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柴胡的作用和功效模板(10篇)

時間:2022-09-12 13:32:1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柴胡的作用和功效,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柴胡的作用和功效

篇1

不少植物中草藥的根、莖、葉、花、果均能入藥,雖是“同胞”,但其名稱、功效均不相同,不能相互代替。

如麻黃和麻黃根,前者以地上草質莖入藥,能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散寒通痹;后者以其根及根莖入藥,能固表斂汗、理氣化痰。夜交藤、何首烏均來自何首烏,前者藥用藤莖或帶葉藤莖,能養心安神、祛風通絡;后者藥用其塊根,能補肝腎、瀉肝風、清熱解毒。地骨皮、枸杞子均來自枸杞,前者藥用根皮, 有涼血止血、清泄肺熱、清熱滋陰、解毒功效;后者藥用成熟果實,能補腎益精、養肝明目。

中藥里的“三蘇”,即蘇葉、蘇梗和蘇子,分別來自紫蘇的葉、莖枝和種子,雖然都能和氣,但用法也是有區別的。蘇梗有理氣寬胸、解郁、安胎功效,用于胸悶吐嘔、婦女氣滯胎氣不安;蘇葉能發散風寒、理氣寬胸、解郁安胎、解魚蟹毒,用于外感風寒、頭痛鼻塞、咳嗽、嘔吐、中魚蟹毒;蘇子與蘇葉作用相似,但發散風寒宜用蘇葉,清利上下則宜用蘇子,蘇子還能定喘痰,通二便。

炮制品與生品

不少中藥生品毒性很大,如附子、烏頭、馬錢子等,不經炮制一般不能直接應用,特別是不能內服。而生品與炮制品雖然原料相同,但藥效已變,不能相互代替。

如半夏生品有毒,現一般只外用于消腫止痛,也很難買到,而炮制半夏的種類則相當多,效用差別也不小。如清半夏是生半夏用白礬浸泡、煮或腌制,作用以燥濕化痰為主,適用于體弱痰多或小兒食滯痰阻、病癥較輕者;姜半夏是生半夏用姜礬煮、腌制、蒸制或生姜炒制,功效以溫中化痰,降逆止嘔為主;法半夏是生半夏以石灰湯泡制,以治寒痰、濕痰為主,同時具有調脾和胃作用;竹瀝半夏是生半夏或法半夏,用竹瀝拌透陰干入藥,其溫燥之性大減,適于胃熱嘔吐、肺熱痰黃稠或痰熱中風等;半夏曲是生半夏浸泡、曬干、研粉,用姜汁、面粉調勻發酵制成,適用于脾胃虛弱、飲食積滯。

類似的還有號稱“萬能解毒藥”的甘草。生甘草性平偏涼,有清熱、解毒、利尿等功效,配以桔梗、金銀花、連翹等藥,可治熱毒瘡癰、咽喉腫痛及泌尿系感染發炎等癥;配以綠豆,能防治食物中毒,農藥中毒,鉛、砷、汞等金屬中毒及烏頭、附子等藥物中毒。炙甘草(生甘草用蜜炮制而得)性平偏溫,有補中益氣、潤肺止咳等功效,中醫名方四君子湯、六君子湯、參苓白術丸、保和丸、補中益氣丸等都用炙過的甘草。治心律不齊的炙甘草湯,更是直接得名于它。

一字之差,功效各異

不少中草藥名僅僅只有一字之差,而功能卻大相徑庭,稍不注意就可能用錯。

篇2

1 大柴胡湯證原文回顧

《傷寒論》第103條:“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第165條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2 大柴胡湯原方及方解

柴胡半斤、黃芩3兩、芍藥3兩、半夏半升(洗)、生姜5兩(切)、枳實4枚(炙)、大棗12枚(擘),上七味,以水1斗2升,煮取6升,去滓再煎,溫服1升,3服/d。1方加大黃2兩,若不加,恐不為大柴胡湯。大柴胡湯為小柴胡湯去人參、炙甘草,加芍藥、枳實、大黃而成。方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為主;因病兼陽明里實,故去人參、甘草,以免其甘壅而助邪;加芍藥以和營通絡,緩急止痛,且可痛泄大便;加枳實、大黃破結下氣,通下里實。合之共奏和解少陽、通下里實之功,實為少陽兼陽明里實之雙解之劑。

3 大柴胡湯配伍分析

3.1柴胡 為君藥。本品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膽二經,善于驅邪解表退熱和疏散少陽半表半里之邪,為治少陽證的主藥。其次,本品辛行苦泄,又可疏肝解郁,調達肝氣,為舒肝解郁之要藥。柴胡能升舉脾胃清陽之氣,可用治療中氣不足導致的脘腹墜脹,臟器下垂等癥。與黃芩配伍可治寒熱往來,口苦、咽干、目眩之少陽半表半里證。柴胡和解退熱,使半表半里之邪從外解。黃芩清熱瀉火,使半表半里之邪從內解。二藥一散一清,升陽達表,退熱和解,以治少陽證。配伍白芍可治肝郁氣滯胸脅諸痛。柴胡疏肝解郁,和解透邪。白芍和營止痛,平肝緩急。二藥相合,補散兼施,既疏達肝邪,又養陰滋液。

3.2黃芩 為臣藥。本品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本藥與君藥相伍可以和解清熱,以除少陽之邪。且與大黃、枳實相配可使陽明之熱從內、從下而解。

3.3大黃 為臣藥。本品苦寒, 沉降力猛。善行, 有將軍之稱,具有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清泄濕熱的作用。常用于胃腸積滯大便秘結,或溫熱病高熱不退、神昏譫語。本方中苦寒之大黃與辛寒之枳實相伍,瀉下行氣并舉,相得益彰。并配伍黃芩清熱毒,使熱毒下泄。

3.4枳實 為臣藥。本品苦、辛、酸、溫,具有破氣消積,化痰除痞之功效。善于行滯降泄,長于破滯消積,凡積滯內停,氣機受阻而見胸腹痞滿脹痛、便秘皆可應用。本方中配伍大黃,行氣消痞,內泄陽明熱結。

3.5半夏 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功效。本方應用配伍大量生姜以理氣和胃,降逆止嘔。

3.6白芍 具有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的作用。方中配伍白芍用以柔肝緩急止痛,與大黃相配可治腹中實痛,與枳實相伍可以理氣和血,以除心下痞滿。

3.7大棗 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之功效。與生姜相配可以和營衛而行津液,并調和脾胃,功兼佐使。

3.8生姜 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之功效。為嘔家之圣藥。本品與半夏相配善溫胃散寒,和中降逆以止嘔。

4 大柴胡湯治療社區常見慢性病的應用

脂肪肝是肝臟對脂肪代謝障礙而引起的肝細胞的脂肪樣變,中醫將脂肪肝患者的證候特點大多歸屬于肝郁脾虛、濕熱瘀阻的范疇,其證符合大柴胡湯的治療范疇。陳滌平[1]等運用改良大柴胡湯治療脂肪肝取得滿意療效,治療組治療前后肝功能及血脂、B型超聲波積分比較,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

高脂血癥是臨床上常見的代謝性疾病,也是導致動脈血管粥樣硬化、高血壓病、冠心病和腦血管病的重要因素,是社區中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2]。中藥在治療高血脂方面具有療效高、副作用低、患者耐受好、費用低等優點。錢小奇[3]等運用大柴胡湯治療無癥狀性高脂血癥32例,取得滿意療效,結果表明大柴胡湯具有明顯的降低TC、TG和升高HDL-C的作用。

膽汁反流性胃炎(BRG)為臨床常見消化系統疾病,多因幽門功能紊亂,幽門持續開放,導致膽汁和堿性腸液反流入胃,燒灼胃黏膜所引起的一種胃黏膜炎性病變。現代研究認為其與情志因素密切相關,且在社區門診較為常見。本病屬中醫學胃脘痛、泛酸范疇。中醫認為膽汁的生成、排泄依賴于肝的疏泄。因此本病雖病在胃,但是與肝、膽關系密切。肝氣郁結,胃氣不降則膽氣不舒,幽門功能受礙,通降升清機能紊亂,膽汁無所制約,當降不降而逆流入胃則發病[4]。郭森仁[5]經過多年臨床實驗得出,疏肝利膽、和胃降逆是中醫治療BRG的基本治則。周勁剛[6]運用大柴胡湯化裁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療效滿意。對于胃脘部疼痛、嘔吐苦水、兩脅竄痛及大便秘結等主要癥狀有明顯的改善作用。并且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柴胡具有抗菌、保護胃黏膜、促進細胞再生的作用,可以有效減輕膽汁對胃黏膜的損害,促進潰瘍的愈合,對胃黏膜屏障起到了保護作用[7]。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癥狀群,占消化道專科門診患者的30%~55%,也是社區門診常見的疾病之一。其癥狀多為上腹部疼痛、飽脹、燒心、反酸、惡心等癥狀,并至少持續4w以上,且胃鏡檢查胃黏膜多為正常或僅有輕微的炎癥表現。西醫治療FD常用嗎丁啉、泌特、復方消化酶等藥物,效果不佳。柴可夫等[8]以健脾疏肝、理氣消痞、和胃降逆為治則,運用大柴胡湯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取得了肯定的療效,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為85.8%。本方不僅能夠加速胃腸運動,增加胃排空,并且可以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胃腸吸收功能,是治療FD的理想方劑。

綜上所述,大柴胡湯是一首臨床常用的經典方劑,其結構合理,組方巧妙,療效確切,對于治療社區常見的慢性疾病具有非常好的應用價值。作為一名社區衛生工作者,應該勤于思考,善于變通,準確辨證,更大限度的發揮經方的獨特治療作用,更好的為社區患者服務。

參考文獻:

[1]陳滌平,陳翠萍.改良大柴胡湯治療脂肪肝40例[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4,23(1):22-23.

[2]王屏,柳秀英.治療高脂血癥的中藥概述[J].中醫函授通訊,1996,(4):27.

[3]錢小奇,張敏.大柴胡湯治療無癥狀性高脂血癥臨床研究[J].國醫論壇,2001,16(1):11-12.

[4]胡以明.疏肝降逆湯治療膽汁返流性胃炎22例[J].北京中醫,1997,16(2):36.

[5]郭森仁.胃鏡象與常見上消化道疾病辨證關系初探:附 1000例病例分析[J].北京中醫, 1994,13(5):22-23.

篇3

慢性腎炎是一種臨床較常見的疾病,由于本病遷延難愈,病情易反復,西醫常以激素:免疫抑制劑治療,副作用較大,而中醫藥能抵抗西藥的副作用,且能明顯改善癥狀。慢性腎炎患者臨床主要表現為蛋白尿、血尿,而大量蛋白尿是加速腎功能惡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中醫辨證多為脾腎兩虛,夾濕或夾瘀等兼證,常規治療多用健脾補腎、活血利濕法,可取得一定療效,穩定病情,但慢性腎炎患者因正氣虛而易外邪侵襲,蛋白尿往往加重,經解表中藥配合西醫抗感染治療后表證雖除,但蛋白尿不易減輕。筆者認為此階段表證雖無,但邪已因虛入里,應繼續祛邪,而不應立即冒用補益之法,以免閉門留寇,病情纏綿不愈。基于這一觀點,筆者采用小柴胡湯治療,取得較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小柴胡湯的淵源

小柴胡湯出自于醫圣張仲景的《傷寒論》,是治療少陽病主方;由七味藥物組成:柴胡、黃芩、半夏、人參、炙甘草、生姜、大棗。本方以柴胡、黃芩清解少陽經、腑之半表半里之邪熱;又有疏肝利膽,促進疏泄而增強新陳代謝之功效。半夏、生姜和胃止嘔、辛開苦降助柴胡之透達以散膜原之邪氣;人參、炙甘草、大棗溫補脾氣、扶正拒邪、以杜絕內傳太陰之路。由此可見,此方治在少陽肝膽,但又旁顧脾胃,雖然清解邪熱,而又扶養正氣,不是通過汗、吐、下之法以達到去邪之目的,故叫做和解之法以和解少陽而著稱。

若兼見頭痛發熱、脈浮等表證者,本方應減去人參之礙表,而加桂枝微發其汗,使表邪外解。此方就是《傷寒論》中的柴胡加桂枝湯,它既能治療外之表證,又能治心悸氣上沖等癥。

2小柴胡湯的組成與用量

小柴胡湯由柴胡、黃芩、人參、半夏、大棗、甘草、生姜組成。用量分別為柴胡半斤(24g);黃芩三兩(9g);人參三兩(9g);甘草炙,三兩(6g);半夏洗,半升(9g);生姜切,三兩(9g);大棗擘,十二枚(4枚)。

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瓜蔞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成四兩半,瓜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肋下痞硬者,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兩。

3小柴胡湯對慢性腎炎的療效

慢性腎炎屬于中醫的“腰痛、虛癆”,早期多表現為腰痛、腰部不適,當病程進入到一定程度,尿中出現大量蛋白尿或血尿時,患者會出現乏力、納差、腰酸腿軟等一派脾腎虛損之象。

蛋白尿在腎臟疾病中最為常見,蛋白質是人體新陳代謝過程中必需的營養物質,因此也是中醫所說的精微物質之一。 腎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精,腎藏真陰而寓元陽,只宜固藏,不宜泄露,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本病多以脾腎不足,腎虛失于封藏,精氣外泄,脾虛不能統攝精微,精氣下泄則可出現蛋白尿;腎病多虛證。故古今醫家皆于腎無實證之說,而以腎虛失藏作為蛋白尿發生的根本病機。血尿在腎臟疾病中也較常見,血也是人體所必需的精微物質之一。血尿出現在腎病早期,以實證多見,因情志不暢、內郁化火或過食辛辣、肥甘之味而致內火旺盛以致熱破血行溢于脈外均可見血尿;血尿出現在腎病晚期多為虛證,多因久病及腎,腎陰虧虛,虛火內生,灼傷營陰而破血于脈外導致血尿,臨癥時應根據癥候辯證。

中醫理論認為,太陽為開,陽明為合,少陽為樞,少陽樞機病變關乎開合,對太陽,陽明都有很大引影響,樞機不利則水道通調失司,氣機郁滯,邪氣留戀,癥變多端。故調節樞機便可調節升降出入,小柴胡湯作為少陽病的主方,取柴胡、黃芩、半夏、人參、甘草、大棗等藥,和解少陽,攻補兼施,升降并用,可平衡陰陽,安和五臟。慢性腎病病程日久,多正氣虧虛易感外邪,最易涉及少陽,以至正邪抗爭,樞機不利,出現少陽病。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玉屏風散有益氣固表止汗而御風邪的功效。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黃芪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減少蛋白尿,具有補氣升陽、益氣固表、益氣生血、利尿消腫的作用。筆者在臨床中應用玉屏風散合小柴胡湯加味治療腎病蛋白尿、血尿,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方藥:黃芪、白術、防風、柴胡、黃芩、太子參、半夏、甘草、芡實、金櫻子、益母草、山藥等;臨癥時如尿潛血明顯加白茅根、小薊、仙鶴草等涼血止血藥;如尿蛋白明顯則加蜈蚣、全蝎、五味子、蓮子等。

中醫認為脾腎虧虛,運血無權,帥血無力可致瘀血阻絡,在臨床上早期瘀血征象常常不明顯,可只見面色晦暗不澤,舌暗不鮮,典型者可表現為腰部或小腹刺痛,痛有定處且固定不移,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再臨床治療時,如見以上瘀血諸癥之一,便可將活血化瘀法貫穿始終,均可得到事半功倍的療效。常用澤蘭、益母草、丹參、紅花等活血通絡藥,而不用三棱、莪術、水蛭、蠓蟲等破血之品,以免患者因體弱正氣不足用破血之品而耗傷正氣。

4小結

小柴胡湯乃少陽病證之主方,有和解少陽的獨特功效,且有變通、兼理多經它臟之功,其所治病種之多,病癥之繁,它方概莫能及,這一點從其主旨及或然證上可見一斑。誠如《傷寒論》云:“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點破了小柴胡湯功效繁多的特點,為靈活用其治療內、外、婦、兒疾病提供了理論依據。希望文章涵蓋之小柴胡湯作用機制能啟發諸位醫家靈活運用本方,取其精髓,更好的指導臨床辨證處方。總之,中醫治療疾病講求辨證論治,只要辯證準確,發依證立,方隨證選,用藥精準,掌握標本緩急的治療大法,均能收到滿意的療效。

篇4

1.解熱作用:柴胡中含有柴胡皂甙和揮發油,對多種原因引起的發熱均有明顯的解熱作用,且具有毒性低、退熱迅速的特點。

2.抗菌抗病毒作用:據研究證實,柴胡除具有抑制流感桿菌、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作用外,對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痢疾桿菌也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因此,柴胡不僅能夠用于治療感冒,對感冒引起的各種感染,如流行性腮腺炎、肺炎、急性支氣管炎等都有較好的療效。

3.鎮咳作用:柴胡中的柴胡皂甙有很強的鎮咳作用,其鎮咳作用與西藥相當,但卻沒有西藥所具有的胃腸道反應和成癮性。

4.調節免疫功能作用:柴胡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增強防病、抗病能力,同時又能預防和治療由感冒引起的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另外,它還有一定的鎮痛作用。

在臨床上,用柴胡治療感冒已有兩千年的歷史,其常用方主要有以下幾種:

1.小柴胡湯(出自《傷寒論》):取柴胡、半夏、生姜各9克,黃芩6克,人參、甘草各3克,大棗12枚,每日一劑,用水煎服,早晚各服一次。此方主要治療邪入少陽所致的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嘔吐等癥。

篇5

中藥調配工作的好壞和準確性,直接關系到湯劑的質量和臨床治療效果。湯劑適應中醫辨證施治之特點,能隨癥加減,有吸收快、迅速發揮療效的優勢。為了提高配方質量,防止用藥事故和不良反應,本文就中藥配方常見問題進行了探討。

1藥物名稱混淆方面問題

1.1中藥藥名不規范

中藥多為天然藥物來源復雜,不同來源功效差異大.如:牛膝,有懷牛膝與川牛膝之分,前者為莧科植物牛膝屬懷牛膝,后者為莧科植物麻牛膝、甜牛膝,兩者功用相似,前者以補肝腎見長,后者以活血祛瘀見長。再如附子,一藥有三物,1為毛茛科植物烏頭子根的加工品,功用回陽救逆,溫補脾腎,散寒止痛。2為白附子,又分為禹白附和關白附,禹白附為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的干燥塊莖,關白附為毛茛科植物黃花烏頭的干燥塊根,三者名稱相似,功效有別,生品皆有毒,不可混淆。

醫生有兩藥或三種藥名合并,處方時簡寫成二術(白術、蒼術)、二地(熟地、生地)、二冬(麥冬、天門冬)、二活(獨活、羌活)、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麥芽)等現象,非老藥工不懂易配錯。

1.2容易混淆的品種

有些藥物名稱相近,很易出差錯。如五加皮和香加皮,醫師開方時一直混淆使用。二者在性味、功效上雖相近,但香加皮有毒又有強心功效。使用上應加以區別。又如天南星和膽南星,醫師開方為南星,未指明是天南星或膽南星,因膽南星系生南星與牛膽汁加工制成小塊狀或圓柱狀,除有清熱化痰,更有息風定驚的功效。再如:山茱萸和吳茱萸,刺蒺藜和潼蒺藜,桑螵蛸和海螵蛸;青木香和廣木香;草豆蔻和肉豆蔻;南沙參和北沙參;石菖蒲和九節菖蒲;浙細辛和北細辛等,這些藥物名稱相近,功效有同有異,不可混用,配方時必須仔細審核處方。

1.3地方習慣用品

我國地大物博,各地用藥習慣不盡相同,如柴胡,《中國藥典(下簡稱藥典)為傘形科植物柴胡 ( 北柴胡 )Bupleurum chinense Dc ,以根入藥,有和解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的功效。而有的地區習慣用傘形科植物膜緣柴胡 Bupleurum marginatum 或狹葉柴胡( 南柴胡)B.scorzonerifolfium Willd 全草,藥用部位完全不同,軟柴胡較之正品療效不佳。又如:處方蚤休應付百合科植物重樓,即七葉一枝花Paris polyphylla Smith 的根莖。部分地區習慣把草河車(蓼科植物拳參紅重樓)作蚤休用。再如金錢草,按照《藥典》應付報春花科植物過路黃Lysimachia christinae Hance 的全草,習稱大金錢草、神仙對坐草而個別地區仍將廣東金錢草( 豆科植物)Desmodium styracifolium(Osbeck) Merr 、小金錢草(旋花科植物)等作金錢草使用。有些經營公司將地區習慣用藥調往其他地區,造成調配人員不能識別,形成用藥差錯。

2人為化因素

2.1是否炮制不明

中藥經過炮制后,其功效與生品往往有很大差別,如半夏,生品有毒,若炮制方法不同,性味功效也有差異,《藥典》規定的炮制品有三種,即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生半夏一般外用,清半夏長于化痰,姜半夏善于止嘔,法半夏多用于燥濕化痰。再如大黃《藥典》規定的炮制品有四種,即生大黃、酒大黃、熟大黃、大黃炭。生用氣味重濁,走而不守,直達下焦,瀉下作用峻烈,易傷胃氣。酒大黃其力稍緩,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藥上行,可清上焦實熱;熟大黃酒燉后,瀉下作用緩和,能減輕腹痛等副作用,并增強了活血祛瘀的功效。大黃炒炭后瀉下作用極弱,并有止血作用,可用于大腸有積滯的大便下血。若處方單寫半夏、大黃,調劑人員則無所適從,臨床治療效果難以保證。

2.2稱量不準

中藥調配一般用戥子稱量,然后依據目測進行分量,目測分量或多或少,直接影響到劑量的準確性。有時處方往往只寫蜈蚣幾條,天龍幾條,全蟲幾條,而蜈蚣、天龍、全蟲有大有小,有完整、有殘缺,由于劑量不準,則難以取得好的臨床效果。有的甚至于無視處方的腳注,特殊藥不特別處理(包煎、先煎等),或者有的品種缺乏而互相代用,甚至干脆少配,影響了湯劑的療效。

2.3藥物粉末鑒定難

有些地區的藥房使用了中藥藥粉小包裝配方,即將粉碎后的藥粉裝入透氣性的棉紙,制成1,3,6 g 等不同重量的小包,調配時按劑量取包,避免稱量不準,保證了用藥療效。其缺陷是出現不良反應,藥品粉末鑒定困難,易引起醫療糾紛。

2.4發藥交待不明

發藥交待不明的情況比較普遍,如該先煎的、該后下的,該沖服,使用藥引以及煎藥用水量、煎藥器皿,服用方法,禁忌及注意事項等交待不明,直接影響湯劑療效。因此,發藥交待明確對臨床治療效果至關重要,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一份資料提出世界近 1/3 患者死亡與用藥錯誤有關[1]。因發藥交待不周或交待錯誤而致人死亡的病例近年也有報道[2]。發藥交待不明的主要原因是,調配人員未經專業培訓,不熟悉藥性、不了解配伍禁忌及不良反應等應知事項。

3建議與對策

3.1鑒于上述原因,筆者認為中醫處方藥名必須規范書寫,其處方名應按《藥典》標準執行,同名異種必須寫全名,炮制品必須注明,地方習慣用藥另列“處方應付”項,以免同《藥典》有別而致混亂。

3.2中藥調配人員必須培訓上崗或以師帶徒方式培養。配方前應嚴格審方,弄清方中藥物及注腳并交待明確。調配人員應熟悉醫生對中藥名的縮寫,付方規范化。否則直接影響到臨床療效,關系著患者身體健康。

篇6

小柴胡湯出自《傷寒論•辨少陽病脈證并治上》是和解少陽、條理樞機的代表方劑,柯韻伯喻之為“少陽機樞之劑,和解表里之總方也[1]”。《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謂“邪在少陽,是表寒里熱,兩郁不得升之,故小柴胡之治,所謂升降沉浮則順之也[2]”。王老認為小柴胡湯的應用,凡證但見氣郁、痰阻之病機,即可用此方加減靈活應用,不必拘于某癥,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全身氣機運行通暢,則去邪遠矣。正如日本的丹波元堅所慨嘆 :“傷寒諸方,惟小柴胡湯為用最多,而諸病屢稱述之。其作用機制實有規律可循。本方以柴胡為君, 既能疏散外邪, 又可調達情志, 用之有“火郁發之”、“木郁達之” 之意 ;輔以黃芩清郁熱, 并制柴胡之辛散 ;配半夏降逆燥濕化痰,含“辛開苦降” 之法 ;又因“見肝之病, 知肝傳脾, 當先實脾”, 佐以黨參、甘草 ;并以生姜、大棗為使, 益氣健脾養胃, 鼓舞胃氣以助散邪, 扶助正氣以防邪入三陰。方中寒熱并用,表里同治,升降相因,諸藥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故可達到和解少陽,疏暢氣機,調節升降,宣通內外之目的。通觀王老臨床應用小柴胡湯,筆者認為其作用機制不外以下4種 :和解少陽、調和營衛;升中寓降, 降中寓升,使氣機協調;行津液 ;理氣血、消淤滯。現將其起效機制淺析如下。

1和解少陽、調和營衛小柴胡湯原是疏達肝氣之方, 使肝氣不郁, 則暢行肌腠, 而營衛調和。方中柴胡性苦、微寒, 具有疏邪透熱之功, 使熱自外散, 透達于表。黃芩苦寒,善清少陽之膽熱,使膽熱從內而消,與柴胡配伍合以消散肝膽之火。半夏、生姜辛溫,祛脾之寒,人參、甘草、大棗甘溫以補氣和中。諸藥相合, 寒熱并用, 使寒熱協調。因此,王老用小柴胡湯臨床治療不明原因發熱有較好的療效。針對發熱為主癥的疾病,小柴胡湯往往通過和解少陽、調和營衛、暢達內外氣機而起效。

2升中寓降, 降中寓升,使氣機協調小柴胡湯和解少陽,疏肝利膽,樞機運轉正常,三焦通暢,水火得以升降自如, 脾升胃降, 諸病自除。方中柴胡輕清升散,善于疏肝,解少陽氣郁,同時柴胡亦能升陽舉陷。由于凡十一藏取決于膽,柴胡升達膽氣,則十一藏從之宣化,故心腹腸胃中凡有結氣皆能散之。黃芩苦寒清降, 與柴胡配伍, 一升一降, 使膽氣得以條達疏暢。半夏宣暢中焦, 升降氣機, 以和合于膽, 使膽氣藉中氣以行,與柴胡相合以宣散升發,與黃芩相合以降泄止逆。生姜助柴胡以宣郁散邪, 與半夏相合以降逆和胃。人參、甘草、大棗甘補調中,益氣健脾,脾土健旺, 樞機通利, 氣機疏暢, 諸藥相合, 升中寓降, 降中寓升,使氣機協調。因而,王老應用此方治療肝膽脾胃病, 且成效顯著。另外,肝郁氣滯往往引志疾病,由于小柴胡湯有顯著的疏肝作用, 臨床運用其治療抑郁癥也收得了滿意的效果

3行津液

《傷寒論》230 條云 :“陽明病, 脅下硬滿, 不大便而嘔, 舌上白苔者, 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 津液得下, 胃氣因和。” 此證便是邪犯少陽三焦, 樞機不利,致三焦氣化升降失司,水火逆亂通條水道功能失常所致。小柴胡湯運用氣助液行, 相輔相成之理統法,同樣以辛開苦降條暢氣機,升清陽,降濁火,透邪外出, 使肝氣條達, 脾升胃降, 樞機得轉, 三焦通利,水津四布暢達不停,達到通津液、化痰飲的目的。如此散水降火實現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的正常生理局面。臨床治療三焦氣郁而致津液疏布失常的癃閉、水腫常用此法。王老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急性腎盂腎炎、腎病綜合征所致水腫,尿量明顯增加,浮腫消退,概因胃氣和, 升降調, 樞紐通, 津液布達,邪隨汗散。

4理氣血 通經絡 少陽經循身之側,上與耳目相通,中行脅肋兩旁,下及陰器,內絡心包,與肝相表里,故其發病與以上經脈循行之部位、臟器、外竅有密切聯系。小柴胡湯出現在《傷寒論》少陽篇,除了治療少陽正證以外,對少陽經循行部位的疾患也有很好療效。因此王老用小柴胡湯治療少陽經脈氣血淤滯引起的血證疼痛,少陽火盛迫血妄行引起的各種出血均有明顯功效。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兼之柴胡以氣勝,宣通陽氣,氣得陽助,生機勃勃,推動脈中血液周流不止,從而濡潤全身。小柴胡湯雖以和解少陽,疏暢氣機為主,但論及氣血關系可知其理氣為主的病機特征恰好符合暢達氣機助血運化的功能,氣行順暢血流通調,故可解除不通之痛、可見,針對少陽經脈循行之所的病癥小柴胡湯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

小柴胡湯乃少陽病證之主方, 有和解少陽的獨特功效, 且有變通、兼理多經它臟之功,王老認為其所治病種之多,病癥之繁, 它方概莫能及, 這一點從其主旨及或然證上可見一斑。誠如《傷寒論》云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點破了小柴胡湯功效繁多的特點,為靈活用其治療內、外、婦、兒疾病提供了理論依據。希望文章涵蓋之小柴胡湯作用機制能啟發諸位醫家靈活運用本方,取其精髓,更好的指導臨床辨證處方。

篇7

604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478-01

消化性潰瘍是臨床常見病癥之一,對人類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我院對45例消化性潰瘍患者采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效果較為理想,現總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90例患者均為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0月期間收治的消化性潰瘍患者,經診斷均符合消化性潰瘍相關診斷標準,確診為消化性潰瘍。按就診時間平均分為兩組,每組45例。A組患者男23例,女22例,年齡26-69歲,平均年齡(40.56±2.6)歲;十二指腸潰瘍患者16例,胃潰瘍患者29例。B組患者男22例,女23例,年齡25-68歲,平均年齡(40.55±2.7)歲;十二指腸潰瘍患者17例,胃潰瘍患者28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給予A組患者西醫治療。患者每日服用兩次法莫替丁,每次20mg;硫糖鋁,每次1g。每天四次。對于HP陽性患者,則每日加服2g阿莫西林,800mg甲硝唑,分兩次服用。治療時間為4周。

給予B組患者中醫治療。取柴胡15g,半夏、大棗、黨參、黃芪各12g,甘草、生姜各6g。對于腰背疼痛患者加延胡索、川楝子各12g。胃脘脹悶者加蘇梗、厚樸各12g。取水1000mL煮至300mL,每日一劑,分兩次服用。治療時間為四周。

1.3療效判定標準顯效:噯氣、惡心、嘔吐、疼痛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潰瘍面完全消失。有效:噯氣、惡心、嘔吐、疼痛等臨床癥狀有所緩解,潰瘍面消失面積大于50%。無效:噯氣、惡心、嘔吐、疼痛等臨床癥狀沒有得到明顯緩解,潰瘍面消失面積小于50%。

1.4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χ±s表示,采用t對計量資料進行檢驗,用X2對組間比較進行檢驗,P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A組患者顯效16例(35.6%),有效20例(44.4%),無效9例(20.0%),治療總有效率為80.0%。B組患者顯效23例(51.1%),有效20例(44.4%),無效2例(4.5%),治療總有效率為95.6%。兩組對比,B組治療效果更優,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A組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有4例,發生率為8.9%,B組患者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兩組對比,B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2.3兩組患者復發率對比隨訪6個月,A組復發6例,復發率為13.3%,B組復發2例,復發率為4.5%。兩組對比,B組復發率更低,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消化性潰瘍主要發生于胃以及十二指腸,是一種慢性潰瘍。其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噯氣、惡心、嘔吐、腹痛等。其發病的原因有多種,酸性胃液對黏膜消化作用,是造成患者發生潰瘍的主要原因。較高的復發率是當前臨床研究重點突破內容之一。

法莫替丁是一種組胺H2受體阻滯藥,可有效抑制胃酸以及胃酶蛋白分泌等,是臨床治療消化性潰瘍的常用藥物之一。硫糖鋁可對潰瘍面起到顯著的保護作用,有效促進潰瘍面愈合,同時對膽汁酸、胃蛋白酶等具有顯著的吸附作用。兩者相互作用,可有效緩解消化性潰瘍病癥,但由于治療期間部分患者會出現頭暈、失眠、腹瀉、白細胞減少等不良癥狀,因此存在一定的弊端。

消化性潰瘍在中醫學中屬于“嘈雜”“胃脘痛”等范疇,其發病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者長期飲食不節,導致脾胃損傷,脾胃不和,氣血不暢,食物淤滯。故調和脾胃、疏肝利膽是治療關鍵所在。小柴胡湯出自張仲景《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治中》,主治心煩喜嘔、不欲飲食等癥狀。柴胡具有和解少陽、疏肝解郁、升陽舉陷等功效,可有效治療肝郁氣滯、血虛、脹滿疼痛等病癥;半夏具有消食止瀉、化濕健脾、鎮吐等功效,大棗具有健脾養胃、補氣養血之功效,可有效治療飲食減少、脾胃濕寒、完谷不化等癥狀;黨參具有溫肺生津、補脾養胃、腱運中氣、鼓舞清陽等功效,可有效治療氣短心悸、食少便溏等癥狀;黃芪可治療食少便溏、氣虛乏力等癥狀,生姜具有刺激胃腸粘膜、增強消化能力等功能,有效治療腹痛、腹脹、嘔吐等病癥;甘草具有補脾益氣、調和諸藥藥性的特點。幾種藥物相互結合,共奏調和脾胃、疏肝利膽之功效。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加減治療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使得消化性潰瘍等癥狀得到明顯緩解,大大降低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以及治愈后的復發率,效果更加顯著,臨床應用價值更大,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馬菁.小柴胡湯為主治療消化性潰瘍36例[J].浙江中醫雜志,2009,44(11):801.

篇8

1 急喉風

常某,女,34歲。2008年4月27日診。咽痛伴吞咽困難1天。現癥見:咽痛,呈持續性,伴吞咽困難,聲音難出,講話費力,惡寒,低熱,痰多色白質稀,大便兩日未解,小便黃赤。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專科查體:會厭充血水腫明顯,咽部粘膜充血,咽后壁大量淋巴濾泡增生,聲門窺視欠佳。證屬風寒束表,治以祛風散寒,方選小柴胡倍芩湯,處方:柴胡30g,黃芩20g,黨參、大棗、炙甘草、法半夏、生姜各10g。日1劑,溫服,4劑后癥消。

按:咽喉為肺胃之上源,肺經與胃經之邪每多波及咽喉。此例患者風寒束表不得解除,迅速循經內傳,除太陽經氣不利之外,因其向陽明經傳變的發展趨勢,導致陽明經氣受縛,繼而出現入里化熱,故臨床上除聲音難出,講話費力之外,尚可見到咽痛及吞咽困難等癥狀,又因表邪未解,故惡寒發熱亦不得緩解。因此,在運用小柴胡湯時,不可死守原方劑量,而應有所化裁。重用柴胡,首取其祛風散邪之力,臣以黃芩,借助柴胡善祛表邪,而發揮黃芩善清肺經邪熱之能,共奏清熱利咽之功。平用生姜,舊習多認為生姜辛溫入胃經,用之而有助胃生熱之嫌,但實際上姜與芩配,其溫熱之力被約,而辛散之力得揚,反有助于協助柴胡散風祛邪,但也不可過用,超出黃芩制約之力則胃熱必不得除。黨參、大棗和炙甘草均宜平用,一來健脾守中,穩固中焦,則祛邪可助藥力,寒涼不至礙胃,補氣不助火,健脾不膩胃。佐以法半夏燥濕化痰,則痰消咽利。綜觀全方,肺胃兩經之熱得清,束表風寒得解,則咽痛可不日轉消,會厭腫退,聲出無阻,則音聲自然恢復。

2 暴喑

趙某,男,46歲。2008年3月24日診。突發聲嘶2天。現癥見:聲音嘶啞,咽痛,咳嗽,咯痰質稀量多,納眠可,二便調。舌紅、苔微黃,脈浮。專科查體:雙聲帶明顯充血,聲門閉合欠佳,雙側室帶未見明顯水腫,會厭及雙側梨狀窩未見明顯異常。證屬外感風寒,治當祛風散寒,方選小柴胡倍姜湯,處方:柴胡、生姜各30g,黨參、炙甘草、大棗、法半夏各10g,黃芩8g。服3劑后痊愈。

按:風邪襲肺易致肺氣失宣,喉為肺之“上口”,“肺氣實”則“音不鳴”,聲門開合一旦失職則音聲不利,故見聲嘶。結合脈證,最切合病機之治法當為祛風散寒。柴胡通行于少陽,最善散藏匿之風;生姜通行肺胃,重用可借助其辛溫之性以散肌表之寒,合用則表里之風邪均無所遁形。另據六經傳變的規律,風寒之邪侵入太陽之后多有向陽明傳變之勢,故知肺(太陽)轉胃(陽明),當先實胃,黨參擅補脾肺之氣,大棗擅補脾胃之氣,肺脾胃氣得充,則聲帶鼓動得力;同時炙甘草益胃填陰,則胃之氣陰得,三品聯用,肺氣邪祛得源,胃氣穩固得力,祛病之基得奠。需說明的是,參、棗、草三品用量不宜過重,一來有閉門留寇之嫌,二來有氣余化火之虞。黃芩用量宜巧,一者風寒入內多從熱化,若無防熱生變的藥物“先其時”而清熱,則肺熱恐有漸盛之憂;二者用量又不宜過大,黃芩性味苦寒,過量使用易敗胃氣,反致閉門留寇。法半夏多為痰多者設,其雖以燥濕化痰見長,但性偏溫燥,過量使用未免有助燥化火之弊。

3 小結

篇9

1、清熱瀉火。柴胡屬性寒的藥材,具有清熱瀉火的功效。在炎熱的夏季,人們不妨可以適當的食用一些柴胡,有助于人們更好地安度整個夏季。

2、抗炎。柴胡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這主要是因為柴胡中含有皂苷和揮發油的成分,而這些成分在動物實驗中對動物腫脹、抗炎起到不錯的效果。

3、解熱、退熱。柴胡具有解熱、退熱的作用,尤其對于傷寒、大腸桿菌液、酵母等所引起的發熱癥狀起著解熱作用。另外,在動物實驗中,柴胡還能夠使動物正常體溫降低。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0

在支氣管哮喘中,咳嗽變異性哮喘屬于比較特殊的類型,其臨床治療的時間與其他哮喘無較大的差異[1]。咳嗽變異性哮喘具有反復性、慢性和持續性的特征,常伴有咳嗽、呼吸急促和喘息的臨床表現,經常被一些醫療經驗或診斷不全面而被誤判為一般的咳嗽、支氣管炎等疾病[2]。咳嗽變異性哮喘一旦被確診就需要長期的進行藥物治療,是一種容易復發的疾病,這也增加了治療的難度[3]。在中醫認為,咳嗽變異性哮喘主要由于人體的臟腑功能失調和氣機的升降失衡導致 的[4]。從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選取80例咳嗽變異型哮喘患者,其中觀察組使用加味小柴胡湯治療咳嗽變異型哮喘的效果較為顯著,現將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選取80例咳嗽變異型哮喘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其中觀察組中男性有30例,女性10例,年齡17~57歲,平均年齡(32.8±9.8)歲,病程3個月~11年,平均病程(3.5±2.7)年。對照組其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齡18~58歲,平均年齡、病程上均無明顯的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觀察組的加味小柴胡湯治療方法 觀察組40例咳嗽變異型哮喘患者口服加味小柴胡湯,3次/d,堅持服用60 d。加味小柴胡湯含有的中藥材料具體如下:白術14 g、大棗12 g、生姜10 g、炙甘草9 g、柴胡14 g、茯苓15 g、丹參14 g、細辛6 g、赤芍14 g、炙麻黃9 g、法半夏10 g、黨參20 g、黃芩14 g。在準備進行加味小柴胡湯治療前,醫師需要對40例的患者進行身體檢查,根據每1例患者身體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服用,這樣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提高加味小柴胡湯治療的效果。針對陰虛患者,可以在胡湯內添加14 g的玄參和麥冬;痰多的患者,可以在湯內添加10 g竹茹、15 g桑白皮;氣血不足的患者,可以在湯內添加31 g黃芪;血液循環障礙的患者,在湯內添加8 g桃仁、4 g紅花。

1.2.2對照組西醫治療的方法 對照組40例患者均采用茶堿緩釋片治療,口服,2次/d,0.1 g/次;氯雷他定片,口服,1次/d,0.1 g/次;沙丁胺醇氣霧劑,早、中、晚3次,每次只噴一下。與觀察組的治療時間一樣,均60 d。

1.3療效判定 兩組患者在治療60 d后,對患者進行療效判定。顯效:患者的咳嗽的癥狀均消失,在治療后的14 d沒有出現復發的跡象。有效:患者的咳嗽癥狀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復發的間隔時間有所延長,且復發次數減少。無效:患者的咳嗽癥狀與治療前無任何的差異,甚至病情的發展有加重的現象。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P

2 結果

2.1兩組臨床效果的比較 對照組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低于觀察組,兩組差異明顯(P

2.2復況 在兩組患者停止服藥治療的14 d后,觀察組中有4例病情復發,復發率為10.0%,對照組中病情復發有9例,復發率為22.5%,觀察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明顯(P

2.3不良反應情況 咳嗽變異型哮喘在服用的過程中主要有腹部不適、皮疹、頭暈、嘔吐、惡心等其他的不良癥狀。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前后腎、肝均沒有出現損壞的現象,但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觀察組的不良反應情況低于對照組(P

3 討論

加味小柴胡湯最早起源于于《傷寒雜病論》,具有斡旋樞機功效、和解少陽、扶正祛邪、和胃降逆的功效。方中柴胡開郁結、輕清疏達、善解少陽。紅棗和黨參扶正祛邪、調和脾胃、補益肺氣。黃芩性寒味苦,降少陽逆氣。杏仁、炙麻黃具有疏風、散邪的功效。天花粉、赤芍具有活血解郁的治療作用。處方中的柴胡、黃芩具有苦寒清透的作用;生姜、半夏祛寒理氣;赤芍、丹參活血;細辛、麻黃化痰;術、參、草、苓、棗健脾益氣等。

廖仲偉針對咳嗽變異型哮喘患者采用加味小柴胡湯治療,效果較為顯著,臨床癥狀有明顯的改善[5]。本研究顯示,采用西醫治療的對照組臨床效果明顯低于觀察組,這說明,現階段針對咳嗽變異型哮喘采用中醫治療的效果較佳,患者病情復發且不良反應發生率都低于采用西醫治療的對照組,與廖仲偉的治療效果相近,均可以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綜上,加味小柴胡湯治療咳嗽變異型消除患者,明顯的改善了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了治療的效果,因此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陸順意,陳志斌,陳家衛.中醫及中西醫結合治療咳嗽變異型哮喘進展[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0,1(9):60-62.

[2]文惠妃.加味小柴胡湯治療咳嗽變異型哮喘的臨床分析[J].健康之路,2013,12(8):436-437.

熱門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滕州市| 犍为县| 郸城县| 溧阳市| 晋中市| 镇沅| 健康| 江津市| 阜宁县| 子洲县| 瓦房店市| 中宁县| 武穴市| 教育| 永定县| 合阳县| 明溪县| 综艺| 涡阳县| 泾源县| 拜泉县| 云安县| 汉沽区| 建瓯市| 桐梓县| 维西| 兰考县| 大理市| 巴林右旗| 平南县| 留坝县| 岢岚县| 连平县| 华池县| 阳曲县| 青浦区| 乐陵市| 汉中市| 华坪县| 江川县| 治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