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29 18:35:2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職業素養調查報告,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進入“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的新常態,企業間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作為企業的首要資源――人力資源,現代企業對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職業素養成為企業錄用員工的一個重要考察因素。目前,在我國存在著企業“用工荒”和畢業生“就業難”這對普遍存在的共同體,從中職生個體視角來看,這兩種現象的同時存在均與學生自身所具備的職業素養密切相關,中職生的職業素養與社會、企業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這就要求中職校要在教育教學中充分融入職業素養的培養內容,這也是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要求。此次調查所使用的問卷是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吻合度調查的企業卷,主要面向高郵市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所在單位,對錄用8名以上畢業生的用人單位隨機調查。共有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負責人78人參與了問卷調查,內容涉及企業對錄用員工的基本要求和對員工職業素養的基本評價等方面。
一、調查結果分析
(一)用人單位對職業學校畢業生的整體評價
統計數據顯示,用人單位對中職畢業生的整體印象 “很好”“較好”的比例達78.20%,崗位勝任評價“很快”“較快”的比例達73.08%。用人單位對中職畢業生與三年前相比較的整體質量情況,認為“明顯提高”的占38.46%,認為“略有提高”的占35.90%。從這三項指標來看,職業教育培養的技能人才職業素養水平還有提升空間。
(二)用人單位錄用員工的基本要求
統計數據顯示,用人單位對錄用員工的基本要求中“非常重視”和“比較重視”比例合計占前五位的是“綜合能力”(97.43%)、“面試時的表現”(96.16%)、“專業背景”(89.75%)、“個性”(84..61%)、“學習成績”(83.33%)。
(三)用人單位對職業學校畢業生職業素養的基本評價
統計數據顯示,用人單位對職業學校畢業生職業素養的基本評價“很好”和“較好”比例合計占前五位的是“執行能力”(94.87%)、“理想信念與道德自律”(93.59%)、“自我調控的能力”(91.02%)、“與他人相處的能力”(89.75%)、“專業知識水平”(89.75%)。排列在后三位的是“外語水平”(53.84%)、“學習與創新開拓能力”(69.23%)、“組織與影響他人能力”(71.80%)。
(四)用人單位對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穩定性的基本評價
統計數據顯示,就中職生就業穩定性而言,反映畢業生工作能滿半年的企業近50%;能滿1年的企業近1/3;能滿2年的企業近1/5;能工作滿3年的企業只有10%。中職畢業生就業的穩定率較低,離職率較高,究其原因存在學生自身和用人單位等多方因素。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穩定性不高,與簽訂就業協議的情況基本一致。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簽訂1年以內就業協議的占52.11%;簽訂1-2 年(含2年)就業協議的占30.28%;簽訂2-3年(含3年)就業協議的只有7.75%。
(五)用人單位認為職業學校畢業生離職原因情況
統計數據顯示,認為職業學校畢業生離開就業單位時,屬于學生自身原因中占前三位的是“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46.05%)、“不滿意待遇”(38.16%)、“不能適應崗位”(32.89%);屬于企業自身原因中占前三位的是“隨意加班,工作時間長”(39.73%)、“工資待遇不合理”(26.03%)、“員工沒有發展空間”(23.29%)。
(六)用人單位對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的建議
統計數據顯示,用人單位對職業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的建議,希望職業學校更加“加強人生觀、職業道德和勞動態度的培養”(68.00%),“強化教學見習、實習,加強應用能力的培養。”(64.00%),“加強人際溝通能力及協調能力的培養”(56.00%),“加強專業知識的培養”(48.00%),“加強競爭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41.33%),“加強個人道德和修養”(40.00%)等。
二、結論與啟示
本次調查以高郵市職業學校畢業生的就業單位對調查對象,調查范圍較廣,調查數據真實,數據分析顯示高郵市職業學校學生的職業素養整體水平有待提升,中職校加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意義重大。從學生角度來看,學校應強調職業意識培養,這對于學生個人成長意義深刻,擁有良好職業意識的畢業生,往往有著正確的職業觀、崗位觀,能務實,有擔當,從長遠來看,更容易為企業創造持續的價值。從企業角度來看,企業對畢業生職業素養的呼聲很高,其重視程度甚至高于職業技能和職業知識。學校需要調整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在職業素養培養過程中應將職業態度培養放在職業素養培養的首位。事實上,吃苦耐勞精神、團隊協作精神、e極進取精神和創新開拓意識等成為企業判斷畢業生綜合職業素養的重要評價標準。從社會角度來看,中職校應加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的職業道德培養。奉獻精神、敬業精神、服務精神、誠信公正、遵紀守法等均是反應職業道德標準的主要方面,也是良好社會公民的評判標準。
考試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既具有“評價”功能,又具有“導向”功能。通過考試改革,可以使學生在重視基礎知識學習的同時,更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養的形成。高職培養目標是“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應用性”強調了我們培養的學生在掌握必備的理論知識的同時,還必須具有實際崗位操作能力。根據高職高專培養目標要求,結合蔬菜栽培課程的特點及高職教育要求,改革本課程考試方式顯得尤為必要。
一、蔬菜栽培課程特點
《蔬菜栽培》課程是種植專業的核心基礎課,主要闡述蔬菜生產栽培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術,課程按照蔬菜的分類介紹蔬菜類型、品種和對環境條件的要求、栽培管理技術、種子生產技術等,實踐性、應用性和綜合性都很強。通過該課程的教學,培養學生掌握蔬菜基礎知識和基本生產技術,同時為后續課程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改革蔬菜栽培考試方式的必要性
高職教育具有技能性、操作性和崗位性的特點。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職教育的教學應該是注重實踐技能和崗位工作能力的培養,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農業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過去,我校蔬菜栽培課程一直采用期末理論考核的方法,這種方法雖然具有覆蓋面廣、容易量化、容易管理等優點,但不能夠有效考查學生技能的掌握情況,對課程教學反饋不及時,對教學進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檢測性不靈活、見效慢。因此,為了及時有效地了解學生技能掌握情況,需要進行考試方法的改革。而通過考試方式的改革,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同時,教師亦可通過考試了解教學效果,不斷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三、改革蔬菜栽培考試的方式
根據課程特點及崗位技能要求,對園藝專業蔬菜栽培課程考試進行改革,將傳統的一次性閉卷考試改變為注重實驗操作和分析及創新能力的多形式、分階段綜合性考試。學生總評成績(100分)由各部分考試成績按照一定比例加權得到,具體考試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考試成績評定權重
學生考核包括平時表現(占20%)、形成性考核(40%)、終結性考核三個方面(40%)。
平時表現綜合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實訓報告完成情況、組織協調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進行量分。形成性考核采取階段考核的方式進行,采用考核與學習過程同步進行的方法,督促學生掌握蔬菜栽培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后一項終結考核注重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能力,因地制宜地設計某一種蔬菜大面積栽培方案和社會專項調查,促使學生整合知識、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通過考試和調查,學會與人溝通、與人合作,成為合格的職業人。
(二)考試試題類型、結構及答題要求
過程考核按照課程項目進行,包括理論和技能考核。經過課程教學內容的整合,把蔬菜栽培課程劃分整合為三大項目,即蔬菜栽培基本知識項目、蔬菜栽培基本技術項目和蔬菜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設計項目。結合每一項目的授課情況進行相應的考核。理論考試試題包括選擇題、判斷題、案例分析題。主要考核學生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及方法的掌握程度,要求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對試卷作出正確解答。技能考核主要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操作能力,考核學生是否熟悉各類蔬菜栽培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技能考核要與教學內容和生產實際相結合,使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真正把知識融入到生產實踐中去??己说男问桨ㄗR別類、口述類和操作類等。
終結性考核包括專項調查報告和某一種蔬菜大面積栽培方案的設計。調查報告是通過實地調查讓學習者深入蔬菜生產第一線,使他們進一步明確專業思想。在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中,聯系群眾、了解生產,將所學習的理論應用于生產,提高實踐技能,應用、驗證、鞏固、充實所學理論,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提高學習者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專項調查要求學生獨立完成,選題要聯系當地生產實際(實地調查1~2個點,數據要真實可靠);應查閱有關文獻資料3~5篇(近5年發表的),介紹所選題目的背景情況,說明實際情況,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和對策等;篇幅應不少于2000字;定稿的調查報告一律用統一的稿紙謄寫,用統一的封面裝訂。從開學至第10周確定專項調查報告的選題。從第10周開始至第13周完成文獻調研(資料收集)、實地調查,取得數據,完成專項調查報告。教師從調查報告的工作量(學時數、字數等)、質量(文字、內容、結構、形式等)情況及其實用價值、獨立完成調查報告的情況、學生發現(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完成調查報告的表現(科學的態度、刻苦的精神等)等幾方面來評價調查報告,占終結性考核的15%。某一種蔬菜大面積栽培方案的設計,其目的就是運用所學知識因地制宜地設計高產高效優質的栽培可行性方案,學生要通過選址、地形地貌的分析、消費習慣與市場需求分析、資金投入預算、勞動力與農用物質成本、效益分析等,考核方案設計的可行性,并手繪栽培簡圖及簡要描述栽培情況。
(三)考試內容力求體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重在體現專業的實踐性、應用性,構建素質較強、能力全面、就業面廣的培養模式。考試內容是改革的重點,考試內容要體現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反映出學生理解、掌握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改革后的考試內容很寬泛,既體現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又反映其實際應用水平,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核。蔬菜栽培課程是理論與實踐高度結合的課程。增大實踐考試的比例可以鼓勵學生多參加實踐教學活動,有利于全面檢驗和衡量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其認識到對蔬菜栽培技術的學習不是為了考試,而是個人修養內涵的體現,是良好習慣的養成,是為走上工作職業崗位所做的準備??傊?,考試作為評價體系的重要指標,對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都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為了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職業人才,高職院校的考試改革就應該走得更遠一點,更穩一些。
參考文獻:
[1]陳杏禹主編.蔬菜栽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周克強主編.蔬菜栽培[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7.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7)05C-0011-05
《社會調查方法》是社會工作專業的核心課程,在社會工作專業培養目標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這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技術性課程,一般在第三個學期開設?!渡鐣W基礎》是其最為重要的一門先修課程,《社會調查方法》的學習既為先修課程知識的運用提供信息收集與分析手段,又為后續課程提供需求調研基礎性知識與分析方法。因此,該課程在整個專業課程體系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
該課程能夠幫助學生掌握社會調查的一般程序與具體操作方法,培養學生社會調查和分析能力,進而提高學生收集、處理、分析與利用信息的能力。本課程秉持富有社會工作專業特質的EPS的教學理念,強調“做中學、學中做”,核心是以崗位能力獲取為目標,并基于實務過程設計課程內容。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通過真實的社會調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調查實務能力。
一、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到的結果,即學生在學習某門課程后,在知識、技能、素質等方面應該達到的狀態。它是課程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谌蝿镇寗雍蛯崉諏虻摹渡鐣{查方法》課程要達成三個教學目標,具體如下:
(一)知識目標
《社會調查方法》具體知識目標為:掌握社會調查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特征;掌握選擇調查課題的標準、途徑和方法;掌握抽樣的主要方法;能夠運用文獻法、問卷法和訪談法實施社會調查;掌握調查方案、問卷設計、訪談提綱、調查報告的主要架構與特點;掌握基本的資料統計與分析方法。
(二)能力目標
《社會調查方法》突出任務導向,通過把學生卷入社會調查過程體系,讓其在完成具體調查課題中掌握技能。具體能力目標包括:能夠設計出滿足調查實際需要的調查方案、訪談提綱、調查問卷;能夠實施具體的社會調查;能夠進行資料統計與分析;能夠撰寫應用性調查報告;能夠根據調查分析,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的對策或建議。
(三)職業素養目標
在組建項目團隊、選擇調查課題、設計調查問卷、開展實地調查、撰寫調查報告等一系列實踐過程中,促進職業技能、人文素養、職業精神融為一體。主要涵蓋三個方面的職業素養目標:培養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內化公正、平等、接納、尊重等專業價值觀;提高學生交流溝通能力與組織協調能力,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塑造學生規范嚴謹的治學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服務對象認真負責的職業操守。
二、教學思想――EPS模式
EPS模式率先由香港城市大學資深社會工作教育專家甘炳光博士提出,它綜合運用富有社會工作專業特色的Empowerment(增能)、Participation(參與)以及Strengths perspective(優勢視角)三個重要的概念。
增能(E)是指獲取或發展個人的權力或能力感,是消除個人對自己負面評價、增加自我價值以及充實自我能力的感覺。本課程通過課堂任務訓練使學生掌握有關社會調查方法的基本程序和相關知識,再通過大量實例的訓練和學生課外實踐,使學生掌握專業的方法并能熟練運用,提升其專業能力和專業自信,使得學生在整個社會調查過程中持續增能。比如,在講授“選擇調查課題”這一章節時,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在學校的生活與思考,選擇一個合適的調查課題。同學們就選取了兼職狀況、課外閱讀狀況、消費狀況等課題,隨后開展調查,完成調查報告,并呈給院系和職能部門領導審閱。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得到了創造更新和表現自我的機會,實質參與了學校管理,顯示了自己的個性特征,發揮了個人應有的作用,體現了個人的價值,也為改善學校風氣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從而更增強了他們自主學習、自我教育、自求發展的信心。
參與(P)即強調學生不是教學的跟隨者,也不是執行者,而是教學的合作伙伴,可以參與教學活動的策劃與決定,有選擇及決定權。在本課程中,通過鼓勵、引導等充分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意識,把學生切實放在教學活動的主置。從項目團隊組建到調查課題選擇,從概念操作化到問卷設計,從課外實地調查到個案訪談,從統計分析到撰寫調查報告,都力求每一位學生充分參與。通過參與讓學生了解一些弱勢群體的社會處境,了解其中的同齡人的境遇,內化個人價值、尊重、接納、公正等社會工作價值理念。這還培養了學生的平等意識,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平等的真諦,關注弱勢群體,主動幫助弱勢群體。
優勢視角(S)即相信人會繼續成長并有發展潛能,不要只看到學生的問題、需要、限制及不足,要多強調他們的長處及優勢。學生不只會帶來問題,也會帶來資源和力量。眾所周知,高職學生多數是高考分數較低的學生,自我約束能力較低,學習積極性不高,而且經歷了高考的失利后,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的學習環境,有的學生還比較自卑。但是高職學生也有顯著的優點,比如可塑性比較強、參加活動的積極性較高、學習生活觀念多元、就業心態比較務實。這對高職院校教師尤為重要,不能總去抱怨甚至嫌棄學生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而要善于捕捉每個學生所具有的優勢、興趣、能力、知識和才華,并因勢利導,把學生的這些閃光點化為教學的重要資源。所以針對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這些特點,在本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把教學內容分解成諸多教學活動,讓學生多動手,團隊合作,為風格迥異、具有不同才華的學生搭建一個展示自我、鍛煉自我、發展自我和體驗成功的舞臺。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程的重點(主要概念與核心知識)主要有普遍調查與抽樣調查、選題的標準、調查設計、概率抽樣方法、非概率抽樣方法、測量層次、概念操作化、量表、問卷的結構、問卷設計的原則與步驟、資料收集要點、撰寫調查報告。
本課程的難點(學生不易理解的知識或不易掌握的技能)主要有選題的途徑和方法、確定分析單位、測量的信度與效度、問卷設計的具體方法、調查員的挑選與培訓、資料分析、撰寫調查報告。
四、教學方法和實施策略
《社會調查方法》是一門社會科學領域非常重要的方法性學科,是理論性與實踐性并重的應用型學科。因此,本課程采取兼具社會工作專業特質和職業教育特色的教學方法。
(一)以項目為軸,串聯單元知識點
在本課程的整體設計中,是以具體項目的實施為載體,也是以完成具體項目為依歸。在教師的指導下,把一個獨立的社會調查課題交由學習小組自己處理,讓學生實際完成一個具體的社會調查課題來達成各單元知識要點的連接、熟練以及運用。在實施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通過抽簽隨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再抽簽決定或共同商定某個社會調查課題。這樣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對整個社會調查過程有一個完整的體驗,并且具體操練社會調查課題,最終實現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融合成一個整體。
(二)以任務為塊,貫穿教學全過程
在每章節的具體教學活動中,教師按照社會調查活動的一般程序設計具體的可操作的任務,指導學生從選題、調查設計、調查資料的收集、數據的處理和統計分析到調查報告的撰寫等各個環節的實踐活動,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在每一章的教學設計中,都布置了讓學生親自動手和參與的任務,并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動員學生“卷入”到社會調查的真實情境中來,促進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有力提升了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具體實施過程設計如下:
1.明確工作任務。首先,教師向學生說明將要完成任務的內容與要求,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例如,在講授《問卷設計》這一章內容時,給學生布置的任務是:每人設計“本組所選調查課題”問卷一份,要求問卷結構完整、題型多樣、題目至少25道。
2.嘗試完成任務。也就是讓學生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去完成具體任務。這樣學生不會有太大的心理壓力,重要的是多了一份親身經歷。例如,在完成“本組所選調查課題”問卷過程中,學生由于自己的知識儲備缺乏而難以保質保量完成任務,體驗遇到的困難和障礙。
3.提出疑問。即讓學生把在嘗試完成任務過程中遇到的疑問和困惑提煉出來。例如,要完成“本組所選調查課題”問卷這一任務,需要了解問卷的基本結構,問卷的常見題型有哪些,在設計問卷時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4.答疑解惑。教師“講授”完成任務所需要的基本知識點,并引導學生查閱課外資料、研讀教材。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講授”并非是教師單純的講解,而是指綜合運用多元的教學手段,如例題講解、案例剖析、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
5.回歸任務。學生帶著最新獲取的知識返回到任務,并再次嘗試完成任務。例如,待各小組完成“本組所選調查課題”問卷后,教師安排“習題課”專門點評各小組設計的調查問卷,并給予相應的修改意見,使之不斷完善。這一方面有利于鞏固學生對新學到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另一方面又有利于驅動課堂知識與工作任務的有機整合。
(三)以工作坊為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相長
工作坊(workshop)就是一個讓多人共同參與的場域和過程,并讓參與人員在過程中能夠對話溝通、共同思考、進行調查與分析、提出方案或規劃,共同探討如何推動方案的執行。換句話說,工作坊就是通過運用一種比較輕松、有趣的互動方式,將上述事件有機串聯起來的過程。本課程工作坊主題的選取根據社會調查的一般過程予以設置。主題如下:選擇社會調查課題、設計調查方案、制定抽樣方案、概念操作化、設計調查問卷、資料收集與處理、撰寫調查報告。
這樣的設計在突出課堂教學的同時,以實戰為導向,推動學生帶著實戰中的問題或需要去學習相關知識,努力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最佳方案。一系列的工作坊主題是實戰的精髓,也是學生演練與實戰的核心內容。這種教學組織形式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參與,學生唱“主角”,而老師轉為“配角”,實現了師生角色的轉換。任課教師作為工作坊負責人,總體掌控著學生演練和實戰的步E,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新能力,有利于促進同學之間的溝通與協調,還有利于塑造團隊合作精神,更有利于獲得真實的社會調查歷練。
五、考核方式設計
注重平時考核,強化過程控制。為適應新形勢下高職教學發展需要,更好地實現該課程的教學目標,特別注重教學過程管理。改革傳統的終結性考試方式,突出考核學生的日常訓練,強調階段性成績的積累,督促學生平時好好學習,把學生完成的實際任務列為考核內容。其中,平時考勤占15%、選題作業占15%、概念操作化作業占20%、問卷設計作業占20%、調查報告撰寫占 30%。
六、教學成果與意義
EPS理念引領下的《社會調查方法》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實施已經開展了多年,通過自己多年來在實際教學中的探索與思考,已經形成了具有獨創性和實用性,較好實現了人才培養目標的教學設計方案。
(一)開展實地調查,積累校本素材
所謂校本,一是在學校中,二是基于學校,三是為了學校。在學校中,是指學校自身的問題,要由學校中的人來解決,制訂解決問題的方案要在學校內給予有效實施。基于學校,是強調動員和挖掘學校內部資源,發動在學校內的師生和員工協助提供服務。為了學校,是著眼于以改善學校環境、解決學校所面臨的問題為宗旨。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各調查小組選擇感興趣的、切合本校實際的問題作為調查選題,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實施調查,最終小組成員合作完成專題調查報告。一般來說,每個小組5―7人不等。最后,把學生合作完成的專題社會調查報告反饋給學院主管學生工作的學生處處長和副院長,為其了解學生情況提供第一手資料。另一方面,這些調查報告還可以作為本人所講授的下一學期《青少年社會工作》課程中“學校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策劃比賽”的項目需求調查,為項目策劃提供現實依據,實現了課程與課程之間的橫向聯系。例如,2013年9月,學生通過抽簽隨機分成7個調查小組,做了7個課題,內容為本學院外地學生在校適應狀況調查、學生婚戀觀調查、獨生子女生活自理水平調查、學生課外兼職狀況調查、學生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看法的調查、學生課余生活調查、學生對社會工作專業了解度調查。又如,2014年9月,學生通過抽簽隨機分成6個調查小組,做了6個課題,內容為本學院學生課外生活狀況調查、學生消費狀況調查、學生兼職狀況調查、學生利用圖書館情況調查、學生參加專業社團狀況調查、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狀況調查。通過讓學生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問題,進而提出對策與建議、促進解決問題,這既讓學校充滿了濃厚的民主氛圍,大大增強了師生的主人翁意識,還讓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相得益彰,有力地促進了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立足社會現實,開展專題研究
社會調查是對社會現象的調查,離不開對社會現實的關注,離不開對社會熱點問題的了解和分析。本課程除了積累校本素材之外,還關注社會現實生活,開展一些專題研究。2012年9月,2011級社工班學生抽簽分成7個調查小組,共同完成一個課題――“關于上海市J區失獨家庭的調查與思考”,分別從失獨家庭、社區工作者、計生服務人員三個層面開展調查。最終,師生共同合作完成的專題調查報告《誰來拯救失獨家庭?――關于上海市J區失獨家庭的調查與思考》榮獲2014年“挑戰杯――彩虹人生”全國職業學校創新創效創業大賽一等獎。2015年9月,2014級社工班學生抽簽分成8個調查小組,也是共同完成一個課題――“上海市J區流動兒童社會融入狀況調查”,分別向流動兒童自身、流動兒童父母以及流動兒童老師開展調查,并完成專題調查報告。筆者指導學生攜該作品代表學院參加2016年“挑戰杯――彩虹人生”全國職業學校創新創效創業大賽,榮獲二等獎。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經過師生多年的共同努力與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值得一提的是,2013―2016年,筆者的學生連續4年在全國高職高專社會工作學生實務能力競賽中成績斐然:2013年,榮獲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2014年,榮獲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2015年,榮獲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2016年,榮獲一等獎1項、三等獎3項。
(三)強調實戰應用,力促知行合一
本課程在具體任務的設計和執行過程中,突出實戰和實效?!耙胫览孀拥奈兜?,就要親口嘗一嘗”,再好的訓練也不如實戰有力度。通過上述教學活動的設計與開展,激發了學生的潛能,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實現了課堂所學與課后實戰所用的高度統一。在課外實戰開始后,每次授課,學生都會提出他們小組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或挫折,主講教師與其他組的同學都會給予針對性解答,群策群力,并提出富有建設性的意見。當然,也并不是所有的疑問都能在課堂上得到及時反饋。這也無妨,主講教師可以在課后通過電話、電子郵件、微信群或單獨面談等形式與學生一起探討。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社會調查方法》課程的任課教師并不僅僅是一位教師,而是一個教學團隊,但主講教師只有一位。其他的教師擔任調查課題小組的督導,以具體把握社會調查實施的詳細狀況,并同主講老師保持密切聯系,協同作戰,共同提高教學效果。
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產學合作的教育模式逐漸在大多數高校中實行。相對于理工科專業,文科專業的學生實踐操作的機會比較少。為了提高文科生的職業技能和專業水平,讓學生在畢業之前有更多的實踐機會,獲得更多的職業技能,通過分析工作過程來設計高職院?!渡虅沼⒄Z寫作》的教學就顯得有的放矢了。
1 基于工作過程教學的原因
工作過程是指“在企業里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實施基于工作過程教學的根本原因,是為了獲得在具體工作過程中應具備的職業技能。在教學過程中,以行動過程為導向,實施任務驅動,以高仿真的職業環境和工作過程為載體,以項目的形式完成工作任務,實現知識和實踐技能的結合。
2 教學實例
2.1 教學內容
我院選用的教材是由羨錫彪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商務英語寫作(第二版)》。為了使課程內容更好地和實際工作相聯系,提高課程的崗位針對性,我系特邀請企業專家對教學內容進行評價和指導,同時結合我系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實際情況,從工作過程角度確定該課程的六大基本工作項目:會議通知、會議日程、會議記錄、問卷調查、調查報告和文稿演示。還有一些難度較大的項目,根據課程的進度選學。
2.2 教學過程
基于工作過程的《商務英語寫作》的教學過程如下圖(圖1):
第一階段:布置/安排任務――擬定項目
1. 確定項目方案:將學生分組,每組同學成立一個虛擬公司或者組織機構,就公司和組織中出現的問題召開會議,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須通過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形成調查報告并演示;
2. 每組組長向教師和全班同學匯報他們的項目方案,并就項目的可實施性和可操作性進行討論;
3. 修改項目方案,擬定項目大綱。
第二階段:項目實施
根據會議流程,首先寫會議通知,會議日程和會議記錄;然后就會議上所討論的問題,通過問卷的方式來進行調查研究,并對問卷進行科學的分析和準確的歸納,形成調查報告;最后,每組都要依據調查報告的內容做一個文稿演示。
需要重點指出的是,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各組寫完的初稿都要在組內自評,修改拼寫和語法以及格式上的錯誤,還有是不是真的符合商務環境等方面的要求;然后再經過老師和其他同學的反復修改,最后定稿;
第三階段:項目完成
把第二階段形成的終稿,打印出來,裝訂成冊,交給任課老師存檔。同時把電子版打包成壓縮文件,發給各組成員。
3 教學效果
首先,使學生掌握商務英語應用文的基礎知識,訓練商務英語寫作的基本技能,把學生的寫作水平提高到可以勝任某項工作的程度。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將英語的多種技能,如寫作、口語、聽力等技能在實際的任務中做了綜合運用,同時激發學生自我探索的精神,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讓學生在完成具體項目的過程中發展職業能力,提高職業素養。
4 結束語
基于工作過程的《商務英語寫作》教學實踐,打破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方法,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占主導地位,教師起輔助、啟發和指導作用。這樣能夠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將獲得的技能應用于未來的職業中,在未來的工作過程中很好地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 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 楊燕.基于工作過程的商務英語教學實踐[J].考試周刊,2009.
(一)學習動機多樣化
高職學生的學習動機比較多樣,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自尊心、進取心和不甘落后的心理;其二,考慮到將來能有一份好工作,多掙錢以使自己和家人能生活得好一些。[3]許多高職學生的學習動機并不限于對知識的渴望,因此,他們的學習意識、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及學習動力相對欠缺。面對高職學生多樣化的學習動機,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需求,科學地設計課程模塊,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這樣才能保證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的。
(二)學習較情緒化
高職學生的學習情緒化較強,喜歡學習感興趣的內容,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學生對未知的東西、知識等探究欲望比較強,學習過程中對所學知識的趣味性要求較高;二是他們缺少企業工作經歷,不了解企業的經營管理,不熟悉市場情況。[4]而高職大部分學生畢業后最終要進入企業,所以要通過實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設計學生感興趣的實訓項目,使他們在實訓過程中了解企業、了解市場。同時,在實訓過程中應著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他們的職業技能。
(三)知識遷移能力較弱
知識遷移能力是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新的情境、解決新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素質和能力。高職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普遍較弱,僅憑老師課堂上理論知識的講解和案例的分析,高職學生大多無法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這也是學生進企業后常常覺得力不從心、與企業的要求有差距的原因。所以,實訓教學的設計應通過貼近調查員崗位工作過程的項目的設計,使學生在學校就可以學到企業一線市場調查知識,這對學生畢業后盡快適應崗位需求大為有利。此外,部分高職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自主學習意識不夠,遇到困難容易退縮。如果單獨完成一系列市場調查實訓項目,會有一些難度。因此需要成立項目小組,以團隊的方式完成實訓任務,這樣可以使學生揚長辟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高職“市場調研”實訓項目設計
(一)高職“市場調研”實訓的教學目的
高職“市場調研”的實訓項目設計要滿足高職教育改革中“以就業和市場需求為導向”理念在課程上和教學上的要求。目前大多數企業迫切需要既具備基本市場調研理論、實際動手能力又強的市場調查人才,因此,高職“市場調研”進行實訓教學的目的是組織學生親自參與調研,使他們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市場調研的基本理論,掌握市場調研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流程,能夠分析市場、收集市場信息,預測市場的發展趨勢,具備組織和實施市場調研活動的職業能力,培養銷售人員的基本職業素養。
(二)高職“市場調研”實訓的設計思路
1.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基本原則高職“市場調研”實訓教學設計應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基本原則,任務驅動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角色,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全面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可采用任務驅動法進行實訓教學,讓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職業技能得到培養和提升。在實訓時,要讓學生根據實訓項目自主選擇調研主題、設計實訓方案、編寫調查問卷等一系列任務,教師主要扮演組織者和指導設計者的角色。2.創建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情境人才培養必須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因此,在進行實訓項目設計時要緊緊圍繞“市場調研”崗位實際工作過程組織教學,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組成項目團隊完成每項工作任務。在此過程中,使學生掌握市場調查的相關知識和主要技能,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創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為學生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3.非現場教學和實地調查實訓方式的有效配合一般來講,非現場教學是“市場調研”實訓的主要方式,包括案例分析、情景模擬、計算機軟件模擬練習等,但僅用非現場教學無法滿足學生提高職業技能的需要,所以實訓項目必須要設計實地調查項目。大部分高職院校受實訓場地、經費等因素影響,實地調查項目的開展受到限制。綜合考慮需求與限制,目前在高職院校學生實訓中比較可行的實地調查方式有訪問法、觀察法,只要課題設計合理,就可以既滿足課程實訓教學要求,又能調動學生積極性,有效保證“市場調研”實訓的開展。
(三)高職“市場調研”的實訓項目
市場調研實訓的教學內容較多,在設計過程中應合理安排實訓項目。[5]根據“市場調查員”崗位的職業技能要求,結合市場調研企業實際工作過程,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組織教學,可以設計七個實訓項目,包括設計市場調研方案、設計市場調查問卷、實施市場調查、整理和分析調查資料、撰寫市場調查報告、評價市場調查報告和市場調查軟件練習。這些實訓項目的實訓時間應該緊密結合理論課程的教學進度進行合理安排;在各項目的課時安排上,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可以采用非現場教學、調查軟件練習和實地調查按3∶1∶1的課時比例來安排教學,具體情況安排如表1所示。其中,調研方案設計包含抽樣方案設計、整理和分析市場信息資料包含市場預測部分。考慮到高職學生的特點,實訓時主要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每項工作任務。每個項目從開始選題、撰寫方案、實施、總結匯報都是學生分組完成,任務完成的各個階段都要以小組形式在班級內進行匯報、交流,教師給予指導。以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為例,學生參與積極性很高,在教師給出的實訓項目及其主要實訓任務,主動選擇貼近自己生活并感興趣的一些項目,如大學生手機消費情況調查、學院食堂滿意度調查、大學生專升本情況調查等。學生根據項目內容確定了調查方法,設計了調查問卷,并實施調查收集相關資料,對回收的問卷進行整理、分析,運用市場調查和預測的知識得出調查結論,最后將成果寫成書面調查報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讓學生自主選擇調查項目不僅能更好地貼近學生現實環境,還使得學生必須自己動手動腦來策劃最佳方案,可以有效地鍛煉學生對市場調研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從課程結束時回收的課程調查問卷來看,該校“市場營銷”專業的“市場調研”課程實訓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高職“市場調研”實訓的考核方式
實訓課程的考核相比理論課程具有一定難度,要在結合完成各項任務的基礎上,全面綜合評定學生成績。1.實行分層次管理,實施多樣化的考核方式首先將實訓任務設計成基本任務和擴展任務,對于學生不同的項目團隊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計相應的任務,最后結合完成任務的層次進行考核。這樣可以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同時,滿足優秀學生的知識需求,使學有余力的學生能夠更加深入開展調研。比如,同樣是攔問,要求學生必須完成校內攔截項目(基本任務),還可以選擇完成擴展任務,如街頭攔問、其他高校校內攔問等。2.綜合評價,采用多角度的考核方式實訓教學的考核應采用多角度的方式,進行綜合評價。這可以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課程考核的參與者。市場調研課程考核的參與者包括教師和學生,其中教師評價占最終成績的70%—80%,學生評價占最終成績的20%—30%,成績分為優、良、中、合格、不合格五個等級。教師評價時以過程為主,不僅關注學生成績,而且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同時,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注重對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學生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學生評價目的是讓學生在評價活動中加深對市場調查實施的要點、調查過程中易出現問題的總結,同時學習其他同學的經驗,學會反思,這還能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為保證學生互評效果,實施時要采取匿名的方式。其二,課程考核內容方面。應根據各個階段實訓項目完成的情況考核,從書面報告、調查軟件操作、口頭匯報(綜合表達能力)、平時表現等幾個方面綜合測評學生的實訓成績。各項所占比例如圖1所示,其中書面報告所占比重最大,包括市場調研方案、市場調查問卷、市場調查報告三份作業,是市場調研員應掌握的核心技能。
三、高職“市場調研”實訓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配合理論課安排實訓時間
實訓時間安排一般要與“市場調查與預測”等理論課聯系起來,在理論課開課一段時間后開始實訓的第一個項目,才能保證理論與實踐有效地聯系起來,相輔相成。以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為例,“市場調查與開發”理論課程課時為17周,在理論課程學習到第10周時,就開始安排學生上實訓課,布置實訓任務,利用學生的課后業余時間完成一些實訓項目,如調查方案設計、撰寫調查報告等。此外,“市場調研”進行分散實訓的效果比較好一些。
(二)考核時學生互評要匿名
在實訓的考核方式上,學生互評如果實施不好,效果會受到影響,這一方面是因為學生可能會對評價內容把握不到位、理解有偏差,另一方面是學生可能會互相打高分,降低了互評的效果。因此,在學生評價時統一評價標準、采用現場匿名互評非常重要。
高職學生的學習動機比較多樣,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自尊心、進取心和不甘落后的心理;其二,考慮到將來能有一份好工作,多掙錢以使自己和家人能生活得好一些。許多高職學生的學習動機并不限于對知識的渴望,因此,他們的學習意識、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及學習動力相對欠缺。面對高職學生多樣化的學習動機,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需求,科學地設計課程模塊,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這樣才能保證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的。
(二)學習較情緒化
高職學生的學習情緒化較強,喜歡學習感興趣的內容,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學生對未知的東西、知識等探究欲望比較強,學習過程中對所學知識的趣味性要求較高;二是他們缺少企業工作經歷,不了解企業的經營管理,不熟悉市場情況。而高職大部分學生畢業后最終要進入企業,所以要通過實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設計學生感興趣的實訓項目,使他們在實訓過程中了解企業、了解市場。同時,在實訓過程中應著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他們的職業技能。
(三)知識遷移能力
較弱知識遷移能力是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新的情境、解決新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素質和能力。高職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普遍較弱,僅憑老師課堂上理論知識的講解和案例的分析,高職學生大多無法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這也是學生進企業后常常覺得力不從心、與企業的要求有差距的原因。所以,實訓教學的設計應通過貼近調查員崗位工作過程的項目的設計,使學生在學校就可以學到企業一線市場調查知識,這對學生畢業后盡快適應崗位需求大為有利。此外,部分高職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自主學習意識不夠,遇到困難容易退縮。如果單獨完成一系列市場調查實訓項目,會有一些難度。因此需要成立項目小組,以團隊的方式完成實訓任務,這樣可以使學生揚長辟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高職“市場調研”實訓項目設計
(一)高職“市場調研”實訓的教學目的
高職“市場調研”的實訓項目設計要滿足高職教育改革中“以就業和市場需求為導向”理念在課程上和教學上的要求。目前大多數企業迫切需要既具備基本市場調研理論、實際動手能力又強的市場調查人才,因此,高職“市場調研”進行實訓教學的目的是組織學生親自參與調研,使他們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市場調研的基本理論,掌握市場調研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流程,能夠分析市場、收集市場信息,預測市場的發展趨勢,具備組織和實施市場調研活動的職業能力,培養銷售人員的基本職業素養。
(二)高職“市場調研”實訓的設計思路
1.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基本原則
高職“市場調研”實訓教學設計應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基本原則,任務驅動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角色,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全面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可采用任務驅動法進行實訓教學,讓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職業技能得到培養和提升。在實訓時,要讓學生根據實訓項目自主選擇調研主題、設計實訓方案、編寫調查問卷等一系列任務,教師主要扮演組織者和指導設計者的角色。
2.創建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情境人才培養必須滿足
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因此,在進行實訓項目設計時要緊緊圍繞“市場調研”崗位實際工作過程組織教學,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組成項目團隊完成每項工作任務。在此過程中,使學生掌握市場調查的相關知識和主要技能,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創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為學生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3.非現場教學和實地調查實訓方式的有效配合
一般來講,非現場教學是“市場調研”實訓的主要方式,包括案例分析、情景模擬、計算機軟件模擬練習等,但僅用非現場教學無法滿足學生提高職業技能的需要,所以實訓項目必須要設計實地調查項目。大部分高職院校受實訓場地、經費等因素影響,實地調查項目的開展受到限制。綜合考慮需求與限制,目前在高職院校學生實訓中比較可行的實地調查方式有訪問法、觀察法,只要課題設計合理,就可以既滿足課程實訓教學要求,又能調動學生積極性,有效保證“市場調研”實訓的開展。
(三)高職“市場調研”的實訓項目市場調研實訓的教學內容較多
在設計過程中應合理安排實訓項目。根據“市場調查員”崗位的職業技能要求,結合市場調研企業實際工作過程,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組織教學,可以設計七個實訓項目,包括設計市場調研方案、設計市場調查問卷、實施市場調查、整理和分析調查資料、撰寫市場調查報告、評價市場調查報告和市場調查軟件練習。這些實訓項目的實訓時間應該緊密結合理論課程的教學進度進行合理安排;在各項目的課時安排上,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可以采用非現場教學、調查軟件練習和實地調查按3∶1∶1的課時比例來安排教學。其中,調研方案設計包含抽樣方案設計、整理和分析市場信息資料包含市場預測部分??紤]到高職學生的特點,實訓時主要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每項工作任務。每個項目從開始選題、撰寫方案、實施、總結匯報都是學生分組完成,任務完成的各個階段都要以小組形式在班級內進行匯報、交流,教師給予指導。以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為例,學生參與積極性很高,在教師給出的實訓項目及其主要實訓任務,主動選擇貼近自己生活并感興趣的一些項目,如大學生手機消費情況調查、學院食堂滿意度調查、大學生專升本情況調查等。學生根據項目內容確定了調查方法,設計了調查問卷,并實施調查收集相關資料,對回收的問卷進行整理、分析,運用市場調查和預測的知識得出調查結論,最后將成果寫成書面調查報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讓學生自主選擇調查項目不僅能更好地貼近學生現實環境,還使得學生必須自己動手動腦來策劃最佳方案,可以有效地鍛煉學生對市場調研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從課程結束時回收的課程調查問卷來看,該?!笆袌鰻I銷”專業的“市場調研”課程實訓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高職“市場調研”實訓的考核方式
實訓課程的考核相比理論課程具有一定難度,要在結合完成各項任務的基礎上,全面綜合評定學生成績。
1.實行分層次管理
實施多樣化的考核方式首先將實訓任務設計成基本任務和擴展任務,對于學生不同的項目團隊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計相應的任務,最后結合完成任務的層次進行考核。這樣可以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同時,滿足優秀學生的知識需求,使學有余力的學生能夠更加深入開展調研。比如,同樣是攔問,要求學生必須完成校內攔截項目(基本任務),還可以選擇完成擴展任務,如街頭攔問、其他高校校內攔問等。
2.綜合評價
采用多角度的考核方式實訓教學的考核應采用多角度的方式,進行綜合評價。這可以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課程考核的參與者。市場調研課程考核的參與者包括教師和學生,其中教師評價占最終成績的70%—80%,學生評價占最終成績的20%—30%,成績分為優、良、中、合格、不合格五個等級。教師評價時以過程為主,不僅關注學生成績,而且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同時,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注重對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學生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學生評價目的是讓學生在評價活動中加深對市場調查實施的要點、調查過程中易出現問題的總結,同時學習其他同學的經驗,學會反思,這還能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為保證學生互評效果,實施時要采取匿名的方式。其二,課程考核內容方面。應根據各個階段實訓項目完成的情況考核,從書面報告、調查軟件操作、口頭匯報(綜合表達能力)、平時表現等幾個方面綜合測評學生的實訓成績。其中書面報告所占比重最大,包括市場調研方案、市場調查問卷、市場調查報告三份作業,是市場調研員應掌握的核心技能。
三、高職“市場調研”實訓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配合理論課安排實訓
時間實訓時間安排一般要與“市場調查與預測”等理論課聯系起來,在理論課開課一段時間后開始實訓的第一個項目,才能保證理論與實踐有效地聯系起來,相輔相成。以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為例,“市場調查與開發”理論課程課時為17周,在理論課程學習到第10周時,就開始安排學生上實訓課,布置實訓任務,利用學生的課后業余時間完成一些實訓項目,如調查方案設計、撰寫調查報告等。此外,“市場調研”進行分散實訓的效果比較好一些。
(二)考核時學生互評要匿名
在實訓的考核方式上,學生互評如果實施不好,效果會受到影響,這一方面是因為學生可能會對評價內容把握不到位、理解有偏差,另一方面是學生可能會互相打高分,降低了互評的效果。因此,在學生評價時統一評價標準、采用現場匿名互評非常重要。
圍繞能力培養目標,重構實訓課程內容
實訓課程強調技能的訓練。我們打破了理論教學按照知識點組織教學內容的固有模式,把實訓課程的能力目標分解為若干能力點,再圍繞具體能力點設計實訓項目。項目化的實訓形式,階段性和針對性較強,實訓過程中目的明確,形式多樣,效果比較顯著。口才訓練課程教學。將口才訓練課程分解為“心理訓練”、“朗誦訓練”、“儀態訓練”三個基礎訓練項目和“演講口才訓練”、“辯論口才訓練”、“面試口才訓練”、“談判口才訓練”、“社交口才訓練”等實用訓練項目??诓庞柧氄n的教學重心放在設置情境實戰訓練上。寫作訓練教學。寫作訓練教學設置了“論文寫作訓練”、“公文寫作訓練”和“文學創作訓練”三大實訓項目,每個項目再分解為若干子項目,如“文獻綜述寫作訓練”、“調查報告寫作訓練”、“報告文學寫作訓練”,等等。按照布置命題當堂寫作習作點評反復修改的流程展開。每一次課是一次練筆的機會,每一次課后作業是一個項目成果。
改革教學方法,調整評價指標,增強實訓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8-0245-01
“高等職業教育應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币虼嗽凇督y計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必須貫徹“理論適度夠用,重在技能訓練”的原則。以統計工作過程為導向改革課堂教學內容,以任務為驅動方式進行教學方法改革,通過“教”引導學生學習,通過學生的“學”掌握基本知識,通過“做”把基本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去,培養學生職業技能。
1.《統計學》傳統教學模式分析
《統計學》傳統教學模式是基于課程的學科體系進行教學,強調的是學科的完整性和系統性。這使得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有些茫然,不知道這些枯燥的理論有什么用處,或者是在學習之后不知道怎么去應用這些理論,從而導致學生學習和實踐的脫節。
2.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統計學》教學內容設計
2.1 課程內容設計理念
以工作過程為課程內容的組織邏輯,以典型的工作任務為載體,以完成工作任務為課程目標,以工作過程的行動導向為課程的實施原則。這樣使學習內容與工作需要相一致、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一致、學習任務與工作任務一致,學生學以致用,目標明確,學習更富有激情和動力。
2.2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設計課程內容
總體設計思路是:打破以往知識傳授為主要授課方式,將統計的工作過程分解為以下幾個項目。
項目一、統計調查。這是統計工作的開始,也是整個統計工作的基礎。本項目分解為三個任務,即問卷調查、文案調查和訪談調查。
項目二、統計整理。它是使統計調查資料系統化、條理化。本項目可以分解為三個任務,即封閉式調查問卷資料整理、開放式調查問卷資料整理和文案調查資料整理。
項目三、統計分析,這是統計工作的核心內容,也是課程的關鍵性環節。統計分析又可分解為三個子項目,即靜態分析、動態分析、指數分析,每個子項目又分解為若干任務。
項目四、統計調查報告,這是統計調查成果的總結,是前面幾個環節的整理和深化。本項目可分解為三個任務,普通調查報告、學術性調查報告和口頭調查報告。
3.“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實施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要使學生形成學習的內驅力。教師提供統計工作情景,然后根據情景設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使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思考習慣,避免被動地接收知識,增強他們求知的動力,提高學生的統計學思維與素養。
以“項目二、統計整理”中“任務三 文案資料整理”為例闡述“教學做”一體化教學設計。
3.1設計情景,提出任務要求
對某一物流企業某一部門其員工年齡構成情況進行文案調查。資料如下:35 56 22 45 38 49 52 19 29 35 51 28 36 44 49 35 25 40 38 27 26 33 50 42 37 43 38 20 27 30 18 27 46 31 33 38 45 49 31 47
所獲得的資料分散、不系統,不能說明總體年齡特征,達不到認識總體的目的。
提出任務要求:對現有的資料進行整理,使之系統化、條理化和科學化。
3.2 任務分析
首先,要明確任務的目標是使統計調查資料系統化、條理化;其次,完成任務所需要的背景知識有統計分組、統計匯總、繪制統計表和統計圖等;第三,完成任務最終成果是統計表和統計圖。
3.3 完成任務所需的背景知識
首先,向學生介紹統計分組的目的和要求;其次,選擇分組標志,并進行分組;第三,在分組的基礎上進行匯總;第四,在前兩個步驟的基礎上,繪制統計表和統計圖。在介紹背景知識的過程中,輔以案例教學,用一個具體實例把背景知識貫穿起來,擺脫以往機械式的理論授課。
3.4 任務的完成
通過情景任務安排、任務分析和背景知識的介紹,學生基本已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時安排學生自行解決情景中安排的任務。教與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在這一階段以學生解決問題為主,以教師指導為輔。教師主要負責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出現的問題進行糾正,對仍存在的疑惑進行講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
3.5 統計整理實訓
“教學做”環節當中“做”是核心,因此統計整理實訓這一步驟必不可少,也是提高學生職業技能重要環節。
實訓情景:對某一物流企業某一部門員工的工資情況進行文案調查。資料如下:
1800 2580 3300 2530 2450 4450 4100 2200 3650 3500 2700 2800 3620 3000 2400 3500 2500 4010 3800 2700 2600 3300 3650 4200 3700 3780 3800 2950 3330 3100 1980 2700 4130 3100 3300 3800 3650 3500 3100 2950
試對上述工資資料進行整理,繪制統計表和統計圖。
步驟一、輸入資料。把40名員工的工資資料輸入計算機Excel電子表格中。
步驟二、在電子表格中列出要統計的變量,如頻數、頻率、累計等。
步驟三、頻數與頻率統計。利用FREQUENCY函數對統計資料進行分組,利用SUM函數進行合計。
步驟四、累計統計。充分利用軟件復制功能,拖拽“+”字光標進行復制。
步驟五、繪制統計表。修改電子表格的線型使之符合統計表制表規則。
步驟六、繪制柱形圖、折線圖和餅形圖。
4.基于工作過程“教學做”一體化教學總結
基于工作過程《統計學》課程內容設計打破了原有教材系統設計,加強了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敖虒W做”一體化”教學的實質是將課堂教學與實際工作融為一體,通過情景教學使學生感受情景教學的氛圍,在“教”與“學”中學習知識,獲得職業技能,然后再通過“做”進一步鞏固知識,加深理解。
參考文獻:
[1]劉文開.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的探索[J].中國林業教育,28(6),20l0. 11
[2]呂懷婉,李琳.基于現代教學理念下的高職高?!敖y計學原理”課程教學改革[J]. 西安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4(4),2009.10
在教學模式設計上采用以工作任務為載體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也就是說圍繞一個有實踐性的、接近崗位實際的汽車營銷工作設計教學過程,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學生要通過自我調節學習,在盡可能高的程度上自行完成確定目標、設計和實施工作過程以及評價工作成果。達到了教、學、做的有機結合。課前主講教師先把任務學習資料發給學生,讓學生帶著任務、問題進入課堂,教師要甘當“指導者”、“輔導者”、“助手”,引導學生思考,解決學習難題和工作任務,評估和檢查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完善工作任務的解決方案。
2.教學方法的運用
(1)案例教學法
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采用案例教學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中要運用經典案例,啟發學生思考,一層一層剖析,總結歸納出帶有普遍規律性的營銷理論。在教學中,對學習任務的描述采用的就是案例。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不能在案例的總結中下結論,而是要對學生的分析進行歸納、拓展和提升。
(2)角色扮演法
汽車營銷學是實踐性非常強的一門課程。因此,當學生學習掌握了理論知識后,就必須進行實踐性演練。按照汽車銷售流程設置“整車銷售”的教學情景。要求每位學生都要進行相關車型的資料搜集,然后在營銷實訓室進行現場模擬銷售。學生既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同時又是銷售教學活動中的實施者。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銷售技巧,還對學生在銷售接待過程中的接打電話、站姿、握手、遞交名片等禮儀方面進行訓練。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產品展示能力、應變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仿真模擬實訓后,學生的職業技能與綜合素質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小組討論報告法
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培養學生個人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能力。如在案例教學中,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發揮集體的智慧,共同對某一案例進行討論、分析。通過討論,學生知識點學得更為扎實,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在講授汽車市場的調查與預測時,不僅要求每一個小組為特定的汽車市場營銷問題進行資料搜集、整理、分析,對市場的狀況進行反映或描述,完成調查問卷的設計及調查報告的撰寫。還要求學生做一份PPT,進行小組調查工作的匯報。更是培養了學生溝通、協調、分析問題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
二、開展多種有效的社會實踐,幫助高職學生深入了解專業、正確定位職業
1.開展醫療現狀社會調查
輔導員在放寒暑假前做好調查報告的主題安排,發動學生利用寒暑假深入當地衛生院、社區了解醫療現狀,寫出調查報告并在開學后進行評比,以更清楚地了解當地醫生的工作、生活情況及醫療衛生狀況,為今后回鄉工作做好思想和心理準備。
2.組織醫療服務隊下鄉、下社區
輔導員利用寒暑假、周末等時間,在專業教師的帶領下組織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組成醫療服務隊參與“三下鄉”或下社區活動,既可以服務老百姓,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術水平。
3.舉行定點公益活動
進行社會公益活動是社會實踐的重要內容,也是對大學生進行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通過社會公益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基本道德素養和職業素質。零陵特殊學校、永州老年公寓是我系長期關注和服務的單位,走近這些特殊人群,讓學生體會到人生的不容易和自身的幸福,可以借助自己的專業幫助這些特殊的人群,享受服務他人所帶來的快樂。
4.做好暑期醫院頂崗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