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2 05:38:4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企業社會責任感,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 F27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4-0026-01
一、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爭執
《商業人士的社會責任》一書是最早對企業社會責任概念進行真正意義上探討的。從對企業社會責任定義開始,作者Bowen認為,“商業人士負有對社會的義務在于執行的政策、制定的決策、采取的行動要和整個社會的目標和價值相一致。”弗里德曼接受企業社會責任的提法時認為,企業應承擔并只應承擔經濟責任,并給出定義:“企業的唯一責任是在一定的規則范圍內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戴維斯發展出了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權力-責任模型”及“責任的鐵律”,增加了道德因素在企業社會責任中。學者安德魯斯、凱思?戴維斯、格里芬和羅伯?L.布盧姆斯徹姆把著眼點放在如何增進社會福利上,探討了社會責任和社會福利的關系;同時期,羅賓遜、布朗姆也都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在企業內部超越了經濟和法律的其他責任。“世界企業可持續發展”委員會認為,“CSR是指企業對社會合乎道德的行為,特別是指企業在經營上須對所有的利益相關者負責,而不是對股東負責。”
二、圍繞企業社會責任的爭論
企業是否應當承擔社會責任,圍繞此論點的爭論自其概念提出之后,就一直存在,主要有兩種觀點。
(一)反對派:企業只應承擔經濟責任
1.企業社會責任可以破壞資本主義民主表現。哈耶克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他認為,“企業社會責任與自由相背,隨著企業參與社會活動的廣泛,政府干預必然會被強化,而較強的政府干預則會造成資本民主自由的損害。”哈佛教授賴維特也指出了企業的社會責任將破壞社會民主氛圍及其多元價值觀,導致企業擁有難以控制的社會權利,企業可能被迫形成單元社會體系。也有觀點認為,承擔的社會責任是變相的政治化表現,會分散企業的資源和競爭力。
2.企業社會責任不利于公司股東地位鞏固。有觀點認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可能挫傷他們的投資積極性。哈耶克說過,“企業唯一的目的是作為出資人的受托者賺取長期利潤,如果將資金作為追求長期最大利潤之外的用途,就會賦予企業危險的權力。”因此可知,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之后股東自己履行社會責任的能力會降低。
(二)支持派:企業應承擔社會責任
彼得?德魯克曾指出,“對企業管理人員提出承擔社會責任的要求的原因,在于管理當局繼承了社會中的領導職位。”哈羅德?孔茨也直接指出,“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要認真考慮企業一舉一動對社會可能造成的影響。”安德魯斯提出公司的第一位目標是保證自身的生存,而利潤最大化僅是公司的第二位目標,并非第一位目標。經濟學大師薩繆爾森、赫伯特?西蒙等也從不同角度研究了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意義,拓展了企業社會責任的新視野。
在我國,較多學者支持企業應該承擔社會責任。在學者盧代富撰寫的《企業社會責任的經濟學與法學分析》、譚深撰寫的《跨國公司的社會責任與中國社會》等文中均有相關描述。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正如林毅夫所說:“為了社會的繁榮和和諧,要提倡企業加強社會責任感并使企業的外部影響內部化,企業作為社會公民的一種,一樣都對社會負有倫理道德義務,不僅為社會創造財富,而且更有責任幫助社會上的弱勢群體。”
一、企業社會責任作為內部營銷杠桿的重要意義
內部營銷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Sasser、Arbeit、Berry和Gr nroos等西方學者提出,他們認為:“內部營銷是指將雇員當作顧客,將工作當作產品,在滿足內部顧客需要的同時實現組織目標”,“通過創造滿足雇員需要的工作來吸引、發展、激勵和保持高質量的雇員,是將雇員當作顧客的哲學,是一種使工作符合雇員需要的戰略”。由此可見,內部營銷對象是企業內部員工,目的是通過吸引、保留和激勵員工,開發員工的服務理念和客戶意識,以滿意的員工來實現企業外部客戶的滿意,從而獲得企業競爭優勢。因此,內部營銷多年來一直被視為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當今時代,擁有熟練的、有創新能力的且能贏得顧客滿意的員工對于企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能使企業與其競爭對手區別開來從而獲得差異化優勢。事實證明,越來越多的商業成功源于企業吸引、激勵且留住卓越人才的能力。然而,由于這些卓越人才的數目是有限的,所以圍繞他們展開的競爭非常激烈。眾多的企業實踐表明,CSR已經成為一種越來越重要的吸引和留住優秀員工的方法。譬如,為了能顯示其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以提升企業形象從而吸引和留住人才,一些聲譽良好的企業如家庭倉庫、德爾塔航空公司以及德國SAP公司的CEO們最近正式承諾將部署百萬名員工志愿者從事各種不同的CSR活動。
總的來說,CSR的重要意義首先在于它展示了企業的核心價值觀,而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也將成為“員工價值主張”的重要組成。近期的研究表明,當今管理者思考如何進行有效的人才管理必須借助“員工價值主張”這個新的視角。其次,CSR能使企業更加以人為本,能將企業刻畫為一個對社會負責的貢獻者而不是只關心利潤最大化的經濟實體,從而使員工產生極大組織認同感。最后,由于可以采取多種形式,所以CSR通常也是企業差異化優勢的真實源泉。
因此,現今有如此之多的公司投入到眾多的企業社會責任運動中去是不足為奇的,而且許多公司無論規模大小,包括像思科、GE以及IBM這樣的大型藍籌股企業也將員工參與CSR項目視為企業戰略要點。然而,只有極少數的公司能夠真正理解怎樣才能獲得CSR戰略的最大收益。筆者認為,CSR的真正價值在于其內部營銷杠桿效用,管理者如果能將CSR也囊括到“工作產品”中去的話,將會成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又一利器。
二、企業社會責任作為內部營銷杠桿所面臨的挑戰
1.員工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和參與的缺失。員工對企業社會責任方案的接近程度可以是一個涵蓋兩個極端的連續體,從完全的沒有意識到積極的參與。研究指出,很多企業的大多數員工較遠離于企業的CSR努力;許多員工只是模糊地認識到其企業是有社會責任感的,但對企業具體參與的CSR活動知之甚少。另外一種情形是,員工可能是積極參與了企業的一項CSR方案但是對企業的其他CSR活動全然不了解。而且,許多員工都有這種感覺,他們很渴望更多地了解這些CSR活動,但是發現很難。企業經常錯失與其員工溝通其CSR的機會,比如很多企業都不在內部局域網上公布有關CSR方面的消息。即使是花費了巨資支持一些高關注度的CSR活動的企業,也沒能抓住讓其員工充分了解其善行的機會,更不用說將員工納入到這些活動中去了。
2.對企業社會責任能夠滿足員工需求的理解不足。內部營銷理論指出,一個具體的“工作產品”設計得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員工核心需要的滿足程度。與“工作產品”的基本要素:工資、福利、晉升機會和工作角色相比,CSR可以滿足員工某個或更多的高層次心理需求,這也正是將CSR作為內部營銷杠桿的原因。然而很多企業都未察覺到這點。通過研究發現,至少有以下四種基本需求是員工試圖通過參與公司CSR活動來得到滿足的:
(1)創造自我提升的體會。有的員工喜歡任職于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因為它可以提供給員工個人成長的機會,尤其是在參與一些涉及與日常工作迥然不同的任務的CSR活動時,他們就可以學到新的技能,而這些技能將有助于他們將來的職業發展。
(2)促進工作和生活的和諧。員工的工作和個人生活往往是密不可分的,他們經常想使工作和生活能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從而可以在處理兩者關系時游刃有余。有趣的是,研究發現員工如果能很好的平衡工作與家庭需求時,其壓力會變小。而且當員工將其企業的CSR活動視為雇主和他們一樣關心生活或家庭時,可以促進員工工作與生活的良好融合。具體而言,那些涉及員工所在社區的CSR活動 (如企業資助的愛心學校項目正好是員工孩子就讀的學校)就能實現這種良好融合。
(3)建立與企業的心靈橋梁。在邊遠地區工作的員工經常感到游離于企業經濟文化中心之外,因此這些員工自然而然就會產生接近公司并融入到企業的社會圈中的需求,這些員工會經常尋找能和企業其他員工接觸的機會。這種情況下,位于邊遠地區的員工往往會將企業CSR活動視為企業對他們的一種關懷和承諾,以及一個超越地域的員工之間的心靈橋梁。
(4)維護企業的聲譽。有些企業的員工常常發現自己不得不在外界面前捍衛企業的聲譽,尤其是跨國企業,他們可能要在當地公眾和媒體不歡迎甚至敵對的地區進行經營,比如說沃爾瑪公司在很多地區都遭到了大量非議,因為當地群眾將其視為威脅當地小型競爭者的零售巨鱷。這些非議很顯然會對企業造成不良影響,但是更重要的是會傷害到員工的自尊心。研究表明,企業可以通過一些CSR活動向外界人士傳遞公司的核心價值觀和道德規范,改變這些外部的負面形象。
3.不了解企業社會責任給員工帶來的利益。當企業把CSR作為獲取人才的橄欖枝時,關鍵要弄清楚它能為公司帶來哪些收益。只有員工的個人需要在工作中得到滿足時,員工才有可能認同組織,與企業產生共鳴。認同感屬于心理學范疇,反映了員工的自我意識在多大程度上與雇主的意識相一致。而且高度認同企業的員工會將組織的成功看作自己的成功,將組織特征融入到自我概念中去。
研究表明,當員工認為企業是有社會責任感的組織時,會產生對企業的認同感。這種基于CSR的認同感對企業是至關重要的,其重要性源于這種認同感所產生的“親組織效應”(擁護公司的效應)。這種“親組織效應”可以分為相互關聯的內部和外部兩類。內部效應會導致員工心理的變化,包括高組織承諾、高昂的士氣、高工作績效,高工作滿意度等。而外部效應則引起員工行為方面的變化,最明顯的是缺勤率和離職率的降低。而且員工也會更加關注企業的CSR行為,這些行為會鼓舞他們更加努力的工作,提高生產率以及更關注產品的質量。
4.傳統的自上而下的方法。研究發現,管理層和員工在CSR方案的決策權和執行權問題上存在著巨大分歧。由聯合國全球契約和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聯合進行的CSR所有權調查顯示,71%的公司主張由CEO負責CSR政策及實踐的管理,57%認為由董事會負責,56%覺得應由高級管理者負責。由此可見,大部分企業將CSR的開發、執行和管理看作是自上而下的過程,換言之,是公司高層來決策企業應支持什么以及怎樣支持,其他任何人都沒有發言權。其實,持有這種想法的人犯了致命的錯誤,他們沒有搞清楚是誰在企業社會責任活動中發揮著更大的作用。員工渴望在活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事實上,員工應該成為CSR的價值創造者之一。
三、提高CSR內部營銷杠桿效用的步驟
隨著CSR觀念的普及,它在企業中的地位也在迅速的發生變化。曾經只是企業商業實踐輔助行為的CSR已經快速演變為企業戰略的核心要素,因此企業要想獲得CSR在人才管理方面的真正效用的話,亟需轉變其CSR戰略的操作步驟。基于上文所討論的四種障礙,推薦以下五個步驟來幫助管理者提高CSR的內部營銷杠桿效用:
[中圖分類號] F27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024(2008)09-0090-03
[作者簡介] 陳 艷,青島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企業管理。(山東 青島 266520)
一、企業社會責任作為內部營銷杠桿的重要意義
內部營銷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Sasser、Arbeit、Berry和Gr nroos等西方學者提出,他們認為:“內部營銷是指將雇員當作顧客,將工作當作產品,在滿足內部顧客需要的同時實現組織目標”,“通過創造滿足雇員需要的工作來吸引、發展、激勵和保持高質量的雇員,是將雇員當作顧客的哲學,是一種使工作符合雇員需要的戰略”。由此可見,內部營銷對象是企業內部員工,目的是通過吸引、保留和激勵員工,開發員工的服務理念和客戶意識,以滿意的員工來實現企業外部客戶的滿意,從而獲得企業競爭優勢。因此,內部營銷多年來一直被視為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當今時代,擁有熟練的、有創新能力的且能贏得顧客滿意的員工對于企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能使企業與其競爭對手區別開來從而獲得差異化優勢。事實證明,越來越多的商業成功源于企業吸引、激勵且留住卓越人才的能力。然而,由于這些卓越人才的數目是有限的,所以圍繞他們展開的競爭非常激烈。眾多的企業實踐表明,CSR已經成為一種越來越重要的吸引和留住優秀員工的方法。譬如,為了能顯示其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以提升企業形象從而吸引和留住人才,一些聲譽良好的企業如家庭倉庫、德爾塔航空公司以及德國SAP公司的CEO們最近正式承諾將部署百萬名員工志愿者從事各種不同的CSR活動。
總的來說,CSR的重要意義首先在于它展示了企業的核心價值觀,而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也將成為“員工價值主張”的重要組成。近期的研究表明,當今管理者思考如何進行有效的人才管理必須借助“員工價值主張”這個新的視角。其次,CSR能使企業更加以人為本,能將企業刻畫為一個對社會負責的貢獻者而不是只關心利潤最大化的經濟實體,從而使員工產生極大組織認同感。最后,由于可以采取多種形式,所以CSR通常也是企業差異化優勢的真實源泉。
因此,現今有如此之多的公司投入到眾多的企業社會責任運動中去是不足為奇的,而且許多公司無論規模大小,包括像思科、GE以及IBM這樣的大型藍籌股企業也將員工參與CSR項目視為企業戰略要點。然而,只有極少數的公司能夠真正理解怎樣才能獲得CSR戰略的最大收益。筆者認為,CSR的真正價值在于其內部營銷杠桿效用,管理者如果能將CSR也囊括到“工作產品”中去的話,將會成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又一利器。
二、企業社會責任作為內部營銷杠桿所面臨的挑戰
1.員工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和參與的缺失。員工對企業社會責任方案的接近程度可以是一個涵蓋兩個極端的連續體,從完全的沒有意識到積極的參與。研究指出,很多企業的大多數員工較遠離于企業的CSR努力;許多員工只是模糊地認識到其企業是有社會責任感的,但對企業具體參與的CSR活動知之甚少。另外一種情形是,員工可能是積極參與了企業的一項CSR方案但是對企業的其他CSR活動全然不了解。而且,許多員工都有這種感覺,他們很渴望更多地了解這些CSR活動,但是發現很難。企業經常錯失與其員工溝通其CSR的機會,比如很多企業都不在內部局域網上公布有關CSR方面的消息。即使是花費了巨資支持一些高關注度的CSR活動的企業,也沒能抓住讓其員工充分了解其善行的機會,更不用說將員工納入到這些活動中去了。
2.對企業社會責任能夠滿足員工需求的理解不足。內部營銷理論指出,一個具體的“工作產品”設計得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員工核心需要的滿足程度。與“工作產品”的基本要素:工資、福利、晉升機會和工作角色相比,CSR可以滿足員工某個或更多的高層次心理需求,這也正是將CSR作為內部營銷杠桿的原因。然而很多企業都未察覺到這點。通過研究發現,至少有以下四種基本需求是員工試圖通過參與公司CSR活動來得到滿足的:
(1)創造自我提升的體會。有的員工喜歡任職于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因為它可以提供給員工個人成長的機會,尤其是在參與一些涉及與日常工作迥然不同的任務的CSR活動時,他們就可以學到新的技能,而這些技能將有助于他們將來的職業發展。
(2)促進工作和生活的和諧。員工的工作和個人生活往往是密不可分的,他們經常想使工作和生活能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從而可以在處理兩者關系時游刃有余。有趣的是,研究發現員工如果能很好的平衡工作與家庭需求時,其壓力會變小。而且當員工將其企業的CSR活動視為雇主和他們一樣關心生活或家庭時,可以促進員工工作與生活的良好融合。具體而言,那些涉及員工所在社區的CSR活動 (如企業資助的愛心學校項目正好是員工孩子就讀的學校)就能實現這種良好融合。
(3)建立與企業的心靈橋梁。在邊遠地區工作的員工經常感到游離于企業經濟文化中心之外,因此這些員工自然而然就會產生接近公司并融入到企業的社會圈中的需求,這些員工會經常尋找能和企業其他員工接觸的機會。這種情況下,位于邊遠地區的員工往往會將企業CSR活動視為企業對他們的一種關懷和承諾,以及一個超越地域的員工之間的心靈橋梁。
(4)維護企業的聲譽。有些企業的員工常常發現自己不得不在外界面前捍衛企業的聲譽,尤其是跨國企業,他們可能要在當地公眾和媒體不歡迎甚至敵對的地區進行經營,比如說沃爾瑪公司在很多地區都遭到了大量非議,因為當地群眾將其視為威脅當地小型競爭者的零售巨鱷。這些非議很顯然會對企業造成不良影響,但是更重要的是會傷害到員工的自尊心。研究表明,企業可以通過一些CSR活動向外界人士傳遞公司的核心價值觀和道德規范,改變這些外部的負面形象。
3.不了解企業社會責任給員工帶來的利益。當企業把CSR作為獲取人才的橄欖枝時,關鍵要弄清楚它能為公司帶來哪些收益。只有員工的個人需要在工作中得到滿足時,員工才有可能認同組織,與企業產生共鳴。認同感屬于心理學范疇,反映了員工的自我意識在多大程度上與雇主的意識相一致。而且高度認同企業的員工會將組織的成功看作自己的成功,將組織特征融入到自我概念中去。
研究表明,當員工認為企業是有社會責任感的組織時,會產生對企業的認同感。這種基于CSR的認同感對企業是至關重要的,其重要性源于這種認同感所產生的“親組織效應”(擁護公司的效應)。這種“親組織效應”可以分為相互關聯的內部和外部兩類。內部效應會導致員工心理的變化,包括高組織承諾、高昂的士氣、高工作績效,高工作滿意度等。而外部效應則引起員工行為方面的變化,最明顯的是缺勤率和離職率的降低。而且員工也會更加關注企業的CSR行為,這些行為會鼓舞他們更加努力的工作,提高生產率以及更關注產品的質量。
4.傳統的自上而下的方法。研究發現,管理層和員工在CSR方案的決策權和執行權問題上存在著巨大分歧。由聯合國全球契約和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聯合進行的CSR所有權調查顯示,71%的公司主張由CEO負責CSR政策及實踐的管理,57%認為由董事會負責,56%覺得應由高級管理者負責。由此可見,大部分企業將CSR的開發、執行和管理看作是自上而下的過程,換言之,是公司高層來決策企業應支持什么以及怎樣支持,其他任何人都沒有發言權。其實,持有這種想法的人犯了致命的錯誤,他們沒有搞清楚是誰在企業社會責任活動中發揮著更大的作用。員工渴望在活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事實上,員工應該成為CSR的價值創造者之一。
三、提高CSR內部營銷杠桿效用的步驟
隨著CSR觀念的普及,它在企業中的地位也在迅速的發生變化。曾經只是企業商業實踐輔助行為的CSR已經快速演變為企業戰略的核心要素,因此企業要想獲得CSR在人才管理方面的真正效用的話,亟需轉變其CSR戰略的操作步驟。基于上文所討論的四種障礙,推薦以下五個步驟來幫助管理者提高CSR的內部營銷杠桿效用:
1.提高員工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接近程度。最為具體而直接的方法就是溝通。管理者應以一種非常詳盡、清晰且持續的方式將CSR項目與員工進行溝通,溝通的內容包括企業參與企業社會責任活動的基本原則、項目的細節,項目的運作情況、公司資源的分配情況、可能遇到的挑戰以及項目成功的可能性。
許多公司都在努力地與外部客戶進行CSR項目的溝通,使其獲悉企業具體的社會公益活動以及為何要做此事而且從這些溝通中受益匪淺,這些經驗也適用于內部溝通。同時,公司也需要認識到員工和顧客一樣,可以通過多種渠道(比如博客、在線聊天室和其他媒介)獲知公司是否參與(或不參與)某個CSR活動及其目的。因為這些內容都是公司外部的,不為企業營銷部門操控的,所以與企業內部新聞刊物相比,內容更為客觀,可信度也比較高。因此,公司在進行這種溝通時應致力于建立高可信度,并通過一些可信的且有影響力的內部渠道,比如像IBM的 On Demand這樣的公司網上社區或QQ群來與員工溝通,著重公開一些客觀事實而不是一些溢美之詞。提高員工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接近程度并不止于溝通,企業應該鼓勵并給員工機會參與CSR活動。此外,企業最好能給員工及時的反饋,對他們的優秀表現給予肯定,并提出客觀和有建設性的意見。
2.制定CSR決策時運用投入產出模型。如果企業想將CSR提升到戰略層面,建議采用一個投入產出模型來理解如何將其CSR投入轉換成“親組織”產出,即員工怎樣受益于企業的CSR計劃以及員工的收益是否以及怎樣變成公司的效益。
企業管理者在開始計劃CSR項目時,可以采用一個投入產出模型并結合公司的具體情況深入研究公司應該支持哪些事業或資助哪些項目,CSR的具體流程以及從每個CSR項目中期望得到的以員工為中心的產出效益。一旦項目開始執行,應通過內部調查對產出進行監控以確定哪個項目可以向員工最終向公司傳遞最大的價值。產出效益的衡量指標應該包括內在效益指標(對公司的態度、繼續留在公司的承諾等)、外在效益指標(缺勤率、離職率、工作績效和生產率等)以及更深層次的組織認同感。
最后,當企業評估CSR項目的效益時,管理者應考慮可能夸大或削弱CSR項目效果的多個參數。由于每個員工和每個公司有各自的特點,有的CSR項目對一些員工產生了深刻影響,但對另一些員工的影響不大。因此,制定有效的CSR項目的關鍵在于企業不僅要考慮這些項目滿足核心員工需求的程度及產生的認同感,還要兼顧特殊的人為因素和公司因素。員工因素包括員工在公司的工作年限、工作性質、年齡、性別、對該項目目標重要性的認知等。比如,公司中絕大部分員工都對公司支持乳腺癌研究的CSR項目持肯定態度,而一些處于乳腺癌發病高風險年齡段的女性員工可能會對該項目表示出更大的興趣和參與熱情。
3.理解并滿足員工的需求。企業應基于其CSR項目能滿足的需求對員工的相對重要程度將員工進行細分,并設計相應的CSR計劃以滿足不同的員工需求。識別員工細分市場可以采取與顧客細分一樣的方法(如利益細分法等)并尋找這些細分市場在人口或心理方面的關聯以更好的區別和瞄準它們。花旗集團在幫助“工作媽媽們”解決家庭工作平衡問題時,特地在員工住所或工作場所附近設立了兒童看護中心,包括兒童醫療、智力、社會與情緒康樂等課程,每天為超過1500名兒童提供服務,此外還有多種“補充兒童看護服務”來滿足學校假期的要求。
4.增強員工認同感。如前所述,CSR較其他企業行為能更清晰的揭示出企業的價值觀和靈魂。因此,制定有效的CSR戰略的基本目標應是增強員工的認同感而不是其他一些常規監控指標如工作滿意度等。增強員工認同感的措施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譬如,員工認同感很容易通過一種非正式的方法來辨別,即員工在描述其公司時會經常使用“我們…”這樣的句子。具有高度認同感的員工會經常將“我們內部人士”和公司“外部人士”進行區分。還可以是利用組織行為和營銷文獻來增強更為正式的認同感。
5.和員工一起共同創造CSR的價值。管理者應該致力于讓員工親歷CSR項目的計劃、設計和執行,使他們成為參與者而非旁觀者。上文提及,制定CSR計劃的關鍵是要設法滿足員工的需求,如果能讓員工真正參與CSR項目的設計,他們會很自然地將自己的需求考慮進去,這樣就可以極大的提高CSR的效用。
此外,員工通常比公司管理者更接近和了解他們的社區,因而在CSR項目的規劃及執行上更有發言權。比如說,企業在捐款時,可以采取不同于以往的以員工的選擇為主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將CSR的主要責任轉移至員工并不等于公司就免責了,公司應該扮演有效的推動者的角色。公司必須保證清晰的、開放的和持續的雙向溝通渠道,為員工有效地實施CSR計劃提供必要的指導和資源支持。簡言之,員工應是CSR項目的執行者,而公司是推動者。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企業內部營銷的新杠桿,將有助于企業不僅在經濟方面,更在社會、環境等領域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因此是一筆非常可貴的道德資產。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做出的極其復雜的戰略性努力。顯而易見,如果要使企業社會責任產生實實在在的效益諸如對員工更強的吸引、激勵并留住人才,就需要企業領導者的高度關注和承諾。
參考文獻:
[1]C.B.bhattacharya,Sankar Sen,Denial Korschun:“Us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 Win the War for Tal-ent”,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Winter 2008,Vol.49,No.2:39-43.
[2]李姝.企業社會責任理論演進及文獻述評[J].北方經貿,2007,(11).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7-0015-02
企業的社會責任感(CSR)是現代經濟理論的重要概念,它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歷來受到重視和爭論,企業應當承擔什么樣的社會責任,承擔責任與企業收益之間有什么樣的關聯,應當采取怎樣的策略減少企業承擔責任帶來的成本和提升公眾對企業的社會認可度,從而帶來積極的收益都是企業社會責任感研究的重點。
一、社會企業責任感知的主要理論框架
企業社會責任感概念從20世紀20年代就已經被學者提出,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在市場經濟中主導地位的確立,要求企業在追求利益的同時必須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由此真正意義上誕生了企業責任理論。
1.企業責任的基本概念。企業責任的概念目前普遍采用的是,1953年由美國學者鮑文在其著作《商人的社會責任》一書中明確的:商人應當按照社會對企業的期望目標和價值要求,決定企業應當采取什么樣的社會行為,進行什么樣商業活動,完成哪些對社會有價值的事件。企業責任不僅是在追求利益的過程中不觸犯相關的法律,而且要及時回報社會,自愿履行社會義務,主動解決企業力所能及范圍內的社會問題。在經過系統的發展后,企業的社會責任主要被概括為經濟責任、道德責任、法制責任和慈善責任,以及在此基礎上延伸出的對環境的責任、對顧客的責任、維護社會穩定的責任等。
2.利益相關者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企業的責任不僅與企業的出資人有關,而且直接關系到以消費者為代表的社會方方面面,企業的行為最直接的影響首先是消費者,其次是與企業相關的上下游產業鏈的供應商、客戶等,以及企業的雇員等,不僅這些自然人或是法人(集體)受到企業行為的影響,而且這些自然人或法人的選擇同樣在影響企業能否更好地存在。例如在出現某些企業不負責任的社會行為事件后,企業的社會責任及上下關聯方都會受到影響。企業責任能否有效履行都會引起相關利益方的廣泛關注,作為企業責任的最直接關系方消費者,將企業是否認真履行了社會責任當成了選擇企業產品主要標準,甚至是特定情況下的唯一標準。
3.公眾對企業責任的感知。認知和情感因素是消費者對企業責任的最好注解,企業責任是否履行到位直接決定了消費者對企業的信任度,信任度不高的企業通常處在被消費者拋棄或被其他企業取代的行列。如果企業能夠有效地履行社會責任,使消費者對企業產生認同感,將無形中促使消費者選擇該企業的產品,使企業擁有更強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擁有良好道德形象的企業、熱心公益事業的企業,為社會貢獻力量的企業,甚至使消費者對企業的感興趣程度超越了對企業產品的關注度。可以說,在企業產品沒有本質上差異的情況下,企業的形象越好,企業責任履行得越到位,該企業的產品往往越能吸引消費者的購買意愿。相反,企業社會責任履行不到位,甚至出現沒有履行必要責任的負面情況時,往往是該企業的產品也被消費者否認,甚至最終決定了消費者的產品選擇。
二、企業責任影響消費者購買意向的主要因素
1.對消費者道德因素的影響。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過渡,使消費者在用金錢投票時,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也使企業認識到了要維護消費者道德情感,從道德上讓消費者對企業產生認同的重要性。例如,當消費者認為某一個企業就是好企業,某一個企業在社會事務中扮演了重要的道德角色,那么某個企業的產品就一定是好的。當前,某些醫療機構在我國派駐國外援建的醫療隊中擔當主要角色,在希望工程或援助貧困地區的活動中不斷加大資金和人力物力的投入,這樣企業的形象就會不斷得到正向的積累,當消費者需要對同類產品進行衡量時,就會認為社會責任履行到位的企業一定是服務最好、產品質量最高的企業。相反,那些在環境污染事件、動物保護方面頻頻遭到曝光的企業,往往被認為是道德上有問題的企業。因此,消費者在選擇企業產品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避開這類有社會問題和麻煩不斷的企業。
2.對消費者認知因素的影響。消費者對企業責任的反映是一種內心的評價,是消費者從自身心理上對企業行為的一種認知,企業的任何社會行為,都會引起消費者的認知與評價。這種評價取決于消費的認知水平、知識結構、社會的主流觀點,從更高層上說,還涉及地域文化、意識形態、生活習慣等方方面面。
3.對消費者信任因素的影響。企業信譽不僅是企業的生命保障,更對消費者有著強大的引導作用。當企業憑借著自己的信譽向社會做出一個莊嚴的承諾,并且較好地履行了承諾時,企業的社會責任感知往往在消費者心中得到極大的提升,消費者也會傾向于與這樣的企業產生關聯。相反,那些做出了社會承諾卻沒有很好履行相關義務的企業,往往成為消費者拋棄該企業的主要原因,因為消費者會覺得這是一家不值得信任、沒有信譽保障的企業。
4.對消費者忠誠度的影響。培育一個長久忠誠的消費者,不但需要企業有過硬的產品,切實滿足消費者的需要,還需要企業長期保持良好正面的社會形象,愿意積極從事社會事業,能夠從社會事務的處理中,不斷改善企業利益相關方之間的關系,達到帶動消費者共同參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活動的目的。例如,當前在汽車銷售行業較為流行的車友會活動,就是號召同款車型的消費者共同參與一些企業組織的公益活動,使消費者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得到自我價值的實現,并對該企業產生足夠的忠誠度,愿意免費為該企業進行宣傳,形成強大的社會正相關效應,實現企業服務的增值,使企業在滿足社會需要的同時,也帶動了企業的自身發展。
三、基于企業責任建立符合消費者購買意向的營銷策略
1.建立有效實現企業社會責任的產品營銷策略。在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鏈條中應當時刻貫穿著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推動利益相關方在企業的活動中得到良性的互動,以此換取消費者對企業的支持信任。例如,企業在營銷活動中加入了促進社會慈善事業開展的行為,每銷售一件產品就為貧困兒童捐助一分錢等案例已經屢見不鮮,還有像百事公司開展的母親水窖工程,持續為西部地區飲水工程注入資金活動千余萬元。中國遠洋集團募捐資金成為中遠慈善基金會、騰訊公司基于網絡平臺開展環境保護活動,這些都成為了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典型案例。當這種履行社會責任的行為成為企業的營銷文化,融入企業的日常活動中時,企業的社會關注度、美譽度都會得到良性循環,促進企業得到消費者的廣泛支持,進而全面影響消費者的消費選擇。
2.企業的廣告策略積極體現出企業的社會責任。企業的廣告宣傳是最直觀、最便捷的影響消費者的手段,在企業的廣告策略中充分考慮企業的社會責任,不斷地加入公益性內容,可以有效吸引消費者的關注,使消費者對企業產生認可,正面影響消費者的選擇。例如,眼科醫院開展的關注殘疾兒童行動,每年免費治愈??例殘疾兒童眼病的案例;手機銷售商組織的關愛自然、記錄山川美景的攝影展活動;汽車銷售企業組織的萬里探訪山區貧困兒童活動等。這些企業在開展社會活動、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充分展現了產品的優良性能,使消費者在關注企業的公益行為時,對企業的產品有了充分的了解,建立了積極的正相關因素,增加了消費者對企業的信任度和認可度。
3.根據消費者期望來調整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消費者對企業的社會形象是有需求的,消費者基于自己的主觀判斷認為企業應當在社會事務中承擔起相應的責任,而且希望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水平能夠達到消費者的期望值。我國乳制品企業有著龐大的市場群體,消費者要求乳制品企業首先承擔的責任就是公開乳制品基本信息,包括乳制品來源、產品質量標準,產品生產流程等基礎數據,以此做到讓所有消費者放心。因此,乳制品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焦點應當集中在怎樣制定適應消費需求的信息公開制度,如何隨時接受社會的監督檢驗,以及有計劃地開展消費者生產體驗活動,從而滿足消費者對企業的社會責任需求。從增加消費者購買意愿角度講,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應當是有重點,能滿足消費者期望,符合消費者心理的,有計劃、有目的的社會活動。
四、結論
企業通過有效地履行社會責任,可以積極地宣傳產品,建立企業在消費者中的積極形象,最終影響消費者的消費選擇。從影響消費者的選擇角度講,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應當充分考慮對消費者的影響,包括對消費者的道德影響、認知影響、信任影響和忠誠度的影響等幾個方面。根據以上幾個因素,選擇適合企業的營銷策略,在完成好企業社會義務的同時,能夠在企業宣傳上、企業經營活動上和企業行為決策上影響消費者的選擇,最終實現提升企業形象、贏得消費者認可、獲得消費者支持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周祖成.企業社會責任相對水平與消費者購買意向的關系的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7,(9).
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就下了這樣的結論:即使是私人資本,也帶有資本的性質,而且規模越大,社會程度越高。管理大師德魯克在論述企業家精神時斷言:從某種程度上講,企業家階層是社會、經濟、技術進步的主要動力之一。美國的企業家宣言第一條就是:“我,作為企業家,必須擔負起對雇員、對股東、對國家,乃至世界的責任”。
做樂于承擔社會責任的財富主人,是每個企業家都要面對的現實問題。鎮江飛達集團老總朱國平,曾賣過豆腐、當過兵,15年前創辦了飛達。他用鉆頭一樣的鉆勁兒,在國內第一個把傳統刀具推向歐美,在貧窮的高士橋村建起了亞洲最大的鉆頭生產基地。朱國平說:“如果沒有國家的政策,說不定我現在還是個磨豆腐的農民。人活一輩子,光著身子而出,撒了灰燼而走。風風雨雨幾十年,要為大家做點力所能及的好事。”四川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對錢財也有非常理性的認識:“這是社會的財富,不過由我支配而已。任何人都沒有權力浪費。”劉永好有一句最愛說的話,就是“不作‘大款’做大事。”一個人做樂于承擔社會責任的財富主人,這樣就會活得很輕松。
今天,我們已行進在一條建設民主富強的現代化國家的康莊大道上。這是一個偉大民族的復興夢想,這是一個文明古國的宏偉藍圖。站立在這樣一個宏大的背景下,在全社會確立和倡導一種健康的財富觀就顯得尤為重要。靠智慧和汗水創造出來的財富,我們要提倡、鼓勵,靠繼承遺產致富,我們也應保護、歡迎,以調動全體人民創造財富、積累財富、敬重財富的積極性。我們反對、打擊的是逃稅、巧取豪奪、權力化為資本等違法致富行為。同時,我們期待更多的富人能夠樹立起充滿人文關懷和洋溢社會責任感的現代財富觀,“富而好禮”,關注民生、承擔責任,讓財富“從社會中來,到社會中去”。只有在正確的、健康的財富觀的引領下,我們才會富得更快,整個社會也才會更加和諧。
為富善賈,有如長袖善舞。一個人擁有龐大的社會財富,這絕不僅僅意味著一種物質和權利的個體占有,更重要的是因此背負起更大的社會責任。真正有作為的富豪,總是以其健康的財富觀為底蘊的,它至少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首先,追求陽光下的財富;其次,即使富甲天下,也因源于時代,富者只是作為社會一部分財富的看管人而多了一份責任――將財富的陽光盡可能地溫暖更多的人。倡導健康的財富觀,當前必須在社會、經濟、文化等各領域協同并進,至少解決三個問題:其一,“飲水思源”,讓富豪們真正意識到,自己的所得更多地得益于時代;其二,通過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設計,為富豪們反哺社會創造公平、公正的發展環境和更好的發展空間;其三,通過文化輻射,讓富豪們在追求陽光財富的過程中,形成開明、開放的社會財富文化心態。
財富從來不應該僅指金錢和物質財產,還包括精神,包括成就感、社會認同感等等至關重要的東西;財富的增長從來都不應該僅指GDP的高歌猛進,更應該指社會的和諧程度、民眾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健康的財富觀要求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都要做樂于承擔社會責任的財富主人。我們欣喜地看到,在這樣一個財富涌動的時代,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富豪認清了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這些對財富與責任關系的認知,也讓我們感受到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所具有的高尚社會人格和道德情操。
金融風暴席卷全球,各行各業皆受影響。當朋友因此為他擔憂的時候,卻從湖南傳來了他初戰告捷的消息。
他,就是財富壹佰總裁范永森先生!
(一)
2008年8月28日上午,在湖南永州市舉行的首家財富壹佰超市開業慶典暨愛心助學捐資儀式上,12名考上大學的貧困學子每人獲得了由財富壹佰總裁范永森先生提供的2500元資助款。此舉引起了眾多市民及當地媒體的高度關注。有人稱贊范永森是一個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也有人認為此舉是商業炒作。一時間,兩種說法成為永州市民茶余飯后討論的話題。
那么,范永森這樣做到底是為了什么?
帶著這個問題,記者對身處廣州公司總部的他進行了采訪。
記者:范總你好,首先感謝你接受《大眾商務》的采訪。關于你在首家財富壹佰超市開業慶典上舉行助學捐資儀式,引起了永州市民的廣泛關注,請問這樣做有什么用意?
范總:向我提出這樣問題的記者不下十個。我都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你了。
記者:你當初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范總: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談談我的經歷。我出生在汕頭南澳島上一個普通的農民家里,自打我懂事的那天起,父母親為一家人的糊口整天奔波的身影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腦海里。為了不給父母增加壓力,我從不伸手向他們要錢,每到節假日,我都想方設法做點小生意,用來彌補上學的開支。如果說家庭的貧困造就了我經商的性格,那么,我后來所開拓的事業則緣于我對社會的理解和思考。
1997年,我在中山大學攻讀法律,當時中大飯堂伙食比較單調,且價格也不甚合理,學生們意見很大。經多次考察,我發現了一個適合辦學生飯堂的地方,只要價格合理,保證飯菜質量,一定不會賠錢。我回到家中,讓父親給我借幾萬塊錢,想開一個餐館。哪知,父親不等我把話說完,就把我大罵一頓。我深知父親的性格,父親不同意的事情別人很難說服。可是,我和父親的性格一樣,一旦自己認準的事情,誰也動搖不了我的信念。我找到伯父,伯父在當地是個文化人,伯父的話父親是會考慮的。伯父聽了我的想法后,說服父親給我湊齊了6萬塊錢辦起了飯堂,由于我善于管理,把飯堂辦出了特色,不到三個月,飯堂的生意就火爆起來,飯堂的特色菜在校園網上公布,被中大同學稱為第六飯堂。
2006年,我在嘗試了市場調研、促銷、保險、律師、媒體、培訓等20多種行業,考察了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日本等地后,對成功二字有了自己的見解:獲得成功的人并非是付出最多的人,而是他們懂得運用成功法則。成功與能力并不一定相掛鉤,而是與意志力成正比。如何能使人最大限度地開發智慧和能量,找到正確的行動方向與準則,是一門很大學問。
于是,我創辦了能夠使更多有志之士得到潛能開發,最大限度地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培訓公司。
2007年8月15日,也就是我的公司處于發展階段,仍需大筆資金周轉的時候,我得到這樣一個消息:甘肅省會寧縣當年考上了6000多個大學生,由于那里貧窮落后,在6000多名大學生中,有380人竟拿不出去學校的路費。前國務院副總理吳桂賢大姐正為此寢食不安,著名書法黃南美老先生愿將他珍藏的100幅兩岸將軍的字畫進行慈善拍賣,兩位老人一定要在8月25日那天,親赴會寧解決貧困學子的燃眉之急。
我的心情非常激動,我知道,甘肅會寧是革命老區,1936年10月,紅一軍、紅二軍和紅四軍在此會師,標志著二萬五千里的勝利,那里的人民為中國革命作出過卓越的貢獻。然而,由于自然環境的影響,嚴重地制約了經濟的發展。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人,深知受貧窮困繞的滋味,更理解那些孩子因沒路費入學而給他們和家人所帶來的痛苦。他們很可能就因此與大學無緣了,他們的命運也就此改寫,貧困地區就多了一些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我們的社會因此就埋沒了許多人才。
經過一夜考慮,我決定舉辦一場資助會寧貧困學子的慈善晚宴,請吳桂賢大姐發表慈善演講,激發企業家們關愛社會、扶貧助學的愛心,一是通過現場募捐,籌措部分善款,二是為幾天后的拍賣活動有效信息,聚集人氣。
經過我多方努力,那場慈善晚宴與拍賣會取得了圓滿成功,吳桂賢大姐激動地對我說,她代表會寧的貧困學子謝謝我……
(講完這番話,范總點燃一支香煙,透過濃濃的煙霧,我看到他微笑的臉上掠過一絲無奈的表情,我能夠猜到他的難言之隱:現在“打慈善牌”的人太多了,有的人以行善為名來達到個人的目的,這些搞假慈善的人又往往對搞真慈善的人品頭論足,以至于把真正想做慈善的人搞得憂心忡忡。范總能在他創業時期資助貧困學子,那么,他在功成名就之后再行善舉,還需要說明他有別的動機嗎?)
(二)
2008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不僅是我國勞動力市場管制逐漸強化的一年,也是雪災、地震、全球金融危機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交織發生的一年。這些事件影響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格局,在大多企業減少投資甚至是紛紛撤資的時候,范永森卻反其道而行,險中求勝,令人贊嘆。那么,財富壹佰到底是個什么概念?
記者:你的財富壹佰是什么理念,能給消費者帶來什么實惠?
范總:財富壹佰是集商務、投資、理財、消費、旅游為一體的遍及全國的綜合性企業。它的經營模式是交叉式整合營銷,即傳統商業、廠家直銷、電子商務、門面超市加網上購物。我們的理念是:在消費中得到實惠,每個消費者都是財富壹佰的股東,消費就是一種投資。具體地講,我們通過發行“財富壹佰會員卡”來吸收消費群體,凡是持卡消費者均可享受一定的折扣優惠,且累計積分,積分達到一定數量,再返回消費者所需商品。
記者:恕我直言,這種模式現在已經司空見慣,對消費者還有吸引力嗎?
范總:我們的會員卡功能除了能夠在聯盟商家打折以外,同時在超市能夠直接刷卡消費享受比普通人更低的價錢,還能透支、存款、返利,而且可以預定全國7000家酒店和40條航線的班機。將和銀行合作,直接在銀聯的POS機上刷卡消費。我們的目標是一卡通天下。
記者:財富壹佰在商品種類、價格和銷售模式上與其它超市相比有什么區別?
范總:我們的品種可以用多、新、特三個字來概括。近萬種商品足以能夠滿足各類消費者的需求;我們的采購團隊遍布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與數萬家生產商建立了產品銷
售業務。只要新產品問世,我們的財富壹佰馬上就進貨;我們還根據超市所處的區域,結合當地風土民情,大量采購適合本地消費者喜愛的商品。
在商品銷售價格上,財富壹佰向消費者鄭重承諾:同一品種的商品絕對不會高于其它超市的價格!此外,世界各地的特色小吃在我們的超市里應有盡有,走進我們超市,品嘗各地小吃,如同周游世界。在客戶的定位上我們以中低收入家庭為主,通過讓利,積分,返利,使消費者成為我們的忠誠客戶。
記者:你的公司在廣州,你的供貸商大多也在廣州,你為什么把首家超市開在湖南永州?你今后的目標是什么?
范總:如果純粹從經濟效益上說,首家超市開在廣州肯定比開在永州好。可是,我之所選在永州,自有我的理由:
我喜歡永州,因為永州是革命老區。在我們國家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拉近大都市與紅色老區之間的距離,讓老區人民感受商品社會所帶來的幸福生活,是企業家應盡的職責。
另外中國有13多億人口,但生活在農村的就有9億人,我發現在農村的農民生活用品要比城市的還要貴,這對于廣大的農民來說是不公允的。這也是我把財富壹佰選在城鄉結合部的原因之一。
因此,財富壹佰的市場定位是中小型城市,優先考慮的是革命老區。消費者定位是大眾化、平民化。明年計劃50家超市開業,包括直營和加盟,我計劃在三到五年的時間里,財富壹佰的連鎖加盟遍布全國上百個中小城市。
記者;當今社會,人們對企業家的要求越來越高,許多企業家認為已“不堪童貞”,對此你有何看法?
范總:每一個人都應該有社會責任感,做任何事都應該考慮到自己的社會責任。作為成功的企業家,應該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人們這么要求我們并不為過。但是,什么是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呢?人們的理解并不同。我個人認為,企業家的責任首先是做好自己的企業。做好企業的標準是利潤,所以,企業家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并不是利欲熏心,而是在履行著自己的社會責任。市場經濟是一個法制經濟,也是一個講道德的經濟。企業家遵紀守法,追求利潤的過程與他們實現社會責任的過程完全是一致的。企業家只有提供更多更好的產品和勞務才能實現利潤最大化。這些產品與勞務滿足了社會的需求,增加了社會財富,這不正實現了社會責任了嗎?利潤增加了,企業擴大了,提供的就業機會增加了,向政府繳納的稅收也增加了,這不也是實現了社會責任嗎?追求利潤與社會責任是統一的,那些自己致富,又促進了經濟發展,增加了社會財富,帶動其他人致富的企業家就是承擔了最大社會責任的企業家。
記者:許多人認為,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就是當慈善家。錢捐的越多,承擔的社會責任越大,越是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對此你有何看法?
范總:這種觀點到底對與錯,我不想做任何評價。值得一提的是:人們為什么會有這種觀點,表明當今社會對弱勢群體的關注程度。作為企業家,應當走在時代的前列;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資助需要幫助的人,既是企業家的責任,也是企業家的良知。有人樂意修橋,有人愿意建學校,這里面蘊含了個人的情感。就我而言,我為什么特別關注那些貧困大學生?這與我出身寒門有密切關系。無論我的事業多么輝煌,有一點是永遠不會改變的那就是關愛社會,捐資助學。今后,公司將拿出利潤的百分之二用于資助貧困學子完成學業,要說心愿,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愛在太平”為主題,以實際行動履行著一個企業公民應盡的社會責任。
“愛心圖書室”:讓愛心不斷延續
善國必先育才,孩子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也是太平人壽北京分公司一直關注的重點。2010年9月17日,太平人壽北京分公司為打工子弟小學――張北希望小學建立了一個“愛心圖書室”,滿載著公司客戶及員工拳拳愛心的4000余冊圖書,被分門別類地擺放在了嶄新的書柜里,孩子們手捧他們盼望已久的圖書,激動不已。
其實,這已經是太平人壽北京分公司為打工子弟小學建立的第二個愛心圖書室了。2009年,北京分公司了解到,北京約有10萬余名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在自辦的“打工子弟學校”讀書。這些學校由于資金不足,師資力量、教學設施都十分匱乏,而圖書室只能成為孩子們心底的一個夢想。于是,太平人壽北京分公司面向客戶和員工發起了“為打工子弟學校建立愛心圖書室”活動,希望幫助這些渴望知識的孩子們。當年,就為綠園小學建立了第一個“愛心圖書室”,受到了孩子們的歡迎,這促使太平人壽北京分公司領導們決定,將這項公益活動長期堅持下去,每年為一所打工子弟學校建立一個“愛心圖書室”,為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們送去溫暖和關愛。今后,這項活動將一年―年地延續傳承下去,讓慈善愛心之花在京城遍地開放。
為智障兒童點亮一盞心燈
太平人壽北京分公司無意中了解到,有這樣一群特殊的群體,他們天真淳樸,渴望關心和愛護,他們期待被人關注,這就是北京智光特殊教育培訓學校的孩子們。北京智光特殊教育培訓學校1998年成立,是一所民辦智障兒童教育學校,不僅提供九年義務教育,還收養了很多被遺棄無家可歸的智障兒童。目前該校已有多批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走上了回饋社會的道路。
2010年兒童節前夕,太平人壽北京分公司一行30余人,帶著愛心和祝福來到北京智光特殊教育培訓學校,送去了食品和生活用品,與孩子們喜迎六一兒童節的到來。活動中,孩子們用精心準備的歌聲和舞蹈,表達了他們的喜悅之情,掌聲、笑聲交融在一起,孩子們樂觀、堅強的性格深深地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最后當員工與孩子們一起表演手語舞《感恩的心》時,每位員工的眼里都噙滿感動的淚水。
為老人送去溫暖真情
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2010年5月8日母親節前夕,太平人壽北京分公司組織廣大員工帶著鮮花和慰問品來到北京市第一福利院,與福利院的老人共迎母親節的到來。
當天,太平人壽北京分公司的員工們表演了精心準備的節目,如手語舞、秦腔及京劇等,還為老人們獻上了多首革命歌曲。員工們還與福利院的老人、工作人員共同合唱歌曲《母親》,現場許多老人眼里都閃著淚光。在歌聲中,員工為老人們送上了康乃馨和生活用品。現場,一位建國初期公安界聞名一時,如今已89歲高齡的老奶奶,拉住一位員工的手潸然淚下,不僅表達了感激之情,還鼓勵年輕人要努力工作,報效國家。
這是太平人壽北京分公司連續3年組織員工慰問福利院老人,通過這個活動,不僅為老人們送去了溫暖和關懷,員工們也在奉獻愛心的同時得到了精神上的洗禮。
環保與助學兩不誤
2010年4月,太平人壽北京分公司組織全體員工參加“綠色助學公益植樹”活動。在增強員工環保意識同時,為貧困山區失學兒童奉獻―份愛心。
“綠色助學公益植樹”活動由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主辦,通過植樹,在綠化環境的同時,還將樹木產生的經濟效益用于扶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太平人壽北京分公司已經連續3年組織這項活動,目前累計種下700余株愛心樹,共為貧困山區失學兒童捐款1.8萬元。
災難無情 太平有愛
2010年4月,青海玉樹發生地震,給當地人民生命財產帶來了嚴重損失,大災無情,太平有愛。在地震發生后,太平人壽北京分公司全體員工即伸出了援助之手,共捐款4.6萬余元。5?12地震發生后,太平人壽北京分公司及員工捐贈款物達30萬余元,公司還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赴川援助的醫療人員每人贈送了保額達6000萬元的人身意外傷害險。同時,面對突發災難,太平人壽開通理賠快速通道,及時將理賠款送到災民手中。
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電力企業作為國有企業,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既要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和勞動生產率,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又要在節能環保、擴大就業、維護穩定、奉獻社會、發展先進文化等方面作出貢獻。近年來,國家電網公司連續發表社會責任報告,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并接收公眾監督,是國有企業重視履行社會職責的表現。
一、電力企業的社會責任
國家相關部門的領導曾經對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提出四個要義:第一是企業自身要做大做強;第二是企業要合法經營、依法納稅;第三是企業要把優質的產品奉獻給社會;第四是企業要盡自己的能力幫助社會弱勢群體。這四個要義既是電力企業的目標也是其他國有企業的目標,同時這些目標也是國有企業責任的源頭和歸結。電力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時一定要遵循服務性這一原則,要為國家發展和社會需要提供充足的電力,這是電力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物質手段和社會屬性。
電力企業的社會責任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客觀性責任,第二類是主觀性責任。客觀性責任就是:電力企業履行責任是國家法律法規的客觀要求。電力企業的主觀性社會責任表現在一定的特殊時期和一定范圍內通過自身的能力來幫助弱勢群體,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一定的物質和精神基礎。
二、電力企業管理、效益與社會責任的關系
在電力企業中,備受人們重視和熱議的就是安全生產問題,這一問題得到了絕大多數電力企業法人代表和主要負責人的認可,電力企業的目標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而對于社會責任來說是電力企業無法避開的必須履行的一種義務和使命,所有的電力企業都具有一定的承擔相應社會責任的義務,這是科學發展觀中三個重要的環節。那么電力企業為什么要履行社會責任呢?
1.電力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
電力企業發展的核心和目的都是為了滿足國家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豐富的物質文化生活發展需要。因此我們的社會責任就是讓人民群眾能夠感受到電力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所承擔的一切社會責任和電力企業在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方面所作出的各種努力,這就是電力企業社會責任的根本。
2.電力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符合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政治經濟學中指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社會存在和發展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電力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也具有光榮的歷史使命,要為國家、人民乃至上層建筑作出更大更多的貢獻。不管是直接的社會責任還是間接的社會責任對于電力企業來說都是責無旁貸、不可推卸的。
3.電力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社會財富分配的客觀要求
分配也是經濟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它與生產一樣重要,電力企業履行直接社會責任的表現就是向國家繳納一定的稅收,其次電力企業還要為自身的發展進行一定的財力分配,同時電力企業還要履行自身的社會責任“幫助社會弱勢群體”,這三者都是相輔相成的,是電力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不可或缺的三個重要環節,這三個環節缺一不可。
4.電力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一種忠孝的表現
它能夠表現出電力企業對國家的忠誠和孝心,國學大師翟鴻燊曾經說過“大孝治國、中孝治企、小孝治家”,電力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大孝的表現,這也是企業在社會立足的根本,離開了這一根本電力企業就無從存在和發展。
三、電力企業如何履行社會責任
電力企業應如何更好地履行自身的職責呢?這要從思想上和行動上去表現。在思想上,一定要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首先企業的法人代表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和目標,要把為社會和人民服務的思想通過各種活動灌輸到員工的頭腦中去,對員工多多加強教育和引導。在行動上,電力企業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一切從實際出發想方設法把企業做大做強,努力做好自身的管理和提高企業的效益。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制定企業發展的近期、中期和長期發展目標,努力提高企業知名度和履行更多的社會責任,依靠自身能力做好企業內部的各種管理,在做好管理的同時要抓緊安全生產的各種環節以滿足社會的各種需求。具體做法應該如下:
1.誠實守信,合法經營
電力是國民生產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物力,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作為一個電力企業,在與客戶或者消費者進行活動的時候,一定要和消費者建立良好的信譽,消費者在用電的時候,我們要遵守平等、自愿和誠實守信的原則。不多收消費者的電費,不強迫消費者用電,家庭和商業用電公平分開。我們在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一定要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來辦事,合法經營,按照法律規定履行我們應該履行的社會責任。
2.真實披露用電信息,清晰表明用電價格
對于消費者用電信息,我們在張貼公布的時候一定要實事求是,讓張貼的信息與實際所走電的度數相符合,不多報少報,不能因為私人關系而弄虛作假,欺騙消費者。對于不同用電范疇的不同價格我們要明碼標價,對于用戶所使用的電量和電的價格及應該交的電費我們都要做出真實完整的統計數據,并且把這些數據及時地反饋給消費者。
3.安全第一,安全用電
在對變電站或變壓器等一些輸電設備進行設計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好安全因素,在變電站或變壓器周圍一定要確保沒有易燃易爆物品的存放,同時對于發配電系統的安全性能一定要定期做好檢查并認真做好檢查記錄,對于下屬單位用電設備的安全要做到定期檢查,對于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單位一定要通報批評并且要責令其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維修和護理。對于各個主線路要定期進行檢修和維護,一旦發現輸電安全問題就要積極進行維修和護理。要盡企業的最大努力降低人民的用電風險,對于不符合電力發展要求的設備或材料我們要進行逐步的淘汰,并且要建立合理的與安全用電有關的機制。
4.做好售后服務工作
電力是一種特殊的商品,這種商品使用的范圍之廣,使用的人數之多都是難以估計的,可以說在當今社會幾乎每個人都要消費這種商品,所以搞好售后服務就顯得更加重要。對于客戶用電方面存在的問題,我們有專一的熱線電話,并且熱線電話配備有24小時的值班人員,當客戶出現了用電方面的問題,我們就會在第一時間內給予客戶以解釋和解決,對于一些預期交付的配電站或者單位配電設備,我們要及時進行配送和安裝,并且把設備調試到位。對于售后服務人員,我們要加強培訓,要不斷培養出高質量的電力維修服務人員,確保能夠在第一時間內,解決客戶的電力問題。電力服務人員要做好與消費者的溝通,對于消費者提出的咨詢和疑問要確保能夠熱情到位地進行答復。
5.尊重消費者,及時公正地化解糾紛
對于用電的客戶我們要一視同仁,不管是大客戶還是小客戶,我們都不能因為其身份或地位進行不合理的對待,在我們面前消費者都是一樣的級別,對于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我們要進行妥善的保管。當客戶出現電力方面的問題需要訴求的時候,我們要安排專一人員進行必要的解釋,我們要制定公開簡單并且快捷的投訴處理程序,方便消費者在第一時間進行投訴,對于用電過程中所出現的責任問題,我們要勇于承擔,對于一些用電消費爭議問題我們要做到公平公正地給予解決,滿足各個消費者的合理要求,對于消費者的建議或者意見我們都要認真聽取,對于一些科學合理的意見要合理采納。
6.開展教育引導消費
目前在我國,雖然存在多種發電方式,但是我國的電力絕大多數發電所使用的原料仍然是煤炭,而煤炭又是一種非再生資源,再加上我國人口眾多,要滿足這么多人的用電需求,的確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隨著我國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用電量每年都呈現出增加的趨勢,個別消費者因為自身經濟基礎取得了發展的原因,對于用電采取浪費的態度,因此我們對其要進行說服教育,要引導消費者合理用電、科學用電、節約用電。我們要勸說消費者進行理性的用電消費,培育成熟的消費市場。對于一些大功率的電器要科學合理地使用,節約用電。
7.環保節能永續發展
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電力企業作為國有企業,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既要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和勞動生產率,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又要在節能環保、擴大就業、維護穩定、奉獻社會、發展先進文化等方面作出貢獻。近年來,國家電網公司連續發表社會責任報告,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并接收公眾監督,是國有企業重視履行社會職責的表現。
一、電力企業的社會責任
國家相關部門的領導曾經對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提出四個要義:第一是企業自身要做大做強;第二是企業要合法經營、依法納稅;第三是企業要把優質的產品奉獻給社會;第四是企業要盡自己的能力幫助社會弱勢群體。這四個要義既是電力企業的目標也是其他國有企業的目標,同時這些目標也是國有企業責任的源頭和歸結。電力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時一定要遵循服務性這一原則,要為國家發展和社會需要提供充足的電力,這是電力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物質手段和社會屬性。
電力企業的社會責任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客觀性責任,第二類是主觀性責任。客觀性責任就是:電力企業履行責任是國家法律法規的客觀要求。電力企業的主觀性社會責任表現在一定的特殊時期和一定范圍內通過自身的能力來幫助弱勢群體,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一定的物質和精神基礎。
二、電力企業管理、效益與社會責任的關系
在電力企業中,備受人們重視和熱議的就是安全生產問題,這一問題得到了絕大多數電力企業法人代表和主要負責人的認可,電力企業的目標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而對于社會責任來說是電力企業無法避開的必須履行的一種義務和使命,所有的電力企業都具有一定的承擔相應社會責任的義務,這是科學發展觀中三個重要的環節。那么電力企業為什么要履行社會責任呢?
1.電力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
電力企業發展的核心和目的都是為了滿足國家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豐富的物質文化生活發展需要。因此我們的社會責任就是讓人民群眾能夠感受到電力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所承擔的一切社會責任和電力企業在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方面所作出的各種努力,這就是電力企業社會責任的根本。
2.電力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符合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政治經濟學中指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社會存在和發展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電力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也具有光榮的歷史使命,要為國家、人民乃至上層建筑作出更大更多的貢獻。不管是直接的社會責任還是間接的社會責任對于電力企業來說都是責無旁貸、不可推卸的。
3.電力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社會財富分配的客觀要求
分配也是經濟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它與生產一樣重要,電力企業履行直接社會責任的表現就是向國家繳納一定的稅收,其次電力企業還要為自身的發展進行一定的財力分配,同時電力企業還要履行自身的社會責任“幫助社會弱勢群體”,這三者都是相輔相成的,是電力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不可或缺的三個重要環節,這三個環節缺一不可。
4.電力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一種忠孝的表現
它能夠表現出電力企業對國家的忠誠和孝心,國學大師翟鴻燊曾經說過“大孝治國、中孝治企、小孝治家”,電力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大孝的表現,這也是企業在社會立足的根本,離開了這一根本電力企業就無從存在和發展。
三、電力企業如何履行社會責任
電力企業應如何更好地履行自身的職責呢?這要從思想上和行動上去表現。在思想上,一定要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首先企業的法人代表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和目標,要把為社會和人民服務的思想通過各種活動灌輸到員工的頭腦中去,對員工多多加強教育和引導。在行動上,電力企業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一切從實際出發想方設法把企業做大做強,努力做好自身的管理和提高企業的效益。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制定企業發展的近期、中期和長期發展目標,努力提高企業知名度和履行更多的社會責任,依靠自身能力做好企業內部的各種管理,在做好管理的同時要抓緊安全生產的各種環節以滿足社會的各種需求。具體做法應該如下:
1.誠實守信,合法經營
電力是國民生產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物力,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作為一個電力企業,在與客戶或者消費者進行活動的時候,一定要和消費者建立良好的信譽,消費者在用電的時候,我們要遵守平等、自愿和誠實守信的原則。不多收消費者的電費,不強迫消費者用電,家庭和商業用電公平分開。我們在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一定要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來辦事,合法經營,按照法律規定履行我們應該履行的社會責任。
2.真實披露用電信息,清晰表明用電價格
對于消費者用電信息,我們在張貼公布的時候一定要實事求是,讓張貼的信息與實際所走電的度數相符合,不多報少報,不能因為私人關系而弄虛作假,欺騙消費者。對于不同用電范疇的不同價格我們要明碼標價,對于用戶所使用的電量和電的價格及應該交的電費我們都要做出真實完整的統計數據,并且把這些數據及時地反饋給消費者。
3.安全第一,安全用電
在對變電站或變壓器等一些輸電設備進行設計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好安全因素,在變電站或變壓器周圍一定要確保沒有易燃易爆物品的存放,同時對于發配電系統的安全性能一定要定期做好檢查并認真做好檢查記錄,對于下屬單位用電設備的安全要做到定期檢查,對于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單位一定要通報批評并且要責令其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維修和護理。對于各個主線路要定期進行檢修和維護,一旦發現輸電安全問題就要積極進行維修和護理。要盡企業的最大努力降低人民的用電風險,對于不符合電力發展要求的設備或材料我們要進行逐步的淘汰,并且要建立合理的與安全用電有關的機制。
4.做好售后服務工作
電力是一種特殊的商品,這種商品使用的范圍之廣,使用的人數之多都是難以估計的,可以說在當今社會幾乎每個人都要消費這種商品,所以搞好售后服務就顯得更加重要。對于客戶用電方面存在的問題,我們有專一的熱線電話,并且熱線電話配備有24小時的值班人員,當客戶出現了用電方面的問題,我們就會在第一時間內給予客戶以解釋和解決,對于一些預期交付的配電站或者單位配電設備,我們要及時進行配送和安裝,并且把設備調試到位。對于售后服務人員,我們要加強培訓,要不斷培養出高質量的電力維修服務人員,確保能夠在第一時間內,解決客戶的電力問題。電力服務人員要做好與消費者的溝通,對于消費者提出的咨詢和疑問要確保能夠熱情到位地進行答復。
5.尊重消費者,及時公正地化解糾紛
對于用電的客戶我們要一視同仁,不管是大客戶還是小客戶,我們都不能因為其身份或地位進行不合理的對待,在我們面前消費者都是一樣的級別,對于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我們要進行妥善的保管。當客戶出現電力方面的問題需要訴求的時候,我們要安排專一人員進行必要的解釋,我們要制定公開簡單并且快捷的投訴處理程序,方便消費者在第一時間進行投訴,對于用電過程中所出現的責任問題,我們要勇于承擔,對于一些用電消費爭議問題我們要做到公平公正地給予解決,滿足各個消費者的合理要求,對于消費者的建議或者意見我們都要認真聽取,對于一些科學合理的意見要合理采納。
6.開展教育引導消費
目前在我國,雖然存在多種發電方式,但是我國的電力絕大多數發電所使用的原料仍然是煤炭,而煤炭又是一種非再生資源,再加上我國人口眾多,要滿足這么多人的用電需求,的確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隨著我國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用電量每年都呈現出增加的趨勢,個別消費者因為自身經濟基礎取得了發展的原因,對于用電采取浪費的態度,因此我們對其要進行說服教育,要引導消費者合理用電、科學用電、節約用電。我們要勸說消費者進行理性的用電消費,培育成熟的消費市場。對于一些大功率的電器要科學合理地使用,節約用電。
7.環保節能永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713.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2670(2014)05-0103-08
一、引言
國內零售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此種情境下零售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是建立消費者的商店忠誠[1]。如果能讓消費者成為商店的忠誠顧客,零售企業就能從中獲得競爭優勢[2],因為顧客忠誠與企業利潤正相關[3]。現有文獻已重點探討了商店忠誠的形成機理,研究了商店形象[4]、商店品牌[5,6]、感知質量[7,8]、商店滿意[9,10]、商店環境[11,12]、商店情感[13]等驅動因素對商店忠誠的影響。這些研究表明,并非每個驅動因素都直接影響商店忠誠,它們可能通過其它驅動因素的中介作用發揮效果。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消費者的觀念發生了轉變,突出表現是責任消費意識逐步增強。消費者對零售企業社會責任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這種關注可能對其消費行為產生影響,他們會將零售商社會責任履行程度作為其“是否購買”與“何處購買”決策時的一個考慮因素。近年來,國內外學者開始關注零售企業社會責任問題,重點探討了零售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動因與評價體系,但零售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和測量維度尚不清晰,也未明確消費者對零售企業有哪些社會責任需求。關于零售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影響效應研究并不清晰,雖然個別研究指出零售企業社會責任會對消費者購買產生影響,但是缺乏對零售企業社會責任與商店忠誠之間關系的系統探討,不清楚零售企業社會責任對商店忠誠的作用機制。
學術界對商店忠誠形成過程中的情感因素非常重視,商店情感被視為是對特定商店積極情感態度與顧客未來購買行為的重要驅動因素。情感依戀作為情感因素研究的新視角,已經引起營銷學界的日益關注,對它的研究可以為消費者忠誠研究提供新的視角與研究方向[14]。依據情感依戀理論,當零售商能夠促進消費者與企業之間關聯時,就能讓消費者對其產生依戀,進而導致消費者持續光顧其商店的行為傾向。企業社會責任可以成為營銷戰略的一種工具來建立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情感紐帶。鑒于此,本研究希望探索消費者視角下情感依戀在零售企業社會責任影響商店忠誠中的作用機理,在此基礎上找到促進零售商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方法和途徑。
二、文獻回顧
(一)零售企業社會責任
學界對零售企業社會責任的認識依然存在爭執,對其構成提出了多種觀點。Wanger等[15]將零售企業社會責任內涵概括為零售企業對社會的責任、對雇員的責任、對顧客的責任和對所有者的責任四大方面;劉文綱等[16]構建了由經濟責任、法律責任、環境責任、文化倫理責任和社會公益責任組成的我國零售行業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孫乃娟和由莉穎[17]基于零售行業的獨特性質,從經濟、道德、環保和公益四個維度構建大型零售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沈鵬熠[18]則將零售企業社會責任劃分為經濟責任、環境責任、消費者責任、員工責任、法律責任和慈善責任。Griffin和Mahon[19]認為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必須考慮時間、文化背景、產業、情境等因素,不應該試圖去建立一個全球普適的測量體系。因此,本文將零售企業社會責任劃分為顧客責任、員工責任、環境責任與公益責任。
在探討零售企業社會責任內涵的同時,學界也開始關注零售企業社會責任與消費者響應之間關系,探討零售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所引起的顧客心理和行為反應。一方面,零售企業積極的社會責任行為能夠幫助顧客形成有利的企業聯想或對企業產生積極的情感。在零售環境中,積極的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可能使消費者自發喚起改變情緒的反應,做出對產品質量感知或品牌的有益評價[20],或者在形成對零售企業的商店態度、商店形象或企業形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1]。另一方面,這些聯想或情感能夠提升顧客對企業的忠誠。零售企業社會責任通過零售公司品牌信任對品牌忠誠產生積極影響[20],還通過企業形象對顧客忠誠產生積極影響[18]。
(二)情感依戀
依戀發端于心理學領域,它是人們在生活中與他人之間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情感紐帶關系。學術界從個體差異視角與關系視角展開對依戀理論的研究[22]。心理學者多堅持個體差異視角,視依戀為一種個體差異變量,認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依戀型態;營銷學者對此不太認同,因為消費者個人特征是難以影響和無法改變的。營銷學者認為應該從關系視角研究依戀,因為消費者關系是可以培育的[23]。積極的消費者―零售企業關系可以使消費者與企業員工、產品或服務建立情感紐帶。
本文聚焦消費者―零售企業關系層面,認為情感依戀就是聯結消費者與特定零售企業的心理紐帶,這種紐帶具有認知、情感和意動的特性。這種紐帶的形成源于零售企業的形象,而企業形象是建構在消費者感知零售企業所代表的是什么的基礎之上[24]。當認知到零售企業形象與消費者自我關聯程度較高時,消費者會自動喚起對零售企業的一種“熱切的情感”。這種熱切的情感會激發消費者強烈的動機或行為反應,比如產生一種愿意傾注個人資源維系關系的強烈動機,也會產生溢價購買、傳播正向口碑等維系關系需要的較高層次的行為反應[25]。而且一旦引發行為,相應的行為不易改變。
(三)商店忠誠
國內外學者對商店忠誠的定義并不一致,許多學者將商店忠誠定義為顧客對于某一商店的重復光顧行為。消費者光顧某一商店并不一定出于購買目的,可能其目的是為了獲取商品信息或比較價格,更不意味著消費者依賴或喜歡其所光顧的商店。從重復光顧的角度定義商店忠誠受到了一些學者的質疑或批評,認為商店忠誠和重復光顧行為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商店忠誠應該包含更多的含義[26,27]。Bloemer和Ruyter[28]認為商店忠誠的核心在于商店承諾,如果消費者沒有產生商店承諾,他就很容易被競爭對手所吸引。因此,商店忠誠應該包括行為忠誠與態度忠誠兩個方面。
三、研究假設
(一)零售企業社會責任對情感依戀的影響
根據情感依戀理論,只有當零售企業有效地促進零售企業形象與消費者自我概念之間的關聯時,才能讓消費者產生依戀。自我概念是指消費者的自我形象[29]。隨著責任消費意識的增強,消費者不僅要求零售企業具有提供低廉的價格、豐富的商品、良好的服務等能力,而且更期望他們能多承擔社會責任、做一個好的組織公民。這意味著消費者希望自己或者讓別人認為自己是一個具有積極向上的內心世界和樂于助人的社會成員。消費者傾向選擇商店形象與其自我形象一致的商店購物[30]。
企業社會責任與消費者感知企業形象相聯系。企業形象由企業能力與社會責任構成[31],Gupta和Pirsch[32]認為商店形象也應由這兩部分構成。不過,現有商店形象研究幾乎排除了社會責任,主要是根據企業能力來測量的。零售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確實在消費者形成對零售企業的商店形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8]。零售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會讓消費者對商店形象產生積極評價,消費者會認為該零售企業能力強和樂于承擔社會責任。到這樣的商店購買產品,會讓消費者感覺自己在對外展示自我,在幫助別人、做好事,進而產生愉悅、興奮等積極情緒。可見,零售企業社會責任行為一定程度上能促進企業形象與消費者自我概念的一致性。因此,提出如下假設:
H1:顧客責任與情感依戀呈正向影響關系;
H2:員工責任與情感依戀呈正向影響關系;
H3:環境責任與情感依戀呈正向影響關系;
H4:公益責任與情感依戀呈正向影響關系。
(二)情感依戀對商店忠誠的影響
情感依戀的產生意味著消費者與零售商店之間建立了情感聯系,對商店由然而生積極的思緒與感情。這種思緒與感情會引發消費者的消費動機和行為反應,比如密切關注商店、購買意愿較強、傳播正向口碑等。Fournier等[33]指出消費者對企業的“愛”能幫助企業防止消費者背叛,提高消費者對負面信息的容忍程度,進而維持長期的合作關系。White[34]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消費者的情緒狀態和情感能對顧客忠誠產生影響作用。Yim等[35]指出,情感在消費者與企業的互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對企業信任和忠誠有積極的影響。Ray和Chiagouris[36]指出消費者―商店之間的情感是商店忠誠的最關鍵前因,它對商店忠誠產生積極影響。另一方面,現有研究指出,情感依戀對滿意、信任、承諾等關系結果變量具有直接影響[37],而滿意是商店忠誠的驅動因素[38],因此消費者對零售商店的情感依戀通過這些關系結果變量也對商店忠誠產生顯著影響。基于上述論述,提出如下假設:
H5:情感依戀與商店態度忠誠呈正向影響關系;
H6:情感依戀與商店行為忠誠呈正向影響關系。
四、研究設計與實證檢驗
(一)研究方法
在借鑒現有文獻的基礎上,本研究開發了零售企業社會責任各維度的測量題項以及情感依戀、商店行為忠誠與商店態度忠誠的測量題項。為了保證測量工具的信度與效度,本文還對80名購物者進行了預調查。根據預調查結果,刪除了部分未通過可靠性檢驗和因子分析的題項,最終確定了一個包括26個題項的正式調查量表。并在量表后加入有關消費者人口統計特征的題項,形成正式調查問卷。
本研究以濟南、青島、煙臺、濰坊和東營5個城市的購物中心與綜合超市的消費者為調查對象。為了提高問卷的回收率,調查采用了面對面訪談的方式。在5個城市各發放問卷80份,共發放問卷400份,有效問卷352份,有效回收率為88%。在有效調查樣本中,男性、女性占比分別為45.4%與54.6%;年齡主要集中在18-55歲間,占比為81.5%;受教育程度在專科及以上的樣本占比為76.8%;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樣本占比為56.8%。
(二)問卷信度與效度分析
本文采用SPSS18.0來評估研究變量的信度與效度。結果顯示,26個題項的KMO值為0.871,Bartlett球形檢驗卡方值為3219.374,顯著性水平為0.000,表明數據適合做因子分析。通過方差最大正交旋轉(見表1),26個題項歸屬于7個因子,每個題項在其所對應的因子載荷值均大于0.50,7個因子累積可解釋總方差的71.866%;各因子的Cronbach’s α值均超過0.70,并且CITC指數均大于0.40。這說明它們的信度與建構效度是可
首先,檢驗情感依戀在零售企業社會責任與商店態度忠誠之間的中介效應。第一步看自變量顧客責任、公益責任、環境責任與員工責任和因變量商店態度忠誠之間的關系,得到模型4,結果發現自變量顧客責任(β=0.357,T=6.917)與環境責任(β=0.176,T=3.378)的顯著性影響得到證明;第二步看自變量顧客責任、環境責任和中介變量情感依戀之間的關系,得到模型5,顧客責任(β=0.369,T=7.279)與環境責任(β=0.211,T=4.154)的顯著性影響也得到證明;第三步把自變量與中介變量同步放入回歸方程中,做顧客責任、環境責任與情感依戀對商店態度忠誠的回歸,得到模型6,結果顯示中介變量情感依戀(β=0.463,T=10.044)的作用顯著,自變量顧客責任(β=0.227,T=4.844)與環境責任(β=0.123,T=2.737)的影響依然顯著,這說明情感依戀在此關系中是部分中介過程,即顧客責任、環境責任對商店態度忠誠的影響只有一部分是通過情感依戀實現的。同理可按以上程序檢驗情感依戀在零售企業社會責任與商店行為忠誠的中介效應。模型7、模型8與模型9的回歸結果說明,情感依戀在公益責任、員工責任與商店行為忠誠之間關系中起著部分中介效應,即公益責任、員工責任對商店行為忠誠的影響只有一部分是通過情感依戀實現的。
五、結論與啟示
(一)結論
顧客責任、公益責任、環境責任與員工責任均對情感依戀有積極的影響,情感依戀對商店態度忠誠與商店行為忠誠也都有積極的影響;情感依戀在顧客責任、環境責任與商店態度忠誠之間起著部分中介效應,還在公益責任、員工責任與商店行為忠誠之間起著部分中介效應。同時,零售企業社會責任維度對商店忠誠有差異化影響,其中顧客責任與環境責任對商店態度忠誠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公益責任與員工責任對商店行為忠誠的正向影響不顯著;公益責任與員工責任則對商店行為忠誠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顧客責任與環境責任對商店行為忠誠的正向影響不顯著。
(二)啟示
在實踐層面上,本文的研究結論對國內零售企業建立消費者的商店忠誠有三方面的啟示:第一,零售企業要注重研究消費者的“自我”。零售企業要對消費者的自我加以仔細研究,可將自我作為細分依據把消費者分成不同市場,針對不同市場制定與承擔不一樣的社會責任組合,以最大化地實現商店形象與消費者自我的匹配,從而使消費者產生對商店的情感依戀。第二,零售企業應積極培育消費者的情感依戀。如果零售企業與消費者建立起高水平的情感依戀,就可能成為消費者的唯一或首要選擇,零售企業在營銷渠道中的話語權就能大大增加,同時也能提升消費者對商店的態度忠誠與行為忠誠。第三,零售企業需正確認識商店忠誠。從未來社會發展看,零售企業必須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同時這也意味著成本的增加。研究發現零售企業社會責任維度對商店忠誠有差異化影響,因此零售企業首先要明確營銷戰略的目標。如果目標是追求商店行為忠誠,零售企業應該在承擔公益責任和員工責任方面做得更好,比如關心員工的健康與安全、個人發展、收入與福利,以及關注弱勢群體與促進就業等;當目標是商店態度忠誠時,零售企業則要在承擔顧客責任和環境責任方面做得更好,比如從事綠色經營活動、降低能耗、節約資源、正確處理顧客抱怨、真實促銷、確保零售產品質量與安全等。
本研究也存在需進一步深入之處:一是本研究僅選擇山東省5個城市購物中心與綜合超市的消費者為調查對象,所得結論適用性受到一定局限,未來研究可以擴大樣本范圍,檢驗不同地理區域與不同零售業態對零售企業社會責任行為的影響差異;二是零售企業社會責任維度并不僅僅局限于顧客責任、公益責任、環境責任與員工責任,未來研究可以探討其他社會責任維度與情感依戀、商店忠誠之間的關系;三是可以考慮把商店滿意作為中介變量納入到本研究模型中來,實證比較哪個變量在零售企業社會責任與商店忠誠之間中介作用更加顯著。
參考文獻:
[1]ANIC I D, RADASS S. The Role of Satisfaction and Demographic Factors in Building Store Loyalty[J]. Economic Trends & Economic Policy, 2006, 19: 67-86.
[2]SIRGY M J, SAMLI A C. A Path Analytic Model of Store Loyalty Involving Selfconcept, Store Image, Geographic Loyalty,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85, 13(3):265-291.
[3]MOHAMMED R, HEATHER F. Loyalty Transfer from Offline to Online Stores in the UK Grocery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2005, 33(6): 444-460.
[4]OYVIND H. Are Loyal Customers Profitable? Customer Satisfaction, Customer (Action) Loyalty and Customer Profitability at the Individual Level[J].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6, 22(3):245-266.
[5]MARCEL C, RAJIV L. Building Store Loyalty Through Store Brands[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00, 37(3):281-291.
[6]KUSUM L A, KOEN P,JANBENEDICT E M S. Privatelabel Use and Store Loyalty[J]. Journal of Marketing,2008,72(6):19-30.
[7]NIREN S. A Model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and Store Loyalty Intentions for A Supermarket Retailer[J]. Journal of Retailing, 1998, 74(2):223C245.
[8]GABY OS, DE WULF K, HANS K, et al. The Impact of Quality on Store Loyalty: A Contingency Approach[J].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2001, 12(3):307-322.
[9]KOO DM.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Store Images, Store Satisfaction, and Store Loyalty among Korea Discount Retail Patrons[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 2003, 15(4):42-71.
[10]MUHAAMMAD I, USMAN G, KASHIF U R.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Store Image and Store Loyalty[J]. Journal of Managerial Sciences, 2013, 7(1):75-85.
[11]BAKER J, PARASURAMAN A, GREWAL D, et al. The Influence of Multiple Store Environment Cues on Perceived Merchandise Value and Patronage Intentions[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2, 66(2):120-141.
[12]UGUR Y, EMIN B. Retail Store Loyalty: A Comparison of Two Customer Segm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2009, 37(6):477-492.
[13]ALAN S D, KUNAL B. Customer Loyalty:toward An Integrated Conceptual Framework[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94, 22(2):99-113.
[14]溫飛, 沙振權, 龍成志. 消費者情感依戀形成機理研究演進[J].廣東商學院學報, 2011(2):31-37.
[15]WANGER T, PELIN B, ZACHARY R. H. The Dark Side of Retailing: Towards A Scale of Corporate Social Irresponsibil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and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2008, 36(2):124-142.
[16]劉文綱,梁征偉,唐立軍.我國零售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的構建[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5(1):11-17.
[17]孫乃娟, 由莉穎.零售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及結構模型分析[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1(4):71-74.
[18]沈鵬熠.零售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對企業形象及顧客忠誠的影響機制[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 27(3):23-28.
[19]GRIFFIN J J, MASHON J F. Th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Debate: Twenty-five Years of Incomparable Research[J].Business and Society, 1997, 36(1):5-31.
[20]沈鵬熠.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的零售公司品牌權益驅動模型研究[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 33(1):65-71.
[21]郭曉凌, 陳可.零售企業戰略性企業社會責任與消費者響應[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 2011, 33(7):92-100.
[22]BALDWIN M W, KEELAN J P R, FEHR B, et al. Socialcognitive Conceptualization of Attachment Working Models: Availability and Accessibility Effect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6, 71(1):94-109.
[23]PARK C W, MACINNIS D J, PRIESTER J. Beyond Attitudes: Attachment and Consumer Behavior[J]. Seoul Journal of Business, 2006, 12(2):3-35.
[24]ELIZABETH C T, OLSEN J. The Role of Service Quality in Influencing Brand Attachment: A Winery Vistor Center[J]. Journal of Quality Assurance in Hospitality & Tourism, 2006, 7(3): 59-77.
[25]BALL A D, TASAKI L H. The Role and Measurement of Attachment in Consumer Behavior[J].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1992, 1(2):155-172.
[26]REYNOLDS K E, ARNOLD M. J. Customer Loyalty to the Salesperson and the Store: Examining Relationship Customers in an Upscale Retail Context[J]. The Journal of Personal Selling & Sales Management, 2000, 20(2):89-98.
[27]EVANSCHITZKY H, IYER G R, PLASSMANN H, et al. The Relative Strength of Affective Commitment in Securing Loyalty in Service 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6, 59(12):1207-1213.
[28]BLOEMER J, RUYTER K 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ore Image, Store Satisfaction and Store Loyalty[J].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8, 32(5-6): 499-513.
[29]SCHIFFMAN L G, KANUK L L, HANSEN H. Consumer Behaviour: A European Outlook, The Consumer as an Individual, Self and SelfImage[M]. Pearson Education, 2008, 67-281.
[30]HE H, MUKHERJEE A.I Am, Ergo I Shop: Does Store Image Congruity Explain Shopping Behaviour of Chinese Consumers?[J].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7, 17(5-6):443-460.
[31]BROWN T J, DACIN P A. The Company and the Product: Corporate Associations and Customer Product Responses[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7, 61(1):68-84.
[32]GUPTA S, PIRSCH J. The Influence of a Retailer’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ogram on Reconceptualizing Store Image[J]. 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 2008, 15(6):516-526.
[33]FOURNIER S, DOBSCHA S, DAVID G M. The Premature Death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76(1):42-51.
[34]WHITE C J.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od, Emotions, Service Quality and Customer Loyalty Intentions[J].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2006, 26(8):837-847.
[35]YIM C K, TSE D K, CHAN K W. Strengthening Customer Loyalty through Intimacy and Passion: Roles of Customerfirm Affection and Customerftaff Relationships in Services[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08, 45(6):741-756.
[36]RAY I, CHIAGOURIS L. Customer Retention: Examining the Roles of Store Affect and Store Loyalty as Mediators in the Management of Retail Strategies[J]. Journal of Strategic Marketing, 2009, 17(1):1C20.
[37]THOMSON M, MACINNIS D J, PARK C W. The Ties that Bind: The Strength of Consumers’ Emotional Attachments to Brands[J].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2005, 15(1):77-91.
[38]CHEN S CH, QUESTERP G. Modeling Store Loyalty: Perceived Value in Market Orientation Practice[J]. 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 2006, 20(3):18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