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3 13:00:4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花之歌教案,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花之歌
課型
略讀課文
授課
時間
1課時
教學
目標
1.訓練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
3.了解花的作用及其神韻和品格,體會作者想象的奇特。
教學
重點
1.通過學習課文,感受作者對花的愛戀與贊美。
2.想象文字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花的美麗。
教學
難點
通過理解重點詞語來體會詩人奇特的想象。
教具
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導入
(
)分鐘
一、師生談話,導入課題。
1.人們都喜歡花,那五顏六色、清香四溢的鮮花裝點了人們的生活。我們隨時隨地可見那些美麗的鮮花:生日宴會上的康乃馨,婚禮現場的紅玫瑰,校園花壇里的白牡丹……人們賦予鮮花許許多多的含義。今天我們就來加深對花的認識,讓我們來看看黎巴嫩的紀伯倫是怎樣看待鮮花的。
談話環節可以創設一個氛圍,使學生興趣被激發,能夠集中精力到新的學習任務中來。
(板書課題:花之歌)
2.
紀伯倫簡介,學生初步了解。
新課
教學
(
)分鐘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初讀,解決字詞。
1.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認識生字詞語,掃除字詞障礙。
2.出示詞語。
【出示課件2】
蒼穹
墜落
孕育
冠冕
贈予
祭獻
搖曳
旖旎
馥郁
凝視
瓊漿
婆娑
心馳神往
顧影自憐
孤芳自賞
3.
指名讀詞語,相機解釋詞語意思。
(二)讀懂文意
1.在文中,作者將花比作了什么?
(大自然的話語、從蒼穹墜落在綠茵中的星星、諸元素之女、親友之間交往的禮品、婚禮的冠冕以及生者贈與死者最后的祭獻。?)(板書:大自然的話語
星星
諸元素之女
禮品
婚禮的冠冕
生者贈予死者最后的祭獻)
2.在這首為花兒唱的贊歌里,花兒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花兒是一個奉獻者和使者,它向往光明,與萬物和諧共處。)
三、再讀課文,深入分析。
1.同學自由朗讀,注意讀出文章的感情和節奏,感性體會紀伯倫散文詩清麗流暢的語言風格。
出示本課的難理解的詞語,便于學生用較短的時間掌握這些詞語,為理解課文打基礎。同時,還可以學到一些學習詞語的方法。
以問題方式來引導學生讀懂文意,使學生的問題意識明確,注意力集中。隨著問題的逐步解決,課文的大意也就明確了。
2.教師范讀課文。
【出示課件3】
將花比作“大自然的話語”和“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個什么樣的自然現象?
(花是大自然給人類的饋贈,春天發芽,夏天生長,秋天變黃,冬天枯萎。等到春天來臨,鮮花又重新開放。在自然界周而復始,完成一個循環,然后再開始下一個循環。)
【出示課件4】
“清早,我同晨風一道將光明歡迎;傍晚,我又與群鳥一起為它送行。”請你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我”是野地里的花,“我”在晨風中看著太陽升起來,光明降臨;傍晚時分,群鳥歸林,我看著太陽一點一點地從西山頭落下去。“我”是屬于自然的,我享有和自然界其他生命同樣的生活。)
【出示課件5-7】本文想象奇特,綜合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從文中找出相關句子來說一說。
(文中綜合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構建了一幅大自然美麗和諧的圖畫。)
預設:“我是大自然的話語”“我是星星”“我是諸元素之女”“我是親友之間交往的禮品;我是婚禮的冠冕;我是生者贈與死者最后的祭獻。”這些句子都是比喻句。
“我微睡時,黑夜星空的千萬顆亮晶晶的眼睛對我察看;我醒來時,白晝的那只碩大無朋的獨眼向我凝視。
此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感知一些優美句子的特點,了解修辭手法的作用。
”
“我婆娑起舞,芳草為我鼓掌。”這些句子都是擬人句。
“冬將我孕育;春使我開放;夏讓我成長;秋令我昏昏睡去。”這組句子是排比句。
四、分組探討,體悟感情。
1.小組討論:這篇課文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學生結合課文討論,教師巡視)
2.學生反饋匯報,教師指導:
這首散文詩表意是寫花,但真正是寫人,詩人正是利用花這種大自然的語言,來寄托自己的偉大情操,同時也號召我們要“仰望高空,對光明心馳神往;不顧影自憐,也不孤芳自賞”。(板書:仰望高空
對光明心馳神往)
小組討論,教師指導,使學生能夠從更深層次來理解課文,了解作者的內心情感。
課堂小結及拓展延伸(??)分鐘
五、對比閱讀,學會想象。
1.自讀課后的“閱讀鏈接”,說一說這段文字與課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想象奇特)
2.說一說你學到了什么?
(學習在敘述中加上奇特的想象,讓文章更加生動,耐人尋味。)
通過對比閱讀使學生認識奇特想象的好處,引導學生在今后的寫作中合理運用。
板書
內容
大自然的話語
星星
花之歌
諸元素之女
仰望星空
禮品
對光明心馳神往
婚禮的冠冕
生者贈予死者最后的祭獻
課堂作業新設計
一、給下列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墜(duò
zhuì)落
祭(sì
jì)獻
凝(yí
níng)視
朝(cháo
zhāo)露
仰(yǎng
yáng)望
哲(zhé
zhè)理
二、按要求寫句子。
1.我是從蒼穹墜落在綠茵中的星星。(縮句)
2.芳草為我優美的舞姿鼓掌。(改為反問句)
三、選詞填空。
孤芳自賞
心馳神往
顧影自憐
我總是仰望高空,對光明
;我從不
,也不
。
【答案】
一、zhuì
jì
níng
zhāo
yǎng
zhé
二、1.我是星星。
2.難道芳草不為我優美的舞姿鼓掌嗎?
三、心馳神往
顧影自憐
孤芳自賞
課后反思
《花之歌》通過花語的傾心流露,構建了一幅大自然美麗和諧的圖畫,圖畫中有詩意的浪漫,也有現實的真實。既寫出了花的成長與芬芳,又袒露出了花的凋謝命運,紀伯倫的詩有著哲理寓意深邃,是用詩意的敘述和思考的敏銳來書寫人生的。
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讀通文章之后出示一些重點語句。我在教學中能夠放手給學生,讓他們在文本中充分品味挖掘語言的魅力內涵。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由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過渡到感悟作者蘊藏在句子中的情感,小組討論階段,學生在充分討論的過程中對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感悟,再通過教師的點撥指導,認識上就更深一層次,對今后閱讀紀伯倫的作品幫助很大。
最后通過對比閱讀總結寫作方法,為今后的習作奠定基礎。由于注重了寫作方法的學習,對朗讀的指導就比較少,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注意教學時間的合理分配。
備課素材
【作者介紹】
紀伯倫(1883~1931),黎巴嫩詩人、散文作家、畫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鄉卜舍里。12歲時隨母去美國波士頓。兩年后回到祖國,進貝魯特“希克瑪(睿智)”學校學習阿拉伯文、法文和繪畫。學習期間,曾興辦《真理》雜志,態度激進。1908年發表小說《叛逆的靈魂》,激怒當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毀,自己被逐,再次前往美國。后去法國,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和雕塑,曾得到藝術大師羅丹的獎掖。1911年重返波士頓,次年遷往紐約長住,從事文學藝術創作活動,直至逝世。
紀伯倫青年時代以創作小說為主,定居美國后逐漸轉為以寫散文詩為主。他的小說幾乎都用阿拉伯文寫成,有短篇小說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靈魂》和長篇小說《折斷的翅膀》(1911)等。紀伯倫認為詩人的職責是唱出“母親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愛”和“美”為主題,通過大膽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達深沉的感情和高遠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學影響較大。他的作品經常流露出憤世嫉俗的態度或表示某種神秘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學史上第一個使用散文詩體的作家,并組織領導過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學團體“筆會”,為發展阿拉伯新文學作出過重大貢獻。他的作品已譯成世界多種文字,受到各國讀者的歡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紹到中國來的是《先知》(冰心譯,
1931)。從20世紀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漸為中國讀者所了解。
【與文章相關的資料介紹】
浪之歌(紀伯倫)
我同海岸是一對情人。愛情讓我們相親相近,空氣卻使我們相離相分。我隨著碧海丹霞來到這里,為的是將我銀白的浪花與金沙鋪就的海岸合為一體;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讓它的心冷卻一些,別那么過分的熾熱。
清晨,我在情人的耳邊發出海誓山盟,于是她把我緊緊摟抱在懷中;傍晚,我把愛戀的禱詞歌吟,于是他將我親吻。
我生性執拗,急躁;我的情人卻堅忍而有耐心。
潮水漲來時,我擁抱著他;潮水退去時,我撲倒在他腳下。
曾有多少次,當美人魚從海底鉆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賞星空時,我圍繞她們跳過舞;曾有多少次,當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傾訴自己為愛情所苦時,我陪伴他長吁短嘆,幫助他將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與礁石同席對飲,它竟紋絲不動,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無笑容。我曾從海中托起過多少人的軀體,使他們
死里逃生;我又從海底偷出過多少珍珠,作為向美女麗人的饋贈。
夜闌人靜,萬物都在夢鄉里沉睡,惟有我徹夜不寐;時而歌唱,時而嘆息。嗚呼!徹夜不眠讓我面容憔悴。因為我滿腹愛情,而愛情的真諦就是清醒。
這就是我的生活;這就是我終身的工作。
雨之歌(紀伯倫)
我是根根晶亮的銀線,神把我從天穹撒向人間,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萬壑裝點。
我是顆顆璀璨的珍珠,從阿施塔特女神的皇冠上散落下來,于是清晨的女兒把我偷去,用以鑲嵌綠野大地。
我哭,山河卻在歡樂;我掉落下來,花草卻昂起了頭,挺起了腰,綻開了笑臉。
云彩和田野是一對情侶,我是他們之間傳情的信使:這位干渴難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醫治。
雷聲隆隆閃似劍,為我鳴鑼開道;一道彩虹掛青天,宣告我行程終了。塵世
人生也是如此:開始于盛氣凌人的物質的鐵蹄之下,終結在不動聲色的死神的懷抱。
我從湖中升起,借著以太的翅膀翱翔。一旦我見到美麗的園林,便落下來,吻著花兒的芳唇,擁抱著青枝綠葉,使得草木更加清潤迷人。在寂靜中,我用纖細的手指輕輕的敲擊著窗戶上的玻璃,于是那敲擊聲構成一種樂曲,啟迪那些敏感的心扉。
我是大海的嘆息,是天空的淚水,是田野的微笑。這同愛情何其酷肖:它是感情大海的嘆息,是思想天空的淚水,是心靈田野的微笑。
課后作業
基礎積累大鞏固
一、辨字組詞。
冠(
)
增(
)
凝(
)
寇(
)
贈(
)
疑(
)
漿(
)
仰(
)
孤(
)
槳(
)
抑(
)
狐(
)
二、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詞語。
(
)的禮品
(
)的風光
(
)的眼睛
(
)的瓊漿
(
)的小草
(
)的叫聲
閱讀能力大提升
三、讀下面一段話,完成練習。
我在原野上
,使原野風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風中
,使清風芬芳馥郁。我微睡時,黑夜星空的千萬顆亮晶晶的眼睛對我
;我醒來時,白晝的那只碩大無朋的獨眼向我
。
1.選擇合適的詞語填在句子中的括號里。
2.用“
”畫出這段話中寫花的作用的句子。
3.用“
”畫出這段話中寫外界關注花的句子。
思維創新大拓展
四、發揮自己的想象,模仿下面句子的形式寫句子。
例:清早,我同晨風一道將光明歡迎;傍晚,我又與群鳥一起為它送行。
參考答案:
一、冠軍
日寇
增加
贈予
凝視
可疑
泥漿
船槳
仰望
壓抑
孤單
狐貍
二、貴重
美麗
明亮
美味
頑強
動聽
三、1.搖曳
呼吸
察看
凝視
2.
機械控制工程課程具有較強的工程應用背景,而學生自身往往缺乏工程實戰經驗,如何上好這門核心專業基礎課,課題組深入開展了課程改革,并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實踐。
(一)教學內容改革
在掌握控制論基本原理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和精簡教學內容,優化教學體系。課題組精選了“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控制工程基礎》[4]作為教學教材,將控制系統基本概念、數學模型、時域分析、頻域分析和PID控制及其應用作為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值得一提的是,在PID控制部分,在新教學大綱里,課題組完全從應用角度出發,將以往偏理論的控制系統設計和校正內容,改為講授PID控制器含義、模擬PID、位置式和增量式數字PID、PID各環節作用以及PID整定。從課堂反映來看,學生能比較清晰地掌握PID控制器知識點;從后期實踐來看,學生也能熟練運用PID去設計系統,達到了教學改革的目的。
(二)教學方式改革
課題組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了分層次教學。即對于不打算考研,以學以致用為主的學生,在闡述清楚控制理論基本知識基礎上,將重點放在了知識點的應用。而對于想繼續深造的同學,則以講座形式進行內容補充,比如開設了根軌跡、非線性系統分析等,這樣既不影響前者,又滿足了后者的考研需求。
(三)教學手段改革
課題組基于現代教育技術來提高教學效果。首先將多媒體圖文并茂、音像豐富、信息量大的優點,與板書條理清楚、重點突出優點有機結合;其次利用中國數字大學城平臺,建設了《自動控制基礎》精品課程網站,完善了答疑、討論和交流模塊,方便了學生課后復習以及與主講教師的交流等。針對控制工程課程中數學含量多,公式推導麻煩的問題,課題組還利用Matlab軟件,針對數學模型、時域分析、頻域分析和PID控制等內容開發了相應的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將抽象理論更加具體化和直觀化。
(四)教學方法改革
教學方法直接關系到課程最終的教學效果,教學手段再先進,方法不得當也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為此課題組從知識結構以及應用角度出發,將教學與工程背景相結合,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工程案例,提出了基于工程案例驅動的教學模式。
二工程案例驅動的教學模式
課題組所提出的案例驅動教學,其本質上是將理論教學與工程實踐相結合,通過工程案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主體性,讓其主動去學,同時又借助工程案例來加強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此,根據教學要求,課題組設計了若干工程案例,并將其劃分為三種類型:啟發型、認知型和設計型。
(一)啟發型案例教學模式
啟發型案例主要是針對課程或章節,采用一些綜合性工程案例讓學生了解課程或章節的重要性,進而激發學生對后續知識點的學習興趣。在課程開篇之際,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了解控制本質。課題組提供了一段學院學生獲獎的“飛思卡爾”智能車比賽視頻,先將學生思緒引入到賽車的速度激情中去,然后引出思考:如何在高速下讓賽車(如圖1)沿著黑線走但不沖出賽道?進而過渡到系統的控制本質:檢測光電傳感器中心點與黑線的距離偏差,并糾正偏差。通過比賽視頻,學生們在掌握系統控制本質同時,也紛紛表示要加入到學院智能機器人實驗室,從而給控制工程教學開了一個好頭。除課程開篇之際,我們在其它章節也同樣引入了工程案例,比如在講述時域分析時,引入了高等級公路動態稱重系統,在講述頻域分析時引入了上世紀沙俄部隊齊步振跨橋梁的案例。
(二)認知型案例教學模式
認知型案例主要是針對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利用一些小型或局部性工程案例來詮釋知識點。控制工程知識點多而抽象,難以理解,為此課題組針對知識點設計了認知型案例。比如:在系統組成知識點上,設計了溫箱自動控制系統案例來詮釋系統組成及其作用。在比例環節知識點上設計了齒輪傳動副等等。認知型案例讓抽象的知識點直觀化,從而幫助學生消化和掌握知識點。
(三)設計型案例教學模式
設計型案例主要是通過提供可供操作的工程項目,讓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實現工程應用,進而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實現實踐向創新型和研究型轉變。為此,課題組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實踐。
(1)實驗項目。由于實驗學時少,目前機械控制工程所開設實驗,主要按圖索驥地搭建電路圖來模擬典型環節,或測試二階系統的時域響應和頻率響應等。所有參數都參考實驗指導書,大大弱化了學生的主動性。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課題組在實驗前先提供一些機械平移系統和電氣系統等,讓學生先運用課堂知識建立微分方程,獲得系統數學模型,然后再借助實驗設備來模擬或測試系統時域響應和頻率響應,這樣在強化實驗同時也融合了課堂知識。此外,針對志在考研的同學,課題組也根據補充講座內容設置了1~2學分課外開放實驗項目,滿足他們以及其他感興趣的同學。
(2)大學生本科創新。為了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鼓勵和支持大學生盡早地參與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等創新活動,同時更好地體現課程改革中“工程驅動”的思想,針對學校的大學生本科創新項目,課題組聯合學有余力的同學積極申報了若干以控制為主的項目,比如校級重點本科創新項目:服務機器人導航運動控制系統設計,就是集合了控制工程中的數學建模、時域分析、PID控制等知識,通過該項目很好地將課程所學的知識點進行了前后貫通,從而培養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3)大學生競賽。為了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和團隊精神的培養,課題組每年還選拔一部分優秀學生,開發一些設計性項目去參加各類比賽。比如2010年設計了“四軸飛行器”參加了江蘇省機械創新比賽,2010、2011年連續兩年參加了全國“飛思卡爾”智能車比賽,這些項目無一例外都涉及到系統控制。學生在獲得榮譽的同時,都一致認為參加比賽不僅培養了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也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驅動式教學一方面可以較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他們主體性來主動學習、主動實踐;另一方面也對教師的業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有比較深的理論知識,而且要求有工程實踐經驗,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完善教學。
三案例化教學設計及實踐
二、改革原則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有利于體現九年義務教育性質,初中畢業考試與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要堅持有利于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利于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有利于促進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校際間均衡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原則。
三、改革措施
(一)實行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
1評價內容
確定我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內容為六個方面:道德品質、公民素質、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以《 省初中畢業考試與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指導意見》為依據。
2評價工作體系
教育局基礎教育科負責對學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具體監督指導。各校成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委員會,市教育局成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領導小組。班級成立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組成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小組。各初中制定各項保證制度,如誠信制度、公示制度、申訴制度等,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將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人員進行業務培訓。
3評價方法與程序
以教育局制定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細則》另文下發)為依據由班級評價小組評定。以初中畢業生所在學校為評價主體。道德素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的評價。
4評價結果
即優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各校要嚴格掌握等級規范,評價結果以等級表達。等級劃分從高到低依次為ABCD共四級。對D等級評價應非常慎重,僅限于極個別學生,對評價結果為D等級的學生家長,學校要召開聽證會。
年應屆初中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根據我市實際情況。以學生本人在 年下半年和年上半年表示為主。對于目前在校的初一、初二學生,各校要制定切實可行的綜合素質評價久遠規劃,認真著手開展好評價工作,加強在校生成長記錄和學生檔案管理,為今后的初中畢業考試與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做好準備工作。
(二)實行初中畢業生學業水平考試制度
1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是義務教育階段的終結性考試。也是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據之一。
2市招生考試辦公室具體負責全市初中畢業生學業水平考試工作。
3初中畢業生學業水平考試效果以等第形式演講。劃分為四個等第,即ABCD或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學業水平考試獲得D畢業生視為不合格,發給初中肄業證書。
(三)實行“綜合素質評價+學業水平考試”相結合的高中招生辦法改革。
1將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作為高中階段招生的依據之一。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等級為D級的原則上不能被重點高中錄取。
在社會不斷進步的背景格局下,我國科技力量澎湃發展,經濟速度增長加快。與之同時,高職院校教育發展已經逐漸被社會所極力關注,院校面臨教育事業發展的改革要求也空前提升。雖然經過多年以來的教育改革與高職院校教育體制管理創新,高職院校辦學及發展規模越來越大,管理布局結構也日趨合理化。但是,高職院校為了打造富有中國特色主義與迸發活力的高職院校教育體系,就必須在教學體系中充實各類基礎專業內容,以時刻提高院校教學質量。實踐性基礎化學教學作為促進院校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環節與工作內容,加強其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值得現代高職院校對其予以重視和重點關注。
一、基礎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迫切性
高職院校是培養社會應用型、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主陣地。其培養人才的核心思想也是對準當前大學生主體人群。傳統的人才教育觀念下,常以教學課堂為主陣地,目的是向學生灌輸各類學科專業知識,提高學生理論基礎與學科專業知識水平。而高職院校歷經多年教學體制改革發展,為了進一步順應社會發展趨勢要求,提高院校學生未來市場就業率,提供學生更為充分與廣泛的市場就業空間,院校教學體系應提倡大力改革,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與創新思維意識養成。因此,可以說實踐性化學教學改革對院校學生管理工作及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創新思維意識、以及促進打造現代化特色鮮明的高職院校都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過去,高職院校實踐性基礎化學實驗課程教學都是依照傳統教學思想,相對單一的重視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及物理化學的程序化教學流程學習。但究其實驗教學內容板塊,也多是依附于理論課堂進度安排選擇性開設。并且,處于該“四大化學”教學流程模式下,其對應的實驗教學分別設課,各成體系,內容間相對獨立,所以難以統籌規劃與進行科學管理。基于此,為了改變高職高專院校基礎化學傳統教學的被動、落后實驗教學格局,加強其實踐性基礎化學課程改革極為迫切,應能重視高職高專院校這項教學改革工作議程中的重點熱議課題。
二、高職院校基礎化學教學改革方案的探究
(一) 改革實驗教學體系,以優化實驗教學結構
一直以來,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教學指導思想下,實驗教學始終是處于“四大化學”課程體系教學的附庸地位中。換言之,實驗教學主要以本科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為主,強調學生專業學科知識的獲得為目的,所以其在基礎化學教學中一直以來處于從屬的附庸地位。按照課程設置角度來看,實驗化學課程主要服務于有機、無機、分析、及物理理論部分的教學內容,需要結合教材授課實施進度做出系統安排,高度強調理論課程與教學學習考核的評判唯一性。同樣,從實驗教學課程內容角度去看,許多課程內容相對陳舊、綜合設計比例較少、實踐環節的更新速度有待提高。如此一來,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實驗的尷尬境地,實則主動探索的機會較少;雖然不少學生通過實驗獲得的觀察現象較多,但獨立思考的空間卻很少。顯然,實驗教學的這種教學模式與民主、和諧、創新的教學氣氛格格不入,脫離了學生自主思考的實踐空間,許多思維個性優勢都難以充分展現。
基于傳統基礎化學實驗教學的種種問題存在,高職高專院校應大力貫徹并提倡現代化教學理論模式的改革及應用,結合我國高等教育提倡的“專業多元化、內容多樣化、方法綜合化”等發展要求進行教學模式改革完善,以設置出現代一體化的基礎化學教學體系結構,如圖1所示。
圖1―現代化基礎化學體系結構示例圖
在該實踐性基礎化學實驗教學模式下,實驗基礎化學課程主要僅僅圍繞基礎操作、綜合訓練、及設計創新三方面對原有的四大化學實驗體系課程進行完善。一方面,通過基礎實驗操作主要提倡的是技能培訓為主,強調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進一步積累,所以利于學生主體能夠養成良好的基礎實驗操作習慣;另一方面,綜合訓練與基礎實驗操作的配套應用,其綜合訓練也要求了學生要逐漸學習關于稱量、提純、制備及測定等綜合實驗實踐方法,所以也特別利于學生提高自主思考、實驗觀察、數據處理等的綜合能力掌握。而設計創新實驗教學模式主要目的是為了在創新實驗環節中將具體化學問題加以解決的同時,提高學生實驗理論方法的融會貫通能力,引導學生能夠從“發現開始”到“進行思考”,再到“活學創新”,從而才能進一步提升學生主體的理論分析能力、實踐動手能力、以及創新自主思考能力,以為學生養成獨立自主與挖掘個性潛質提供充分準備。
(二)優化實驗教學方法,以改革實驗教學過程
我們知道“教學有法”與“教無定法”,但最為重要的也是“貴在得法”。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強調教學有法則是需要其教學期間能夠遵循基本教學規則;同樣,教無定法強調的是結合不同實驗教學內容、實驗對象、具體操作時間、實驗條件、場地條件等進行創新的、活學活用的、合理科學的教學實踐;還有,貴在得法則是指教學手段具備改革創新優勢,才能將學生的想象力與參與熱情及創造力盡情發揮出來。因此,基于以上思考認知,筆者結合教學實踐,粗淺性的提出了以下幾個教學原則予以參考,具體如下。
1.規范性原則。所謂規范性原則,簡言之就是在實踐實驗環節中所遵循、依照的規章機制和安全規則內容,用以強調師生間在實驗操作環節的規范性操作,從而才能確保實驗數據記錄及實驗成果得到有效保障,進一步培養出學生獨立思考、實事求是、務實求學、團隊配合等的健康習慣與從事態度。
2.主體性原則。實驗教學環節的本質是提高學生主體實踐能力。基于此,在該教學環節中應大力提倡“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指導教育觀念應用,以重視并突出學生在實驗教學環節中的中心主體地位,也進一步擺脫了實驗教學在過去教學過程中的附庸從屬地位。同時,通過基礎實驗、綜合實踐、設計創新三大實驗教學環節的綜合應用,也能使學生通過對資料文獻的探索研究、設計方案的評價分析、以往實驗數據的分析思考等來改變學生的被動學習格局,將被動性參與轉化為主動性實踐學習。
3.差異性原則。由于每個學生個體的個人能力與綜合素質水平存在差異性,所以在實驗環節進行時應能允許學生多次失敗,但要輔助學生從中找出具體實驗出錯或失敗的原因機制所在,以通過分析、總結、歸納等方式逐漸從失敗走向成功;在此環節中,強調對學生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有閃光與挖掘潛力價值的機會。
(三)改進實驗考核標準,以優化實驗評價體系
傳統意義上的實驗教學環節雖然有考核標準,但考核標準過于守舊,所以難以全面衡量與評估實驗教學成果。基于此,在實踐教學實驗環節建立出一種合理、公正、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非常重要且異常迫切。正因如此,筆者所提出的考核模式參考標準內容主要有平時成績部分、操作實踐成績部分、以及實踐基礎理論部分三大環節。其中,操作實踐考核部分的成績比例占據40%,其余兩者各占據30%,共同構成百分比考核標準制。這樣一來,學生所必須掌握的基本操作規范內容則要涵蓋稱量、定容、移液、滴定、蒸餾、回流、萃取、升華、層析、抽濾、熔沸點測定等;當然,為了使得最終考核評價標準合理與科學,實驗考核標準內容也并非僅是圍繞基礎知識與原理的考核,同樣也包括實驗操作方法、實驗步驟、實驗獲得結果、實驗現象、實驗數據處理、以及后續實驗考題等的測評環節。這樣,學生不僅能夠分階段、分層次的掌握到各個時期的所學實驗理論與技術方法,同樣也打破了過去實驗環節緊緊圍繞理論與原理的學習死板局面,更利于學生提高參與實驗的熱情與積極性。
結 語:
基礎化學實驗教學屬于高職高專院校的教學體系重點組成部分,實驗教學的目的也在于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包括自主思考創新能力、實踐動手能力、以及綜合分析能力等,十分利于學生的綜合素質養成。因此,高職院校應能在實踐教學環節中重視教學結構、教學過程、教學考核評價等方面的積極探索,以真正轉變過去“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指導思想,為學生綜合素質提高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鐘.高職基礎化學教學改革與探討[J].無線互聯科技.2013(3).
[2]程振華.高職基礎化學實訓實施“項目化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化學教育.2014(4).
[3]徐斌.高職基礎化學教學改革方案的探究[J].廣東化工.2011(11).
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數學教學知識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當我們把目光投射到數學教師數學教學知識發展的己有研究時,由于數學教學知識概念本身的抽象性和內涵的廣泛性,以及其發展機制的不確定性,使得無論是職前還是職后領域都很少有切實可行的發展辦法。基于我國數學教師進行過長期數學知識的專門學習,具有較為扎實的數學知識這一優勢,筆者認為有必要以美國學者舒爾曼(Shutnan)的學科知識向學科教學知識轉化的理論為分析框架,采用個案研究的方法,在專家與新手教師知識轉化外在行為的差異比較的基礎上,從外顯的角度來考察教師數學知識向數學教學知識轉化這一內隱的過程。
二、初中數學教師知識轉化的整體分析框架
舒爾曼將學科知識向學科教學知識轉化的過程分為理解、表征、適應三個環節。其中,理解指的是教師對某一數學知識的認知情況,可以從理解的深度、廣度和貫通度等角度進行深入的考察;表征主要是指教學中教師對數學知識的一種外在呈現和表達,是教師對該知識的內在認識的一種外部表現;適應主要指的是教師在教學中對表征的運用是否適應學生的狀況,是否有利于對該數學知識的本質的反映。
本研究將知識轉化的過程作進一步的細化:將表征又進一步細分為教學任務的運用、表征的方式、表征的目的以及對教科書中規定的任務水平的調整等四個方面;將適應分為對學生和對數學知識兩方面的適應性,即對學生狀況的關注主要體現在教師對學生學習某數學知識困難的預見,對數學知識的本質的關注主要體現在表征的形式與該數學知識關系的緊密程度上。為此,本研究以此框架來分析教師的知識轉化水平。
三、研究設計與過程
1.個案的選取
該研究的個案是在某市某農村中學的初中數學教師中進行選取的。一名是新手教師,用N來表示,一名是專家型教師,用E來表示。其中,新手教師選取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只需要滿足:教齡為1~5年的任課教師,專家型教師的選取對研究結論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在選擇上比較慎重,具體選取方式是在聯合提名(通過校方、同事與學生的推薦,取其共同提名)的基礎上,要求滿足教齡在10年以上,具有高級以上的專業技術職稱、市級或國家級骨干教師等條件,并結合課堂觀察,綜合運用多重標準最后確定下來。
2研究的工具
(1)制作概念圖
概念圖(coiceptnap)是由美國康奈爾(Conel)大學的諾瓦克(Ncvk)和高文(Gowin)基于奧蘇貝爾(Ausube)的學習理論,在20世紀60年代開發的一種能形象表達命題網絡中一系列概念含義及其關系的圖解。12概念圖作為一種研究工具,以圖的形式來呈現思考的過程和知識的關聯,概念圖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具有階層性,在概念圖中離中心概念位置越近的概念與中心概念的關系越密切,位置越遠的概念與中心的關系越疏遠。這便于對制作者的知識結構及組織情況的考查。概念圖作為一種評價的工具被廣泛地應用于對學生認知結構的研宄,但最近逐漸發展為對教師知識的評價上,有研宄表明概念圖是評價教師知識比較可靠的工具(SahHogiNaicyQRodeNacyTeman&JulianWeisgas,s2007)本研宄采用讓初中數學教師繪制某一具體數學知識概念圖的方式,對概念圖進行結構分析(stncturalaaysis)和內容分析(contentailSss以考查他們對數學知識理解的程度,分析該理解在進行數學知識向數學教學知識的轉化的作用。在知識轉化過程中,教師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主要是采用概念圖的方式來評價,其結構分析的評價指標如表1所示。
(2)課堂教學錄像的編碼
我們把在課堂聽課觀察到的教師的知識轉化過程的外在表現分為對理解的表征和表征的適應性等兩個方面,統稱為教學表征行為,這是教師知識轉化的外在體現,它包括:表征的形式、表征的目的、使用的教學任務的類型以及對教科書中任務的調整、表征對學生的適應性以及表征對數學知識本質的適應性等六個維度。基于錄像分析技術,使復雜的課堂信息回放、重復觀看教學表征行為,可以對課堂中教師的教學表征行為進行編碼,整合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編碼是TMSS研宄中大量發展起來的分析方法,對于大規模的研宄來說必不可少,包括編碼的維度、開發編碼的具體程序、建立多級的編碼系統等。編碼的實質是不斷地分類,分類的結果則重在有利于對研宄的問題可以建立一個統一的判斷標準和盡可能反映比較研宄中教學現象的差異,有很多關于數學教學的比較研宄都采用了此方法。本研宄中對教師教學表征行為的編碼方法主要由表征及適應兩個維度組成,前者包括教學任務類型(分為記憶型解釋型和探宄型)表征方式(分為單一表征多元表征關聯表征R轉化拓展表征T)表征目的(分為解釋驗證和防誤)對教科書任務的調整(分為提高保持和降低)等四個方面;后者包括關注情況(由關注學生的情況XQ和關注數學的本質兩部分組成)和選取的情況(分為無力選取費力選取FL順暢選取和自動化選取)兩方面。在編碼信度上,采用兩人同時編碼的形式來檢驗編碼的一致性。
四、研究的發現
針對新手與專家型教師對同一單元“圖形的平移與旋轉”的知識轉化情況進行了橫向的比較分析。“圖形的平移與旋轉”單元是數學課程改革以后新增加的內容,可以以小見大地探求課程改革后新增內容的課堂實施的情況。經過近一個月的課堂觀察,對教師N與專教師E的同一主題的授課進行了錄像分析,重點編碼分析了12節新授課(每位教師各6節)得出如下的結論:
1.在數學知識理解上的差異
通過新手教師與專家型教師所制作的關于“圖形的平移與旋轉”的概念圖的比較,我們可以從結構分析和內容分析兩方面,得出新手教師與專家型教師在數學知識理解上的差異。運用概念圖評價指標,對兩位教師所作的概念圖進行了結構比較分析,結果為:新手教師和專家型教師在概念數、廣度、深度、HSS組塊數和交叉邊線數上分別為9和226和93和89和173和72和4從數據比較中可以看出,專家型教師E的概念圖結構比新手教師N的概念圖結構更加復雜,無論是廣度、深度,還是知識的貫通度(交叉連線數)的數據都是教師E的要大于教師N的,這說明教師與教師相比,對“圖形的平移與旋轉”知識的理解更為深刻。
為了更為深入地分析兩位教師在“圖形的平移與旋轉”這一知識點上理解的差異,我們除了對概念圖進行了以上的結構分析,還進行了概念圖的內容比較,結果發現教師N和教師E在本章內容的概念數、涉及其它章節內容的概念數、涉及數學之外的內容的概念數等三個維度方面的數據分別為9和140和7、0和2即教師N對“圖形的平移與旋轉”的理解僅關注該知識本身,涉及的都是本單元的內容,很少或幾乎不考慮本單元內容與其它相關單元內容之間的關系,以及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系,而教師E相比之下更加關注所教知識的前后左右間的聯系,關注學生己有的知識與經驗。
通過對教師E與教師N所作的關于“圖形的平移與旋轉”的概念圖的結構與內容的比較,可以看出,教師E對此知識的理解更為深刻、知識的組織結構更加系統、知識之間的聯系更加的廣泛。
2.在教學表征上的差異
(1)表征的目的
在表征的目的上,該單元的教學中,教師E與教師N在注重解釋的同時(分別為46.2%和588%)也體現出較大的差異:教師E傾向于防誤(25.(%),通過表征的運用,防止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常犯錯誤的產生,而教師N傾向于驗證(5.9%)表征的目的集中于對數學知識的驗證。
(2)教學任務的運用
在所使用的教學任務上,兩位老師在課堂中采用的教學任務的類型上表現出不同的特點。教師E與教師N相比,更傾向于使用探宄型或解釋型的教學任務,在這單元所使用的所有教學任務中有90%多的任務都是這兩種類型的;其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數學知識向數學教學知識進行轉化時,主要設置的是探究型的教學任務,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獲得活動的經驗,建構對知識的理解。而教師N在所有的教學任務中三種類型的教學任務使用比較平均(記憶型、解釋型和探究型分別為30.8%、38_5%和307%)其記憶型任務和解釋型的設置方面明顯地高于專家型教師E說明教師N在知識轉化時,所設置的教學任務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記憶,或是向學生提供知識的合理的解釋,以期能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對知識進行記憶。
(3)表征的方式
在表征形式上,教師N和教師E在“圖形的平移與旋轉”這一個單元中所使用的語言表征、圖像表征、符號表征、具體操作表征和情景表征等各種呈現表征方式的出現頻率分別為41.2%和20.5%、29.4%和256%、11.軏和7.7%5制和20.5%、11.8%和25.6%
數據表明,該單元的教學中,教師E與教師N在各表征方式上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情景表征、具體操作表征和語言表征這三個方面。教師E與教師N相比,更趨向于使用情景表征和具體操作表征來進行知識的呈現,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的活動和自身熟悉的情景來體驗、感悟和理解活動與情景中所蘊含的數學知識,并且往往采用多種表征來呈現某一教學任務;而教師N在數學知識的呈現上,往往采用單一的方式進行某一教學任務的呈現,而使用比較多的是直接的語言表征的方式,主要進行知識(定義、公式、法則、定理等)的講解(占90%)以期能通過對這些知識的解釋使學生記憶和理解它們,較少使用語言表征中的另一種方式:數學交流。與此相反,雖然教師E使用的語言表征的方式不多,但大部分是集中在教師與學生的數學交流、豐富深刻地討論數學和能激發學生高水平思考的問題上(占80%)
(4)對教科書任務的調整
在對教科書任務的調整方面,教師N與教師E表現出很大的差異:他們在提高、保持和降低三個維度上的頻數分別為0%和38_5%23.1%和385%、769%和15.4%。教師N表面上趨向于使用教科書上的任務,但實際上是“形似而神非”,大部分表現為對教科書中任務的異化,使得許多高認知水平的任務降低為記憶型等低認知水平的任務;而教師E雖然不一定是用教科書中的任務進行教學,但能有效地保持教科書中所設計的教學任務的水平或能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提高教科書中任務的水平。
(5)表征的適應
在表征的適應性方面,兩位教師在“圖形的平移與旋轉”單元的課堂教學中分別表現出不同的特征。我們通過對課堂實錄的編碼分析,運用簡單統計的方法,對教師N與教師E對表征的適應性進行了分析,發現教師N和教師E在表征對學生情況的關注次數和表征對數學本質的關注次數方面,分別是5和1510和12數據表明:教師E與教師N相比更為關注表征對學生的適應性,教師E的關注量是教師N的3倍;而對數學本質的關注,教師E略高于教師N并且我們對教師E對學生的關注進行了細致分析,發現他更多的是關心學生學習某一數學知識的困難,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由此可以推測出,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與教師對學生學習困難的預測能力有關。為此,筆者對兩位教師就這個單元的內容進行了預測能力的檢驗,過程與結論如下。
一、當前我國公安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課程設置不合理,學生綜合素質不高
公安學作為一門融合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邊緣性學科,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對學生的要求相對較高。然而,傳統公安教育體制下形成的課程設置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阻礙作用。首先,公安教育相關課程設置不合理。受到普通高校課程模式的影響,公安教育課程設置分類過于繁多,理論課程較多,而專業實踐課程則遠遠不足,這樣就不利于公安學院實踐能力的有效提升;其次,學生生源渠道單一。通常情況下,公安院校學生的生源較為單一,有些學生的文化知識水平不高,知識面相對狹窄,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再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公安院校實行的警務化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影響了學生的長遠發展。
2.學校經費投入不足,師資配備不完善
為了適應高校擴招的形勢,一些公安院校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擴大招生規模。學校規模在不斷擴大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安教育水平的穩步提高。首先,經費不足引起負債運轉。有些學校為了跟上時代步伐,盲目擴招,加大建設規模,造成了學校的負債運轉,影響了其他環節的有序運行;其次,師資力量不足。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公安教育雖然在層次和規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辦學水平卻進步不大。國家沒有特殊的政策給予公安院校相應的支持,公安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室建設等沒有經費保障,成為制約公安教育發展的桎梏,影響了公安教育的深入發展;再次,經費周轉困難,其他配套設施的投入更困難,不能保證現代化的公安科技設備進入課堂教學。有的實驗設備數量上難以滿足教學需要,看得見,摸不著,根本不能保證學生實驗,這樣就很難提高公安院校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3.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實踐能力培養困難
公安工作不僅需要強大的理論支撐,同時也需要熟練的專業技能和技巧。隨著當前新技術手段在公安工作和刑事犯罪的運用,公安工作人員必須在充實理論的基礎上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但是,由于受到傳統教育理論的影響,當前公安教育也存在理論和實踐相脫節的情況。一方面,公安院校教師的實踐能力缺乏。很多從事公安教育的老師都是剛剛畢業的學生,有些雖然有多年的教學經驗,但是還是缺乏一定的實踐經驗,這樣一來,在教學過程中過多的教授理論知識,而忽視了對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指導;另一方面,公安院校實踐基地建設不完善。作為未來公安專業人才培養的搖籃,公安院校應該不斷完善實踐基地建設,為公安專業學生提供實踐機會,但是,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很多公安院校在實踐基地建設方面還有所欠缺,影響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契合度,公安院校必須不斷建立實踐基地,讓學生去實習實踐,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
4.招生與入警脫節,就業難度不斷增大
隨著當前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公安院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也不容忽視。近幾年,由于受到公安機關自然減員情況的影響,再加上公務員錄用政策的變化,公安機關都是通過公開招考的方式對人民警察進行錄用。以往按需招生、計劃分配的目標就很難實現了。一方面,招生與入警人數的脫節,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畢業生的就業難度,另一方面,畢業生自身素質的不完善也影響了就業的深入推進。在畢業生就業難已經成為困擾公安院校的突出問題,給學校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危機。特別是掌握了刑事偵查、刑事技術等公安機關核心機密手段的畢業生,如果長期滯留在社會上,勢必對社會形成安全隱患。
二、深化公安教育體制改革的對策分析
在充分考慮我國國情的前提下,在適應公安工作政治性的背景下,筆者結合多年來公安教育實踐認為當前公安教育應該摒棄傳統的教育體制,逐步強化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以公安學學科發展為契機,采取學歷精英教育,實行高層次辦學,不斷提高學員的綜合素質,實現公安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統一,從而培養更多的公安業務型人才和高級人才。
1.堅持制度創新,推進公安教育發展
為了更好推進公安教育事業的深入發展,必須不斷堅持制度創新,實現公安教育發展的新臺階。一方面,要打造品牌,發展具備地方特色的公安院校。針對犯罪問題,不同的國家情況不同,不同的地區特點不同,單單依靠公安教育培訓是遠遠不夠的。各個地區應該根據本地區的實際特點,辦出公安教育的特色,為我國公安教育事業的發展增磚添瓦;另一方面,不斷創新公安院校職稱考評機制。由于受到傳統考評模式的影響,公安院校的考評機制缺乏有效性,有些學校通過每學期進行打分界定,有些學校通過學評教界定,很難有個統一的標準。所以說,公安院校應該在充分為任課教師考慮的基礎上,建立以警銜為依托,以晉升為主線的考評細則,擴大考評的深度和廣度,實行淘汰制,提高公安院校教師的競爭意識,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為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提供強大動力和支持。
2.積極引入人才,構建雙師型教學團隊
隨著當前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積極引入教學人才,構建雙師型教學團隊尤為重要。所謂的雙師就是指既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教學水平,又有相關技能的實際操作經驗和實踐教學的能力,為了適應公安專業學生的就業導向,必須建立雙師型教師團隊。一方面,要積極引進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研究機構人員到學校任教,例如:公安局、監獄、檢察院、法院等。他們不僅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同時也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另一方面,要加大對本校公安任課教師的培訓力度。加大對師資培訓的投入力度,鼓勵任課教師走出去,深入到公檢法等部門進行調研和學習,及時了解這些單位對人才的需求和社會發展的動向,保證學生更好地就業,更好地適應社會。
3.完善課程結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文章編號:1008-0546(2012)11-0079-02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1.031
近日,某中學高一年級兩位教師開設了兩節研究課,課題分別為《Fe、Fe2+和Fe3+的相互轉化》和《氫氧化亞鐵的制備》,激起了聽課教師的熱烈討論,也引發了我的很多思考。
一、教學案例
學情分析:該中學是生源較差的一所完全中學,該校的高中辦學模式頗為獨特,分為普通班和傳媒班。綜合考慮江蘇高考政策的特殊性和本校的生源現狀,該校已經有三年沒有開設選修化學班了,也就是說普通班的學生只要在高二通過化學學業水平測試即可,而對傳媒班的學生文化課要求就更低。
案例1:《Fe、Fe2+和Fe3+的相互轉化》
授課人:劉老師。
授課對象:傳媒班學生。
教學過程:
1.展示自然界含有鐵元素的物質的圖片。
2.寫出常見的鐵的化合物的化學式,并標出鐵的化合價。
3.以Fe、FeSO4、FeCl3為例,從化合價角度分析哪些具有氧化性?哪些具有還原性?
4.提供試劑,分組實驗,實現Fe、Fe2+和Fe3+的相互轉化。
5.小結“鐵三角”。(實際未完成)
6.實驗探究某種市售補血劑的有效成分。(實際未完成)
分析: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周密,流程清晰,體現出執教者具有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和較高的學科水平。值得商榷的是,人教版必修1教材的相關內容只涉及Fe2+和Fe3+的相互轉化,引入了Fe綜合性就大大增強,而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對文化課要求很低的傳媒班學生,因此本節課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出現了偏差,導致預設的教學內容沒有完成,特別遺憾的是,“某種市售補血劑的有效成分”這一原本應該成為本節課亮點的實驗探究沒能進行。
案例2:《氫氧化亞鐵的制備》
授課人:張老師。
授課對象:普通班學生。
教學過程:
1.分組實驗,向硫酸亞鐵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制備氫氧化亞鐵。
2.寫出造成氫氧化亞鐵“變色”的化學方程式,并討論哪些環節造成氫氧化亞鐵被氧化?防止氫氧化亞鐵被氧化的措施有哪些?
3.分組實驗,采用防氧化的措施制備氫氧化亞鐵。
4.討論用右圖所示裝置制取氫氧化亞鐵的原理,并播放實驗視頻。
5.小結:(1)制備氫氧化亞鐵的條件;(2)探究的一般思路。
6.學習過程的反思與評價。
分析:本節課三維目標明確、可操作,教學環節過渡自然,設置階梯降低討論難度,探究氣氛濃郁,學生實驗有序,教師點撥有效,體現了教師較強的課堂駕馭能力。但部分聽課教師質疑,在教學進度很緊的情況下(每周2課時),專門開設一節課僅僅探究氫氧化亞鐵的制備是否值得?
二、由案例1引發對教學目標的思考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教學目標的制定依據包括課程標準、教材和學情,從應試的角度來說,還應考慮中考、高考等考試的方向。以上依據孰重孰輕?我個人認為,在幾者兼顧的前提下,制定教學總目標時,應首要考慮課程標準的落實,畢竟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提出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習基本要求。但制定具體的課時目標時,則應首要考慮學情,以確保每節課教學的有效性,分階段、分步驟地達成教學總目標,最終還是要落實課程標準。
本案例中,如果學生的基礎很好,且將來還要面向高考,這樣略高于課程標準及教材的教學目標設置自然沒問題,不僅能使知識的掌握更為系統化,其思維高度還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但現狀是學生基礎較差,只需面對學業水平測試,這種凌駕于課程標準及教材之上的教學目標設置明顯是不妥的,對學生造成的干擾甚至會影響到最基礎知識的掌握。
三、由案例2引發對化學教學價值的思考
任何一門學科,教學的價值都不僅僅限于傳授知識和普及文化本身,更重要的是要從學生發展的角度,以知識學習為載體,讓學生的思維水平、能力等各方面得到發展。學生畢業后,一旦專業上不涉及這門學科,所學的知識本身往往在較短時間內就會大部分遺忘,但通過這門學科的學習所培養的思維方法卻可能會使其受益一生。
[中圖分類號]R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4)17-1433-03
Treatment of severe traumatic saddle nose deformity with individualized silicone prosthesis
ZHANG Zhuo-nan,ZHANG Chui,ZHANG Chun-li,SU Xiao-guang,ZHAO Xue-lian
(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The Second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00,Hebei,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individualized silicone prosthesis in treating severe traumatic saddle nose deformity.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injury for each patient, individualized silicone prosthesis was carved from raw material.Routine periosteal surface plane was harvested. Results Six patients underwent silicone prosthesis filled with individualized silicone prosthesis had achieved good results。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3 months to 2 years and no complications occurred. Conclusions Individualized silicone prosthesis filling is a good choice for treating severe saddle nose deformity because of good biocompatibility,easy carving,sufficient supplying and low costing.
Key words:saddle nose;silicone prosthesis;filling treatment
鼻部是人體面部重要的美學單位,在遭受暴力創傷后容易導致鞍鼻畸形,鼻根及鼻背明顯塌陷,對患者的容貌影響極大。如何通過手術最大程度恢復患者鼻根、鼻背的高度和弧度成為手術成功與否的關鍵評價指標。自2000年3月~2011年12月,筆者以個性化雕刻的硅膠假體填充治療6例重度外傷性鞍鼻畸形的患者,手術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患者6例,均為男性,年齡21~29歲,平均26歲。均為外傷導致鞍鼻畸形,鼻眶篩復合體骨折,鼻骨粉碎性骨折。4例伴有不同程度內眥韌帶斷裂移位及眶周骨折。患者行眶壁修復及內眥韌帶修復術后1~2年,遺留明顯鞍鼻畸形,要求手術矯正。
1.2手術方法
1.2.1術前根據患者鞍鼻畸形程度,以整塊醫用硅膠雕刻假體,使假體長度、寬度、厚度及弧度適合鼻背填充需求,假體高壓消毒后待用(如圖1~2)。
1.2.2 根據患者面部外傷情況,設計鄰近填充區瘢痕切口或者鼻翼緣切口。0.5%利多卡因腎上腺素(1:200 000)溶液局部浸潤切口及鼻部分離術區。切開皮膚,分離到達鼻骨表面后于鼻骨表面進行分離,分離腔隙大小與假體合適。由于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鼻骨粉碎性骨折,分離時注意保持鼻骨表面層次,勿進入鼻骨深面。注意查看腔隙有無活動出血點,仔細止血。
1.2.3 將術前雕刻好之假體再次精細雕刻后置入分離腔隙中,查看假體長度、寬度、厚度、弧度及與鼻骨貼合程度。確認均達到要求后,縫合切口。
2 結果
術后隨訪3個月~2年,外形良好,未發生感染及排斥反應。有1例患者2年后因酒醉后外傷導致假體表面皮膚裂傷,假體外露,取出假體。
3 典型病例
某男,21歲。面部外傷就診,診斷為:鼻眶篩復合體骨折、左眼眶壁骨折、左眼內眥韌帶斷裂、左眼球內陷。于眼科行眶壁骨折修復、眼球內陷矯正及內眥韌帶固定術后1年就診,要求行鞍鼻畸形矯正。手術采用左眉中部瘢痕切口,分離假體置入腔隙,于鼻背、鼻根及額部置入假體。術后6個月隨訪,效果良好(如圖3~8)。
4 討論
目前,由于本課程書本上的繁瑣理論使學生無法理論聯系實踐,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極大的沖擊,逐漸對機械缺乏感性認知,便造成了以下弊端:1)教學模式相對單一或不足,在對其講述中仍舊采用的是傳統教學過程,即教師通過系統細致的講解,使學生掌握大量知識的教學方法,形式比較單一,學生只是一味地接收教師的知識灌輸;2)課堂氣氛不活躍,目前由于網絡的發達,很多學生處于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睡覺等的現象比較多,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討論的機會太少,學生創新性思維難于得到有效培養;3)學生的學習效果及考核方式比較單一,考試只注重書中基礎理論的考察,而較少注重學生的設計分析能力的考察;4)實踐環節太少,導致學生沒有實踐經驗和動手能力差,甚至有些高校所開的實驗課與課堂重要的結構原理方面的相關聯程度太少,從而影響力學生對相關理論知識的充分理解,甚至使培養的學生與社會需求脫節。可見,現今的傳統教學模式很難兼顧到這兩個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這種教學模式導致了理論與實踐相脫離,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得不到有效鍛煉,這就很難培養出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隨著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及互聯網的普及,“翻轉式課堂教學”在全國各所學校逐步慢慢推廣,其教學模式逐漸變得可行和現實,可以將專業課程進行案例化、專題化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加強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完善大學生實踐平臺,為進一步深入地進行工科專業課程體制改革,以及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奠定基?A。
2 教學方法改革研究
針對上述問題的存在,該課程改革的總體理念與思路就是將通過翻轉式教學將實踐、理論和設計三者相互融合,交叉進行,使得三個方面能夠相輔相成,并相互促進,從而能夠實現對該課程知識體系的完全理解與把握。具體說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 基于翻轉式教學的“機械制造裝備設計”課程混合式教學設計研究
基于翻轉式課堂教學就要綜合考慮教學目標、教學環節、教學內容、知識點難易等方面的因素,通過對課程體系進行優化重組,明確指出哪些內容需要使用傳統教學方法,哪些內容需要以案例化為載體的翻轉式教學,哪些內容是需要讓學生進行深入討論的部分,最后在教學活動中以傳統教學和“微課-討論-實踐”相結合的方式為主線,對整門課程進行混合式教學設計。
2.2 “機械制造裝備設計”課程案例化、專題化研究
對“機械制造裝備設計”課程混合式教學中需要以微課為載體的翻轉式教學和需要讓學生進行深入討論的部分,考慮實踐以及實習現場或者是實驗室的相關設備和實物分析圖,或者用用三維軟件對某些難以理解的結構進行三位運動裝配模擬仿真,對相關知識點進行重構組合,結合理論講授部分,將其相關部分以制作短小視頻的方式制作成案例、專題,可以利用相關的平臺讓學生提前進行觀看預習或者以點播式的方式先在課堂上讓學生自主學習,而后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靈活性。
2.3 基于網絡平臺的實踐環節加強研究
通過大學生科技競賽、技能培訓基地和校企合作研究,以及設置開放性、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項目,打造學生真正的實踐環節平臺。在對課堂上沒討論完或沒討論徹底的問題或者課后遇到新的難題留在結合相關的實踐環節在網絡平臺上進行探討,以便進行充分的探討達到更深層次的認知。教師可將課堂上問題與解決方案,甚至精彩的討論環節進行資源整合并上傳網絡,學生們永久可以下載保留。利用互聯網將實踐過程中的經驗體會結合案例化和專題化內容整理成微視頻,通過論壇,微信以及微博、云空間等平臺共享,讓更多的人進來討論,批評改正,優化提升。
2.4 教學改革課程考核方法改進研究
通過嘗試改變以往課程考核集中在期末,一卷定成績的古老方法。在學習評價方法上可以做如下考慮:增加課堂提問環節10分、課堂分組討論環節10分、實踐與試驗環節20分、基礎知識理論考試50分、附加分制10分(學生根據自己學習的程度,選擇一個與課程相關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帶有自己的思考的設計或解決方案來)
3 改革方法分析
3.1 改革目標
通過對“機械制造裝備設計”專業課程進行案例化、專題化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完善相關教學實踐平臺。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并加強了學生們學習時自主規劃能力與探索能力,讓學生們的思維得到更靈活的運用,尤其是工科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明顯提升。從而為鄭州輕工業學院作進一步深入地進行工科專業課程體制體制改革,以及推進我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奠定良好基礎。
3.2 改革中的關鍵問題
3.2.1 “機械制造裝備設計”混合式教學體系設計及評價問題
一方面,“機械制造裝備設計”課程強調理論的講解,但要與案例分析和軟件工具緊密結合,最后要落實到專業技能的提高上來。另一方面,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生不僅要掌握軟件操作,更要掌握一些其它深層次知識,如何建立具有可操作性、可評價性的混合式課程體系是本課題的關鍵性問題。
3.2.2 “機械制造裝備設計”課程案例化、專題化課堂模塊設計問題
在對“機械制造裝備設計”課程相關知識點進行案例化、專題化的過程中,如何結合交叉學科知識把短小精悍的視頻設計的生動易懂,使學生把應該掌握的必要知識及能力融入。而課堂活動模塊設計翻轉課堂的課堂教學環節,實際上是幫助學生進行知識內化(下轉第95頁)(上接第93頁)的環節。教師課堂活動模塊的設計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在“機械制造裝備設計”課程案例化、專題化課程教學中,如何進行課堂活動模塊設計是本課題的關鍵問題。
3.3 主要特色
3.3.1 構建新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實現在互聯網新時代下對創新實踐型人才的培養;突出“以基于翻轉式教學的交互式教?W模式、強化實踐環節、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專業課程核心教學理念。
3.3.2 打破傳統教學過程中的“以老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采取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授課,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的學習過程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思考。
一、課程改革的原則及思路
《自動化生產線安裝與調試》課程貫徹校企一體、工學結合課程理念,針對陜西包裝、軍工生產、醫藥、船舶等企業中自動化生產設備的安裝、運行調試、檢測維護的需求,按照自動化設備安裝員、設備調試員的行業標準,融入中高級維修電工職業標準,以簡易組裝件生產自動線的控制程序設計,氣動回路設計及仿真、運行調試到正常運轉的工作過程,設計教學內容、安排教學順序。
在對自動化設備安裝員、設備調試員崗位能力充分調研與分析基礎上,選擇MPS操作手站調試與運行,MPS各工作站氣動系統設計,加工站調試與運行,安裝站調試與運行,搬運分揀站調試與運行, MPS各工作站組態監控為教學項目。教學項目安排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綜合,通過所有項目的學習,把我們的學生從設備調試員,維護員的生手培養成熟練工。整個課程為104課時,設計六個項目。項目一 MPS操作手站調試與運行;項目二 MPS各工作站氣動系統設計;項目三 MPS加工站的調試與運行;項目四 MPS安裝站調試與運行;項目五 MPS搬運分揀站調試與運行;項目六 MPS各工作站組態監控。
二、課程教學改革的實施方法及過程
本課程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課程以工作任務為導向,主要采用項目化教學方法。根據確定的學習情景,學生以團隊的形式,制定工作任務計劃,教師與學生協作,完成項目教學任務。
以“以項目為主線”并進行分解,以若干“任務”為支撐,在將新知識融入其中,由淺入深,層層展開。將知識點和操作技能要點穿插到各個學習情境中進行學習。在以工作過程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是工作過程的組織者和協調人,學生是學習工作的主體。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清晰地知道所學知識有什么用,怎么學,怎么學得更好。在“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完整的“六步驟”方法組織教學,六步驟具體如下:第一步,布置團隊工作任務。第二步,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獨立學習,收集整理解決方案的資料,然后小組討論確定解決方案。第三步,小組討論確定工作計劃。第四步,按照既定的解決方案實施,記錄實施過程的現象和數據。第五步,按照職業標準進行檢查,小組討論進行評價工作完成過程中較好和不足的部分。第六步,組織學生自評和互評,教師對學生的評價。
下面以項目一操作手站的調試與運行的第五個子情景――操作手站運行過程的控制的實施過程為例,介紹以上六步是怎樣具體實施的。實施該子情景的工作任務時學生已經完成操作手站執行元件的基本控制,時序控制,順序控制等子情景的工作任務,該子情景的工作任務是在完成前面子情景工作任務的基礎上,綜合應用前面子情景的工作成果對操作手站的整體運行進行控制,培養學生面對復雜設備運行過程時的PLC控制程序設計與調試的能力,為后續自動線的整體控制與調試做好鋪墊。
本次任務設計6個教學步驟:
一步:資訊。老師:交代工作任務---設計MPS操作手站PLC控制程序并調試通過,要解決這一問題,講授PLC順序功能圖的畫法,順序功能圖轉換為梯形圖程序的方法,梯形圖程序的編寫與調試方法,給出操作手站的I/O分配及操作手站的運行過程,操作手單元上位機與下位機間的PLC程序傳送方法。學生:認真學習順序功能圖的設計方法,PLC指令的使用方法,順序功能圖轉換為梯形圖的方法,學習西門子STEP7開發環境的使用方法及程序調試的方法與技巧。
二步:決策。老師:觀察和記錄小組對操作手站運行過程的分析情況,順序功能圖的設計情況,PLC控制程序的設計情況,解答學生討論時提出的問題,對不能正確設計順序功能圖及梯形圖程序的小組予以引導。學生:小組成員展開討論,分析操作手站的運行情況,據此設計描述操作手站運行情況的順序功能圖,通過分析對比確定控制程序編寫方法及流程。
三步:計劃。老師:觀察和記錄小組設計的MPS操作手站的順序功能圖及由此得來的梯形圖程序,對學生制定的方案合理與否不給予校正,讓學生自行摸索。學生:根據小組的討論分析的結果,共同制訂使操作手站正常運行的工作計劃,做到人員合理分工,目標明確。
四步:實施。老師:觀察和記錄各小組進行操作手站運行過程PLC控制程序設計與調試的工作步驟等情況,引導不能正確設計與調試操作手站PLC控制程序的小組重新制定方案,對學生可能會引起事故或損壞設備和工具的異常操作給予糾正。學生:按照上一步制定的計劃,團隊成員各司其職,完成描述操作手站運行過程的順序功能圖的設計,編寫操作手站PLC控制程序,在操作手站上調試PLC程序,使得操作手站按照要求運行
五步:檢查。老師:檢查程序的運行是否使得操作手站各個執行元件按照動作要求動作,若發現問題,分析原因,指導學生修改并重新調試。學生:各小組對調試好的PLC控制程序進行檢查,檢驗程序的運行是否使得操作手站按照規定的動作順序動作,針對檢查結果對程序進一步優化。
六步:評估。老師:組織小組進行操作手站PLC控制程序設計與調試工作匯報,互評,并對每組進行考核評價,再引導學生自行總結。學生:小組派代表匯報,演示程序的運行,對其他小組進行評價,小組總結。
三、課程改革未來的展望
《自動化生產線安裝與調試》課程的改革經過幾屆學生的教學實踐,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學生認為新的教學模式及方法極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習興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今后,我們將根據技術的發展趨勢,不斷調整更新教學內容,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持續不斷的推動教學改革深入進行,將本課程打造成為機電專業的核心課程,為專業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