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鹽源盆地 粒度 小波變換 盆地演化
摘要:新生代期間的印度-亞歐板塊碰撞及青藏高原隆升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四川鹽源盆地位于紅河斷裂帶和鮮水河-小江斷裂帶之間的川滇地塊,是板塊碰撞過程中形成的構造逸出盆地,其形成演化對揭示板塊碰撞及高原隆升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系統測試了鹽源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沉積地層的粒度,并對測試數據進行了小波變換分析,結果表明,小波變換能夠直觀地反映粒度變化的潛在周期,為沉積界面的定量劃分提供了一種有效方式。依據粒度數據的小波變換分析結果,鹽源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沉積地層可以劃分出2個一級突變、6個二級突變和6個三級突變,這些突變反映了不同時間尺度構造、沉積環境的變化。對不同時段典型樣品粒度分布特征的進一步分析表明,該序列為一套以湖泊、河流相沉積為主的地層,結合粒度小波變換的一級突變,將鹽源盆地的形成演化劃分為三個階段:5.4~4.7 Ma是盆地的形成階段,沉積類型主要為淺湖亞相,在粒度小波變換曲線中表現為高幅震蕩特征;4.7~3.6 Ma是盆地的擴張階段,沉積類型主要為深湖、半深湖亞相,粒度小波變換曲線表現為低幅震蕩特征;3.6~1.8 Ma對應于盆地的萎縮、充填階段,其沉積相和小波變化曲線特征與盆地的形成階段相似。上新世早期的盆地形成(5.4~4.7 Ma)與印度-亞歐板塊在此時期的一次碰撞事件密切相關,而發生于3.6 Ma的鹽源盆地沉積環境巨變則對應于青藏高原的一個重要隆升期。
沉積學報雜志要求:
{1}引證的參考文獻限于公開發表的列入,并用單字母方式標示參考文獻引用論文的類型(專著M,論文集C,報紙N,期刊J,學位論文D,研究報告R,標準S,專利P,DB/OL-聯機網上的數據庫,其他Z)。
{2}來稿切勿一稿數投。因經費和人力有限,恕不退稿,投稿一個月內作者會收到評審意見。
{3}作者簡介(含本篇其他作者)包括:姓名、性別、民族(漢族可省略)、職稱、學位、研究方向。
{4}來稿中引用的數據及觀點,務請作者仔細驗證,力求準確無誤,并以實引形式在正文和參考文獻中注明文獻出處。
{5}文章主題明確、結構嚴謹、數據可靠、文字簡煉,具有科學性、首創性和邏輯性。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