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3 10:49:3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衛健委統計信息,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衛星通信系統是一種把衛星作為信號中繼站來接受和轉發多個地面站之間微波信號的通信系統。一個完整的衛星通信系統是由衛星端、地面端和用戶端這三個部分組成的。在地球上空作業的衛星端在微波通信的傳遞過程中起的是中轉站的作用。包含了星載設備和衛星母體的衛星星體在空中接收地面站的電磁波,放大之后再發送到另一個地面站。設立在地表之上的多個地面站是連接衛星系統和地面公眾網的固定接口和傳送點,由地面衛星控制中心、跟蹤站、遙測站和指令站等部門構成。人們連接網絡的用戶端通過地面站傳送出入衛星系統的微波信號,形成龐雜而寬泛的通信鏈接。衛星通信系統的覆蓋范圍很廣,在衛星信號覆蓋區域內的任意地點都能夠順利進行通信,不會因為距離的變化而影響通訊信號的好壞。衛星通信的電磁波主要在大氣層以外的區域傳播,微波傳遞的性質較為穩定。所以衛星通信的工作頻帶寬,通信質量好。即使部分在大氣層內部傳播的電波會受到天氣的影響,也仍然是一種信號穩定性和通訊可靠性很高的通信系統。但是,運行在高空軌道上的衛星在同時進行雙向傳輸時,傳遞速率會延遲到秒級,電磁波的精確度也會有所下降,用于語音通話時會出現明顯的中斷現象。衛星在高空上的位置是按照預定軌跡運行的,因此,衛星始終處于一種運動狀態,然而衛星通信系統中的線路連接都是無線鏈路,管理微波接收和微波傳遞的控制系統相當復雜,不易操縱和操作。
2衛星通信系統的發展現狀
2.1成本和需求之間的矛盾
現代的大眾通信集中體現為寬帶互聯網和移動通信。衛星通信在寬帶領域中不及光纖寬帶便利迅捷,在移動領域中也沒有地面蜂窩移動系統的性價比優勢。在移動的長途通信費大幅下降的情況下,衛星長途通信的轉發器費用卻沒有任何變化,大大提高了衛星通信系統的運行成本。這種成本高需求低的矛盾是衛星通信系統面臨的最大尷尬。
2.2寬帶IP的傳輸和實現問題
中國當前的寬帶IP衛星系統基本上都采用的是ATM的傳輸技術。這種技術的性能支持衛星通信系統相關的指標要求,實現起來卻很困難。在衛星ATM需要分層實現的說法上有兩種不同的觀點就是否改變現有衛星協議結構的問題展開著激烈的爭論。含有ATM交換機的子網移動性管理因為過于復雜,至今也還沒有找到解決的方案。
2.3數據傳遞的速度和效率問題
信息時代最需要的就是傳遞信息的快捷方式。建立在頻分復用和碼分復用技術基礎上的傳統傳遞方式已經滿足不了衛星通信日益增長的用戶需求。雖然隨后又研發出了分組交換技術,但長距離傳輸延時的問題還需要更加有效的技術和措施來降低傳輸延時對實時數據的影響。
3衛星通信系統的關鍵技術
3.1數據壓縮技術
數據壓縮不僅可以節約傳輸時間和存儲空間,還能提高通信的便捷性和頻帶的利用率。數據壓縮技術在處理數據的專業領域里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了。不管是靜態的數據壓縮還是動態的數據壓縮都可以為衛星通信系統在時間、頻帶和能量上帶來相對較高的傳輸效率。例如ISO對靜態圖像壓縮編碼的標準和CCOTT的H.26標準,以及MPEG62設計中的同步交互性和多媒體等技術都成為廣泛應用于多媒體壓縮的公認標準。
3.2多媒體準信息同步技術
衛星通信系統傳輸中所使用的多媒體準信息同步技術大致可以分為連續同步和時間驅動同步這兩類。在衛星的多媒體通信中,可以選用緩沖法、反饋法或者時間戳法來實現多媒體準信息的精確同步。目前開發出來的同步技術有建立在近似同步時鐘基礎上的“多業務流同步協議”和以時間因果同步為特色,支持分布式協議的“多信息流會話協議”。
3.3智能衛星天線系統
要成功傳輸多媒體信息,對通信系統的帶寬要求是2500MHz及以上。降雨等天氣因素和地面吸收電磁波等客觀的影響因素都會導致衛星ATM網絡產生較為嚴重的突發錯誤。為了完成多波束覆蓋的范圍最大化,研究智能高性能天線的技術開發和具體應用是十分必要的。例如,衛星通信系統可以在平時采用多波束快速跳變系統,在需要完成跟蹤和同頻復用的低軌道系統中采用蜂窩式天線,在星上和同步軌道系統中采用相控陣列天線。
3.4衛星激光通信技術
中圖分類號:
TN927+.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73X(2011)17-0007-03
Research on Detection of Narrow-band Interference in DSSS System of Satellite
ZHANG Ai-min, WANG Xing-quan, ZHANG De-xing, WANG Tie-jun
(Communication Training Base of PLA General Staff Headquarters, Xuanhua 075100, China)
Abstract: An interference detection method of satellite 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 (DSSS) communication system is put forward. A complex vector signal in time domain must be constructed, then the Windowed 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can be performed, finally the adaptive threshold of interference detection can be estimated according to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signal in frequency domain. The amplitude of spectral lines which exceeds the spectral lines of interference detection threshold can be identified as the spectrum of interference signal.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ference signal, the frequency, bandwidth and power of interference signal can be estimated.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show that the method has good detection performance on interference detection in DSSS communication system of satellite.
Keywords: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DSSS communication system; interference detection; parameter estimation
0 引 言
直接序列擴頻通信系統因具有較強的抗干擾能力和防截獲能力,在軍用衛星通信、GPS和軍事微波通信等系統中得到廣泛的應用。衛星通信的路徑損耗大,接收功率低,有用信號經常淹沒在噪聲當中,容易受到各種大功率信號的干擾。通過衛星通信干擾檢測器,可以使頻譜監測系統正確區分正常信號、惡意干擾信號和地面干擾信號,對于不同來源、不同性質的干擾信號實施不同處置措施[1-2]。
1 干擾檢測接收機信號和系統的基本模型
在衛星擴頻通信系統中,寬帶直接序列擴頻信號和加性高斯白噪聲在頻域上具有相似的特性,單頻或者窄帶干擾信號與二者相比在頻域上會呈現較高的峰值,利用這一不同特性對接收信號進行DFT,然后根據干擾信號在頻域上呈現的特性計算出干擾信號的功率、頻率和帶寬,由時域信號變換為頻域信號時采用加窗FFT,由于截斷后序列在邊界不連續,則會導致信號經過DFT變換之后出現頻譜泄漏。為了減輕DFT變換的能量泄漏,常用的方法是在對信號進行DFT之前進行加窗,文獻[3-4]對加窗FFT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干擾檢測原理框圖如圖1所示。
式中:P(K)表示擴頻信號的頻譜;N(K)表示噪聲的頻譜;J(K)表示Δf的頻譜,K=0,1,2,…,N-1。復信號R(K)進行FFT后得到R(K)在數字頻域上不再具有以N/2點為中心的對稱幅頻特性[5],而是單邊帶頻譜特性,且與其Δf正負有關。當Δf為正值時,譜峰值出現在0~N/2-1之間;當Δf為負值時,譜峰值出現在N/2~N-1之間。正是這種不對稱的頻譜特征,決定了可檢測出Δf正負和大小,而對實信號進行FFT后只能檢測出Δf大小,但是正負無法確定。
要想判斷哪些譜線是干擾信號的譜線,必須有一個干擾檢測門限作為參考,當某一譜線的幅度大于干擾檢測門限時,判定為干擾信號頻譜。因此如何確定干擾檢測門限成為一個關鍵性問題。
2 自適應干擾檢測門限設置的理論依據
在很多情況下信號和干擾都是時變的,對干擾門限的選擇也不應該是固定的,門限設置太高,一些干擾信號難以檢測出來;門限設置太低,有用信號和噪聲會被誤認為是干擾,所以干擾門限的設計應該以接收信號的統計特性為依據[5]。
衛星直擴通信系統在低信噪比下工作,期望信號淹沒在背景噪聲當中,例如GPS擴頻信號要比背景噪聲低幾十dB。直擴信號在較大擴展比下,其頻譜類似白噪聲。當不存在干擾時,由于直擴信號的功率遠遠小于高斯白噪聲功率,從頻域上看,即P(K)N(K),所以P(K)+N(K)也近似服從窄帶高斯分布。由窄帶高斯分布的特性[4]可知,隨機變量P(K)+N(K)的包絡P(K)+N(K)服從瑞利分布,其相位服從[0,2π)的均勻分布,包絡的平方P(K)+N(K)2服從指數分布,包絡和相位在同一時刻是相互獨立的隨機變量[6-7]。現在假設干擾檢測門限為TH,那么必須滿足窄帶高斯信號的包絡平方不超過TH的概率逼┙于1,即:
這樣干擾檢測門限TH=n/λ就很容易確定,這里選擇TH=8/λ,當R(K)2大于TH時,在該頻率點上必然存在干擾,此時R(K)=P(K)+N(K)+J(K),但絕大部分頻段R(K)=P(K)+N(K),干擾信號帶寬相對于寬帶信號總是很窄的,所以R(K)2大于TH的譜線不能作為干擾檢測門限估計的樣本值。由此可見,估計干擾檢測門限的樣本值是隨著信號的變化實時更新的,能更好地適應信號和干擾多變的環境。
3 干擾信號的參數估計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復信號經過加窗FFT后得到R(K)=P(K)+N(K)+J(K),根據這些樣本值可估計出干擾檢測門限,當R(K)2大于干擾檢測門限時,判定該頻率點存在干擾,根據頻譜特性還可以分析出干擾信號的功率和帶寬。這里假設采樣頻率為fs,這時的頻譜分辨率為F=fs/N(N為做FFT的點數),采樣頻率太大,會導致頻譜分辨率下降。根據抽樣定理可知,采樣頻率fs必須大于信號最高頻率的2倍才不會發生混疊失真,所以采樣頻率也不能太小,在工程應用中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9]。
當第n點的譜線被判定為干擾時,該點的頻率Δf為:當n0且其絕對值大小為nF;當n>N/2時,Δf
還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 假設“連續”大于干擾檢測門限的譜線為第k1,k2,…,kn(0
(2) 假設“連續”大于干擾檢測門限的譜線為第k1,k2,…,kn(0
4 仿真與分析
假設接收端信號中存在窄帶干擾和單頻干擾,則選用3個正弦信號之和作為窄帶干擾模型。文獻[10]指出用多個正弦信號之和或由窄帶白噪聲模擬窄帶干擾幾乎具有相同的性能。那么接收信號為:
假設采樣頻率fs=8 000 Hz,這時的頻譜分辨率為F=fs/N=15.625。對上述數據進行了加窗FFT后首先估計出干擾檢測門限,TH=8/λ=45 037,大于干擾檢測門限R(K)2和對應的FFT點數如表2所示。
5 結 語
衛星通信干擾檢測是一項重要研究內容,本文首先分析接收信號模型,接著分析干擾檢測原理,確定了干擾檢測門限,最后對干擾檢測算法進行了仿真和驗證。計算結果表明,該干擾檢測方法可以方便地估計出干擾信號參數,而且估計誤差較小,適合工程應用。
參 考 文 獻
[1]郭黎利,孫志國.通信對抗技術[M].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7.
[2]姚富強.通信抗干擾工程與實踐[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
[3]曾祥華,李崢嶸,王飛雪.擴頻系統頻域窄帶干擾抑制算法加窗損耗研究[J].電子與信息學報,2004,26(8):1276-1281.
[4]張春海,盧樹軍,張爾揚.基于加窗DFT的DSSS系統變換域窄帶干擾抑制技術[J].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4):11-15.
[5]薛巍,向敬成,周治中.一種PN碼捕獲的門限自適應估計方法[J].電子學報,2003,31(12):1870-1873.
[6]張春海,薛麗君,張爾揚.基于自適應多門限算法的變換域窄帶干擾抑制[J].電子與信息學報,2006,28(3):461-465.
[7]常建平,李海林.隨機信號分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8]張愛民,胡艷龍,韓方景.低信噪比下基于自適應門限的窄帶干擾抑制研究[J].電子信息對抗技術,2009,24(1):51-54.
[9]陳大夫,張爾揚,朱江.快速傅里葉變換載波頻偏估計算法[J].電路與系統學報,2006,11(2):128-132.
[10]CAOPZZA P T. A sing-chip narrow-band frequency-domain excuser for a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receiver [J]. IEEE J. of Solid State Circuit, 2000, 35(3): 401-411.
作者簡介:
張愛民 男,1977年出生,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軍用無線通信與網絡、通信抗干擾技術。
2備件性能檢測系統
基于上述備件維護管理策略可知,要實現地球站收發設備備件的離線性能檢測,擬設計構建備件性能檢測系統,以對備件性能的長期穩定性進行測試與維護,使更換備件的上線成功率達100%,確保更換備件的可用性和可靠性,從而為衛星通信系統的連續穩定運行提供可靠保障。地球站收發設備的備件分為系統級備件和部件級備件,其中系統級備件是指具備集成為有線閉環測試系統條件的備件,部件級備件是指不具備集成為有線閉環測試系統條件的備件。依據收發設備的備件分類情況,可將備件性能檢測系統分為系統級備件性能檢測系統和部件級備件性能檢測平臺,組成框圖如圖1所示。
2.1系統級備件性能檢測系統
備件性能檢測系統是針對具備集成為有線閉環測試系統條件的備件進行測試的平臺,其設計思想是:利用信息產生器及模擬轉發器將地球站的發送鏈路和接收鏈路的部分零散備件集成為一個自發自收的有線閉環檢測鏈路,用來完成系統級備件的加電測試,并通過監測環路時延值達到對備件的檢查與維護,確保更換備件的可用性和可靠性。同時,可完成返修設備及新增設備的驗收考核測試、新進人員的業務培訓、模擬故障處理演練等任務,具體組成框圖如圖2所示。
2.2部件級備件性能檢測平臺
部件級備件性能檢測平臺是針對不具備集成為有線閉環測試系統條件的備件進行測試的平臺,其設計思想是:利用信號源、頻譜儀、矢量網絡分析儀、邏輯分析儀、功率計等測試儀器對零散的部件級備件進行定期檢測維護和指標測試,以確保部件級備件的可用性和可靠性。同時,可作為新購置備件的驗收測試平臺,具體組成框圖如圖3所示。
3備件管理系統
3.1備件管理系統的體系結構
對于地球站收發設備的備件設備的管理,傳統的管理方法是直接將備件設備放入庫房,需要時人工從繁雜的備件設備中查找需要更換的備件設備,費時費力且延誤備件上線時間,降低了系統不間斷運行的可靠性;并且在系統備件狀態發生變化時,表格記錄形式無法得到及時更新,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亂。因此,為提高備件的使用效率,解決備件分散和備件存取造成的管理混亂等問題,本文建立備件管理系統,通過構建備件信息數據庫,設計實現備件出入庫管理和備件檔案管理流程,實現備件設備信息的科學管理,并為地球站裝備管理和采購提供數據支持。備件管理系統的體系結構如圖4所示。
3.2備件管理系統的功能模塊
本文從系統實用性出發,對信號收發備件管理系統進行需求分析,將系統功能模塊劃分為基本信息管理、備件庫存管理、備件計劃管理、使用信息管理、查詢統計管理、系統信息管理等幾個部分。系統各模塊的功能如下:(1)基本信息管理基本信息管理用來設置系統的基礎數據信息,如用戶信息、備件信息、備件供應商信息、倉庫及庫位信息等,以便為其它的管理模塊提供一個統一規范的基礎性數據,并且方便系統的維護。(2)備件庫存管理備件庫存管理是備件管理系統最為重要的管理模塊之一,該模塊涵蓋了備件從入庫到出庫之間的全部業務流程,主要實現對備件入庫管理、備件出庫管理、備件檔案管理、庫存備件明細、庫存備件匯總以及庫存報警等的管理。(3)備件計劃管理備件計劃管理主要實現備件采購計劃工作中的備件計劃、備件需求統計等功能。(4)庫房管理庫房及存放柜管理是對備件存放的直接映射,通過庫房信息以及備件存放位置的信息,方便快捷地將備件定位到庫房存放柜中,解決了原始的紙面記錄或無庫存記錄造成的弊端。(5)使用信息管理使用信息管理主要記錄備件上機使用情況,為合理采購備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6)查詢統計管理查詢統計管理可提供靈活多樣且直觀的查詢統計方式,統計出的數據準確可靠,用戶可以通過統計匯總出各個備件的庫存、維修、使用等數據,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7)系統信息管理系統信息管理主要完成對信號收發備件管理系統的用戶信息和用戶密碼修改的管理。
危急值是可能嚴重影響患者健康甚至導致患者死亡的異常檢查結果。如果能夠采取及時、有效的處置措施,患者的生命可以得到挽救或者有效的改善,否則有可能出現嚴重后果,錯過對患者的最佳搶救時機[1 ]。2007 年,中國醫院協會《患者安全目標》,正式提出臨床實驗室危急值報告制度[2 ]。隨后,作為18 項核心制度之一的危急值報告制度,工作重點從如何“建立”轉移到強調“落實”[3 ]。
1 本院危急值管理現狀
傳統危急值管理,一般由醫技科室將相關危急值信息電話通知護士工作站或者醫生工作站,接收方以手工登記為主,可能導致危急值的漏報或漏接。危急值處置不及時、流程監控體系尚未健全、監控手段相對薄弱是醫院危急值管理的現實情況。為此,本院建立危急值信息化管理平臺。
2 對象與方法
2 .1 研究對象
選取2018 年7 月―2019 年12 月某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所有住院患者的危急值為研究對象。
2 .2 方法
2 .2 .1 “魚骨圖”分析法“魚骨圖”分析法是日本東京大學教授設計的一種找出問題所有原因的分析方法,是將造成某項結果的眾多原因,以圖表的方式來表達與結果的關系[4 ]。其圖形像魚骨而命名為“魚骨圖”,已廣泛用于技術、管理等領域。2 .2 .2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7 .0 對數據進行分析,對計數資料包括30 分鐘內處置率、30 ~60 分鐘內處置率、60 ~90 分鐘內處置率及90 分鐘以上處置率采用率、百分比統計描述,采用t檢驗進行30 分鐘內處置率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 .1 原因型魚骨圖
根據主因子、分因子中顯現的危急值報告流程及處置流程各個環節,繪制魚骨圖,從而直觀并且全面地反映出該醫院在危急值報告登記制度及處置流程中薄弱環節產生的原因(圖1)。
3 .2 改進制度及流程危急值管理云平臺提升管理效果
3 .2 .1 改進危急值制度及流程檢驗、檢查科室復核后,將危急值信息通過信息系統平臺發送至門、急診/住院處。① 對于門、急診患者,若患者已經離院,聯系患者回院就診和通知門辦;若患者未離院,通知相關科室醫生立刻接診。② 對于住院患者,通知患者的主管醫師,由醫師進行相關危急值的處置,護士執行醫囑,并將處置意見回復檢驗、檢查科室。若醫師未處置,則將危急值信息以短信的形式發送至科主任及患者的三級醫師,由科主任或三級醫師進行通知。若一定時間內未處置,則將危急值信息以短信的形式發送至醫務處處長,由醫務處處長進行通知和監管。3 .2 .2 危急值信息管理系統與醫政APP、短信平合使用本院對LIS(實驗室管理信息系統)、IDS(整合醫療服務系統)、HIS(醫院信息系統)、PACS(區域醫學影像存儲與傳輸系統)系統進行功能整合,對內統一采用醫院擺渡服務器上提供的接口,開發語言為ReactNative、C#,移動端操作系統為Android4 .0+;iOS7 .0+,開發語言為ReactNative、C#,移動端操作系統為Android4 .0+;iOS7 .0+,靶向性、時點控制、接收反饋監控等各個模塊具備較高的可控性、擴展性、穩定性與安全性。住院醫生工作站采用“示警視窗”提醒危急值的出現。本院在住院患者危急值電子報告的流程設計中將危急值信息發送至醫生工作站和護士工作站,從而保證危急值信息接收準確、及時,危急值信息化與反饋路線見圖2 。
3 .3 分析
3 .3 .1 各科室危急值數量分布2018 年7 月―2019 年12 月本院危急值總共2007 例,各科室危急值數量分布不同,分布最多的前三位科室分別為神經外科354 例、心內科208 例、神經內科207 例,分別占全院總危急值的17 .64%、10 .36%、10 .31%(圖3)。3 .3 .2 危急值30 分鐘內處置率本院危急值系統上線后,各科室30 分鐘內處置率較之前提高,危急值總量較少的科室,比如日間化療病房、細胞生物治療中心、綜合診療科為100%。危急值總量較多的科室,比如神經內科、急診科、心內科、神經外科,30 分鐘內危急值分別處理141 例、130 例、107 例、130 例,30 分鐘內危急值處置率分別為68 .26%、66 .56%、53 .88%、36 .36%(圖4)。3 .3 .3 各科室在不同時期內30 分鐘處置率將危急值數據劃分為2018 年7 月―2019 年3 月上半階段和2019 年4 月―2019 年12 月下半階段,比較科室在不同時間階段內30 分鐘內處置率,通過t檢驗分析,P=0 .001 ,P<0 .01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表1)。
4 討論
4 .1 危急值的信息化管理提高運行效率
以前危急值的通報、處置與登記情況采用電話通報、手工登記,效率相對較低,并且不易追蹤[5 ],并且在進行質控指標統計時往往只能估算或者抽查[6 ],建立全流程可追溯的危急值管理信息系統可以將每一個流程節點的處置人和處置時間進行記錄,便于醫院職能部門進行質控,還可以及時追溯醫師的處置情況[3 ]。大幅度地提高醫務人員對危急值的報告理念,為精準化管理和持續改進提供依據。危急值30 分鐘內處置率2019 年4 ―12 月較2018 年7 月―2019 年3 月有較大的提高,表明本院信息化管理的成效初見端倪。信息化聯合手機APP的使用外加主管部門監管等舉措提高危急值的管理運行效率,提升危急值閉環管理能力。
4 .2 科學深化危急值管理體系
部分科室30 分鐘內處置率較低,主要原因可能為本院危急值信息管理系統剛剛上線,或許臨床主管醫師已經處置,但沒有在系統上及時反映。在危急值信息化管理的初始階段,會出現傳統管理模式和信息化管理模式并存的現象。接下來,本院將進一步加強臨床科室人員危急值制度及信息系統管理培訓,推動危急值信息化管理體系的健全與完善;加強危急值監管,在每周例會及院長工作會上對各臨床科室危急值處置率進行公示并考核,提高全體工作人員的危急值執行力度與監管意識,完善全流程可追溯的危急值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危急值的精準閉環管理。
4 .3 全面提高患者及家屬滿意度
危急值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建立“以患者為中心”,彰顯“人文關懷”的內涵,保證患者生命及治療安全,使醫患關系更加和諧。涉及危急值的環節規范化、流程化處置,不僅有利于醫務工作者便捷操作,并且為日后醫務人員的臨床量化考核提供依據。危急值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建立促進醫務工作者養成良好的診療習慣,并最終保障患者的醫療安全,使患者獲益。運用危急值信息化管理平臺能更加準確、便捷地了解患者的危急值,及時開展一系列診療救治措施,促進醫患關系的良性發展,有利于和諧醫院的構建[7 ]。
參考文獻
[1 ]許樹根,王厚照,張玲,等.檢驗危急值預警防控系統的設立與運行[J].中國醫院管理,2012 ,32(8):38 -39 .
[2 ]莫元春,李沃田,楊文,等.危急值管理在多重耐藥菌感染控制中的應用[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9 ,29(10):1575 -1578 .
[3 ]范雯怡,董書,胥雪冬.我院落實臨床檢驗危急值管理的實踐與體會[J].中國醫院管理,2018 ,38(9):52 -53 .
[4 ]GartlehnerG,SchultesM-T,TitscherV,etal.Usertestingofanadaptationoffishbonediagramstodepictresultsofsystematicre-views[J].BMCMedResMethodol,2017 ,17(1):169 -174 .
中圖分類號TN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708(2012)81-0200-02
0 引言
國內電信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電信運營企業必須不斷地提高自己的運營水平,優化自己的管理方式,加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目前許多電信運營企業的綜合機房代維業務的信息處理大多仍然停留在單機應用上,報表處理多以文件系統為主,各種業務數據得不到有效的利用。
這種人工的管理方式造成了錯漏現象時有發生,用戶投訴服務不及時,企業難以及時準確地了解各種業務情況,缺乏市場競爭的靈活性。同時,隨著綜合機房數量的增加,維護規模的不斷擴大,維護地點分散、施工資源分配不合理、人員嚴重不足等問題越來越突出,且各種業務資料難以實現共享,網絡資源利用率不高,通信網的綜合效能不能充分利用的矛盾越來越明顯。
因此,開發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一站式”電信綜合機房巡檢、維護管理信息系統對電信機房進行科學規范的管理就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系統的建立對于如何有效、及時地掌握機房內各設備的基本信息、運行狀況有著重要的意義,更可加快故障搶修的時間,有效保證通信網絡的暢通、安全。
1 系統建設目標
基于電信行業現狀,針對各電信用戶端綜合機房巡檢管理混亂、設備維保不利、搶修效率低下等問題開發的電信機房巡檢維護系統,旨在為各個電信單位的綜合機房維護業務提供一個有效的、現代化的管理工具。
它不但幫助電信施工單位實現流程準確、高效的業務管理,保證運維人員權責分明,而且還使高層管理者可以實時掌握公司運營進程。
本系統的開發需符合電信施工單位的綜合機房巡檢、搶修業務流程,并在設計中作出規范化的工作,使組織機構內部的人員可在信息共享的基礎上跨越時間、地點地協同工作,從而擴展工作手段,實現工作的高效率,有利于企業的精細化管理,最終達到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創造更佳的經濟效益。
2 系統總體設計
2.1 功能設計
電信機房巡檢維護系統主要實現以下功能:
1)各類基礎業務數據的統一、有效管理,包括客戶基本信息、信息點信息、電路信息、業務信息、設備信息;
2)故障搶修的處理、跟進和管控;
3)機房巡檢工作的管理,包括巡檢計劃的設定、工作的安排調整和巡檢后的考核;
4)員工基本信息的管理;
5)各類業務統計分析報表的生成。
系統總體用例設計如圖1。
圖 1 系統用例圖
主要功能模塊結構如圖2所示。
圖2 系統模塊圖
主要模塊的功能設計如下:
1)搶修管理
搶修管理模塊主要分為工單錄入和維護記錄2個子模塊,主要功能為:根據客戶的報障信息,錄入信息點編號、電路編號、客戶編號、報障時間、受理時間、故障描述等相關內容,系統自動產生一張搶修單,供外線施工人員組織搶修,并且該工單將在“搶修中的客戶”列表中顯示。故障修復后,施工人員在本系統中回單,消除對應搶修單,同時保存維護記錄,可供用戶查詢、管理。搶修業務流程如圖3。
圖3 搶修業務流程圖
2)巡檢系統
巡檢系統模塊主要分為巡檢計劃、變更計劃和巡檢記錄3個子模塊,主要功能為:維護信息點的周期性巡檢管理。用戶首先根據各個信息點的巡檢要求進行具體的巡檢周期設置,設置完成后,在“巡檢計劃”中各信息點將根據本期巡檢的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本期巡檢的時間=上期巡檢時間+巡檢周期)。
當本期巡檢完畢后,巡檢人員進行回單處理,記錄本次巡檢的各項數據信息,以備管理之用,同時系統自動將上期巡檢日期更新為當日日期,并重新設定本期巡檢日期。巡檢業務流程如圖4。
圖 4 巡檢流程圖
3)信息點管理
信息點管理模塊主要分為信息點錄入和信息點查詢2個子模塊,主要功能是對維護范圍內的信息點信息進行添加、修改、刪除和查詢操作,包括點編號、點名稱、點地址、機房性質、光纖熔接單元、占用/總數、光衰耗、歸屬環號、機房聯系人、機房電話、物業聯系人、物業電話、設備機房位置、用戶機房位置、區域、是否需要巡檢、拓撲圖、DDF架描述等內容。
4)電路管理
電路管理模塊主要分為電路錄入和電路查詢2個子模塊,主要功能是對維護范圍內的電路信息進行添加、修改、刪除和查詢操作,包括電路編號、電路名稱、點編號、客戶編號、電路帶寬、對端、誤碼測試等內容。
5)業務管理
業務管理模塊主要分為業務錄入和業務查詢2個子模塊,主要功能是對維護范圍內的業務信息進行添加、修改、刪除和查詢操作,包括電路編號、業務類型、開通日期、帶寬、點編號、客戶編號、互聯地址、局端地址、路由描述等內容。
6)設備管理
設備管理模塊主要分為設備錄入和設備查詢2個子模塊,主要功能是對維護信息點機房內的設備信息進行添加、修改、刪除和查詢操作,包括設備編號、設備名稱、所在點編號等內容。
2.2 基于J2EE的WEB應用系統設計
系統實現基于Eclipse3.2集成開發環境,采用了Java、Jsp、XML等技術, 后臺數據庫使用Oracle9i,Web服務器采用Tomcat,使用Microsoft Visual SourceSafe 6.0作為版本控制工具。
采用流行的B/S結構設計,運行在互聯網上,以瀏覽器作為客戶端軟件,比較容易進行系統升級維護操作。消息通知采用短信息方式,提高了實效性。
開發平臺采用國際通用的J2EE標準,具有很強的伸縮性和跨平臺性,在必要時可以方便的將服務器端軟件移植到運行UNIX類操作系統的主機上去,以支持更多的客戶端。
1)利用J2EE技術對企業級的軟件進行分層設計開發,從而降低軟件開發的難度;
2)運用J2EE的Struts框架實現“一站式”電信機房巡檢維護系統軟件的構架設計,達到軟件項目的可擴展性和可重用性;
3)針對企業級的管理軟件,進行用戶權限的設計,從而便于管理所有的用戶,提高系統的安全性。
3 結論
本系統在開發過程中始終堅持簡單實用、用戶友好、安全可靠和功能完善的原則,得到用戶的肯定。通過系統的開發與應用,形成了工作流程規范化、程序化的集中式全面管理模式。
當前,基層衛生應用信息技術的地方越來越廣泛,要想讓醫院管理科學化、服務系統化,醫院統計工作就必須進行變革。現代化信息管理手段為基層衛生統計工作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只有堅持不懈地提高統計人員的專業素養,增強其服務意識、質量意識、創新意識,才能適應現代統計工作發展的需要。
一、傳統模式下衛生統計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統計數據失真
驗證統計數據的方法太少,這造成醫院統計數據嚴重失真。保證信息和數據的準確是統計工作必須要做到的,而醫療數據的不準確,會使醫院管理決策不具有科學性。各部門每天定期報送數據,統計人員對這些數據進行仔細認真的匯總、整理產生統計報表,這是傳統模式的統計流程。由于時間跨度大、數據來源多,數據準確性的校驗往往存在很大難度,稍有不慎就會導致統計數據失真,使統計數據失去可信度,不具備參考價值,或是引起管理決策失誤,造成難以預料的損失。
(二)統計軟件落后
統計軟件落后,數據很難得到利用,時效性不強是傳統模式下衛生統計工作的突出不足。很多醫院還在沿用很多年前的統計軟件、統計指標體系不完善,無法對數據進行深度的分析研究,無法準確的反應醫院的運行狀態,更不能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再加上統計人員大多是非專業人員,兼職統計工作的人比較多,對于統計工作方面的知識以及相關法規并不是很熟悉,甚至有時都不能按時的完成統計最基本的工作,那就更無法對統計信息進行更深度的研究和分析。這樣不利于醫院統計向全方位、多層次的發展,更無法滿足醫院管理的需求。
(三)統計信息管理觀念不強
為醫院管理、政策規劃提供決策支持是醫院統計工作的目的。但當前,部分醫院沒有認識到統計信息管理的重要性,醫院領導在潛意識里對醫院統計信息管理不重視,認為醫院的統計工作是一項可有可無的輔工作。領導對統計工作的不重視,也就使統計人員的地位相對于其他工作人員比較低下,在人力物力方面不得到足夠的支持,致使其工作熱情不高,更難以在工作中進行創新。同時,這也導致統計數據的及時性和準確無法得到保證,不能提供有價值的數據分析,不能為醫院管理者的決策提供數據支撐。這樣的惡性循環非常不利于基層衛生統計工作的發展。
二、基層衛生統計工作的信息化建設措施
(一)革新統計觀念,提高人員素質
醫院領導要對醫院的管理以及醫院以后的發展方向有充分地了解,創建一套與醫院管理要求相適應的醫療指標體系,使統計工作的職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促進醫院更好地邁向現代化,實現更穩定的發展。醫院要提高統計人員的素質,使其將專業知識要熟記于心,并且有著高尚的職業素養,有明確的自我原則,實事求是,嚴格按照規章制度辦事的態度,這樣才可以確保統計數據的準確性。為適應信息化的需求,統計人員還要熟練掌握幾種統計軟件和數據庫查詢語言,還要具有醫學和信息學雙重背景,一定要有不斷學習的精神,使自己的知識面更加寬廣,還要在實踐中總結積累經驗,進行合理的統計分析和數據處理。最后,統計人員一定要在工作中得到培養主動服務意識,并且切實增強這種意識,善于從大量數據中尋找問題,及時提出合理化建議,也需要不斷提高創新意識,不斷學習新知識,改變舊觀念,這樣才可以更好地適應當代信息時代統計工作的需求。
(二)發揮信息優勢,確保數據真實
醫院統計工作不可以只停留在醫療數據統計上,統計人員要充分利用關于統計數據、資料,對醫院中出現的意外狀況以及醫院發展的新動態進行合理的研究與分析,并且要及時提出有效的建議,促進醫院各項工作的有序運行。要充分發揮信息網絡優勢,增強統計信息的時效性,有規律的利用網絡醫療數據寫出高質量的、內容更加豐富的、有深度的統計分析報告,不定期的對醫院熱點問題進行及時準確的對比、分析,找出數據變化的規律與原因,讓領導決策者有意見可聽。統計工作人員也應該摒棄原有舊的工作模式,圍繞信息技術創新工作模式,讓自己的觀念跟上時代的腳步,增強服務和效益意識,利用網絡技術實現高效管理,確保數據真實。
(三)加強綜合監管,做好統計服務
嚴格把守環節數據質量,加強綜合監管,確保統計數據準確性,做好統計服務。醫院的管理服務與統計數據的質量有著直接的聯系,國家統計局政法司頒布的相關法規明確規定,統計機構和統計人員應該依法獨立行使統計調查、統計報告、同級監督職權,統計人員不僅要收集數據,還必須實行統計監督職權,切實負責,不能敷衍,出現錯誤一定查明原因,實事求是。其次,統計人員可通過信息系統建立數據錄入質量預警與防范系統,完善數據審核功能和錯誤提示功能,將錯誤的發生率控制在最低,為管理層提供可靠的數據服務。
三、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當前醫院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醫院的各項醫療工作逐漸實現了資源的共享。在新時期,網絡環境讓醫院管理邁向了網絡化、數字化的發展階段。在醫療體制改革的新形勢下,基層衛生的統計工作變得越來越重要,基層衛生的統計人員要努力完善自身,不斷學習知識,提升職業素養,在工作中積累經驗,增強分析能力,讓統計工作促進醫院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育德.辦好雜志,促進衛生統計學科與衛生統計事業的新發展─―紀念《中國衛生統計[J].中國衛生統計,2014(05).
[2]田鳳調,接令儀,胡琳,李福田,陳科,薛禾生,徐勇勇,金水高.建國以來我國衛生統計事業發展過程的回顧[J].中國衛生統計,2014(05).
[3]祝聞華.實施衛生統計網絡直報后面臨的主要問題與建議[J].中國衛生統計,2012(01).
中圖分類號:F4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2)03-0250-02
根據企業的危機生命周期理論,產品危機可分為四個階段即先后經過危機醞釀期、危機預警(預控)、危機爆發與擴散和危機恢復四個階段。
圖1 產品危機信息預警系統模型該模型按照產品危機信息處理的流程可分為四個子系統即信息收集子系統、信息加工分析子系統、危機預測子系統、報警子系統四個系統組成。其中底層是企業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對企業來說就是要做好企業的信息化工作。第二層產品危機信息資源庫的建設,產品危機信息資源庫是企業的常態工作,企業信息資源庫實際上是以產品危機主題規劃的數據庫,其中數據來源于企業內部也來源于企業的外部,企業要按照不同的產品危機種類建立相應的主題庫。產品危機信息資源庫在危機預警時能夠對四個子系統提供信息支持。內部風險源和外部風險源是危機預警信息系統信息輸入,內部風險源主要是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企業的外部風險源主要是指企業的外部經營環境,包括技術、政策、法律法規、經濟、市場條件,競爭對手等。
危機信息預警系統就是為了能在危機來臨時能盡早地發現危機,及時感應危機來臨的信號,并判斷這些信號與企業危機的相關性,從而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該系統通過不斷地對內部和外部風險源、危機征兆進行掃描、檢測,在各種危機信號顯示危機來臨之際向企業發出警報,提醒企業采取應對措施。很多企業采取指標性危機預警系統,即將企業中不容易根據獲得的信息直接判斷危機發生與否的危機信息轉化為一系列較容易識別的指標,然后根據指標的異常進行危機預警。危機預警信息的實時性和正確性是危機治理有效進行的基礎。企業捕捉危機征兆信息后,須實時進行多維度剖析,如信息起原、種類、強度、頻度等,一旦危機征兆信息跨越一定臨界閥值,就要發出預警信號,危機管理小組介入工作,危機征兆信息轉化為危機信息,則危機生命周期進入下一階段。
2 產品危機預警信息系統的組成
一個完整的企業危機信息預警應系統包括信息收集子系統、信息加工分析子系統、危機預測子系統、警報子系統和企業危機信息資源庫組成。
企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是產品危機預警信息系統建立的必要條件,主要是企業信息化工作,其中主要包括企業內部網絡(Intranet)的建設,企業資源計劃(ERP)系統的建設,也包括相應的信息制度的建設。中小企業切莫忽視基礎的信息化建設,否則產品危機預警信息系統猶如空中樓閣。企業的內外部風險源是企業危機預警信息的來源。企業危機資源庫是企業按照產品危機的種類建立的主題庫,為危機預警信息處理提供信息支持。
2.1 內、外部風險源
產品危機預警系統危機信息的輸入是內外部風險源,風險源的可靠與否對預警信息系統能否發揮作用具有重要意義,設想如果風險源不可靠,輸入的信息不準確甚至錯誤那么最終發出的預警信號也肯定出錯,對企業來說可能是虛驚一場,甚至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其中風險源是產品危機信息收集子系統的信息源分為外部風險源和內部風險源,外部風險源是企業賴以生存的外部環境,如國家政策、產品標準、技術狀況、競爭環境等等,尤其在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今天,在中小企業資源和投入有限的情況下,企業要善于利用Internet掃描外部環境,監測外部風險源。內部風險源來源于企業的內部的生產經營環境,內部風險源要做到可靠,中小企業不容忽視企業信息化建設,使得內部的生產經營過程的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做到記錄準確,建立產品相關的數據庫,為危機收集子系統提供可靠的信息。
2.2 產品危機信息收集子系統
信息是危機管理的關鍵因素。對于企業來說,應收集企業外部環境信息和內部經營相關的信息。根據企業所處的內外環境可將風險源劃分為內部風險源和外部風險源。外部風險源要求系統根據企業的自身發展規律和產品結構特點,對企業外部環境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盡可能收集政治、經濟、政策、技術、市場、競爭對手等與企業產品有關的信息,并集中精力分析處理那些對企業產品發展有重大或潛在重大影響的外部環境信息,如消費者投訴、新標準和政策的出臺、技術更新換代,同行業的競爭等有可能導致產品危機的信息。抓住轉瞬即逝的市場機遇,獲得企業產品危機的先兆信息。同時,企業要重點收集能靈敏、準確的反映企業內部生產、經營、研發等與產品息息相關的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根據分析結果找出企業經營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可能引發產品危機的因素,如產品滯銷、次品率升高等內部因素。企業在收集潛在的產品危機信息時可以充分地利用先進的搜索引擎技術,數據挖掘技術、數據倉庫技術、聯機分析技術等幫助企業準確收集潛在的危機信息。企業只有保持對內外部環境的高度敏感,及時收集可能與產品危機相關的信息,才能準確及時的預測到企業可能發生的危機,進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規避和控制危機,促使企業健康、持續地發展。
2.3 產品危機信息加工存儲子系統
信息加工存儲子系統的功能包括產品危機信息的篩選和判別、歸類和儲存。該系統要求對收集來的廣泛的產品危機信息進行篩選和判別,去偽存真,以排除那些干擾信息和虛假信息。對于篩選后的危機信息進行整理和歸類儲存后,產品相關的危機信息就顯得非常清晰和有條理,企業能夠從整體上把握所收集的危機信息。經過信息的整理和分析識別后,危機預警系統就擁有較為全面、真實、有用的信息,此時可將這些信息轉化為一些簡單、直觀的信號和指標,為危機預測子提供有效的信息。
2.4 產品危機信息預測分析子系統
科學的預測是危機管理的前提,該系統應能預測企業產品危機的演變、發展和趨勢。為管理者進行危機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學的依據。首先,對企業經營環境方面的風險、威脅,如產品質量、產品結構、原材料質量、市場進行識別和分析。具體可以利用SWOT工具即Strength(強)、Weakness(弱)、Opportunity(機會)、Threat(風險),其中Opportunity和Threat是指對外部環境的分析,而Strengths和Weakness是指對內部環境的分析。“強”是指廠商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明顯優勢的地方,如品牌優勢、產品優勢、渠道優勢等;“弱”是指相對處于弱勢的地方,一個公司有優勢也不可避免地有薄弱的地方,廠商只有客觀地評價自己弱勢,才能采取正確的對策。“機會”就是宏觀市場提供的比競爭對手可能更能獲得的機會,而且這種機會一定會帶來利益。例如國家倡導綠色環保材料,對于包裝行業的企業如果能很好地抓住國家政策在這方面的扶持,發揮創新,研發出成本較低的新型環保材料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風險是指不利的趨勢和發展帶來的挑戰,而且是一種會影響銷售、市場利潤的力量,廠商一般會對可能出現的風險制定預控方案。例如,家電產品的同質化,食品行業新的安全標準等等,如果企業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避免和預測風險的管理辦法,風險就有可能轉化為企業的危機。其次,對每一種風險進行分類,并決定如何管理各種風險;最后,對已經確認的每一種風險、威脅的大小及發生概率進行評價,建立各類風險管理的優先次序。以有限的資源、時間和資金管理最嚴重的一種或幾類風險。企業可以依據企業自身的內外部客觀環境,建立危機來源與危機預測的匹配關系,確定各類風險管理的優先次序。
2.5 產品危機警報子系統
危機警報子系統主要是判斷各種指標和因素是否突破了產品危機預警的閥值,根據判斷結果決定是否發出警報以及發出的警報級別,這里可以利用層次分析法(AHP)采取定量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來進行判定和分析。警報系統要根據危機管理小組成員和危機潛在受害者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易于理解的警報信號。據此,要了解危機管理小組和危機潛在受害者的分布情況及其特征。如果分布局限在某個區域,可以有針對性地采取局部預警警報,以免警報的范圍過廣而使非潛在受危機影響者感到不必要的恐慌或做出不必要的反應。要根據危機管理小組和潛在的受害者的認知水平和心里特點選擇警報的形式,原則是簡單、直觀易于理解,并要有一定的感官沖擊,以便使人們警覺起來。警報信號可以采取聲音、顏色再附上簡明扼要的文字說明,便于人們理解。我們可依據產品危機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緊急程度和發展態勢,把預警級別分為四級:
預警信息應包括突發產品危機類別、預警級別、起始時間、可能影響范圍、警示事項、應采取的措施和部門等。發生Ⅰ級或Ⅱ級預警時應及時啟動危機預警預案,直接報告企業高層和直接的利益相關者。預警信息的、調整和解除,可通過企業內部的信息網絡,包括企業的即時消息,短信平臺、呼叫中心;外部可以通過因特網工具,例如Email,MSN等及時消息工具傳達,再附以電話和短信通知。其目的是讓潛在的受害者能夠采取防范措施,減少可能帶來的損失。發生Ⅲ級或Ⅳ級時,一般可以通過內部渠道通知直接通知現場人員、主管部門要關注事件的進展,要求其做好防范工作;此時,信息受眾面不易太廣,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當然,要給予密切的關注,以防事態的進一步惡化,根據需要提升警報級別。
2.6 產品危機信息資源庫
危機管理中心主要從服從企業戰略出發,識別各個部門內部、外部潛在的危機,捕捉危機前征兆性的信號,將潛在的導致產品危機產生的信息歸類編號,添加到產品危機管理信息資源庫中,建立相應的按照產品危機種類相關的主題庫。要明確的是產品危機信息庫建立是一個動態的持續過程。企業要定期對以往國內外產生產品危機的企業現象進行多渠道、多方向、多性質的判別診斷,形成系統的產品危機信息,并以前者的經驗建立相關的產品危機管理應對方案,加入并補充到危機管理信息資源庫中。產品危機信息資源庫的建立是一種戰略的思維,企業可以借助危機信息資源庫來培訓員工危機處理能力和提高危機預警意識;當危機發生時,企業危機信息資源庫可為危機預警和處理提供信息支持。
3 總結
對于產品危機頻發的今天,產品危機預警信息系統的構建對于中小企業來預防和化解危機減輕損失具有重要意義,中小企業應在戰略上予以重視,產品危機預警信息系統的構建不僅是技術問題,其中也涉及到相應的制度建設、人才培養,是企業一項長期的戰略。
參考文獻
[1]Steven Fink.Crisis Management:Planning for the Invisible [M].New York: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2006:5.
[2]陳昊.企業該如何做好危機信息管理 [J].AMT前沿論叢,2008,(1):23.
中圖分類號:TP3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1)25-6131-03
The Research on Model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Crisi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DAI Yi-sheng, YANG Yong-she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212003, China)
Abstract: The modern enterprises face of highly uncertain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how to establish a perfect crisi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environment is still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meaning of enterprise crisis management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enterprise crisi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nstitution of enterprise crisi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given the initial model construction program, and proposed basic requirements of constructing enterprise crisi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some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ation of enterprise crisi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Key words: enterprise; crisis management; model construction; crisi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在信息化日益加快的今天,現代企業面對高度不確定的競爭環境,企業危機管理對于企業實現長期穩定發展也愈發顯得重要。但是,我國大部分企業目前都沒有建立自己的危機管理信息系統,企業危機很難事先預計,常令企業防不勝防,一旦危機發生,對企業的生存和經營將會造成嚴重影響。面對突如其來的企業危機,如何對危機進程進行系統化、信息化管理,是所有企業組織者和管理者們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關系到企業是否能夠生存并順利發展。將信息管理理論與企業危機管理理論對接整合,構建企業危機管理信息系統,能夠提高企業危機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幫助企業完善危機管理機制,最終使企業能夠主動預防危機和避免危機[1]。
1 企業危機管理的涵義及企業危機的分類
1.1 企業危機管理的涵義
國內外關于危機管理理論的研究頗多,但對于企業危機管理的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目前仍處于發展中,總結起來,企業危機管理有以下幾種代表性的定義,如表1[2-4]所示。表1中七種定義從不同角度對危機管理進行解釋,它們各有側重。本文認為企業危機管理的內涵應該包括以下幾點:① 企業危機具有普遍性,企業危機管理不可避免;② 危機管理包括危機前的信息收集;③ 企業危機管理是一種主動行為;④ 危機管理包括對危機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理,它是一個動態平衡系統;⑤ 要將危機的預測與控制統一于企業的整個系統管理過程中;⑥ 在動態的危機管理中要充分挖掘有利因素,盡可能變害為利。
1.2 企業危機的分類
從廣泛的科學意義上講,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企業實際活動,只有明確問題的種類,才能針對性地解決問題[5]。為了便于構建企業危機管理信息系統,可將企業危機具體分為以下幾類:① 企業公共關系危機,它的出現總是以某種危機事件為標志;② 企業營銷危機;③ 企業人力資源危機;④ 企業財務危機,以企業破產為標準的危機狀態;⑤ 企業物流危機;⑥ 企業生產危機;⑦ 企業信用危機,是由于信用管理失敗而造成的危機。
2 企業危機管理信息系統模型
任何一個系統都存在于一定的環境之中,它必然與環境發生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企業是不斷地與外界環境交換著物質、能量與信息的開放系統。企業與環境的關系本質上是企業的確定性和環境的不確定性之間的均衡問題[6],環境的變化就意味著均衡的打破,會直接導致企業危機的產生。從某種程度上說,企業危機系統可以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這種動態的平衡就是基于企業日常和非常狀態下的企業危機管理信息系統。本文認為企業應該從系統的觀點出發,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構建危機管理信息系統。
危機管理包含對危機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理,它是一個動態循環過程。根據危機管理的過程,可將企業危機管理信息系統分為信息收集、信息整理、危機預測、警報、處理、反饋修正六個子系統,各子系統的功能如下:
2.1 信息收集子系統
系統科學方法論認為,信息是分析和處理問題的基礎。獲取信息的目的是為使危機決策更加合理、科學,決策實施后又得到新的信息。信息是企業危機管理的關鍵,應收集企業外部環境信息和內部經營信息[7]。信息收集是企業危機管理信息系統的最基礎性工作。要結合企業所處行業的結構特點和企業的發展規律收集企業危機管理信息。導致企業危機發生的因素包括企業外部環境因素和企業內部環境因素兩類。外部環境因素包括宏觀經濟政策、競爭對手情況、供求信息、消費者等。內部環境因素包括企業財務狀況、企業戰略決策、產品失敗、觀念滯后等。信息收集子系統應能最大限度的搜集這些與企業危機發生相關的危機信息,以便及時準確地察覺危機前兆。
企業危機管理信息搜集應當遵循廣泛性、及時性、動態性三個原則。所謂廣泛性是指信息的搜集不能只局限于可能發生危機的業務部門,而應該涉及到所有的職能部門,以及與企業處于同一供應鏈的其他所有企業;及時性是指信息收集系統要在第一時間搜集所需信息,盡量避免信息的滯后性;動態性是指對信息進行動態分析,做到動態更新。搜索引擎是實現信息搜集的重要工具,它是信息查找的發動機。搜索引擎能夠在Internet這個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及時、準確地找到所需的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在信息搜集的過程中,可以借鑒同行業中與本企業經營規模相近的企業已經搜集到的或已被廣泛認可的現成數據信息,這樣可以減少搜集信息的時間和成本。
2.2 信息整合子系統
信息收集不是簡單的數據羅列,任何虛假、失真的信息都會給企業危機管理帶來災難性的影響。排除虛假信息,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是信息整合的重要方面。如何對收集來的海量信息整理分類,去偽存真常令人們手足無措,所以有必要對信息進行技術處理。利用信息整合技術,可以將企業的信息資源有效管理和綜合利用,方便系統調用和查詢。通過信息整合,可以達到如下目標:①消除信息孤島,使企業信息系統形成互通互聯的整體;②形成了各個應用系統的統一訪問入口;③提供滿足信息安全的統一數據平臺;④為建立企業決策系統提供了數據準備;⑤規范信息模型,解決數據不規范、編碼不一致等問題。數據挖掘作為一種信息處理技術,能夠針對大量信息進行抽取、轉換、分析和模型化處理,是信息處理的有效工具。經整合后的信息包括危機處理方案信息和與此危機事件相關聯的信息,這些信息經標準化后存入案例數據庫,可供模擬演示時調用。
2.3 危機預測子系統
科學的預測是危機管理的前提[8]。危機預測子系統的功能是確定危機的種類和嚴重程度,以及危機發生的概率,以便建立各種危機管理的優先次序。可以通過閥值判斷機制確定不同危險等級的閥值(包括危機臨界值)和發生概率,進而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控制。如圖1所示,當危機程度達到危機臨界值時,應該立即調動系統資源對危機進行處理,當危機程度未達到危機臨界值但已達到相應危機等級的閥值時,可以采取相應的措施使企業正常運行。只有根據預測指標(即閥值)評價危機的嚴重程度,確定危機的等級,才能準確的進行危機預測。如果指標定義過低,本來并不是危機,而錯誤地發出了警報,就會造成社會動亂;指標定義過高,實際上危機已經發生了,但系統卻還未報警,則失去了危機信息管理系統的意義[10]。為了對危機等級及其影響程度做出準確的估計,閥值判斷機制必須使用量化的方法進行,例如,在企業財務危機預警系統中使用較多的Z計分模型,其閥值判別函數為:
Z = 0.012X1 + 0.014X2 + 0.033X3 + 0.006X4 + 0.999X5
X1 =(期末流動資產-期末流動負債)/期末總資產 X2 = 期末留存收益/期末總資產
X3 = 息稅前利潤/期末總資產 X4 = 期末股東權益的市場價值
X5 = 本期銷售收入/總資產
根據Z值的大小可將企業財務危機分為三個等級:1)當Z < 1.81時企業破產的可能性較大,達到企業財務危機臨界值;2)當1.81 < Z < 2.675時應當采取相應的措施,調整五個變量的值,使Z值盡可能的大;3)當Z > 2.675時表明企業財務不會出現危機[11]。
2.4 危機警報子系統
危機警報子系統主要是判斷各種指標和因素是否突破了危機警戒線,根據判斷結果決定是否發出警報,發出何種程度的警報以及用什么方式發出警報。首先是確定每一個指標的可接受值與不可接受值,以可接受值為上限,以不可接受值為下限,計算其現實危機程度.并轉化為相應的評價值;其次將各個指標的評價值加權平均得到企業危機的綜合評估值;最后與企業危機臨界值相比,即可進行危機警報[9]。一旦危機等級達到危機臨界值,立即發出危機警報。如在Z計分模型中,Z值減小到1.81時,應立即發出警報。危機警報子系統是一種對企業危機進行超前管理的系統,它致力于從根本上防止危機的形成和爆發,其重要意義在于在危機發生之前就及時把產生危機的根源消除,節約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可以促進企業決策者預先采取相應措施,制定新的發展戰略,尋求新的發展機遇,以確保企業持續向前發展。
2.5 危機處理子系統
危機處理子系統主要是在危機發生時將危機解決方案落到實處,制定危機管理的策略和方法,按步驟實施對危機的控制和管理,讓危機管理者能夠進行直接的、連續的戰術控制,指揮現場處理工作,及時更正媒介傳播的與事實不符的信息,做好危機中的信息交流,及時監控危機局勢的變化。該子系統需要大量危機處理方案的數據支持,因為沒有哪兩次企業危機完全相同,也不存在一套對任何企業危機都適用的處理方案。危機處理不僅要根據實際情況,還要充分借鑒以往成功的經驗,吸取失敗的教訓,這就要求危機處理子系統能夠調用案例數據庫資源,再協調各種企業資源消除危機所造成的消極后果,統一協調企業行為,盡可能減小危機影響范圍。
2.6 反饋修正子系統
危機就是危險和機遇,企業的每一次危機既包含了導致失敗的根源,叉蘊藏著成功的種子[7]。合理有效地處理危機,可以變危機為機遇,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系統思維方法要求我們動態地研究事物發展的全過程。危機消除后,企業的危機管理工作還沒有結束,企業還要對危機進行追蹤,及時進行危機總結。建立完備的企業危機管理信息反饋和修正系統對于企業危機管理信息系統的構建尤為重要。如果說信息搜集是一種擴散,信息整合是一種收斂性的行為,那么信息反饋和修正則是一種擴散性和收斂性的綜合整理行為。企業危機信息具有可傳播性,危機過后應對企業的內外信息環境進行分析,重新搜集相關信息,標準化后存入案例數據庫,同時,通過模擬演示形成新的標準案例,以防止類似危機再次發生時有數可依,有計可施。
總體來說,企業危機管理信息系統的六個子系統中,信息收集子系統和信息整合子系統是基礎;危機預測子系統和危機警報子系統是核心;危機處理子系統和反饋修正子系統是關鍵。
3 構建企業危機管理信息系統的基本要求
企業危機管理的信息化只有融入先進的管理思想,并且在高效的組織結構中運行,才能夠真正發揮出信息技術系統對預防和消除危機的重要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企業危機管理信息化應該是高效的組織結構、先進的管理思想與現代信息網絡和通訊技術相結合的應用過程[12]。
1)快速響應的危機管理組織結構
企業危機階段,贏得時間就意味著贏得了更多的回旋余地。在傳統的金字塔組織結構中,眾多的中間層使得信息只能逐層地緩慢傳遞,有時甚至難以達到高層,企業很難對環境的變化做出快速響應。快速響應的危機管理組織結構要求企業能夠快速的收集和傳遞信息,組織中不存在任何信息障礙,在該組織結構中,企業能夠根據環境變化及時判斷決策,調整戰略方向。
2)高水平的信息管理工具和技術
企業危機管理信息系統就是以現代化的信息處理技術和信息設備、網絡技術和網絡設備以及自動控制技術和現代化的通訊系統等手段對企業進行全方位、多角度、高效和安全的改造[12]。在企業信息管理工具和技術的運用過程中,必須做到兩點:① 危機信息數據處理的信息化,把搜集到的與危機有關的信息以數字的形式保存起來,可以隨時查詢;② 危機管理流程的信息化,把已經規范的企業危機管理流程以軟件程序的方式固化下來。
3)高素質的危機信息管理人才
毋庸置疑,知識經濟時代,人才永遠是第一位的。危機信息管理人才的主要工作包括三個方面:① 提供危機處理程序、危機處理效果、危機處理法律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咨詢;② 搜集、評估和總結企業危機的影響信息和處理危機中的經驗信息;③ 分類、認定企業危機的管理責任。危機信息管理人才應該是一種復合交叉型的人才,信息管理人才不僅要具備較強的危機處理能力,還應該具備危機情境中的領導溝通能力。
總之,企業危機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它需要一定的管理基礎和功底。企業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使危機管理信息系統不斷完善和發展。
4 結束語
危機管理信息系統對企業危機管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科學實施危機管理,企業有必要構建危機管理信息系統。在目前我國企業規模、資源和實力都普遍較弱的情況下,企業很難著手建立專門的危機管理信息系統,企業層面的危機信息管理尚處在研究階段,危機信息系統的引入和推廣仍然是一個長期的社會化的系統工程[13]。它有賴于社會對危機認識的進一步提高和危機管理軟件等信息商品市場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及信息技術等的不斷發展。同時,危機管理信息系統真正投入到企業的運作過程還需要完成與企業內部其他信息系統之間的融合,這也將成為企業危機管理信息系統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
參考文獻:
[1] 王勃俠.企業危機管理信息系統模型構建[J].商場現代化,2008(16):139-140.
[2] 周永生.現代企業危機管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3] 趙東.企業危機系統管理[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4] 單業才.企業危機管理與媒體應對[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5] 暢鐵民,賀正楚.企業危機管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6] 李蓓.企業危機動態管理模式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5.
[7] 徐遠純,柳柄祥.淺論企業危機管理信息系統[J].北方經貿,2002(5):101-102.
[8] 何蓉.企業危機管理預警系統模型的建立[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9(3):46-49.
[9] 賀正楚.論企業危機管理系統的構建[J].系統工程,2003,21(3):34-39.
[10] 覃小旅,朱慶華.危機信息管理系統的構建[J].電子政務,2005(3):76-81.
信息系統審計是指根據公認的標準和指導規范對信息系統及其業務應用的效能、效率、安全性進行監測、評估和控制的過程,以確認預定的業務目標得以實現。
審計信息系統最早稱為計算機審計,計算機審計業務主要關注對被審計單位電子數據的取得、分析、計算等數據處理業務,還稱不上信息系統審計。隨著計算機技術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展,計算機審計所關注的內容也從單純的對電子的處理延伸到對計算機系統的可靠性、安全性進行了解和評價。在制度基礎審計的模式下,計算機審計的業務內容已經擴展到了符合性測試領域。信息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與其所服務的組織所面臨的各種風險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對被審計單位風險的評估必須將計算機信息系統納入考慮范圍。計算機審計的業務范圍已經覆蓋了一項審計業務的全過程,信息系統審計的概念隨之出現。
在建立信息系統審計制度,開展信息系審計研究方面,美國走在了前面。早在計算機進入實用階段時,美國就開始提出系統審計(SYSTEMAUDIT)。1969年在洛杉磯成立了電子數據處理審計師協會(EDPAA),1994年該協會更名為信息系統審計與控制協會(INFORMATIONSYSTEMAUDITANDCONTROLASSOCIATION)即ISACA,總部設在美國芝加哥。目前該組織在世界上100多個國家設有160多個分會,現有會員兩萬多人,它是從事信息系統審計的專業人員唯一的國際性組織,CISA(CertifiedInformationSystemAuditor)也是這一領域的唯一職業資格。
在很多大型公司內部,信息系統審計部門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對外提供多種服務的部門。尤其是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興起,更是為信息系統審計業務帶來了無盡的商機。為財務報表審計提供服務只占信息系統審計部門業務內容很小的一部分。與信息安全相關的防火墻審計、安全診斷、信息技術認證以及ERP相關的新型咨詢業務也不斷涌現。“未來審計行業和審計技術的發展動力將主要來自于信息系統審計的發展”,這一觀點已經逐漸成為國外會計、審計界的一個共識。信息系統審計師的地位也在不斷提高。在國外的一些大型會計公司中已經出現了沒有CPA資格的合伙人,他們持有的專業資格就是CISA.據專家介紹,國際信息系統審計師(簡稱IT審計師)目前已經成為全球范圍最搶手的高級人才。
在初期,信息系統審計是作為傳統審計業務的一部分,在審計師對由計算機系統處理的數據的質量進行判斷時提供技術支持。有信息系統審計技能的審計師被看作是會計師事務所的技術資源,在必要時為同事提供技術支持。對于信息系統審計,需求領域很廣。如對組織的信息系統審計(主要集中在對信息技術的管理控制)、技術方面的信息系統審計(包括架構、數據中心、數據通信等)、應用的信息系統審計(包括經營、財務)、開發實施信息系統審計(包括需求識別、設計、開發以及實施后階段)和信息系統是否符合國家或國際標準的審計等等。
二、構建信息系統審計
信息系統審計的建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所以應制訂長遠的開發規劃,由簡到繁分階段逐步實現。它的功能應該是:實現審計信息的收集、處理和共享;實現審計日常管理的自動化;通過計算機建立程序化的標準審計方法和統一的審計標準,從而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實現審計管理規范化;保證審計作業規范化;促進審計文檔規范化;審計質量監督規范化;提高審計結論的層次。基于上述的系統目標,信息系統審計當前應由審計證據管理子系統、信息系統安全標準子系統、信息系統安全評估子系統、項目管理審計子系統和信息系統審計法律標準子系統等五個子系統組成。
(一)審計證據管理子系統
1.審計證據收集
(1)傳統方法收集審計證據
(2)通過數據接口直接向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獲取審計證據
(3)在線系統審計證據收集
(4)計算機網絡系統審計證據收集
2.審計證據評價
(1)真實性。查明審計證據的來源、形成的時間、地點、制作過程及設備情況,有無偽造和刪改的可能性。一般說來,由第三方(如中間商或網絡服務商)來儲存記錄或轉存的證據具有較高的證據效力;被審計事項的事實和行為發生時留下的證據的效力較以后專為訴訟的目的而形成的證據更為真實;對于自相矛盾、內容前后不一致或不符合情理的審計證據,應小心對待,不可輕信,對不能排除合理懷疑的審計證據不得采納。
(2)合法性。包括收集手段是否合法和形式條件是否合理兩部分。有些審計證據其本身也有證據力,但在收集過程中,違背了規定的手續和程序,因而也就不具有法律效力,也不能用來證實問題,為此,鑒定分析審計證據時,要了解證據是以什么方法、在什么情況下取得的,是否違背了法定的程序和要求,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的形式要件,這樣有利于判明審計證據的真偽程度和效力。
(3)相關性。查明審計證據反映的事實與被審計事項有無關系,只有與被審計事項的事實或邏輯上是相關的事實才能被認為是證據。
(4)結合其他證據進行鑒定分析。將審計過程中收集的全部證據綜合起來加以分析、判斷。如審查計算機審計證據中有無數據、圖表等反映的事實,同有關書證、物證、證人證言進行分析,明確是否互相一致,是否有矛盾。如果與其他證據相一致,共同指向同一事實,就可以認定其效力,可以作為審計證據。反之則不能作為審計證據。
(二)信息系統安全標準子系統
構建通用的信息系統安全標準,作為信息系統審計工作中的參考標準。信息系統安全標準是由高級管理人員制定的最小標準、規則構成的集合,所以必須加以實現,以確保信息系統安全政策的實現。信息系統安全標準需要指明每個信息系統控制的詳細要求。它為管理人員提供一個基準或底線,可以照此對單個信息系統控制的適當性進行評估。信息系統審計是一個獲取并評價證據,以判斷信息系統是否能夠保證資產的安全、數據的完整以及有效率地利用組織的資源并有效果地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它是立足于組織的戰略目標,為有效的實現組織戰略目標而采取的一切活動過程都在審計師的業務之內。
(三)信息系統安全評估子系統
信息系統審計集中反映了企業的戰略目標,主要從質量、成本、時間、資源利用率、系統效率、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等方面來保證信息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信息系統審計資源維主要包括以信息、應用系統、設施及人在內的信息相關的資源,這是信息系統審計治理過程的主要對象;信息系統審計過程則是在信息系統審計準則的指導下,對信息及相關資源進行規劃與處理,從信息技術的規劃與組織、獲取與實施、交付與支持、監督與評估等方面確定了信息技術處理過程,每個處理過程還包括更加詳細的控制目標和審計方針以對信息系統審計處理過程進行評估。
(四)項目管理審計子系統
項目管理系統是對審計過程進行全面指導、幫助和控制的軟件,它通過對標準審計方法的各個工作流程的合理細分,使每個子流程都對應相應的計算機處理模塊。從而使一個完整的審計項目可通過計算機輔助而完成,并產生各個工作環節應該生成的底稿和報告。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為進行審計質量考核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五)信息系統審計法律標準子系統
此系統主要是實現信息資料的收集和共享。內容定期進行更新,包括:審計工作所需要的各類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等。一般來講,按不同層次設立,信息的共享通過系統內互聯的企業網實現,還可根據信息的保密要求,設定不同的信息訪問權限。
三、規范信息系統審計范圍
其業務范圍包括與信息系統有關的所有領域,例如對組織的信息系統審計(主要集中在對信息技術的管理控制)、技術方面的信息系統審計(包括架構、數據中心、數據通信等)、應用的信息系統審計(包括經營、財務)、開發實施信息系統審計(包括需求識別、設計、開發以及實施后階段)和信息系統是否符合國家或國際標準的審計以及網譽審計、電子簽名審計業務等電子商務審計。
1.信息系統開發計劃、管理及組織架構的戰略、政策、標準及相應實踐過程的評估;
2.技術基礎設施及運行實踐的效能和效率的評估;
3.信息資源在邏輯訪問、運行環境以及IT基礎設施各方面的安全性的評估;
4.系統災難恢復及保證業務連續性的能力的評估;
5.業務應用系統開發、實施與維護的方法和過程的評估;
6.業務流程的風險管理水平的評估;
7.財務系統的評估。
第一,鑒證作用。信息系統審計的鑒證價值是指通過審計,合理地保證被審計單位信息系統及其處理、產生的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與可靠性,政策遵循的一貫性。
第二促進作用。促進價值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指信息系統審計可以促進被審計單位更有效地融入到社會經濟生活中;二是指審計可以促進被審計單位改進內部控制,加強管理,提高信息系統實現組織目標的效率、效果。
第三咨詢作用。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組織的管理變革提供了技術手段,組織扁平化、工作豐富化等管理變革都要信息技術來實現。信息化已是大勢所趨。
四、創建行業標準與實務指南
如同開展業務審計要具有相關法律法規作為審計依據一樣,開展信息系統審計同樣需要審計依據。國內信息系統審計方面的工作近幾年才剛剛開始,基本仍處于摸索階段,而在國家審計中更是如此。目前,由于國內關于信息系統審計方面的標準尚處于空白狀態。
國際上關于信息系統審計方面可以參考的標準主要有信息及相關技術控制目標COBIT(ControlObjectivesforInformationandrelatedTechnology)、ISO17799、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CMMI(CapabilityMaturityModelIntegration)和IT基礎架構庫ITIL(InformationTechnologyInfrastructureLibrary)等。
信息系統審計與控制協會ISACA(InformationSystemAuditandControlAssociation)于1996年公布的目前國際上通用的信息系統審計的標準。它將IT過程,IT資源及信息與企業的策略與目標聯系起來,形成一個三維的體系結構。它是一個在國際上公認為最先進、最權威的安全與信息技術管理和控制的標準。
英國國家標準局制定的BS7799-1《信息安全管理實踐規范》,該規范于2000年12月被國際標準化組織采納,成為ISO17799。ISO/IEC17799標準最初于1993年由英國貿易工業部立項,由標準化協會籌備起草并作為英國的標準。1995年,首次BS7799-1:1995《信息安全管理業務規范》,它提供了一套綜合的、由信息安全最佳慣例組成的實施規則,其目的是作為確定各類信息系統通用控制范圍的唯一參考基準,并且適用于大、中、小組織以及政府部門;1998年,標準化協會發表標準的第二部分BS7799-2《信息安全管理體系規范》,它規定信息安全管理體系與信息安全控制要求,是一個組織的全面或部分信息安全管理體系評估的基礎,它還可以作為一個正式認證方案的根據;BS7799-1與BS7799-2經過修訂于1999年重新予以,此次考慮了信息處理技術,尤其是考慮了在網絡和通信領域應用的最新發展情況;2000年12月,BS7799-1:1999《信息安全管理業務規范》通過了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認可,正式成為國際標準,即ISO/IEC17799-1:2000《信息技術——信息安全管理業務規范》標準。
2005年,ISO了新版的信息安全管理實施細則,即ISO/IEC17799-2005,對2000年版的標準進行了修訂,更加注重標準的通用性和實用性。
日本的系統審計是從八十年代開始,1983年通產省公開發表了《系統審計標準》,并在全國軟件水平考試中增加了“系統審計師”一級的考試,著手培養從事信息系統審計的骨干隊伍。近幾年東南亞各國也開始制定電子商務法規,成立專門機構開展信息系統審計業務,并制定技術標準。
國內目前關于信息系統審計的依據主要有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2001】88號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利用計算機信息系統開展審計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1999年頒布了獨立審計準則第20號--計算機信息系統環境下的審計等,同時可以主要參考COBIT和ISO17799標準。
但是我國信息系統審計才剛起步,審計技術、審計規范、制度等都有待研究。隨著我國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對信息系統的有效控制與審計將逐漸成為研究熱點。
五、開展信息系統審計的意義
1.信息系統審計是未來審計發展的必然
未來審計行業和審計技術的發展動力將主要來自于信息系統審計的發展。
2.維護信息時代的市場經濟秩序
市場經濟是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信息系統審計應當充當信息時代經濟生活中公正的鑒證人起著維護市場經濟穩定的作用。信息時代競爭的加劇,信息流的電子傳播方式等,使市場對及時和相關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多,現有財務報告模式的局限性性日漸突出。現有財務報告是以歷史成本為計量基礎的、周期性的向利益相關者報告。在新經濟環境中,信息系統審計師應能夠以在線、實時的信息為基礎提供鑒證,通過多種方式來保護公眾利益、提供鑒證服務并滿足投資公眾對決策有用信息的訪問需要。提供實時報告鑒證對保護公眾利益和保護資本市場的有序發展是非常有意義的。新晨
3.為信息化建設保駕護航
“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推進“電子政務”及“電子商務”,許多企業也已著手整合與升級其信息化應用系統。可以預計,全國將有更多、更大的信息系統建設項目展開。但是,信息化是有風險的,信息系統規模越大,功能越復雜,風險也就越大。信息系統審計師的出現,可以從項目計劃開始介入信息系統建設的每個環節,以他們的專業素養,從項目的初始階段一直到運營的全過程,給予項目投資者風險控制的評估與建議,提高信息系統的投資效益。
參考書目
1.同志在十六大的報告.
2.(美)JackJ.Champlain著審計信息系統(第二版)張金城等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
3.計算機審計中數據處理新方法探討陳偉劉思峰邱廣華《審計與經濟研究》2006年第1期(37).
隨著區域化和全球化趨勢的發展,企業面臨的環境越來越復雜,企業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與此同時企業遇到的危機就像人類面臨疾病那樣防不勝防,無論是享譽世界,規模龐大的跨國公司,還是那些默默無聞、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都難逃危機的困擾,這些危機一旦發生,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威脅,如果處理不當可能給企業帶來災難性的影響。因此,樹立危機意識防患于未然,將危機管理理論引進到日常的管理之中是現代企業關心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企業危機管理
目前,世界管理學界從多種角度對企業危機管理進行了探討。美國學者Steven Fink認為,企業危機管理是“對于企業前途轉折點上的危機,有計劃地挪去風險與不確定性,使企業更能掌握自己前途的藝術”,其主要觀點是對風險與危機的規避藝術。Philip Henslowe認為危機管理是“任何可能發生危害組織的緊急情境的處理能力”,其主要觀點是對危機的處理能力。Ian I. Mitroff 和Christine M. Pearson 認為企業危機管理是“協助企業克服難以預料事件的心理障礙,好讓經營管理者在面對最壞的狀況時,能做好最好的準備”, 其觀點主要側重于危機的預防與企業核心管理人員面臨危機時的心理培育上。日本學者龍澤正雄認為危機管理是將發現、確認、分析、評估、處理危機,視為危機管理的流程,在每一個操作階段,始終必須以“如何以最小的費用取得最大的效用”為目標。”
我國學者傾向于研究如何建立危機預警系統及危機處理系統的實際操作程序,例如,我國研究人員何蘇湘認為企業危機管理是企業為了預防、擺脫、轉化危機而采取的一系列維護企業生產經營的正常運行、使企業脫離逆境、避免或減少企業財產損失、將危機化解為轉機的一種企業管理的積極主動行為。
綜合國內外企業危機管理理論,其主要觀點是:危機的不可避免和普遍性促使企業危機管理理論的發生、發展和深入,以及永無止境;企業危機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種意義上,任何防止危機發生的措施、任何消除企業危機產生的努力,都屬于企業危機管理范疇。
二、企業危機管理信息系統
自1946年第一臺計算機問世以來,管理界的有識之士就曾預言“計算機將被廣泛應用于管理領域”。今天計算機的應用已成為管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社會中信息量的增長速度十分驚人,隨著社會科學的進步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各類資源的特點、作用以及社會活動對資源的需求都在發生變化,面對這種情況,應用電子計算機是戰勝信息挑戰的惟一出路。危機產生的原因復雜,種類繁多,是一類帶有大量不確定因素的半結構化問題或非結構化問題,僅僅依靠傳統的手段和方法很難做出及時而有效的處理,必須借助高度發達的信息技術,將計算機應用作為危機管理的一個重要手段。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和社會信息環境的日趨成熟,信息化手段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也日益顯著。提升自身信息化水平,已經成為企業面對競爭和挑戰時的必要選擇。而企業危機管理的關鍵是建立一套完善的危機管理信息系統。
三、企業危機管理信息系統模型構建
1.信息搜集系統模塊
信息搜集系統模塊主要是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通過各種渠道搜集來自企業內部、外部的各種可能引發企業危機的信息,如來自政治、經濟、科技、金融、市場等方面的信息。
信息搜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搜索引擎,一個搜索引擎由搜索器、索引器、檢索器和用戶接口四個部分組成。搜索器的功能是在互聯網中發現和搜集相關信息。它通常是一個不停運行的計算機程序,可以盡可能多、盡可能快地搜集可能危及企業的新信息,同時還要定期更新已經搜集過的舊信息;索引器的功能是理解搜索器所搜索的信息,從中抽取出索引項,用于標示文檔以及生成文檔庫的索引表。索引器有客觀索引項和內容索引項兩種:客觀索引項與文檔的語意內容無關,內容索引項是用來反映文檔內容的;檢索器的功能是根據用戶的查詢在索引庫中快速檢出文檔,進行文檔與查詢的相關度評價,對將要輸出的結果進行排序,并實現某種用戶相關性反饋機制;用戶接口的作用是輸入用戶查詢、顯示查詢結果、提供用戶相關性反饋機制。
2.信息整合系統模塊
信息整合系統的方案是把Oracle、Sybase、SQL Server和DB2、Informix等流行的關系數據庫以及其他可用的數據源聯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數據庫,用SQL語言(標準的關系數據庫語言)、XML、WebService,甚至以類似“google”的形式搜索企業的數據。信息整合系統模塊的作用是將收集來的信息進行整理提煉,讓信息有序化、明朗化,從信息中得到新信息,從而為下一個模塊“危機預測系統”提供信息支持。如,根據對收集到的各種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的結果,指出企業經營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可能引起危機的先兆,進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規避和控制危機。
3.危機預測系統模塊
危機預測系統模塊主要是:根據“信息搜集系統模塊”和“信息整合系統模塊”收集整理的信息利用科學的預測方法來預測企業危機的演變、發展和趨勢,為管理者提供危機管理和控制的科學依據。該模塊首先對企業經營的各方面的風險、威脅和危險進行識別和分析,如產品質量和責任、環境、健康和人身安全、財務、營銷、自然災害、經營欺詐、人員及計算機故障等;其次對每一種風險進行分類,并決定如何管理各類風險,從而準確地預測企業所面臨的各種風險和機遇;最后對已經確認的每一種風險、威脅和危險的大小及發生概率進行評價,建立各類風險管理的優先次序,以有限的資源、時間和資金來撫平最多的危機,讓損失降到最低。
4.危機預警系統模塊
預警一詞的使用,最早源于軍事術語,指提前發現、分析和判斷敵人的進攻信號,并把這種進攻的威脅報告給指揮部門,以提前采取應對措施。后被人們廣泛地應用于各個學科領域。
本模塊首先判斷危機是否到達警戒線,是否報警,并決定以何種方式發出報警。根據“信息搜集系統模塊”和“信息整合系統模塊”收集整理的企業內部信息確定一個警戒線,當企業內部外部狀況在警戒線內部的時候,企業運行正常;當企業內部外部狀況超出警戒線的時候,向企業發出警報,顯示現在企業狀況正處于接近危機或危機狀態,應馬上采取措施以確保讓企業狀態回到警戒線以內。本模塊在計算機中解決以下問題:從“信息搜集系統模塊”和“信息整合系統模塊”得到的信息中確定可能引發危機的現象或事件;對可能發生的危機危害程度、公眾關注度進行分析;從數據庫中搜索對應的解決方案,為“危機控制系統模塊”確定危機的預控策略提供依據;擬定危機管理計劃,對危機進行監測和報告。
企業危機預警系統作為企業危機管理系統中的子系統,是對預警對象、預警范圍中的預警指標這一關鍵因素進行分析,從而獲取預警信息,以便評估信息,評價危機的嚴重程度,決定是否發出危機警報。企業危機預警系統致力于從根本上防止危機的形成、爆發,是一種對企業危機進行超前管理的系統。構建企業危機預警系統的重要意義在于:在危機發生之前就及時把產生危機的根源消除,節約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保障企業健康、持續發展。
5.危機控制系統模塊
危機一旦爆發,來勢兇猛,管理者需要通過危機管理信息系統及時向員工、客戶、社區、新聞界有關危機的最新信息,通過危機管理信息系統有條不紊地治理危機。
該系統提供在危機發生時將危機應急預案轉變成處理危機的切實方法,制定危機處理的策略和方案,擬定危機應急計劃并組織危機管理隊伍,讓危機管理者能夠進行直接的、連續的戰術控制,指揮現場處理工作,及時監控危機局勢的變化,協調各種資源的配置,將危機的損失控制在最低的程度。本模塊需要大量解決危機管理方案的數據支持,這是能否建立一個完善的危機控制系統模塊的關鍵。
將信息管理理論與企業危機管理理論對接整合,構建企業危機管理信息系統,能夠提高企業危機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幫助企業完善危機管理機制,最終使企業能夠主動預防危機和避免危機。
參考文獻:
[1]賀正楚:論企業危機管理系統的構建.系統工程,2003(5)
[2]趙定濤李蓓等:基于動態過程的企業危機管理系統.管理科學,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