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與戰爭有關的詩句模板(10篇)

時間:2022-08-10 10:30:1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與戰爭有關的詩句,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與戰爭有關的詩句

篇1

                        關于廣州市臨時占用城市道路收費管理有關問題的請示

                                       廣州市市政管理局園林局制定

市人民政府:

為加強城市道路管理,充分發揮城市道路功能,嚴格控制占用道路,保障城市交通的安全暢順和市容環境整潔。根據國務院《城市道路管理條例》(1996年6月4日國務院令第198號)和《廣州市市政設施管理條例》規定以及省物價、財政、公安、建委等部門聯合頒發的《關于城市道路臨時占用費收取問題的通知》(粵價〔1997〕33號),現就廣州市臨時占用城市道路的管理和收費問題,提出以下意見:

一、城市道路臨時占用費(以下簡稱占道費)由市政部門統一征收,按市人民政府確定的市、區道路分工管轄原則為劃分依據,不分車行道、人行道,同一路段統一管理。占用市管道路,由市統一負責收費的管理工作;占用區管路段和內街,由區統一負責收費的管理工作。

二、根據有關規定,結合我市的實際情況,收取的占道費全額上交同級財政,按比例劃撥有關部門。其中,市收取的占道費劃給市市政管理局園林局55%;劃給市公安局交警支隊25%,用作交通設施的維修和管理;劃給所屬區20%,用作人行道的維修和管理。占道費專款專用,不得挪作他用。

區管部分參照上述規定由區自行調整。

篇2

 

一、文獻回顧

按照主體的不同,對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的關系的研究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以東道國為主體,研究東道國外來投資和對外貿易之間的關系。這種研究除了母國和東道國之外涉及到第三國,投資和貿易之間的關系也相對疏松。另一類以母國為主體,研究母國對東道國投資與兩國貿易之間的關系。在此只涉及母國和東道國,投資與貿易之間的關系相對密切。本文的研究即屬于后者,本文中的國際投資指對外直接投資,即fdi。

首先對國際投資與貿易關系進行研究的是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mundell(1957)。mundell的研究以標準的古典國際貿易模型為基礎,通過嚴格的假定,得出了國際投資替代國際貿易的結論。在隨后的60年代,又有學者的研究支持了投資替代貿易的結論,其中較著名的是vernon(1966)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按照該理論,一般情況下,投資和貿易只是一種轉化關系,只有在投資提早發生的情況下,才發生投資對貿易的替代,而在技術進步日益加快的條件下,新產品的生命周期不斷縮短,因此國際投資對國際貿易的替代越來越明顯。另一個研究來自于johnson(1967)。johnson認為,關稅導致的對外投資使不具有比較優勢的進口替代部門獲得了發展,因此減少了對外貿易量。

70年代開始出現投資和貿易具有互補性的研究成果。helmberger和schmitz(1970)的研究證明生產要素流動和商品貿易可能既有替代關系也有互補關系。這一時期最著名的論著來自于。日本小島清教授(1977)。小島清特別強調國際分工的重要性,將對外投資和貿易統一在國際分工的基礎上,指出國際投資不是簡單的資本流動而是包括資本、技術、管理方式和人力資本的總體轉移。因此,對外投資應從本國處于比較劣勢的邊際產業依次進行,這就是本文所談邊際優勢戰略的理論基礎。按照小島清的理論,國際投資一方面可以通過相近水平的技術轉移把東道國的比較優勢發掘出來,另一方面使母國集中資源開發新的技術并形成新的產業,因此將會擴大兩國的貿易。

無論是mundell的貿易與投資替代模型,還是小島清的互補模型,都是從傳統理論的分析框架上衍生出來的,并沒有經過實證的檢驗(梁志成,2001)。這既有統計數據殘缺不全的限制,也有計量方法與工具上的局限。20世紀80年代以來,貿易和直接投資的實證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同時更多的研究成果證明投資與貿易之間具有互補關系。lipsey和weiss(1981)依據美國70年代的統計數據,對美國跨國企業在發展中國家所設立的子公司的生產和母公司的出口行為進行了研究,發現同類產品的子公司的年產量與母公司對這些國家的出口總量呈正相關關系。lipsey等人(1984)還進一步研究發現這種正相關或至少非負相關廣泛存在于美國近80%的產業部門中。helpman和krugman(1985)的研究表明,在要素稟賦不對稱和規模報酬遞增的情況下,由于跨國公司的專有資產很難通過外部市場達成交易,就會存在大量的公司內貿易和對中間產品的需求,對外投資將會帶動母國的出口貿易。ethier(1986)的研究給出了同樣的結論。grossman和helpman(1989)把產品的成長內生化,證明了在一個動態的模型中國際化生產和貿易可以是同時擴大的。然而,markuson和svensson(1985)則利用要素比例模型揭示了商品貿易和要素流動(fdi)的相互苯系,指出兩者之間究竟表現為替代還是互補,依賴于貿易和非貿易要素之間是“合作”還是“非合作”的問題。

90年代的研究延續了80年代的趨勢。hufbauer、lakdawalla和malani(1994)的研究進一步證實了上述lipsey和weiss(1981)的結論,他們重點研究了美國80年代以來的情況,發現在整個時間跨度中出口與fdi一直保持著正相關關系。隨后gramham(1996)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pattie(1994)根據對外投資的動機不同將fdi分為市場導向型、生產導向型和貿易促進型3類,認為只有市場導向型fdi容易替代對外貿易,而后兩種類型投資則增加貿易。gray(1998)的研究得出了近似的結論。pfaffermayr(1994)就奧地利fdi和出口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了分析,發現它們之間具有雙向的因果關系。jun和singh(1992)研究了1969—1993年間11個世界上最大引資國的出口和fdi的關系,其中有4個國家顯示出口是fdi的格蘭杰原因,只有一個國家顯示fdi是出口的格蘭杰原因,其余6國顯示出口和fdi之間不存在顯著的因果關系。與此同時,porter(1990)、hein(1992)、lucas(1993)、crosse和trevino(1996)、crosse(1997)等都證明了國際投資與國際貿易之間存在高度的相關性。但不可忽視的是,beldelbos和sleuwaege。(1998)的研究支持了mundell的結論,即在東道國存在貿易保護的情況下,fdi會替代母國的出口貿易。

2000年以后的研究以大量具體的實證研究為特征,且研究結果以fd!與貿易之間具有互補關系為主。張如慶(2005)的研究顯示我國對外投資不是進出口變化的原因,對外投資對貿易總額的影響不明顯,而項本武(2005)得出的“中國對外投資是出口創造性和進口替代型”的結論對此給予了解釋。王洪亮和徐霞(2003)證明了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和中日貿易之間的確存在著長期的互補關系,fdi和制成品的出口具有雙向的因果關系,但fdi和進口僅有單向的因果關系。王洪慶、張浩和朱榮林(2004)的研究表明,美國在華投資與對中國總進口、工業品進口之間存在雙向的因果關系,與工業品出口之間存在單向的因果關系,投資與出口以及中美的初級產品進出口之間均不存在因果關系。同時,王洪慶和朱榮林(2004)的研究表明,東盟對華直接投資積極地推動了中國與東盟貿易的發展,且投資對進出口貿易的貢獻率較高。李保明和劉震濤(2004)的實證結果顯示,兩岸貿易總額、大陸進口和出口均表現出關于臺商投資的顯著正相關性,這說明臺商投資對兩岸貿易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此外,stone和jeon(2000)研究認為貿易與海外直接投資之間為互補關系,且兩者之間貿易更傾向于為主導因素;韓國學者lim和moon(2001)證明,當發達國家向不發達國家投資,而投資是新設立的或者投資產業在母國是夕陽產業時,fdi和貿易之間是正相關關系;blonigen(2001)深入到產品層次進行了分析,發現貿易和fdi之間既有替代也有互補的關系,而且替代效應的發生不是逐步的,而是短時間急劇變化的。

基于本文研究的側重,在此再對邊際優勢戰略和小島清的邊際優勢理論進行進一步的說明。邊際優勢戰略的概念來源于小島清的邊際優勢理論,但應該注意的是,邊際優勢戰略所代表的經濟行為早已存在,只是由小島清概括出來。邊際優勢理論更多地是一種國際投資理論,但因為它把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在同一基礎上進行分析,所以對投資和貿易的關系也給予了研究。同時也正因為它側重于國際投資的研究,對兩者關系的研究也并不全面。按照邊際優勢理論,對外投資應該從國內處于邊際優勢即相對劣勢的產業開始,而處于相對優勢的產業則進行對外貿易。按照小島清的分析,對邊際產業的產品需求應通過向海外投資的企業進口來實現。所以,小島清論述的投資與貿易的關系也更多地是母國投資與進口之間的關系,這是一種單向的正相關關系。但與此同時,小島清也論述了兩國生產可能性邊界的擴張和貿易總量的增加,間接地論述了投資和出口的關系,這同樣是單向的正相關關系。但是,基于邊際優勢戰略,對投資和貿易之間的關系作這樣的理解還遠遠不夠,況且如上所說,小島清的理論是基于對現象的描述與分析,沒有通過計量方法得到實證檢驗,而本文將在上述方面給予補充和進一步的研究。

二、日本對東亞投資和貿易的歷史進程及兩者關系的描述

二戰以后至20世紀60年代,通過美國的幫助和自身的經濟改革,日本經濟得以恢復并實現了高速增長。而正是在60年代以后,很多東亞國家和地區(主要是亞洲“四小”、東盟四國和中國)紛紛實現了經濟起飛和長期快速發展,使東亞地區成為了世界經濟發展的熱點,以至于使人將這種發展狀態稱為“東亞奇跡”。很久以來,對“東亞奇跡”的研究存在著大量的各種形式的成果。在這些成果中,我們不難發現兩個最受人關注的詞匯:東亞模式和雁行模式。通過這兩種模式的論述,可以發現,先期發展起來的日本對上述東亞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東亞模式揭示了上述東亞國家和地區對日本經濟發展經驗的借鑒和模仿,因而東亞模式被認為源于“日本模式”(孔凡靜,1999),同時東亞模式更多地強調了貿易尤其是出口的重要性。雁行模式揭示了日本與這些東亞國家或地區的國際分工關系,強調了日本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投資(尤指直接投資)的重要性。所以,東亞模式和雁行模式的研究都說明了日本與這些東亞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聯系在“東亞奇跡”中的關鍵作用。在此也可以理解,本文研究的日本對東亞國家或地區的投資和貿易之間的關系反映了東亞模式和雁行模式的本質聯系。

如上所述,本文采用的作為日本投資和貿易對象的東亞國家和地區是亞洲“四小”、東盟四國和中國,這是基于“東亞奇跡”研究的慣例,而且這些國家或地區與日本有更強的經濟聯系,因此也具有更好的代表性。在此不再對日本與這些國家或地區的雙邊關系下的數據進行描述,而是對日本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總體之間的數據及其表示的關系進行研究。這是因為,東亞作為一個密切聯系的整體,日本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雙邊經濟聯系往往會延伸到第三方,在此意義下,單獨描述日本與一方的經濟聯系并不比描述日本對其他東亞國家和地區的總體的經濟聯系有更好的解釋力。而且,后者讓我們保持了與后面研究的連貫性。

圖1顯示了日本對上述東亞國家和地區的投資和貿易(出口和進口)自1965—2003年的變化趨勢。不難看出,無論投資、出口和進口都保持了長期快速增長的態勢。同時,圖1也顯示了投資和貿易(出口和進口)之間很好的相關性,但是這種相關性只延續到1997年。1997年對3種數據來說都是一個波峰,相對于1997年,這3種數據在1998年都大幅下降。而且之后,出口和進口狀況在短期內得到恢復,而投資始終(截至2003年)沒有恢復到1997年的水平。我們知道,1997年發生了舉世聞名的東亞金融危機,因此不難理解,日本的投資戰略發生了重大調整,使相關數據發生了結構性變化,這在后面的檢驗中也得到了證明。

三、數據分析和模型設定

(一)數據說明

本文日本對上述東亞國家和地區的投資、出口和進口的數據均來自日本總務省統計局網站的統計資料,這些數據是以日本與單一國家或地區的統計值列出的,基于前面談到的理由,本文將這些數據進行了加總。對于出口和進口,1985年(含)以前的數據單位為百萬日元,之后的數據單位為十億日元。為了統一單位,本文將1985年(含)以前的數據單位轉化為十億日元,并作了四舍五入處理。對于投資,原始數據的單位為百萬美元,本文將之乘以匯率并將單位轉化為十億日元,并同樣作了四舍五入的處理。其中,匯率數據來源于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庫,匯率為年終值。

(二)斷點檢驗

在上面日本對東亞投資和貿易的歷史進程的描述中我們看到,發生金融危機的1997年,投資和貿易的金額開始了大幅度減少,在之后的幾年中,出口和進口得到了恢復,而投資卻延續了下降的趨勢。這似乎顯示,相對于1997年(含)以前,日本對東亞投資和貿易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變化。下面對此給以檢驗,即斷點檢驗(chow breakpoint test)。既然投資相對于出口和進口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變化,我們的檢驗依據投資為因變量、出口和進口為自變量的單方程模型來進行。根據斷點檢驗的原理,考察在1997年前后投資與出口和進口的關系是否發生了變化,即考察出口和進口的系數是否發生了變化。檢驗結果如下(見表1)。

通過表1的檢驗結果顯示,無論是通過f檢驗法還是似然比法,都可在1%的顯著水平上拒絕“無斷點”的原假設。也就是說,在1997年的前后,投資相對于出口和進口發生了趨勢變化,或者說,投資與出口和進口之間的關系發生了結構性變化。因此,本文對邊際優勢戰略下投資和貿易關系的研究采用1997年(含)以前的數據。

(三)單位根檢驗

由于經濟數據一般具有長相關性,上述3種數據可能存在單位根,也就是說它們的時間序列可能是非平穩的。為了避免由于數據的非平穩性帶來的偽回歸,下面對3種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

根據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單位根檢驗的要求,最優滯后結構的選擇主要依據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和sic(schwarz information criterion)兩個準則,如果兩者一致則選擇一個最優滯后階,不一致則選擇兩個。本文首先是對水平(1evel)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而后對一階差分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但基于文章篇幅的考慮,檢驗結果合并于一表中(見表2)。

通過表2的單位根檢驗結果可以看出,投資、出口和進口的水平數據都存在單位根。為了確定變量的單整階數,本文對投資、出口和進口的一階差分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同樣從表2可以看出,投資、出口和進口的一階差分數據不存在單位根。由此也說明,上述投資、出口和進口的水平數據為一階單整或(1)過程。

(四)模型設定

由于本文研究的是日本對東亞投資與其對東亞出口和進口兩個方面的關系,即要驗證投資與出口之間和投資與進口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本文采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法(granger causality test)作為主要研究手段。

根據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法,可以認為有關投資(fdi)、出口(ex)和進口(1m)的預測信息全部包含在這些變量的時間序列中。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的原理是判斷某些變量的信息是否能改進對其他變量的預測,具體到本文,即為檢驗過去的投資、出口或進口是否會對未來的出口、進口或投資有影響。可以通過估計var模型來實現這一目的。對于本文的研究,有兩種var模型可供選用:一種是直接表示投資與出口或投資與進口的關系的兩變量的var模型;另一種是在考慮到另一變量影響的條件下綜合反映兩變量(投資與出口或投資與進口)關系的三變量的var模型。筆者認為,在考慮到其他變量影響的條件下來考察兩個變量的關系更加符合本文研究的實際。因此,本文模型設定如下:

    其中,fdi、ex、im分別代表日本對東亞的投資、出口和進口,α、β、γ為不同變量的系數,u1t、u2t、u3t為隨機擾動項,t表示時間。檢驗投資對出口是否具有格蘭杰因果關系,即檢驗β1i和β2i是否全不顯著;檢驗投資對進口是否存在格蘭杰因果關系,即是檢驗γ1i和αi3是否全不顯著。該模型還可以檢驗日本對東亞出口和進口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但這不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對象,因此只做附帶性的考察。

四、經驗結果及相關分析

根據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的原理,我們應該首先進行上述var模型的參數估計,而在此之前一項重要的工作是進行最優滯后結構的確定。然而限于文章的篇幅,在此只能省略最優滯后結構的確定過程而僅顯示其結果,即:

 

由日本對東亞的投資、出口和進口組成的var模型的最優滯后階為6。在此基礎上,我們進行var模型的參數估計。同樣基于篇幅的考慮,估計結果不再列出。下面,我們對var模型的參數估計結果進行f檢驗,即得到如下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結果(見表3)。

通過表3可以看到:(1)可以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拒絕“投資不是出口的原因”的原假設,所以投資是出口的原因,但不能拒絕“出口不是投資的原因”的原假設,所以出口不是投資的原因,因此,投資對出口具有單向的因果關系;(2)可以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拒絕“投資不是進口的原因”的原假設,所以投資是進口的原因,同時,可以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拒絕“進口不是投資的原因”的原假設,所以進口也是投資的原因,因此,投資與進口具有雙向的因果關系;(3)從程度的比較來看,投資與進口的關系相對于投資與出口的關系更加密切。

此外,通過表3還可以發現,出口是進口的原因,但進口不是出口的原因,出口對進口具有單向的因果關系。這并非是本文關注的問題,但與此相關有一個問題值得關注和解釋:出口是進口的原因,進口是投資的原因,那么是否能推論出出口也是投資的原因,如果能如此推論,則和前面得出的結論相矛盾。如何對此給以解釋呢?當然,答案是不能做此推論。這是因為,與日本對東亞出口相關聯的進口是對一些在日本居于相對優勢產業的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產品的進口,這部分進口構成日本出口生產要素的需求;而與日本對東亞投資相關聯的進口是對一些在日本居于邊際優勢(即相對劣勢)產業的產品進口,這些產業盡管在日本有需求但由于生產成本或經濟結構調整等因素而無法生產,因而構成了對外投資。所以,出口推動的進口和推動投資的進口不具有相同的內容,因此上述推論不成立。但是,這個不成立的推論更深刻地說明了本文研究的邊際優勢戰略下日本對東亞投資與出口和進口之間的關系。

五、結論和相關研究展望

本文的研究證明,在邊際優勢戰略下,對外投資與本國出口和進口之間存在如下關系:(1)對外投資推動本國出口的增加,本國出口對本國對外投資沒有作用或作用不明顯;(2)對外投資推動本國進口的增加,本國進口同樣推動本國對外投資的增加;投資與進口的關系相對于投資與出口的關系更加密切。

篇3

    一、專項用房享受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的扶持政策,即土地行政劃撥,21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半征收。

    二、專項用房專項提供給廣安大街市政工程被拆遷居民選購。被拆遷居民如要享受本市經濟適用住房政策,可購買專項用房或經市政府批準上市的經濟適用住房,并憑所在區政府出具的證明到開發企業購房。

    三、專項用房價格由市物價局會同市建委按經濟適用住房定價原則審定。開發企業不得以任何方式變相提高價格。

    四、市建委、計委、規劃委、國土房管局等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對專項用房的工程質量、審批手續等項內容進行審核,并督促有關開發建設單位按要求完善。崇文區政府和宣武區政府根據審核結果,對專項用房的價格、質量、配套情況等項內容進行認定,滿足拆遷居民入住條件的房源,由區政府分期分批公布。

    五、被拆遷居民凡購買區政府公布的專項用房,具有經濟適用住房產權。產權發證部門依據購房合同和購房人付款憑證,在30日內頒發產權證。開發企業負責辦理產權登記手續。

    六、廣安大街拆遷工作完成后,開發企業將購房人證明和銷售合同報區政府核準匯總,開發企業憑區政府出具的證明,統一按照經濟適用住房政策辦理土地劃撥及有關費用的減半征收手續,并可按京財稅(99)1201號《轉發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調整房地產市場稅收政策的通知》,享受有關財稅減免政策。開發企業購買的拆遷房源專項用于廣安大街拆遷的,按照被拆遷居民實際購房面積免收開發企業購買房源發生的有關稅費。

    七、對于部分房屋已交納的土地出讓金等費用,由征收管理部門退還或在開發單位后續建設項目中抵減,已享受返還或免收政策的開發項目,不再抵減。

篇4

 

對于風塵所用的修辭,有人認為是比喻,有人支持是借代。堅持第一種觀點的很重要的依據是字典中給出的解釋,因為在《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商務印書館)中對“風塵”的解釋為:

①比喻旅途的勞累:~仆仆  滿面~(旅途勞累的神色)

②比喻紛亂的社會或漂泊江湖的境況:~俠士  淪落~

③(書)比喻戰亂:~之警。

而在新版的第6版字典中,則把三個釋義中的“比喻”修改為“借指”。

那么對于“風塵”所用的修辭該如何界定,本文以從全唐詩庫中檢索出的有關“風塵”的詩句為例,探究其運用的修辭。

我們先梳理下風塵的本意。先從兩個例子看起,“近關多雨雪,出塞有風塵。(高適 《送董判官》)”、“宛洛有風塵,君行多苦辛。(王維《送丘為往唐州》)”,不難看出,風塵多指大風揚起的塵土,這在送別詩中最為常見,其實送別時候的風塵還應有另一層意思,即車馬奔馳時揚起的塵土,比如“高駕臨長路,日夕起風塵。(韋應物《送宣州周錄事》)”,以這兩個解釋最為基本。

那么,界定風塵是不是比喻,有個非常重要的標準是看本體和喻體之間是不是存在著相似的地方,同樣以唐詩為例,“車馬無時絕,行子倦風塵。(韋應物《天長寺上方別子西有道》)”,這首送別詩中可見游子為漂泊的旅程所苦,那么“漂泊的旅程”和“風塵”是不是相似呢?顯然不是,那么兩者之間究竟是什么關系,結合前文對風塵本意的梳理,同時結合情境可知其應為“車馬奔馳時揚起的塵土”,那么可推知它們之間應該是相關的,既然是相關,那就意味著此處“風塵”所運用的修辭應該是——借代,因為只有借代重在事物的相關性①,所以此處的風塵代指漂泊的旅程或生涯。相應的,釋義①中所舉示例“滿面風塵”應該借指旅途的勞累。

那其余兩個釋義呢?

“風塵非所愿,泉石本相宜。(孟貫《山中答友人》)”,這句詩所用的修辭是對仗,即用風塵對泉石,泉石是什么,在古代,諸如泉石、林下之類,因為它們與幽靜而平和的自然景觀相關,所以往往會代指隱逸的生活方式,并借以表達作者自己的人生觀念;與之相對的是流落于風塵中的生活,人聲鼎沸,車水馬龍,迎來送往,這種生活是充滿喧囂與浮躁的,究其本質,風塵同樣是與這紛亂的社會是相關的。相類似的句子還有:

右軍本清真,瀟灑出風塵。山陰過羽客,愛此好鵝賓。——李白 《王右軍》

柴門草舍絕風塵,空谷耕田學子真。——劉長卿《尋龍井楊老》

雖在風塵里,陶潛身自閑。——皇甫冉 《送朱逸人》

心放出天地,形拘在風塵。——孟郊 《奉報翰林張舍人見遺之詩》

應笑風塵客,區區逐世名。——張籍《題李山人幽居》

白鶴山邊秋復春,張文宅畔少風塵。——張又新《游白鶴山》

出風塵還是入風塵,這個問題在詩人的作品中已然給出了答案,不論是處在太平盛世還是王朝式微,不論是春風得意還是茫然失路,有著自己獨立的精神追求的詩人毫無例外的指向了同一個方向,即使為俗世所累,也要有一片神往之地,要有屬于自己的一方凈土,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②,風塵非所愿。所以風塵應該是借指指紛亂的社會。釋義②同樣符合這一理解。

一個王朝,總是會面臨內憂外患的處境,所以在唐代不少的詩歌與戰爭相關。在這類詩歌中多出現諸如兵戈、烽火、煙塵、風塵等與戰爭相關的事物詞語,如“漢家輕壯士,無狀殺彭王。一遇風塵起,令誰守四方。”(孫處玄《失題》),這里的風塵可以理解為戰爭或戰亂,那么戰爭和風塵是不是相似呢?如果說戰爭像漫天風塵一樣,這樣的說法明顯站不住腳,倒不如說征戰時揚起了漫天的塵土。此外還有類似的例子,如:

望鄉應未已,四海尚風塵。——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京洛風塵后,村鄉煙火稀。——李端《送耿拾遺歸上都代村中老人答》

旄頭騎箕尾,風塵薊門起。—— 杜牧《感懷詩一首(時滄州用兵)》

戰時百姓流離失所,戰后則民生凋敝,有良知的人對戰爭肯定是加以撻伐,看到戰爭帶來的災難,總是激起那些有著擔當意識悲憫情懷的詩人的憤慨。這些例子中所出現的風塵都與戰爭相關,所以,風塵應是借指戰亂,是典型的結果代原因。釋義③中的示例“風塵之警”所用修辭同樣應為借代。

此外,還可以為風塵的解釋作如下補充:

駱賓王的《詠懷古意上裴侍郎》有這樣兩句:金刀動秋色,鐵騎想風塵。戰馬所想得應該是它堅守的位置,正如同一個人所想的應該是到邊關去建功立業一樣,這比較符合初唐下層文士的價值取向,也符合初唐的進取勃發的精神風貌,這里的風塵應借指邊關。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風塵一詞所用的修辭應是借代而非比喻的結論,因為兩者之間多是相關而非相似。新版辭書認為是借指,這樣更合乎這一詞語的修辭特征,所以當以新版為是。(相關詩句均選自全唐詩庫. www3.zzu.edu.cn/qts/)

【參考文獻】

篇5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無私玉萬家。”這是元代詩人黃庚的《雪》中的詩句,以“玉萬家”比喻大雪紛飛,家家戶戶的屋頂都蓋上厚厚的雪。這里把雪比作玉,多么潔凈、明亮,大雪覆蓋下的村莊又多像一幅淡遠朦朧的水墨畫啊!

晉代的謝道蘊《詠雪聯句》中曾寫道:“白雪紛紛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風起。”把下雪比作仿佛是風把柳絮吹得滿地皆是,很有特點。關于這首詩還有一個典故。當時正值隆冬,大雪封門,謝安一家賞雪賦詩,謝安問:“白雪紛紛何所似?”侄子謝朗答:“撒鹽空中差可擬。”侄女道韞答:“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大為稱賞。后世也常把女子的文學才能稱為“詠絮才”。

唐代宋之問的《苑中遇雪應制》詩也很有特點:“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開。”他說不知道庭院里今朝落下了雪花(庭霰:指落在庭院里的雪花),還以為昨夜庭院枝上開了花,這個比喻非常生動、貼切。

“亂云低薄幕,急雪舞回風。”這是杜甫筆下的雪,它是黃昏時分亂云飛渡,引來回風急雪飛揚。這樣的雪,另是一番景象。

唐代詩人高適也有寫雪的名句:“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意思是落日黃云,大野茫茫,只見遙空斷雁,大雪紛飛。作者以此來抒發悲涼的氣氛。

篇6

要想真正理解古詩詞,我覺得應做好以下幾個步驟。

1.抓住意象,把握意境,弄清基調,分清類型

鑒賞古詩詞,首先應當明確,作者是通過什么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的。意象,即被賦予了特定意義的事物。如杜鵑,往往代表著思鄉;柳與留諧音,與留戀有關;月亮與思鄉念家、思念親人、盼望團圓有關……了解通過這些意象所創設的生活圖景,知道作者是如何將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相融合的,從而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是明快高亢還是陰暗低沉,是喜悅歡愉還是凄苦悲涼,是豪邁壯觀還是閑適淡雅……根據詩詞內容將其大致分為五類:

(1)詠物言志詩

這類詩歌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借景物來表達自己高遠的志向,一種是表達自己高潔的品質。

(2)送別詩

送別詩或是叮嚀對方、勸慰對方,或是表達一種依依不舍之情,或是表達別后的思念等等。

(3)懷古詩

這類詩主要是憑吊古代的人和事。對人,表達緬懷之情;對事,抒發昔盛今衰的感慨。

(4)戰爭詩和思鄉詩

一般來說,戰爭詩中除了有一些表現英勇作戰,保家衛國這樣壯闊主題的少數詩詞外,大多表現對戰爭的厭惡,或是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

(5)閨怨詩和羈旅詩

這類詩大多與婦女有關,有的是通過寫對出門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達女子的離愁別緒,憂郁傷感。

2.賞析語言,辨明風格,分清抒情,理出手法

不同的作家,使用的語言是不一樣的。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清新,有“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質樸,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壯麗等。正是這些體現了作家卓爾不群的風格,如李白的飄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頓挫,白居易的通俗平易……讀唐詩就要分清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社會政治不同導致的詩風的巨變,同時還要注意田園詩和邊塞詩的差別;讀宋詞就要弄清柳永和蘇軾在詞的發展中的地位,婉約派和豪放派的區別。

不同詩作風格迥異,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方式來抒感的呢?其實很簡單,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像“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直接抒情;類似“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就是間接抒情。間接抒情還包括借景抒情(也可叫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等。

我們要明白,詩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往往是要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的。而詩歌常見的表現手法主要有比興、對比、象征、襯托,其中藝術手法中包括修辭手法,如比喻、比擬、夸張、借代、設問、反問等。

第二部分:答題技巧

光對詩歌有了以上總體大致的把握還不夠,在具體的做題過程中,我們還需要掌握一定的答題技巧。一般來說,高考詩歌鑒賞題不外乎以下幾種。

1.對詩歌“字”的考查。這種題型我們稱其為“詩眼”題型

這類題的設題方式:①對詩中的某句某字,你認為寫得好不好?為什么?請作簡要分析。②找出詩句中最能體現詩人情感的一個(或兩個)字,并作簡要分析。③該詩的某聯中有的版本用某字,你覺得這兩個字哪個更好,為什么?④某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題指導:我們知道古人作詩講究煉字,追求一字傳神。我們要品味出所煉字的妙處何在,但回答問題時,不能就字論字,應將其放回原句中,結合整首詩的意境、題旨和詩人的感情來分析。

答題技巧:①首先肯定好不好,或肯定哪個字更好。②接著解釋該字在句中的意義。③運用聯想和想象,描繪出好的字在句中所展現的畫面、意境。④點出該字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樣的意境。

2.對詩歌中句意的考查,我們稱其為句意型題

這類題的設題方式:①詩的最后兩句是什么意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②結合全詩談談你對某一句(聯)的理解或賞析。

解題指導和答題技巧:詩句往往有兩層意思――表層意思和深層意思。要結合全詩,指出其表層意思,有時要挖掘出其深層含義,同時要指出詩句的描寫作用,或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3.考查對整首詩意境的把握,我們稱其為意境型題

這類題的設題方式:①詩中寫了什么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②解釋詩中某一聯的意思,分析其情與景的關系。③整體感悟全詩,簡析某兩句是如何創造意境的。

解題指導:意境就是詩中通過意象所營造的藝術境界展現出的詩的韻味,其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是詩詞鑒賞中的核心。

答題技巧:①先找出詩歌中的物象、意象。②運用聯想和想象,用詩一樣的語言將詩歌的畫面描繪出來。③用兩個雙音節形容詞點明意境特點,如:清新質樸、凄涼悲愴、冷清孤寂、閑適淡雅等。④全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給人什么樣的啟迪等。

4.考查對詩歌主旨的把握,我們稱其為“主旨型題”

這類題的設題方式:①關于這首詩的內容,有人認為這樣,有人認為那樣,也有人認為兼而有之,你認為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②這首詩明寫眼前之景,暗寓歷史滄桑。請結合詩中有關語句,加以賞析。

解題指導:我們知道,詩言志,詩歌最終是要抒發感情表達志向的。因而分析詩歌的主旨要結合作者的觀點和作品的社會意義。

答題技巧:①先分析具體的詩句的內容,看其具體寫了什么。②抒發了什么樣的情感,有什么深刻含義。

5.對詩歌語言特色的考查,我們稱其為“語言特色型題”

這類題的設題方式:①談談這首詩的語言特色。②賞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語言藝術)。

解題指導:答這類題,不可只突出個別字運用的巧妙,而應對整首詩的語言風格進行品味。回答時也應多用形容詞,如簡練傳神、凝練雄渾、沉郁頓挫、豪放雄奇……

答題技巧:①用一兩個詞語或一兩句話,準確概括語言特色。②結合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③闡述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6.對詩歌手法方面的考查,我們稱其為“技巧型題”

這類題的設題方式:①這首詩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②這首詩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詩人如何抒感的?有什么作用?

篇7

古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優美的意境,和諧的韻律,讓人徜徉其中而流連忘返;其深邃的思想中閃爍的智慧光芒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自豪和驕傲。近年來,詩詞賞析越來越受到中考、高考命題者的青睞,但只要我們分析中考、高考詩詞賞析題的得分率,我們不難看出,詩詞賞析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筆者有幸聽到了一節詩詞賞析課,授課教師在訓練學生詩歌賞析方法和培養學生詩歌賞析能力中運用的教學策略,值得廣大語文教師借鑒。特將其整理如下,以饗同仁。

一、詩歌賞析教學策略

1.導入

進入九年級,我們學過了許多詩詞。通過這些古代詩詞,我們認識了多愁善感的李清照、豪放灑脫的蘇軾、抑郁之中仍不泯報國之志的辛棄疾……這一首首小詩,為我們開啟了一扇扇的小窗,讓我們窺見了那個時代眾多文人的思想,也透過他們了解到了那個時代的特點。不知道同學們對唐代的邊塞詩有無了解,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唐代,去學習兩首與邊塞征戰有關的邊塞詩吧。

2.明確學習方法和內容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學習詩詞的方法和步驟,并板書詩詞賞析四步教學法:第一步“知詩意”;第二步“繪意境”;第三步“悟感情”;第四步“賞手法”。

教師點明本節課學習的重點內容:教學《從軍行》,自學《雁門太守行》。

3.學習《從軍行》

(1)知詩意

①教師先教給五言律詩朗讀方法,而后要求學生大聲朗讀詩歌。

②學生結合課本中的注解朗讀,初步理解詩意。朗讀結束,教師強調重點詞義,并通過對話檢查學生對重點詞意的理解,檢查結束,學生再次朗讀。

③學生譯讀詩文。教師點撥直接翻譯法和畫面組合法,接著,學生根據自己對詩文的理解自由譯讀。然后讓學生展示譯讀成果,教師評價點撥。

④學生歸納詩意強化理解。教師引導提問:用簡潔的語言說說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學生討論并歸納:這首詩寫了出征和戰爭的全過程。

(2)繪意境

①教師提問:詩的意境由具體的物象組成,體會意境要先看詩歌寫了哪些具體物象,請同學們找一找詩中的物象。學生閱讀搜索:烽火、牙璋、鳳闕、龍城、雪、旗畫、風……

②教師追問:當頭腦中在展現這些物象時,就形成了一個個戰斗的場面。我們能不能用簡潔的語言歸納一下戰爭的場面呢?學生自由發表觀點后,師生共同歸納:來犯、出征、圍城、苦戰。

③教師追問:每一個場面就是一幅戰爭的畫面,你覺得哪幅畫面給你的印象最深,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意境。

(3)悟感情

①教師提問:詩中能直接流露作者感情的詩句有哪些?學生閱讀并提煉:心中自不平;寧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

②教師追問:結合這些抒發感情的詩句分析,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學生分析回答:表達了作者投筆從戎,保家衛國的感情。

(4)賞手法

教師提出問題:詩中采用了哪些寫法?有什么作用?

①教師和學生一起歸納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

②教師指導答題方法及步驟:第一步指出何種手法;第二步結合詩句闡釋是怎樣用的;第三步指出手法的表達效果。

4.學生自學第二首

學生按照詩詞“詩詞賞析四步法”進行自學;教師巡視,對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加以點撥;教師檢查自學效果。

5.比較賞析

(1)教師提問:請同學們比較兩首詩寫法上的異同。學生討論并歸納:相同點是用景物烘托。不同點在于前者善于選取典型之物,巧用借代,畫面跳躍感強,顯得簡潔明快;后者善于渲染,著色濃墨重彩,體現了奇麗詭異的風格。

(2)教師提問:請同學們比較兩首詩表達的感情有何相同點。

學生討論并歸納:兩首詩都可以窺見唐代的尚武之風,文人大都有投筆從戎、戍邊建功的理想。

二、回顧課堂,總結經驗

1.立足高效,善于構建詩歌教學有效教學模式

這堂課容量大,能力訓練點多。授課教師在整堂課中緊扣一個“讀”字,讀中“知詩意”,讀中“繪意境”,讀中“悟感情”,讀中“賞手法”;抓住一個“比”字,教師巧妙重組文本,將兩首內容相似、情感相似而風格不同的詩歌組合成教學內容,第一首教讀,第二首自讀,然后進行比較鑒賞,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對詩歌的初步鑒賞能力,同時又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2.多給方法,引導學生在反復訓練中提升能力

這堂課上,教師在輕松的對話中教給了學生許多讀詩析詩的方法。這些詩詞賞析的學習方法和答題方法,不僅緊扣了詩詞賞析的考點,而且教會了學生閱讀詩歌的方法和技巧,做到了授人以漁,充分體現了高效課堂的特點。

篇8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記載張騫出使西域的壁畫

篇9

不少研究《詩經》的學者,都發現《詩經》中的“薪”多與婚愛的詩歌有關。如《周南?漢廣》:“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齊風?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等等都與古代婚俗有關。“薪”為什么能走進古代婚俗呢?其實,薪和古代的搶婚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并在搶婚過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搶婚,亦叫“掠奪婚”, 即由男子通過掠奪其他氏族部落婦女的方式來締結婚姻。搶婚是一種古老的婚姻習俗,文獻記載的很少。我國搶婚現象有史料可查的典籍,最早是在《易經?屯卦》爻辭六二:“屯如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匪寇”,即非寇。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意思是男方攜帶武器,騎著身上有花紋的馬,他們不是強盜,而是將還在哭泣掙扎的女子強到家里做新娘的。《詩經?豳風?七月》云:“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考查《詩經》,我們可以發現“薪”頻頻出現在許多婚戀詩篇中,并在搶婚習俗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舉燎搶婚習俗中,《詩經》中“薪”的照明功能

搶婚多在晚上進行。鄭玄注周禮指出:“古娶妻之禮,以昏為期。”《禮儀》亦云:“主人爵弁,繪裳緇衣。從者畢玄端,乘黑車。從車二乘,執燭前導。”新郎穿黑色禮服,在黑夜到女方家迎娶新娘,迎娶的人也穿黑色的衣服,乘的車子也是黑色的。黑夜娶親,看不清道路,有人前面執燭走在前面照明。一切都是黑色,趁著夜色的掩護便于搶婚的一個佐證。可見古人結婚都在黃昏。《詩經?邶風?谷風》:“燕爾新昏,如兄如弟”中的“婚”寫作“昏”,同樣證明了婚禮在傍晚進行,必然和掠奪有關。。《說文解字約注》解釋說“古娶婦必以昏時者,當緣上世有劫掠婦女之風,必乘夜昏人定時取之,以避寇犯也。”張亮采在《中國風俗史》中認為“上古雜婚時代,有剽掠婦女之俗,其剽掠必以昏夜,所以乘家人不備。”

搶婚,在夜間進行是必然的事情。搶婚初期,人們的照明工具主要是火把,制作火把的原料主要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用的“薪”,即我們所說的“柴火”,因為它最經濟實用,并且取用便捷。如在《唐風? 綢繆》:“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綢繆束芻,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見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綢繆束楚,三星在戶。今夕何夕,見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中“綢繆束薪”是把薪扎為一束做成火把,照亮夜路,不至于強錯人,也方便逃跑;當然女方家不可能坐視不管,也要舉薪追趕搶親的人。“三星在天”,指的是舉辦婚禮的時間也是在夜間,這些都明顯帶有搶婚遺風。盡管本詩描繪的不一定是真實搶婚場面,可舉燎搶婚習俗中,《詩經》中“薪”的照明功能是明顯的。

“薪”在最初的搶婚中具有照明的作用,可是隨著時間的流變,后來卻演化為一種風俗。《禮記》載“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熄燭,思相離也;取婦之家,三日不舉樂。”女方家“三夜不熄燭”因為思念被強的女子,女方家提高警備之心;男方家“三日不舉樂”是因怕鬧的動靜太大,被女方家發現,故而隱匿起來不頌樂。現在江蘇等生的婚俗還是在傍晚或夜間舉行婚禮,這也是搶婚風俗的遺存。

二、“薪”在搶婚中的抵御功能

《說文解字》:“娶,取婦也,從女從取,取亦聲。”[1]古時,“娶”常寫作“取”,如《詩經?南山》“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在甲骨文里,“取”字形像用手去抓耳朵,《說文解字》:“取,捕取也。周禮:‘獲者取左耳’。” “取”是動詞,帶有強制性的意思。在古代戰爭中,士兵以割取敵人耳朵的數目多少來報功,于是“取”便引申為“以武力獲取”, 可見“取婦”最初的意思就是搶妻,是一種暴力行為,必然會引起戰爭。

搶婚時期,女子地位不斷下降,逐漸成為男子的附屬物。男人“最早的妻子最早的妻子來源, 如同家奴一樣, 是通過掠奪得來的, 并且形成一種搶婚之風”。[2]有掠奪就有反抗,人們在搶婚過程中,并不是赤手空拳就能掌聲對方的,而是使用一種最理想最便捷的武器――木棒,“以木棒為兵器, 在我國古代也很盛行, 古諺稱:人馬逼近,刀不如棒。”[3]由成語“舞槍弄棒”可知,棒和搶是并列的武器,這里的“棒”就是“薪”。《禮記?月令》曰: “收秩薪柴”鄭玄注:“大者可析謂之薪, 小者合束謂之柴。”小的合成束,在搶親時當做照明的火把,大的“薪”就成了攻擊和防御的武器。上古人們生產力水平低下,爭斗時不可能選擇什么高檔的作戰武器,而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的“薪”,既可攻擊,也可防御,輕便實用,如此實用便捷的武器,自然成了先民戰爭的不二選擇。《詩經》中沒有明顯的詩句來描述“薪”作為武器的功用,但從一些詩句中,我們可以了解“薪”具有的防御作用。

《豳風? 伐柯》:“伐柯伐柯,匪斧不克。取妻之如何? 匪媒不得。”《齊風 南山》:“析薪如之何? 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 匪媒不得。”這兩首詩歌的意義基本相同,都用“伐柯”、“析薪”用斧來比喻娶妻必須用媒人,它們之間有沒有必然的聯系呢?“伐柯”、“析薪”用斧頭,只有斧頭才能戰勝“薪”、“柯”,使之就范;“取妻”就象斧斤對“薪”“柯”砍取一樣, 采取強搶和劫掠,某種意義上說“伐柯”、“析薪”與“取妻”的方式是一樣的,都是采取強取的手段,這兩首詩歌不著痕跡地表明了在冷兵器時代,“薪”在搶婚習俗中防御作用,也使研究《詩經》的后人對“薪”有了更新的了解和認識。

三、“薪”是搶婚時的馬的飼料

《周易》屯卦爻辭曰:“屯如如, 乘馬班如, 匪寇, 婚媾。”描繪了馬在搶婚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覷的,它能使搶婚者快速到達目的地并迅速地載著新人撤離搶婚現場,防止女方家人追趕上,充足的飼料是讓馬保持旺盛精力的保證。其實,《詩經》中的“薪”就有提供馬的食物的功能。查看古代漢語詞典,我們就會發現,“薪”有草的意思,亦可泛指草類,所以“薪”做馬的草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唐風?綢繆》中“綢繆束芻”,“芻”即指喂牲口的青草,使我們很清晰地看到“薪”做為馬的草料的功能。同樣在韓愈的詩《駑驥》“渴飲一斗水, 饑食一束芻。”中“一束芻”指的就是駑驥所吃的一捆草。所以《唐風?綢繆》中的“綢繆束薪”、“綢繆束芻”、“綢繆束楚”都暗示了男婚女嫁中“薪”的作用。《周南?漢廣》:“??????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秣”,喂馬。讀到這首詩,我們沒有讀到搶婚時的血腥和戰爭,但詩中的“楚”、“蔞”都是指“薪”類,割下的“楚”、“蔞”都是在“之子于歸”,即姑娘出嫁時喂馬的飼料,那么“薪”理所當然應該是搶婚時代馬的飼料,所“秣”之物。

隨著時間的推移,搶婚習俗已經淡出歷史舞臺,“薪”已嬗變為其他婚姻形式中的儀式,但通過《詩經》中“薪”這一物象,我們也從中看到了它在搶婚習俗中的作用。后來,“薪”逐漸演變成婚禮中的重要聘禮,“在先秦時代, 當民間男女合婚時, 男家送到女家的聘禮除羔、雁之外, 定有薪柴之類的象征物品, 這種儀式也不被上層社會所運用, 而只是流行于民間???????”[4]薪”作為聘禮的原因和它在遠古搶婚習俗中的作用有很大關聯的。“薪火相傳”也是這種婚俗的演繹,表明種族延續不斷,子孫后代興盛繁榮。

參考文獻:

[1]周振甫.詩經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2.

[2]宋兆麟.中國風俗通史(原始社會卷)[M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1, 271,310.

篇10

山雪河冰野蕭瑟,青是烽煙白人骨。

何處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鳥沒狼煙。

她不明白這些詩句中的“烽煙”、“烽火”、“狼煙”是什么意思,于是她就去問老師,老師告訴她這些詩都用到了一種修辭手法——借代。

“狼煙”這個詞是有來歷的。在古代,當有敵人入侵時,守邊關的將士為了快速地傳遞信息,常常在烽火臺上燃燒東西,用煙來傳遞有關信息。而有人發現狼糞燃燒時煙很濃,而且不易被風吹散,所以,烽火臺上常常用狼糞做生煙的燃料。因此,人們常常用“狼煙”來指代戰爭。后來,詩人們在寫詩時為了更簡潔、更形象,通常用“狼煙”、“烽煙”來代替戰爭。這種用某種事情、某種事物的主要特征來代替事情、事物本身的方法,就叫作借代。

借代的手法也是十分豐富的。

有的用特征來代本體。如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里就用“朱門”代替顯貴之家。

有的用部分代整體。如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以帆船的突出部分“帆”,代整個船。

有的用具體代抽象。如辛棄疾的“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意思是:遙想當年,劉裕率兵北伐,隊伍兵強馬壯、氣吞山河,如同猛虎,以“金戈鐵馬”來代精銳的部隊。還有,《廉藺列傳》中的“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以“口舌”代表“辯說”。

有的用專名代通名。如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遷客騷人多會于此”。“騷”本指《離騷》,此處做了“詩”的通稱。

有的用官職代人。如白居易的“江州司馬青衫濕”。以“司馬”代白居易。因白居易曾任九江郡司馬。

有的用作者、產地代本體。曹操《短歌行》中的“何以解憂,惟有杜康”,以傳說中發明酒的人“杜康”代表酒。

王纖聽了老師的話,對上面的幾句詩理解得更加深刻了。

探究與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在不知不覺中用到借代手法。比如“小紅帽的故事”里的“小紅帽”,就使用了部分代整體的借代手法;人們常說的“白衣天使”,就使用了以特征代整體的借代手法。請你仔細想想,生活中還有哪些常用到的借代呢?把這種修辭手法運用到你的作文中去。

拓展訓練

下面幾句中都有詞語用到借代手法。請你指出這個詞所指代的意思。

(1)巾幗不讓須眉。

以“巾幗”借代____、“須眉”借代_____。

(2)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以“朱門”借代____、“死骨”借代_____。

(3)過盡千帆皆不是。

以“帆”借代_____。

(4)慨當以慷,幽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以“杜康”借代____。

(5)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以“垂髫”借代____。

(6)全國人民向抗擊“非典”的白衣天使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以“白衣天使”借代____。

(7)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开区| 普宁市| 剑川县| 楚雄市| 福建省| 会同县| 循化| 肇州县| 彰化县| 灌阳县| 德惠市| 隆昌县| 奉新县| 沙河市| 万州区| 任丘市| 长岛县| 洱源县| 右玉县| 竹溪县| 隆林| 武川县| 茂名市| 西贡区| 佛教| 东光县| 门源| 山阳县| 读书| 察隅县| 土默特左旗| 张掖市| 凉城县| 绥中县| 分宜县| 叙永县| 泾川县| 连山| 泰来县| 登封市| 仙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