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柴達木盆地北緣 早古生代 事件沉積 耦合關系
摘要:柴達木盆地北緣地區在泛非-祁連期經歷了復雜的洋陸轉化階段,于寒武紀-奧陶紀發育了匯聚板塊邊緣的溝-弧-盆體系,形成了NWW-SEE向展布的柴北緣構造帶早古生代島弧及弧后盆地,沉積了一套碳酸鹽巖-碎屑巖-火山巖建造。在此期間,柴北緣古洋殼的俯沖消減作用及歐龍布魯克微地塊和柴達木地塊的匯聚作用與歐龍布魯克微地塊南緣沉積類型的發展演化之間存在有機的聯系,構成了完整的盆-山耦合體系,引發了一系列構造事件、火山噴發事件及多種類型的事件沉積等。其中歐龍布魯克微地塊整體位于灘間山島弧北部,在早古生生構造背景的轉變,由被動大陸邊緣轉為活動大陸邊緣,并誘發了多期火山噴發事件,在柴北緣構造帶內形成多套火山巖、火山碎屑巖以及變碎屑巖夾層,同時陸-弧碰撞造山導致的陸殼基底的隆升及大量島弧物質為稍后期的盆地內部碎屑巖沉積提供了重要物源。與此同時,歐龍布魯克微地塊由穩定型淺水碳酸鹽巖臺地沉積陷落為深水斜坡環境,在盆地內早奧陶世晚期系有規律地集中發育碳酸鹽巖滑塌沉積及重力流沉積(海底扇,濁積巖等)。在此之后,由于島弧物質向盆地內部提供大量碎屑物質,且陸-弧碰撞觸發的火山及地震活動導致了同時期大量的碎屑重力流沉積的發育,并觸發相對深水區沉積物向更深水區移動,使得其沉積類型轉化為濁流沉積。統計表明上述事件沉積發育的時間與柴北緣地區構造活動相對活躍期基本一致,因此這些早奧陶世晚期厚層、多期次、非穩定性的重力流砂體為柴北緣洋陸俯沖及陸-弧碰撞背景下形成的,它們之間存在耦合關系。
沉積學報雜志要求:
{1}引證的參考文獻限于公開發表的列入,并用單字母方式標示參考文獻引用論文的類型(專著M,論文集C,報紙N,期刊J,學位論文D,研究報告R,標準S,專利P,DB/OL-聯機網上的數據庫,其他Z)。
{2}來稿切勿一稿數投。因經費和人力有限,恕不退稿,投稿一個月內作者會收到評審意見。
{3}作者簡介(含本篇其他作者)包括:姓名、性別、民族(漢族可省略)、職稱、學位、研究方向。
{4}來稿中引用的數據及觀點,務請作者仔細驗證,力求準確無誤,并以實引形式在正文和參考文獻中注明文獻出處。
{5}文章主題明確、結構嚴謹、數據可靠、文字簡煉,具有科學性、首創性和邏輯性。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