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1 08:04:3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對數學學習總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初中總復習階段是學生關鍵的學習階段之一,復習的效果直接影響中考的結果,怎樣才能提高復習的效率和質量呢?
一、認真學習,把握要求
《課標》、《考試說明》是中考命題的依據,認真學習并吃透它們才有可能吃透數學中考評價的方向、方式和方法,才有可能展開針對性的教學.因此,要在充分吃透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實際制訂復習計劃,然后按部就班地實施.
二、回歸課本,夯實雙基
縱觀近幾年的中考試題,中考命題仍以基礎題為主,有些是課本上的原題或根據原題改編的.有些題原型是教材中例題或習題,是教材中題目的拓展、引申、變形或組合,復習時應以課本為主,歸納和梳理教材知識點,記清概念,夯實基礎.復習≠做題,千萬不要忽視最基本的概念、公理、定理和公式法則的記憶.如:
(2010年泉州中考)第21題:如圖,正方形ABCD中,E是CD上一點,F在CB的延長線上,且DE=BF.
(1)求證:ADE≌ABF;
(2)問:將ADE順時針旋轉多少度后與ABF重合,旋轉中心是什么?
(改編自華東師大版教材八(上)P70習題15.2第3題)
因此,要緊扣課標和教材,梳理整合知識結構,加強基本技能訓練,做好以下方面:
1.扎扎實實地抓基礎.中考試題基礎分占總分(150分)的80%,在第一輪復習中使每個學生對初中數學知識能達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在應用基礎知識時能做到熟練、正確和迅速.如:(2013年泉州中考)第1題:4的相反數是(?搖 ).
2.不搞題海戰術,精講精練,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進行有針對性、典型性、層次性的強化練習.運用一題多拓,培養思維的深刻性;引導一題多變,深化思維的靈活性;提倡一題多解,提高思維的獨創性.如:證明兩三角形的全等,是近幾年中考的必考題型,在復習中可讓學生自由發揮.
3.從實際出發,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即分層次開展教學工作,全面提高復習效率.課堂復習教學實行“低起點、多歸納、快反饋”的方法.如:求-3的相反數、倒數、絕對值等.
4.注重思想教育,不斷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并創造條件,讓學困生體驗成功.如:科學記數法,不為0的數的0次冪、負整指數冪等是常考的知識點,可重點訓練學困生.
5.注重對尖子生的培養.掌握基本的解題方法的同時,要求他們盡量走捷徑、出奇招、有創意,注重邏輯關系,力求解題完整、完美,提高中考優秀率.對于接受能力好的同學,課外適當開展興趣小組,培養解題技巧,提高靈活度,使其冒“尖”.
三、專題復習,穩步提升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知識的精髓,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橋梁,是對數學知識內容和所用方法的本質認識。學生一旦掌握了思想方法就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促進認知結構的發展與完善,發展數學的思維能力.數學思想方法是蘊藏在數學題目中的,學生通常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領悟,因此在第二輪復習中要挖掘例題、習題中所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之應對變化萬千的中考題型.
1.復習不再以節、章、單元為單位,而是以專題為單位.專題的選擇要準、安排時間要合理.專題選得準不準,主要取決于對教學大綱(及課程標準)和中考題的研究.專題要有代表性,切忌面面俱到;專題要由針對性,圍繞熱點、難點、創新點、重點特別是中考必考內容選定專題.如開放型問題:
(2009年泉州中考)16.已知反比例函數y=kx(k是常數,k≠0)的圖像在第一、三象限,請寫出符合上述條件的k的一個值:?搖?搖?搖 ?搖.
(2010年泉州中考)16.現有四條鋼線,長度分別為(單位:cm)7、6、3、2,從中取出三根連成一個三角形,這三根的長度可以為?搖?搖 ?搖?搖.(寫出一種即可)
2.注重引導學生解題后的反思.
3.以題代知識,由于第二輪復習的特殊性,學生在某種程度上遠離了基礎知識,會造成程度不同的知識遺忘現象,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以題代知識.
4.專題復習的適當拔高.專題復習要有一定的難度,這是由第二輪復習的特點決定的.沒有一定的難度,學生的能力很難得到提高,但要兼顧各種因素,把握一個度.
5.專題復習的重點是揭示思維過程.不能加大學生的練習量,更不能把學生推進題海,不能急于趕進度.
四、模擬訓練,考前練兵
第三輪復習的形式是模擬中考的綜合訓練,查漏補缺,這好比一個建筑工程的驗收階段.研究歷年的中考題,適應性的訓練,試卷的講評,注重典型錯誤的分析,訓練答題技巧、考場心態、臨場發揮的能力等.模擬題必須有模擬的特點:時間的安排,題量的多少,低、中、高檔題的比例,總體難度的控制等要貼近中考題.模擬題的設計要有梯度,立足中考要略高于中考.如:往年各地市的質檢卷、中考卷、考試說明等都可以作為模擬題.
總之,中考復習應得法,應扎實有效,要從基礎知識抓起,重視課本,依據《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進行復習教學,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精講精練,不斷反思、歸納和總結,定能使復習取得高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8-333-01
新課程標準對目前我國體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在學校體育教育中,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日益廣泛。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質量已成為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和方向。體育教學的創新與改革需要信息技術的配合與支持。
一、信息技術和體育教學的關系與內涵
目前,在不斷深入開展教育改革的大形勢下,信息技術已成為教育教學改革中重要的助推力量,使教學效果產生了實質性的變化,信息技術發展與學科教學相互依存、緊急聯系。在兩者的關系之中,信息技術并非只是一種工具來輔助教學,其本身信息就具有資源共享、全面互通等特征,能夠創造出適宜的學習環境,能有效改善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進而培養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應用信息技術就是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將信息方法與技術、不同層面的知識體系等內容融合在一起,進而讓學生獲得更多的體育知識。與傳統的體育教學相比,信息技術更具創造性,為推廣素質教育作出貢獻;信息技術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使體育教學效率有了明顯提高;可啟發和激勵學生由傳統的“被動的學習”向“探究性的學習”轉變,同時激勵體育教師由以往的只顧“教書”向“研究性”的方向轉變,進而激發學生和老師的主觀創造性,提高其信息化水平。
二、在體育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實踐效果
1、有利于加強體育教學管理
信息技術的應用利于加強學校對體育教學的管理,例如:隨著信息技術的應用,改變了以往傳統的體育考試成績的統計方法,教師通過利用計算機進行實際操作和數據化管理。因此,信息技術的運用使體育教學更加規范化,提高了工作效率。
2、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體育教學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多觀看體育比賽的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比如,通過觀看籃球比賽,學生對運動員的動作進行模仿訓練,并感染其他同學開始喜歡籃球運動。當把學生的體育興趣激發出來以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將各種體育運動標準動作剪輯下來,制作成課件并在體育課堂上給學生放映,結合所學習的體育理論知識,讓學生自主的發現問題,通過不斷的、自發性的思考,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有利于擴大學習的深度與廣度
在體育教學中通過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將圖像、文字、聲音等信息生動的結合起來,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體育技術動作的重難點,還能夠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4、有利于優化體育教學環境
在體育教學課堂上,教師通過利用信息技術將體育動作真實的展現出來,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加深對體育運動和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并對體育理論知識進行思考和揣摩,使學生可以在一個良性循環的體育教學環境中學習,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三、信息技術在體育教學中運用的局限性
1、傳統體育教學觀念的影響
當前由于教師隊伍對信息技術的掌握水平不均,并且受到傳統體育教學觀念的影響,部分教師信息意識較弱,對教育技術的認識較為狹隘,缺乏對學科的前沿性和發展動態的關注度,不重視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甚至還抱有懷疑態度。當然,身體練習和傳統授課仍然是體育教學的主要手段,然而通過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往往更生動、更直觀且更易被學生所接受。
2、體育教學環境的影響
課程標準中已明確指出,身體練習是體育教學的主要手段,由此決定了體育課的教學場地基本在戶外,也就是說體育課受限于在室外過多地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從而降低了使用率。現階段,有室內活動場地的學校數量并不多。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要求有一個相對閉合的空間,對設備和場地的要求較高,這就與體育實踐教學產生了沖突。
四、對信息技術與體育教學整合優化的思考
1、轉變傳統教學觀念
體育教師教學觀念的改變,不僅是時展的要求,而且也是教育發展與改革的需要。教師通過合理、高效的利用信息技術資源,通過信息技術的強大功能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從而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因此,體育教師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最大限度的發揮網絡資源的功能,培養終身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達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2、處理好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的主次關系
信息技術對教學的作用可以理解為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增添了信息技術這一特殊工具,是一種為了更好完成教學目標而使用的教學手段,而這并不等于說拋棄了傳統的教學手段,實質上是在體育教學作為傳統教學的一種有益補充而并存。所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輔助教學時,需要在設計教學內容和使用教學方法時把握好信息技術應用的方法和時機,避免“為用而用”、“過渡使用”所造成的主次不分合影響目標完成。
3、制定優化政策,推進信息技術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各級有關部門應順應時代潮流,加強管理,建立起相適應的約束和激勵機制,促進體育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具體來說,在體育教學的信息化建設中,要從體育教學的實際情況和課程目標出發,做好教育資源的優化整合,逐步使信息技術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中達到科學與規范的要求,全面推進體育教學的信息化,提高體育教學質量。
近30年來,范疇理論和語言遷移一直是指導語言學家進行英語介詞習得研究的主要理論,而范疇理論又以原型理論為主導。在語言遷移研究方面,研究者們逐漸轉向了概念層面,探索影響英語介詞習得的深層次原因。
(一)原型理論與原型效應
20世紀70年代,心理學家Rosch等[1]根據Wittgenstein提出的“家族相似性”及Berlin和Kay等認知心理學家對“焦點色”的研究提出了“典型范疇理論”,即“原型理論”。她認為同一范疇內部成員有典型成員和非典型成員之分。完全具有某一范疇成員全部特征的實體是該范疇的典型成員,即原型;而不完全具備某一范疇成員全部特征的實體則是非典型成員。同一范疇的成員通過“家族相似性”聯結在一起,并且范疇的邊界是模糊的。
目前語言學家對“原型”給出了三種界定方式。其一:原型是一個范疇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員,即原型樣本。Rosch[2]認為原型是一個范疇中擁有最多共同特征的實體,而范疇是圍繞原型建立起來的。其二:原型是抽象的圖式表征。Reed[3]認為原型是對范疇進行概括的表征;在范疇化過程中人們就是以這些圖示表征作為認知參照點對范疇進行切分的。其三:“原型加轉換”的觀點。這種界定方式可以理解為上述兩種的結合。而“原型效應”指的就是范疇中的不相同地位,即同一范疇內部的一些成員比另一些成員擁有更多共同的范疇特點,因而更加具有認知凸顯性,也就更具代表性。
(二)概念遷移假說
20世紀90年代以來語言遷移研究發生重大轉向。西方研究者開始從語言與認知的接口處研究語言遷移,從思維層面探究遷移的本質,提出了“概念遷移假說”。
該假說主要指,“人們在習得某種語言(如母語)的過程中,會形成某種習慣性思維方式和語言的概念范疇化方式,而這些思維方式和概念范疇化方式反過來會影響另一種語言的習得”[4]。由此可知概念遷移主要產生于語際不同的概念范疇系統及概念存儲模式。對以漢語為母語的英語二語學習者來說,發生概念遷移的根本原因是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在概念范疇化方式上不同于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在長期使用漢語這一意合語言的過程中慢慢形成了整體、悟性、具象的思維方式。而在英語形合特征的影響下,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逐漸形成了個體、理性、抽象的思維方式。Jarvis和Pavlenko[5]認為學習一門語言可以改變學習者已有的思維方式和世界觀,也就是說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獲得的新概念會使學習者調整并重組原有基于母語的概念結構,改變對實體的范疇化方式和注意傾向。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習者在習得英語時,其整體思維方式會遷移到英語的產出中。
二、英語介詞的基本情況
據寇姆統計,英語中各類介詞共有285個,而漢語中不到30個。[6]根據Brown Corpus語料庫可知,英語中最高頻詞匯前100個中有15個是介詞。英語介詞的重要地位及難以掌握的事實決定了對介詞研究的必要性。
根據《薄冰英語語法》[7]一書中對介詞進行的詳細劃分,按其構成可分為簡單介詞、復合介詞、二重介詞(即由兩個介詞搭配而成,但沒有復合介詞那樣固定,如from under,until after等)、短語介詞、分詞介詞5種。按其詞義可分為表地點、表時間、表比較、表原因、表手段等15種。根據第二種分類,同一介詞可屬于多個類別,說明有些介詞是多義的。介詞一詞多義是造成我國英語學習者介詞習得困難的原因之一。
三、英語介詞習得的相關研究
縱觀國內外英語介詞習得研究,該領域研究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主要從學習者的主觀因素出發探討介詞的習得,如Mougeon、Pavesi、Schumann等。第二類探索了空間范疇化等認知因素對介詞習得的影響,如國外語言學家Correa-Beningfield、Jarvis和Odlin等,國內學者馬書紅、李佳和蔡金亭等。第三類從概念遷移角度研究英漢概念化方式的異同對介詞習得的影響,此類研究較少,國內僅有張會平和劉永兵兩位做過相關研究。各類研究在特定的時間段內均有獨特影響,給英語介詞習得研究帶來了有益啟示;同時也存在一定缺陷,為以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一)國外相關研究
國外研究之初,語言學家們主要從學習者的主觀因素出發探討介詞的習得順序、學習策略、關鍵期對介詞習得的影響等,并沒有考慮到母語和目標語在空間語義上的異同及學習者空間認知方式的差別,這些語言學家有如Mougeon等、Pavesi、Schumann、Becker和Carroll、Munnich等。
英語介詞語義抽象而復雜,恰當地使用英語介詞對學習者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一直受到語言學家的關注,并成為二語習得領域的一個研究焦點。筆者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發現,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某些角度,回顧性研究較少。為了較全面地了解國內外英語介詞習得研究現狀,引起研究者對英語介詞習得的關注,本文以原型理論和概念遷移假說為基礎,簡述了近年來國內外在這方面的研究現狀,發掘了研究成果對英語介詞學習的啟示,以期以此為契機,為英語介詞習得提供一點幫助。
一、理論回顧
近30年來,范疇理論和語言遷移一直是指導語言學家進行英語介詞習得研究的主要理論,而范疇理論又以原型理論為主導。在語言遷移研究方面,研究者們逐漸轉向了概念層面,探索影響英語介詞習得的深層次原因。
(一)原型理論與原型效應
20世紀70年代,心理學家Rosch等[1]根據Wittgenstein提出的“家族相似性”及Berlin和Kay等認知心理學家對“焦點色”的研究提出了“典型范疇理論”,即“原型理論”。她認為同一范疇內部成員有典型成員和非典型成員之分。完全具有某 一范疇成員全部特征的實體是該范疇的典型成員,即原型;而不完全具備某一范疇成員全部特征的實體則是非典型成員。同一范疇的成員通過“家族相似性”聯結在一起,并且范疇的邊界是模糊的。
目前語言學家對“原型”給出了三種界定方式。其一:原型是一個范疇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員,即原型樣本。Rosch[2]認為原型是一個范疇中擁有最多共同特征的實體,而范疇是圍繞原型建立起來的。其二:原型是抽象的圖式表征。Reed[3]認為原型是對范疇進行概括的表征;在范疇化過程中人們就是以這些圖示表征作為認知參照點對范疇進行切分的。其三:“原型加轉換”的觀點。這種界定方式可以理解為上述兩種的結合。而“原型效應”指的就是范疇中的不相同地位,即同一范疇內部的一些成員比另一些成員擁有更多共同的范疇特點,因而更加具有認知凸顯性,也就更具代表性。
(二)概念遷移假說
20世紀90年代以來語言遷移研究發生重大轉向。西方研究者開始從語言與認知的接口處研究語言遷移,從思維層面探究遷移的本質,提出了“概念遷移假說”。
該假說主要指,“人們在習得某種語言(如母語)的過程中,會形成某種習慣性思維方式和語言的概念范疇化方式,而這些思維方式和概念范疇化方式反過來會影響另一種語言的習得”[4]。由此可知概念遷移主要產生于語際不同的概念范疇系統及概念存儲模式。對以漢語為母語的英語二語學習者來說,發生概念遷移的根本原因是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在概念范疇化方式上不同于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在長期使用漢語這一意合語言的過程中慢慢形成了整體、悟性、具象的思維方式。而在英語形合特征的影響下,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逐漸形成了個體、理性、抽象的思維方式。Jarvis和Pavlenko[5]認為學習一門語言可以改變學習者已有的思維方式和世界觀,也就是說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獲得的新概念會使學習者調整并重組原有基于母語的概念結構,改變對實體的范疇化方式和注意傾向。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習者在習得英語時,其整體思維方式會遷移到英語的產出中。
二、英語介詞的基本情況
據寇姆統計,英語中各類介詞共有285個,而漢語中不到30個。[6]根據Brown Corpus語料庫可知,英語中最高頻詞匯前100個中有15個是介詞。英語介詞的重要地位及難以掌握的事實決定了對介詞研究的必要性。
根據《薄冰英語語法》[7]一書中對介詞進行的詳細劃分,按其構成可分為簡單介詞、復合介詞、二重介詞(即由兩個介詞搭配而成,但沒有復合介詞那樣固定,如from under,until after等)、短語介詞、分詞介詞5種。按其詞義可分為表地點、表時間、表比較、表原因、表手段等15種。根據第二種分類,同一介詞可屬于多個類別,說明有些介詞是多義的。介詞一詞多義是造成我國英語學習者介詞習得困難的原因之一。
三、英語介詞習得的相關研究
縱觀國內外英語介詞習得研究,該領域研究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主要從學習者的主觀因素出發探討介詞的習得,如Mougeon、Pavesi、Schumann等。第二類探索了空間范疇化等認知因素對介詞習得的影響,如國外語言學家Correa-Beningfield、Jarvis和Odlin等,國內學者馬書紅、李佳和蔡金亭等。第三類從概念遷移角度研究英漢概念化方式的異同對介詞習得的影響,此類研究較少,國內僅有張會平和劉永兵兩位做過相關研究。各類研究在特定的時間段內均有獨特影響,給英語介詞習得研究帶來了有益啟示;同時也存在一定缺陷,為以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一)國外相關研究
國外研究之初,語言學家們主要從學習者的主觀因素出發探討介詞的習得順序、學習策略、關鍵期對介詞習得的影響等,并沒有考慮到母語和目標語在空間語義上的異同及學習者空間認知方式的差別,這些語言學家有如Mougeon等、Pavesi、Schumann、Becker和Carroll、Munnich等。
參考文獻:
[1]Rosch E,Mervis C B.Family Resemblances:Studies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J].Cognitive Psychology,1975(7):573-605.
[2]Rosch E.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Semantic Categori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1975(3):92-233.
[3]Reed S K.Pattern Recog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A].Technical Report[R].Perceptual Systems Laboratory. UCLA,1972:32.
[4]張會平,劉永兵.英語介詞學習與概念遷移——以常用介詞搭配與類聯接為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4):569.
[5]Jarvis S,Pavlenko A.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M].New York:Routledge,2008:16.
[6]彭啟良.翻譯與比較[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54.
[7]薄冰.薄冰英語語法[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7:361-362.
[8]Ijaz H.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Determinants of Lexical Acquisi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J].Language Learning,1986(36):401-451.
[9]Correa-Beningfield M R.Prototyp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Revue de Phonetique Appliquee,1990(95-97):131-135.
[10]Jarvis S,Odlin T.Morphological Type,Spatial Reference,and Language Transfer[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0(22):535-556.
[11]Navarro I Ferrando I,Tricker D.A Comparison of the Use of AT,IN and ON by EFL Students and Native Speakers[J].RESLA,2001(14):295-324.
老瓜頭(Cynanchum Komarovii AI. Iljiniski)系籮摩科鵝絨藤屬多年草本生植物,別名牛心樸子,廣泛分布于次生沙漠中的半固定沙丘和荒漠流沙區。近年來,國內研究表明其化學成分除含有一些無機元素外,還含有生物堿、揮發油、甙類、黃酮醇類、糖類等化合物。老瓜頭提取物有抗炎、抗菌、抗腫瘤、鎮痛、止咳、祛痰、平喘等作用[1]。老瓜頭生物總堿(Total Alkaloid of Cynanchum Komarovii AI. Iljiniski, TACKI)是從老瓜頭中提取的生物總堿,具有抑制蛋清致大鼠足趾腫脹、大鼠棉球肉芽腫以及角叉菜膠誘導的大鼠氣囊滑膜炎等抗炎作用[2]。本研究以大鼠佐劑性關節炎(Adjuvant Arthritis, AA)為模型,觀察TACKI對大鼠佐劑性關節炎血清細胞因子IL-1β、TNF-α、IL-4、IL-10及NO的影響。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動物 Sprague-Dawley(SD)大鼠,雄性,清潔級,體重150~200g,由寧夏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合格證號為SCXK(寧)2005-0001。隨機分組,常規飼養,自然晝夜。
1.2 實驗儀器 大鼠足容積測試儀,自制; UV/9100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北京瑞利分析儀器公司); GC1200型γ計數器(中國科技大學中佳光電儀器公司)
1.3 實驗藥品與試劑 老瓜頭生物總堿(寧夏回族自治區物理研究所分析測試中心孟協中研究員提供),雷公藤多苷片(上海醫科大學紅旗制藥廠,批號040102,10mg/片),弗氏完全佐劑(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 CFA;美國Sigma公司,批號Lot084k8928),TNF-α、IL-1放免試劑盒購自解放軍總醫院科技開發中心放免研究所;IL-4、IL-10放免試劑盒購自北京北方生物技術研究所;NO硝酸還原法檢測試劑盒購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1.4 方法
1.4.1 大鼠佐劑性關節炎模型(Adjuvant Arthritis, AA)制備 按照文獻[3]方法,除正常對照組外,其他各組大鼠右后足常規消毒后,于足跖皮內注射CFA 0.1mL致炎。
1.4.2 分組及給藥方法 大鼠隨機分為6組,每組10只。(1)正常對照組;(2)模型對照組均給予生理鹽水灌胃;(3)雷公藤多苷組將雷公藤多苷片研成細末,加生理鹽水,配制成混懸液(6.0mg/kg);(4)TACKI高、中、低劑量組(20.0、10.0、5.0mg/kg),用生理鹽水配制,放置1d使其充分溶解,以上藥物均以10mL/kg灌胃,每天1次,于致炎后第19天開始給藥,連續8d。
1.5 血清中IL-1β、TNF-α、IL-4、IL-10及NO含量的測定 按照試劑盒說明操作。
1.6 統計學方法 實驗結果以(±s)表示。應用SPSS 11.5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多樣本均數間比較采用One-Way ANOVA檢驗,以P
2 結果
2.1 TACKI對AA大鼠血清TNF-α、IL-1β含量的影響
CFA致炎后27d,模型組大鼠血清TNF-α、IL-1β含量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 (P
2.2 TACKI對AA大鼠血清IL-4、IL-10含量的影響
CFA致炎后27d,模型組大鼠血清IL-4、IL-10含量降低,高劑量組大鼠血清IL-4、IL-10含量高于模型組(P
2.3 TACKI對AA大鼠血清中NO含量的影響
CFA致炎后27d,模型組大鼠血清中NO含量升高, TACKI中、高劑量組大鼠血清中NO含量明顯低于模型組(P
3 討論
近年研究表明,細胞因子網絡的失調在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發病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4],具有促炎、抑炎或刺激、抑制的正負反饋的免疫調控作用[5]。本實驗結果顯示,模型組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含量升高,IL-4、IL-10含量降低,提示AA大鼠病變過程中存在細胞因子網絡平衡失調,表現為致炎因子的升高和抗炎因子的減少。TACKI中、高劑量組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含量降低, TACKI高劑量組大鼠血清中IL-4、IL-10含量升高。提示TACKI發揮其抗炎作用可能與通過下調致炎因子(TNF-α、IL-1β)、上調抗炎因子(IL-4、IL-10),調節AA大鼠血清中細胞因子的平衡有關。
關節炎大鼠的多發性關節病即與NO的過量產生有關[6], NO可以促進巨噬細胞釋放IL-1、TNF-α形成惡性循環而增加RA的臨床癥狀,因此,減少NO可以減輕關節損傷。本實驗結果顯示,CFA致炎后27d模型組大鼠血清中NO含量升高, TACKI中、高劑量組能夠降低大鼠血清中NO含量,且其高劑量組大鼠血清中NO含量與雷公藤多苷組相當[7],接近正常對照組水平。提示TACKI發揮抗炎作用可能與其抑制細胞NO的合成有關。
參考文獻
1] 楊衛東, 郝銀舉, 李紅兵, 等. 老瓜頭生物總堿鎮痛、抗炎作用的實驗研究[J]. 寧夏醫學院學報, 2005, 27 (3): 191-193.
[2] 鄭萍, 戴貴東, 楊衛東. 老瓜頭生物總堿抗炎作用機制的的實驗研究[J]. 寧夏醫學院學報, 2006, 28 (2): 99-100.
[3] 徐叔云, 卞如濂,陳修.藥理實驗方法學[M]. 第2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1: 21.
[4] Feldmann M, Brennan FM, Maini RN. Role of cytokine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 .Annu Rev Immunol, 1996,14:397.
初中數學學習遷移主要是指在數學的學習中,學生自己學習以及在老師的引導下,領悟、分析以及歸納各學習階段的數學知識,從而使學生構建起數學知識系統。學習遷移有助于學生在對數學知識建立聯系的基礎上,將其轉化成數學能力,從而實現數學知識的“活學活用”。
一、初中數學學習遷移的方式與影響因素分析
(一)遷移方式
1.新舊知識的遷移。初中階段,數學的學習是在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深入學習。特別是在學習類屬關系時,主要運用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性,將新知識的學習遷移到學生舊知識系統中,從而發揮學生已有知識與認知結構的作用,建立起新舊知識兩者間的有機聯系。
2.共同要素的遷移。初中數學學習中,在具有共同要素的并列數學內容學習的過程中,可有機結合新知識學習需求,在原有的數學認知結構中建立起一種新的結構。例如,在完成蘇教版初一數學中的“有理數”的學習之后,在以后學習無理數的過程中,可以結合學生對有理數的認知結構,有效建立起“實數”這一上位概念,從而全面吸收與遷移有理數與無理數兩個概念。
3.知識的綜合運用。在初中數學知識的綜合運用過程中,可靈活運用已有知識與認知結構的相關的知識點,重新組合各知識成分,從而有效建立起一種新的知識與認知結構。例如,在學習完蘇教版初二數學“分式的基本性質”等知識之后,學生可將其知識技能與約分或通分等知識技能進行重組,進行相關的分式運算,從而實現知識的遷移。
(二)影響因素
初中數學學習遷移中,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定勢以及學生數學學習的認知結構、數學活動經驗概括水平是影響學生數學學習遷移的重要因素。學生的學習態度直接決定著數學學習的心境,積極的學習態度有助于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中形成新知。同時,在初中數學學習遷移中,還須積極把握學生數學學習定勢對學習遷移的積極意義,對具有變化性的同類數學問題進行合理安排,從而實現對此類問題的強化訓練,掌握問題的解決方法,從而達到“觸類旁通”的學習效果,完成遷移。學生的認知結構是由學生自身的經驗與掌握的知識而形成的一種心理結構,良好的數學認知結構利于學生將各數學學習材料之間建立起有效的聯系,在自己的認知結構中進行有效的分類或進行優化組合,優化已有的知識與經驗系統,利于促進學生數學學習遷移。此外,學生參與各類數學活動的經驗概括水平對于學生能否對新舊知識的應用方式、條件、異同點等進行有效的歸納與總結有著決定性的影響,直接影響著數學學習遷移的有效性。例如,在學習初中數學有理數的加法與減法中,學生對數學情景活動:“某天的氣溫變化如下:早晨為-6℃,中午時氣溫上升了11℃,到午夜時下降了7℃,那么午夜的實際氣溫為多少度呢?”部分學生的解法為:-6+11-7=-2℃,還有學生如此解:-4+(+11)+(-8)=-2℃。可見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的經驗概括水平的差異,對數學學習遷移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響。
二、實現初中數學學習有效遷移的策略探討
(一)善用多種教學方法,加強學生數學知識系統構建
作為初中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有機結合學習內容、目標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巧用多種教學方法,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幫助學生構建較為完整的數學知識系統。例如,在對數學中某些容易混淆數學原理與概念,老師可借助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掌握這些知識之間的聯系以及共同要素,從而他們之間的異同進行全面深刻地分析。同時,數學知識的學習本就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在教學中,老師要結合數學的學科特性,善于運用變式教學法,從不同的角度、層面加強對學生的啟發,引導學生從不同側面與角度挖掘數學問題的本質,從深層結構上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方式、條件等進行理解與把握,逐步培養學生的變式思維,實現有效的數學學習遷移,從而構建起系統的數學知識結構。
(二)鞏固基礎知識,培養學生數學知識的歸納總結能力
學生對于參與數學活動經驗的概括能力直接影響著數學學習遷移效果。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老師應從數學基礎知識點的教育出發,加強數學的概念、公式推導、定理以及數學思想等教學,使學生掌握具有基礎性與概括性的數學知識,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遷移的適應性。同時,在數學教學中,有意識地啟發學生進行數學問題的思考與分析,鍛煉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概括與歸納能力,使學生在多樣化的數學活動中,積極運用推理、歸納、總結等方法進行知識本質的理解,進而進行數學規律以及數學問題解決方法的總結,提高學生的概括水平,最終實現廣泛的地遷移。
(三)結合數學學習材料的關聯性,優化數學程序設計
要提高數學學習遷移的效果,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遵循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認知特點與水平及其認知規律等,深入挖掘數學學習材料信息,并對其進行優化處理,注重教學內容的邏輯性與系統性及教學內容的前后聯系,從而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優化數學教學程序,使學生掌握好每一單元的數學知識,從而促進數學學習遷移的順利進行。
綜上所述,初中數學學習遷移對于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提升學生的數學水平,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實際教學中,老師須認真分析各種影響數學學習遷移的因素,并注重優化教學設計,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加強學生數學基礎知識的學習,提高其概括水平,為順利完成數學學習遷移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近年來,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成為了教育業關注的重點。在傳統教育模式下,教師學生通過題海戰術來提高學習成果,教師通過填鴨式教學來灌輸知識,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地位,沒有學習主動性,沒有邏輯思維的鍛煉,造成了高中數學的課堂教學效率不高,如何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效率成為當前教育的重要研究課題,本文從以下幾方面分析了當前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相關措施:
一、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現狀
教學是教與學的過程,教學成果的好壞、教學效率的高低與教師的教、學生的學都有著密切的關聯。
(一)教師方面的因素
1.備課階段:
教師在課堂教學準備階段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備課,以保障教學效果。備課時課堂教學的基礎性工作,是一名教師的責任與能力的體現,是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教師準備充分,但是課堂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因為教師備課是面對學生的平均水平來做課前準備,做不到因材施教,對于能力較高的學生,課堂教學只需講解重點;對于能力較低的學生,教師需要詳細地講解每個知識點。而教師只能照顧大部分平均線水平的學生,對于兩個極端的部分學生很難兼顧,長此以往,造成了能力較差的學生對學習產生畏懼心理,嚴重的甚至放棄學習數學的思想。
2.授課階段:
授課階段是課堂教學的關鍵過程,但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是一味地注重講解,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被動接收,在新課改的理念指導下,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老師作為引導者的角色,指引學生自主學習。但是現階段,教師在講解習題時,都是自己做、自己講,學生沒有參與其中,只是充當聽者的角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沒有溝通、交流的過程,讓學生產生了心理依賴,一遇到難以解決的習題就求助教師,沒有自我思考的習慣。長期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體驗不到數學的魅力,逐漸對數學喪失了興趣,沒有學習的動力。
3.課后總結:
教學過程還需要課后總結,其實就是教師對整個教學流程的反思的過程,包括備課、授課階段,自身的行為、方式,學生的接受狀況、教學效果等方面的分析總結。善于課后總結是教師提升個人能力的一種方式。
(二)學生方面的因素
1.課前的預習。
到了高中,數學課堂的容量要大量增加,在一節課中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是有限的二十分鐘左右,如果學生不做好提前預習,在課堂上很難跟上教師的進度,不能掌握課堂的重點、難點,課間時間也很有限,有些學生根本沒機會向教師請教問題,久而久之疑問會越來越多,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將會大大降低,直至逐漸喪失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2.課堂參與。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應該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與教師產生互動。教師在課堂上一味講解,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學生和教師沒有了互動的環節,上課情緒也相對下降,久而久之,學生對數學課感到無聊,從而嚴重地打擊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3.課后總結。
有些學生對概念的認識、和公式的掌握沒有完全理解,因此,我們需要一個系統的課后分析、總結的環節,讓學生對基礎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從而做到舉一反三。
二、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上面分析了高中數學課堂的現狀,我結合教學實踐,得出以下幾點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用有效的教學觀念武裝自己的頭腦
課堂是學生汲取知識的主要陣營,我們每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要想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首先提高教師的講課效率。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低效率教學的危害性,積極采取良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措施,引進先進的教學理念,改變以教師為課堂中心的傳統課堂模式,不斷學習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二)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數學課堂中來
現如今,教師都已經意識到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模式也由“教師講,學生聽”轉化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的新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要求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多多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探求問題的答案。這樣課堂氛圍才會不斷活躍起來,學生才會學到更多的知識,并讓學生喜歡上數學課堂。數學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給學生創造參與到課堂上來的條件:
1.授課時間要精簡,留出時間讓學生思考和討論;
2.讓學生進行自我解題,找出解題方法;
3.適當擴展課外知識;
4.給學生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其在課堂上進行發言、想象等,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角,如,在學習函數時,這堂課的難點是函數概念的理解,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思考、分析,逐步地把學生的思維帶入到函數概念中來,這樣可以使學生對函數有著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興趣對于學習來說十分重要,如果學生對數學產生了興趣,他們便會積極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來,讓數學學習事半功倍。為了提高學習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我們可以采取一些獨特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此外,我們還可以出一些有意思的題目,創設有趣的意境,來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從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同時,可以引導學生收集一些知識、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研究一些有趣的數學問題,這些都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三、結語
總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不僅是教師單方面的任務,還要與學生配合,讓學生融入到數學課堂,讓學生學會學習數學,愛數學,對數學的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
參考文獻:
[1]白小軍.對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對策探討[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4).
如東縣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中學高級教師 南通市數學學科帶頭人 先后在《中學數學月刊》《中學數學教與學》等報刊雜志20多篇。 數學的學科特點決定了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地“悟”的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悟出道理,悟出方法,悟出奧妙。小悟則小進,大悟則大進。學而不悟,難免原地踏步,雖勞苦身心,進步卻不甚顯著。那么,如何在數學學習中“悟”呢?
于知識建構中“悟”。數學學習的過程,本質上就是數學認知結構不斷重構、發展的過程。原有認知基礎作為數學學習活動的出發點,通過建立新知識與原有認知結構中相應知識之間的聯系來實現新知識的有效建構。在這里,自己的“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非老師的講解。學習數學要杜絕死記硬背,不求甚解的傾向,學習中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多靜下心來琢磨一個問題可以從幾個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多想想知識背后的東西;敢于向課本挑戰,提出與課本不同的看法或解法;用“數學家”的方法去探索一些重要公式(定律)的發現過程,并“看看人家是怎樣想出來的”。唯有不斷地“悟”,方能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融會貫通所學知識。
于解題練習中“悟”。數學的學習離不開解題訓練。解題訓練是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反復練習正是為了達到“悟”的效果及培養對數學的理解和感覺。實踐出真知,親身動手做題、思考、感悟,是數學學習的關鍵一環。解題,要精練題目,不要搞題海戰術,要做有價值、有意義的數學題。因為有價值的數學題,不但可以幫助你鞏固所學知識,而且能夠鍛煉你的思維,發展數學智慧。通過解題發現問題,獨立探索,比較,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拓展問題,歸納方法,達到解一題而通一類、知一片的效果,更多更好地掌握數學的知識、意義與思想方法。
于鞏固總結中“悟”。孔子說“溫故而知新”。鞏固總結舊知識常常可以“悟”出新知識。學完一節,要做個小結,學完一章,要做個總結。常做總結可幫助你進一步理解所學知識,形成較完整的知識框架。在總結時要緊緊圍繞概念、公式、法則、定理、定律,思考它們是怎么形成與推導出來的,能應用到哪些方面,它們需要什么條件,與哪些知識有聯系。通過追根溯源,牢固掌握知識。學習數學還在于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去思考問題。經常發現一些同學對數學無論怎樣練習,也始終難以找到對數學的感覺。這就需要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從問題解決中形成一般性的結論,領悟問題解決過程中的數學思想方法。因為,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精髓,是對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本質的概括,是數學本質的高層次體現。掌握了數學思想方法也就找到了打開數學大門的金鑰匙。
數學學習的過程是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在學習過程中對每個問題都沉下心去想一想,反復琢磨,體味要領,不斷去“悟”,才能達到“無招勝有招”的境界。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6-0163-01
所謂數學思想,即是對數學內容與方法的本質認識與抽象概括,是在數學學習中用于解決數學問題的具體看法和重要指導思想。而數學方法,則是指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所運用到的特定程序及手段。數學思想與數學方法之間是相互依存與聯系的,前者是后者的靈魂,后者是前者的實現載體[1]。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十分有益,它不僅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還能促進學生數學學習效率的有效提升,因此,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已成為擺在相關機構及教師面前的一道重要課題。
1.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滲透的數學思想方法
從古至今,人們創設、研究出來的數學思想方法不計其數,而適應小學階段學生年齡特點的數學思想方法卻不多,主要劃歸思想方法、樹形結合思想方法以及歸納思想方法等,現按其前后順序依次展開具體分析如下:
1.1劃歸思想方法。劃歸思想方法要求學習者用發展與聯系的觀點去看待問題,并通過對問題形式的變換,使得原本繁瑣、抽象的問題更容易被理解與解決,進而實現化難為易,化簡為繁的一種學習方法[2]。例如在圓面積計算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圓形分成若干等分,并將其拼湊成一個近似為長方形的形狀,再讓學生計算它的面積,進而引導學生正確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1.2樹形結合思想方法。該數學思想方法要求學習者在研究某一對象時,不僅要研究其代數意義,還要對它的幾何意義進行研究 ,并將這兩者的意義進行有效結合,利用圖形形象、直觀的特點,促進對數、式關系的進一步理解,進而提升對其研究效率。數形結合思想方法將數學中抽象性與邏輯性通過直觀圖形的方式展現出來,大大增強了對研究對象的操作性,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
1.3歸納思想方法。歸納思想方法是一種由特殊到普遍的推理方法,它通過對特殊題材及實例中本質要素、及要素與要素之間聯系的仔細觀察與深度挖掘,進而對擁有該本質要素特點的題材進行總體概括與歸納,并作出普遍性的結論。歸納思想方法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種重要學習方法,它不僅有效鍛煉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推理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也由此被廣泛應用于實際的數學教學工作中。
2.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有效策略
2.1利用教學情境來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由于數學學科的邏輯性與抽象性較強,再加上小學階段學生的注意力及自我控制能力較弱,因此創設教學情境,實現情景教學則顯得尤為必要,因為它不僅能夠使將抽象轉化為具體,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同時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也十分有利[3]。為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將數形結合與情景教學法進行結合,有意識的為學生創設一個有效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例如在'平移和旋轉'及'軸對稱圖形'這兩單元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好足夠的萬花筒或剪紙,讓學生們來觀看,并讓學生列舉出生活中的對稱圖形與存在的平移、旋轉的現象。通過該種教學情境的營造,不僅有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啟發了學生的思維,同時具體的物體的形態還促進了學生對旋轉、平移、對稱知識的理解,有利于數學知識的概括和數學思想方法的形成。
2.2在數學知識的傳授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首先,通過對數學概念的提煉與形成實現對學生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由于概念是對綜合知識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對于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較難,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對具體的知識特點進行仔細分析、歸納與總結,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并不斷將數學歸納等思想方法滲透于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與吸收。其次通過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數學知識的學習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問題對于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引導性,不僅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更要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并通過解決問題這種形式,來完成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4]。另外,在數學活動操作中滲透。教學活動作為一個具體的教學實踐形式,對小學生抽象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十分有益。教師應對每一個數學活動進行重視,并運用其具體實踐內容做好對知識的講解工作,將數學思想方法滲透于其中,幫助學生充分理解其中的規律。
2.3在數學知識的歸納與總結中提升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思想方法是對數學知識及的有效概括和總結,是解決數學問題的有效思路與方法,因此,對數學思想方法的熟練掌握與運用對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起著尤為關鍵的促進作用。為此教師應當在新知識傳授之后,注重對知識的梳理與總結,并通過對所學知識的分析與總結,對其中所包含的數學思想進行仔細分析與研究,給學生一個系統的概括與歸納,以更好的促進學生對數學思想方法的認識、吸收與掌握。
3.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思想方法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還能提升學生數學學習效率,進一步增強小學數學課堂質量。為此相關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數學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加大對相關數學思想方法的研究,并將熟練運用于實際課堂教學中,有意識的對學生自我提煉、揣摩概括數學思想方法的能力進行培養,進而以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及綜合能力邁向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邱莉亞.在"數學廣角"中有效滲透數學思想方法[J].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 2013(06)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1 學習數學困難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數學這門學科是一個門注重思考的學科,可以說數學是一門讓人在思考中獲得知識的學科,所以在數學學習中一定要注意動腦才能學好數學。
(2)作為學生來說,學生在初中時期數學基本知識薄弱,數學公式掌握不扎實,尤其是從初中直接升入中等職業學校,欠缺高中階段的數學學習和鍛煉。
(3)從傳統教學角度來說,數學這門學科已經被廣大同學以及家長認為是一門很難學習的學科,數學被認為是一門“無趣”、“單調”、“”的代名詞。所以,不管哪個階段的學生都唯恐避之不及,更談不到說積極地學習這門課程了。
(4)從學校對數學學習的態度來說,在中職學校中學生沒有太多關于升學的想法,學校的平時教學中也把重點放在了專業課上的實用數學上。沒有過多地要求同學們去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僅僅要求理解公式,了解基本的概念就可以了。對掌握數學的程度要求過低,這也無形中影響了中職學校中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5)從學習方法上來說,筆者經過幾次在學校的抽查中得到以下結果供大家參考。我們大部分中職學校學生對如何學好數學感到很迷茫,其實有很多同學對數學都很有興趣,但由于找不到學習的竅門都半途放棄了。同時,學習興趣也是影響數學教學和學習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學習數學困難的原因
2.1 對數學認識少,學生思維能力差
數學方法和數學思想是組成數學思想基礎。數學思想是數學學習活動的推動力,數學方法對數學思想加以進行指導,為我們的數學活動提供切實有效的思路和教學方法。逐步形成了以數學知識為載體的數學思想方法,進而加強學生對數學規則的認知,能夠讓學生們更好地形成對數學結構的認識和思維素質的提升。由于,很多中職學生的自身原因,在初中階段數學成績就一直很差,對數學學習提不起來興趣,更不要提什么數學思想和數學基礎。但這兩點卻是學好數學不容忽視的兩個必要條件。
2.2 錯誤的學習方法,偏重于習題不重視思考
正確的學習方法與正確的作息時間,只有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才能學好數學這門課程。回想起在初中階段的學習,面臨著嚴重的升學壓力,我們的各位同學都處在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根本沒有從根源去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學習沒有機會、坐等老師來上課。在課前不進行預習,上課時對老師所講的內容絲毫不了解;從而產生了強烈的依賴感,毫無主動學習的思想。屬于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事實也證明了這種教學和學習方式根本不能得到好的學習效果。
2.3 學生學習意志薄弱,缺乏信心
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意志薄弱,對自己缺乏信心也是學不好數學的原因之一。對于升入中職學校的學生而言,在初中時期大部分同學對數學就不感興趣。數學成績也一直不好,所以才選擇了中職學校這種沒有升學壓力的學校來繼續學業。在初中學習中的不被認可讓很多同學對數學學習失去了信心,這無形中就降低了學好數學的幾率,進而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數學學習目標的實現。但是有些中職學生在初中階段數學成績并沒有那么差,但進入中職學校以后認為學校沒有升學壓力。就不用太用功去學習數學知識也可以了,在思想上就松懈下來。沒有以前那樣努力學習,在課堂學習的時候,對學習中的各個知識點的理解也不像以前那樣去認真思考。在功課上越欠越多,最后掉隊了都不知道。最后一種學生,就是對數學天生不敏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非常吃力、又缺乏探索學習精神,不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學習知識。最后,對數學完全失去興趣。
3 解決對策
3.1 組建適合中職數學課程體系
我們在中職數學教學當中主要講解的是數學的實際應用性,主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與基本素質。由于,科技發展社會進步的加快。中職學校中的學科也在不斷增加,對我們現在學習的數學知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育直管部門也要求學校精簡學時有效提高學習效率。再有就是中職學生的學習基礎相對較弱,對數學這種比較抽象化的理論學科不好理解,嚴密的數學知識結構并不是他們所需要。在這種情況之下就需要作為教師的我們對數學課程的體系加以改進,放下以往那些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總結出一套適合現在學生學習的方式方法。從目前的情況分析,我們的中職教育數學體系中包括理論型模塊、實際應用型模塊、專業型模塊。
(1)理論型模塊:教學課程內容的設置要依據專業特性進行安排,盡量安排一些與本專業相關的數學知識進行學習,對中職教育中學習的必修課進行詳細耐心的講解,讓各位同學從本質學會數學知識。通過對數學基礎理論的學習,逐步使學生們建立起對數學的基本思想,一方面奠定日后專業課對數學知識的需求,另一方面讓同學們學會初步使用數學知識的方法,有效地提高同學們分析數學問題的能力,從而更好地去解決實際的數學問題。
(2)實際應用型模塊:教學課程的設定要求每個專業的教師與數學老師一起商定,從不同學科不同角度來設置不同的數學課程,如汽修應用數學、會計應用數學、機電應用數學、數控應用數學等。這些課程都主要體現在其專業性上。所安排的課程主要體現在兩個字上“實用”,讓我們的同學深刻體會到數學就是我們的身邊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這一模塊的授課我們可以選擇比較靈活的方式來開展。在課程設置目標上,我們不要要求過高。應該從實際的學生角度出發。只有這種教育模式,才能更好地讓學生的思維發生改變,更有利于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進而才能培養出國家需要的人才。
(3)專業型模塊:體現在計算方式、數學在軟件編程中的應用,通過現今科技優勢來介紹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增加同學們的社會實踐感。
3.2 改進學習方法 提高學習興趣
(1)多年的中職教育中,我們很多老師往往都忽略了培養學生自身能力,重視結果看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對理論部分過于看輕,授課過程中對理論知識隨意刪減。使同學們不知道數學問題所產生的背景,失去了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最后的結果就是學生只對公式、定義、定理、法則一知半解,把知識理解得云里霧里摸不著頭腦。絲毫不能從本質上去看待真正的數學問題,沒有辦法形成完整的數學概念,更不能深刻地去領會結論。我們只有正確地培養思維方法和良好習慣。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才不能降低。所以,我們只有在教學方法上進行大的改進作為突破口,才能有效改變現今的情況。在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2)數學教育是一門復雜學科,是我們人類歷史文明的一個總結過程,人類的發展與數學息息相關相輔相成。回顧歷史,在數學發展的整個過程中,也發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讓我們得到了很多經驗與教訓。用有趣的故事與枯燥的數學知識結合在一起,通過這些數學歷史故事來喚起學生們對數學學習的濃厚興趣也是完全可行的。
3.3 數學考試方式探索與研究
很長一段時間,所有的考試都是以限時、閉卷、筆試,試題的形式出現在各個考場。題目也基本上都是教材和習題上的翻版。學生們往往被動地學習書本知識,往往都是為了應付考試而考試,對數學產生了恐懼。也無法實現中職教育對人才培養的目標。陳舊的數學考試模式影響數學教學目標的實現,數學考試的模式有待于探索與研究。
此外,我們還可以采用開卷考試的方法,從而考核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實際應用能力情況,主要以主觀題目為主。開卷考試的特點是學生必須牢固掌握基礎知識,并且具有很強的分析和動腦能力,對語言的組織發揮有很大考驗,這樣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3.4 利用計算機網絡,提高教學質量
現如今計算機網絡十分發達,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數學應用平臺。數據的存儲就是有0和1組成,利用計算機多媒體對數學教學來說就更加有意義了。我們可以利用互聯網編輯生產多媒體課件,能夠更好地把事物的時間順序、空間結構和運動過程的特點展現給同學們,進而簡化同學們對事物的認知過程,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更加容易理解。
總之,中職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但這些是正常。作為一個中職學校教師,我們應該努力去解決這些在教學中真實存在的問題。積極總結教學中的難點,想辦法突破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國家培養出合格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溫小允.職高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策略――多向交往.職教天地,2010(6).
一、小學數學教育面臨的困境
1.學生對數學學習缺少興趣
根據向學生發放調查問卷,顯示出很多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缺乏興趣,導致在學習數學中沒有激情,造成數學成績一直沒有提升。對于數學缺乏學習的興趣,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原因:數學不是僅僅憑借記憶就可以獲得好的成績,其重在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要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積累解題的經驗,和其它學科相比缺乏趣味性;其次,老師不適當的教學方式會使學生逐漸喪失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一些老師仍然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缺乏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因此降低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2.教師教學方法運用不適當
學生數學成績一直無法得到提高的另一種重要原因則是學習方法缺乏科學性。個別教師在教學中教學方法枯燥單一,不能引導學生采用正確的學習方法;而學生自己對數學的特點不是很了解,失去了數學需要學生類比、歸納一些解題的方法與思路。針對不同的題型,學生要選擇不同的解題方法,這就需要平時大量的經驗積累。但是很多數學成績不好的學生不知道平時如何積累這些解題經驗,造成日后解題方面出現困難,逐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3.學習態度不端正
一個學生的學習態度是否認真,對該門學科的學習成績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學生如果對數學學習保持一個良好的、積極的態度,那么他會在數學學習中充滿激情,鉆研數學的學習。有些學生迫于家長施加的壓力而學習數學,本身缺乏主動性,因此大大降低了數學學習的效率;有的家庭沒有足夠地重視學生的學習,為孩子學習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了很多不好的習慣;除此以外,老師對待學生的態度同樣也影響著學生對待該門學科的態度。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融洽關系對改變學生態度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二、提升小學數學教育質量的途徑探析
1.教師自身的改變
(1)重視學生全方位發展。小學數學的學習是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到抽象性的邏輯思維轉變,因此學生的全方面能力的培養對數學學習具有很大的幫助。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主人,老師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要以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全方位的發展作為教學的目標。在數學改革當中,教師針對一些數學成績并不是很好的學生,要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長處,并且對學生不斷地給予鼓勵和表揚,關注學生每一個小進步,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2)教學方式的靈活轉變。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如果僅僅依靠老師來為學生灌輸一些理論性的知識,而缺乏了學生自己探討的空間,會導致整個課堂無趣化,學生喪失了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探尋問題。
2.學生自我改進
(1)學習方法的正確掌握。學生要根據數學這門學科的自身特點,尋找正確的學習方法來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而不是將希望寄托在課外的輔導上。在學習數學過程中,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相互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因此,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其成績的提高有很大幫助。對于數學成績比較差的學生,需要進行系統的復習,有針對性地查漏補缺,找準自己的薄弱點逐一突破。
(2)歸納失敗的原因。數學學習強調經驗的總結,因此在平時的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要積極尋找解題的思路,并且對其進行總結,同時也要分析自己本次失敗的原因。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當引導學生認識到數學成績和自己的努力程度是正相關的,讓學生認識到努力學習的重要性;同時,老師也要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學習方法、興趣都對成績有著密切關系,正確地引導學生分析失敗的原因,找到問題的關鍵。
三、結束語
小學是學生接受基礎教育的關鍵時刻,而數學學習難度比較大,內容比較多,因此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是家長的原因,有的是老師的原因,但是更多的則是學生自己的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當針對這些問題逐一改進,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吳周成 學習中學課標基本理念,更新數學教學觀念[J].神州,2012,(19)。
[2]劉宏 淺談緩解小學數學兩極分化現象的策略[J].現代閱讀,2011,(1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