物的質過分數一般控制在6%~9%,最高僅達11%~14%,聚合效率低。同時,由于溶劑需回收精制,生產流程長,設備多,建設投資及操作成本較高。
2懸浮聚合工藝
2.技術狀況
EPR懸浮聚合工藝產品牌號不多,其用途有局限性,主要用作聚烯烴改性,目前只有Enichem公司和Bayer公司兩家使用,占EPR總生產能力的13.4%。該工藝是根據丙烯在共聚反應中活性較低的原理,將乙烯溶解在液態丙烯中進行共聚合。丙烯既是單體又兼作反應介質,靠其本身的蒸發致冷作明控制反應溫度,維持反應壓力。生成的共聚物不溶于液態丙烯,而呈懸浮于其中的細粒淤漿。又可分為一般懸浮聚合工藝和簡化懸浮聚合工藝。
2.1.1一般懸浮聚合工藝
Enichem公司采用此工藝:以乙酰丙酮釩和AlEt2Cl為催化劑,二氯丙二酸二乙酯為活化劑,HNB或DCPD為第三單體,二乙基鋅和氫氣為分子量調節劑。視所生產產品牌號的不同,將乙烯、丙烯、第三單體以及催化劑加入具有多槳式攪拌器的夾套式聚合釜中,反應條件為:溫度一20~20oC,壓力0.35~1.05MPa。反應熱借反應相的單體蒸發移除。反應相中懸浮聚合物的質量分數控制在30%~35%,整個聚合反應在高度自動控制下進行,生成的聚合物丙烯淤漿間歇地(10~15次/h)送入洗滌器,用聚丙二醇使催化劑失活,再用NaOH水溶液洗滌。懸浮液送入汽提塔汽提,未反應的乙烯、丙烯和ENB分別經回收系統精制后循環使用。膠粒一水漿液經振動篩脫水、擠壓干燥、壓塊和包裝即得成品膠。該工藝特點是聚合精制不使用溶劑,聚合物濃度高,強化了設備生產能力,同時省略了溶劑循環和回收,節省了能量。
2.1.2簡化懸浮聚合工藝
該工藝是在一般懸浮聚合工藝基礎上開發成功的,主要是采用高效鈦系催化體系,不必進行催化劑的脫除,未反應單體不需處理即可返回使用。通常用于生產EPM,這是因為閃蒸不易脫除未反應的第三單體。其工藝流程為:反應在帶夾套的攪拌釜中進行,采用TiC1、一MgC12一A1(i一Bu),催化劑體系,催化劑效率為50kg聚合物/g鈦,反應溫度27C,壓力1.3MPa,聚合物的質量分數為33%。反應釜出來的蒸汽物料壓縮到2.7MPa并冷卻后返口反應釜。聚合物淤漿經閃蒸脫除未反應單體,不需精制處理,壓縮和冷卻后直接循環到反應釜使用。脫除單體的聚合物不必凈化處理即可作為成品。產品可以為粉狀、片狀或顆粒狀。近年來,Enichem公司采用改進后的V一A1催化體系,催化劑效率提高到30~50kg聚合物/g釩,省去了洗滌脫除催化劑工序,同樣簡化了工藝流程。
2.2技術特點
EPR懸浮聚合工藝的特點是:聚合產物不溶于反應介質丙烯,體系粘度較低,提高了轉化率,聚合物的質量分數高達30%~35%,因而其生產能力是溶液法的4~5倍;無溶劑回收精制和凝聚等工序,工藝流程簡化,基建投資少;可生產很高分子量的品種;產品成本比溶液法低。而其不足之處是:由于不用溶劑,從聚合物中脫離殘留催化劑比較困難;產品
品種牌號少,質量均勻性差,灰分含量較高;聚合物是不溶于液態丙烯的懸浮粒子,使之保持懸浮狀態較難,尤其當聚合物濃度較高和出現少量凝膠時,反應釜易于掛膠,甚至發生設備管道堵塞現象;產品的電絕緣性能較差。
3氣相聚合工藝
3.1技術狀況
EPR的氣相聚合工藝是由Himont公司率先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實施化的。UCC公司則于90年代初宣布氣相法EPR中試裝置投入試生產,其9.1萬噸/年的氣相法EPR工業裝置于1999年正式投產。,該工藝占EPR總生產能力的9%。UCC公司的EPR氣相聚合工藝最具代表性,它分為聚合、分離凈化和包裝三個工序。質量分數為60%的乙烯、35.5%的丙烯、4.5%的ENB同催化劑、氫氣、氮氣和炭黑一起加入流比床反應器,在50~65C和絕對壓力2.07kPa下進行氣相聚合反應。乙烯、丙烯和ENB的單程轉化率分別為5.2%。0.58%和0.4%。來自反應器的未反應單體經循環氣壓縮機壓縮后進入循環氣冷卻器除去反應熱,與新鮮原料氣一起循環回反應器。從反應器排出的EPR粉未經脫氣降壓后進入凈化塔,用氮氣脫除殘留烴類。來自凈化塔頂部的氣體經冷凝回收ENB后用泵送回流比床反應器。生成的微粒狀產品進入包裝工序。
3.2技術特點
與前兩種工藝相比,氣相聚合工藝有其突出的優點:工藝流程簡短,僅三道工序,而傳統工藝有七道工序;不需要溶劑或稀釋劑,毋需溶劑回收和精制工序;幾乎無三暖排放,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但其產品通用性較差,所有的產品皆為黑色。這是由于為
避免聚合物過粘,采用炭黑作為流態化助劑之故。雖然開發成功了用硅烷粘土和云母代替炭黑生產的白色和有色產品,但第一套工業化生產裝置仍然只能生產黑色FPR。
4各種生產工藝的技術比較
FPR各種生產工藝技術經濟比較如表: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在FPR的各種生產工藝路線中,溶液聚合工藝投資和成本最高。投資高是因為流程長,高粘度散熱難,設備生產強度低,反應后聚合物流濃度太稀(僅為6%~14%,懸浮聚合工藝為33%),單體、溶劑回收需較高的費用;成本高主要是因為公用工程費、折舊費、固定成本費用高。這是由于生產過程中消耗較高的電和蒸汽所致。
懸浮聚合工藝的投資與成本工藝分別相當于相同規模溶液聚合工藝的77%和88%,具有投資少、原料消耗和能耗低、生產成本低、三廢處理費用少等特點。
氣相聚合工藝的投資和產品成本最低,分別相當于同等規模溶液聚合工藝的42%和68%。
表:EPR各種生產工藝的技術經濟比較
項目溶液聚合懸浮聚合氣相聚合
生產能力/(萬t/a)4.54.59.1
投資,/百萬美元
界區內690052506000
界區外251020201900
總投資941072707900
相對單位投資/%1007742
生產成本/(美元/t)
原料691688686
公用工程17810334
其它353513
可變成本/(美元/t)904826733
固定成本/(美元/t)20016883
總現金成本/(美元/t)1104994816
折日費/(美元/t)261201109
總成本(美元/t)13651195925
相對總成本/%1008868
2工程建設任務與規模
2.1工程現狀分析
本灌區建于上世紀70年代,當時設計標準低,施工質量差,絕大部分渠道為土渠;部分地段土堤較為單薄,加上灌區為紅砂壤土質,土壤滲透系數大,經過幾十年的運行,現渠道滲漏嚴重,渠系水利用系數日趨下降,現渠系水利用系數僅為0.3,由于渠道滲漏嚴重,灌區下游及上游引水渠水未能完全到達,導致灌溉面積不斷萎縮,從原設計灌溉13736畝委縮到11236畝,且現灌溉面積的設計保證率從90%下降到60~70%左右,由于渠道的滲漏及灌區水圳泄洪設施不夠,經常垮渠現象,加上引水隧洞局部坍塌、渡槽槽身局部爆裂及錯位引起的漏水現象,嚴重影響工程的正常運行和威脅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對此,灌區群眾意見大且造成灌溉效益低。
2.2工程任務與規模
尖背灌區改造工程任務為對現有水圳主干渠、支渠進行混凝土三面光防滲及拓寬、加固改造,主干渠長28.7km,支渠長33.2km;更新加固改造渡槽槽身9座,新增渡槽1座,長165m;改造各干渠渠首進水閘(含閘門)6座,更換及增加閘門啟閉設備6臺;更換蝴蝶閥1臺,改造各支渠分水閘(含閘門)18座,新增分水閘(含閘門)21座,新增泄洪堰3處,對斷面不夠進行拓寬、部分地段堤定高度不夠及外墻過于單薄的圳墻進行加高培厚;新建防汛交通橋2座,新建交通橋13座,新建人行橋80座,新建涵管21座,新建機耕交通橋12座。
3主要建筑物設計
3.1工程等級及標準
尖背灌區改造工程灌溉面積為1.37萬畝,按照《水利水電工程等別劃分及洪水標準》SL252-2000的規定,該灌區工程為Ⅳ等工程,其主要建筑物為Ⅳ級,次要建筑物為Ⅴ級,洪水標準為20年一遇。
3.2工程總體布置
尖背灌區位于馬市鎮境內,灌區水源取自尖背水庫、遠逕水庫及新橋水庫及湞江一級支流澄江河,遠逕水庫及新橋水庫的水引入尖背水庫后,由尖背水庫統一輸水給灌區,灌溉都塘、塘角、紅梨、安水、陂田、高水、關橋等7個村委會的農田;灌區包括有東干渠、中干渠、東風干渠及西干渠四條主干渠,其中東干渠、中干渠、及西干渠三條主干渠水源來自尖背水庫,東風干渠水源來自澄江河;東干渠下有5條支渠,中干渠下有3條支渠,西干渠下有4條支渠,東風干渠下有3條支渠;還有遠逕水庫及新橋水庫的水引入尖背水庫的引水渠各1條,水渠長共61.9km,渡槽有10座,水閘24座,隧洞4條,量水堰16座,水陂2座,跌水1座。
3.3工程設計
3.3.1渠道防滲改造設計
渠道防滲改造設計根據現狀及水力計算,按所需過流斷面進行斷面擴大,渠道為矩形斷面,渠道側墻采用M7.5漿砌石襯砌,墻內側現澆C20混凝土及1:2水泥砂漿批擋,渠底采用C20混凝土,渠頂高度按加大流量計算。
3.3.2渠系建筑物改造設計
本工程改造渡槽9座,新建渡槽1座,槽身為帶拉桿的C20混凝土,U形斷面;改造引水隧洞9座。
3.3.3擋水陂改造設計
本工程改造擋水陂1座,新建擋水陂1座,為漿砌石混凝土面流壩。
3.4施工組織設計
工程的主體工程有渠道、隧洞、渡槽、陂頭、水閘、量水堰、跌水。工程施工以機械施工為主,人工為輔的施工方式。混凝土施工采用機械拌和,機械與人工振搗相結合,土石方開挖采用機械與人工結合施工,砌筑漿砌石以人工施工為主。主要工程量有:土石方開挖7.55萬m3,混凝土1.2萬m3,漿砌石8.77萬m3。根據工程規模、工程施工特點,經分析平衡安排,建筑總工期為二年。工程施工臨時征地共100畝,其中約80畝為山地,20畝為菜地。根據工程規模、工程施工特點,經分析平衡安排,建筑總工期為二年,主體工程施工從第一年7月~第三年6月,以渠道為施工關鍵。
4工程投資估算與經濟分析
4.1工程投資估算
依據為廣東省水利廳2006年1月的《廣東省水利水電建筑工程概(估)算定額(試行)》、《廣東省水利水電設備安裝工程概(估)算定額(試行)》和廣東省水利廳2006年1月的《廣東省水利水電工程設計概(估)算編制規定(試行)》,計算得:本工程估算總投資為3447.395萬元,其中建安工程費為2594.833萬元,設備購置費52.45萬元,獨立費用405.23萬元;水土保持專項投資為98.68萬元;環境保護專項投資為52.0萬元。
4.2經濟分析
尖背灌區改造工程整個建設施工期安排為2年,運行期40年,社會折現系數IS取8%。由于該項目屬加固改建工程,因此,費用及效益均采用增量進行,即只對加固改建增加投資及增加的年運行費和加固改建后的新增效益進行評價。
4.2.1財務分析
尖背灌區改造工程效益為灌溉效益,體現在社會效益上,其投資以國家投資為主,年運行費用即經營成本包括管理人員工資、福利費、工程維修養護費、其它費用等為61.66萬元,主要由地方財政負擔。本工程項目可維持工程的正常運行,財務上是可行的。
4.2.2國民經濟評價
本工程加固改造后可新增灌溉面積0.25萬畝,改善灌溉面積1.1236萬畝。根據統計,尖背灌區工程改造前灌溉保證率較低,其水田糧食產量約為380kg/畝,尖背灌區工程改造且效益發揮后,其水田糧食產量增加到750kg/畝左右。尖背灌區工程改造前,新增灌溉面積0.25萬畝為望天田,其水田糧食產量約為200kg/畝,改造且效益發揮后,其水田糧食產量增加到750kg/畝左右,國民經濟灌溉效益按照前后對比計算,其分攤系數取30%,糧食按現市場價3.0元/kg計,則總灌溉效益為580.90萬元。經濟評價指標計算成果如下:EIRR=16%>IS=8%ENPV=2578萬元>0EBCR=1.77>1。因此,本工程國民經濟評價指標滿足要求,且項目具有較強的經濟抗風險能力,經濟上是可行的。
變壓器在整個電力系統中是一種應用廣泛的電氣設備,一般說來,從發電、供電一直到用電,需要經過3~5次的變壓過程,其自身要產生有功功率損失和無功功率消耗。由于變壓器臺數多,總容量大,所以在廣義電力系統(包括發、供、用電)運行中,變壓器總的電能損失占發電量的10%左右。參見《變壓器經濟運行》(胡景生等著)這對全國來說,意味著全年變壓器總的電能損失為1100億kW·h以上,相當于3個中等用電量省份的用電量之和。變壓器經濟運行是在損失電能的1100億kW·h以上電能中去挖掘節電潛力;電網經濟運行則是在損失的3178~3746億kW·h電能中挖掘節電潛力。
一、容量相同、短路電壓相同的變壓器并列經濟運行方式
容量相同、短路電壓相同,也就是說,在多臺變壓器并列運行時,認為負載分配是均勻的、相等的。短路電壓相接近的條件是變壓器間的短路電壓差值ΔUK%應滿足下式要求:
ΔUK%=(ΔUDK%-ΔUXK%)/ΔUPK%*100%<5%(11)
ΔUK%---變壓器最大短路電壓
ΔUXK%---變壓器最小短路電壓
ΔUP%---并列運行方式中全部變壓器短路電壓的算術平均值
沈鼓集團中央變電所設置3臺主變,容量為5000KVA,其中2#和3#主變并列運行供6300KW電機試車。如果試車產品為3200KW及以下電機拖動試車2#和3#主變任意一臺即可滿足生產要求。2#主變ΔUK2%=5.64%,3#主變ΔUK3%=5.52%。根據(11)式可得:
ΔUK%=(5.64-5.52)/5.56*100%=2.15%<5%
因此,2#和3#主變滿足并列運行的短路電壓差值的要求。
沈鼓集團新廠區中央變電所設置3臺主變,容量為20000KVA,其中2#和3#主變并列運行供30000KW電機試車。2#主變ΔUK2%=8.76%,3#主變ΔUK3%=8.67%。根據(11)式可得:
ΔUK%=(8.76-8.67)/8.70*100%=0.6%<5%
因此,2#和3#主變滿足并列運行的短路電壓差值的要求。
(一)相同臺數并列的運行方式
1.兩臺變壓器并列運行
兩臺變壓器A、B并列運行時,組合技術參數的空載損失和短路損失為兩臺之和:
ΔP0=PA0+PB0(12)
ΔPK=PAK+PBK(13)
如有AB及CD兩種兩臺變壓器并列運行,其功率損失計算公式為:
ΔPAB=PAB0+2PABK(14)
ΔPCD=PCD0+2PCDK(15)
根據(14)、(15)式可解得臨界負載系數SL:
LP=[(PABOPCDO)/(PCDKPABK)]1/2(16)
LQ=[(QABOQCDO)/(QCDKQABK)]1/2(17)
LZ=[(PABZOPCDZO)/(PCDZKPABZK)]1/2(18)
SL=2Se[(PABOPCDO)/(PCDKPABK)]1/2(19)
如果SL的計算結果為虛數時,選擇空載損耗較小的運行方式;如果SL為實數時,當負載小于臨界負載時,選擇空載損耗較小的運行方式,反之選擇空載損耗較大的運行方式。
2.多臺變壓器并列運行
如有N臺變壓器并列運行時,組合技術參數的空載損失和短路損失為各臺之和:
ΔPNO=ΣPi0(110)
ΔPNK=ΣPiK(111)
如有甲、乙兩種N臺變壓器并列運行,其功率損失計算公式為:
ΔPN甲=ΣPi0甲+2ΣPiK甲(112)
ΔPN乙=ΣPi0乙+2ΣPiK乙(113)
根據(312)、(313)式可解得臨界負載系數L:
LP=[(ΣPi0甲ΣPi0乙)/(ΣPiK乙ΣPiK甲)]1/2(114)
LP=[(ΣQi0甲ΣQi0乙)/(ΣQiK乙ΣQiK甲)]1/2(115)
LP=[(ΣPiZ0甲ΣPiZ0乙)/(ΣPiZK乙ΣPiZK甲)]1/2(116)
SL=NSe[(ΣPi0甲ΣPi0乙)/(ΣPiK乙ΣPiK甲)]1/2(117)
如果SL的計算結果為虛數時,選擇空載損耗較小的運行方式;如果SL為實數時,當負載小于臨界負載時,選擇空載損耗較小的運行方式,反之選擇空載損耗較大的運行方式。
二、變壓器經濟運行方式的經濟負載系數
由于變壓器各種運行方式的有功損失和無功損失隨著負載發生非線性變化的特性,因此就存在著在某一負載系數條件下運行,其有功損失和無功損失最低的情況,稱此負載系數為運行方式的經濟負載系數。
(一)單臺變壓器運行的經濟負載系數
1.有功經濟負載系數Jp=(Po/Pk)1/2(1-18)
2.無功經濟負載系數jQ=(Io%/Uk%)1/2(1-19)
根據經驗可知,隨著變壓器的容量增大,有功損失系數稍微下降,而無功損失系數則明顯下降,特別是當變壓器容量增大到10000KVA以上時,jP、jQ下降更加明顯。隨著變壓器耗能參數的改善,經濟負載系數jP有較大的下降,而jQ下降更加明顯。所以,由于變壓器的材質不同,容量不同,再加上制造水平不同,其經濟負載系數jP、jQ存在著很大差異。
三、增設小容量變壓器的經濟運行
我公司生產主變為5000KVA,進戶電源為10KV。白天最大功率4200KW,22點至次日凌晨6點平均功率為1300Kw。如果增設1600小變壓器在22點至次日凌晨6點供電,其月基本電費為24000元,而節約的電費約為2280元。因此,增設小容量變壓器沒有節約電費,反而增加電費。
參考文獻:
Keywordsgas,heatingsystem,lift-cycle-cost
一、引言我國以往城市供暖主要以煤為燃料,供暖熱源熱效率低,燃燒產生大量SO2、CO2、NOX和煙塵,成為北方城市冬季大氣主要污染源之一。在燃煤熱源的各種供暖方式中,因為大型燃煤鍋爐便于集中處理煙塵、灰渣污染物,鍋爐效率高于小型燃煤鍋爐,故一般公認采用大型集中鍋爐房的城市集中供暖優于分散鍋爐房供暖,單戶煤爐采暖最差。隨城市能源結構調整,許多城市已逐漸用天然氣替代煤作為供暖燃料。與燃煤相比,燃燒天然氣CO2排放可減少52%,NOX可減少45%,無SO2排放和灰渣產生;燃氣鍋爐效率高,大、中小型的鍋爐效率區別不大;鍋爐燃燒過程和出力易于調節控制。因此,以燃氣為熱源的供暖系統方案評價不能沿用燃煤鍋爐的結論。
以燃氣為熱源時,可供選擇供暖方式有城市燃氣熱電聯產集中供暖、城市集中燃氣鍋爐房集中供暖、小區燃氣鍋爐房集中供暖和戶用燃氣鍋爐供暖等。天然氣熱值高,燃燒易于控制,燃燒溫度很高,火焰溫度可達1400℃以上,有條件采用燃氣輪機直接發電,燃燒后的高溫煙氣生產高壓蒸汽可用于再次發電和供暖。這種熱電聯產方式充分利用燃氣熱值產生高品位電能和較低品位的熱能。綜合熱效率較后三種高,經濟效益也最佳,有條件時應優先考慮。但考慮到燃料價格等因素,城市電廠仍以燃煤為主。大多數情況下,可供用戶選擇的燃氣供暖方式限于后三種。這三種供熱方式特點對比見表1。各種燃氣供暖方式特點比較表1
城市鍋爐房集中供暖小區鍋爐房集中供熱戶用鍋爐分戶供暖熱源建設費用低高無熱源設備費低低高一次管網投資有無無二次管網投資有,基本相同無室內系統投資基本相同治理費用基本相同低于前者設備壽命基本相同低于前者系統熱損失大較大無熱源效率基本相同低于前者可調節性差較差好
二、經濟分析如表1所示,供暖系統經濟性受建設費用、設備費用、系統壽命、燃氣價格政策等許多因素影響,這些因素又因各地而異。因此,進行適用于各地的普遍性經濟分析幾乎是不可能的。本文只就北京地區行分析,各系統土建、設備和材料等費用均按當地普遍水平考慮。對于實際工程,則應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為方便下文比較,將城市集中燃氣鍋爐房供暖、小區燃氣鍋爐房供熱和戶用小型燃氣鍋爐房供暖分別定為方案一、方案二和方案三。
根據北京市規定,天然氣價格商用1.8元/Nm3、民用1.4元/Nm3,天然氣增容費1200元/Nm3。集中供熱燃氣鍋爐和戶用燃氣兩用鍋爐效率取85%。方案一管網熱損失取15%【3】,考慮到方案二只有二次管網,熱損失較小,故取10%,方案三無管網熱損失。建筑冬季耗熱量按40W/m2,采暖期140天,天然氣低熱值35MJ/Nm3。各供熱方式的初投資及運行費用比較表2
方案一二三燃氣入網費6.06.06.0一次管網投資37.00.00.0二次管網投資10.010.00.0熱源投資15.022.060.0室內系統投資【4】50.050.050.0初投資總計124.094.0122.0年采暖燃料費34.432.516.0初投資總計1.61.43.0年采暖電費1.00.70年維修費3.32.70年經常總費用40.337.319.0
注:1.對于100m2住宅,戶用兩用燃氣鍋爐每臺7000元,設備費用為70元/m2,但考慮到因此可以節省熱水器費用10元/m2,故取60元/m2。
2.因方案三具有各戶獨立調節的特點,燃料費用按節約30%計【4】。
3.
4.年采暖電費包括水泵和風機耗電費用,方案一、二根據文獻4和產品樣本數據估算得出,方案三根據產品樣本數據估算得出。
上表中各項初投資包括設計、設備購置、系統建設等全部費用,初投資總計為各項初投資之和;年經常總費用包括運行中燃料、電力費用和系統治理、維修費用。表2對各燃氣供暖方式的初投資、運行費用兩個指標給出初步定量的比較。但以它們都只反映各方案經濟性的一個方面,在決策時只能就各方案的某一指標進行比較。要對各方案進行綜合經濟比較時就需要一個綜合經濟指標。因初投資、維修費、使用壽命之間存在內在聯系,這種聯系是引入綜合經濟指標的基礎,也使對系統的綜合費用分析成為可能。
壽命周期費用是指系統或設備從誕生到廢的整個期間各種費用的總和。對于供暖系統而言,壽命周期費用包括系統的購置費用、在壽命周期中運行費用殘值的總和。常用的壽命周期費用計算方法是將系統在壽命周期內所有發生的費用折算成系統設置時的價值。在一個系統中,各設備或子系統的壽命周期可能不同,為便于分析,需用將不同壽命周期的各設備和子系統折算成統一壽命周期費用。統一壽命周期采用各設備和子系統壽命周期的最小公倍數,每個設備或子系統的多次設置用貼現法折算成第一次設置時的現值。日后系統經常費用也采貼現法折算成初次設置時的現值。
Pa:現金總額,
A:日后每年的等額支付金額,
i:扣除通貨膨脹等因素影響的凈利率,
N:生產時間。
所以對每一既定系統而言,費用周期內部民貼現值PZ為:
PC:系統初投資現值。
考慮到各子系統使用壽命不一致,需要引入各子系統壽命周期的最小公倍數為系統統一的使用壽命,V。在此壽命時間中,若某子系統或設備需要投資j次,由各系統總設置費用貼現值:
利用式3可對不同壽命周期的各系統進行比較。因燃氣鍋爐效率隨使用年限變化不大,以燃料價為基礎的運行費用在使用壽命內也基本穩定,故可用鍋爐使用壽命代替鍋爐壽命周期。各方案綜合經濟比較表3
方案一二三三1初投資124.094.0122.0122.0系統設置貼現值129.3101.8143.4143.4年經常費用40.337.319.023.6運行費用貼現值343.1317.6161.7200.9總貼現472.4419.4305.6344.3
各利率下總貼現值比較表4
一二三三110%472.4419.4305.6344.38%525.0468.0329.9375.15%631.5566.6380.2437.5
注:N=20,i=10%
一般供熱管網的使用壽命為20年,鍋爐使用壽命10年,故可將表2中各系統的統一壽命周期定為20年,其中戶用鍋爐需更換一次。計算中系統設置費用為各次設置折算到初次設置時的費用。供暖系統的廢置費用主要包括系統的拆除費用,拆除后的廢舊材料回收視作系統殘值,根據實際上情況,近似認為兩者相抵,在計算中不再考慮,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表中方案一和方案二天然氣價格為1.8元/Nm3,方案三天然氣價格為1.4元/Nm3,為比較相同燃料價格下各方案的經濟必,對方案三也取1.8元/Nm3進行計算,在表中列為方案三1。表4為在各種利率條件下總貼現值計算結果。
以上比較是建立在不采用分戶熱計量的條件下的。當采用分戶熱計量系統時,方案三不需改動,以燃氣耗量計量代替熱計量。方案一和方案二有兩種形式,其一是在原雙管采暖系統中每個房間的散熱器上安裝熱計量裝置,一般100m2左右房間需要5~6個熱計量裝置;其一是在各戶采用章魚式采暖系統,在每戶引入總管上安裝一個熱計量裝置。兩種形式的室內采暖系統造價的差別主要在于熱計量裝置的購置上。一般認為分戶計量可節能20-30%【5】。因此,各方案的初投資和運行費用都有變化。此時壽命周期總費用貼現值比較見表5。分戶計量時各方案總貼現值比較表5
一二三三110%389.7341.8305.6344.38%428.8377.8329.9375.15%508.2450.8380.2437.5
一二三三110%399.7351.8305.6344.38%438.8387.8329.9375.15%518.2460.8380.2437.5
注:1.a為方案一和方案二采用雙管采暖系統,引入總裝一個熱計量裝置,每戶需要六個蒸發式熱分配表,總計折合5元/m2;
2.b為方案和方案二采用章魚式系統,每戶入戶需要一個熱計量裝置,折合15元/m2;
3.采用分戶計量后,各方案年采暖燃料費用都按節約30%計。
【NextPage】
三、結論1.每種方案的總貼現值都隨利率提高而下降。這主要是因為在高利率下,日后每年所發生的等額費用相對于現值的貶值的程度較高。
2.無論在有無分戶熱計量的情況下,方案三的經濟性都優于其它兩個方案。在無分戶熱計量時,方案三的優勢在于其具有各戶獨立調節功能,而產生節能效果的作用;在有分戶熱計量時,方案三的優勢在于省去了熱計量裝置的投資。
3.當民用燃氣價格低于商用時,方案三的優勢更加明顯。
4.當以燃氣為燃料時,無論何種情況,采用城市集中鍋爐房的集中供暖方式經濟性都是最差的。
5.采用燃氣為燃料時,燃料費用在總經濟指標中所占權重較大。在供暖系統設計方案選擇中應充分重視鍋爐效率,系統可調節性等影響運行費用的指標,不可單一追求降低初投資而造成日后運行費用增加。
6.本文只就燃氣熱源供暖方式的經濟性進行分析。供暖燃氣熱源的選擇還涉及諸如安全、污染排放控制等各方面的問
題,應綜合考慮。
參考文獻:1李先瑞等,燃氣供熱的現狀和展望,建筑節能,2000,31:43-47
2李先瑞等,住宅區采暖方式的選擇,建筑節能,2000,29:24-27
二、FDI加劇中國環境污染原因分析
1投資母國政府方面
發達國家政府都建立起完善的環境保護法律制度,如美國頒布《清潔水法》、《清潔空氣法》等,實施排污許可證制度,并對違反排放行為進行嚴厲制裁。環境保護主義的盛行加上嚴密完善的監管制度和措施加大了發達國家企業發生環境污染的成本,如美國企業處理1噸有毒廢物的費用超過400美元。對于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產業,企業只有兩個選擇:停止生產或將生產轉移到環境規制寬松的國家。美國環保署在2006年出臺標準降低苯和其他有毒污染物的排放;2007年通過了東部削減污染排放法案,制定了嚴格的限制和削減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排放的計劃。美國企業在嚴格規制的壓力下,為降低成本和追求利益最大化,就會把相關污染產業的生產進行跨國轉移。投資母國主要通過三種形式將污染產業轉移到中國:第一,將那些會造成環境污染,并在本國已經淘汰的技術和設備出口到中國。中國的技術水平落后于發達國家,國外淘汰的技術在中國仍然比較先進并有市場需求。在引進落后設備的短時間內會利于推進經濟發展,但是從長期看最終會因環境污染而損害經濟的正常發展。第二,推動危險性高、污染排放大的企業向中國發展。這些外資企業將生產轉移到中國,可以降低其環境成本,還能向中國輸出環境治理技術。第三,由不良外資企業假借原材料進口將大批工業廢棄物運到中國。例如美國,每年都有60%的電子垃圾出口到中國。另據相關統計,發達國家每年向中國轉移5000萬噸工業廢棄物,其中大部分散布到東部沿海地區。這些工業垃圾對地下水、大氣和土壤都造成嚴重污染,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環境,危害了中國人的身體健康。
2FDI企業方面
外資企業在中國投資主要是為獲取利潤,而排污治理費用是較大的一部分成本,所以外資企業對于中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不高。當然外資企業為了維持其跨國公司的形象和應對中國環境規制的要求,也會采取一定的環境保護措施,但實際上許多來自發達國家的外資企業在中國和其母國采取的是“雙重標準”。薛偉賢、劉靜研究提出,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產生污染主要是由于缺乏社會責任感,同時在本國與東道國采取不同的環境保護標準的結果。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國長期將GDP作為各地方經濟發展的主要考核指標,結果地方政府為了完成考核任務,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紛紛降低環境標準來吸引外資;二是在中國并沒有形成強烈的環境保護意識,人們過于容忍外資企業污染和破壞環境的行為。例如日本政府多年前就禁止本國企業生產、銷售多種類型的電池。但這些電池的生產卻通過日資企業不斷地轉移到中國。這些都反映出來自發達國家的FDI企業將污染生產轉移到中國這一現狀。
3國內地方政府方面
為保護自然環境,實施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防止對外招商引資過程中造成對資源的過度開發與生態破壞,中國政府作出了積極努力,如頒布了《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等一系列法律規定。但是由于長期以來的慣性,各地方政府以經濟建設為首重,環境保護觀念淡薄,對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投資遠遠不夠。另外還有一些地方政府在引進外資方面急于求成,只重視引進外資的數量,忽略對外資的質量和在環境保護上的監管,主要表現在對外資企業的選址、環境影響評價等方面工作簡單應付,結果是雖然在一些大型生產建設項目上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但是卻產生了嚴重的環境問題。這種為獲取短期利益而犧牲長遠利益帶來的后果:第一,各地方政府為提升政績、吸引外資無底線降低環境標準;第二,企業的環境保護意識愈發淡漠,最終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會日益嚴重。
三、利用FDI推動產業升級改善環境質量的對策建議
1合理引導FDI的產業流向
首先,應引導FDI投向低污染、低能耗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適當限制外資對于低附加值、高能耗和高污染產業的投入,對投資于這類產業的FDI提出更加嚴格的環境保護要求。對那些污染嚴重、影響深遠的工業項目,外商投資更應持謹慎的態度。同時應加強對投資項目的污染評估,并提出嚴格的污染防治要求。其次,應制定傾斜政策引導FDI對農業和服務業增加投資。作為經濟的基礎產業,中國農業在規模化程度和機械化程度上都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引導FDI投資農業生產能夠有效促進中國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
2完善環境保護的法律制度
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強執法力度,是實施環境保護的重要舉措:第一,應建立起科學系統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并且加強法律規定的技術標準,既要設定原則性要求,又要包含具體的實施辦法、違法制裁措施,提高法律的執行性。第二,積極促進中國環保法律制度與國際規定接軌。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各項污染物排放標準都比較低,對違規超標排放的懲罰力度也明顯不足,結果就會使企業因違法成本過低而不積極采取有效的環境保護措施,并容易造成跨國公司進行污染的國際轉移。第三,建立污染密集型產業目錄,對污染產業實行重點監控。對相關企業應進行嚴格的準入審查,明確企業只有生產規模和防污技術水平達到要求才能獲準進入,并在進入后繼續嚴格監控其生產行為,防止其排污超標。第四,建立企業污染情況檔案。根據法律規定,將企業按照其環境保護實施及治污方面的執行業績來進行分類,并重點監控級別低的企業,同時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排污達標爭優創先。
3引進綠色GDP理念,建立綠色GDP考核體系
推行綠色GDP是近年來的新理念。綠色GDP是指在傳統GDP基礎上扣除環境成本和資源成本帶來的經濟損失,如環境污染、自然資源的退化、教育倒退、人口數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從而得出真實的國內財富總量。引進綠色GDP理念,不但能反映經濟真實發展狀況,還能反映經濟發展的健康程度。綠色GDP占GDP比重越高,表明經濟發展越健康。以往中國地方政府把引進外資數量作為主要考核政績的指標,導致地方政府對外資疏于審查和管理,忽視對本土環境的保護。引進綠色GDP理念、實施綠色GDP考核就可以使地方政府摒棄過度讓利來吸引外資、犧牲環境來爭奪外資的做法,促使其在引進外資時更重視外資的質量和對環境的保護,加強外商投資項目的科技含量、選址標準、環境評價等方面的審核,強化對污染嚴重企業的管理。
目前,青島市高新技術企業通過企業內部挖潛、與大專院校及科研院所之間建立合作關系等形式,實現產學研水平不斷升級,促進了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青島市高新技術企業在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過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種模式:
1.技術引進與購買。該模式是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將科技成果以科技快訊、技術市場等信息交流形式向社會公布,由企業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成果,通過科技產權有償轉讓實現生產應用轉化。2005年青島市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引進經費支出與消化吸收經費支出為2.3億元,購買國內技術經費支出為6.0億元,在經費投入上較往年有了較大增長。
2.合作成立科技實體。即大型科研院所與大企業之間以科技成果或某一技術系統為紐帶,雙方緊密結合成立不同類型的實體,或者是股份公司,或者是項目公司,或者以技術入股等。2003年以來,十幾家大企業與一批大院所相繼組建這種新興科技實體,合作開發的國家機器人、宇航變頻冰箱、智能交通系統、海洋生物制品等均取得重大突破。如青島華仁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吸收暨南大學、中國藥科大學等數家合作單位成為公司的股東,密切了合作關系,建立了產學研結合的長效機制。
3.共建研發機構,進行合作開發。這種模式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共建研究與開發機構,雙方共同選擇高新技術研究課題,由企業提供研究經費,成果通過鑒定后,由雙方組織生產。如海信集團2004年與山東大學聯合建立了山東大學海信研究院,雙方共同投入,優勢互補;青島美光機械有限公司與陜西科技大學、中國制漿造紙研究院共建研發機構,研發國際先進水平的高速造紙機項目,項目知識產權歸美光機械公司所有。第二種合作開發形式是高校與企業共建中試基地。即實驗室研究工作由高校負責;企業在高校研究人員的指導下,進行中間試驗,中試成功后投入工業化生產,利潤按所簽訂的經濟合同規定分成。這樣,可最大限度地實現優勢互補,高校發揮自身的技術人才優勢,使得科技成果的二次技術開發容易成功;企業發揮在資金、場地、市場信息、經營管理方面的優勢,可較快地組織實施,迅速開拓市場,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如中國海洋大學與青島第三制藥廠聯合成立的“海洋藥物與保健品開發研究中試基地”。
4.高校和科研院所自辦科技企業,在本單位內實行轉化。高校和科研院所興辦科技企業,在本單位進行聯合生產,既能為本單位增加收入,改善教學、科研條件,也能為科技研究提供試驗場所,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成功率。如中國海洋大學研制并自行投入生產的“海力特”、“甘糖酯”兩項海洋藥物新品種,近四年來創產值2億多元,利稅5000多萬元。
二、產學研合作的發展建議
推動一個城市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的關鍵是推動本地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而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建立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新型技術創新體系。政府的職責是為這種體系的建立創造環境、搭建平臺,形成有利于創新資源聚集和發揮作用的制度和政策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