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劉煜生案 文化創傷 集體記憶
摘要:以往學術界及新聞職業群體的敘事,往往將劉煜生案及"九·一"記者節建構為"壓迫—反抗"模式,過于強調了新聞界在此過程中的單因素作用。從文化創傷理論切入,可以看到不同于社會—政治解釋框架下劉煜生案及記者節研究的新圖景。民國劉煜生案之所以成為當時的熱點事件,進入新聞社群建構文化創傷與集體記憶的重要節點,是諸多社會—文化條件和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新聞社群的壯大、權力場域的縫隙博弈、社會團體的介入,構成了20世紀30年代劉煜生案作為新聞社群重大文化創傷的主要框架條件。劉煜生案及"九·一"記者節文化創傷的集體記憶維系,主要通過恥化和內疚敘事、儀式和活動的展示與操演等社會化過程加以實現。1949年之后,劉煜生案及"九·一"記者節經歷了文化失憶、記憶激活等創傷想象和記憶重構過程,這一過程受到史學研究、大眾媒體、文學文化、法律、官僚體系等諸多場域的塑造。
國際新聞界雜志要求:
{1}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別、籍貫、工作罩位、職稱或職務、通訊地址、郵政編碼、電子信箱(E-mail)、電話號碼。
{2}如投遞稿件有項目資助或其他來源,請予以標明。凡有項目資助者,請注明項目名稱及編號。
{3}參考文獻:是對引文作者、作品、出處、版本等情況的說明,文中用序號標出,詳細引文情況按順序排列文尾。
{4}關鍵詞標注3~8個,選詞要規范;中英文關鍵詞一一對應,英文縮寫應先給出全稱。
{5}來稿一經決定采用,即發用稿通知;三個月未收到用稿通知,請作者自行處理。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